应用药品单剂量包装配发给门诊老年患者的分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药品单剂量包装配发给门诊老年患者的分析标签:单剂量包装;老年患者;服药

单剂量配药是指药师按照药品1次使用剂量将药品包装在一起配发给患者服用(相互间无配伍变化的可以放一起),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杜绝错误。严格的单剂量配药制度(UDDS)是指药师将患者所需的每一种药品按每次剂量独立包装后发给患者。作者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选取单剂量包装发药并作以下分析。这里所说的单剂量发药是指按照药品1次使用剂量包装配发药品。

1 选择病例

作者在门诊病例中选取10名老年患者,年龄65~85岁,病种主要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

1.1 10位患者的处方

10位患者处方如下:①处方1:吲达帕胺片2.5 mg×7#Sig: 1# qd,po;利血平片21# Sig: 1# tid,po.②处方2:生血宁片42# Sig: 2# tid,po;VitB6片42# Sig: 2#tid,po;强的松片5 mg×42# Sig: 2# tid,po.③处方3:二甲双胍片0.5 g×14#Sig: 1# Bid,po.④处方4: 硝苯地平缓释片10 mg×14# Sig: 1# Bid,po;吲达帕胺片2.5 mg×7# Sig: 1# qd,po.⑤处方5: 洛丁新片20 mg×7# Sig: 1# qd,po;氢氯噻嗪片25 mg×21#Sig: 1# tid,po;螺内酯片20 mg×21# Sig: 1# tid,po. ⑥处方6:硝苯地平缓释片10 mg×14# Sig: 1# Bid,po;万伯胺片 2.5 mg×7# Sig: 1# qd,po;立普安片10 mg×21# Sig: 1# qn,po.⑦处方7:奥克胶囊20 mg×14# Sig: 1# Bid,po;克拉霉素胶囊0.25 g×14# Sig: 1# Bid,po;奥硝唑片0.25 g×14# Sig: 1#Bid,po.

⑧处方8:达美康片80 mg×14# Sig: 1#Bid,po;二甲双胍片0.25 g×14# Sig: 1# Bid,po.⑨处方9:拜糖平片50 mg×42# Sig: 2# tid,po.{10}处方10:心痛定片10 mg×28# Sig: 2# Bid,po.

1.2 10位患者在以前服药过程中的特点

以前服药的物点为:①药品知识缺乏,10位患者中60%的患者文化程度较低,只认识简单的几个字,不能完全看懂药品说明书及服药方法;②普遍缺乏服药依从性,40%的患者觉得病情好转,就减量甚至停服;③老年患者因身体机能的特性,记忆功能减退,容易漏服,达不到用药效果,多服重复服用,容易造成药物过量,甚至蓄积中毒[1]。

2 单剂量配药方法

总结10位老年患者的服药特点后,采用单剂量包装(药物无配伍变化),即每1次使用药物单包装配发,且包装要编好号码、注明早、中、晚,如1早、1中、1晚,2早、2中、2晚,依次类推,使患者在服药时容易辨别,不易发生重

复服用的现象。

3 10位老年患者的服药情况

在患者服药1周后,回访了10位患者,情况如下:①10位患者均表示此方法较好,简单明了,只有1位患者出现漏服1次,其余患者均能顺利服药;②2位患者在服药完后怀疑未服,但经过药袋查明已经服过,避免了重复服用;③4位患者表示以前传统发药经常记不清药物的服用剂量及方法,常常少服,这次此类情况没有发生;④1位患者表示药物根据医嘱可以减量,但单剂量包装后分不清是哪种药应该减量,因配药量只有7日量,也仅浪费了1日量。

4 单剂量包装发药的分析

单剂量包装发药的优点:①单剂量包装发药减少了漏服现象,增强了药物疗效;②单剂量包装发药杜绝了重复服药,减少药物过量,药物中毒的发生,增加了用药安全性;③单剂量包装发药简单明了,增强了老年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单剂量包装发药的不足之处:①患者的处方疗程宜短,因一旦药物需减量,如几类药物相似不宜分清,造成浪费;②我们采用的单剂量包装发药适用于1次使用药物彼此间无配伍变化的药品;③增加了药师的工作量。

5 单剂量包装发药的总结

采用单剂量包装发药方式配发给老年患者的创新与实践,虽然增加了安全性,服用方便,增强了药物疗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改进[2]。

[参考文献]

[1]顾章安.现代老年药学[M].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2001.2.

[2]王裕生,李文汉.老年药学及药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