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用水状况及保障对策【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用水状况及保障对策

水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是影响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区域水资源量从整体上制约着地区农业发展规模和种植结构,且与其相关的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水环境污染等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地和能源基地,然而面临着农业用水危机,长期以来受干旱灾害的影响程度较大,属于资源性严重缺水地区,同时,水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农业用水效率低和水环境逐渐恶化等问题也严重阻碍了流域内的农业发展,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阻碍作用将表现地越来越突出,不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淮河流域农业用水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了农业用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为实现流域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淮河流域农业用水现状

1.1流域农业发展现状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位于长江与黄河之间,流域主要经过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4个省,面积约为27万km2。

虽然流域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2.9%,但由于气候温和、日照丰富、无霜期长以及土地质量高等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其耕地面积占到了全国的10%以上。流域内的淮北平原、苏北平原以及南四湖西北平原等平原地区,水热条件较好,土地资源丰富,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水稻、玉米、花生、油菜、大豆和棉花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淮河流域农业生产在我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流域耕地面积仅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0.36%,粮食播种面积占了14.56%,而粮食产量却占到了将近20%,其中小麦产量更是接近全国总产量的一半(参见表1)。近年来,淮河流域耕地面积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在1250万hm2左右,而粮食播种面积则相对变化较大,自1999年以来,呈现出先减后增的形态,其中1999—2003年播种面积逐年递减,由1624.7万hm2减为1439.9万hm2,减幅相对较缓,年均递减率为2.8%;2003年以后,流域粮食播种面积呈现出了较大的增长趋势(2008年除外),由1439.9万hm2增长到1692.7万hm2,年均增幅4.4%,在耕地面积基本维持不变的情况下,粮食播种面积的增长使得流域内粮食作物在农作物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扩大。1999—2008年,淮河流域的粮食产量的变化也经历了下降和增长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9—2003年,呈下降趋势,粮食总产量由8758万t降为5852万t,年均减幅8.30%;2003年以后,粮食总产量迅速回升,2008

年的产量达到了10548万t,年均增幅16.05%,这主要是受到全国粮价波动和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的影响(蔡建文,2005)。另外,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当流域粮食总产量发生变动时,无论是产量的增长还是下降,与全国粮食变动水平相比,其变动幅度都远大于后者,这说明流域内农业的地位相对较重要,农业生产受相关政策和市场作用的影响较大。

1.2流域水资源禀赋现状

降雨量是影响一个地区水资源禀赋的最主要因素。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74.9mm,且降水的特点为年内集中分配、地区分布不均。在降雨量的年内时空分布方面,往往集中在汛期6—9月内,这几个月的降水量决定了一年降水的丰、枯,最大月降水量以7月份出现的次数最多;在降雨量的地区分布方面,呈现南部大于北部,同纬度山区大于平原,沿海大于内陆的规律。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地区变动幅度为600~1600mm。其中南部大别山区达到1600mm,北部沿黄一带为600mm,南北相差约2.7倍。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主要由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组成。其中地表水资源量是指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中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天然河川径流量;地下水资源量是指由降水和

地表水体入渗补给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多年来,淮河流域的平均地表径流量为595.16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363.17亿m3。

2009年流域水资源总量为710.92亿m3(参见表2),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31%,而其粮食产量却占到了全国粮食产量的20%左右,另外,考虑到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等因素,淮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和亩均水资源量分别处于全国十大水资源评价片中的第九和第八位,由此可见,淮河流域属于资源性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不足导致的干旱灾害已成为制约流域内农业以致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降雨量的不均匀造成了流域内不同行政区域水资源禀赋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运用单位耕地水量指标(计算公式:农业用水量/耕地面积)来对流域内不同区域水资源的状况进行比较(参见表3),根据表3可以看出,流域内水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为江苏,10多年来单位耕地水量的均值为4879.93m3/hm2,且近年来的单位耕地水量呈上涨的趋势,其次为山东和安徽,河南的水资源最为匮乏,仅为1432.15m3/hm2,与其他地区相差较大。

1.3流域农业用水现状

与其他粮食主产区一样,农业是淮河流域的用水大户,

虽然流域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31%,但2009年流域农业用水量占到了全国农业用水量的12.06%。1999—2009年期间,淮河流域年均农业用水量为335.41亿m3,最大年农业用水量为397.46亿m3(2001年)。农业用水比例的变动情况与农业用水量绝对量的变动基本一致(参见图1),2003年以前,流域农业用水比例相对稳定,一直维持在70%以上的水平。2003年的农业用水量和比例与以往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并在之后呈现出震动上涨的趋势,由2003年的238.14亿m3逐渐上涨到2009年的377.44亿m3,农业用水比例也一直稳定在65%左右。由此可见,以2003年为分界点,之后的农业用水量和比例都低于以往的水平,且变化幅度较小,相对比较稳定,这可能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逐渐转向其他行业和部门以及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结果。以上对淮河流域农业用水的整体状况进行了描述,由于流域涉及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四个不同的行政区域,由于种植结构和水资源禀赋等原因,不同区域的农业用水情况又会存在共性差异,如江苏和山东两地,由于水田的种植面积较大,且区域内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因而农业用水比例较高,2003年以后一直维持在70%左右;而河南和安徽由于水资源比较缺乏,且种植作物主要以旱地作物为主,同时期的农业用水比例则相对较低,大约在50%~60%之间徘徊(参见图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