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含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通用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含解析)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准培优练习

一、单选题

1.李华《中书政事堂记》:“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于天,反道于地,复道于社稷,无道于黎元,此堂得以议之。臣不可悖道于君,逆道于仁,黩道于货,乱道于刑,克一方之命,变王者之制,此堂得以易之。兵不可以擅兴,权不可以擅与,货不可以擅蓄,此堂得以诛之。”材料说明了政事堂的设置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加强了地方权力

C.有利于政治清明

D.不利于商业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根据题意内容可知,政事堂的设置可以限制君主行为,约束大臣言行和诛戮专权擅兵之人,说明政事堂的设置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和清明。没有体现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权力以及对商业发展的影响。故排除A、B、D项,故选C。

2.有学者指出:东汉士大夫风习为后世所推美。然分析其常见的美德高行,不外乎是让爵(父有高爵兄让弟袭)推财(兄弟分财推多取少)清节(一介不取推财与人)等。与上述士大夫所为联系最为密切的社会现象是

A.察举选官

B.佛道盛行

C.儒学正统

D.知行合一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察举制。让爵、推财和清节都是彰显高尚品德的行为,汉代通过察举制选官,才学和品德是选官的重要内容和标准,所以东汉士大夫的这种风习与察举选官最为密切。东汉儒学为正统,佛道并没有得到盛行,故排除B项;儒学正统与题意中的风习有一定的联系,但不是最为密切的联系,故排除C项;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的主张,故排除D项。故选A。

3.“先秦时期政治权力对平民也是绝缘的,而汉代此制度的实行则促进了政治权力向公共领域的释放和公民社会的发育。”材料中的“此制度”是

A.郡县制

B.宰相制

C.察举制

D.刺史制

【答案】C

【解析】先秦时期实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贵族政治,自然权力与平民无关,而汉代开始实行依照才能与品德选拔官吏的察举制,平民可以凭借才德一样可以当官,因而促进俩政治权力向公共领域的释放,故选C;郡县制是地方管理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A;宰相制属于中央官制,与材料无关,排除B;刺史制是监察地方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D。

4.明朝宣德、正统年间,科举取录分为南、北、中三卷,三卷录取情况如下表:

根据上表可知,明朝分卷制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南方地区更重视文化教育

B.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完成

C.全国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文化发展

D.政治与文化中心同步转移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数据可知,南卷录取55%,北卷录取35%,中卷录取10%,这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地区文化教育水平超过北方,而西南地区经济闭塞,文化教育也落后,这反映到科举录取上,就出现了明朝分卷制,故C项正确;北方地区也重视文化教育,只不过南方地区文化教育水平比北方高,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是在两宋之际,故B项错误;明朝经济文化中心在南方,而政治中心则在北方,故D项错误。

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监察宰相而且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御史和宰相的关系变化反映了

A.御史和宰相互相牵制、互为仇敌

B.宰相已经失去了行政权

全国通用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含解析)C.专制主义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的权力相等

【答案】C

【解析】北宋由御史很少弹劾宰相到御史和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说明北宋相权进一步削弱,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故C项正确;A项错在“互为仇敌”;北宋宰相依然掌握行政权,故B项错误;监察官员与宰相的权力不可能相等,故D项错误。【点睛】

准确概括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本题材料可简化为:北宋由御史很少弹劾宰相到御史经常弹劾宰相。

6.西周时期,周公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改造,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至深的“周礼”。这主要说明了“周礼”

A.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B.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

C.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

D.具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

【答案】D

【解析】“周礼”是对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的整理、改造,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至深。这充分说明“周礼”具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故D项正确;“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符合材料的部分信息,不是主旨,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还没有皇权,故B项错误;“周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护社会稳定,C项错在“维护了”。

【点睛】

把握材料主旨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本题主旨信息是:“周礼”是对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的整理、改造,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至深。

7.元代划分行省边界时基本不考虑山川形胜,于是出现了许多跨山越岭、逾河渡江的政区。明朝时政区划分比较符合自然山川形胜。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明代

A.对地方的控制力进一步加强

B.经济重心南移

C.形成了国家政治统一的局面

D.边患危机解除

【答案】A

【解析】元朝为保证中央集权和防止被征服民族反抗,突出军事统治,划分行省边界时

全不考虑地理条件,这种幅员辽阔、犬牙交错的边界划分可遏制地方割据,犬牙交错的边界划分虽可遏制地方割据,但一是地域过大,不得不增加管理层次,施政不便;二是不同自然条件组合在一个政区,对农业生产管理也有影响。地域很大,权力集中,不能有效管理,如果地方有事,应变就比较困难。明代接受元朝教训,调整了部分省界,地方三级管理,避免地方权力过重,对地方的控制力进一步加强。故选A;我国南宋已经实现经济重心南移,排除B;国家政治统一是元明的共同点,排除C;明代时期边患危机比较严重,排除D。

8.“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武王时期西周中央权力很大

B.血缘关系是分封的重要原则

C.武王没有分封功臣

D.分封制度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分封制。西周时尚未形成高度的中央集权,武王时期西周中央权力很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武王分封的对象是宗族子弟、功臣和先朝贵族,故排除C项;题意主要体现了西周分封的对象,没有体现出分封制对西周统治的巩固,故排除D项,“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说明血缘关系是重要原则,故选B。

【点睛】

西周的分封对象主要是三类:宗族子弟、功臣和先朝贵族。其中宗族子弟占据了大多数,主要是为了利用血缘关系加强西周的统治,以拱卫王室。

9.《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答案】C

【解析】战国后期分封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据材料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C项正确;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