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琢 文言翻译看词义与语境的关系

合集下载

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词义与语境
本义: 词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1)“深”: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 如: “这里的河水很深。” “那里有一条纵向的很深的峡谷。” “这个宅院很深。” (2)“实”:内部完全填满,没有空隙。 如: “这是一个实心儿的铁球。” “河水已经冻实了。”
引申义: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
(3)“风雨同舟” 比喻义:比喻共同度过困难。 如:全国人民与灾区同胞风雨同舟,没有为困 难所吓倒,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气概
(4)“曙光” 本义:清晨的日光。 比喻义:比喻已经在望的幸福。 如: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中国老百姓终于看 到了胜利的曙光。
(5)“冰霜”比喻义:神色严肃。 如:他从不苟言笑,神情冷漠,凛若冰霜,谁 都不敢接近他
示例及分析 (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深”深入。
(3)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深”:深刻。
(4)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深”:(感情) 厚,(关系)密切。 (5)夜已经很深了。“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6)他是个实心眼儿的人。“实”:真实,实在。
当一个人在草地里行走,突然发现一条蛇, 这个人很有可能会惊叫一声:“蛇!”这时, “蛇”的意义就具体化了,它指特定时间、特 定地点、被特定人遇到的蛇。
语境可以增加临时性意义 有些词出现在一定语境中的时候,词义中增 添了一些新的意思。 如:“他们正在观赏鱼。”中的鱼一定是活的, 突现了[+活]这样的义素,“他们在吃煎鱼”中 的鱼也一定是死的,增添了[-活]的义素。 这些义素是“鱼”由上下文语境临时赋予的。
比喻义: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 的比较固定的意义。 示例及分析: (1)“风浪” 本义:水面上的风和波浪。 比喻义:比喻艰险的遭遇。 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 畏惧,顽强地斗争。 (2)“风雷”

浅谈语境对词义的制约作用

浅谈语境对词义的制约作用

浅谈语境对词义的制约作用作者:王海玉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10期摘要:本文通过列举的各种例子来说明如何利用语境确定意义的所指,使文中的词的多义和歧义获得单一性;创造译文特殊的表达形式;确定词义的褒贬内涵;消除含糊,使词义具体化,以及如何借助语境的补衬作用,准确获得言外这意,进而更详细的说明语境之于语义的作用及语义是如何受制于语境的。

关键词:语言;语境;词义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0-0082-02一个独立的词,就其词义来说,往往具有“多义性”,在具体的语境中,便具有“特指性”。

语言系统所承载的意义,不论是词义、句义还是语篇意义,往往都取决于语言所处的具体环境,即语境。

语境是理解和解释语义的必要条件。

在对句子进行翻译时,我们如果能在词典中找出合适的释义,能“对号入座”当然是好,有些词义往往不能在词典中一查就有,词典一般只提供最基本的释义,让使用者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将词典释义加以衍化、引申,得出其引申意义,这便是词的语境意义。

也就是说通过语境产生了一个词的新含义。

语义研究离不开语境,探讨语义必须同时考虑包括非语言因素在内的语境作用。

词义依赖语境,语境制约着词义,在进行英译汉时,离开特定的语境就不可能正确理解语义,也谈不上对词的准确翻译。

对此,本文从词义理解的角度,论说语境对词义的制约作用。

一、利用语境确定所指,使原文中词的多义和歧义现象获得明确的单一性从实践上说,翻译的过程可以分为理解与表达两个大阶段。

英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突出,因此,在翻译过程的理解阶段,词义辨析是很重要的基础分析工作。

正如英国语学家弗斯(Firth)所说:" 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每个词用在新的语境中就是一个新词)。

上下文是意义的基本的参照系,最简单的上下文是词语搭配。

《边城》中语境与词义的关系

《边城》中语境与词义的关系

《边城》中语境与词义的关系作者:曹越来源:《教育》2017年第34期摘要:语境和词义的关系密不可分。

在不同的语境下,词义会有所改变。

不论是作者,还是读者,把握好语境和词义的关系,才能对文学作品有更深入地建构。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洞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

同时,也借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性的美好。

其间不同语境中词义微妙的变化,让我们切身体察汉语言丰富多彩的同时,也为我们理解语境与词义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关键词:《边城》;语境;词义语境是指语言环境,即说话者的语言出现时的环境。

其因素包括: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

词义指的是词的意义,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等。

语境和词义之间有着密不可分且极其微妙的关系。

本文以现代作家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为例,浅析其中语境和词义的关系。

语境使词义单一化在汉语中,许多词都是多义词——一个词承担着多重意义。

比如“海”,其基本义是大海。

但它可以引申为大的、宽阔的意思,构成其引申义,如海量。

同时,它又可以用来形容许多同类事物连成一片(如海一般)的景象,形成其比喻义,如花海、火海等。

又比如“包袱”,其本义是用布包起来的可背在身上的包,但它可以引申为人的某种负担,如思想包袱等。

但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多义词多重含义并不会成为笔者和读者的困扰,因为根据语境,我们会自动地选取一个最恰当的含义,并排除其他含义,使写作和阅读顺利进行。

在《边城》中有一段对于当地民风的描写。

原文如下:“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遠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主顾,做生意时得先交钱,数目弄清楚之后,再关门撒野。

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

”“浑厚”这个词的含义有三个——①形容(声音):低沉有力;②形容(艺术风格等):朴实雄厚、不纤巧;③形容(人物):淳朴而老实。

在分析了整个语境之后,我们很容易判断出:这里的“浑厚”是用来形容小城民风的纯朴,小城人们的善良朴实,很明显是第三个意思。

翻译文言文如何根据语境推断词句的含义

翻译文言文如何根据语境推断词句的含义
(红字为要翻译的文字,括号里的为上下文, 红字为要翻译的文字,括号里的为上下文, 加下划线的为要讨论的内容) 加下划线的为要讨论的内容)
饷:军粮
例2(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 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 公子篯, 公子篯,……)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方罢巡抚家居, 闻而异之。 ——2009年高考江苏卷翻译题(2) 2009年高考江苏卷翻译题( 2009年高考江苏卷翻译题
例8(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 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 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2008年高考湖南卷翻译题(2) 2008年高考湖南卷翻译题( 2008年高考湖南卷翻译题
构成同义关系, 同义关系 “诬”与上文的“服”构成同义关系, 诬 与上文的“ 意为“服罪” 可推出“ “服”意为“服罪”,可推出“诬”也是 “服罪、认罪”的意思。 服罪、认罪”的意思。 译文: 译文: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 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认了罪。 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认了罪。
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 一身资养于父母, 则妇子仰食于我, 例10 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今则妇子仰食于我, 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2009年高考湖南卷翻译题(2) 2009年高考湖南卷义关系。 今则”句与“异时”句构成对文,是反义关系。 今则 从上句“一个人供养父母”的意思, 从上句“一个人供养父母”的意思,可推出下 妇子仰食于我” 句“妇子仰食于我”是“我要养活妻子儿女一 大家”的意思。 大家”的意思。
“其”与上下文中的“吾”构成同义关系, 其 与上下文中的“ 构成同义关系, 同义关系 应译为” 应译为”我”。
(四)对文推断法 对文指文言文中结构相同或相近 的语句, 的语句,由于对文处在相同的句法结 构中,它们的词性相同, 构中,它们的词性相同,词义通常也 具有相同或相反的关系。 具有相同或相反的关系。据此我们就 可以从已知去推断未知。 可以从已知去推断未知。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引言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

准确翻译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古代文献,还能提升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中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助力考生攻克这一难点。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1.信: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在翻译过程中,要字字落实,不随意增减内容,不歪曲原意。

2.达:通顺流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避免生涩拗口。

3.雅:译文要有文采,尽量使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原文的意境。

二、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技巧1.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翻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到巴陵郡做太守。

”意译: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增减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

例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可译为:“做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做长远的打算。

”●专有名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职、书名、国名、帝号、器物名及典章制度等。

如:“庆历四年”“滕子京”“巴陵郡”等词语保留不译。

●古今同义的词:这些词在古今意义相同,如“夫晋,何厌之有?”可译为“晋国,有什么能让他满足的呢?”3. 删——删减法删除那些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的词,如发语词、语气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

例如:“夫”作为发语词,无实际意义,可删除不译。

4. 换——替换法用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句去替换原文的词句:●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如“求人可使报秦者”中的“求”替换为“寻找”。

●古今异义: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翻译时应将其换成“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通假字换成本字:如“说”通“悦”,应译为“高兴”。

●偏义复词换成陪衬一方:如“昼夜勤作息”中的“作息”偏指“劳作”。

调整原文的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浅谈如何根据语境推断文言词义

浅谈如何根据语境推断文言词义

甲” , 形容词 “ 锐” 在此处活用 为名词“ 锐 利的兵器 ” : 例 句 3中 , 形容词 “ 明” 是主语 . “ 察” 是谓语 . 从语法结构 可以推断 出“ 明” 在此处的含义活用为名词“ 视力 ” : 例句 4的“ 信” 处在谓语动词
第二 。 根据旬式结构进 行推 断。文言文 中, 常常使用整齐 、 对仗等结构 。处于相对应位置的词语 , 往往可知它们相对应的
词语具有词性相 同 , 词义通 常相 同或相反的关 系。 利用该 特点 ,
能 够 对 词 语得 出 正确 的解 释 。
“ 知” 之前 , 作状语 ; 既作状语 , 那么 一定 是副词 , 进而推 断它为 “ 确实” 之意 ; 例句 5中的“ 无” 为动词 , 处在谓语 的位 置 , “ 信” 处 于宾语 的位置 , 所 以“ 信” 为“ 信物” 。
惨怛 ” 相对 。“ 疾痛 惨 怛” 说 的是 “ 疾病、 痛苦 、 凄惨 、 忧伤” . 同理 , “ 劳 苦倦 极 ” 的“ 极” 应 理解 为“ 疲倦” : 例 句 3的 “ 以” 是语 句 中 比较难 理解 的词语 ,但 通过 语言 环境 中的句 式特 点, 就容易 推断 出来 。“ 贤” 对“ 忠” , 意思相 近 ; “ 以” 对“ 用” , 意思 也应 该相 近 。 因此 , “ 以” 为“ 任用 ” 的含 义 自然 就推 断 出 来了: 例句 4 “ 周穷 振 乏 ” , “ 穷” 与“ 乏” 相对 , “ 周” 与“ 振” 应 相对 , “ 周” 有“ 济” 之意, 所 以此处 “ 振” 通“ 赈” , 救济。 这种结构现象在文言文 中比比皆是 , 一 目了然 。充分利用 文言句式 的相关特点 , 借助特定 的语言环境 , 能知其一 , 就可 以 快速准确地理解 另外一关键词语的意思 。 第三 , 根据语法结构进 行推 断。文章 的组成有其 固定的语 法结 构 , 句子 的结 构是稳定 的 , 成分 之间的组合关 系是 有规律 的, 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为推断词义提供 了依据 。 如主语 、 宾语

高中文言文中的语境推断

高中文言文中的语境推断

高中文言文中的语境推断一、上下文语义在文言文中,上下文语义是推断词义、句意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可以确定特定词语的含义和整个句子的意思。

例如,可以根据前后的句子来推断某个代词所指代的对象。

二、词性及用法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词性和用法,有助于准确推断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

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功能和与其他词语的搭配关系,可以进一步明确词义,进而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

三、句式与结构文言文的句式和结构往往能够反映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通过对特殊句式和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出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和作用。

例如,通过判断句子的省略成分,可以进一步推断出某个词语的含义。

四、语法与表达习惯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表达习惯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通过比较和分析这些差异,可以进一步推断出词语的含义和整个句子的意思。

同时,了解文言文的表达习惯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意。

五、文化背景与常识文言文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常识对于推断文意至关重要。

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文化特点等知识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文中特定词语的含义和整个句子的意思。

同时,也可以借助历史事件、典故等知识来辅助推断文意。

六、语境中的语气与表达重点文言文的语境中常常包含说话人的语气和表达重点,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对文意的理解。

通过对语境中语气和表达重点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推断出词语的含义和整个句子的意思,并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色彩。

七、修辞手法与表达效果文言文中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等,这些手法有助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通过对修辞手法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推断出词语的含义和整个句子的意思,并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色彩。

同时,也可以通过分析修辞手法来欣赏文言文的表达艺术。

八、句间关系与逻辑推理文言文的句子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推断出词语的含义和整个句子的意思。

同时,也可以借助逻辑推理来弥补文中的信息缺失,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文意。

《谈语境与词义的关系

《谈语境与词义的关系

《谈语境与词义的关系——以《城南旧事》为例》摘要:本文以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为例,将分别阐述语境、词义的基本概念,结合文章中的具体例子,来剖析语境与词义的关系,着重在于通过例子剖析得出相应的关系,最后给出自己的比较新的观点。

引言:本文拟通过举例剖析语境与词意的关系,具体分析语境与词义的关系并且得出相对新的论点。

第一部分:概念阐述。

词义即词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具有概括性、模糊性和民族性,当然词义可以分为概念义,色彩义。

语境就是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境,一般是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的。

第二部分,剖析《城南旧事》,分点论析语境与词意的关系。

(1),“我把鼻子顶着鱼缸向里看,我的嘴也不由得一张一张的在学鱼喝水。

有时候金鱼游到我的面前来,隔着一层玻璃,我和鱼鼻子顶牛了”,这一段原文是出自“我”在秀贞家里玩的场景。

这里可以看出在特定的环境下,作者用了特定的“我与鱼鼻子顶牛了”,这词语不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东西,而只是特定语境下的一个特殊词。

作者以老北京的身份,加上童年的眼光,来运用京味十足的方言进行画面,便是贯彻了情景语境对词的特殊解释。

我们可以透过这个看出作者的天真,以及与秀贞悲惨形成对比。

这段原文的两个顶字,也由于所处语境的特殊性,从而表现出了语境使词义具体化。

同字而不同义,但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所深刻理解。

(2)“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在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

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这一段文字里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指的便是作者的爸爸已经离开人世。

只要是读过这个作品的人,联系上下文的语境便可以非常简单的理解这个词义了,所以说语境也可以使词义单一化。

亦或是鲁迅《祝福》里的人都知道这里的老是“死”的意思,因为语境明确,所以适用的义项也便只有一个了。

(3)语境也是可以表现在对词义有选择性,例如“而且珉姐也是被那位姐姐看中的,她说珉姐老实,因为从小没有父亲,颇知节俭,家庭人口也非常简单,这样的两家婚姻,也可说是门当户对了”,在这之中所表现的颇知节俭,节字和俭字的配合作用,既可以非常好的表现出珉姐的贤惠,而且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用另外一个字去和节搭配的话就不会出现如此的意境了。

文言文之 扣准语境,落实“分点”,精准翻译句子

文言文之  扣准语境,落实“分点”,精准翻译句子

任务五扣准语境,落实“分点”,精准翻译句子[走进任务]语句翻译是文言文学习的核心能力,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中之重,更是一轮文言文复习的头等任务。

如何完成这项艰巨任务呢?一方面,要掌握翻译所需的知识、能力和技巧;另一方面,要加大训练力度,在练习中掌握翻译。

一、掌握翻译的基本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

(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山一样,气息微弱,生命垂危,随时都可能死亡。

解析“日薄西山”使用比喻,需要意译;“朝不虑夕”意译才通顺。

(2)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用怜爱别人的心情,施行怜爱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解析注意“以”“行”得分点要直译;“不忍”需要意译;“运之掌上”使用比喻,需要意译。

1.直译为主,字字落实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便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序也不能变动。

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和原文一致。

所谓“重在直译”,就是能够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

2.意译为辅,文通意顺意译,是指按照原文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

意译不拘泥于原文词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

所谓“意译为辅”,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

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住,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

吕琢 谈语文的 “皮”“骨”“肉”

吕琢  谈语文的 “皮”“骨”“肉”

吕琢谈语文的“皮”“骨”“肉”皮、骨、肉三者合为一体,彼此不相离,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

用来喻之语文,“皮”当指语言文字,“骨”当指语言文字所形成的结构形式,“肉”当指语言文字所包蕴的意义思想感情。

这三者同样是不可割舍的。

可是我们的学生学习语文,往往是只见“皮”,丢掉“骨”,还抛开“肉”。

识记字形,区分不开“瑕”“暇”“遐”,不知“瑕”与玉有关,指玉上的斑点;不知“暇”与时间有关,指空闲日子;不知“遐”是“远”的意思,与“迩”相对。

也不注意字的结构。

积累词语,不注意形义合一。

如“积淀”与“积累”不同,“积淀”是积累沉淀的意思,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不能指“人脉”;又如“惊世骇俗”指人因言作异于寻常而使一般人感到震惊,只能用于人,不能用于事。

拟写排比句,只图形式,不讲内容。

如写“思想准备”,就有“因为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雄鹰才能翱翔;因为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鲤鱼才能跃龙门;因为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蝴蝶才能翩翩起舞。

”这样的排比句只有骨架,没有血肉。

古诗词欣赏,往往是重内容(景、物、人、事、情感等)轻形(抒情方式、表现技巧、结构形式),尤其轻诗歌结构。

分析写景诗,有景有情,但不注意分析景与情是如何结合的。

分析诗歌情意,往往只重个别词句,不重诗歌思路与结构。

我们的一些老师教学语文,也往往是“皮”“骨”“肉”各自分离。

最突出的是文言文教学。

教学文言文,往往是“言”“文”分离。

一种情况是有“言”而无“文”。

整堂课只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就没有作者思路和文章结构,就没有作者情感、作者思想,作者精神。

一种情况是有“文”而无“言”,一上课,就是人、事、景、物,就是作者情感、思想、精神,这些东西是如何传达出来的,则不管。

前一种,有的老师认为实用,可以管“考”;后一种,有的老师感觉轻松,教学不会负累,心情也愉悦。

语文之“皮”是显性的,出现在表层,我们所获的是只能是浅层表象,或是语言的光鲜,或是文字的密集。

古代汉语语境词义

古代汉语语境词义

文意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 章積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無疵也章之 明靡句無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 而末從知一而萬畢矣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篇》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 而成章,積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 無疵也;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 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從,知一 而萬畢矣。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篇》
• 揚雄《方言》:“逢、逆,迎也。自關而 東曰逆,自關而西或曰迎,或曰逢。” • 《說文》:“逆,迎也。關東曰逆,關西 關西 曰迎。”
同名异实 (《史記·項羽本紀》) • 沛公欲王關中 關中 • 山東 山東豪傑並起而亡秦族矣 (賈誼《過秦論》) (《史記·太史公自序》) • 蕭何鎮撫山西 山西 • 赤壁 赤壁之戰 • 念奴嬌·赤壁 赤壁懷古 赤壁 • 鄭人謂玉未理者為璞周人謂鼠未腊者為璞周人懐璞問 璞 璞 鄭賈曰欲買璞乎鄭曰欲之出其璞視之乃鼠也因謝不取 (尹文子·大道下)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論語·泰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诗无达诂”
三、对语境中的词义的判定及注意方面 1、对语境中词义的判定 意:文意 语境 法:语法 2、对语境中词义的进行判定需要注意的方面
1、对语境中词义的判定 、 意:文意 语境 法:语法 特殊的行文方式 基本规则
对文 • 愬毎得降卒必親引問委曲由是賊中險易逺近虛實盡知之 易 (《資治通鑒·唐紀》) • 巧言令色鮮矣仁 (論語·學而) 令 •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隙 (孫子·謀攻) • 請問為政曰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頃而廢 罷 (荀子·王制) • 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疾病則曰必以為殉及卒顆嫁之曰疾病則亂 亂 吾從其治也 (《左傳·宣公十五年》) 治 • 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 瀹 而食也 (孟子·滕文公上) • 笑之則以為喜譽之則以為憂 (韓愈《答李翊書》)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中需要紧扣语境的主要情形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中需要紧扣语境的主要情形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中需要紧扣语境的主要情形一.借助语境确定关键词、疑难词的含义对于译句中关键词、疑难词的推敲、翻译,可以通过字形推知字义,可以通过组词猜测词义,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联系句内外语境推敲进而确定其义。

例如《窦参传》中的一道翻译题:按狱江淮,次扬州,节度使陈少游骄蹇,不郊迎,令军吏传问,参正辞让之,少游悔惧,促诣参,参不俟济江。

考生翻译这个句子时,恐怕对“蹇”“问”“促”三个词拿不准。

可以分析语境先把握大意,句中的“窦参”与“陈少游”是上下级关系,叙述两件紧紧相连的事:窦参巡视到扬州,陈少游未去迎接;等到陈少游后悔害怕了,再去见窦参,窦参已渡过长江而去了。

从“参正辞让之”可以推知是因为陈少游“骄蹇”,“蹇”义既可以从邻字“骄”字推出,也可以从“让之”反推。

“问”在这里不是“询问”,而是说陈少游没有亲自去迎接,只是派军吏传达“问候”。

“促”在这里不是“催促”,从“悔惧”一词可以推出应是“急促”“急忙”。

[边练边悟]3.请结合语境推敲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词义,并翻译全句。

郭载,字咸熙,开封浚仪人。

端拱二年,擢引进副使、知天雄军,入同勾当三班,出知秦州兼沿边都巡检使。

先是,巡边者多领兵骑以威戎人,所至颇烦苦之。

载悉减去,戎人感悦。

迁西上阁门使,改知成都府。

载在天雄军,屡奏市籴朝臣段献可、冯侃等所市粗恶,军人皆曰“此物安可充食”。

太宗颇疑,使覆验之,及报,与载奏同。

献可等皆坐削官,仍令填偿。

载行至梓州,时李顺已构乱,有日者潜告载曰:“益州必陷,公往当受祸,少留数日可免。

”载怒曰:“吾受诏领方面,阽危之际,岂敢迁延邪?”即日入成都。

顺兵攻城益急,不能拒守,乃与樊知古率僚属斩关出,以余众由梓州趋剑门,随招安使王继恩统兵讨顺,平之,复入成都。

(节选自《宋史·郭载传》,有删改)(1)太宗颇疑,使覆验之,及报,与载奏同。

翻译:(2)“吾受诏领方面,阽危之际,岂敢迁延邪?”即日入成都。

翻译:答案:(1)太宗十分怀疑,派人去复查这件事,等到复查的人回复,(结果)与郭载上奏的相同。

多元语境下原文与译文的关系

多元语境下原文与译文的关系

多元文化语境下原文与译文的关系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原文是文本的原始版本,它包含了作者的语言、文化、历史和背景等方面的信息。

而译文是原文的翻译版本,它通过语言的转化和文化的解释,将原文的信息转化成为另一种语言和文化的表达形式。

因此,译文不仅是原文的简单翻译,更是一种文化和语言的交流和转化。

在多元文化语境下,译者需要通过了解原文所处的文化和语境,以及目标读者的文化和语境等方面的信息,来进行恰当的翻译。

这样才能够将原文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读者,同时保留原始文本的风格、语气和意义等方面的信息。

因此,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动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在充分理解原文的情况下,译者才能够进行恰当的翻译,才能够在跨越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同时,保留原文的风格和意义。

以圆和切线为比喻,可以更好地说明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系。

假设圆是原文,切线是译文。

在这种情况下,圆代表着原始的文本,包含了作者的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信息。

而切线则代表着译文,它是一种对原始文本的解释和翻译,通过语言的转化和文化的解释,将原始文本的信息转化成为另一种语言和文化的表达形式。

在这个比喻中,切线与圆相切,代表着译文必须与原文紧密联系在一起,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切线的长度和位置,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解释。

因此,译文的质量不仅取决于译者的翻译能力,还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正如圆和切线还可以有多个切点,在多元文化语境下,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因此,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和语境,选择适当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以确保译文在目标文化和语境中的合适性和可理解性。

综上所述,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系,只有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译者才能够进行准确和一致的翻译,同时保持译文在目标文化和语境中的合适性和可理解性。

例说文言翻译中语境意识的培养

例说文言翻译中语境意识的培养

例说文言翻译中语境意识的培养作者:朱兵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1年第05期摘要:在文言句子翻译考查中,语境意识尤为关键,只有重视对句子上下文的分析和揣摩,才能理清事件,辨明关系,推断文意,从而正确把握句意、界定词义,以使句子表达完整、表意清楚。

关键词:文言翻译;语境;事件;词义;对象中国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5-030-01结合语境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翻译的基本原则,但是在应试中,不少考生往往凭感觉就句子翻译句子,忽视对上下文的关照,造成译文与文意大相径庭、词义判断失误等,甚至弄错了对象,因此,文言句子翻译中的语境意识的培养尤其重要。

张煌言为自己的诗集《奇零草》所写的序,叙述了作者在国难频仍之际,写于军旅的诗歌内容及其存失情况,从中可以了解作者奔走军中、领兵报国的经历和慷慨长歌、以诗哀世的情怀,以及《奇零草》艰难成集的过程。

命题者给出的三个要翻译的句子是:(1)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遂辍笔不谈。

(3分)(2)独从前乐府歌行,不可复考,故所订几若《广陵散》。

(3分)(3)流离蜀道,不废风骚,后世至今,名为诗史。

(4分)笔者试从学生翻译时语境理解误例的角度提示应考策略。

一、要根据语境理清事件句1: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遂辍笔不谈。

(3分)【学生误例展示】①先前的士大夫文人考虑废除经史,多次以此劝戒,于是我停笔不写。

②以前的士大夫担心废除经史,几次以此告戒,于是停笔不谈论。

学生误例①②中均有“废除经史”之说,而句1所涉及的原文为“余自舞象(古代一种武舞,后世以舞象代指成童),辄好为诗歌。

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遂辍笔不谈,然犹时时窃为之”,其大意是:我自幼便喜好诗歌创作,“先大夫”多次“告戒”我,但我却仍然偷偷地创作诗歌。

学生将“废经史” 译为“废除经史”就是因为没有观照上下文关于诗歌创作的背景事件介绍,因为“屡以为戒”的原因是担心我因专注于诗歌创作而“废经史”,意即“我荒废经史的学习”,而误例②中的“不谈论”亦不符诗歌创作之说。

浅谈文言翻译如何做到有的放矢

浅谈文言翻译如何做到有的放矢

浅谈文言翻译如何做到有的放矢作者:倪荷芳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19年第41期老师究竟应该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如何才能把学生眼中枯燥的文言文转化的有声有色有利于他们的识记?想让学生能够拿起文言不手软,还是需要解决有关文言翻译的两个问题:一为词义,一为语法。

如何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呢?教师在教授文言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一、考察词义,融会贯通教师在教授文言翻译时,在遵循“尊重原文,字字落实”的原则的基础上,可以巧妙地运用以下的方法进行形象的讲解。

1.字形结构推敲法。

除了必须要背记下来的实词以外,还可以教授学生通过文字的字形结构来推断实词的意思。

汉字中有很多形声字,一半决定字的读音,一半决定字的意思。

2.成语推导法。

文言实词“速”,在某些语境里是“招致”的意思,这时可以快速地想到成语“不速之客”;联系课内学过的文言实词进行迁移,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始速祸焉”的“速”,是“招致”的意思。

3.互文见义法。

根据句子结构前后对称的方法来理解。

如理解《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北”,“追”和“逐”的意思相近,那么“亡”和“北”的意思也就相近。

4.特定语境记忆法。

有一些词语是古代特定的,如“壁”在《史记》中多为“军营”的意思,如《淮阴侯列传》中“空壁逐之”;有些实词在古词义中经过进化由双音节变为单音节,如“妻子”在古义中是“妻子和儿女”,而在现在就变成了“妻”这一单义了……把字的意思放入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通顺符合语境就对了。

二、巧用成语,活学语法成语结构简单,易学易记,通过有些成语可以学习到很多文言句式。

1.可以通过成语学习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这些类型成语中也有,比较典型的是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宾语前置又可以分为介词宾语前置、“是”字提前宾语、否定结构中的宾语前置。

成语中若掌握了“夜以继日”“一以贯之”,就能够明确当出现“前置宾语+介词+谓语(动词)+宾语”的结构时,就能迅速把握。

第十三章--语境对译文词义及句子意义的制约

第十三章--语境对译文词义及句子意义的制约

➢ blue film
黄色影片
➢ in the black
赢利
➢ in the red
亏损、赤字
➢ white sale
大减价
➢ white lie
善意的谎言
➢ White elephant 2021/4/9
贵而无用的东西 3
➢ 2. 狭义语境 ➢ 是指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
时所依赖的言辞的上下文。
➢ 4) He should be the last (man) to blame.
➢ 5) He is the last man to consult.
➢ 6) This is the last place where I expected to
meet you.
2021/4/9
8
➢ 1) He is the last man to come.
➢ 3)but用作pron.(代) “that…not;who…not 接于否定词 后)
➢ Not a man but had tears in his eyes.(= There was no one without tears in his eyes.)
➢ 没有谁眼睛不含着泪水的。
➢ 4)“but”用作n.(名词) ifs and buts (inf.) “借口;托 词”(非正式用语)
D. orientation
➢ 以上四个选项均为名词。A. 钦佩,赞美;
B. 野心,雄心,志气;C. 管理,经营;D.
朝向,定位。根据上下文laid bare 和world
conquest 来分析B项与题意相符。全句意
为:“他们的外交政策完全暴露了他们征
服世界的野心。”

L文言翻译看词义与语境的关系

L文言翻译看词义与语境的关系

L文言翻译看词义与语境的关系
程永超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年(卷),期】2013(000)011
【摘要】一、问题在翻译中提出我们知道,词语能够称其为“词语”,就在于它
有自己约定俗成的意义,或者说,词语作为一种语言符号,都有其特定的指称意义。

这个意义可能是事物的一种性质、一个事态、一种关系。

它一旦存在于语言系统中就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适用性。

然而,一旦进入具体的语段文句中,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就要受到语境的制约和影响。

【总页数】2页(P71-72)
【作者】程永超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二中黄龙校区 325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02
【相关文献】
1.从语符与词义的关系角度看如何掌握词义 [J], 刘志强;鲍俊琴
2.欲译其文,先定词义--从词义误解看原文词典,语境及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J],
王亚群
3.英语词义与语境的关系及词义教学的方法 [J], 陈亚杰
4.欲译其文,先定词义——从词义误解看原文词典,语境及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J], 王
亚群
5.从“流莺”词义变迁看词义引申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J], 班吉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琢文言翻译看词义与语境的关系
一、问题在翻译中提出
我们知道,词语能够成其为词语,就在于它有自己约定俗成的意义,或者说,词语作为一种语言符号,都有其特定的指称意义。

这个意义可能是事物种类,一种性质、一个事态、一种关系。

它一旦存在于语言系统中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适用性。

然而,这种普遍性和稳定义的词语,一旦进入具体的语段文句中,它所表示的意义就要受到语境的制约和影响。

譬如当研读苏轼《前赤壁赋》时,有学生问“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一句中的“而”是什么意思?经讨论有以下三种意见:
例①若是承接,则解释为“先扣舷后唱歌”。

例②若是并列,则解释为“一边扣舷一边歌唱”。

例③若是修饰,则解释为“敲着船舷歌唱”。

连词“而”表关系,如果孤立看此句,上面所说三种关系都能成立,尤其是例②与例③皆能自圆其说,但“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这一篇这一句中,“扣弦”是为了“歌”,或者说,此句中心事件是“歌”。

为何?文章开头写作者泛游大江,陶醉于初夜江景,于是借歌抒怀,表达自己虽贬谪黄州却抱负不泯的豁达情怀,故而以“扣舷”为节拍,“敲着船舷”唱歌畅怀。

如此看来,虚词“而”做何解,主要取决于其语境。

这正如语言学家纽马克说:“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义。

”文言词义的理解也必须在具体语境中进行。

其实,语义的确定、遣词造句、篇章结构以及语体形式等均离不开语境,语境构成了词义理解的基础。

遗憾的是,诸如此类语言现象,在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并未引起高度重视。

很多学生即便参照注释、查证词典,也不能准确理解某篇某句中的词语内涵。

究其原因,与教师未能在动态阅读中指导学生把握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含义不无关系。

二、语境可以选择文言词义
一个词或词语在词典里是孤立的,而词典所列出的词义也是有限的。

但词语一旦用于具体语境中,与其它词语构成一个有机体,其具体意义也会千差万别。

所以词的意义不是由词典决定的,它只为阅读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而其真正的意义则应由语境来决定的。

或者说,词典只为我们提供了某一词的各种词义和用法,而语境则帮助我们去选择某一适合该语境的词义和用法。

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能够结合具体语境,为其选择一个贴切文意的理解。

譬如笔者教学《鸿门宴》(节选)(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一文,据笔者粗略统计,节选文中共出现24个“为”字。

这些“为”字既有做动词,读wéi,译为各种动词意思,又有做副词,读wéi;还有做介词、语气词等。

在具体语境中所表现的意义和用法可谓区别较大,学生掌握不易,那么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选择正确意义和用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上下文语境进行过滤,筛选,留下最合适的。

再如某年高考语文卷考文言文意的理解,原文是“齐武成帝子琅邪王,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

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所出试题要求学生做出正确选择: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文言实词“黠”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只有“狡猾”和“聪明”两项意义。

如何做出正确判断,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合理推断。

原文“生而聪慧”“笃爱之”“与东宫相准”等词语明显为褒义,因为“黠儿”亦为褒义,应取“聪明”之义。

三、语境可使文言词义具体化
著名学者陆宗达先生曾说过:词通常是以两种状态存在,一种是贮存状态,其意义叫“贮存义”;一种是使用状态,其意义叫“使用义”。

贮存状态中的词,保存了人们对该词所标识事物的共同认识和理解,因而词义是抽象的,又是广义的。

而使用状态中的词,也就是个人言语中的词,它因有了具体所指而免除了广义性(《训姑学的知识和应用》,语文出版社1990版)
按陆先生的这一说法,具有广义而抽象的词,一旦在具体语境中使用,其意义就会变得特定而具体。

譬如汉语中“胖”“大”等一些没有明确外延的词语,其语义就是摸糊不确定的,但当其进入具体语境,意义就会发生变化。

如“巴掌大的地方”,这里的“大”其实就可理解为“小”,且是像“巴掌一般小”之义。

在语境中理解词义,会使得原本抽象概括的词义变得具体化。

譬如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论语选读》中《沂水春风》(又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有一句:“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对“加之以师旅”课文做了如此翻译:“外有敌军进犯。

”此处意译是对的,但具体词语如“加”字需要解释。

“加”在《古代汉语词典》所列出义项中,根本没有“进犯”这一条。

很明显这是教材编注者将“加”意译为“进犯”之义的。

实际上“加”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多达15条义项。

第一条义项是“加上,放上”,又引申为“施加”,将“加”做“进犯”之解就是该词在这一语境中词义的具体化。

四、语境可使文言词义异化
袁仁林在《虚字说》中说:“实字虚用,死字活用,此等用法,必由上下文知之,若单字独用,则无从见矣。

”的确,语境的作用下的词义,往往会发生与该词基本义不同的转变。

这种词义的转变,笔者姑且将其称为“词义异化”。

其实这类“词义异化”的语言现象在古诗词中较为常见。

譬如宋祁《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后世读者大多如此赏析:认为“闹”字不仅有色,而且有声;不仅形容出红杏众多纷繁,而且点染出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

这种赏析其实并未对“闹”字做出释义。

或者说“闹”字词典中所有义项都无法解释此句诗中的意境。

即便是大学者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奇怪的是,至于“何等境界?”“境界如何全出?”等问题,先生并未做出赏析,只能靠读者自己“意会”。

倘若真的按字典释义,读者岂能体会得到“闹”字所演绎的盎然春意?
再如唐代韦应物(《滁州西涧》)“渡无人舟自横”一句中“横”字,也是如此,词典基本无法解释在这句诗中“横”为何意。

读者只能从“横”的基本义联想出这句诗所表达的意境,比如“一种闲适”、“一种自然”。

这些都还是典型的诗词中词义的异化,在文言文中此类词义异化现象也不乏见。

例如文言实词“治”,用做动词基本义,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只列出了“治理,管理”等义项,由此引申为“处理事情”,“有惩处、医治、研究等义”。

显然,这些义项都是词语基本义在特定语境中的异化,如“治”做“修建”义(如“治渠”)、“疏理”义(如“治水”)、“整理”义(如“治装”)、“营治’义(如“治产’)、“训练”义(如“治军”)等等。

维根特斯坦说:“一个词的意义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

”确如所言,语言在孤立状态下,语义是静止抽象的,是形式上的,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

但是当语言出现在一定的语境中时,语义丰富的表现能力便被激活,语义就会变得具体而灵活。

鉴于此,分析语境和语义转换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更好的把握文言词义,提高学生对语境的领悟力,从而实现真正的文言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