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用法
文言文实词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实词的用法归纳在咱们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实词可是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就像盖房子的砖头,少了它们可不行。
那今儿个,咱们就来好好唠唠这文言文实词的用法。
先来说说“爱”这个字。
它在文言文里的意思可丰富啦!有时候表示喜爱,比如“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这里的“爱”就是喜欢的意思。
还有的时候表示吝啬,像“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这里的“爱”指的是舍不得、吝啬。
再讲讲“安”。
“安”能表示安稳,像“风雨不动安如山”;也能表示怎么,比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我想起之前给学生们讲这实词用法的时候,有个特别好玩的事儿。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走”这个字,然后问大家在文言文里“走”是什么意思。
有个小同学特别积极,站起来就说:“老师,我知道,走就是走路呗!”其他同学听了都哈哈大笑。
我笑着说:“孩子呀,在文言文里,‘走’可不是咱们现在说的走路,而是跑的意思哟。
比如‘两兔傍地走’,这里的‘走’就是跑。
”那小同学恍然大悟的表情,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清清楚楚。
接着说实词“兵”。
它可以指兵器,像“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也可以指士兵,比如“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朝”这个实词也很有趣。
它能表示早晨,像“朝服衣冠”;还能表示朝廷,比如“于是入朝见威王”。
还有“曾”字,它当“竟然”讲的时候,比如“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这种用法是不是很特别?咱们再看看“乘”。
它可以是乘车、乘船的意思,像“公与之乘”;也能表示趁着,比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除”这个字,有台阶的意思,比如“扶辇下除”;也有任命、授职的意思,像“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说到这,我又想起一件有趣的事儿。
有一次课堂小测验,我出了一道关于实词“当”的题目,问“当是时”里“当”的意思。
有个同学写的是“应当”,结果就答错啦。
我给他讲解的时候,他那懊悔的小模样,还一个劲儿地拍自己的脑袋,说:“哎呀,我怎么就没好好想想呢!”“道”这个实词,含义也不少。
能指道路,像“会天大雨,道不通”;也能指道理,比如“伐无道,诛暴秦”。
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文实词用法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上)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13、吾欲之南海,何如(往,到)(同上)14、富者曰:“子何持而往?”(凭借,依靠)(同上)15、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得(还,尚且)(同上)16、西蜀之去南海(距离)(同上)1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同上)18、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1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同上)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记》2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23、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24、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26、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27、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同上)2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2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31、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32、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33、方七百里(面积)(愚公移山)34、年且九十(将近)(同上)35、杂然相许(赞成)(同上)36、寒暑易节(交换)(同上)37、虽我之死(即使)(同上)38、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39、斯是陋室(这)《短文两篇.陋室铭》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41、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42、亭亭净植(树立)(同上)4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同上)4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跑)《短文两篇.三峡》45、良多趣味(真、实在)(同上)46、林寒涧肃(寂静)(同上)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48、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
高中语文十个文言文实词用法总结
高中语文十个文言文实词用法总结退1、退却;后退。
(进退无颜仪)2、退回;返回。
(敬亭退而凝神定气)3、离去。
(贤人进而奸人退)4、减退。
5、引退。
(是进亦忧,退亦忧)图1、地图;图画。
2、谋划;想办法。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3、图谋;谋取。
4、预料;料想。
(不图子自归)5、绘画。
6、摹拟;模仿。
徒1、同伙,一类人。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2、徒然,白白地。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3、只,仅仅。
(徒以吾两人在也)4、步行。
(班白者多徒行)5、徒属:所属的人。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6、门人、弟子。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7、指服劳役的犯人。
(高祖亭长,为送徒郦山)通1、到达。
2、交往;往来。
3、畅通;来往无阻。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4、流通;交换。
5、通晓;懂得。
6、通婚。
7、共同的;普通的。
8、量词。
涕1、眼泪。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2、哭泣。
士皆垂泪涕泣(哭泣)3、涕零:流泪。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4、鼻涕。
(目泪下,鼻涕长一尺)汤1、热水,开水。
(臣请就汤镬)2、汤药。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3、同烫,用热水焐。
(疾在腠里,汤慰之所及也)4、汤池:(1)就温泉砌成的浴池(2)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5、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素1、白色的生绢。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2、白色的。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3、空,白白地。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4、向来,一向。
(素善留侯张良)5、真情、本心。
(披心腹,见情素)6、没有文采的。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私1、私下。
(私握臣手《廉》从道旁私语《柳》)2、偏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3、与公相对。
(公私之积犹可哀痛《论》)说(1)陈述,告诉。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2)杂说(一种文体)。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3)学说,主张。
(著书立说)(4)shuì,劝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
在文言文中,虚词和实词是常见的词类。
虚词一般是没有实在
意义的词,用来连接句子或表达语义的变化;而实词则有具体的意义,用来表示具体的事物、动作或状态。
常见的虚词
1. 的:表示所属关系或修饰关系,如“孔子的学生”、“的地方”。
2.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向”,如“投之以桃”。
3. 乎: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中,表示询问或加强语气,如“何乎?”、“不乎?”。
4. 者:用于表示已知事物的角色或身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或“者”,如“吾谁与归?”。
5. 也:用于肯定句或反问句中,表示肯定或加强语气,如“吾
闻之也”、“汝亦不知也”。
常见的实词
1. 人:表示人类,如“人之初”、“君子之交”。
2. 所:表示动作的对象,如“所言者”、“所见即所得”。
3.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给”或“至”,如“以礼相待之”。
4. 有:表示具备或拥有,如“有德者必富”、“群盲之马”。
5. 是:表示肯定或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的用法,如“天道是可知也”。
以上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的简单介绍,只涵盖了一部分常用词汇。
在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熟悉这些常见的虚词和实词是十分重要的。
高考语文文言实词用法40例
高考语文文言实词用法40例【文言实词】第一组1.【少】①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数量少,不多)②太后颜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稍微,略微)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缺少,不够)④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很短的时间)⑤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回乡偶书》)(年轻,年幼)⑥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小的、小)2.【间】①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名词,间隙,空隙)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名词,中间,其间)③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名词,一定的空间,区域)④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名词,一定的时间内,期间)⑤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动词,间隔、间断)⑥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动词,夹杂)⑦屈平正道直行……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动词,离间)⑧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动词,参与)⑨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副词,从小路,走小路)⑩侯生乃屏人间.语曰(《信陵君窃符救赵》)(副词,秘密地,悄悄地) 3.【将】①天将.以酬长厚者(《促织》)(副词,将要)②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黄州快哉亭记》)(副词,将来)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将军、将领)④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动词,率领、带兵)⑤将.进酒,杯莫停(《将进酒》)(动词,请)4.【故】①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信陵君窃符救赵》)(名词,原因,缘故)②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名词,老交情)③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动词,衰老)④温故.而知新(《论语》)(形容词,旧的,原来的)⑤故.久立与其客语(《信陵君窃符救赵》)(副词,故意,特意)⑥此物故.非西产(《促织》)(副词,原来,本来)⑦累官故.不失州郡(《赤壁之战》)(副词,仍然)⑧故.治国无法则乱(《察今》)(连词,所以,因此)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复合词,旧事,先例)【抢分演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用法总结转自中学学科网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用法总结倍(1)动词①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五蠹》)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一人倍之,伤肤。
(《狱中杂记》)②增加。
焉用亡邻以倍郑。
(《烛之武退秦师》)③通"背",背向。
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
(《管子·中匡》)右背山陵。
(《淮阴侯列传》)④通"背",违背。
倍道而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
(《荀子·天论》)⑤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2)量词。
照原数加一次。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
(《治平篇》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唐雎不辱使命》)(3)副词。
越发,更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爱(1)名词。
恩惠。
(古之遗爱也《左传》)(2)动词①加惠于人。
(吴广素爱人。
《陈涉世家》)(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②喜爱,爱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③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齐桓晋文之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④怜惜。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
《左传》)(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指南录〉后序》)⑤通"爰",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
《静女》)(3)形容词。
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安(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述而》)(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
《琵琶行》)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安全。
(谢庄遂安。
《冯婉贞》)④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失街亭》)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珍惜)4、古之遗爱也(恩惠)5、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通“薆”隐藏)6、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啬)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沛公安在?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9、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被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遭受)2、妆成每被秋娘妒(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着)5、一日昼寝帐中,被落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倍1、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一倍,与原数相同)2、每逢佳节倍思亲(愈发,更加)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通“背”违背)4、倍屏而立(背向)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盍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4、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5、本末倒置(树根,引申为主要的)6、抑本其成败之迹(追究、考查)鄙1、蜀之鄙有二僧(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3、鄙人(自称的谦辞)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4、左右欲兵之(用武器杀人)病1、臣欲奉召奔驰,则刘病日笃(疾病)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洁净的样子)5、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加倍)6、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7、人至察则无徒(精明)朝(cháo)1、朝服衣冠(zhāo、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3、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听朝(朝政)7、坐南朝北(对、向)曾1、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竟然)3、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4、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乘(chéng)1、乘犊车,从吏卒(乘坐)2、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4、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5、致万乘之势(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6、以乘韦先(四)诚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实词用法示例
3、樊哙从良坐
4、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5、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6、合从递交,相与为一
1、《曹刿论战》(初中)/《过秦论》
2、《曹刿论战》(初中)/《谏太宗十思疏》
3、《鸿门宴》
4、《项脊轩志》
5、《鸿门宴》
6、《过秦论》
当
1、占着,把着
2、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
2、岳阳楼记(初中)
3、岳阳楼记(初中)
4、促织
5、游褒禅山记
加
1、增加
2、加以,加之
3、施加
4、把一物放在另一物的上面
5、多,增益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加之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
例词
词 义
例 句
出 处
比
1、并列,挨着
2、比较、相比
3、及,等到
4、比拟
5、生成、具有
6、勾结
1、其两膝相比者 /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2、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3、比至陈,车六七百乘/比去,以手阖门
4、自名为罗敷
5、自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核舟记(初中)/促织
5、廉颇蔺相如列传
6、苏武传
7、指南录后序
极
1、尽头,极点,(天)边
2、到极点(直达)
3、穷尽
4、极其,非常
5、动词,享受尽
1、极天云一线,须臾成五彩
2、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3、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4、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
5、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而予亦悔其随者,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文言文30个常用实词含义及用法汇总!
文言文30个常用实词词含义及用法汇总!爱“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喽。
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爱莫能助;爱屋及乌;节用爱民;爱不释手;爱毛反裘安“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既来之,则安之;安之若素;安然无恙;安土重迁;安居乐业;安身立命被“被”的本义就是“被子”。
“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被坚执锐;泽被后世;被发左衽;被褐怀珠;被甲枕戈;扇枕温被倍“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乡利倍义;倍道而行本“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舍本逐末;本性难移;变本加厉;英雄本色;无本之木鄙“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卑鄙龌龊;贵远鄙近兵“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
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
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兵不厌诈;兵强马壮;兵出无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兵临城下;兵戎相见;哀兵必胜;按兵不动;厉兵秣马病“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蚌病成珠;贫病交攻;无病呻吟;同病相怜;愁潘病沈察“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15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
15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
介绍
这份文档将介绍15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
文言实词指的是在文言文中表示具体事物的词汇,与虚词相对。
这些实词在文言文中发挥重要作用,了解它们的用法对于理解和阅读文言文非常有帮助。
用法示例
以下是15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示例:
1. 人 - 表示人类,如:“人生如梦,一尘不尽。
”
2. 山 - 表示山脉或山体,如:“青山绿水,如画如诗。
”
3. 水 - 表示水流或湖泊,如:“江水东逝,一去不返。
”
4. 风 - 表示风力或风的吹拂,如:“吹皱一池春水,绿风扶柳花如雪。
”
5. 天 - 表示天空或,如:“天地万物,皆有定数。
”
依此类推,以下是其他实词的用法示例:
...
注意事项
- 文言实词的用法可能因上下文而有所不同,请在阅读文言文时注意理解上下文意思。
- 本文档提供的用法示例仅供参考,具体用法应根据具体文言文来判断。
- 若遇到不能确定的用法,可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总结
本文档介绍了15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示例,这些实词在文言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阅读并理解这些实词的用法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文言文。
请注意,本文档提供的示例仅供参考,请根据具体的文言文来理解和应用这些实词的用法。
如果遇到不能确定的用法,请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或请教专业人士。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实词1.<形> 安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2.<形> 安逸。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动> 养。
《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所安:养生的东西。
)4.<副> 表疑问或反问。
《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可译为“怎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隆中对》:“君谓计将安出?”《马说》:“安求其能千里也?”5.<代> 表处所。
可译为《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哪里”,“什么地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本 1.<名> 根源,起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请循其本。
”2.<副> 本来,原来。
《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比1.<动> 靠近。
《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动> 比较。
《隆中对》:“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3.<动> 比拟,认为《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和……一样。
4.<介> 及,等到。
《陈涉世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鄙 1.<形> 鄙陋,目光短浅。
《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毕 1.<动> 完毕。
《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
2.<副> 尽;都;全。
《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口技》:“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文言实词质的用法
文言实词质的用法
文言实词是指有实际意义的词,可以表示人、事、物、动作、状态等
内容,具有明确的意义和语法功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1.名词用法:实词可以作为名词,表示人或物的名称,如“子”、“人”、“天”、“风”等。
例句:吾乃李白也,文人之名,诗人之盛。
2.动词用法:实词可以作为动词,表示动作或行为,如“行”、“说”、“走”、“飞”等。
例句:余行至山巅,望山下烟波渺渺,不胜叹息之情。
3.形容词用法:实词可以作为形容词,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
物的性质、特征或状态,如“好”、“美”、“大”、“久”等。
例句:此地山水秀丽,景色绝美,令人心旷神怡。
4.副词用法:实词可以作为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
示程度、方式、时间等,如“徐徐”、“恍然”、“已已”、“终然”等。
例句:夜深人静,微风徐徐,月色清辉,令人陶醉。
5.代词用法:实词可以作为代词,用来代替或指示特定的人或事物,
如“尔”、“之”、“彼”、“斯”等。
例句:吾辞阳城,留别彼众友。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实词的语法用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根据
上下文判断其具体意义和句法作用。
文言文实词常见用法汇总
文言文实词常见用法汇总1、爱:①爱,亲爱,友爱。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故以其爱不若燕后。
”《韩非子•五蠹》:“非疏骨肉爱过客也。
”②亲爱的,心爱的。
李朝威《柳毅传》:“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
”③爱护,爱戴。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④怜惜,爱惜。
《左传•子鱼论战》:“若受重伤,则如勿伤。
”苏洵《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⑤舍不得,吝啬。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又:“吾何爱一牛?”⑥喜爱,爱好。
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按:àn ①用手摁压。
《梦溪笔谈•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②抚,握。
《五人墓碑记》:“缇骑按剑而前。
”③控制,抑止;放下。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④查看,巡察。
高启《书博鸡者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
”⑤核查,查验。
张溥《五人墓碑记》:“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按语”即本此义。
3、白:bái ①白色。
《史记•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
”[白丁]无功名的人。
刘禹锡《陋室铭》:“往来无白丁。
”②光亮,明亮。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③纯洁,皎洁。
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明白;洗雪。
高启《书博鸡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⑤禀告,告诉。
柳宗元《童区寄传》:“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4、拜:bài ①表示恭敬的礼节,跪地,两手合抱于胸前。
《史记•鸿门宴》:“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②拜访,拜见。
《孔雀东南飞》:“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
”③拜谢。
《左传•之战》:“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④授予官职。
《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⑤接受官职。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
”⑥敬词(有时含上奏、上进之意)。
《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郡王穆莳拜手书’。
18个文言虚词及12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
18个文言虚词及12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一、前言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之一,其中文言虚词和实词的用法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掌握文言虚词和实词的用法,不仅有助于理解文言文,还能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本文档旨在全面介绍18个文言虚词及12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
文档内容完整,逻辑思路清晰,字数要求在1000字以上。
二、文言虚词简介文言虚词是指那些不具备词汇和实际意义,只起语法和语气作用的字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包括“之”、“以”、“而”、“则”、“其”、“乃”、“何”、“焉”、“于”、“夫”等。
三、文言实词分类及常用例句实词是具有实际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的词语,常见的文言实词包括“学”、“兵”、“道”、“师”、“如”、“是”、“所”、“且”、“皆”、“因”等。
下面我们将按顺序介绍每个实词的常用例句。
1. 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2. 兵:兵者,国之大事也。
(《孙子兵法·始计》)3. 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4. 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5. 如: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6. 是:是非曲直,公之于众。
(《焦点访谈》)7. 所: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不见(现)其所指乎?(《墨子·鲁速论》)8. 且: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史记·陈涉世家》)9. 皆: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史记·陈涉世家》)10. 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四、实词用法举例及虚词的用法分析在掌握了常见实词的基础上,我们还将结合例句分析实词的常见用法及与虚词的组合搭配。
例如,“学”可以表示学习、学问、学校等含义,“而”可以表示并列、递进、转折等虚词用法。
通过具体例句,帮助读者加深对实词和虚词用法的理解。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下是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1.之:表示连词的作用,连接前后两个句子的主语。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
2.不:表示否定。
例如:不去非要。
3.有:表示存在。
例如:爱而不得,虽富而无。
4.为:作为。
例如:人为万物。
5.以:用于表示手段、方式、目的。
例如:以人为鉴。
6.于:表示在。
例如:公然于众。
7.是:表示肯定。
例如:是岁暮之时。
8.也:表示肯定。
例如:义弘而不犹也。
9.以为:认为。
例如:以为无事。
10.之一:表明所提及的事物属于一些范围中的一个。
例如:人之一11.时:表示时间。
例如:花开时。
12.天:表示自然界。
例如:天寒地冻。
13.然:表示转折性的词语。
例如:明哲保身,必然酬对。
14.如:比喻,表示相似。
例如:饥者易怒如蜂。
15.自:表示从一些地方开始。
例如:自山中来。
16.不可:不能。
例如:事情不可违背。
17.不得:不能。
例如:不得而知。
18.必:表示肯定。
例如:必有灵谷。
19.当:表示应该。
例如:不当言。
20.非:表示不是。
例如:非汉不可。
21.无:没有。
例如:于无声处听惊雷。
22.人:表示人类的含义。
例如:人寿年丰。
23.之间:表示范围。
例如:天地之间。
24.自己:表示自身。
例如:以身作则。
25.然后:表示一个动作发生的时间。
例如:其言未然,然后。
</p>26.一种:表示一种类型或性质。
例如:此言一种者</p>27.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或令人吃惊的情况。
</p>28.基本上:表示基础或根本。
</p>29.首先:表示首要。
</p>30.反而:表示与预期情况相反。
</p>31.据说:表示根据传闻或他人说法。
</p>32.命中:表示预测或预计。
</p>33.涉及:表示涉及到一些范围或领域。
</p>34.决不:表示坚决拒绝或不允许。
</p>35.瞬间:表示非常短暂的时间。
文言文实词用法总结
文言文实词用法总结涉1、徒步渡水;引申为渡过。
楚人有涉江者2、进入,到。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3、经历,经过。
今少卿抱不测罪,涉旬月,迫季东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少1、数量小,不多。
少私寡欲2、不足,缺少。
少条失敬:缺少教养,没有规矩。
3、轻视。
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史记·苏秦列传》4、表示时间很短,不多时。
少时,一狼径去5、稍微,略微。
太后之色少解少安毋躁6、shào,年轻,年轻人。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稍1、官府发给的粮食。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2、逐渐;慢慢地。
稍出近之3、稍微。
善1、好事,好的`行为。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2、友好,亲善。
素善留侯张良3、擅长:善于。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通缮,修治。
引申为揩拭。
善刀而藏之5、表示同意的答词,可译为好对。
先主曰善6、善才:唐时著名琵琶师,后也作以指琵琶师或曲师。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7、优点、长处。
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8、做好、处理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9、喜欢、羡慕。
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若1、似乎,好像。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2、假如。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你。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4、及,比得上。
曾不若孀妻弱子5、至于,至如。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如1、依照,遵从,顺。
万事如意如愿以偿如法炮制2、好像,如同。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如出一辙如此而已如饥似渴如丧考妣3、及,比得上。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4、到去。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5、若,假如。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却1、退,退回。
相如因持壁却立2、使退,击退。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3、拒绝,推却。
却之为不恭4、还,再。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5、回头。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6、去掉、消除。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7、但是、可是。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劝1、勉励,奖励。
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2、劝说。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3、受到鼓励。
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文言实词是指有具体意义的词语,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与其他词语组合使用,例如“日”、“月”、“人”等。
文言实词的用法和现代汉语实词类似,可以作主语、宾语、谓语等,也可以用于修饰其他词语。
文言虚词是指没有具体意义的词语,只能与其他词语组合使用,起到连接语句的作用,例如“之”、“乎”、“则”等。
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现代汉语虚词类似,可以用于表示语气、连接主谓、名词、形容词等。
在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使用有一定的规律。
通常情况下,实词放在前面,虚词放在后面。
例如“天下大乱,如何而治?”中,“天下”、“大乱”、“治”都是实词,而“如何”、“而”、“?”都是虚词。
此外,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也和句子的结构有关系。
例如在“身世虽卑,志向不凡”中,“身世”和“志向”都是实词,但是“虽”和“不”都是虚词,用来表示转折和否定。
- 1 -。
谈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
谈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一、委婉交代1、封建时代文言实词在封建时代可以用来宣扬地位、荣辱,表明谦卑谨慎的态度,在日常交流中是常用的手段。
例如:“陛下今日安居,心意若何?”用文言惯用的词汇表达,更能起到比婉转作用,提高气氛上的温馨感。
2、宣传时期文言实词在宣传时期可以用来表达目标,释放实质性信息,能清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例如:“社会主义改造自身,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言实词的实质表达能深入人心,在宣传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二、经史传说1、启示经典文言实词也广泛应用于经典传说中。
正如《礼记》中的“天道爱而报之,一寸之谅,当以百寸之惠”,其含义深刻,清晰而优雅。
其中蕴含的释义,让人省思深远。
2、种种典故在典故中应用文言实词,减少了生僻词句,同时又能表现出细腻、优美的文字色彩,例如“吃喝玩乐至此而穷,可恨胜似萤火之光”,此句中凝练的文字及形象,不失其寓意的同时更能表现典故的神韵。
三、文学传情1、豪放洒脱文言实词最能体现文学气息,表达自然风景。
如:“春风拂柳笑,明月几时有?把酒请红尘,待到深夜无痕迹。
”这句诗,用文言实词划出思乡伤情,表现了乐观豪放之气概。
2、明快简洁另外,文言实词还能用来表达琐碎小事,但却明快简洁。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江山经过,心随事迁。
”以文言实词描绘出翩翩情思,令人忆起那些过往的模样,简洁而又深刻。
综上所述,文言实词的用法特别多样,它可以用来委婉交代、宣传目标、传诉经典、凝聚典故、表达文学情怀、言简意赅等等,能深刻传达意义,展现出一种优雅的气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用法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用法总结关键信息项:1、实词名称2、常见释义3、例句4、特殊用法及解释11 爱常见释义:喜爱,喜欢。
例句:“晋陶渊明独爱菊。
”(《爱莲说》)特殊用法及解释:“爱”有时作“吝啬,舍不得”讲,如“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111 安常见释义:①安稳,安定。
②安全,平安。
③安逸。
例句:“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然后得一夕安寝。
”(《六国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学而》)特殊用法及解释:“安”作疑问代词时,意为“哪里,怎么”,如“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112 被常见释义:①被子。
②覆盖。
③遭受,蒙受。
例句:“翡翠衾寒谁与共?”(《长恨歌》)“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特殊用法及解释:“被”通“披”,意为“穿,披”,如“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12 倍常见释义:①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②更加,倍加。
例句:“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过秦论》)“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21 本常见释义:①草木的根或茎干。
②根本,基础。
③本来,原来。
例句:“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本末倒置。
”“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122 鄙常见释义:①边疆,边远的地方。
②庸俗,浅陋。
③轻视,看不起。
例句:“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孔子鄙其小器。
”(《训俭示康》)13 兵常见释义:①兵器,武器。
②军队。
③战争,军事。
例句:“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论积贮疏》)131 病常见释义:①疾病。
②困苦,困乏。
③毛病,缺点。
④担心,忧虑。
例句:“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用法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用法总结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词则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掌握常见实词的用法,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读懂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一些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实词的用法。
一、“爱”“爱”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有:1、喜爱,喜欢。
如“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中的“爱”就是“喜爱”的意思。
2、爱护,爱惜。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中的“爱”表示“爱护”。
二、“安”“安”的常见用法有:1、怎么,哪里。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这里的“安”是“怎么”的意思。
2、安稳,安定。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表示“安稳”。
三、“被”“被”主要有以下两种用法:1、表示被动。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被”就是“被”字表被动的用法。
2、通“披”,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这里的“被”通“披”,意思是“穿着”。
四、“本”“本”常见的用法有:1、草木的根或茎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中的“本”指本来。
2、根本,基础。
“本末倒置”中的“本”就是“根本”的意思。
五、“比”“比”常见的用法包括:1、靠近,挨着。
“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中的“比”就是“靠近”。
2、比较。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中的“比”是“比较”的意思。
六、“鄙”“鄙”的常见用法有:1、边疆,边远的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中的“鄙”指边远的地方。
2、目光短浅。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中的“鄙”表示“目光短浅”。
七、“兵”“兵”常见的意思有:1、兵器,武器。
“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兵”指兵器。
2、军队。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中的“兵”是“军队”的意思。
八、“病”“病”常见的用法有:1、生病,患病。
“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中的“病”就是“生病”。
2、疲劳,困苦不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文言实词考点内容: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客观题形式出现,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复习重点:掌握120个常用实词,一词多义现象,学会必要的实词推断方法教时安排:复习过程:一、导入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题,大多数文言实词具有对义性,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难点,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热点。
《考试说明》在这一考点的表述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考查的实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并且古今词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类。
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确定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预测2010年,不论高考的结构模式如何变化,对这一点的考查仍将成为首选。
为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中的含义”,二、需要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知识。
(一)注意文言实词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文言实词以单音词为主,这与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词为主有很大区别。
可见,如果不把握文言实词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就会因在理解上失误而答错题。
(二)注意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现象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
某一词语在此处可以理解为这个意义,而在彼处又需要结合不同的语境做其他意义来理解。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①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
“道”的本义就是指路途、道路。
l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1.战则请从[跟随]2.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攻伐]3.范增数目项王[眼睛]4.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换取]②词的引申义: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它意义。
如“道”本义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
“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如:1.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本义“身体”,——“亲自”(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碴臿以为民先)/“自己”“自身”(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身孕”(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性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等。
2. 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本义“对男子的美称”,——“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有才能的人”(胜不敢复相士)/“士兵”(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 无物以相.之本义为“辅助、辅佐”——引申义是“察看、仔细看”(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选择”(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辅佐帝王的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词的比喻义: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词的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意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
如:1.手足情深,焉能或忘本义“手和脚”,比喻义“兄弟”“党羽”。
2.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本义指“头和颈”,比喻义指“某个集团的领导人”。
3. 草菅人命,纵横乡里本义“野草”,比喻义“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④词的假借义:所谓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字现象。
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
甲字是本字,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
这里的乙字就含有了假借义。
如:“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中“蚤”同“早”,其假借意义为“早一点”;“至莫夜月明”中的“莫”同“暮”,其假借意义为“夜晚”。
如: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之意。
2.赢粮而景从[景]同[影],像影子一样。
3.君子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同[座],座位。
5.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露出。
6.乃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
7.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遭受。
(三)注意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现象和偏义复词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二. 古今异义的种类:1. 词义的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
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
“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母亲。
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
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2. 词义的缩小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
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①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妻,与“丈夫”相对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为古义:因此写作。
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 词义转移: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
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义:外交使者。
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②颜色不少变颜色古义:容颜、脸色。
今义:色彩。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秋天古义:秋日的天空。
今义:秋季。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春秋古义:年岁、年龄。
今义:春天和秋天。
4. 词义弱化: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
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约束古义:盟约。
今义:限制。
②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举古义:攻克。
今义:抬起。
③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④吾羞,不忍为之下羞古义:羞愧、感到耻辱。
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5. 词义强化: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②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③(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 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④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方法。
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6. 感情色彩变化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
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
“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
“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①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可怜: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
②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
③天下云集响应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7. 名称说法的演变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
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①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股:古代指大腿,现在已不用,指臀部、屁股。
②愿为市鞍马市:这里指买,现在已不用,指城镇、集市。
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谢:古义指告戒、告诉,现已不用,用于指感谢。
三. 偏义复词: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1. 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②昼夜勤作息作息:偏义复词,劳作。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义复词,离去。
2. 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圃:偏义复词,果园。
②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③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四. 综合小练习:区别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不过:不超过,现为转折连词。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从而:跟随而且,现在是承接连词。
③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运输、邮政等部门。
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祖父:祖辈和父辈,现指父亲的父亲。
⑤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偏义复词,进入。
非常:不寻常,意外,现指很、极,程度副词。
⑥属余作文以记之作文:写文章,现指学生的写作练习(四)注意把握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现象(五)注意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的通假现象三、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一)结合具体语境推断。
词语具有多义性,但是,在具体语境中,词语的意思是唯一的。
实践证明,把握语境,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的确是明确词义的好方法。
试解释下文“廉”的含义①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
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
”帝廉之,果枉。
要解释“廉”的含义,需要整体把握上下文的语境:有人说郭的儿子要杀郭,皇帝要杀郭的儿子,皇后表示怀疑,皇帝经过“廉”之后,发现郭果然冤枉。
在这个语境中,“廉”的含义,就可以明确为“调查”。
②参考《三维设计》P198—207练习题(二)知识迁移法(成语、教材)(三)字音推断法根据字音,可发现通假关系,利用通假关系,再联系上下文推断,有时会有“柳暗花明”之感。
例12001年上海春招试题):“或至涂而反”(“涂”与“途”读音相同,“涂”是“途”的通假字,再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涂”的意思是“道路”。
例2再如2004年湖北卷“昌宗从旁趣说”,这里的“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否则就讲不通。
例3“以身徇国,继之以死”“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徇”与“殉”读音相同,“徇”是“殉”的通假字,“殉”的意思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死”,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两个“徇”属同一义项,即“为……而死”。
(四)字形推断法汉字大部分为形声字,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可以从字形结构来推断词义。
①冀得归家一觐父母:“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②例《陈涉世家》中“适戍渔阳九百人”,“适”从“辶(辵)”,表行走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