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它是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文学艺术及其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研究所采用的一种批评模式。
这种批评模式的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和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和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作为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基础的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学批评的精神分析流派则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30至40年代流行于欧洲,并成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
精神分析批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即早期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核心的传统(经典)精神分析批评和美国的着名批评家肯尼斯的自由联想精神分析批评??、法国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美国的诺尔曼。霍兰德为代表的读者反映论的精神批评理论等在理论上重新阐释和在实践上创新的新精神分析批评。
传统精神分析批评
传统精神分析批评家主要依据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力比多学说、人格结构学说、释梦理论等理论和概念进行批评实践。他们或者在作品中寻找象征,以窥视作者的无意识创作动机,或者把文学作品的文本视为“病例”,通过分析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行为模式等揭示作者的心理和无意识欲望。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无意识理论和三重人格结构学说
二:力比多与升华说(又称性本能理论)三:释梦理论四:俄狄浦斯情结五:心理防御机制学说(由弗洛伊德提出,安娜·弗洛伊德整理成体系)
新精神分析批评
新精神分析批评家则大都抛弃了弗洛伊德主义的性本能动因说,更加注重人的社会性的一面。他们借助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接受美学等哲学、美学理论,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进行重新阐释,并运用于文学批评实践之中。他们注重探索读者的心理机制和阅读过程,注意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形式结构及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
具体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文学研究和批评实践的方法有:
一是分析文学作品的无意识意义。二是分析作品中虚构人物的无意识心理。三是分析作家的无意识动机。四是分析读者的无意识体验。
精神分析学派,对二十世纪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产生了广泛的而又是毁誉参半的影响。作为一种批评模式,精神分析批评不再停留在作品的表面层次上,而是进入作者和读者的深层次的精神世界,这对于开拓文学批评的视野也是十分有益的。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精神分析学本身存在的错误,尤其对泛性论和无意识决定论等唯心主义和反理性的思想观点,要以科学批评的眼光充分认识他的消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