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弦定理教学设计课题

合集下载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一等奖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一等奖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设计:使用余弦定理求解三角形边长和角度一、教学目标:1.了解余弦定理的概念和公式;2.掌握余弦定理求解三角形边长和角度的方法;3.能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余弦定理的概念和公式;2.求解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

三、教学方法:1.板书法:结合图示,介绍余弦定理的公式及其应用方法;2.讲解法:通过实例演示,阐述余弦定理的求解过程;3.练习法: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加深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引入余弦定理教师可以利用图示展示余弦定理的概念和公式,向学生介绍余弦定理的应用场景,例如计算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

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解释,让学生理解余弦定理的实际应用。

2.讲解求解过程教师利用具体实例演示余弦定理求解三角形边长和角度的具体过程。

首先,提取已知数值,例如已知两条边的长度和夹角的大小,然后根据余弦定理的公式计算第三边或第一个角度,最后运用三角函数求解另外两个角度或边长。

3.练习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应用余弦定理求解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能力,选择不同难度的习题,帮助学生充分掌握余弦定理的应用方法。

五、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课堂表现、分组讲解或闭卷考试等方式来评估学生对余弦定理的掌握情况。

通过评估结果,教师可以调整教学设计,加强学生弱项的讲解和练习。

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举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来理解余弦定理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同时,教师也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余弦定理的教案(通用3篇)

余弦定理的教案(通用3篇)

余弦定理的教案(通用3篇)余弦定理的篇1一、单元教学内容运算定律P——P二、单元教学目标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理解和掌握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应用这些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3、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4、在经历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的发现过程中,体验归纳、总结和抽象的数学思维方法。

5、在经历运算定律的字母公式形成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

6、经历简便计算过程,感受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7、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运算律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理解和掌握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应用这些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四、单元教学安排运算定律10课时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P17——P18二、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1、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师生交流后,课件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你看,这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2、获取信息。

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3、师小结信息,引出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探索发现第一环节探索加法交换律1、课件继续出示:“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出示: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你能用等号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40+56=56+40 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学生独自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出的等式,互相检验写出的等式是否符合要求。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作者整理的“余弦定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这是高三一轮复习,内容是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

本章内容准备复习两课时。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标要求本章的中心内容是如何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最后应落实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上。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判断三角形形状的问题。

本章内容与三角函数、向量联系密切。

作为复习课一方面将本章知识作一个梳理,另一方面通过整理归纳帮助学生进一步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必修5的学习,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内容已经了解,但对于如何灵活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怎样合理选择定理进行边角关系转化从而解决三角形综合问题,学生还需通过复习提点有待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面积公式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合理选用定理解决三角形综合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实例探究回顾三角函数、正余弦定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讲练结合重点难点1、正、余弦定理的对于解解三角形的合理选择;2、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综合运用。

余弦定理教案设计

余弦定理教案设计

余弦定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余弦定理的定义和表达式;(2)学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余弦定理的规律;(2)运用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直观演示余弦定理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余弦定理的定义和表达式;(2)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问题。

2. 教学难点:(1)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灵活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复杂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余弦定理的相关知识;(2)准备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

2. 学生准备:(1)掌握三角形的性质;(2)了解勾股定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2)提出问题:如何解决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问题?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2)引导学生发现余弦定理的规律;(3)给出余弦定理的定义和表达式。

3. 动手实践(1)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验证余弦定理;(2)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边角关系问题。

4. 拓展应用(1)让学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复杂问题;(2)引导学生发现余弦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余弦定理的定义和表达式;2. 强调余弦定理在解决三角形边角关系问题中的应用;3. 鼓励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索余弦定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价学生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以及解题的准确性。

3. 课后反馈评价: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或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对余弦定理的掌握程度和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余弦定理教案

余弦定理教案

余弦定理教案【余弦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余弦定理的概念和原理。

2. 学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材《数学》2. 教学课件3. 黑板和粉笔4. 教学实例和练习题三、教学过程【引入】1. 使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余弦定理的概念,例如:树木倾斜、建筑物斜倚等。

2. 引发学生思考,概括出三角形中的边与角之间的关系。

【讲解】1. 介绍余弦定理的定义和公式:c² = a² + b² - 2abcosC。

2. 解读余弦定理中的各个变量及其意义:c为第三边,a和b为两边,C为夹角。

3.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运用余弦定理计算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

4. 引导学生发现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和特点。

【示范】1. 给出几道实际问题,如建筑物斜坡的高度计算、航海中船舶航线的计算等。

2. 详细演示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计算方法。

3. 注重解题思路的讲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思维能力。

【练习】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审阅学生练习题,及时纠正错误,解答疑惑。

3. 批评与表扬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余弦定理与正弦定理的关系和区别。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拓展应用。

四、课堂总结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余弦定理的应用方法。

2. 提醒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合理选择使用余弦定理还是其他方法。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总结复习余弦定理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问题,结合示范和练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余弦定理的原理和应用方法。

教材和课件的使用,以及实践演示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讲解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思考,并及时纠正误区,保证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完整版)《余弦定理》教案完美版

(完整版)《余弦定理》教案完美版

《余弦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并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2.过程与方法: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出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并通过实践演算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3.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关系,来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难点:勾股定理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的作用.(三)学法与教学用具学法:首先研究把已知两边及其夹角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进行量化,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比较容易地证明了余弦定理。

从而利用余弦定理的第二种形式由已知三角形的三边确定三角形的角教学用具:直尺、投影仪、计算器(四)教学设想[创设情景] C 如图1.1—4,在∆ABC 中,设BC=a ,AC=b,AB=c ,已知a,b 和∠C ,求边c b aA c B(图1.1-4)[探索研究]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可用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 、B 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A如图1.1-5,设CB a =,CA b =,AB c =,那么c a b =-,则 b c()()222 2 2c c c a b a ba ab b a b a b a b =⋅=--=⋅+⋅-⋅=+-⋅ C a B从而 2222cos c a b ab C =+- (图1.1—5)同理可证 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余弦定理的定义和意义,掌握余弦定理的表达式。

2. 培养学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余弦定理的定义和表达式,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问题。

2. 教学难点: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复杂三角形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余弦定理。

2. 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直观展示三角形中余弦定理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余弦定理的定义、表达式和应用实例。

2. 准备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用于展示三角形中余弦定理的应用。

3. 准备相关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余弦定理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余弦定理的定义和表达式,引导学生理解余弦定理的意义。

3. 实例演示: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展示三角形中余弦定理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练习巩固:让学生解答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余弦定理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余弦定理的应用。

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余弦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测量三角形的角度、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等。

2. 介绍余弦定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学、工程学等。

七、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余弦定理的定义、表达式和应用。

2. 强调余弦定理在解决三角形问题中的重要性。

八、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余弦定理的知识点。

九、教学反馈1.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余弦定理的掌握程度。

余弦定理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余弦定理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余弦定理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的我为您带来的余弦定理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大家可以爱好并共享出去。

余弦定理教案篇一《余弦定理》教案一、教材分析《余弦定理》选自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紧要教学内容是余弦定理的内容及证明,以及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边一夹角”“三边”的解三角形问题。

余弦定理的学习有充分的基础,中学的勾股定理、必修一中的向量学问、上一课时的正弦定理都是本节课内容学习的学问基础,同时又对本节课的学习供应了确定的方法引导。

其次,余弦定理在高中解三角形问题中有侧紧要的地位,是解决各种解三角形问题的常用方法,余弦定理也常常运用于空间几何中,所以余弦定理是高中数学学习的一个特别紧要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理解并把握余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推论。

2、把握余弦定理的推导、证明过程。

3、能运用余弦定理及其推论解决“两边一夹角”“三边”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培育同学学问的迁移本领。

2、通过直角三角形到一般三角形的过渡,培育同学归纳总结本领。

3、通过余弦定理推导证明的过程,培育同学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加强合作探究、团结协作精神,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2、感受数学一般规律的美感,培育数学学习的喜好。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和余弦定理的运用。

难点:余弦定理的发觉和推导过程以及多解情况的判定。

四、教学用具一般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以上均为命题教学的准备)余弦定理教案篇二一、教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余弦定理》是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正弦定理以及必修4中的任意角、诱导公式以及恒等改换,为后面学习三角函数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余弦定理》课堂教学设计

《余弦定理》课堂教学设计

《余弦定理》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余弦定理”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

本节课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教学的第二节课,其主要任务是引入并证明余弦定理,在课型上属于“定理教学课”。

在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

教师的作用是创设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

因此,做好“余弦定理”的教学,不仅能复习巩固旧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识,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设计思路本节课根据“情境-- 问题”教学模式,沿着“设置情境-- 提出问题 -- 解决问题 -- 反思应用”这条主线,把从情境中探索和提出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问题”为红线组织教学,形成以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相互引发携手并进的“情境 -- 问题”学习链,使学生真正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数学的过程。

根据上述精神,做出了如下设计:①创设一个现实问题情境作为提出问题的背景;②启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关心的现实问题,逐步将现实问题转化、抽象成过渡性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时需要使用余弦定理,借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揭示解斜三角形的必要性,并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动机。

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数学实质,引伸成一般的数学问题: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他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③为了解决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通过作边 BC的垂线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和锐角三角函数得出余弦定理的表达式,进而引导学生进行严格的逻辑证明。

证明时,关键在于启发、引导学生明确以下两点:一是证明的起点;二是如何将向量关系转化成数量关系。

④由学生独立使用已证明的结程1、)设置情境自动卸货汽车的车箱采用液压机构。

余弦定理教学教案

余弦定理教学教案

余弦定理教学教案第一章:余弦定理的定义与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余弦定理的定义和背景。

2. 让学生掌握余弦定理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1. 余弦定理的定义:在三角形中,任意一边的长度平方等于其他两边长度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夹角余弦值的乘积的两倍。

2. 余弦定理的符号表示:c²= a²+ b²2abcos(C)。

3. 余弦定理的应用场景:解决三角形边长和角度的问题。

教学活动:1. 引入余弦定理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余弦定理的应用。

2. 讲解余弦定理的定义和符号表示,让学生理解并记住余弦定理的表达式。

3. 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余弦定理的应用。

作业:a. 三角形ABC中,AB = 5cm,BC = 7cm,AC = 8cm,求角A的余弦值。

b. 三角形DEF中,DE = 8cm,DF = 10cm,EF = 12cm,求角D的余弦值。

第二章:余弦定理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余弦定理在解决三角形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使用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边长问题。

2. 使用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角度问题。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如何使用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边长问题。

2. 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如何使用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角度问题。

3. 进行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余弦定理的应用。

作业:a. 三角形ABC中,AB = 5cm,BC = 7cm,角A = 30°,求AC的长度。

b. 三角形DEF中,DE = 8cm,DF = 10cm,角D = 45°,求EF的长度。

第三章:余弦定理的扩展与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余弦定理的扩展形式。

2. 让学生掌握余弦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余弦定理的扩展形式:在任意三角形中,任意一边的长度平方等于其他两边长度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夹角余弦值的乘积的两倍。

2. 余弦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如在工程测量、建筑设计等领域。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方案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余弦定理的概念及其应用;(2)掌握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3)学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3)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余弦定理的概念及其应用;(2)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3)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2)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在一个三角形ABC中,已知边长AB=5,AC=7,角BAC=45°,求边BC的长度。

(2)引导学生回顾正弦定理,提出问题:如果只知道三角形的一边和两个角,能否求出其它边的长度?2. 余弦定理的概念及推导(1)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导出余弦定理。

(2)通过实例展示余弦定理的应用,如求三角形各边长、角度等。

3. 余弦定理的应用(1)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4. 拓展与练习(1)布置课后作业,巩固余弦定理的知识。

(2)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解题思路。

5. 总结与反思(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余弦定理的概念、推导过程及应用。

(2)反思本节课的收获,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余弦定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际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评估学生运用余弦定理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23年最新-余弦定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2023年最新-余弦定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余弦定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余弦定理教案篇一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余弦定理,本节内容共分3课时,今天我将就第1课时的余弦定理的证明与简单应用进行说课。

下面我分别从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五的第一章第2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勾股定理。

平面向量、正弦定理等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实质是学生已经学习的勾股定理的延伸和推广,它描述了三角形重要的边角关系,将三角形的“边”与“角”有机的联系起来,实现边角关系的互化,为解决斜三角形中的边角求解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同时也为在日后学习中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有关的等式与不等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本节课中教学重点是余弦定理的内容和公式的掌握,余弦定理在三角形边角计算中的运用;教学难点是余弦定理的发现及证明;教学关键是余弦定理在三角形边角计算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基本理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能初步应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有关三角形边角计算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证明方法,通过探究余弦定理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与方法,提高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余弦定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方式,培养用数学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基于本节课是属于新授课中的数学命题教学,根据《学记》中启发诱导的思想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我将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即从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发现无法使用刚学习的正弦定理解决,造成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产生疑惑,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之后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分析,综合,概括从而得出原理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概念,获得方法,培养能力。

余弦定理教案

余弦定理教案

余弦定理教案教案:余弦定理的推导和应用一、教学目标1.了解余弦定理的概念和原理;2.掌握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3.能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2.利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2.教学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复习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应用。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三角形的边长关系以及如何应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引出本课的新内容:余弦定理。

2.引入:给出一个任意三角形ABC,边长分别为a、b、c,通过引入余弦公式cosθ=邻边/斜边,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通过余弦公式推导出余弦定理。

3.推导:将三角形ABC分别看作AB与BC、AC与BC之间的两个夹角。

设∠ABC的对边为a,∠CAb的对边为b,∠ACB的对边为c。

根据余弦公式,我们可以得到两个等式:cosA = b/c (1)cosB = a/c (2)通过两式除法运算得到:a/c = cosB,b/c = cosA。

令cosB = acosC,cosA = b/cosC化简得到:a = ccosB,b = ccosA。

4.总结:根据上述推导过程,总结出余弦定理的公式形式为:c^2 = a^2 + b^2 - 2abcosC。

5.应用: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余弦定理解决问题。

例如,给出一个三角形ABC,边长分别为5、7、8,求∠ABC的大小。

根据余弦定理可得:8^2 = 5^2 + 7^2 - 2 * 5 * 7 * cos∠ABC。

解方程可得:cos∠ABC = 15/35,计算得到∠ABC的近似值为68.2度。

6.练习:在课堂上布置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分别利用勾股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在不同情况下,不同定理的应用灵活性。

7.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余弦定理的概念、推导过程以及应用有了初步的理解。

同时要求学生反思巩固本课所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五、板书设计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cosA = b/ccosB = a/ca/c = cosB,b/c = cosAa = ccosB,b = ccosAc^2 = a^2 + b^2 - 2abcosC六、课后作业1.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练习题;2.整理好本节课的笔记,并回答以下问题:(1)余弦定理适用于哪些情况?(2)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有何异同点?(3)利用余弦定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余弦定理教学教案

余弦定理教学教案

余弦定理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余弦定理的定义及应用范围。

2. 使学生掌握余弦定理的证明过程。

3. 培养学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余弦定理的定义及表达式。

2. 余弦定理的证明。

3. 余弦定理在三角形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余弦定理的定义、证明及应用。

2. 难点:余弦定理的证明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余弦定理的定义、证明及应用。

2. 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展示三角形中余弦定理的应用,增强直观性。

3.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正弦定理和余弦函数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余弦定理的定义及应用。

2. 讲解余弦定理:(1)介绍余弦定理的定义及表达式。

(2)讲解余弦定理的证明过程。

3. 应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1)利用余弦定理计算三角形的边长。

(2)利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角度关系。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余弦定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余弦定理的定义和证明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的表现,了解其对余弦定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反馈,了解其在应用余弦定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3. 与学生交流,了解其对余弦定理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的数学教材,如《高等数学》、《数学分析》等。

2. 辅助教材:选用一些辅导书、学习指导书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教学视频、动画、案例等,丰富教学手段。

4. 软件工具:几何画板、数学软件等,用于展示和验证余弦定理。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余弦定理的定义及其在几何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发现余弦定理的规律。

二、教学内容1. 余弦定理的定义及公式。

2. 余弦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3. 余弦定理在非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余弦定理的定义及其应用。

2. 难点:余弦定理在非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余弦定理的规律。

2. 运用案例教学法,以实际问题为例,讲解余弦定理的应用。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余弦定理的应用场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余弦定理的思考。

2. 新课讲解:(1)介绍余弦定理的定义及公式。

(2)讲解余弦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3)引导学生探究余弦定理在非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余弦定理解决问题。

4. 练习与讨论: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讨论交流。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掌握余弦定理的定义及应用。

2.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探索余弦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下周分享给大家。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课后分享:评价学生在探索余弦定理在生活中应用的成果。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增加拓展内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余弦定理的定义及公式。

2. 第二课时:讲解余弦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3.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探究余弦定理在非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4. 第四课时:案例分析,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十、教学资源1. PPT课件。

余弦定理优秀教案

余弦定理优秀教案

余弦定理省成都温江数学组王奋际【课题】余弦定理【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A〕人民教育出版社【授课教师】王奋际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用向量法推到余弦定理;〔2〕掌握余弦定理的根本结构及根本应用.2.过程与方法:〔1〕经历余弦定理的探索概况过程,让学生体会向量法的应用;〔2〕通过设置问题启发,开展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况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为题解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的联系,来理解事物之间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余弦定理的推导及其根本应用.2.教学难点余弦定理在三角形形状判定中的应用.索新知在ABC∆中,能否用,,a b C表示c呢?2、余弦定理的结构师:这个公式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余弦定理,观察公式结构:三角形一边的平方等于另两边的平方和减去另两边与其夹角的2倍。

同学们能否类比写出22,a b的公式?AB CB CA=-,要表示c的长度,则应求AB的模故()22AB CB CA=-2222AB CB CA CACB⇒=+-2222cosc a b ab C⇒=+-2222cosa b c bc A⇒=+-2222cosb ac ac B⇒=+-理应用深入3、余弦定理应用一师:从余弦定理可以看出: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可以解三角形例1:ABC∆中,1,2,120a c B===︒求b学生:运用新定理。

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4、余弦定理推论师:余弦定理公式可以进行变形,利用三边表示一角的余弦值:222cos2a c bBac+-=同学们能否类比写出表示A,C角的余弦定理公式?师:当B角为直角时,余弦定理实际就是勾股定理。

有了这个变形,三角形三边就可以解三角形了学生:222cos2b c aAbc+-=222cos2a b cCab+-=通过思考得出推论5、余弦定理应用二例2:ABC∆三边为3,13,2a b c===,求最大角学生:先判断哪个角最大,再利用余弦定理。

正余弦定理教案

正余弦定理教案

正余弦定理教案【篇一:余弦定理教学设计】1.2 余弦定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张跃红教学目标:1. 掌握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2. 能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重点是余弦定理及其证明过程.教学难点:难点是余弦定理的推导和证明.教学过程:1.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问题1:修建一条高速公路,要开凿隧道将一段山体打通.现要测量该山体底侧两点间的距离,即要测量该山体两底侧a,b两点间的距离(如图1).请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学生身边的实际应用问题,在其解决的过程中得到余弦定理,自然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2. 构建模型,解决问题.学生活动:提出的方法有,先航拍,然后根据比例尺算出距离;利用等高线量出距离等;也有学生提出在远处选一点c,然后量出ac,bc的长度,再测出∠acb.△abc是确定的,就可以计算出ab的长.接下来,请三位板演其解法.法1:(构造直角三角形)如图2,过点a作垂线交bc于点d,则|ad|=|ac|sinc,|cd|=|ac|cosc,|bd|=|bc|-|cd|=|bc|-|ac|cosc,所以, |ab|=ad|2+|bd|2=ac|2+|bc|2-2|ac|?|bc|?cosc.c法2:(向量方法)如图3,因为ab=ac+cb,2 2 所以,ab=(ac+cb)即 |ab|=ac|2+|bc|2-2|ac|?|bc|?cosc.法3:(建立直角坐标系) c建立如图4所示的直角坐标系,则a (|ac|cosc, |ac|sinc),b (|bc|, 0),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得|ab|=(|ac|cosc-|bc|)2+(|ac|sinc-0)2,所以,|ab|=ac|2+|bc|2-2|ac|?|bc|?cosc.活动评价:师生共同评价板演.3. 追踪成果,提出猜想.师:回顾刚刚解决的问题,我们很容易得到结论:在△abc中,a,b,c是角a,b,c的对边长,则有c2=a2+b2-2abcosc成立.类似的还有其他等式, a2=c2+b2-2cbcosa,b2=c2+a2-2cacosb.正弦定理反映的是三角形中边长与角度之间的一种数量关系,因为与正弦有关,就称为正弦定理;而上面等式中都与余弦有关,就叫做余弦定理.问题2:刚才问题的解题过程是否可以作为余弦定理的证明过程?设计意图:作为定理要经过严格的证明,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学生活动:经过思考得出,若把解法一作为定理的证明过程,需要对角c进行分类讨论,即分角c为锐角、直角、钝角三种情况进行证明;第二种和第三种解法可以作为余弦定理的证明过程.教师总结:证明余弦定理,就是证明一个等式.而在证明等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一般三角形的问题通过作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还可以构造向量等式,然后利用向量的数量积将其数量化;还可以建立直角坐标系,借助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来解决,等等.4. 探幽入微,深化理解.问题3:刚刚认识了余弦定理这个“新朋友”,看一看它有什么特征?学生活动: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反过来也可以说,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当角c为锐角或钝角时,边长之间有不等关系 a2+b2c2,a2+b2c2;c2=a2+b2-2abcosc是边长a、b、c的轮换式,同时等式右边的角与等式左边的边相对应;等式右边有点象完全平方,等等.教师总结:我们在观察一个等式时,就如同观察一个人一样,先从远处看,然后再近处看,先从外表再到内心深处.观察等式时,先从整体(比如轮换)再到局部(比如等式左右边角的对称),从一般到特殊,或者从特殊到一般(比如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问题4:我们为什么要学余弦定理,学它有什么用?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余弦定理的必要性.同时又可以得到余弦定理能解决的三角形所满足的条件,以及余弦定理的各种变形.让学生体会在使用公式或定理时,不但要会“正向使用”还要学会“逆向使用”.学生活动:解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它们夹角的三角形;如果已知三边,可以求角,进而解出三角形,即b2+c2-a2a2+c2-b2a2+b2-c2cosa=,cosb=,cosc=. 2bc2ac2ab5. 学以致用,拓展延伸.练习:1.在△abc中,若a=3,b=5,c=7,求角c.2.(1)在△abc中,若b=3+1,c=,a=450,解这个三角形.(2)在△abc中,b=,b=600,c=1,求a.学生活动:练习后相互交流得出,解答题1时,利用的是余弦定理的变形形a2+b2-c2式cosc=;而题2既可以利用正弦定理,也可以利用余弦定理解决. 2ab思考: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间是否存在着联系呢?你能用正弦定理证明余弦定理,用余弦定理证明正弦定理吗?请同学们课后思考.【篇二:余弦定理教学设计】1.1.2余弦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余弦定理的内容,推证余弦定理,并简单运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余弦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余弦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余弦定理的内容,推证余弦定理,并简单运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余弦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和证明余弦定理的过程;理解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初步对余弦定理进行应用。

难点:利用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的思路;对余弦定理的熟练应用。

三、学情分析和教学内容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正弦定理的内容,初步掌握了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应用,并明确了用正弦定理可以来解哪些类型的三角形。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来解三角形的实际例子,学生发现不能用上一节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这一节的内容。

在对余弦定理教学中时,考虑到它比正弦定理形式上更加复杂,教师可以有目的的提供一些供研究的素材,并作必要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进行思考,通过类比、联想、质疑、探究等步骤,辅以小组合作学习,建立猜想,获得命题,再想方设法去证明。

在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证明余弦定理时,学生可能会遇到证明思路上的困难,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 【创设情境】 1、复习引入让学生回答正弦定理的内容和能用这个定理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

2、情景引入如图1,某隧道施工队为了开凿一条山地隧道,需要测算隧道通过这座山的长度。

工程技术人员先在地面上选一适当的位置A ,量出A 到山脚B 、C 的距离,再利用经纬仪测出A 对山脚BC (即线段BC )的张角,最后通过计算求出山脚的长度BC 。

学生不难将这个实际问题转化到数学问题: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一个夹角,去求三角形的另外一边。

这个问题是不能使用正弦定理来求解的。

学生急切的希望应用新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环节二 【导入新课】问题:在△ABC 中,当∠C=90°时,有c 2=a 2+b 2.若a ,b 边的长短不变,变换∠C 的大小时,c 2与a 2+b 2有什么大小关系呢?请同学们思考。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启发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回答,借助于多媒体动画演A BC 图1示结果。

如图2,若∠C <90°时,由于AC 与BC 的长度不变,所以AB 的长度变短,即c 2<a 2+b 2.如图3,若∠C >90°时,由于AC 与BC 的长度不变,所以AB 的长度变长,即c 2>a 2+b 2.经过议论学生已得到当∠C ≠90°时,c 2≠a 2+b 2。

环节三 【新课探究】探究1、在上一个问题中,我们已经知道,当∠C ≠90°时,c 2≠a 2+b 2。

那么c 2与a 2+b 2到底有什么等量关系呢?请同学们继续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可让几个小组的学生研究当∠C 为锐角时的结论,另外的小组研究当∠C 为钝角时的结论。

最后交流探索,展示成果。

如图4,当∠C 为锐角时,作BD ⊥AC 于D ,BD 把△ABC 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在Rt △ABD 中,AB 2=AD 2+BD 2;在Rt △BDC 中,BD=BC ·sinC=asinC ,DC=BC ·cosC=acosC .所以,AB 2=AD 2+BD 2化为 c 2=(b -acosC)2+(asinC)2, c 2=b 2-2abcosC+a 2cos 2C+a 2sin 2C , c 2=a 2+b 2-2abcosC .可以看出∠C 为锐角时,△ABC 的三边a ,b ,c 具有c 2=a 2+b 2-2abcosC 的关系。

如图5,当∠C 为钝角时,作BD ⊥AC ,交AC 的延长线于D 。

△ACB 是两个直角三角形之差。

在Rt △ABD 中,AB 2=AD 2+BD 2.BADC图5ACBD 图4C B A B ’ 图2AC B ’B 图3在Rt △BCD 中,∠BCD=π-C .BD=BC ·sin(π-C),CD=BC · cos(π-C).所以AB 2=AD 2+BD 2化为 c 2=(AC+CD)2+BD 2=[b+acos(π-C)]2+[asin(π-C)]2=b 2+2abcos(π-C)+a 2cos 2(π-C)+a 2sin 2(π-C) =b 2+2abcos(π-C)+a 2.因为cos(π-C)=-cosC ,所以也可以得到c 2=b 2+a 2-2abcosC 。

教师点拨:以上两种情况,我们可以考察向量在向量方向上的正射影的数量:当 ∠C 分别是锐角和钝角的时候,得到两个数量符号相反;当∠C 是直角的时候,其向量在直角边上的正射影的数量为零。

因此,无论是∠C 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都有C b a BD C b DC C b AD cos ,cos ,sin -===,在Rt △ADB 中,运用勾股定理,得c 2=a 2+b 2-2abcosC ,我们轮换∠A ,∠B ,∠C 的位置可以得到a 2=b 2+c 2-2bccosA . b 2=c 2+a 2-2accosB .于是,我们得到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又一重要定理:(多媒体投影余弦定理的内容)余弦定理 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从以上的公式中解出C B A cos ,cos ,cos ,则可以得到余弦定理的另外一种形式:从以上分析过程,我们对∠C 不是直角的情况有了清楚认识。

我们不仅要认识到,∠C 为锐角和钝角时都有c 2=a 2+b 2-2abcosC ,还要体会出怎样把一个斜三角形转化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的。

这种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经常用到。

探究2、你还能用向量的方法证明余弦定理吗?参看教材例1左上方的思路提示。

教师点拨学生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最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证明的思路及过程。

如图6,在△ABC 中,设a BC b CA c AB ϖρρ===,,,()Abc c b a A AC AB AB AC BC AC AB AB AC BC ABAC BC AB AC BC cos 2cos 22,22222222222-+=•-+=•-+=∴-=∴-=即:Θ教师点评:对于探究1,我们分∠C 是锐角和钝角的情况对余弦定理的形式给出了证明,过程比较复杂;对于探究2,我们应用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很简单的证明余弦定理,这就可以看出向量作为一种工具在证明一些数学问题中的作用,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探究3、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中的应用教师启发学生:根据余弦定理的两种形式,可以看出它能够解决解三角形的哪些类型? (学生并不难发现,余弦定理可以用来解决两种解三角形的类型:⑴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⑵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求三个内角。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余弦定理的这两种应用,来解决以下三个例题。

(用多媒体展示例题)例1、在△ABC 中,已知a=5,b=4,∠C=120O,求c.例2、在△ABC 中,已知a=3,b=2,c=19,求此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大小及其面积(精确到0.1). 例3、△ABC 的定点为A(6,5),B(-2,8),和C(4,1),求∠A(精确到0.1).双边活动:师生可以共同完成例题,进一步的加深学生对余弦定理的应用。

环节四 【练习与巩固】1、在△ABC 中,a=1,b=1,∠C=120O,则c= 。

2、在△ABC 中,若三边a,b,c 满足bc c b a ++=222,则A= 。

3、在△ABC 中,已知5:4:3sin :sin :sin =C B A ,这个三角形是 (填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

4、在△ABC 中,BC=3,AC=2,AB 上的中线长为2,求AB 。

双边活动:学生限时训练,让学生回答结果,对于出错题目加以讲解,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第4题的解题过程。

环节五 【课堂反思总结】通过以上的研究过程,同学们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和方法?你对此有何体会?(先由学生回答总结,教师适时的补充完善)1、余弦定理的发现从直角入手,分别讨论了锐角和钝角的情况,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图6过程,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2、用向量证明了余弦定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以及数形结合数学思想的应用;3、余弦定理表述了三角形的边与对角的关系,勾股定理是它的一种特例。

用这个定理可以解决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和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求内角的两类问题。

(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猜想、实验、归纳等思维方法,最后得到了推导出正弦定理。

我们研究问题的突出特点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不仅收获着结论,而且整个探索过程我们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在强调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环节六 【布置课后作业】1、若三角形ABC 的三条边长分别为2=a ,3=b ,4=c , 则=++C ab B ca A bc cos 2cos 2cos 2 。

2、在△ABC 中,若a =7,b =8,13cos 14C =,则最大内角的余弦值为 _ 。

3、已知△ABC 中,acosB=bcos A ,请判断三角形的形状(用两种不同的方法)。

五、教学反思1、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重要依据,要给予足够重视。

本节内容安排两节课适宜。

第一节,余弦定理的引出、证明和简单应用;第二节复习定理内容,加强定理的应用。

2、当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需要求第三边时,可利用方程的思想,引出含第三边为未知量的方程,间接利用余弦定理解决问题,此时应注意解的不唯一性。

但是这个问题在本节课讲给学生,学生不易理解,可以放在第二课时处理。

3、本节课的重点首先是定理的证明,其次才是定理的应用。

我们传统的定理概念教学往往采取的是“掐头去尾烧中断”的方法,忽视了定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只是一味的教给学生定理概念的结论或公式,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题目去套用这些结论或形式,大搞题海战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效果很差。

学生根本没有掌握住这些定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不能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怎么会灵活的应用呢?事实上已经证明,这种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标教育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课程倡导:强调过程,重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的新知的体会,不能再让教学脱离学生的内心感受,把“发现、探究知识”的权利还给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