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的教育名家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时代的斯文之梅先生

【摘要】:提起我国最好的大学,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会说清华北大。大部分的寻常百姓都知道北京大学赫赫有名的“蔡元培”校长,但似乎却没那么多人知道梅先生。我也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听朋友说起梅先生,可当时并不了解他是谁。后来坚持看了很多关于他的文献,他的教育思想,走进了他的世界,发现他真的是一位非常,非常优秀的人。很庆幸能了解这样一位伟人,他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教育的理念,更教会了我如何当一名好老师。

【关键词】:大师论,通才教育,学术自由,德智体美劳教育

1.梅先生简介

这位梅先生不是别人,正是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的梅贻琦校长。他没有胡适,鲁迅那样出名,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成功地出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据陈岱孙的说法,这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人才的严格遴选和延聘,这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具体表现。这句话也常为时贤所征引;二是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具体的体现就是成功地建立了由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议组成的行政体制。

在清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事迹,他是“清华永远的校长”。但他为人非常低调,个性沉静,寡言、慎言,不在乎名誉,不在乎金钱,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他在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是他一手奠定了台湾的清华基础,因而也被被称之为“两岸清华校长”。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清华,一生都奉献给了“大学”......

2.梅先生的教育思想

梅先生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四点,接下来我将从“大师论,通才教育,学术自由,德智体美劳教育”四方面一一阐述梅先生的教育思想。

2.1 “大师论”

他认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主要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而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必须有两个必备的条件,一是设备,二是教授。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

全在于有没有好的教授。正如他所说:“勿徒注视大树又高几许,大楼又添几层,应致其仰慕于吾校大师又添几人。”在他接任清华大学校长以后,首先对教授表示尊重,在清华大力推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把教授作为学校的办学主体和依靠力量。努力留住优秀教师,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让教授们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受到了极大尊重,因此当时很多优秀的学者都乐意留在清华,当时教授阵容之强在国内高校中无与伦比。教授们觉得自己受到了很大尊重,工作起来自然就会充满激情,这对培养出更多秀秀的人才有极大帮助。

就现在而言,每个大学都会有教授,“教授”一词已成为具有很高学术成就人员的代名词,由此可见,这一教育思想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2.2,“通才教育思想”

它是梅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现在的大学为什么会有学分制和选修制呢?这都是源于他的“通才教育”。所谓的“通才教育”就是学生要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后,才能达到触类旁通的能力。他认为要想实现“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就必须在大学阶段给学生以充分的通识训练,使学生“知类通达”。大学着眼于“通识”的训练,才能便于学生在毕业后能接受更高深、更专门的学问或研究。

依照梅先生“先通后专”的原则,清华的学生从第二学年起才进入专业领域,而在第一年实行通才教育,即大一年级不分系,文、理、法、工学院的学生在一年级都修习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方面的共同必修课,共计36~38学分,占总学分的27.2%~28.3%。这样学生便能拥有较宽的知识面,为进行专深研究打下广博的基础。进入二年级后,学生开始学习本院系必修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必修课数目并不多,不苛于求通求全,而选修课则科目繁多,学生可以跨系自由选择。

同时他将“学分制”和“选修制”相结合并运用于通识教育之中,而且很好地兼顾了文、理、法、工各专业课程的特点及专业的个性。这给学生提供了纵横交错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做到深广并重,而且在广泛选课中,照顾了个人的学习兴趣、个性差异,而含有因材施教的特点。这样的制度不仅有利于培养眼界、思路开阔、知识面广、专业目标明确的“通才”,而且有利于调动教师授课的积极

性,增加了他们以科研促教学,以新知创见教好新课的压力。这也正是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集中体现。

正是奉行这种思想,清华大学得以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各个领域培养出了众多卓越、一流的人才,创出了清华校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也是为何清华大学能成为现今我国数一数二高校的重要原因之一。

2.3“德智体美群劳”全面发展

这也是我国现今的教育理念,只不过只有“德智体美劳”没有了群育,这一点是有些失败的。他认为德育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德育为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他认为“明明德或修己工夫中之所谓明德,所谓己,所指乃一人整个之人格”,所谓整个之人格,“至少应有知、情、志三个方面,而此三方面皆有修明之必要。他所推行的德育,主要是爱国主义和健全人格两大项,这两方面从根本上来说也是统一的。为了强调教师的引导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梅贻琦提出了著名的“从游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教师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这学生,因此教师要注重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其次,“智育”的核心是“通才论”,上面已经提到。同时,在学校管理实践中,梅贻琦所推行的智育非常注重抓学风建设这个中心环节。教学纪律方面,首先从教师抓起。对于学生,有关考勤,考试的纪律也十分严明。对于这些纪律梅贻琦都严格地掌握执行。清华大学的入学标准也十分严格,一律凭考试成绩。然而对于真正优秀的特殊人才,学校也会不惜破格录取。华罗庚从小店员成为清华大学的教授经历“三破格”便是典型的例子。

再者,体育也是至关重要的。确实,想要好好学习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但是,他又不把体育单纯地看做“粗腕壮腿”的手段,而是“重在团体道德的培养”梅贻琦希望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团队精神、急公好义、守纪律等品格,后来他又把体育作为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途径。通过体育锻炼学生的毅力和恒心。

再者,美育是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清华大学的张清常教授回忆说,他在清华读书的那段时期内,清华不仅在哲学、中文、外文、心理、体育等系、室的课程中设置多种属于美育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