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推理学习知识重点和题型
推理知识点及题型归纳总结
推理知识点及题型归纳总结知识点精讲1.合情推理合情推理包含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两种基本推理方法.(1)归纳推理:根据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的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种特征的推理,是“部分到整体,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属不完全归纳推理.(2)类比推理: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相似特征的推理,是“特殊到特殊”的推理.2.演绎推理演绎推理就是根据一般性的真命题(或逻辑规则)导出特殊性命题为真的推理,常用的演绎推理规则有:假言推理;三段论推理;传递性关系推理和完全归纳推理.特别是“三段论”推理,其模式为:(1) 大前提——已知的一般结论. (2) 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 (3) 结论——根据一般结论,对特殊情况做出判断,步骤如下:①若S ∈M ,则S 有性质P ;②检验,S '∈M ;③故S '具有性质P .注 如大前提错误,尽管推理形式是正确的,所得结论也是错误的.题型归纳及思路提示题型1 归纳推理 思路提示对所给的几个特殊事例进行观察,归纳猜测出它们的共同点,好一般的规律性结论,但结论的正确性还需进一步证明.这里遵循的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原理.例14.1 (2012湖北理13)回文数是指从左到右与从右到左读都一样的正整数.如22,121,3443,94249等.显然2位回文数有9个:11,22,23,33,…,99.3位回文数有90个:101,111,121,…,191,202,…,999.则:(1)4位回文数有____个;(2)2n +1(n N +∈)位回文数有___个.分析 本题可通过归纳推理,结合计数原理求解.解析 解法一:由于本题是填空题,不需要严谨的推导过程,由此可以通过归纳推理获得结论.通过分析回文数的特征,可知3位回文数与4位回文数的个数相同,9×101个.因为1位回文数与2位回文数的个数为9×100个;3位回文数与4位回文数的个数为9×101个,5位回文数与6位回文数的个数为9×102个.根据此规律,推测2n +1位回文数有9×10n个. 解法二:利用排列组合求解. 从左右对称入手考虑.(1)4位回文数第1,4位取相同且非零数有19C =9(种)不同的方法;第2,3位可取0,有110C =10(种)不同的取法,即4位回文数有90个;(2)由题意可知:首位与末位不能取0,故有9种方法,其余各位置关于中间数对称,每两数都有10种方法,正中间数也有10种方法,故2n +1(n N +∈)位回文数有9×10n个.评注 本题实际上是通过归纳推理求解,即找规律. 变式1 观察下列各式: 55=3125,56=15625,57=78125,…,则52011的末四位数字为( ). A .3125 B .5625 C .0625 D .8125变式2 n 个自然数按规律排成如图14-1所示的序列:依次规律从2013→2015,箭头方向应为( ).A.↓→B.→↑C.↑→D.→↓变式3 下面的倒三角形数阵满足如图14-2所示的排列.图14-2(1)第一行的n个数分别是1,3,5,…,2n-1;(2)从第二行起,各行中的每一个数都于它肩上的两个数之和;(3)数阵共有n行,则第5行的第7个数是_______.例14.2(2012江西理6)观察下列各式:a+b=1,a2+b2=3,a3+b3=4,a4+b4=7,a5+b5=11,…,则a10+b10=( ).A.28 B.76 C.123 D.199解析从给出等式的特点可观察发现,等式左端的值,从第三项开始,后一项是前两项的和,照此规律,则有:1,3,4,7,11,18,29,47,76,123,…,∴a10+b10=123.故选C.评注本题也可通过演绎推理得出正确答案.由a+b=1,a2+b2=3可知,2ab=-2,即ab=-1;所以a10+b10=(a5+b5)2-2a5b5=112+2=123.变式1观察下列两组三角恒等式,请各归纳出一个一般三角恒等式,并思考一下如何证明?(1)2223sin15sin75sin1352︒+︒+︒=,2223sin30sin90sin1502︒+︒+︒=,2223sin45sin105sin1652︒+︒+︒=,2223sin60sin120sin1802︒+︒+︒=.(2)223sin10sin10cos50sin504︒+︒︒+︒=,223sin15sin15cos45sin454︒+︒︒+︒=,223sin20sin20cos40sin404︒+︒︒+︒=,223sin25sin25cos35sin354︒+︒︒+︒=.变式2 某同学在一次研究性学习中发现,以下5个式子的值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①22sin 13cos 17sin13cos17︒+︒-︒︒; ②22sin 15cos 15sin15cos15︒+︒-︒︒; ③22sin 18cos 12sin18cos12︒+︒-︒︒; ④22sin (18)cos 48sin(18)cos 48-︒+︒--︒︒; ⑤22sin (25)cos 55sin(25)cos55-︒+︒--︒︒.(1)试从上述五个式子中选择一个,求出这个常数;(2)根据(1)的计算结果,将该同学的发现推广为三角恒等式,并证明你的结论.例14.3 设函数()2xf x x =+(x >0),观察: 1()()2xf x f x x ==+, 21()(())34xf x f f x x ==+, 32()(())78xf x f f x x ==+, 43()(())1516xf x f f x x ==+,…根据以上事实,由归纳推理可得:当n N +∈且n ≥2时,1()(())n n f x f f x -==____.解析 由2,4,8,16,…得:2n ;1,3,5,7,15,…,即为21n -,所以()(21)2n nnxf x x =-+.评注 在归纳猜想()n f x 的通项公式时,要认真分析每一项中的系数与对应的项数之间的关系. 变式1 0()cos f x x =,10()()f x f x '=,21()()f x f x '=,…,1()()()n n f x f x n N +'=∈,则2015()f x =( ).A .sin x -B .cos xC .sin xD .cos x变式2 已知数列{}n a 的第1项11a =,且11nn na a a +=+(n =1,2,…),猜想a 2014=_____. 例14.4 (2013湖北理14)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家研究过各种多边形数,如三角形数1,3,6,10,…,第n 个三角形数为2(1)11222n n n n +=+,记第n 个k 边形数为N (n ,k )(k ≥3),以下列出了部分k 边形数中第n 个数的表达式:三角形数 N (n ,3)=21122n n +, 正方形数 N (n ,4)=n 2, 五边形数 N (n ,5)=23122n n -, 六边形数 N (n ,6)=2n 2-n ,… …可以推测N (n ,k )的表达式,由此计算N (10,24)=_____.解析:由N (n ,k )=2k k a n b n +(k ≥3),其中数列{}n a 是以12为首项,1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数列{}n b 是以12为首项,1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所以N (n ,k )=21222k k n n ⎛⎫⎛⎫--- ⎪ ⎪⎝⎭⎝⎭(k ≥3),所 N (n ,24)=11n 2-10n ,当n =10时,N (10,24)=11×102-10×10=1000.变式1 传说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家经常在沙滩上画点或用小石子表示数,他们研究过如图14-3所示的三角形数:图14-3将三角形数1,3,6,10,…记为数列{}n a ,将可被5整除的三角形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组成一个新数列{}n b ,可以推测:(1)2012b 是数列{}n a 中的第___项; (2)21n b -=_____.(用k 表示)变式2 如图14-4所示,在圆内画一条线段,将圆分成两个部分;画两条线段,彼此最多分成4条线段,同时将圆分成4个部分;画3条线段,彼此最多分成9条线段,同时将圆分成7个部分;画四条线段,彼此最多分成16条线段,同时将圆分成11个部分.那么:(1)在圆内5条线段,它们彼此最多分割成多少条线段?同时将圆分割成多少部分?(2)猜想:圆内两两相交的n (n ≥2)条线段,彼此最多分割成多少条线段?同时将圆分割成多少部分?图14-4 题型2 类比推理 思路提示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则可根据一类对象特征推理出另一类对象的特征.这里的类比有从方法(过程)进行类比,有从知识(结论)进行类比.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确定类比对象,其基本原则是要根据当前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类比对象,其基本原则是要根据当前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类比对象如二维与三维(平面与空间)之间,椭圆与双曲线之间,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之间等.例14.5 当x R ∈,1x <时,有如下表达式:2111n x x n x+++⋅⋅⋅++⋅⋅⋅=-,两边同时积分得:1111122222200011d +d +d ++d +d 1nx x x x x x x x x⋅⋅⋅⋅⋅⋅=-⎰⎰⎰⎰⎰,从而得到如下等式: 23111111111ln 22223212n n +⎛⎫⎛⎫⎛⎫⨯+⨯+⨯+⋅⋅⋅+⨯+⋅⋅⋅= ⎪ ⎪ ⎪+⎝⎭⎝⎭⎝⎭.请根据以上材料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计算:23101211111112223212n nnn n n C C C C n +⎛⎫⎛⎫⎛⎫⨯+⨯+⨯+⋅⋅⋅+⨯ ⎪ ⎪ ⎪+⎝⎭⎝⎭⎝⎭=_____.分析 利用导数与定积分的关系求解,还要注意所给式子的特点以及二项式定理的应用. 解析 设f (x )=()()()231012111231n nn n n n C x C x C x C x n +⨯+⨯+⨯+⋅⋅⋅+⨯+所以0122()(1)n nn n n n n f x C C x C x C x x '=+++⋅⋅⋅+=+.所以11111122001111113(1)d (1)1(10)12112112n n n n n f x x x n n n n -+++⎡⎤⎛⎫⎛⎫⎛⎫=+=+=+-+=-⎢⎥ ⎪ ⎪ ⎪++++⎝⎭⎝⎭⎝⎭⎢⎥⎣⎦⎰, 即23110121111111131222321212n n nnnn n C C C C n n ++⎡⎤⎛⎫⎛⎫⎛⎫⎛⎫⨯+⨯+⨯+⋅⋅⋅+⨯=-⎢⎥ ⎪ ⎪ ⎪ ⎪++⎝⎭⎝⎭⎝⎭⎝⎭⎢⎥⎣⎦. 变式1 通过计算可得下列等式:22-12=2×1+1; 32-22=2×2+1; 42-32=2×3+1; … …(n +1)2-n 2=2×n +1.将以上各式分别相加,得:21(1)12(123n +-=⨯++…+n )+n . 即1+2+3+…+n =(1)2n n +. 类比上述求法:请你求出12+22+32+…+n 2的值.变式2 已知点P (x 0,y 0)是抛物线y 2=2px (p >0)上的一点,过点P 的切线方程的斜率可通过如下方式求解:在y 2=2px 两边同时对x 求导,得22yy p '=,则p y y '=,所以动点P 的切线的斜率0p k y =.类似上述方法,求出双曲线2212y x -=在点P处的切线方程.变式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有:sin()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①sin()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② 由①+②得:sin()sin()2sin cos αβαβαβ++-= ③令A αβ+=,B αβ-=,则2A B α+=,2A Bβ-=, 代入③式得:sin sin 2sincos 22A B A BA B +-+=. (1)类比上述推理方法,根据两角和差的余弦公式,证明:cos cos 2sinsin 22A B A BA B +--=-.(2)若△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满足cos2cos21cos2A B C -=-,试判断△ABC 的形状.例14.6 已知正三角形内切圆半径是高的13,把这个结论类比到正四面体中,类似结论应该是___.解析 正三角形内切圆和正四面体内切球这两类对象的相似特征为“正三角形内切圆圆心到正三角形三边等距,正四面体内切球球心到正四面体四个面等距”,这就是类比转化的条件所在,如图14-5所示,由性质知正三角形内切圆圆心O 1也是正三角形的垂心,O 1在BC 边的高AD 上,连接O 1A ,O 1B ,O 1C ,△O 1AB ≌△O 1BC ≌△O 1AC ,11111133223ABC O BC S S BC AD BC O D O D AD ∆∆=⇒⋅=⨯⋅⇒=.如图14-6所示,类比正四面体ABCD 内切球球心O 2在四面体的高AH 上,连接O 2A ,O 2B ,O 2C ,O 2D ,O 2-ADC ≌O 2-ABC ≌O 2-ABD ≌O 2-BCD ,24A BCD O BCD V V --=,13BCD S AH ∆⋅=2211434BCD S O H O H AH ∆⨯⋅⇒=.故类似的结论为:正四面体内切球半径是高的14.评注 设正三角形的边长为a ,高为h ,内切圆半径为r ,外接圆半径为R ,则a ∶h ∶r ∶R =13∶33其中r ∶R =1∶2,即圆心将高线分成的线段比为1∶2,同理,设正四面体的棱长为a ,高为h ,内切球的半径为r ,外接球的半径为R ,则则a ∶h ∶r ∶R =1666,其中r ∶R =1∶3,即球心将高线分成的线段比为1∶3.有些平面中的定义、定理、性质可以类比到空间,在学习中可以通过类比去发现新问题.变式1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的一般方程为Ax +By +C =0(A 2+B 2≠0),圆心C (x 0,y 0),半径r >0的圆的方程为(x -x 0)2+(y -y 0)2=r 2,类比到空间直角坐标系内平面的一般方程为①___,球心在C (x 0,y 0,z 0),半径为r >0的球的方程为②_____.变式2 将侧棱相互垂直的三棱锥称为“直角三棱锥”,三棱锥的侧面和底面部分分别为直角三棱锥的“直角面和斜面”;过三棱锥顶点及斜面任意两边中点的截面均称为斜面的“中面”.请仿照直角三角形以下性质:(1)斜边的中线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2)两直角边边长的平方和等于斜边边长的平方; (3)斜边与两直角边所成角的余弦平方和等于1. 写出直角三棱锥相应性质(至少一条):_____。
小学科学推理教育核心知识点总结
小学科学推理教育核心知识点总结科学推理是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对小学科学推理教育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总结。
首先,观察力是科学推理的基础。
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或观察事物时,需要细致观察,并通过观察获得所需信息。
例如,在观察动植物时,学生应注意它们的生长状态、形态特征、行为规律等。
观察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对事物进行准确的描述和分析,为进一步的推理提供支持。
其次,分类思维是科学推理的关键。
学生需要通过分类思维将事物进行归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不同形态的杯子,将它们分为圆形杯子、方形杯子等不同类别。
分类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力,为科学推理的展开提供了基础。
第三,比较分析是科学推理的重要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来推断它们的共性和规律。
例如,在比较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时,学生可以分析它们所需的光线、温度和水分等条件,找出它们的生长规律。
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推理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假设推理是科学推理的常见形式。
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观察或实验数据,提出假设,并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证实或否定假设。
例如,在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提出假设来解释其生长的原因,然后通过实验证实或否定这一假设。
假设推理培养学生的猜测和验证能力,帮助他们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最后,问题解决是科学推理的目的。
通过观察、分类、比较和假设推理,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各种科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光的传播时,学生可以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遮挡物对光的影响等,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来理解光的传播规律。
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总之,小学科学推理教育的核心知识点包括观察力、分类思维、比较分析、假设推理和问题解决。
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
小学三年级推理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推理知识点在小学三年级的推理学习中,孩子们开始了解和运用一些基本的推理知识。
这些知识有助于他们发展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小学三年级推理知识的一些重点:1. 形状和图案推理:孩子们学习观察和分析形状和图案,从而推理出规律和关系。
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形状的边数、角的个数和图案的重复方式来判断下一个形状或图案的特点。
例如:问题:下面的图案中,哪个是符合规律的?(图案1)(图案2)(图案3)(图案4)通过观察图案的重复方式,孩子们可以看出图案3是符合规律的,因为它是按照相同的顺序重复排列的。
2. 数字序列推理:孩子们学习观察和分析数字序列,从而推理出序列中的规律。
他们可以通过观察数字的增减、递增或递减的规律来预测下一个数字。
例如:问题:下面的数字序列中,下一个数字是多少?1, 3, 5, 7, 9, __通过观察数字序列的规律,孩子们可以看出每次数字增加2,因此下一个数字是11。
3. 假设和推理:孩子们学习提出假设和进行推理来解决问题。
他们需要根据问题的描述,根据已知的信息进行推理,并提出合理的假设来解释问题。
例如:问题:小明每天都骑自行车上学。
今天早上下雨了,小明会怎么来学校?通过推理,孩子们可以提出合理的假设:小明今天可能会换一种交通工具,比如坐公交车或者走路。
4. 记忆力和观察力:孩子们学习提高记忆力和观察力,从而更好地进行推理。
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忆事物的特点、颜色、形状、位置等信息来进行推理。
例如:问题:小红昨天买了一个包,她告诉小明包的颜色是红色。
今天小红来学校,但她没有拿包,你认为小红忘记带包了吗?通过观察和记忆昨天的信息,孩子们可以推断小红可能忘记带包了。
5. 比较和分类:孩子们学习比较和分类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比较对象的特点和属性来进行推理。
例如:问题:苹果和橘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和分类,孩子们可以说苹果和橘子都是水果,但苹果是红色或绿色,而橘子是橙色。
推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推理必背知识点总结一、命题推理1. 命题和命题演算命题是陈述语言的有真假性的陈述。
命题演算是对命题进行逻辑演算的方法。
常见的命题演算方法有合取、析取、条件命题和双条件命题。
2. 命题的连接词命题的连接词是逻辑运算符号,包括合取命题的∧、析取命题的∨、条件命题的→和双条件命题的↔。
3. 命题的混合连接当多个命题混合连接在一起时,需要注意连接词的优先级和括号的使用。
例如:(p∧q)∨r,先计算括号内的命题,再计算整个命题的值。
4. 命题的真值表真值表是对于给定的若干命题,列出所有可能情况下的真值的表格。
通过真值表可以判断复合命题在各种情况下的真假性。
5. 命题的推理基于命题演算的推理方法包括:简单推理、析取范式、合取范式、命题条件和德摩根定律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二、谬误推理1. 谬误的概念谬误是指在推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谬误分为形式谬误和实质谬误。
2. 形式谬误形式谬误是推理的结构不当或不完整,从而导致结论无法成立的错误。
如:偷换概念、假设不当、悖论等。
3. 实质谬误实质谬误是推断的前提不实或逻辑错误,导致结论不成立的错误。
如:抽象谬误、依据谬误、偷换概念等。
4. 谬误的检验和纠正检验谬误要对推理过程进行批判性思考,检查前提是否成立,结论是否合理。
纠正谬误需要重新分析问题,发现并修正推理过程中的逻辑错误。
三、数理逻辑1. 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命题逻辑是处理命题间关系的逻辑。
谓词逻辑是对命题中的元素进行描述和关系的逻辑。
2. 命题逻辑的基本命题形式基本命题形式包括命题的合取、析取、条件命题和双条件命题。
3. 范式和析取范式范式是用合取命题和析取命题来表示一个复合的命题。
析取范式是用析取式来表示一个命题。
4. 命题逻辑的推理通过范式和析取范式,可以进行复杂命题的推理和逻辑演算。
5. 谓词逻辑的概念谓词逻辑是一种用来描述元素和关系的逻辑,主要包括:函项、量词、命题变元、量化和谓词符号等。
【考点全解】科学推理
科学推理模块判断推理能力判断推理能力部分包括四种类型的题目,均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选项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的字母涂黑。
不选或错选,该题均不得分。
(共30题)一、科学推理: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原理进行分析判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第一章牛顿三大定律与基础力学第一节牛顿三大定律基础理论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其他物体对他施加作用力迫使他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F=ma 3。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4。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平衡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5。
平衡力与作用力: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同点: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知识点:惯性: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对于惯性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1)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跟物体的受力无关,跟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无关.(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大则惯性大,其运动状态难以改变。
(3)外力作用于物体上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但不能认为克服了物体的惯性。
【例1】下列情景是为了预防惯性造成危害的是( )A.B.溜冰时脚向后蹬地跳远运动员起跳前助跑C.D.锤头松了向下撞击锤柄司机带安全带【例2】匀速上升的气球下方用绳子挂着一实心铁块,瞬间剪断绳子,则铁块()A.继续匀速上升 B。
立即下降C.先减速上升,再加速下降D. 先减速上升,再匀速下降【例3】如右图所示是一辆运动着的车,底部C点在车顶A点的正下方。
若A处有一滴水掉下,水滴落在C点的正前方B点处,则车子正在作()。
A、向前的匀速直线运动B、向后的匀速直线运动C、向前的加速直线运动D、向前的减速直线运动【例4】如图甲、乙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是()A、4N和8NB、4N和4NC、4N和0ND、8N和8N【例5】人沿水平方向拉牛,但没有拉动。
5解题技巧——科学推理
例3、不属于空气污染造成的后果是()。 A、温室效应 B、酸雨 C、臭氧空洞 D、沙尘暴 解:温室效应、酸雨、臭氧空洞是大气污染 引发的三大环境问题。 沙尘暴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植被被破坏造成的。 选D。
例4、下来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是澄清透明的水都是纯水 B、净水器中的活性炭可以吸附固体小颗粒和液体 小颗粒 C、用硬水洗衣服比用软水洗衣服效果好 D、长期饮用纯净水对身体有益无害 解:河水、井水都是澄清透明的,但不能认为是 纯水; 用硬水洗衣服即浪费肥皂又洗不净衣服; 由于纯净水中不含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所以 长期饮用并无益处,不过比饮用不洁的水和硬水 要好。 选B。
二、关于重力
重力是指: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对物体 产生的作用力。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的大小:f=mg。 f—重力,m—物体质量,g—重力系数。
例1:如图所示,用细线a将重物W吊在天花板上,吊点 通过W的重心,细线b一端系在W的重心下方,另一端自 然下垂,使之与a在同一直线上。a和b线粗细及材质相 同。一个人用手拉住b线下端,慢慢加大力量和突然加 力时,哪条线被拉断的可能性大? ( )。
例5、一杯食盐溶液,它的()。 A、各部分一样咸 B、上部分比下部分咸 C、下部分比上部分咸 D、中间比上下部分咸 解: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均一性指的是溶液各部分性质和浓度相同; 稳定性指的是只要条件不变,溶液不会沉 淀或分层。 选A。
例6、百米赛跑终点计时员必须在看到发令枪 冒白烟时就开始计时,而不能听到枪声才开 始计时,这是因为()。
例2、一块木头被按在水中,手松开后,木头上 浮。在木头露出水面之前的上浮过程中,木头 所受到的浮力( )。 A、由小变大 B、由大变小 C、保持不变 D、和木头比重有关 解答:设该木块的体积为V木,水的密度为P水, 其在木头露出水面之前的上浮过程中,木头所受 到的浮力F浮= p水× gV木(g为常数) , 木头在露出水面之前上浮过程中P水、V木均不变, 故正确答案为C。
推理类知识点总结
推理类知识点总结一、推理的类型推理可以分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两种类型。
1. 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从已知的普遍原理或规则出发,根据具体的情况来推断出结论。
例如,“所有人都会死亡”是一个普遍原理,如果说“小明是个人”,那么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推断出“小明会死亡”。
演绎推理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种形式:三段论、假言推理和拒取演绎。
2. 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的事实或案例出发,推断出普遍性的结论。
例如,通过观察很多次火烧起来时都是红色的,就可以推断出“火总是红色的”。
归纳推理也可以分为一般归纳和基于类比的归纳。
二、推理的基本原则在进行推理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以确保推理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1. 真理原则推理的结论必须符合事实的真相。
如果推理的前提是错误的,那么得出的结论也是错误的。
2. 一致性原则推理的过程中,应该保持前后推理的一致性,不能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
3. 全面性原则推理时需要考虑到所有相关因素,不能忽略某些重要的信息或现象。
4. 逻辑性原则推理的过程需要符合逻辑规律,不能出现违反逻辑规则的情况。
三、推理的方法推理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分析推理和类比推理等。
1. 演绎推理方法演绎推理方法通常采用三段论的形式,即从普遍原理出发,根据特殊情况得出结论。
这种方法应用广泛,适用于各种学科和领域。
2. 归纳推理方法归纳推理方法通常采用观察、实验和类比等方式,从具体案例出发,得出普遍性结论。
这种方法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都有重要应用。
3. 分析推理方法分析推理方法是指对问题进行分解、分析和综合,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复杂的问题和情况,能够帮助人们理清问题的关系。
4. 类比推理方法类比推理方法是指根据相似性来推断事物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在解决新问题或难题时往往非常有效。
四、推理的实际应用推理在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常常通过实验、观察和推理来发现新的规律和原理。
科学推理基础知识汇总
科学推理基础知识汇总第一章:声的世界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⑴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⑵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而发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③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
⑶声音的保存: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声相同的声音2、⑴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声源⑵声音的传播: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②真空不能传声⑶声波: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3、声速:⑴定义: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反映的是声音传播的快慢。
⑵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①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速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②声速还受到温度的影响。
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当空气中不同区域的温度有区别时,声音的传播路线总是向着低温方向的,如上面的温度低,声音就向上传播,此时,低处的声音,高出容易听到。
4、回声:⑴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产生的。
⑵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不小于0.1秒⑶回声传播的时间低于0.1s,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使得原声听起来更加深厚、有力。
这就是所说的“拢音”。
⑷回声的应用:“回声测距”:测海底深度,山与山间距离等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5、人耳的构造:⑴外耳: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外耳,主要有:耳廊、耳道两部分。
⑵中耳:主要有耳膜、三条纤细的耳骨:锤骨、砧(zhen)骨、镫骨。
耳骨(又叫听小骨)是人体内最小的骨头。
⑶内耳:耳蜗、半规管(共三条)6、鼓膜是怎样工作的:人耳的鼓膜是一层很薄的像鼓的鼓膜一样的弹性膜,即可绷紧,也可伸展。
科学推理知识点汇总
科学推理知识点汇总考点一:电学【基础概念】1.电流:用I表示。
电压:用U表示。
电阻:用R表示2.电流的单位为安培,简称安(A),电压的单位为伏特,简称伏(V),电阻的单位为欧姆,简称欧(Ω)3.电学中的电器元件:4.电路图:电源、导线、开关、电阻组成最基本的电路图,电路图有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电源、开关、电阻。
(1)通路:当开关闭合,没有出现任何断电,电路图有电流流过,是闭合的电路图,属于通路。
(2)开路:当开关抬起,是非闭合电路,为开路。
(3)短路:在电阻下面接一根导线,叫短路,如下图,黑色导线没有经过任何电阻直接回到负极,通过一条导线把电源的正负极连接起来,中间没有通过电阻,叫做短路。
当电流从正极出发,由于导线直接接在了电源的正负极,不会经过电阻支路,直接回到负极,即电阻R被黑色的导线短路了。
一、欧姆定律电流、电压、电阻三者的关系叫做欧姆定律:电流=电压/电阻,I=U/R 对于一个电路来说,电压越大、电流就越大,电流和电压成正比关系;电阻越大,电流就越小,电流和电阻成反比关系。
通过欧姆定律可以得到I、U、R之间的关系。
二、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1)串联电路:(电阻左1右2)所有电流都是从电源的正极出发返回到电源的负极。
如图:从正极出发,先经过电阻R1再经过电阻R2,接下来返回电源的负极,有先后顺序,依次经过两个电阻R1、R2,即为串联电路。
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2)并联电路如图,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走到节点A,电源到达节点时分了两个叉,之后同时经过2个电阻,接下来电流在节点B处汇合,最后返回负极。
特点:一个电路会在某一个节点分叉,并且同时经过电阻R1、R2,再到某一个节点后汇合回到负极。
并联电路中电压处处相等(3)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串联电路公式:电流:I总=I1=I2电压:U总=U1+U2电阻:R总=R1+R2;并联电路公式电流:I总=I1+I2电压:U总=U1=U2电阻:R总=R1R2/(R1+R2)例题:一个开关控制办公室里的两盏灯,最合理的电路图是:【解析】.开关控制两盏灯,B项开关只控制一盏灯,排除。
科学推理知识点和题型
科学推理知识点科学推理部分就是以物理为主的,考试中涉及的物理学,包括力学、机械运动、电学、电磁学、光学等方面。
命题者在这部分的设定仍就是以基础概念知识与基本原理为主。
其实很多题目,我们只要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识就可以做对题目,从目前考试真题的情况来瞧,考查范围仍不会超过初中物理的范围。
考点一:电学与电路有关的题目,可以说就是整个科学推理部分最简单、最易短时间掌握的题目。
这部分题目中,不涉及复杂的原理,也不涉及任何生涩的概念。
只要能瞧懂最基本的电路,熟练掌握串、并联电路的基本公式,就能做。
因此这部分题目,如果在真题中遇到了,那就就是必做。
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只要把握两个点:一就是能瞧懂串并联,这个就是最基本的要求。
公务员考试不考复杂的电路图,只要能瞧懂最简单的即可。
二就是能记住串并联电流、电压、电阻计算的基本公式。
把握好这两个点,基本上就能解决所有有关的电学题目。
① 串联电路公式电流:I总=I1=I2 电压:U总=U1+U2 电阻:R总=R1+R2 ② 并联电路公式电流:I总=I1+I2 电压:U总=U1=U2 电阻:R总=R1R2\(R1+R2)【真题】将四个相同的灯泡与两个相同的电池以导线联接,其电路如图。
若通过各灯泡的电流分别为I1、I2、I3与I4,假设电池供应的电压稳定,并联电路a、b间的电压维持在定值,则下列电流关系正确的就是________。
A、I1=I2+I3B、I2=I3C、I1=I2+I3+I4 D、I2=I4【解析】题目要求我们判断电路图的中电流的关系,第一步我们要搞清楚电路中各个元件的串并联状态。
1号灯泡在干路上,因此I1=I总。
剩下的四个灯泡中,2 号与3号构成串联电路,串联电路电流出处相等,因此I2=I3。
2号、3号灯泡与4号灯泡构成并联电路,并联电路电流之与为总电流,因此I总= I4+I2或I3=I1。
故答案选择B。
【练习】将五个相同的灯泡与两个相同的电池以导线联接,其电路如图。
科学推理知识点和题型汇编
学习-----好资料科学推理知识点科学推理部分是以物理为主的,考试中涉及的物理学,包括力学、机械运动、电学、电磁学、光学等方面。
命题者在这部分的设定仍是以基础概念知识和基本原理为主。
其实很多题目,我们只要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识就可以做对题目,从目前考试真题的情况来看,考查范围仍不会超过初中物理的范围。
考点一:电学与电路有关的题目,可以说是整个科学推理部分最简单、最易短时间掌握的题目。
这部分题目中,不涉及复杂的原理,也不涉及任何生涩的概念。
只要能看懂最基本的电路,熟练掌握串、并联电路的基本公式,就能做。
因此这部分题目,如果在真题中遇到了,那就是必做。
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只要把握两个点:一是能看懂串并联,这个是最基本的要求。
公务员考试不考复杂的电路图,只要能看懂最简单的即可。
二是能记住串并联电流、电压、电阻计算的基本公式。
把握好这两个点,基本上就能解决所有有关的电学题目。
①串联电路公式电流:I总=I1=I2 电压:U总=U1+U2 电阻:R总=R1+R2②并联电路公式电流:I总=I1+I2 电压:U总=U1=U2 电阻:R总=R1R2\(R1+R2)【真题】将四个相同的灯泡和两个相同的电池以导线联接,其电路如图。
若通过各灯泡的电流分别为I1、I2、I3和I4,假设电池供应的电压稳定,并联电路a、b间的电压维持在定值,则下列电流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
更多精品文档.学习-----好资料A.I1=I2+I3B.I2=I3C.I1=I2+I3+I4D.I2=I4 【解析】题目要求我们判断电路图的中电流的关系,第一步我们要搞清楚电路中各个元件的串并联状态。
1号灯泡在干路上,因此I1=I总。
剩下的四个灯泡中,2 号和3号构成串联电路,串联电路电流出处相等,因此I2=I3。
2号、3号灯泡与4号灯泡构成并联电路,并联电路电流之和为总电流,因此I总=I4+I2或I3=I1。
故答案选择B。
【练习】将五个相同的灯泡和两个相同的电池以导线联接,其电路如图。
小学三年级推理知识点大全
一、推理的基本概念1.推理的定义和特点: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信息或观察到的现象推导出结论的一种思维活动。
推理通常是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和规律进行的。
2.推理的分类: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个别事实推断出一般规律;演绎推理是从一般规律推断出个别事实。
3.推理的方法:推理的方法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类比推理、逆向推理等。
二、归纳推理1.事物的同一性:通过观察事物的特点,推断出它们的相同之处。
2.事物的差异性:通过观察事物的特点,推断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3.事物的数量关系:通过观察事物的数量变化,推断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如增加、减少、相等等。
4.事物的时间关系:通过观察事物在时间上的变化,推断事物之间的时间关系,如先后、同时等。
5.事物的空间关系:通过观察事物在空间上的位置关系,推断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如上下、左右、内外等。
三、演绎推理1.假设条件:通过给定的假设条件,根据已知的条件进行推理判断。
2.条件判断:通过已知的条件和推论的关系,判断新的条件是否成立。
3.推出结果:通过已知的条件和推论的关系,推出结果的真假。
四、直接推理1.根据直接观察得出的结论,不需要经过逻辑推理。
2.根据事实和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
五、间接推理1.根据已知条件和推论的关系,通过排除法或联想法得出新的结论。
2.根据已知的事实和现象,推断出隐含的规律和结果。
六、类比推理1.根据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和相似之处,推断出它们之间的其他特点和关系。
2.通过对比分析,推断未知的事物的特点和规律。
七、逆向推理1.根据已知的结果,推断可能的原因和条件。
2.根据已知的条件和要求的结果,推断可能的过程和方法。
八、推理的应用1.在生活中,可以通过推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物品放置、运动路径、行动计划等。
2.在学习中,可以通过推理方法解决数学、语文、科学等题目。
3.在思维中,可以通过推理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推理知识点和题型
科学推理知识点和题型科学推理是一种基于科学理论、数据和实验的推理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自然现象并解决实际问题。
在科学推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和题型。
一、知识点1、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是科学推理的基础。
它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和解释,通常以假说、定律或定理的形式出现。
在科学推理中,我们需要了解并运用这些理论来解释和预测现象。
2、数据采集:科学推理需要基于可靠的数据。
数据采集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它包括观察、测量、记录和分析等步骤。
只有准确、客观的数据才能支持有效的科学推理。
3、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科学推理的关键步骤。
它需要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变量、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和工具,以及制定合理的实验步骤。
一个良好的实验设计可以有效地验证科学假说并提供可靠的证据。
4、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科学推理的核心。
它包括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和因果推理等方法。
这些方法帮助我们从已知的事实和理论推导出新的知识和理解。
5、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科学推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要求我们保持对理论和数据的怀疑态度,评估证据的可靠性和逻辑的合理性,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假设。
二、题型1、理论应用题:这类题目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给出某种物质的密度和体积,要求计算其质量。
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对科学理论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2、数据分析题:这类题目提供一组实验数据或观察结果,要求考生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例如,给出某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数据,要求分析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具备良好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3、实验设计题:这类题目要求考生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或探究某个科学现象或问题。
例如,探究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具备全面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4、逻辑推理题:这类题目给出一段描述,要求考生根据逻辑推理找出其中的错误或不合理的部分。
例如,描述中提到一个永动机的制造过程,要求考生找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科学推理 图形推理知识点(专项)
三、压强
竖直向上
漂浮:F 浮 = G
悬浮:F 浮 = G 上浮:F 浮﹥G 下沉:F 浮﹤G
1、固体压强 P=FS 固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固体压强
2、液体压强 P= ρ 液 gh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 连通器:
上端开口不连通,下部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定义: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符号:G) 理解:①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它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
②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③对地球来说,南北两极的重力加速度大于赤道 2. 重力的三要素 大小:G = mg(g=9.8N/kg) 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垂直水平面向下) 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其中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在它 的几何中心 (三)弹力 (1)弹力的概念 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 (2)弹力的大小: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系,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随之消失, 对于拉伸形变(或者压缩形变)来说,伸长(或压缩)的长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3)弹力的方向: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平板的弹力垂直于板 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曲面的弹力垂直于曲面该处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支撑点 的弹力垂直于跟它接触的平面(或曲面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绳索的弹力沿着 绳子指向收缩的方向。 (四)摩擦力 (1)摩擦力的概念: 互 相 接 触 的 物 体 +发 生 相 对 运 动 或 有 相 对 运 动 趋 势 时 ,在 两 物 体 的 接 触 面 之 间 有 阻碍它们相对运动的作用力,这个力叫摩擦力。 (2)物体之间产生摩擦力必须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第一:两物体相互接触; 第二:两物体相互挤压,发生形变,有弹力; 第三: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第四:两物体间接触面粗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或与相对运动趋势方
公务员科学推理备考知识点真题解析要点
行测科学推理真题与知识点汇总26B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如图所示,把一个气球放进一个瓶子里,把气球口绷在瓶口上,然后用力往里吹气。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T=C(P为气体压强,V为气体体积,T为气体温度,C为常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肺活量足够,气球一定会被吹大B如果把瓶子浸在热水中做这个实验,气球就可以被吹大C要使气球被吹大,至少要在瓶子钻两个孔保证瓶中空气可以流通D气球一有膨胀,瓶中气体压力就会增大,所以气球不能被吹大解析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温度不变时,体积减小、压强增大。
当往瓶口吹气时,瓶内空气的气压同步增大,气球内外两侧气压相等,不会吹大。
瓶子放入热水中,瓶内气体温度上升,压强增大,则会将气球向外吹。
只要内外气体能够连通,则气压不变,气球就可以被吹大,所以只需要打一个孔即可,不需要两个。
故正确答案为D。
27摩擦力的作用方向如图所示,火柴盒从空中某一高度下落,它与地面相碰后便倒下如果将盒芯向上抽出一些,再让它从这个高度下落,发现它能稳稳地站立在地面上,几乎不发生弹跳。
关于这个小实验现象的解释不合理的是:A落地时外盒对盒芯的摩擦力向上、使盒芯减速所以不发生弹跳B落地时盒芯对外盒的摩擦力向下、阻止其向上跳起C盒芯向上抽出一些后,落地的动量减小,受力就会减小,因此可平稳落地D盒芯向上抽出一些后,落地要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能减少•所以不易反弹解析火柴盒盒芯上抽起时,落地时盒芯相对于外盒向下运动,盒芯给外盒向上的摩擦力,外盒则受到盒芯向下的摩擦力,阻碍外盒向上弹起,同时摩擦力做功,减少了机械能。
根据动量◎三虻¥,向上抽起盒芯会明显的改变下落距离,使整体落地速度变化很小。
故正确答案为c。
28动能、重力势能之间的转换多米诺骨牌的游戏规则是将骨牌按一定的间距排成行,推倒第一张骨牌,其余发生连锁反应依次倒下。
其中的物理原理是骨牌竖着时,重心较高,倒下是重心下降,将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由此可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每块骨牌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都是定值,所以每块骨牌倒下的速度是一样的B 由于空气阻力作用,骨牌的能量不断消耗,所以骨牌倒下的速度会变慢C 骨牌倒下时的能量增加与空气阻力导致的能量消耗差不多,所以骨牌能量基本不变,倒下的速度一样D 由于每块骨牌的动能都有部分传递到下一块,骨牌的能量不断增加,所以骨牌倒下的速度会加快 解析骨牌竖着时,重心较高,倒下时重心下降。
科学推理知识点总结
科学推理知识点总结一、科学推理的基本概念1.1 科学推理的定义科学推理是指根据已有的科学理论和实验结果,通过逻辑分析和推断,得出新的科学结论或理论的过程。
1.2 科学推理的特点科学推理具有系统性、严密性和合理性的特点。
它要求从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数据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得出新的科学结论。
1.3 科学推理的功能科学推理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能够帮助科学家从大量的事实和观察数据中得出一般性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推动科学知识的发展。
二、科学推理的方法2.1 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从具体的事实和观察数据出发,得出一般性的规律和原则的推理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现象归纳得出一般性结论。
2.2 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原理和规律出发,得出具体的结论和结论的推理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从一般到特殊,通过逻辑推理从已知的一般性原理推断出具体的结论。
2.3 实验推理实验推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得出新的科学结论的推理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实际的实验和观察,对科学假设进行验证,从而得出新的科学结论。
2.4 统计推理统计推理是通过概率和统计方法,从样本数据推断出总体特征和规律的推理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概率和统计原理,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推断总体的特征和规律。
三、科学推理的重要性3.1 促进科学知识的发展科学推理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能够帮助科学家从大量的事实和观察数据中得出一般性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推动科学知识的发展。
3.2 提高科学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科学推理能够帮助科学家从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数据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得出新的科学结论,能够提高科学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3 指导科学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科学推理能够帮助科学家从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数据出发,得出新的科学结论,从而指导科学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
3.4 拓展人类的认识领域科学推理能够帮助科学家从大量的事实和观察数据中得出一般性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拓展人类的认识领域,推动科学知识的发展。
科学推理化学知识点默写
科学推理化学知识点默写
一、科学推理法的定义: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对化学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推理、判断的一种科学方法。
二、科学推理法的应用:
1. 推断混合物可能组成:如沉淀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有的沉淀既可以溶于酸,也可以溶于碱。
物质灼烧也可能产生多种焰色反应等。
2. 判断溶液中存在的离子:通过溶液的颜色、反应现象和产物的推断等。
3. 判断溶液的组成:通过一定条件下的反应现象和产物的推断等。
4. 判断离子的存在:通过一定条件下的反应现象和产物的推断等。
三、科学推理法的注意事项:
1. 推理要有依据,要全面,不能凭空想象或以偏概全。
2. 要注意物质性质的分析,要全面了解物质的性质,不能只关注某些性质而忽略其他性质。
3. 要注意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和推理。
4. 要注意相关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要不断积累相关知识和经验,并能够灵活运用。
以上是关于科学推理化学知识点的默写,供您参考。
科学推理知识汇总版
2018省考科学推理内部资料考点汇总版目录第一章:声的世界 (3)第二章:光现象 (8)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14)第四章:物态变化 (21)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28)第六章:电压、电阻 (34)第七章:欧姆定律 (38)第八章:电功率 (42)第九章:电与磁 (47)第十章:信息的传递 (54)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57)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63)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68)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 (73)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81)第十六章:热和能 (86)第十七章: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94)第一章:声的世界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⑴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⑵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而发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③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
⑶声音的保存: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声相同的声音。
2、⑴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声源⑵声音的传播: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②真空不能传声⑶声波: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3、声速:⑴定义: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反映的是声音传播的快慢。
⑵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①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速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②声速还受到温度的影响。
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当空气中不同区域的温度有区别时,声音的传播路线总是向着低温方向的,如上面的温度低,声音就向上传播,此时,低处的声音,高出容易听到。
4、回声:⑴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产生的。
最全广东省考科学推理知识点汇总
科学推理基础知识汇总第一章:声的世界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⑴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⑵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而发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③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
⑶声音的保存: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声相同的声音2、⑴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声源⑵声音的传播: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②真空不能传声⑶声波: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3、声速:⑴定义: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反映的是声音传播的快慢。
⑵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①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速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②声速还受到温度的影响。
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当空气中不同区域的温度有区别时,声音的传播路线总是向着低温方向的,如上面的温度低,声音就向上传播,此时,低处的声音,高出容易听到。
4、回声:⑴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产生的。
⑵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不小于0.1秒⑶回声传播的时间低于0.1s,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使得原声听起来更加深厚、有力。
这就是所说的“拢音”。
⑷回声的应用:“回声测距”:测海底深度,山与山间距离等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5、人耳的构造:⑴外耳: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外耳,主要有:耳廊、耳道两部分。
⑵中耳:主要有耳膜、三条纤细的耳骨:锤骨、砧(zhen)骨、镫骨。
耳骨(又叫听小骨)是人体内最小的骨头。
⑶内耳:耳蜗、半规管(共三条)6、鼓膜是怎样工作的:人耳的鼓膜是一层很薄的像鼓的鼓膜一样的弹性膜,即可绷紧,也可伸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推理知识点科学推理部分是以物理为主的,考试中涉及的物理学,包括力学、机械运动、电学、电磁学、光学等方面。
命题者在这部分的设定仍是以基础概念知识和基本原理为主。
其实很多题目,我们只要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识就可以做对题目,从目前考试真题的情况来看,考查范围仍不会超过初中物理的范围。
考点一:电学与电路有关的题目,可以说是整个科学推理部分最简单、最易短时间掌握的题目。
这部分题目中,不涉及复杂的原理,也不涉及任何生涩的概念。
只要能看懂最基本的电路,熟练掌握串、并联电路的基本公式,就能做。
因此这部分题目,如果在真题中遇到了,那就是必做。
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只要把握两个点:一是能看懂串并联,这个是最基本的要求。
公务员考试不考复杂的电路图,只要能看懂最简单的即可。
二是能记住串并联电流、电压、电阻计算的基本公式。
把握好这两个点,基本上就能解决所有有关的电学题目。
① 串联电路公式电流:I总=I1=I2 电压:U总=U1+U2 电阻:R总=R1+R2② 并联电路公式电流:I总=I1+I2 电压:U总=U1=U2 电阻:R总=R1R2\(R1+R2)【真题】将四个相同的灯泡和两个相同的电池以导线联接,其电路如图。
若通过各灯泡的电流分别为I1、I2、I3和I4,假设电池供应的电压稳定,并联电路a、b间的电压维持在定值,则下列电流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
A.I1=I2+I3B.I2=I3C.I1=I2+I3 +I4D.I2=I4【解析】题目要求我们判断电路图的中电流的关系,第一步我们要搞清楚电路中各个元件的串并联状态。
1号灯泡在干路上,因此I1=I总。
剩下的四个灯泡中,2 号和3号构成串联电路,串联电路电流出处相等,因此I2=I3。
2号、3号灯泡与4号灯泡构成并联电路,并联电路电流之和为总电流,因此I总=I4+I2或I3=I1。
故答案选择B。
【练习】将五个相同的灯泡和两个相同的电池以导线联接,其电路如图。
若通过各灯泡的电流分别为I1、I2、 I3、I4和I5,假设电池供应的电压稳定,则下列关于该电路电压、电流关系的描述:① I5=I1+I2;② U1=U4;③ U3=U4;④I5=I1+I4中正确的为______ 。
A. ①②B. ①④C.①③ D. ②④【解析】题目要求我们判断电路图的中电压和电流的关系,第一步我们要搞清楚电路中各个元件的串并联状态。
5号灯泡在干路上,因此I5=I总。
剩下的四个灯泡中,1号和2号构成并联电路;3号灯泡与4号灯泡构成并联电路,并联电路电流之和为总电流,因此I5=I总= I1+I2= I3+I4。
并联电路电压出处相等,故U1=U2,U3=U4。
故①③正确,答案选择B。
考点二:光学与光学有关的题目,主要考查平面镜、透镜的成像原理。
此外,光学的很多题目还会涉及到常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海市蜃楼是怎么产生的?天空为啥是蓝色的?等等,涉及到折射、散射、反射等知识点。
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只要把握两个点:一是能理解并熟练掌握平面镜、透镜的光路图。
二是能够理解平面镜反射定律和透镜折射定律,平面镜部分要能利用成像原理进行入射角、反射角的基本计算。
平面镜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居,角相等。
透镜的折射定律:① 折射角(密度大的一方)小于入射角(密度小的一方)②在相同的条件下,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真题】两反射镜面I、II成5度角放置,光线入射镜面I的入射角为30度,然后在两个镜面中来回反射,则光线第一次从镜面I上重新反射出来的出射角为___________A. 30度B. 40度C. 50度D. 60度【解析】题目的实质便是对反射定律的直接考差,只要大家知道这个定律,这道题的计算并不复杂。
【真题】凸透镜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凹透镜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要使一束平行的细光束通过透镜变为一束平行的粗光束,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解析】题目的实质就是考查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路图,那么我们根据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可以得出A和B是不可能正确的。
C和D的区别在于,根据C的组合,一个箭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凹透镜之后,应该位于凹透镜的右下方,两个箭头的光线应位于凹透镜的右上方,故C错误。
D选项符合光路规律。
故答案为D 选项。
考点三:运动学需要知道以下基础知识:(1)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运动,观察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如我们坐在火车里,观察的火车是静止不动的,而陆地上的人观察到火车是运动的。
(2)质点:我们通常用一个有重量的点代表一个物体。
1、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走过的位移是相等的。
用下列公式代表位移、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s=vts―表示位移,有大小、方向,是个矢量;v―表示速度,有大小、方向,是个矢量;t―表示时间,是个标量。
2. 变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走过的位移不相等。
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改变的量都相等,这个物体就是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3. 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是一个不变的常量,通常用g表示,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曲线运动在曲线运动中物体运动到某一点时,物体所受的合力可以分解为沿速度方向和垂直速度方向两个分量,其中沿速度方向的分量改变速度的大小,垂直速度方向的分量改变速度的方向。
特殊的曲线运动有平抛运动、圆周运动。
(1)平抛运动: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如果物体仅受重力作用,这样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如出弦的箭、出膛口的子弹。
平抛运动可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以及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2)圆周运动:质点以某点为圆心,半径为r的圆周上运动时,其运动轨迹为圆周,它的运动就叫做圆周运动。
任何物体在作圆周运动时需要一个向心力,因为它在不断改变速度方向。
运动对象的速度大小不变,但方向一直在改变。
另外,离心运动也是比较特殊的一类运动:离心运动指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合外力突然消失或者合外力不足以提供所需的向心力时,将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
物体做离心运动的轨迹可能为直线也可能为曲线。
3、机械能1. 功。
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作了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功的公式为:W=Fs W为功,F为力,s为位移。
2. 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被称为动能,它通常被定义成使某物体从静止状态至运动状态所做的功。
3. 重力势能、弹力势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物体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做功本领越大,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多。
重力所做的功只与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与物体运动路径无关。
公式:Ep= mgh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势能叫弹性势能。
同一弹性物体在一定范围内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多。
4. 机械能。
机械能是动能与势能的总和,这里的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者弹力对物体做功的条件下,物体动能与势能的变化量相等,也就是动能的增加或减少等于势能的减少或增加。
考点四:力学需要知道以下基础知识:(1)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施、受力物体缺一不可。
力的单位为牛顿,力有大小、方向,是矢量。
(2)地球上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这种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假设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到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3)二力平衡,即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
(5)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要注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力,和二力平衡要区分开。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的支持力和压力就是一对常见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系,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通常所说的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通常说的拉力也是弹力,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例题:如图所示,球和墙壁无摩擦,绳的拉力为T,墙对球的弹力为Q,如果绳的长度缩短,则()。
A.T、Q都不变B.T减少,Q增大 C.T增大,Q减少D.T、Q都增大解析:此题答案为D。
设绳与墙壁的夹角为θ,则T=G÷cosθ,Q=G×tanθ,若绳的长度缩短,则θ变大,故T变大,Q也变大。
2、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相对于这个物体滑动或有滑动趋势时,要受到这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个阻碍的力叫做摩擦力。
如果相互接触的物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受到的是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为F =μFn,μ表示动摩擦系数,FN表示物体对另一物体表面的垂直压力。
静摩擦力和推力作用在受力物体上,这两个力处于二力平衡。
例题:如图所示,人沿水平方向拉牛,但没有拉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绳拉牛的力与牛拉绳的力是一对平衡力B.绳拉牛的力与地面对牛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C.绳拉牛的力小于牛拉绳的力D.绳拉牛的力小于地面对牛的摩擦力解析:此题答案为B。
牛拉绳的力跟绳拉牛的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平衡力则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故B项正确。
3、力的合成与分解物体往往不只受到一个力,而是同时受到好几个力,而我们总能得出一个力,这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一般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往往能产生几个效果,所以可以分解成好几个力,这个过程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该如何分解这个力,要按照实际情况来决定。
如下列图示,就是分解合力(F、G)的不同情况:例题:见下图,当K1、K2和K3三个力施加于P点后,P点的受力方向是A、B、C、D四个方向中的()。
解析:此题答案为B。
根据受力图分析,A方向是K1和K2合力方向,C是K2和K3的合力方向,因此,最有可能是K1、K2和K3三个力合力方向的应该是B。
4、液体压强因为液体受到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侧壁有压强,而且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