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村文化特征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村文化特征论

我国有将近500万平方公里海域和5000多处岛屿,海岛面积共有8万多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2.8万多公里,地理位置处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黄金地带,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前哨。

浙江地处我国的东南沿海,有2100多个大小海岛和2200公里长的海岸线。在海岛和海岸上散布着众多的渔村,聚居着密集的人口,是我国渔村较为集中的区域。

渔村是村落家族中的一名重要成员。渔村文化研究在整个村落文化研究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深远的意义。本文拟从浙江的渔村实际出发,专就渔村文化特征方面进行必要的探讨,以便为确定和制订渔村文化发展战略,开展和推动渔村文化活动提供某些依据。

渔村的地域生态特征

渔村是“村”的一种特别存在模式,有其区别于别的村落的明显特殊性。它在所有村落群体中是高度个性化的。从地域角度看,它总是分布在沿海的滨海地带和大小各式的海岛上。远离海岸的陆地决无渔村。当然,这是指海洋捕捞而言。渔村这种特定的自然生成和存在方式,必然构成其与众不同的地域特征和生态特征。自然存在形态是文化存在形态的母体。因此,了解并把握这种特征是研究渔村文化的前提和先导。

从地域上考察,渔村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是偏远性。就一个县而言,渔村一般远离县城。同陆地隔断的海岛必定孕育渔村;在海岸线上,依山傍海、腹地狭小、便于进出、可作避风的港湾和滩涂边上星星点点、散散漫漫地分布着渔村。腹地广大的沿海区域,因为可以构筑塘坝,有利于发展较为安全可靠的农耕业。很难形成单一的渔村。“天涯海角”多渔村。相对而言,渔村较一般的农村总是交通更为不便,分布更为偏远。这就自然形成了它的偏远性特征。

二是封闭性。海岛上,环顾四方是茫茫的大海,大风来临,舟楫不通;海岸上的渔村,大而言之几百户、上千户,小而言之几十户、十几户,因是陆地的“尽头”,有的公路不通,要翻山越岭才能接触外部世界,即使公路已开通,车班也稀。由于这种“孤立”和偏远,自然形成了封闭、半封闭状态。正是由于这种封闭、半封闭状态,使渔民心理和渔村的文化传统长期凝固不变,造成了文化发展的滞后现象。当然,这种封闭和半封闭状态是相对的、变化的。在远洋捕捞作业时,它又具有巨大的开放性。它可以和港台甚至国外发生“交往”,从而在文化上进行互渗、互补。但总体上看,渔村是封闭的。

三是辽阔性。海岛渔村自不待说,四周是浩瀚无际的大海,极目远眺,海天一色,呈现出无限的辽阔性。就是海边渔村,虽然居住地狭窄拥挤,但靠山面海,居高临下,视野也极其开阔。这种生存环境辽阔的特性,对渔民性格、文化心理和文化特色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四是奇特性。海岛和海边渔村环境的奇特优美是众所周知的。潮

涨潮落、波平波兴、海眠海怒,美丽壮观,惊心动魄。沙滩、怪石、浪花和奇草异木,无一不显示其奇特优美的个性。这种地理风貌的特殊性是构成渔民性格和文化心理丰富性的成因之一。

如果说,上述地域特征主要是体现了“自然”的属性,有利于揭示自然与人、自然与文化的关系;那么下述的生态特征主要是体现了“社会”的属性,有利于探究渔民自身的生存状态对渔民的文化心理结构和群体文化意识形成的作用和影响。

渔民的生态特征,大体有三:

一是不稳定。渔村的生存状态因其所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与广大农村和山村相比是很不稳定的。渔村置身海中或紧靠海边,常受台风袭击,有时风急浪高,击岸破堤,拔树摧屋,险象环生。笔者在浙南温岭县某渔村所见,家家屋瓦上密密匝匝地排列着小石块,以免瓦片被风刮走。其惊险之状可见一斑。海岛海边无高树,且很多山岚林木不茂,究其根由皆因风力强劲所致。

渔民的生产是流动的,岸上、海上交替往返,即使在海上作业一时,也不可能固定在某一海域,始终处在流动状态中。当代捕鱼,虽然可以依托先进的通讯和接收工具,可以使机器作动力,但大海性格多变,且说变就变。此外,还常有无法预测的意外事故。因此,这种流动的海上作业,常常带有不可预测、不稳定和危险的性质,渔民的冒险精神和粗犷豪爽性格的生成与他们在海上的这种特殊生存状态有着不可分割

的关系。

二是周期性离合。渔民生存状态最明显的特征在于:渔民与亲人总是周期性、群体性的离别与聚合。捕捞期、渔汛每年甚至每月都是周期、有节律的。尤为有趣的是渔民个体的离合与群体的离合同步进行,要走一同走,要回一同回,呈现出极大的群体性。渔民生态的这一特征,同农户、山民是大不一样的。农民、山民的离别是无规律的,个体化的。即使有群体的约定,也是偶然的、不常见的。再如牧民,他们的生态也有流动的特征。但他们的流动是整体性的流动,在流动中家人也不发生分离。

渔民这种异常特殊的生态,对他们的感情生活和特殊文化心理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

三是失衡与单一。休捕期和每一次返航归岸,渔村的生态趋向平衡,渔村才成为一个完整的世界。除此而外,渔村是个失衡的单一世界。海上作业环境是绝对的男性世界。海上作业与世隔绝,一条船就是一个世界,船上十几号人就是整个世界人口,几十平方米的甲板就是他们全部的生活天地,生活的单一和单调可想而知。后方基地,即他们的居住地,却是一个女性世界。换而言之,是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陪衬着丧失海上生产能力的男性老人和童稚的世界。他们的任务是守家、养孩子、盼亲人。此外,也许还有修补渔网之类的辅助性劳作。作业“精英”都在船上,船上是一个“强者”的世界,充满着阴柔之色和安闲之态。海上和

渔村,一方面是“强”集结,一方面是“弱”的组合,是双重的失衡,双重的单一。这种不健全的生存状态对渔民文化心理的形成也会产生微妙而深刻的影响。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生态的产物,必定会打上地域和生态的烙印,并逐步地、自然地形成地域和生态特色,这是不言而喻的。

渔村的文化心理特征

渔村独特地域特征和生态特征,是渔民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形成的前提条件。而渔民作业环境的无限辽阔性和居住环境的狭窄封闭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在渔民的心理上自然引起激烈持久的碰撞;历史(纵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传承延续和地域(横向)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侵袭,又形成另一种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在渔民心理上也会引起激烈持久的碰撞!这种种碰撞,使渔民的文化心理更趋复杂和多样。

一是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是各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之一,具有普遍意义。但是,渔民的鬼神崇拜更具必然性和不易改变性。这种文化心理特征的形成,是渔民群体文化心理长期积淀的结果,已被渔村群体心理所认同,已成为一种群体性的心理定势,甚至已成为集体无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工具(包括运载、生产、通讯等)的落后,也由于人对主体和客体认知的局限,尤其是海边生活和船上生产的不稳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