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doc
小学一年级教学案例:'基础数学'的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教学案例:'基础数学'的案例分析引言本案例分析旨在探讨和解析小学一年级'基础数学'教学的实践情况。
通过深入研究和细致观察,我们将对一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困难和挑战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案例背景在当今教育体系中,小学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学科。
一年级作为数学学习的起点,对于学生建立起数学概念和兴趣至关重要。
因此,一年级'基础数学'的教学案例分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案例描述本次案例分析的对象为一所城市小学的一年级学生。
该年级共有两个班级,每个班级学生人数约为30人。
教学内容包括阿拉伯数字的认识、数数、加减法运算等基础数学知识。
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练习和小组讨论等。
案例分析学生需求分析在一年级数学学习中,学生主要需要建立起对数字和数学符号的认识,掌握基本的数数和加减法运算能力。
此外,学生还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注意力集中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一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包括:1. 对数字和数学符号的理解和记忆。
2. 数数和加减法运算的掌握。
3. 学习习惯和注意力集中能力的培养。
教学策略分析针对以上困难和需求,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 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游戏和实物操作等,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字和数学符号的认识。
2. 通过重复练习和小组合作,加强学生对数数和加减法运算的掌握。
3.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注意力集中能力,如规定学习时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等。
结论一年级'基础数学'的教学对于学生建立起数学概念和兴趣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困难,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注意力集中能力。
通过不断实践和调整,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为他们的数学学习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面临如何通过案例分析来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的挑战。
案例分析不仅仅是教授数学概念,更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
首先,想象一下一个名叫小明的一年级学生。
小明在数学课上遇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老师给了他五颗苹果,又给了他三颗橙子,问他一共有多少个水果。
小明刚开始有些困惑,但通过案例分析,老师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帮助他理解问题的本质。
老师引导小明用手中的苹果和橙子进行实际操作,逐步引导他发现,五颗苹果加上三颗橙子,总共是八颗水果。
这个简单而直观的案例帮助小明不仅理解了数学上的加法运算,更培养了他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其次,案例分析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还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以另一个例子来看,小红是班上的一个活泼好动的女孩,对数学没有太大兴趣。
在一次课堂上,老师讲解了如何用图形表示数字,并通过案例展示了用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来构建数字“3”的方法。
小红在动手实践中,玩中学习,逐渐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她不仅仅学会了构建数字,还学会了观察、比较和分类不同形状,这些都是她日后数学学习的基础。
最后,案例分析还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和个性化指导每个学生。
例如,小华是班上数学能力较强但较为内向的学生。
在一次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中,小华表现出了出色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通过这个案例分析发现了小华的潜力,并在后续的教学中,通过更多的挑战性问题和个性化的辅导,进一步激发了小华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不仅仅是教授数学知识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个性化指导的重要途径。
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立体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探索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第一篇: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1—5的认识》的教学案例分析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第1课时:1-5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直观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认识1—5各个数字。
2、培养学生数字的形成概念,理解1—5的实际数量。
3、培养学生初步了解1—5的数序。
并能正确读写1—5各数学。
4、利用“野生动物”图,初步培养学生感知“用数学”的乐趣。
同时受到保护自然环境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实际认识每个数的实际数量及正确规范地书写1—5各数。
难点:认识数字的实际数量表示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电脑,各种动物图片、及小棒、计算器、数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教学教学构思:通过课前谈话导入新课能够生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够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精神,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开拓学生学习思路。
1.谈话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游动物园?喜不喜欢?(喜欢)(接着电脑出示挂图)师:同学们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谁能把整幅图意说一说?生:这幅图画的是老师带学生去游动物园。
师:那么动物园里有些什么动物?除了动物以外还有什么?请同学们从上到下,从左往右,从近到远逐一观察2.分小组讨论:每4个人分一小组进行讨论。
(5分钟后汇报)让他们大胆发现、探讨。
3.结束讨论,引导学生作全面回答。
师:图上有些什么动物?各几只?生:图上有1头大象,有2头牛,有3只长颈鹿,有3匹马,有4只小鸟。
师:图上1头大象,2头牛,3匹马,3只长颈鹿,4只小鸟各用表示?谁能用手指指给老师看?生:1头大象指1个手指,2头牛指2个手指。
3匹马指3个手指,4只小鸟指4个手指。
师:图上除了动物园里面动物外,还有什么东西?生:天空上飘着4朵白云,挂着一个太阳。
地面上有2棵树、5朵红花、4个小朋友和1位老师一共5个人。
4.结合学生不同回答,教师逐步提问题师:刚才图上所出现动物的只数,天空上白云,地上花朵及人,各用什么数字表示?生:各用“1 2 3 4 5这些数学表示的。
小学数学第一年级第一课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第一年级第一课案例分析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程中,学生们通常开始接触简单的数学概念和基本的计算方法。
第一课通常是讲解数字的认知和数数的方法。
本文将从案例分析的角度,探讨小学数学第一年级第一课的教学内容,并分析该案例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第一课的内容是数字0-9的认知和数数方法。
教师在教室中展示了一个黑板,上面写有数字0-9,并配以相应数量的物品图案。
教师随后引导学生逐个认识数字,并使用指法和物品图案进行数数练习。
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数字认知和数数的小组竞赛。
分析:这个案例中的教学方法融合了视觉、听觉和动手的教学元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师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示数字和物品图案,帮助学生建立数字与具体物体之间的联系。
通过分组竞赛的形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提高了学生们对数字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此外,教师在案例中采用了启发式教学的方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当我在黑板上写下数字7,你能举几个手指表示数字7?”通过这样的启发性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思考并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回答。
这样的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了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们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到数字的意义和用途,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记住数字。
此外,通过小组竞赛的互动形式,学生们更容易积极参与,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
然而,这个案例也存在一些可改进的地方。
教师可以结合更多的生活实例来展示数字的意义和运用,例如通过展示钱币、日历或者家庭成员的年龄等,让学生们能够将数字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联系起来。
此外,在小组竞赛环节中,教师可以设置更多的互动环节,鼓励学生们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论:小学数学第一年级第一课的案例分析中,通过数字的认知和数数练习,教师采用了视觉、听觉和动手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小学数学第一年级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第一年级案例分析随着教育的发展,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
本文将对小学数学第一年级的数学学习进行案例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数学发展。
案例一:加法与减法小明是一年级的学生,他正在学习加法和减法。
在一堂课上,老师教授了加法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向学生解释了加法的意义。
接下来,老师出了一道题目:“3 + 2 = ?”,然后请小明回答。
小明思考了片刻,然后大声回答:“等于5!”小明在这个案例中展示了他对加法概念的理解以及他的计算能力。
不仅如此,老师在同一堂课上还教授了减法。
她向学生们展示了如何通过减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随后,老师出了一道减法题:“7 - 3 = ?”。
小明仔细思考后回答:“等于4!”,展示了他对减法的掌握程度。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实际的例子和问题解决方法,逐渐理解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并开始进行简单的计算。
案例二:形状与空间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形状和空间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让我们来看下如何帮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理解这个概念。
在一节课上,老师向学生们展示了不同形状的物体,并鼓励他们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例如,老师给学生们展示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形,然后问他们两个形状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表达了他们对形状的理解。
接着,老师教授了识别和命名形状的方法。
她给学生们出示了一些不同形状的图片,然后让他们说出这些形状的名称。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更加熟悉了形状的特征和命名方法。
此外,老师还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形状和空间的概念。
比如,在室外操场上,老师让学生们围成一个圆圈,然后让他们观察并描述圆形的特征。
通过这些互动的活动,学生们对形状和空间的理解逐渐加深。
综上所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和实践活动,逐渐理解了形状和空间的概念,并能够识别和命名不同的形状。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数学概念。
本文将通过几个案例,分析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一:加法与减法的理解小明是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但他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很清楚。
在课堂上,老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法和减法。
案例描述:小明有5个苹果,他吃了3个,那么小明现在还有几个苹果?解决方法: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小明起初有5个苹果,吃了3个之后还剩下2个。
这样,学生可以将减法问题转化为加法问题,即5-3=2,同时也理解了减法就是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
通过给予实际物品的概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案例二:认识基本形状小红是一年级的学生,她在认识基本形状的学习中遇到了困难。
老师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她更好地理解基本形状。
案例描述:小红在公园里看到了许多形状各异的物体,她用手指着一个四边形的草坪问:“老师,这是什么形状?”解决方法: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不同物体形状,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描述不同形状。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可以告诉小红,“这是一个四边形,因为它有四个边和四个角”。
通过实际观察和描述,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基本形状。
案例三:认识数字和数量小刚在一年级的数学课上,对数字和数量的概念感到困惑,老师通过案例分析帮助他理解。
案例描述:小刚在课上问:“老师,什么是数字?什么是数量?”解决方法:老师可以给小刚举一个简单的案例,比如让小刚从1数到10,并让他用手指或者其他物品来表示数量。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1到10的数字,同时也明白了每个数字代表一种数量。
此外,老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结合进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和数量的概念。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案例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的认识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的认识案例分析【引言】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小学一年级学生在数的认识方面的问题,并提供适当的解决方案,促进他们对数的认知的发展。
【案例一:数的个数】小明是一年级的学生,他在学校举办的数学游戏中遇到了一个问题。
问题是老师摆放了一排花瓶,小明被要求数出总共有几个花瓶。
小明开始逐个数,但很快他就搞混了,数漏了几个花瓶。
分析:小明在数的过程中可能没有建立正确的数数思维方式,没有采用系统的方法进行数数。
解决方案:老师可以引导小明使用数竖线的方法进行数数,一边读数字一边划竖线,这样可以帮助他更好地掌握数的个数。
【案例二:数的大小比较】小红和小刚在进行数的大小比较的练习时出现了问题。
他们被要求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但他们经常弄混数字的大小顺序。
分析:小红和小刚可能对数的大小概念还不够清晰,没有形成正确的数的大小判断的基础。
解决方案:老师可以通过比较图形大小、物体长度等实物来帮助他们理解数的大小概念。
同时,可以配合数字的大小排列练习,让他们逐渐掌握数的大小关系。
【案例三:数的加法认识】小杰在进行数的加法运算时经常出现错误。
他对于加法的概念理解不清,经常将两个数字直接连接而不进行求和计算。
分析:小杰对于加法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没有意识到加法表示的是两个数的总和。
解决方案:老师可以通过使用具体的实物(如水果、玩具等)进行加法演示,同时运用数学游戏来提高小杰的数的加法认识。
逐步引导他形成正确的加法思维。
【案例四:数的减法认识】小芳在进行数的减法运算时也存在困惑。
她常常将两个数字直接相连而不进行减法计算,或者在减法运算中忘记减法的规则。
分析:小芳对于减法的概念理解不够透彻,需要进一步理解减法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差。
解决方案:老师可以通过使用具体的实物进行减法演示,同时结合数字之间的关系进行讲解,帮助小芳理解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40例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40例案例一
案例描述:
本案例的教学内容为一年级数学中的加法运算,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教学策略:
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加法运算的概念,如使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图形展示。
随后,教师通过示范演示和学生参与的互动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加法运算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教学效果:
经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们对加法运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地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
案例二
案例描述:
本案例的教学内容为一年级数学中的减法运算,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进行简单的减法计算。
教学策略:
教师运用实物教具,如计数棒和抽象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减法运算的概念。
通过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练,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减法运算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教学效果:
经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们对减法运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地进行简单的减法计算。
...
(继续分析其他案例)。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作业分析.doc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一年级数学作业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喜欢玩,那么老师们要如何进行数学教学活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一年级数学《小明的一天》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从整体上认识钟表,会用整时和半时描述一天的活动。
2、通过观察和动手拨一拨等活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3、结合日常作息时间,知道要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重点:学会看整时和半时。
教学难点:了解整时和半时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先出一个谜语,让学生猜一猜。
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
2、出示各种漂亮的钟,激发学生认识钟表的欲望。
3、拿出实物让学生辨整点与半点时钟分别是如何敲的?倾听西华门的钟声二、说一说。
1、说说课本当中,小明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2、小朋友的一天又是怎样度过的呢?三、认一认。
具体地说说小明几点在干什么?四、比一比。
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半时和整时的区别,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讨论完后请小组长代表发言,最后教师作出总结。
五、结合实践。
1、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时间的。
2、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六、练一练。
1、第1、2题都是巩固钟表的认识。
2、第3题:拓展提升。
观察大树影子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知道生活中除了钟表还有其他的记时方法。
七、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小明的一天时针:又短又粗分针:较长较粗整时:分针指向12,半时: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两个数字的中间。
课后反思:本节课书本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孩子们在理解整时和半时时会混淆,一开始有些孩子在画时针和分针时混淆,忘记时针比分针短,动手画时就忘记了,还有就是画半时时,比如说九时半,孩子们会直接把时针对齐9,正确是画在9和10中间,超过9一些,开始孩子们都是比较懵,经过练习后很多孩子终于明白,总结还是要经过多练习,才能巩固应用。
(完整)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完整)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引言本文分析了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几个案例,旨在探讨学生在数学研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案例一:数的认识某个一年级班级中的学生在数的认识方面存在困惑。
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他们对数字的大小和顺序认知较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采取了以下措施:- 利用实物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触摸和操作物品来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制作数字卡片,让学生自己排列数字,加深对数字顺序的理解;- 进行游戏活动,例如数数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案例二:简单运算另一个一年级班级中的学生在简单运算方面遇到了困难。
他们很难正确理解和应用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为了帮助他们克服这个困难,教师采用了以下策略:- 使用图形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过程;- 引入游戏和游戏化的研究方法,例如用卡片游戏来练加法和减法;- 提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三:空缺填补还有一个一年级学生,他在填补数字的空缺时经常出错。
教师发现他对数字的位置和顺序没有清晰的认识。
为了帮助他提高填补数字的准确性,教师采用了以下方法:- 给予学生足够的练,让他们通过频繁的练来提高对数字排列的敏感性;- 创造有趣的填空练,例如填数字游戏,让学生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填补数字的能力;-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进行小组填数字的游戏,相互研究和纠正错误。
总结通过对这些一年级数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中的困难。
这些案例提醒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高。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每一个数字、每一条线段、每一块积木都是孩子们探险的工具。
教学的重点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在互动中成长。
以一个教学案例为例,展示如何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孩子们理解数学概念。
这个案例发生在一所普通的小学,班级里有25名活泼可爱的学生。
老师决定用“水果店”这个情境来进行数学教学,让孩子们在模拟的水果店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从而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概念。
首先,老师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的水果店,桌子上摆满了各种“水果”玩具,比如苹果、香蕉、橙子等。
这些玩具水果不仅色彩鲜艳,而且有不同的大小和形状,极大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融入角色,老师给每个孩子分发了一顶“店员帽子”和一个小纸袋,孩子们兴奋地戴上帽子,仿佛真的变成了小小水果店员。
课堂开始时,老师请几个学生上前来担任“顾客”,其他孩子则扮演“店员”。
老师设计了一个简单的任务:顾客需要购买一定数量的水果,而店员则负责找出这些水果并进行结算。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需要使用加法和减法来计算顾客应该支付的总金额。
例如,顾客购买了3个苹果和2个香蕉,店员需要计算总共买了多少水果,并找出正确的数量。
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老师不断观察学生们的表现,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当一个学生在计算时出现了错误,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重新思考,问他们是否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这种做法不仅帮助孩子们发现自己的错误,还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思考和问题解决。
除了基础的加减法操作,老师还在课堂上加入了“促销活动”的环节。
例如,当顾客购买超过一定数量的水果时,可以享受“买一送一”的优惠。
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还引导他们进行简单的乘法和除法计算。
孩子们在进行这些计算时,显得十分兴奋,他们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还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作用。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案例分析目录一、课程概述 (2)1. 课程目标 (2)2. 课程内容 (3)3. 课程难点与重点 (4)二、教学方法与策略 (5)1. 直观教学法 (6)2. 情境教学法 (7)3. 游戏教学法 (8)4. 小组合作学习 (9)三、教学过程设计 (10)1. 导入(5分钟) (11)2. 认识新知(15分钟) (12)3. 巩固练习(10分钟) (13)4. 课堂小结(5分钟) (15)5. 布置作业(5分钟) (16)四、教学效果评估 (17)1. 学生参与度 (18)2. 知识掌握情况 (19)3. 培养学习兴趣与习惯 (20)五、教学反思与改进 (21)1. 成功经验总结 (23)2. 存在问题分析 (24)3. 改进措施与建议 (25)六、结语 (26)1. 对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展望 (27)2. 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启示 (28)一、课程概述在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中,我们主要关注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概念、技能和思维能力。
本课程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游戏、实际操作、故事讲解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在课程内容方面,我们将从最基本的数的认识、加减法运算开始,逐步引入更大的数的概念、几何图形、时间、金钱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还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1. 课程目标建立基本的数学概念:使学生理解基础的数学概念,包括数字、计数、加减运算等。
通过直观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的初步感知。
培养基本的计算能力:教授基本的加减法运算,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数学运算技巧,培养计算能力。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概要本文档旨在分析一年级数学学科的案例,并探讨学生在这些案例中所面临的研究难题和解决方法。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一年级学生在数学学科中的研究情况。
案例一:加法运算在一年级数学课上,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加法题目:5 + 3 = ? 学生需要通过计算正确地填写答案。
然而,一些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时遇到了困难。
研究难题:- 学生可能不理解"+"符号的含义,无法正确理解题目的要求。
- 学生可能没有掌握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 学生可能不熟悉数字的读法和书写规则。
解决方法:- 老师可以通过示范和实物教具等方式,直观地展示加法的概念和运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加法运算的过程。
-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练题和作业,帮助学生巩固加法的知识和技能。
案例二:减法运算在一年级数学课上,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减法题目:9 - 4 = ? 学生需要通过计算正确地填写答案。
同样地,一些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时也遇到了困难。
研究难题:- 学生可能不理解"-"符号的含义,无法正确理解题目的要求。
- 学生可能没有掌握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 学生可能对数字的大小顺序和计数方法还不够熟悉。
解决方法:- 老师可以使用图形和图像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过程。
-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例如借用实物教具进行减法运算的模拟。
-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减法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减法运算。
结论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年级学生在研究数学时可能面临的各种难题和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可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同时,教师和家长也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数学学科中的研究困难。
参考文献暂无。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_小学一年级北师大数学案例分析.doc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_小学一年级北师大数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分析可以给人教学启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一年级北师大版数学《最喜欢的水果》教学案例分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小学一年级北师大版数学《最喜欢的水果》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及分析】教材安排两组与学生实际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通过整理水果和办公用品这两项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从而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知识之前,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物都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分类。
在此基础上,对已经分好类的事物进行计数,填写统计表是不很困难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对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教学目标】1.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经理简单的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初步获得统计的方法;初步学会认识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情境导入师:新年快到了,班级里准备开联欢会,老师想买一些水果给同学们吃,你们都喜欢吃什么水果呀?生1:我喜欢吃苹果。
生2:我喜欢吃香蕉、梨。
生3:我喜欢吃橘子、草莓。
师:老师课前也到商店里调查了一下,苹果、梨、香蕉、橘子现在市场上能购买到,而草莓、弥猴桃等冬季买不到,所以老师决定买这四种水果,可以吗?生:可以。
师:可是我不知道哪种水果应该买多少呀?你们能给我想想办法吗?【反思:教师的这句话,主要是引发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水果数量的统计。
这就把统计的需要转化成了学生自己的需要,并且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统计的活动中去。
】小学一年级北师大版数学《最喜欢的水果》案例分析做中学,学中得师:每个桌面上都有一个信封,那里面有不同的水果图片,现在请你们打开信封,每人挑选一种你最喜欢的水果卡片举起来,让老师和小朋友们看一看。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100例【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100例【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doc本案例教学内容是江苏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学生已经接触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简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兴趣。
本案例通过猜一猜、买一买、分一分三个实践活动来完成,让学生初步学会购物和兑换人民币,并了解元、角和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同时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实践活动一:老师带来一个礼物,让学生猜猜盒子里是什么,引入认识人民币的话题。
了解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情况,每组开设XXX,让学生取出两种认识的人民币,并向同组同学介绍。
一组成员上台展示实物投影,其他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和判断。
本案例教学内容简单易懂,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维灵活性。
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创造有趣的研究情景,让学生在其中研究数学知识。
教师不仅能够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还能够为学生创设丰富多样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数学意识。
例如,在研究《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这一课程中,教师先让学生参与猜价格的活动,再通过分类感知人民币,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在实践活动二中,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购物,解决在购物过程中遇到的兑换问题。
教师创设了生活情境,让学生把知识经验生活化、数学化、系统化,采取小组合作的研究方式,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和合作研究的机会。
整个教学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在某些方面仍有不足之处,例如教师可以更大胆地让学生使用1元钱去购买商品,让售货员找零。
在实践活动三中,教师让学生模拟购物,在小商店的环节中渗透了品德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师善于挖掘思想教育的素材,结合人民币的认识,进行爱护人民币、不乱花钱、拾金不昧、奉献爱心等思想教育,体现了研究数学的价值。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一、案例背景。
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数的认识是重要的基础内容。
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在学习1 - 10的数字认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有趣的情况。
二、案例描述。
1. 课堂表现。
- 在教授数字“3”的时候,我通过展示3个苹果的图片,让学生们数。
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地数出3个,但是有几个学生数到2就停了下来,或者数了4个。
- 当我让学生们用小棒表示数字“5”时,有的学生拿出的小棒数量不对,有的多一根,有的少一根。
2. 作业情况。
- 在课后布置的写数字1 - 5的作业中,很多学生写数字的笔顺不正确。
例如数字“2”,有的学生是从下往上写,而不是正确的从上往下写半圆再写一横。
三、案例分析。
1. 学生认知特点。
- 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容易被外界干扰。
在数苹果和小棒的时候,可能因为周围同学的动作或者其他物品的吸引而分心,导致数错。
- 他们的空间感知和手部精细动作还在发展阶段。
对于数字的书写笔顺,由于手部肌肉控制不够精准,难以准确按照要求书写。
2. 教学方法。
- 在课堂上,可能展示图片和让学生操作小棒的方式还不够生动有趣,没有充分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
- 对于数字书写的教学,可能示范的次数不够多,没有让学生充分观察和理解正确的笔顺。
四、解决方案。
1. 优化教学方法。
- 在数物体数量的时候,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比如“找朋友”,让数字和相应数量的物体成为朋友。
这样既能增加趣味性,又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 对于数字书写,增加示范次数,并且在黑板上用较大的字体、较慢的速度书写,同时让学生在空中跟着比划,然后再在本子上写。
2. 个别辅导。
- 针对那些在课堂上数错和书写笔顺错误较多的学生,在课间或者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巩固知识。
五、实施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进,在后续学习数字6 - 10的过程中,学生们在数物体数量方面的准确率明显提高,在数字书写上,大部分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笔顺书写。
一、案例背景。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二章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二章案例分析在小学数学一年级的第二章中,我们将进行一系列案例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案例一:小明买水果小明去市场买了3个苹果和2个橙子,每个苹果的价格是2元,每个橙子的价格是1.5元。
请计算出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解析:小明买了3个苹果,每个苹果的价格是2元,所以3个苹果的总价是3 * 2 = 6元。
小明买了2个橙子,每个橙子的价格是1.5元,所以2个橙子的总价是2 * 1.5 = 3元。
因此,小明一共花了6元 + 3元 = 9元。
案例二:小红分苹果班级里有20个学生,小红带来了60个苹果,她想把苹果分给每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到几个苹果呢?解析:小红带来了60个苹果,班级里有20个学生,所以每个学生分到的苹果数量是60 / 20 = 3个。
案例三:小华的钱包小华的钱包里有12元,他买了一本数学书,花了2元。
请问小华还剩下多少钱?解析:小华的钱包里有12元,他买了书花了2元,所以小华还剩下12元- 2元 = 10元。
通过这些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小学数学一年级的第二章中,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数学运算和思考。
这种案例分析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案例问题,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购物案例,让他们根据商品的价格和数量,计算出总花费、找零等等。
总结:在小学数学一年级的第二章,案例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而且,通过引导学生设计案例问题,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100例【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doc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100例【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可以提高老师们的教学质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教学案例分析一、背景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也一再强调数学的素材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然后重新回到生活,应用于生活.一年级教学课本中,有部分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实际生活中早已接触过,也就是说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经验,我们何不借助他们已有的经验来使教学中比较烦琐、费时的内容变得简化、省时,并主动探究、实践解决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呢?《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形式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新课改,新教材给了我们一个绝好的机会,让老师们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大胆创新,找到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景叶老师在设计这一内容时就是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把它设计成猜一猜,买一买,分一分三个实践活动来完成..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简单的购物,特别是购物时兑换人民币的问题,并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体会到了人民币的功能,并且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二、案例本案例教学内容是江苏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实践活动一:1、师:老师今天上课带来一个礼物,猜一猜,盒子里是什么?我请一个小朋友上台来摸一摸.我们平时用的钱叫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2、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情况.师:每一组都开设了一个小银行,小组成员分别从里面取钱,按顺序从中取出两种你认识的人民币,最好跟别人的不一样.3、师:请小朋友向同组同学介绍一下,你取得钱是多少?请一组成员上台,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其他学生说一说是多少?你怎么看出来的?1角、1元、1元评析:教师善于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学到数学.教师既善于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恰当地为学生创设一些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用数学意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本课设计先让学生猜的活动,再通过分类感知人民币.激发了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实践活动,教学效果较好.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教学案例分析实践活动二:1、小猫不认识人民币,它也想去商店买下面这些东西你能帮助小猫用1元、5角、2角、1角的纸币付钱吗?用哪一张钱付?.2、商店里有哪些东西?从小银行里取多少钱就可以买到练习本?,指名学生上台说一说.还有不同的取法吗?想一想:买8角的铅笔现在你会付钱了吗?老师买一把一元钱的小刀,你能很快拿出一元吗?.你还有其它方法吗?总结出1元=10角.3、兔妈妈也想买东西,它带了几角钱?还差几角?你能帮它取7角吗?评析: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购物,以及解决在购物的过程中遇到的兑换的问题.创设了一个个能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生活情境,把知识经验生活化、数学化、系统化.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的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和合作学习的机会.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在这里教师虽然注重了创新,但又不够大胆难道买几角的物品非得拿刚好的钱吗?可以拿一元钱去购买,让售货员找呀!而且这种情况是我们平时经常遇到的!实践活动三:自已开办商店模拟购物.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每组开个小商店,组长当营业员, 其他同学当顾客,顾客先到银行里取1元钱,然后到营业员那去买东西.我们来评一评,谁是最文明顾客,谁是最优秀营业员.先想一想,你想买什么?指名说一说你买了什么?付了多少钱?找了多少钱?评析:在活动学习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品德教育.在小小商店的环节里,向学生渗透了在购物时要形成讲文明、守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适时的思想教育,是本节课的一个特色.教师善于挖掘思想教育的素材,结合人民币的认识,进行爱护人民币、不乱花钱、拾金不昧、奉献爱心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综上所述,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一年级的学生从懂事开始就已经认识了人民币,并会用人民币进行购物.为此,在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情况时可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创设一个情景:一位同学当售货员,一位同学购物.让学生自己来决定想买什么,用哪种钱购买,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来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能更好的体现创新性.另外,我觉得这位老师在教学中,眼中没有学生,不能较好地调控课堂.如教师问,你见过一分硬币吗?有一位学生说我见过!但教师说:是吗!请座!我想这里完全可以说:是吗!你在哪里见过?可以和同学们说说吗?这样这位学生一定会认真听讲,并对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六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六篇第一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一、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通过对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两个班总的来说,基础是差不多的,(3)班的尖子生和(4)班差不多,不过,后进生方面,二(4)班多了好几个。
两个班的学习习惯都较好,本这个学期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上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
另外,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教育与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爱上数学。
二、教材分析本期课程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而且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具体表现:“数与代数”领域有3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图形与几何”领域有3个单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和积极思考。
“方向与位置”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并能辨认八个方向,能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测量”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认识图形”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将初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
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除此之外,还有综合与实践活动“数学好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1—5的认识》的教学案例分析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第1课时:1-5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直观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认识1—5各个数字。
2、培养学生数字的形成概念,理解1—5的实际数量。
3、培养学生初步了解1—5的数序。
并能正确读写1—5各数学。
4、利用“野生动物”图,初步培养学生感知“用数学”的乐趣。
同时受到保护自然环境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实际认识每个数的实际数量及正确规范地书写1—5各数。
难点:认识数字的实际数量表示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电脑,各种动物图片、及小棒、计算器、数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情境教学教学构思:通过课前谈话导入新课能够生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够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精神,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开拓学生学习思路。
1.谈话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游动物园?喜不喜欢?师:同学们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谁能把整幅图意说一说?生:这幅图画的是老师带学生去游动物园。
师:那么动物园里有些什么动物?除了动物以外还有什么?请同学们从上到下,从左往右,从近到远逐一观察 2.分小组讨论:每4个人分一小组进行讨论。
让他们大胆发现、探讨。
3.结束讨论,引导学生作全面回答。
师:图上有些什么动物?各几只?生:图上有1头大象,有2头牛,有3只长颈鹿,有3匹马,有4只小鸟。
师:图上1头大象,2头牛,3匹马,3只长颈鹿,4只小鸟各用表示?谁能用手指指给老师看?生:1头大象指1个手指,2头牛指2个手指。
3匹马指3个手指,4只小鸟指4个手指。
师:图上除了动物园里面动物外,还有什么东西?生:天空上飘着4朵白云,挂着一个太阳。
地面上有2棵树、5朵红花、4个小朋友和1位老师一共5个人。
4.结合学生不同回答,教师逐步提问题师:刚才图上所出现动物的只数,天空上白云,地上花朵及人,各用什么数字表示?生:各用“1 2 3 4 5这些数学表示的。
5.引导学生结合图幅选出与图片及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发现贴在黑板上的图片及数字卡片是否有杂乱,需用什么方法整理,根据整理的结果,启发学生思考:你们发现这些数字有什么规律吗? 6.分小组讨论后,引导学生自回答。
生:从小到大排:1、2、3、4、5 5前面有1、2、3、4 4个数。
从大到小排:5、4、3、2、1 和3相邻两个数是2和4等等。
1后面有2、3、4、5 4个数师:你回答真棒,很有想象力,是个聪明的孩子。
7.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概括数字卡片多少让学生动手摆小棒,进一步了解各数字表示的意义。
8.指导书写设置好田字格,指导学生写数字。
9.总结过程指导学生自己总结,教师给予指导。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生:①今天我们学习1、2、3、4、5 5个数字。
②也学习它们的顺序和5个数字的表示意义。
③学习5个数字书写。
师:你们回答的真棒!棒极了!巩固训练:教学构思:通过设置数字迷宫,游戏情景,选择题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同时也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听、说、动的训练。
1.设置数字迷宫,进行学习巩固。
①提问题:你们看到什么?请你们找出本课学习的数字。
再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②请同学们在排列好数字下面相应拨出计数器上珠子各几颗。
③同学们进行比较总结。
2.设置游戏情景,切入学习兴趣。
①老师报数,学生摆出数字卡片,再让他们进行不同顺序排列。
②进行说、摆、看的训练。
例如:一个同学说数字了,另一个同学摆出表示3的物体,同时拿出3的数字卡片。
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教学《1-5的认识》这节课中,主要是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
本节课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
学生们一开始便情绪高涨。
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愿望。
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喜欢的小动物的数量,最后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
通过创设的情景和摆圆片的操作过程,巩固了学生认识数1--5这一知识点。
新授知识中,主要通过四个环节来进行:分别是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说一说。
摆一摆,采用同桌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所摆图片的个数从学具卡片里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或根据数字卡片摆出相应的圆片个数,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
并且组内同学相互评价摆的是否正确。
拨一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器,知道在计数器上依次从1拨到5,每拨一次,珠子的个数就增加1个,可以使学生感知1—5各数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的数序排列。
写一写,先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
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师生互评。
说一说,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让大家深深体会到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最后设计了多种多样的练习和游戏,使学生加深了对1—5各数的认识,把数学与活动密切联系。
例如:设置进行“说、摆、看”的训练这一题,充分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从而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小精灵这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上过于死板、不灵活。
比如,讲1—5各数的认识时,采取的是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哪动物的数量可以用数字1—5各数表示。
学生都很容易地能从图中找到,并能说出,然后再到现实生活中找一找这些数,这一过程1、2、3都教完了,到4、5时就没必要再重复了,可以直接写出了。
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不会使孩子产生厌烦的感觉。
2、在教学形式上,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体现学生探究合作意识,没有达到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气氛。
比如,让学生拿小棒表示1—5各数的数量,于把时间都浪费在从现实生活中找可以用1—5各数表示物体数的活动上,所以学生动手摆小棒时所用的时间就显得很紧,学生摆得不成功,教师也没有时间去指导,这样就导致学生探究合作的过程很失败。
3、我个人在授课时,教态过于严肃,语速过快。
低年级的孩子,于他们刚刚从幼儿园步入校门,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老师的教态要和蔼可亲,面带微笑,要尽量用接近他们的生活的语言、行动来传授知识,这样他们就会乐于接受你,接受你的同时,也就接受了你教授的内容,这样他们就会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他们就会学的快,学得通,学得懂。
如果教师过于严肃,孩子就会感到紧张、害怕,那他们对所学的内容大多数记不住、记不清、学不会,这样就会导致这节课上的不足。
于孩子年龄太小,组织教学方面应下大力度,多增加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幼儿会更加喜爱,在认识的前提下,应加深对1-5五个数字的组成,在教学中发现孩子们对数字的组成很成问题,很多孩子很难将形象的实物抽象成数字,在头脑中建立数感,对于有的孩子不成问题,但少数反映慢的孩子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训练。
《位置》的教学案例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 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动一动等活动,使学生能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结合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根据行、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师:今天上课的座位和你在教室里的座位一样吗?那么,你能不能给在座的老师们介绍一下,你坐在什么位置?生1:我坐在第一组第三个;生2:我坐在第四排第二个;生3:我坐在第五行第六个;[小精灵儿童网站]??师: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互说一下你所坐的位置。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自己所坐的位置,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生活中有关位置的知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你前后的同学分别是谁?他们各在什么位置?学生答后,组织学生讨论前后同学的座位与自己的座位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汇报:生1:前后同学的座位与我的座位是相连的;生2:前后同学的座位与我的座位在同一组;生3:前后同学的座位与我的座位在同一列。
我们再观察一下,你左右的同学分别是谁?他们各在什么位置?学生答后组织学生讨论,左右同学的座位与自己的座位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汇报:生1:左右同学的座位与我的座位在同一行;生2:左右同学的座位与我的座位在同一排。
评:教师及时表扬鼓励。
活动游戏下面我们轻松一下,一起做腕花律动。
师生随着音乐一起做上下、左右、前后的律动。
反馈练习,巩固升华。
1. 基本练习。
师: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小动物们也想考考大家,我们看,都有哪些动物呢?请以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以小组活动,教师收集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师:谁能把你喜爱的小动物的家的位置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在第几层第几家?学生回答:··· 2. 变式练习:课本第9页第7题。
3. 发散练习。
课本第8页第5题。
课件演示 4.升华练习: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内容是说反话,并做动作。
师生互动,教师说,学生边说反话边做动作。
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位置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平时我们要注意观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位置》这节课根据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了让学生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手操作、用心思考的小组活动。
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前后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
下面是我对《位置》的教学反思。
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正是通过生活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
在教学这节课时,于学生对“上下”、“前后”并不陌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所以我设计了“捉迷藏”,“发散思维找朋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认知水平,展示自己的认知个性,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学生主动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课堂教学中,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
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结论等,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
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把课堂作为数学活动的舞台,让学生在自、活跃的氛围中学习,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变的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