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笔记20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由于工业化发生的时间和条件的差异,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和西方老牌工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有很大不同,环境治理的难度加大。

●1.贫困和发展不足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

中国是一个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发展中国家,长期的刀耕火种、毁林开荒不断造成土地贫瘠化、自然资源枯竭等生态破坏事件的发生。

●2.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公害和污染,转嫁本国的环境和社会危机。

其转移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产业投资转移,实现环境污染转移。二是通过国际贸易方式进行污染转移,发达国家主要通过向欠发达国家出口垃圾废物转移污染,占据欠发达地区的洁净环境。据中国海关统计年报显示,中国废物进口由1990年的占进口总量比重的0.4%上升到1997年的2.07%,而进口金额则由约2.6亿美元增长到约29.5亿美元。

工业化国家通过资本输出、技术和经济援助,把污染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些国家的环境改善是在资源消耗总量没有减少甚至是增加的前提下出现的,在这种前提下,利用工业生产的剩余在工业化生产系统的外部建立战略系统,以加大外部成本来消除外部不经济这种做法,是一种缺乏可持续性的环境管理模式。外部治理不仅加大了整个经济运行的成本,而且又形成了资源的再次消耗,通过外部治理模式享有良好环境和工业化双重好处的占世界人口20%的发达国家,是以消耗全球75%的资源为代价的。

●3.中国工业化高速发展带来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

中国的经济发展构想是想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老牌工业国家二三百年的工业化历程,这种压缩型经济发展迅速形成的产业化和社会消费,使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同时发生。强烈的现代化需求、密集的开发活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物耗、高污染型的产业发展,给压缩型工业化国家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强大的生态胁迫效应,几乎所有早期工业化国家的环境污染和殖民地国家的生态破坏问题在压缩型工业化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造成了资源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滞留,系统耦合在结构、功能关系上的破碎和板结,社会行为在经济和生态关系上的冲突和失调。发达国家在过去上百年时间里分阶段出现的不同的环境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同一时期多样并发出现。资源的过量开采、有限的环境承载力、短缺的资金、落后的技术都是压缩型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经济面临的棘手问题。

●4.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发展任务与资金短缺的双重矛盾。

发达国家在污染最严重时期,环保投入占GNP比例达l%~2%,1972年美国环保投入占GNP的0.9%,日本占0.8%,德国占0.8%,发达国家雄厚的资金储备使政府解决环境问题显得得心应手。同时,相应公众的环境意识也较高,在政府和公众的双重努力下,发达国家基本控制了污染问题。中国由于肩负着发展经济的任务,因此,资源相对紧缺,环境容量日益缩小,加上资源利用的技术问题和国外垃圾产业的侵入,政府十分重视本国的资源利用和环境治理,但仍然不能有效地解决污染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虽然环保投入相对数大,但绝对数仍不足;另一方面,应充分认识中国的经济与环境问题的压缩型特征,这种压缩型环境问题不是依靠投人财力就能解决的,还需要多方面、长时间的努力。

●5.发展中国家的后发劣势。

当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国际环境已经不利于发展先进工业,这种劣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内部因素的影响,包括资金、技术、产业、政策的不利影响。二是体现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强加的不平等国际经济秩序。就发展中国家本身来讲,由于工业化时间的滞后,呈现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致使资本积累处于劣势,同时,技术作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关键生产要素,发展中国家陷入技术后发利益陷阱,显现为对引进技术难以进行有效的消化吸收,继而经济结构转换困难,难以形成有益于经济和环境的良性产业结构和循环,使其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加大。

(二)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中国新型工业化是一种压缩型工业化,其典型特征是:工业化进程超速发展,产业结构急剧转变,环境问题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既有与贫困落后相关联的农业环境破坏问题,也有与高水准工业现代化相关联的现代工业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如此,中国新型工业化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推进的,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环境管理方法需要重新审视,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环境管理方法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由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同时急剧转换,异致环境问题原因的复杂化。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1.中国生态环境先天脆弱,很多地区自我调节能力差,极易造成生态失衡。

就世界经验而言工业化从初期进入中期时,资源人均占有量的大小是决定工业化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虽然资源品种丰富,在总量规模上有一定优势,但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资源度和质量不高,分配不均。再加上人口的不断增加和耕地持续减少导致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化,局部地区已经出现人口超载现象,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2.中国长期实施的是抢先发展的传统模式,重速度、轻效率,重数量、轻质量,重开发、轻保护,形成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两重机制互相脱离,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没能完全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没有对有利于环境和有害于环境的产业政策采取不同的激励或限制政策。就目前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平来讲,主要是模仿和引进为主,单位GDP产出所消耗的原料燃料和造成的环境污染比发达工业国家要大,要全面提高我国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要加大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力度。

3.外部性影响导致市场失灵。

由于外部性影响,市场机制并不能使环境质量在经济扩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保障,从而出现“市场失灵”,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环境作为公共产品的价值特性和补偿规则在市场体制转轨过程中才开始逐步认识,环境产权市场的建设还刚刚起步,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还在探索之中。

4.中国一直以来是个农业大国,又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大多数人生态环境意识不强,人均收入水平低,环境质量有效需求不足,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不够等都成为中国环境问题存在和加剧的重要原因。

(三)中国新型工业化与“环境成本内化”发展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