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第九章DIC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DIC的分期和分型
一、DIC的分期
分期 高凝期
凝血状态 凝血酶增多,微血栓形成
表现
血液高凝状态 微血栓
消耗型低凝期
凝血因子,血小板因消耗而 减少;纤溶系统激活
血液低凝 出血
继发性纤溶亢
纤溶系统活跃
进期
纤溶酶大量产生,FDP形成
出血明显
二、DIC的分型
分型 急性型 慢性型
特点
常见疾病
在数小时或1~2天内发生, 临床表现明显,以出血和休克为 主,实验室检查明显异常,病情 恶化迅速,分期不明显
发病缓慢,病程较长,临床 表现较轻不明显,可有某些实验 室检查异常和某脏器功能不全的 表现。有些病例只在尸检中发现
严重感染、严重 创伤、异型输血、羊 水栓塞和急性移植排 斥反应等
恶性肿瘤、胶原 病和慢性溶血性贫血
亚急性型
在数天内逐渐发生,临床表
恶性肿瘤转移和
现介于急性和慢性DIC之间
宫内死胎
二、DIC的分型
促凝物质释放入血
第二节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吞噬、清除血液中的凝血酶,纤维蛋白等促凝物 清除纤溶酶,FDP,内毒素等 坏死组织,细菌等“封闭”其功能
第二节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肝功能严重障碍
蛋白C、AT-Ⅲ、纤溶酶原等合成减少 凝血因子的灭活障碍 肝细胞坏死,释放TF
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
第一节 DIC的常见原因和发病机制
一、DIC常见原因
类型 感染性疾病
恶性肿瘤
主要临床疾病
革兰氏阴性或阳性菌感染、败血症等;重型病毒性肝炎、流 行性出血热、姜片虫病、脑型疟疾、钩端螺旋体病等
急性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肝癌、肺癌、胃肠癌、 食管癌、膀胱癌、肾癌、子宫颈癌、卵巢癌、绒毛膜上皮癌、 恶性葡萄胎、前列腺癌等,尤其转移性恶性肿瘤等
止血的过程 血管痉挛
凝血系统
抗凝血系统
抗凝
血小板血栓形成
凝血
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纤溶
纤溶系统
内源性凝血系统
胶原
Ⅻ
Ⅻa
Ca2+
Ⅺ
Ⅺa
Ⅸ
Ⅸa
PL+Ca2+
Ⅷa
Ⅹ因子激活物
1.
2. 凝血酶原 3. 纤维蛋白原
Ⅹ
Ⅹa来自百度文库
PL+Ca2+ 凝血酶原激活物
Ⅴa 凝血酶
纤维蛋白单体
XIII
XIIIa Ca2+
交联纤维 蛋白凝块
第二节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血液的高凝状态
孕妇3周始血小板,凝血因子增多,抗 凝物质降低
酸中毒时凝血因子酶活性升高,血小板 聚集性加强,肝素抗凝活性减弱
第二节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微循环障碍
休克引起微循环严重障碍时,血液淤滞和浓缩, 血小板粘附、聚集,同时微循环障碍引起缺血缺氧, 导致酸中毒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利于DIC的发生。
1、防治原发病 2、改善微循环(早期) 3、建立新的凝血纤溶间的动态平衡
抗凝治疗 补充凝血因子 抗纤溶治疗 4、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学与思
1.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常见原 因?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及特点?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为什么会出 现大出血?
分型
特点
临床特点
失代偿型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超 过生成
有明显的出血和 休克,实验室检查血 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
原明显减少。
代偿型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与 代偿之间基本保持平衡
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 常。临床表现不明显 或仅有轻度出血或血 栓形成症状。
过度代偿型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代偿性生 成迅速,甚至超过消耗
病理产科
流产、子痫及先兆子痫、羊水栓塞、胎盘早期剥离、宫内死 胎、子宫破裂、腹腔妊娠、剖腹产手术、妊娠中毒或急性脂 肪肝等
创伤及手术 其它
大面积挫伤或烧伤、挤压综合征、大手术及器官移植手术
糖尿病、高脂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硬 皮病、异型输血引起溶血、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
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临床上可出现纤 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 暂时性增高,病人临 床症状不明显
第四节 DIC的临床表现
1、凝血物质大量被消耗 2、继发性纤溶功能增强 3、FDP形成 4、血管损伤
第四节 DIC的临床表现
四、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四、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碎片
第五节 DIC的防治原则
外源性凝血系统
Ⅻa, Ⅹa
TF Ⅶa
Ca2+
凝血酶原
Ⅹ 凝血酶
Ⅹa
PL+Ca2+
Ⅴa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单体
Ⅶ TF-Ⅶa复合物
交联纤维 蛋白凝块
二、DIC的发病机制
广泛的组织损伤,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血调控失调 血细胞的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破坏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目录
1 DIC常见原因和发病机制 2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3 DIC的分期和分型 4 DIC的临床表现
5 DIC的防治原则
走入现场
1 现场:病人李太太孕36周,近2天未感到胎动, 来院检查。入院检查时未闻及胎心音,立即进行 引产、娩出一女婴,随之阴道流血约3500ml,血 不凝固,血压下降至55/70mmHg。 请问: 1.产妇此时发生何种病理改变?并解释原因? 2.产妇可能出现哪些继发病变? 3.抢救过程中需注意观察哪些病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概念(DIC)
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 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从而 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 理过程。
DIC的基本特点
致病因子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 大量促凝物质入血
凝血酶增加
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
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