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第五章 双室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双室模型参数的求算: 双室模型参数的求算:
求出 A , B , α , β 后,双室模型参数 Vc , K12 , K21,K10就可以通过以下关系式的换算来求出: 以t =0代入(5-11)式可得
C0=A+B
C0 :零时间的血药浓度
(5-17)
将(5-12)式及(5-13)式提供的 A 、 B 值同时 代入(5-17)式,则得
或者可写成:
dX u = Ae dt
−α t
+ Be
− βt
(5-28)
式中
K e X 0 (α − K 21 ) A= α−β
B= K e X 0 ( K 21 − β ) α−β
(5-29)
(5-30)
将原形药物的尿中排泄速率对中点时间作半对 数图,按(5-28)式应得到一条二项指数曲线, β可以由后段直线相的斜率来求出,B可由这条 直线延伸至与纵轴相交的截距得到。应用残数 法可得到第二段斜率为的残数线,其纵轴截距 即为A。
K10:药物从中央室消除的一级速率常数。 :药物从中央室消除的一级速率常数。
(二)血药浓度与时间的数学关系表达式
中央室和周边室药量的变化速率 药量的变化速率可用如下的线 药量的变化速率 性微分方程组来表示:
dX c = K 21 X p − K12 X c − K10 X c dt
(5-1)
dX dt
(5-5) (5-6)
α>β
α=
用药动学参数的函数式表示如下:
( K 12 + K 21 + K 10 ) + ( K 12 + K 21 + K 10 ) 2 − 4 K 21 ⋅ K 10 2
( K 12 + K 21 + K 10 ) − ( K 12 + K 21 + K 10 ) 2 − 4 K 21 ⋅ K 10 2
二.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假设血管外给药,药物的吸收 分布 消除 吸收、分布 消除均 吸收 分布、消除 为一级动力学过程,则各房室间药物转运方程 可分列如下:
吸收部位: 吸收部位: 中央室: 中央室: 周边室: 周边室:
dX = −K a ⋅ X dt
dX1 = Ka ⋅ X − (K12 + K10) X1 + K21 ⋅ X2 dt
( A + B )( K 21 − β ) B= α−β
由上式可解出K21
K 21 Aβ + Bα = A+ B
(5-22)
再按(5-6)式,α·β=K21·K10,可进一步求出 中央室的消除速率常数
K 10 =
αβ
K 21
(5-23)
又由于 从而
α + β = K12 + K21 + K10
K12 = α + β − K21 − K10
图5-3 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后尿排泄示意图
该模型中, Xu:尿中消除的原形药物量 Y:所有非肾途径消除的药物量 K10:为中央室药物的消除速率常数 10:
K10=Ke+K1 Ke为肾的表观一级排泄速率常数,K1为所有非
肾途径消除的药物的表观一级速率常数之和。
在线性肾排泄药动学中,原形药物的排泄速 率 dXu ,与药物在中央室内的量 Xc 之间符合 dt 下式:
第一节
静脉注射
一、血药浓度法 (一)模型的建立
双室模型的药物在静脉注射后,①按双室模 ① 型分布,首先进入中央室,然后逐渐向周边室 进行可逆性转运直至达到动态平衡,②按一级 ② 速率过程从中央室消除。其模型见图5-1。
X0
中央室 (Xc)
K10
K12 K21
周边室 (Xp)
图5-1 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示意图
1 / 2 (α )
α
lgCr =

α
2.303
t + lgA
残数线
因此,实验数值可采用残数法处理, 求出各常 实验数值可采用残数法处理, 实验数值可采用残数法处理 数A,B,α,β。目前药动学研究多借助电子计 算机程序,直接对“血药浓度-时间”数据, 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求以上的混杂 参数或直接求药动学模型参数。
X 0 (α − K 21 ) − α t X 0 ( K 21 − β ) − β t C = e + e V c (α − β ) V c (α − β )
(5-10)
上式可简化为如下的形式:
C = Ae
−αt
+ Be
− βt
(5-11) )
式中,
A= X 0 (α − K 21 ) V c (α − β )
静脉注射给药剂量; 中央室药量; 周边室药量; X0:静脉注射给药剂量; Xc:中央室药量; Xp:周边室药量; K12: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 12: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 K21:药物从周边室向中央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 药物从周边室向中央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
dX 2 = K 12 ⋅ X 1 − K 21 ⋅ X 2 dt
解上述微分方程组,其初始条件为: 当t=0时, X = X0 X1 = 0 X2 = 0
根据初始条件,利用拉氏变换,可得到中央室 的药物浓度C1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
C1 = +
K a FX 0 ( K 21 − K a ) K a FX 0 ( K 21 − α ) −α t ⋅ e − K at + e V 1 (α − K a )( β − K a ) V1 ( K a − α )( β − α )
t1 / 2 = 0 . 693
β
(5-16)
将此直线外推至与纵轴相交,得到的截距为 lgB,取反对数即得B值。
将式(5-11)进行整理,得: (C-Be-βt)= Ae-αt
βt: C:实测浓度,Be-βt:外推浓度, ):残数浓度,即Cr。 (C-Be-βt):
Cr= Ae-αt
若以lg( C-Be-βt )对 t 作图,得到第二条直线 α (残数线),其斜率为 − ,可求出 α,纵 2.303 轴截距的反对数为 A 。该药分布相半衰期由下 0 . 693 式求出: t =
(5-12)
X 0 ( K 21 − β ) B= V c (α − β )
(5-13)
(三)参数的求算
1. 混杂参数的求算: 由式(5-11)可知,只 混杂参数的求算 : 要确定A、B、α、β这四个基本参数,就可以 确定药物在中央室的转运规律。 根据式(5-11),以血药浓度的对数对于时间 作图,得到一条二项指数曲线,如图5-2。对 残数法进行分析,即 该曲线或(5-11)式采用残数法 残数法 可求出有关参数。
注意: 注意:通过排泄速率的对数对时间作图, 所得曲线的尾段直线相斜率中求出的是 慢配置速率常数β,而不是尿中的排泄速 率常数Ke。
(二)药动学参数的求算 已知静注剂量X0及 A、B后,可算出原形药物的 肾排泄速率常数 Ke 。其方法是将(5-29)、 (5-30)两式相加,求出A与B之和,然后展开 可得。推导如下:
(5-7)
β=
(5-8)
式(5-3)容易化为血药浓度的时间表达式, 因为中央室内的药量与血药浓度之间,存在如 下关系:
X
C
= VC ⋅ C
(5-9)
(中央室才存在血药浓度c的概念,因为血液循 环系统为中央室。)
式中 Vc 为中央室的表观容积。将以上关系式代 入(5-3)式,即得到血药浓度的表达式如下:
dX u = K dt
e
⋅X
c
(5-26)
Xu:t时间消除于尿中的原形药物累计量, Xc:t时间的中央室药量。
将(5-3)式代入上式,得:
dX u K e X 0 (α − K 21 ) −α t K e X 0 ( K 21 − β ) − β t = e + e dt α−β α−β
(5-27)
p
= K 12 X c − K 21 X p
(5-2)
式中,dXC/dt为中央室药量的变化速率;
dXP/dt为周边室药量的变化速率。
X0已随时间t转变为Xc
上述微分方程组采用拉氏变换 拉氏变换,解线性代数方 拉氏变换 拉氏逆变换的方法可得到下式: 程组,再求拉氏逆变换 拉氏逆变换
Xc X 0 (α − K 21 ) − α t X 0 ( K 21 − β ) − β t = ⋅e + e α −β α −β = K 12 X 0 − β t (e − e −α t ) α −β
K 21 = A β + Bα A+ B
(5-34) 5-34
K10
αβ K21
K12=α+β-K21-K10
第二节 双室模型血管外途径给药
一.模型的建立 在静脉注射给药双室模型前加一吸收室 吸收室,即得 吸收室 血管外给药的双室模型,见图。
X F X0 给药部位 X Ka X1 中央室 V1; C1 K10 K12 K21 X2 周边室 V2; C2
β
二、尿药速率法 尿药速率法
(一)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混杂参数求算 体内动态变化符合双室模型的药物,有时也 可以通过尿药排泄的数据求出它的药动学参数。 对于体内有一部分通过肾以外途径消除的药物, 其排泄的模型可见图5-3。
X0
中央室 (Xc) Ke K1 Xu Y
K12 K21
周边室 (Xp)
K10=Ke+K1
A+ B =
K e X 0α − K e X 0 K 21 + K e X 0 K 21 − K e X 0 β α−β
上式消项,约分后得
A + B = Ke ⋅ X 0
(5-31)
由此可求出Ke如下
K
e
A + B = X 0
(5-32)
除 Ke 外,其余的药动学参数 K12 、 K21 以及 K10 也 可以通过以下一些关系式陆续地求出来。
第五章
双室模型
第一节 双室模型静脉注射 第二节 双室模型血管外途径给药 第三节 双室模型静脉滴注
用单室模型模拟药物的体内过程,虽然计 算简单,但在应用上有局限性。因为目前临床 上多数药物在常用剂量下符合双室模型。 本章讨论的双室模型药物符合以下两个假 两个假 设:
① 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符合一级速率过程: 大多数药物在临床常用剂量下体内动态变化遵 循一级速率过程; ② 消除仅在中央室发生:机体的主要消除器官 肝、肾等血流丰富,属中央室。
因为α >>β,当t充分大时,Ae-αt趋于零, (5-11)式可简化为
C= Be-βt
此式两端取常用对数,则得
lg C = −
(5-14)
β
2.303
t + lg B
(5-15)
此式表明“lgC→t”曲线的后段为一直线,由该 直线斜率,即可求出β,而药物的消除半衰期 t1/2则可应用下式求出:
[参见(5-5)式]
(5-24)
以上这些药动学模型参数 Vc , K12 , K21 , K10 均 求出后,则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已基本上 被我们所认识掌握。譬如我们可以利用(5-10) 式,了解单剂量静注后任何时间的血药浓度。
周边室中的药量Xp的经时变化情况,可用(5-4) 式推算。经充分长的时间后,该式中的e-αt项应 先趋于零,这时(5-4)式可简化为
X
p
=
K
12
X
0
α − β
e − βt
(5-25)
因为 X=V·C ,所以
Cp K 12 X 0 = e − βt (α − β )V
lgCp= −
β
2.303
t+lgK12X0/(α-β)V
于是,后段指数相的斜率也等于 − 2.303 ,由 此可见,在分布后相(药物在血浆与各 组织、器官、体液间的分布达到动态平 衡),中央室与周边室的药物水平将平 行地跌落。
C0 X0 = Vc
(5-19)
以(5-17)式中的( A+B )代入(5-19)式中 的 C0,就可得到如下的计算中央室表观容积的 公式
X0 Vc = A+ B
X0:静注剂量
X0 A+ B = Vc
(5-20)
(5-20)式亦可表示为

X0 ,得: Vc
(5-2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故可用(A+B)代替(5-13)式中的
上图中各参数意义如下:
X0:给药剂量; F:吸收分数,假设F=1,即全部吸收; X:时间t时给药部位残余的药物量; X1:中央室内药物量;C1:中央室内血药浓度 X2:周边室内药物量;C2:周边室内血药浓度;
V1:中央室内表观分布容积; V2:周边室内表观分布容积; Ka:一级吸收速率常数; K10:中央室一级消除速率常数; K12: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一级速率常数 K21:周边室向中央室转运一级速率常数。
(5-3) (5-4)
X
p
上面两个公式中,α与β及下面式(5-11)中的 A与B均被称为混杂参数 混杂参数。 混杂参数
α为分布速率常数或快配置速率常数; β为消除速率常数或慢配置速率常数。 α与β分别代表两个指数项即分布相和消除相的
特征。它们与药动学参数之间符合如下两个关 系式:
注意
α +β =K12+K21+K10 αβ =K21K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