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3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

【课文背景知识】

人物介绍

左丘明

简历;左丘明,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因其世代为左史官,所以人们尊其为左丘明。

成就: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关鲁国以及其他诸侯各国大量的史料,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评价: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尊称其“左丘”。

相关知识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投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楚,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许五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必然了。

【疑难问题点拨】

文本探究

1.文中所述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你看出来了吗?你同意这个原因吗?如何看待这个原因?

探究提示:本题涉及对文章思想内容的鉴赏训练点,它包括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分析文章主题,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理清文章的语脉层次,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思考这种问题,应该考虑到,政治和外交上所谓的理由往往不是真正的理由,应该从故事的背景和文中烛之武的游说中找到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

探究结果:①原因是“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②这可能不是真正的原因,而只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灭掉郑国,占其土地。也正是这一原因,秦国担心一时吃亏,撒军而去。 2.文章写烛之武在受命时,先“辞”后“许”,有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本题涉及故事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技巧。分析时同学们应当了解烛之武的经历:才华横溢却一直不得重用,七十多岁才被举荐给国君,自然满腹牢骚,故“辞”,而他的深明大义爱国精神却让他毅然“许之”。所以先“辞”后“许”的故事情节都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

探究结果: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

①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②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劝谏,诚恳自责。

③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

3.秦晋联盟,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怎样说服秦伯,从而力挽狂澜?属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

探究提示:本题训练对文章内容进行评价鉴赏的能力。它一般有三个重点:分析评价文中的人物;分析评价文中的事件;分析评价文中的观点。本题是对文中的事件进行分析评价。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攻心也要抓住对方心中的症结,抓住关键矛盾,请联系时代背景和秦、晋、郑三国的关系来分析。

探究结果: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第一步,先处处为秦着想,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然后指出亡郑实际是增加了晋国的土地,削弱了秦的实力,接着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第二步充分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指出晋的忘恩负义和贪得无厌,打动了秦伯的心。属于离间计。

4.本文在结构上比较严谨,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巧设伏笔与照应,请你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探究提示:“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而“照应”则是对上面伏笔的巧妙自然的呼应。

探究结果: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同步达纲练习】

[时间:40分钟分值:7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秦军氾.(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c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óĭ)远君之薄.(bó)也共.(gōng)其乏困

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ŭ)

D.若不阙.(quē)秦逢.(páng)孙戍.守(shù)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越国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因人之力而敝.之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行李之.往来

⑤君之.所知也⑥夫晋,何厌之.有

⑦因人之力而敝之.⑧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⑤/②⑨/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⑥/⑤⑨/⑦⑧

C.①③⑤/②⑨/④⑥/⑦⑧ D.①④⑤/③⑨/②⑥/⑦⑧

4.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D.以乱易整,不武 (被动句)

5.试将下列名句名篇补充完整。

(1)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敢以

烦执事。__________,君知其难也。______________?”

(2)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_,不仁;失其所与,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不武。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40分)

(一)阅读课文,完成6~9题。(17分)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军:军队)

B.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版.焉 (版:筑土墙用的夹版)

D.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盟誓)

典题探讨

第6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可以从词性入手,结合语言结构和语法常识等进行推断。如A项中的“军”本是名词,但是该句主语是“晋”,“函陵”是地名,没有谓语,所以可推断出“军”只能是名词用作动词“驻军”;又如D项“盟”,该句同样缺少动词充当谓语,那么“盟”只能作“结盟”讲。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种推断方法:

(1)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采用互文的修辞形式,我们可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属对仗,“见”与“被”相对,应为同义,所以“见”的意思是“被”。又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可知“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属于形容词作名词。

(2)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是由副词充当等。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