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民营化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研究

合集下载

公共服务民营化研究1

公共服务民营化研究1

公共服务民营化研究1公共服务民营化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来⾼,⽽我国⽬前公共服务还不能满⾜公众的需求,伴随西⽅公共服务的改⾰浪潮,我国公共服务也开始了民营化道路。

本⽂在梳理国内外公共服务民营化理论和⽅法及⼯具的基础上,以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实施现状及未来如何发展为主线,试图总结出推进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有效发展的普遍性意义。

关键词:公共服务;民营化;研究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our country public increasingly high demands on the public service, but at present our country public service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public, with the tide of reform of the western public service, public service of our country also started the privatization road. Based on summarizing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public service privatization theory and methods and tools, to our country public service privatization implementation situation and how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main line, trying to sum up the universal significance of promoting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ublic service privatization.Keywords: public service; privatization; research⽬录⼀、前⾔ (1)(⼀)研究背景 (1)(⼆)研究意义 (1)(三)⽂献综述 (2)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四)相关概念研究 (3)1.公共服务 (3)2.公共服务民营化 (3)⼆、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3)(⼀)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的现状分析 (4)(⼆)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的问题分析 (4)1.使命的问题分析 (4)2.数量的问题分析 (5)3.质量的问题分析 (6)三、我国推进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合理必要性及对策分析 (7)(⼀)公共服务民营化在当前中国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7)1.适当缴费机制,弱化服务的内在膨胀 (7)2.决策与执⾏的分开,以私补公 (8)3.顾客导向的服务机制,促进民主 (8)(⼆)我国推进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对策分析 (9)1.解决购买⾏为的“内部化” (9)2.提⾼社会组织的谈判能⼒ (9)3.完善服务评价和监督体系 (10)4.明确民营化⼯具价值的本质 (10)四、结论 (12)参考⽂献 (13)⼀、前⾔(⼀)研究背景公共服务民营化是变⾰我国公共服务供给⽅式的关键,也是改变我国传统公共⾏政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降低政府运⾏成本、提髙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公民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是公共服务民营化改⾰的⽬标,也是其强⼤的推动⼒1。

公共服务民营化研究[开题报告]

公共服务民营化研究[开题报告]

公共服务民营化研究班级(学号)姓名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公共服务民营化改革在我国也经历了数十年,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及降低政府成本方面有显著效果,但同时伴随地是许多的问题,如何规避公共服务民营化过程中的问题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学者、专家重点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公共服务;民营化;问题;规避1 研究背景中国于 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公共服务民营化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极大满足了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因为民营化改革出现一系列问题,不可避免的出现一股逆向民营化浪潮。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及中国各地出现的逆向民营化浪潮,已经成为公共服务民营化的新趋向。

因此,如何吸取世界各国的改革经验,正确看待公共服务逆向民营化的现象,科学掌控公共民营化改革这把双刃剑,探索适应中国公共服务发展的提供模式,已成为当今中国公共服务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的加快,政府职责不断从管理向服务转变,过去由政府包揽的可由市场机制提供的公共服务项目亟需转变供给方式,以减轻政府负担,让政府扮演好“掌舵者”的角色。

而我国民间资本的快速增长,各种社会组织的兴起,迫切需要一个出口来释放自身资源,再加上公众对公共部门提供的服务的日渐不满,以及对服务供给质量的要求的不断提高,都有力地推动了民营化这一改革工具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运用。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出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改革的普遍意义,以探索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发展的方向和未来之路,这从理论和实践上来说均有重要意义。

2 文献综述2.1标题...... (二级标题,宋体四号,段前距1行,段后距0行)××...... (首行缩进2字符,宋体小四号)2.2 标题......(三级级标题,宋体四号,段前距1行,段后距0行)3 技术路线4 进度安排2014年9月 开题、查资料、调查2014年10月—11月中旬 第一稿、修改、充实2014年11月下旬 第二、三稿修改和定稿2014年11月底 打印成册2014年12月中旬 论文答辩5参考文献[1]刘征驰,易学文,周堂.引入公众评价的公共服务外包质量控制研究——基于双重契约的视角[J].软科学.2012(03)[2]聂永有,王振坤.公共产品供给民营化背景下的政府规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1) 第二阶段 (2014.9—2014.10) 第三阶段 (2014.10—2014.11)[3]詹国彬.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理论逻辑与风险控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05)[4]齐舒展.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外包问题研究——基于14省市的调研数据分析[J].企业导报.2011(09)[5]江依妮.英国集权财政下公共服务供给的分析与启示[J].当代财经.2011(04)[6]王建明.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绩效的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物价.2011(04)[7]张汝立,陈书洁.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的经验和教训[J].中国行政管理.2010(11)[8]王俊豪.中国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的若干理论问题[J].学术月刊.2010(10)[9]韩小威,尹栾玉.基本公共服务概念辨析[J].江汉论坛.2010(09)[10]薛立强,杨书文.“双向互动”视角下的公共服务方式创新——中国经验的总结[J].长白学刊.2010(03)[11]黄正群.中国公共服务逆向民营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12]刘一楠.城市公交民营化与政府责任[D].长安大学2013[13]蒋侃.论公共服务供给民营化改革的障碍及其突破[D].苏州大学2012。

公共服务民营化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研究

公共服务民营化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研究

公 共服 务 民营化作为 一种对 传统公 共 服务 供给 体制 弊端 的应 然 回应 , 在有 效 地 解决 公 共 服务 资 金 短缺 、 给单 一与不 足 、 给效率 低下 等 问题 的同时 供 供
也带来 了诸 如寻租 、 公平 等一 系列新 的 问题 , 不 导致 了社 会资 源最优化 配置 的失效和 社会 福利 最大 化 的
的公 共服务 需求 。 主要包 括三个 方面 的 内容 , 它 即政
物 品供给 的惟 一 主体 , 断 了公 共经 济 和 公共 事 务 垄 领域 的一 切 事 务 , 依 靠 强大 的官 僚 体 制 , 行 计 并 实
临 的困境 , 起 了一 场 以“ 掀 治道 变革 ” 为特 征 的行 政 改革 。 国也 于2 我 0世 纪9 O年代 进行 了深 入 的行 政改

传 统公 共服 务供 给体 制之 弊 端与 公 共 服务
民营化 : 利益 冲突的缘 起
根据 萨缪 尔森 的观 点 ,公 共产 品是 这样 一些 产 “
难 以实现 , 碍 了公共 服务 民营化 的发 展 。 妨 其本 质在
于各 利 益 主体在 利益 的追逐 过 程 中 , 由于 所 掌握 的
然而 , 随着 经济 的快速 发展 , 民生 活水 平 的提 人 高 以及 公众 对 公共 服 务 需求 的多样 化 , 种单 一 的 这 公共 服 务供 给 体制 暴 露 出 了越来 越 多 的 弊端 , 要 主
方共 赢 , 顺利 推 动公 共 服 务 民营 化 的 健 康 、 快速 发 展 。
关键 词 : 公共 服 务 ; 营化 ; 益 冲 突 ; 益协 调 民 利 利
中 图分 类 号 : 2 9 2 F 7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 4 3 2 0 ) 4 O 2 — 5 1 7 — 3 X( 0 9 O 一 1 4 0

新形势下的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冲突关系分析

新形势下的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冲突关系分析

新形势下的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冲突关系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着新形势下的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冲突展开分析。

在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指出当前社会发展中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冲突日益突出的问题。

其次阐述了研究的意义,指出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对于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和保障公共利益具有积极意义。

最后明确了研究的目的,即对新形势下的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冲突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接着在分别从新形势下公共管理的特点、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对立、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冲突解决的路径等方面展开论述。

最后在着重强调了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冲突的矛盾性,提出了新形势下应对冲突的策略,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整篇文章系统地分析了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冲突的关系,对于深化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利益、冲突、对立、冲突原因、冲突解决、矛盾性、策略、发展趋势、新形势、公共利益冲突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代社会中,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冲突日益突出,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推进,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和维护公共利益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这种新形势下,公共管理的特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需要更加灵活和有效的应对方式。

本文将从新形势下公共管理的特点入手,分析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对立,探讨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剖析冲突产生的原因,提出冲突解决的路径,旨在为未来应对冲突提供有效的策略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冲突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研究这一问题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冲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公共管理领域的变革日益加快,公共利益不断受到挑战和威胁。

通过深入研究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冲突的本质及规律,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变革的脉搏,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093 43号 姜亚剑 浅析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的问题及对策

093 43号 姜亚剑 浅析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的问题及对策(学院:经济法政学院班级:093 姓名:姜亚剑学号:09123143)摘要:公共服务民营化是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主要取向,为我国城市公共服务民营化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逐步推行民营化的治理变革,在取得了许多成果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因此,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政府在城市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努力营造市场环境,培育和发展社会公共组织,推动我国城市公共服务民营化改革的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关键词:公共服务民营化,战略,政府组织,有效路径一.什么是公共服务民营化公共服务民营化,是指政府利用市场或私人部门(包括营利和非营利)来执行公共项目,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及输送的过程1。

其中包含:政府部门通过契约外包、业务分担、共同生产或解除管制等方式,将部分职能转由民间部门经营,政府只须承担财政筹措、业务监督,以及绩效成败的责任。

公共服务民营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领域,其基本原理就是政府同私人企业以及独立组织订立契约合同来提供服务,把公共资产卖给私人部门,将公共设施民营化,特许设立政府企业,聘用顾问人员,分配政府赠券,出售特许权,给予补贴,以及其他一些选择。

二.公共服务民营化的优点1. 降低成本。

竞争的市场可以提升管理的效率和生产成本的降低。

据学者研究,公共服务的竞争性外包平均降低25%-30%的成本。

英国的经验显示,一度是政府财政包袱的英国石油、英国航空公司、电信公司等转移为民营后,从1979年起,英国政府每年增加50%的收入。

2. 提高服务质量。

美国都市研究所比较肯塔基州和马萨诸塞州的公、私矫正机构,发现私人机构有些微的进步;在飞机场,大众速寄系统,以及港口的经营方面,私人部门比公共部门的确有较高的服务水准;在社会服务领域,非营利组织所承包的服务比公共部门提供的服务好。

3. 增加选择机会。

通过公共服务的民营化,政府的政策可以促进不同输送系统的发展,使公民可以有选择服务的机会。

公共治理中的冲突解决与调适研究

公共治理中的冲突解决与调适研究

公共治理中的冲突解决与调适研究公共治理是指在社会中各个利益相关方之间达成共识并协同行动,解决公共问题的一种组织方式和管理方法。

然而,在实际的公共治理过程中,由于不同利益方之间的权益分歧和利益冲突,冲突解决与调适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

冲突是社会发展的常态,公共治理中的冲突解决与调适是确保各方利益得以平衡和协调的重要环节。

公共治理中的冲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实质性冲突,即涉及不同利益相关方在资源、权力、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冲突;二是制度性冲突,即涉及不同参与主体对公共治理规则和机制的认同和态度的冲突。

冲突解决与调适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

协商是公共治理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冲突解决与调适方法,通过双方或多方的平等谈判,协商达成互利共赢的方案。

协商的优势在于能够减少冲突的成本,提高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和合作性。

而调解是一种由第三方中立人士或组织介入的冲突解决与调适方法,其作用是促使各方认识到彼此的利益和诉求,寻找共同的解决方案。

仲裁和诉讼则是较为正式的冲突解决与调适手段,通过法律程序和决策机构来裁决争议。

与传统的冲突解决与调适方法相比,公共治理中的冲突解决与调适更加复杂和困难。

首先,公共治理中的利益相关方众多,利益分歧复杂多样,如何找到平衡点是一个挑战。

其次,由于涉及公共资源和公共利益,公共治理中的冲突常常具有社会影响力,涉及公众利益,这就要求冲突解决与调适必须考虑公共参与和舆论的因素。

再次,不同的冲突解决与调适方法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需要在具体情境中权衡和选择。

最后,公共治理中的冲突解决与调适还需要考虑长期发展与可持续性,不能仅仅满足当前的需求。

为了有效解决公共治理中的冲突,需要建立健全的冲突解决与调适制度和机制。

首先,应建立有效的利益相关方协商平台,为各方提供沟通、协商和解决冲突的机会。

其次,需要加强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增加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提高冲突解决与调适的合法性和可接受性。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民营化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民营化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民营化存在问题分析姓名:姚文涛班级:公管072班学号:079124102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在公共事务治理变革的视野中,民营化是一种国际性潮流。

按照民营化积极主张者的观点,民营化就是通过一系列化公为私、公私合作方式,借以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从而达到更好的社会治理效果。

我国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初逐步推行公共服务领域的民营化改革,已经显露出新的治理方式的有效性。

主要表现在:第一,公共服务生产与供给成本有所降低;第二,公共服务质量有所提高,同时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机会;第三,利用民间资本建设基础设施,解决了地方财政困难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最后,通过市场竞争促进了企事业单位的转制。

但是,对于民营化,特别是我国政府民营化改革,如果因为对某些效果(经济效率)的追求而忽视了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的根本性区别,甚至以牺牲政府公共责任为代价,那么就是对民营化的误解,实践中也不可避免会出现问题。

用公共利益是否得到满足与实现来评审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民营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可归结为六个主要方面。

一、民营化的经济性损失所谓经济性损失,指民营化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它既可以直接指政府财政的损失,也可以表现为国有企业的亏损,最终,它是公众利益的损失,也远离公共事务管理的公共性出发点。

民营化,正如新公共管理所主张的,以提高效率(经济效率与管理效率)为出发点和根本特色,但是由于民营化改革往往容易偏离最初的宗旨,其结果可能是政府在民营化中获得了财政危机的暂时解脱,而企业也通过某些非正当手段取得了相当客观的利润,而最应该保值增值的国有资产却在民营化中悄悄流失。

以民营化较为普遍的公私合营方式为例,一般情况下,政府会把一些公共服务项目如供水、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拿来与非国有资金合作,双方各占一定比例。

由于政府国有资金短缺,所以只能以固定资产折价来抵充合资比例,形成外资实际出资,国有固定资产“以产抵资”的合作形式。

在这种常见的民营化方式中,由于改革者缺少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没有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缺乏科学的评估方法等,使得国有资产要么因为管理者的腐败行为而直接流失,要么因为过低的估价而间接流失。

公共管理中的利益冲突与解决策略

公共管理中的利益冲突与解决策略

公共管理中的利益冲突与解决策略在公共管理领域,利益冲突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往往会导致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因此,寻找和实施有效的解决策略是保障公共管理顺利进行的关键。

一、利益冲突的症结所在利益冲突源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权益分配问题。

在公共管理中,不同的利益主体往往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这种追求会导致资源的过度集中或不合理配置,从而损害其他利益主体的权益。

这种权益分配不公平引发的冲突,既是公共管理领域面临的常见问题,也是影响公共政策执行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解决利益冲突的策略为了解决公共管理中的利益冲突,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策略。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解决策略:1. 沟通与协商:利益冲突往往是因为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商机制。

因此,建立起开放、透明的沟通平台,推动各方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是解决利益冲突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多方参与与利益权衡,可以在让步、妥协的基础上形成可行的解决方案,协调各方的利益。

2. 制度建设与改革:利益冲突往往与制度安排和规则缺失有关。

通过建立科学、公正的规则体系,确保各利益主体在公平的框架内竞争与合作,可以有效避免利益冲突的发生。

此外,针对公共管理中频繁出现的利益冲突问题,及时进行制度改革,更新政策、法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和各方利益的多样化需求,也是解决利益冲突的重要手段。

3. 引入第三方中介:在利益冲突的处理中,引入第三方中介可以提供中立、公正的观察和裁决。

第三方中介可以是行业协会、独立媒体、专业机构等,他们可以根据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利益冲突进行有权威、客观的裁决,并推动各方遵守结果。

通过引入第三方中介,可以实现冲突双方的妥协与调和,促进冲突的解决与和谐。

4. 公众参与与监督:在公共管理中,利益冲突不仅仅体现在政府与企业之间,还涉及公众与决策者之间的权益冲突。

为了解决这种类型的利益冲突,应当积极地促进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的建立。

公共管理中的利益协调与整合研究

公共管理中的利益协调与整合研究

公共管理中的利益协调与整合研究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公共事务的管理和组织。

在现代社会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如何协调和整合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成为了公共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将探讨公共管理中的利益协调与整合问题,并介绍一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

一、利益协调的重要性在公共管理中,存在着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政府、企业、民众等各方面的利益往往会因为资源的分配、权力的竞争、政策的制定等问题而存在冲突。

如果这些利益冲突得不到妥善解决,就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和谐,阻碍公共事务的顺利进行。

因此,利益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协调理论的研究为了解决利益冲突,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协调理论。

其中,约翰·劳伦斯·塞奇认为,利益协调就是平衡各利益群体的力量,使其在公共事务中达到共识。

他强调了协调者的角色,认为协调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商技巧,促使各方达成共同的利益目标。

除了塞奇的理论,还有其他学者提出的协调模型。

斯图尔特·阿克斯尔罗德提出的"三维均衡"模型认为,协调主要依靠三个要素:市场力量、政治力量和语言规则。

他强调了制度设计和治理结构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优化这些要素,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利益的协调。

此外,博弈论也被应用于公共管理中的利益协调研究中。

博弈论关注的是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境下各方之间的策略选择。

通过分析各方的决策和行为,可以找到一种最优的利益协调方式。

博弈论在推动公共管理领域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利益整合的实践除了理论研究,实践也为公共管理中的利益协调和整合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在现实中,政府通常扮演着协调者的角色,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来平衡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

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需要密切关注各方的意见和利益,并在协商的基础上做出决策。

这一过程需要政府具备权威性、公正性和透明度,以便赢得各方的信任。

此外,利益整合还需要民间组织和社会企业的参与。

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

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

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和谐社会建设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杨茜刘颖(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辽宁大连l16600)【摘要】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众多利益主体的博弈.因此,必须考虑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正视利益冲突与矛盾,合理分配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协调,要求在政策制定时找到利益的重合点,以实现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并建构公共利益平衡的有效机制.【关键词】公共政策制定;利益主体;利益冲突;协调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过程的首要环节,也是重要部分,它往往是与政策制定部门认定的社会公共利益一致或者相关的几种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的妥协产物,从这一点来看,政策制定过程就是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的过程,是政治系统对社会利益结构中各方利益的发现,确认,协调,分配和最终确定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从而达到政策制定的目的. 一,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各利益主体及其利益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l_2利益起源于人的需要,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并反映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因此,制定公共政策时必须要考虑到利益对人的行为所起的作用,考虑各个方面的价值取向, 探究不同社会主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基于此种考虑,我们将这些利益主体的利益分为两类:政策制定主体利益和政策制定客体利益. 1,政策制定主体的利益就目前中国国情来看,政策制定的主体主要是政府,严格地说,政府应该是社会公正,公平的象征,所代表和维护的应该是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这也是政府的责任所在.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行为组织,政府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的利益以及他们的总体利益是借政府的机构来实现的"oE43在我国,政策制定主体的自利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府组织中个人的自利.政府官员在法律制度不健全或有漏洞存在的情况下会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扩张性地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甚至会做出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违法乱纪的事. 其次,政府职能部门的自利.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政府职能部门是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代表者,可能会为了部门的利益而与国家或足地方争利益,其实质是实现职能部门的利益,落脚点是个人利益,表现形式是以权谋公.再次,地方各级政府的自利.表现在横向的不同地区政府利益之争;纵向的上下级政府的利益之争;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政府目标而为本地企业争利等.政府的自利性,必然会导致其制定的公共政策不同程度地由公共利益偏向政府利益,而使得公共政策失去公共性特征. 2,政策制定客体的利益公共政策客体是指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它包括了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所要改变的状态,即社会问题.其次,公共政策执行中所要直接作用的对象.再次,公共政策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即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我们从第二个层面即人"的角度来谈公政策制定客体的利益: 一是个人利益.人们的一切努力都与自身的利益有关,这些利益就是供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的社会资源.二是所在组织的利益.每个人都依靠于特定的组织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他所代表的不仅是个人自身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所在组织的利益.二,利益主客体间的冲突与协调1,利益主客体之间的冲突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促成了利益关系的形成,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有时无法兼得.一方面,政策制定利益主体政府和政策作用客体公民之间有各自不同的利益,使得政策本身就存在着政策制定主客体之间的矛盾与中突.另一方面,利益主体之间由于利益差别和利益矛盾,在实现各自利益的过程中发生利益争夺,是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激发的一种状态.因此,政策制定者要充分考虑到利益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努力寻找利益共同点.2,利益平衡——不同利益主体协调的结果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并非完全处于对立的关系,有时可以相得益彰,互蒙其利,所谓"大私至公"便包含其理.要保证公共政策的有效贯彻与执行,买现公共政策制定的目的,保护每个人的合法利益,进而维护公共利益以实现大多数人对公共利益的共享,就需要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减少冲突.政策制定就是利益分配的过程, 从政治合法性的角度来看,政府要做的是反映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又要兼顾保护少数人的合法权益.这就要求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公共政策时首先不仅要考虑自身利益,更重要的是重视政策对象的利益.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同日寸必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的.其次,要考虑社会各成员之间的利益相关性.作为政策客体的社会成员之间也存在利益;中突,为解决由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所产生的矛盾,政策制定者要提供一种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社会成员间的利益冲突.再次,不仅要考虑当前利益,更要重视长远利益.政策制定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保证政策的持久性和稳定性.三,政策制定中利益平衡实现的有效机制利益;中突不可避免,需要从制度设计上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框架和公共政策决策机制,从而实现具有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具有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和具有私人分享性的个人利益的有效协调.1,构建完善的政策制定机制(1)制定政策,要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政策制定部门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尽量将损失的利益降到最低, 对利益损失者要加以抚慰,给予一定的补偿,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社会秩序;要及时与政策执行等其他部门商讨,确保政策能够贯彻执行;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要积极听取各方意见,综合各方利益,争取做到对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2)通过政府体制改革,建立法治政府.进行政府体制改革,努力建立币场化,透明化,民主化的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通过政府体制改革,建立法治政府,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2,建立和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和完善各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实现公共政策公共利益取向的关键.首先,要确实保障政府的基本利益.应该保障政府及其 (下转第2O页) 一18一《新西部}2011.03期和谐社会建设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刍议信息沟通不畅的原因之,另外,个别政府官员的再意阻扰也不利于信息及时传递.5,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政府的社舍职能不断的弱化,只有有效的组织社会力量,调动社会各界民众参与救灾行为,而不是被动的过分依赖政府,才能更快更好的战胜危机.目前我国没有健全的社会救助机制,政府只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通过各个单位,各个系玩一层层的去组织和动员,费时费力.四,提高各级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措施1,增强各级政府及其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意识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在和平稳定B寸期,人们往往缺乏危机意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已进入了危机频发时期,在这}芏的时期,增强各级政府及整\社会危机管理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政府应强化危机教育,增强人们应对危机能力,建立起全国性的危机管理教育,训I练系统.舆体采说,应从思想和实践两方面在公务人员,职工,学生,普通民中进行危机教育,让其了解危机的特征,危机爆发的规律,危机的巨大危言性和应对危机的一般经验等等,培养他们的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另一方面进行危机应对情景训练,政府模一些典型的危机事件,让公务人员,职工,学生,普通民众参与其中, 让他们在实践中直接感受到危机的破坏力和处理好危机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所带来的压力,促使他们提高危机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各类学校应将反危机模拟训{练列入教学计划,强化对学生的反危机教育,同日对公众开放,使他们也能接受教育和训I练.2,建立政府危机管理控制体系要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建立系统的危机管理机制,建立以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扶助的危机管理控制中心.目前,我国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设置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将危机管理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但这些工作只是部分经济发达的中大城市在做,对于我国中央政府及广大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来说仍没有建立起常设性的,具有决策功能的应急管理综合协调部门.3,建立健全危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制定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统一规定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明权和职责,确定依法应对危机的原则,有利于增强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也有利于维护政府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合法性.根据我国危机管理立法的现状,目前应该把涉及危机管理的不同部门的法律进行汇总,出台一部全国统的,居于核心地位的应对危机管理的法律,明确危机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职能地位,力责任以及经费来源,其构成要件应涵盖:突发危机事件的应急预案制度,突发危机事件应急报告制度,突 (上接第l8页)发危机事件的举报制度,突发危机事件的信息披露制度,突发危机事件的应急预案启动制度.4,构建完备的危机信息收集和处理机制在信息收集中,信息是通过自下而上的行政级别来层层收集的,中央,地万,部队系统都有各自的信息渠道,统计口径不一致,统计数据不完全,致使信息得不到全面汇总以及造成信息不准确.所以,政府应健全信息收集机制,简化沟通层级,扩大信息覆盖面,充分利用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组织系统在各省,币,县,乡或街道设置专职,专门人员负责各种与危机有关信息的收集,加工,分析,只要有重大危机信息,他们可以直接反馈到决策层,不必层层上报.同时,建立一个全方位的信息网络,覆盖各级政府部门,基层组织,科研机构,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有效的政府信息收集网络.信息的收集是建立信息厍的基础,在政府收集信息过程中,政府要重新定位,转变管理理念,扩信息的来源,把传统管理方式不被承认,无法有效利用的一些信息来源和渠道确立为公共危机信息的组成部分,扩大信息来源,提高信息的获取能力0155,加强社会参与动员全社会参与危机治理,可以缓解危机在公众中的影响,使公众了解真相,起到稳定社会,恢复秩序的作用.有效的组织社会力量,让公众积极参与到政府的救灾行为中,而不是过分依赖政府,才能更好的战胜危机.加强危机治理的社会参与需要政府积极培育和发展公民社会组织,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管理危机的治理结构.【参考文献】[1]张国庆.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麻宝斌,王郅强.政府危机管理理论与对策研究[M].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3]吴江.公共危机管理能力[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5.[4]杨实俊,李冰水.强化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政府管理 [J].当代经济管理,2005.12.[5]朱立言,陈宏彩.论危机管理中的行政信息公开[J].新视野, 2003.4.【作者简介】宋菇(1979一),河南省人,助教,研究生学历宋红伟,河南省人,助教,本科学历工作人员合理的自身利益诉求,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源和条件. 其次,要完善各利益群体参与机制.这就要求公共政策制定主体在政策问题界定,信息收集等方面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积极鼓励各个阶层的利益表达.3,建立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就是对社会利益重新力配的过程,利益分配既能便部分人获得利益,也可使部分人失去利益,这种矛盾和中突不可避免.因此,需要政府有一套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能够在对公共利益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对各种利益有一个综合的考量,对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现实利益与未来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既得利益和既失利益有一个全面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协调各种矛盾,从而保证公共政策的有效制定,保证公共利益的实现.4,建立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当政府行为逾越本身的职能界限,利益界限眄,就会侵害到国家, 社会,人民的利益,因此政府的作用必须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且公政策的制定也要放在法律的框架内;充分发挥立法机构,司法机构,,大众媒体的监督制约作用,以保证公共政策行政机构内部,公民个人的制定符合公共利益.每项公共政策都有一定的弹性空间,这些弹性空间的存在为政策主体的偏差行为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总之,公共政策制定中始终贯穿着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 通过利益分析能制定出更符合公益的政策,从而使公共政策更好地反映大多数民众的利益.使公共政策更具有合法性,更有利于公共政策的贯彻执行.【参考文献】[1]杨丽丽.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政府利益分析[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5.4.[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9. [4]陈庆云.关于"利益政策学"的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0.】.【5]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6]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4—2O一《新西部}2011.03期。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协调与冲突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协调与冲突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协调与冲突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共事业管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协调与冲突管理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协调与冲突管理。

首先,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协调是指各个部门、组织或个体之间的合作与协作。

在公共事业管理中,涉及到多个利益相关者,如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等。

这些利益相关者可能有不同的目标和利益,因此需要进行协调与合作,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需要协调各自的权益和利益,以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其次,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冲突管理是指处理和解决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

由于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目标和利益可能存在差异,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公共事业管理者需要具备解决冲突的能力和技巧。

他们需要善于倾听和沟通,了解各方的需求和利益,寻找共同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政府、企业和环保组织之间可能存在冲突,公共事业管理者需要协调各方的利益,以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此外,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协调与冲突管理还涉及到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资源是有限的,而需求是无限的,因此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可能引发冲突。

公共事业管理者需要制定合理的资源分配政策,以满足各方的需求,并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例如,在教育领域,政府需要协调各地教育资源的分配,以保证每个地区的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

另外,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协调与冲突管理也需要考虑社会公平和公正的问题。

公共事业管理者需要确保资源和服务的公平分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他们需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避免资源和服务的不平等现象。

例如,在医疗卫生领域,公共事业管理者需要协调各方的利益,确保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以满足广大民众的健康需求。

综上所述,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协调与冲突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在协调与冲突管理过程中,公共事业管理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商能力,了解各方的需求和利益,寻找共同的解决方案。

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

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

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和谐社会建设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杨茜刘颖(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辽宁大连l16600)【摘要】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众多利益主体的博弈.因此,必须考虑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正视利益冲突与矛盾,合理分配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协调,要求在政策制定时找到利益的重合点,以实现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并建构公共利益平衡的有效机制.【关键词】公共政策制定;利益主体;利益冲突;协调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过程的首要环节,也是重要部分,它往往是与政策制定部门认定的社会公共利益一致或者相关的几种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的妥协产物,从这一点来看,政策制定过程就是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的过程,是政治系统对社会利益结构中各方利益的发现,确认,协调,分配和最终确定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从而达到政策制定的目的. 一,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各利益主体及其利益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l_2利益起源于人的需要,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并反映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因此,制定公共政策时必须要考虑到利益对人的行为所起的作用,考虑各个方面的价值取向, 探究不同社会主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基于此种考虑,我们将这些利益主体的利益分为两类:政策制定主体利益和政策制定客体利益. 1,政策制定主体的利益就目前中国国情来看,政策制定的主体主要是政府,严格地说,政府应该是社会公正,公平的象征,所代表和维护的应该是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这也是政府的责任所在.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行为组织,政府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的利益以及他们的总体利益是借政府的机构来实现的"oE43在我国,政策制定主体的自利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府组织中个人的自利.政府官员在法律制度不健全或有漏洞存在的情况下会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扩张性地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甚至会做出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违法乱纪的事. 其次,政府职能部门的自利.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政府职能部门是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代表者,可能会为了部门的利益而与国家或足地方争利益,其实质是实现职能部门的利益,落脚点是个人利益,表现形式是以权谋公.再次,地方各级政府的自利.表现在横向的不同地区政府利益之争;纵向的上下级政府的利益之争;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政府目标而为本地企业争利等.政府的自利性,必然会导致其制定的公共政策不同程度地由公共利益偏向政府利益,而使得公共政策失去公共性特征. 2,政策制定客体的利益公共政策客体是指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它包括了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所要改变的状态,即社会问题.其次,公共政策执行中所要直接作用的对象.再次,公共政策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即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我们从第二个层面即人"的角度来谈公政策制定客体的利益: 一是个人利益.人们的一切努力都与自身的利益有关,这些利益就是供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的社会资源.二是所在组织的利益.每个人都依靠于特定的组织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他所代表的不仅是个人自身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所在组织的利益.二,利益主客体间的冲突与协调1,利益主客体之间的冲突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促成了利益关系的形成,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有时无法兼得.一方面,政策制定利益主体政府和政策作用客体公民之间有各自不同的利益,使得政策本身就存在着政策制定主客体之间的矛盾与中突.另一方面,利益主体之间由于利益差别和利益矛盾,在实现各自利益的过程中发生利益争夺,是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激发的一种状态.因此,政策制定者要充分考虑到利益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努力寻找利益共同点.2,利益平衡——不同利益主体协调的结果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并非完全处于对立的关系,有时可以相得益彰,互蒙其利,所谓"大私至公"便包含其理.要保证公共政策的有效贯彻与执行,买现公共政策制定的目的,保护每个人的合法利益,进而维护公共利益以实现大多数人对公共利益的共享,就需要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减少冲突.政策制定就是利益分配的过程, 从政治合法性的角度来看,政府要做的是反映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又要兼顾保护少数人的合法权益.这就要求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公共政策时首先不仅要考虑自身利益,更重要的是重视政策对象的利益.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同日寸必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的.其次,要考虑社会各成员之间的利益相关性.作为政策客体的社会成员之间也存在利益;中突,为解决由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所产生的矛盾,政策制定者要提供一种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社会成员间的利益冲突.再次,不仅要考虑当前利益,更要重视长远利益.政策制定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保证政策的持久性和稳定性.三,政策制定中利益平衡实现的有效机制利益;中突不可避免,需要从制度设计上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框架和公共政策决策机制,从而实现具有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具有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和具有私人分享性的个人利益的有效协调.1,构建完善的政策制定机制(1)制定政策,要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政策制定部门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尽量将损失的利益降到最低, 对利益损失者要加以抚慰,给予一定的补偿,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社会秩序;要及时与政策执行等其他部门商讨,确保政策能够贯彻执行;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要积极听取各方意见,综合各方利益,争取做到对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2)通过政府体制改革,建立法治政府.进行政府体制改革,努力建立币场化,透明化,民主化的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通过政府体制改革,建立法治政府,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2,建立和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和完善各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实现公共政策公共利益取向的关键.首先,要确实保障政府的基本利益.应该保障政府及其 (下转第2O页) 一18一《新西部}2011.03期和谐社会建设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刍议信息沟通不畅的原因之,另外,个别政府官员的再意阻扰也不利于信息及时传递.5,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政府的社舍职能不断的弱化,只有有效的组织社会力量,调动社会各界民众参与救灾行为,而不是被动的过分依赖政府,才能更快更好的战胜危机.目前我国没有健全的社会救助机制,政府只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通过各个单位,各个系玩一层层的去组织和动员,费时费力.四,提高各级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措施1,增强各级政府及其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意识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在和平稳定B寸期,人们往往缺乏危机意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已进入了危机频发时期,在这}芏的时期,增强各级政府及整\社会危机管理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政府应强化危机教育,增强人们应对危机能力,建立起全国性的危机管理教育,训I练系统.舆体采说,应从思想和实践两方面在公务人员,职工,学生,普通民中进行危机教育,让其了解危机的特征,危机爆发的规律,危机的巨大危言性和应对危机的一般经验等等,培养他们的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另一方面进行危机应对情景训练,政府模一些典型的危机事件,让公务人员,职工,学生,普通民众参与其中, 让他们在实践中直接感受到危机的破坏力和处理好危机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所带来的压力,促使他们提高危机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各类学校应将反危机模拟训{练列入教学计划,强化对学生的反危机教育,同日对公众开放,使他们也能接受教育和训I练.2,建立政府危机管理控制体系要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建立系统的危机管理机制,建立以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扶助的危机管理控制中心.目前,我国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设置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将危机管理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但这些工作只是部分经济发达的中大城市在做,对于我国中央政府及广大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来说仍没有建立起常设性的,具有决策功能的应急管理综合协调部门.3,建立健全危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制定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统一规定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明权和职责,确定依法应对危机的原则,有利于增强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也有利于维护政府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合法性.根据我国危机管理立法的现状,目前应该把涉及危机管理的不同部门的法律进行汇总,出台一部全国统的,居于核心地位的应对危机管理的法律,明确危机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职能地位,力责任以及经费来源,其构成要件应涵盖:突发危机事件的应急预案制度,突发危机事件应急报告制度,突 (上接第l8页)发危机事件的举报制度,突发危机事件的信息披露制度,突发危机事件的应急预案启动制度.4,构建完备的危机信息收集和处理机制在信息收集中,信息是通过自下而上的行政级别来层层收集的,中央,地万,部队系统都有各自的信息渠道,统计口径不一致,统计数据不完全,致使信息得不到全面汇总以及造成信息不准确.所以,政府应健全信息收集机制,简化沟通层级,扩大信息覆盖面,充分利用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组织系统在各省,币,县,乡或街道设置专职,专门人员负责各种与危机有关信息的收集,加工,分析,只要有重大危机信息,他们可以直接反馈到决策层,不必层层上报.同时,建立一个全方位的信息网络,覆盖各级政府部门,基层组织,科研机构,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有效的政府信息收集网络.信息的收集是建立信息厍的基础,在政府收集信息过程中,政府要重新定位,转变管理理念,扩信息的来源,把传统管理方式不被承认,无法有效利用的一些信息来源和渠道确立为公共危机信息的组成部分,扩大信息来源,提高信息的获取能力0155,加强社会参与动员全社会参与危机治理,可以缓解危机在公众中的影响,使公众了解真相,起到稳定社会,恢复秩序的作用.有效的组织社会力量,让公众积极参与到政府的救灾行为中,而不是过分依赖政府,才能更好的战胜危机.加强危机治理的社会参与需要政府积极培育和发展公民社会组织,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管理危机的治理结构.【参考文献】[1]张国庆.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麻宝斌,王郅强.政府危机管理理论与对策研究[M].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3]吴江.公共危机管理能力[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5.[4]杨实俊,李冰水.强化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政府管理 [J].当代经济管理,2005.12.[5]朱立言,陈宏彩.论危机管理中的行政信息公开[J].新视野, 2003.4.【作者简介】宋菇(1979一),河南省人,助教,研究生学历宋红伟,河南省人,助教,本科学历工作人员合理的自身利益诉求,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源和条件. 其次,要完善各利益群体参与机制.这就要求公共政策制定主体在政策问题界定,信息收集等方面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积极鼓励各个阶层的利益表达.3,建立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就是对社会利益重新力配的过程,利益分配既能便部分人获得利益,也可使部分人失去利益,这种矛盾和中突不可避免.因此,需要政府有一套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能够在对公共利益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对各种利益有一个综合的考量,对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现实利益与未来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既得利益和既失利益有一个全面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协调各种矛盾,从而保证公共政策的有效制定,保证公共利益的实现.4,建立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当政府行为逾越本身的职能界限,利益界限眄,就会侵害到国家, 社会,人民的利益,因此政府的作用必须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且公政策的制定也要放在法律的框架内;充分发挥立法机构,司法机构,,大众媒体的监督制约作用,以保证公共政策行政机构内部,公民个人的制定符合公共利益.每项公共政策都有一定的弹性空间,这些弹性空间的存在为政策主体的偏差行为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总之,公共政策制定中始终贯穿着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 通过利益分析能制定出更符合公益的政策,从而使公共政策更好地反映大多数民众的利益.使公共政策更具有合法性,更有利于公共政策的贯彻执行.【参考文献】[1]杨丽丽.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政府利益分析[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5.4.[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9. [4]陈庆云.关于"利益政策学"的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0.】.【5]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6]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4—2O一《新西部}2011.03期。

公共治理中的冲突解决与调适研究

公共治理中的冲突解决与调适研究

公共治理中的冲突解决与调适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共事务的规模和复杂性变得越来越大,公共治理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而在公共治理过程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因此,研究和解决公共治理中的冲突成为了一个迫切的课题。

冲突可以理解为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的矛盾和抵触。

在传统的社会中,冲突往往通过强势方的一方胜利解决,而在公共治理中,这种方式并不可取。

公共治理的目标是通过协商、合作和调适,找到解决冲突的最佳方式,以实现多元共生和共同繁荣。

那么,公共治理中的冲突解决应该如何进行呢?首先,对于冲突的存在和发生,我们不能回避,更不能忽视。

公共治理应该意识到冲突是成长和发展的机遇,而不是威胁。

只有面对冲突,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其次,公共治理中的冲突解决应该以协商为基础。

协商是解决冲突的重要手段之一。

各利益主体可以通过协商,寻求各自的合理权益,同时也要考虑整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协商不仅仅是简单的让步和妥协,更是通过交流和沟通,增进了解和信任,从而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此外,公共治理中的冲突解决还需要借助法律和制度的支持。

法律和制度可以规范冲突解决的程序和方式,确保各利益主体在权益保护方面得到公正待遇。

公共治理应当构建健全的法律制度和调解机制,加强对冲突解决的法律保障,提高冲突解决的效率和公正性。

此外,公共治理中的冲突解决还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管理。

政府在冲突解决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既要保护公众利益,又要尊重各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

政府应该积极参与冲突解决的过程,发挥中介和调解的作用,推进各方之间的合作和协同。

最后,公共治理中的冲突解决还需要广大公众的参与。

公众的参与可以增加决策的透明度和民主性,促进冲突解决的公正性和可持续性。

公众可以通过参与讨论、提出建议等方式,对冲突解决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评价,确保各利益主体都能得到公平的对待。

综上所述,公共治理中的冲突解决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矛盾解决与冲突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矛盾解决与冲突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矛盾解决与冲突管理公共事业是指为满足社会公众的基本需求而提供的服务,如教育、医疗、交通等。

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矛盾解决和冲突管理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矛盾解决与冲突管理,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一、矛盾解决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公共事业管理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如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服务质量的不均衡等。

这些矛盾如果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到公共事业的正常运行,甚至引发社会不满和不稳定因素。

因此,矛盾解决在公共事业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

矛盾解决的关键在于寻找双赢的解决方案。

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往往存在冲突,如政府、服务提供者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利益冲突。

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协商、沟通和妥协等方式,寻求一种既能满足各方利益,又能推动公共事业发展的解决方案。

二、冲突管理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挑战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由于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冲突更加普遍。

冲突的存在会给公共事业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如果不加以妥善处理,可能导致事态扩大化,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冲突管理的关键在于化解矛盾、减少冲突,促进和谐发展。

首先,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使各方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

其次,需要建立公正、透明的决策机制,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此外,还需要加强组织内部的冲突管理能力,提高管理者的冲突处理技巧和能力。

三、公共事业管理中的矛盾解决与冲突管理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公共事业管理中的矛盾解决与冲突管理,下面以教育领域为例进行分析。

在教育领域,常常存在着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纪律,而学生希望有更多的自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以制定一套既能保障学生自由发展,又能维护纪律的规章制度。

同时,学校还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促进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另外,教育资源的分配也是一个常见的矛盾点。

[公共服务,利益,机制]关于公共服务中的利益冲突及预防机制研究

[公共服务,利益,机制]关于公共服务中的利益冲突及预防机制研究

关于公共服务中的利益冲突及预防机制研究利益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表现。

利益涉及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以及需要满足的程度。

人们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也就有各种各样的利益。

利益不仅仅体现着个人和组织与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关系,也体现着在享受这些产品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

只是这种利益关系成为人们从事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机。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在民主社会,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的首要特质在于公共利益,公共行政的一切都是为了追求社会的存续和发展。

所谓的公共利益,并非是与个人利益无关的某种利益,而是超越纯粹的个人利益,基于平等原则和人性尊严原则,基于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需要,属于每一个人均能够主张和享受的利益。

与纯粹的个人利益相比,公共利益具有利他性、平等性、共享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

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是追求公益的国家作用和行为,并不意味着公共利益是自动生成的。

相反,在阶级和利益的社会,或者讲自从国家和政府产生之后,公共利益和个体、集团利益的冲突便一直存在着。

马克思曾经精辟地指出,封建的官僚机构,无论就其实质而言还是就其目的而言,都是形式意义上的国家,在普遍政治化的条件下,政治权力的谋取便意味着经济上的利益。

因此就单个官僚而言,国家的目的变成了他个人的目的,变成了他升官发财、飞黄腾达的手段,而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国家与社会的根本对立。

一公共服务中利益冲突的性质及危害从广义上讲,凡是存在有组织的人类活动的地方,无论是政府组织、私人部门还是社会组织或者非盈利组织,都存在利益冲突。

换句话说,凡是存在利益的地方皆有利益冲突。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解释说:利益冲突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致使人们受到两种不同工作、角色、目标等的影响,而无法公正地工作。

对公共服务中利益冲突概念的界定,学界和实务界大多沿用OECD 的定义,即利益冲突指公职人员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即当个人利益的达成对公职人员职责、绩效造成不利影响,或只要行使公职时受到个人利益的左右,利益冲突就产生了。

浅谈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问题

浅谈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问题

浅谈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问题益阳市安化电大自学考试专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问题作者姓名:所学专业:行政管理学号:指导教师:浅谈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问题填姓名目录内容摘要 (1)一、引言 (2)二、浅谈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发展过程 (2)三、浅析影响制约公共服务民营化发展的因素 (3)(一)主观思维定式影响深刻 (3)(二)客观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3)(三)尚未建立良好的外部法制环境 (4)(四)对民营化行业和领域的有效监管问题 (5)四、对完善公共服务民营化发展的思考 (6)(一)提高思想认识,政府积极作为,民企积极参与 (6)(二)“拿来主义”未尝不是我们今后学习的重点 (6)(三)“借政府改革的春风”,吸引更多优良民营资本的顺利进入 (7)(四)积极引进竞争激励机制 (8)(五)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8)(六)民营资本和民营企业自身要有“金刚不坏之身” (9)五、结语 (9)参考文献 (10)【摘要】: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行,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发展问题也引来更多的关注。

本文在收集充分的资料并进行深入的系统分析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理性分析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民营化发展的过程,客观地找出了制约公共服务民营化发展的因素。

应该看到,政府公共服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前期有效的探索,在取得许多成果和经验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诸如思想、市场机制、外部法制环境、有效监督等方面的许多问题。

本文认为:要达到理想效果,在具体实施时必须充分提高思想认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大政策引导;引进有效机制;建立外部的法律保障;民企自身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公共服务;民营化发展;思考一、引言公共服务的民营化,也就是指政府将公共服务的一部分职能交给民间的组织或团体来实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以来,就出现了将大部分原来应由市场运作的有关职能部门从政府机构序列中脱离出来,将直接管理变为间接调控,大包大揽改为自由发展。

论公私合作制(PPP)下公私利益冲突与协调

论公私合作制(PPP)下公私利益冲突与协调

■现代管理科学■2016年第2期一、当前我国PPP模式下公私利益的各自价值取向及产生的冲突利益,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为:“名词,好处”。

具体指对人或物有良性影响的事物。

利益可以从不同角度区分,如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等等。

PPP,即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起源于英国,我国官方一般译作“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PPP模式之所以受到公私部门的共同重视,也正是因为其中存在的诸多利益。

PPP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两个主体是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同时涉及到社会公众等其他主体。

公私部门在维护各自利益方面,持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价值取向有可能产生冲突。

1.不同的利益价值取向:公共部门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私营部门关注投资回报。

(1)公共部门重视提供公共服务。

一直以来,政府担负着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是提供公共服务的绝对主体。

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国计民生,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

我国当前正值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化的核心问题。

然而,由于财政资金的有限性,基础设施领域的资金投入与供给存在严重不足,只由政府独自提供公共服务的传统方式早已力不从心。

因此,政府必须开始调整公共服务提供原有思维方式,寻求新的合作伙伴。

实践已经证明,私营资本的加入对于公共服务的提供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难发现,我国PPP模式推广的过程中,缓解政府财政资金紧张事实上已经成为公私合作制推广的主要的现实动因。

(2)私营部门关注投资回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具备参与国民经济与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

表现之一就是我国居民存款数额增加,在储蓄金额、人均储蓄以及储蓄率方面均为全球最多。

持续高涨的储蓄热情,反映出国人投资渠道狭窄的现实,因此才有中国大妈疯狂采购黄金,各种“炒房团”、民间高利借贷与非法集资等现象出现。

这些都是中国金融市场不完善,国人投资无门的集中反映。

公共管理的利益冲突与处理

公共管理的利益冲突与处理

公共管理的利益冲突与处理在现代社会,公共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公共管理负责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公共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旨在实现社会整体的发展和公平正义。

然而,公共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各种利益冲突。

本文将讨论公共管理的利益冲突,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冲突。

首先,公共管理中的利益冲突主要体现为不同群体之间的权益冲突。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政府需要平衡市民的居住需求和商业发展的利益,但这两方面的利益并不总是完全一致的。

另外,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也经常发生冲突,政府需要权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其次,公共管理中的利益冲突还表现为不同部门或机构之间的冲突。

在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常常存在着利益分配的竞争。

例如,财政部门可能希望削减社会福利开支以减轻财政负担,而社会保障部门可能会坚持提供更多的福利服务来满足民众的需求。

这样的利益冲突需要政府具备协调能力,以达成最佳的利益平衡。

对于公共管理中的利益冲突,有几种常见的处理方式。

首先,沟通和协商是解决利益冲突的重要手段。

各方可以通过对话和交换意见,寻找共同的利益和解决方案。

这需要各方都具备开放的思维和灵活的态度,以寻求双赢的结果。

同时,政府和公共管理者可以提供中立的协调和调解,帮助各方协商达成共识。

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和规定也是解决利益冲突的关键。

公共管理者需要深入研究和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依据科学数据和专业建议,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定。

这样可以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增加公共管理的公正性和可行性,同时也能提高决策的效果和人们对决策的接受度。

另外,透明和公开的决策过程也可以减少利益冲突。

公众有权知道和参与到决策中,这将提高决策的合法性和可信度。

公共管理者应该建立有效的信息公开和参与机制,通过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决策的高度透明和民主性。

最后,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是处理利益冲突的重要手段。

恰当的法律可以规范各方的行为,保护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秩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弊端,主要
表现在:(1)政府职能迅速扩张,人员大量增加,公共
支出迅速膨胀,财政苦不堪言,造成公共服务资金短
缺。(2)缺乏有效竞争,服务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令人
堪忧。(3)对公众需求反应迟钝,形式单一,基本公共
服务普遍供给不足。总之,这种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已
导致政府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用
己追求的目标,从而引发利益冲突。
二、公共服务民营化中政府、民营企业和公众利
益冲突表现
推动公共服务民营化快速发展,是政府、民营企
业和公众所追求的一个共同目标。但在民营化的过
程中,他们又有各自不同的利益需求,使得冲突难以
避免。
(一)政府与民营企业的利益冲突。
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发起者、组织者与
策优惠,取得某些公共服务的经营权,政府官员则从
中获得利益,从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使社
会资源配置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造成社会净福
利的损失。民营企业作为一类经济组织,也会严格按
照市场竞争法则去选择有利于其获利的项目,对那
些不好获利但又不能不提供的公共服务,会消极供
给,导致了新的不公平,产生新的供给不足问题。因
此,政府为了达成其目标,就会制定一系列相关政
策,对公共服务民营化中的行为加以规范,避免“逆
向选择”与“寻租行为”等严重后果。而企业为了追求
最大利润,在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中,想尽量摆脱政
府的控制与监管,完全走市场化道路。因此,政策规
制与市场化之间的矛盾便成了公共服务民营化中政
府与民营企业间利益博弈的主要内容。
自己的信息,它很清楚自己的资金实力和公共服务
水平,但出于自利的本性,在向政府提供信息时,会
有意无意地夸大自己的服务水平,误导政府与之签
约,产生签约前的“逆向选择”问题,使得公共服务的
供给水平大打折扣。另外,民营企业也会利用政府官
员“经济人”的本性,在竞争投标的过程中,与官员合
谋,达成幕后协议,以较低的价格和较好的让利及政
能测量,但花费的成本大于其收益,使得测量具有不
可能性。另外,公共服务的需求具有弹性小的特征。
因此,民营企业会利用它所拥有的这些优势,在向公
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要么过度供给,要么供给
不足,要么降低服务质量,来达到追求超额利润的目
的。从而带来了公共服务的边际收益低于边际成本,
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难以实
因、利益实现等问题,并在多元利益驱动的基础上,
构建使政府、民营企业、公众三方利益整合与共赢的
利益协调机制,化解公共服务民营化中的利益冲突,
推动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传统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之弊端与公共服务
民营化:利益冲突的缘起
根据萨缪尔森的观点,“公共产品是这样一些产
品,无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们,它们带来的好处
场供给如同非市场供给一样,存在着失灵现象,有可
能产生外部不经济,从而转嫁给公众(消费者),损害
其公共利益,公众就期望政府能对民营企业进行监
管和规制,对违反合约的民营企业施以惩罚,以维护
公众的合法权利。同时,在公共服务民营化中,公众
作为公共服务的受益对象,处于公共服务供给链的
最末端,由于公众处于分散化状态,没有形成强大的
不可分割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1],即公共产品在消
费上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特征。因此,公共产
品无法在市场机制下进行配置,只能通过公共部门
实现有效供给。长期以来,政府理所当然地成了公共
物品供给的惟一主体,垄断了公共经济和公共事务
领域的一切事务,并依靠强大的官僚体制,实行计
划、指令式方式,自上而下强制性地提供,公众基本
产者相分离,改变以往政府对公共服务集中统一管
理的低效率状况,实现公私部门的合作和优势互补,
以提高其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满足公众不断增长
的公共服务需求。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政
府对公共服务的决策和具体公共服务的生产与提供
124相分离;民营企业负责具体的公共服务的市场与提
供;公众(消费者)具有选择的权利和选择的机会。因
服务长期供给单一、效率低下等问题,提高公共服务
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满足公众多样化的需求,增
强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而民营企业作
为一种经济组织,企业利润最大化是其行为的出发
点,它在公共服务民营化中,以追求超额利润或社会
平均利润作为其惟一目标。在与政府的谈判中,期望
谋求政府更多的政策倾斜或更多的优惠政策。同时,
了社会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失效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
难以实现,妨碍了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发展。其本质在
于各利益主体在利益的追逐过程中,由于所掌握的
资源不同,导致了一种利益对另一种利益的侵占与
剥夺,从而引发利益冲突,使资源在冲突中被无形地
抵消与浪费了。本文试图从利益的角度入手,研究公
共服务民营化中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动机、利益诱
现。另外,民营化对企业的资质标准要求很高,因此,
真正符合要求的企业很少,很难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下的充分竞争,民营企业在获得公共服务项目的经
营权后,又会产生新的垄断。这样,对于公众来说,民
营化就是用私人垄断代替政府垄断。一些民营企业
就会利用这种垄断地位,挖空心思去掘取垄断利润,
损害公众利益。因此,公共利益最大化与追求超额利
指挥者,它在公共服务民营化中关注的利益焦点是:
(1)将一些公共服务交给民营企业去做,来达到减少
政府管理职能、缩减人员编制、降低政府行政管理成
本,减轻财政压力的目的。同时通过竞争投标,增加
政府财政收入。(2)利用民间资本建设基础设施,解
决地方财政困难与城市发展。(3)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解决公共
第29卷第4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9 No.4
2009年7月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ul. 2009
准,将其排出消费大门之外。而民营企业作为一个经
济组织,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是它的终极目标。而
且,在公共服务民营化中,相对公众来说,民营企业
处于供给者的地位,具有天然的信息优势。加上公共
服务不同于一般的市场产品具有可测量性,大部分
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是一种无形的产品,很难对
它的成本与效用进行测量,或有些产品(服务)虽然
润间的矛盾就成了公众与民营企业利益博弈的
焦点。
(三)政府与公众的利益冲突。
按照近代政治民主理念,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是
一种委托代理关系,政府的产生是公众意愿契约化
的结果,政府的一切措施需以民意为根据,它的行为
要对公众负责,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公正、有效地实
现公众的需求和利益。如卢梭所说:“政治共同体的
发了政府、企业和公众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使得社会资源配置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应在科学分析政府、企业和
公众三方利益冲突的基础上,在确保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合理构建相应的利益协调机制,政府强化监督,最终实现三
方共赢,顺利推动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公共服务;民营化;利益冲突;利益协调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2009)04-0124-05
公共服务民营化作为一种对传统公共服务供给
体制弊端的应然回应,在有效地解决公共服务资金
短缺、供给单一与不足、供给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同时
也带来了诸如寻租、不公平等一系列新的问题,导致
权力是属于人民的,建立在社会契约基础上的国家
及其政府是一种‘公共人格’,主权的一切行为,必须
是真正属于‘公意'的行为”[2]。因此,对公众来说,就
要求政府服务民营化中始终代表公众的利益,以公
共利益最大化为其行为的根本出发点。政府通过与
民营企业的合作,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满足公众日益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另外,由于市
此,公共服务民营化改变了过去公共服务领域以政
府为主导的单元利益格局,形成了政府、民营企业、
公众的多元利益主体格局。如图所示:
图1 公共服务民营化中的利益主体格局
在政府、民营企业、公众多元利益格局中,由于
各利益主体所拥有的资源不同,所处的地位也相应
不同,由此形成了某种不等边的三角图形。政府由于
加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从而违背公共服务民营化
的最终目标即公共利益最大化。同时,还有一个值得
注意的问题,在这里,政府是一个被抽象的概念,其
实政府是由处于不同层次与岗位上的一个个具体的
人构成的——即政府工作人员。正如公共选择理论
的代表人物布坎南在《自由、市场与国家》中所说的
那样,“从本质上说,政治家,官僚或国家代理人同私
上处于被动消费的状态,形成了以国家为主导的单
元利益格局。应该说,这种供给体制在当时很好地解
决了外部经济性问题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满足了
公众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在排除特权与腐败的情
况下,政府与公众也基本上不存在什么利益冲突。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以及公众对公共服务需求的多样化,这种单一的
观的影响,一般公众认为,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
表,提供公共产品是天经地义的,自己无偿或以低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