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关系及对学生作用的研究
许程剑 X hn j n 李应彪 L ig i uC e g a ; i i nb o Y a
( 石河 子大学 食品 学院 , 河子 8 2 0 ) 石 3 0 3
( o dC l g ,hhz U iest,hhz 8 2 0 C ia) F o ol e S iei nv ri S iei 3 0 3, hn e y
关键词: 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 教育
Ke r s:ma ietc r c lms hd e uriuums e c to y wo d n fs u r uu ; id n c rc l i ; du ain
中图分类号: 6 G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6 4 1 (0 0)3 0 9 一 1 10 — 3 12 1 1— 14 O
1 . 性 课 程 显 性 课 程 是 指 学 校 教 育 中 有计 划 、 有组 织 地 实 中, 2显 需要显性课程和 隐性课程共同完成这一过程。 施 的安 排 在课 程 表 上 的 , 要通 过课 堂教 学 所 体 现 的 课 程 。显 性 课 主 33人 际 关 系建 立 过 程 校 园 人 际 关 系是 指校 园 师 生 之 间 、 . 教 程最大的特点是显露性、 直接性 。在针对学生进行特定知识 的传授 师之 间 、 生 之 间 、 学 学校 行 政 管理 人 员 与 师 生 之 间 在 思 想 、 习 、 学 工 过 程 中 , 调 对 大 学 生 综 合 能 力 的 培 养 , 生 不 仅 能 够 学 到 较 为 系 作、 强 学 生活等方面的交往联系的关系。在显性课程 中教师在展现 自己 统 的知识 , 同时由于学科逻辑组织课程和教材 , 由易到难 , 也发展 了 专业知识 的同时 , 还向学生展现 了自己的人格 、 世界观、 审美、 情趣 学生 的心智技能 , 这体现 了显性课程 的直接性1 2 J 。布鲁纳认为 , 每个 等 , 教师健全的人格、 丰富的实践 经验 、 广博 的灾化 知识 、 都是学生 学科领域都存在着一系列 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科 的基本结构。 终 生 受 益 、 之 不竭 的 精 神 源 泉 , 过 课 堂 教 学建 立学 校 师 生 之 间 、 用 通 当学校把这种结构和该学科所特有 的研 究方法作 为教学的基本 内 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显性课程的重要 内容。 隐性课程是校园精神 容 时 , 学 就 获得 了最 佳 教 学效 果 。 教 文 化 中 一 个 重 要 的层 面 , 国 内外 对 师生 人 际 关 系 的影 响 研 究 表 明 , 2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 生形成对学校积极 的情感态度, 与同学形 在学校教育中显性课程的局限在于 ,它有 限的范畴和 内容 , 不 成 积极 的情 感 关 系 。 足 以在大量 的道德冲突面前给学生令人信服 的回答 , “ 而 隐性课 程” 34良好行 为建立 的过程 通过教学,使学生 了解 系统 的社交 . 的特性则弥补 了“ 显性课程” 的不足。在学校整体 教育体系来看,隐 礼仪知识 , “ 要求他 们用礼仪规范来矫正 自己的不 良行 为, 掌握社交 性课程 ” 虽不同于正 式课 程那样有计 划有 目的有组织 , 它更多是通 技巧 , 积累交往经验 , 在人际交往中与他 人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 , 以 过量的道德冲突面前给学生令人信服 的回答 , 隐性课程 ” 而“ 的特性 适应社会发展 的需要 : 同时宁静、 整洁 、 知识氛 围的校 园, 为学生健 则 弥 补 了 “ 式课 程 ” 正 的不 足 。 以 隐性 课 程 与显 性 课 程 之 间又 是 相 康 成 长 提 供 “ 所 土壤 ” “ 境 ”有 利 于 学 生 自觉 约 束 自 己行 为 , 正 和 环 , 改 互依 存 、 互联 系和 相 互补 充 的。 相 不文明、 不规 范 的言 行 , 成 良好 的学 习、 养 生活 习惯 。 3 隐 性 课程 与 显 性 课程 对 学 生 的 影 响 4 结 束语 31知 识 积 累 的过 程 显 性课 程 是 向学 生 传 播 有 形 的 知 识 和 基 . 在 高 校 教 育 中 , 性课 程 和 隐 性 课 程相 辅 相 承 , 得 益彰 。 会 显 相 社 本技能, 强调 的是知识、 技能在学生个性形成 中的作用 , 隐性课强调 需要创新型人才 , 我们培养一个高水平、 高素质 的知识人才 , 在组织 的是情 、 意在学生个性形成 中的作用, 使学生将外在 的影响因素 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显性课程的教学工作, 促 又要充分利用隐性课程 的 转化为个体品质 , 是品质 、 行为和 习惯 的养成过程 , 显性课主要以学 教育作用 , 使显性课程和 隐性课程的教学不断地走向统一与交融。
显性课程对幼儿成长和发展的作用
显性课程对幼儿成长和发展的作用在幼儿教育中,显性课程(Explicit Curriculum)是指教师明确规划和有意识传授给幼儿的课程内容和技能。
与隐性课程相对应,显性课程是经过具体设计和安排,以专门的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教授的,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1.提供系统化的知识和技能:显性课程通过系统地组织、规划和设计教学内容,可以为幼儿提供一系列有针对性和有逻辑性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习显性课程,幼儿可以获得丰富的学科知识,如数学、语言、音乐、美术等,以及各种技能,如阅读、写作、绘画、音乐表演等。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幼儿的发展和学习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2.提供认知发展的框架和激发思维能力:显性课程通过有序的教学安排和学习活动,可以为幼儿提供认知发展的框架。
幼儿通过参与显性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数学课程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数学概念、推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语言课程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音乐课程可以促进幼儿的音乐感知和创造能力等。
3.促进社会情感发展:显性课程与社交、情感和道德发展密切相关。
显性课程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和情境设置,提供幼儿与同伴互动、合作和协作的机会,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和情感认知。
通过显性课程的学习,幼儿可以学会分享、合作、尊重他人、发展友谊等重要的社会情感技能。
同时,显性课程可以通过教授道德和价值观的内容,培养幼儿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4.培养生活技能和自理能力:显性课程还关注幼儿的生活技能和自理能力发展。
通过家政课程、体育课程和活动课程等,可以教给幼儿如何独立自理、保持健康、维持卫生等基本生活技能。
这些技能对幼儿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自主性的培养非常重要。
5.提供丰富的体验和激发兴趣:显性课程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游戏和实践体验,为幼儿提供积极、快乐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
幼儿通过显性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激发兴趣、培养兴趣,并获得积极的学习动力。
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合理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合理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课程在教育理论知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章,命题点也较多。
其中,几乎在各次考试都会涉及的一个命题点就是课程的类型。
而常考的一组类型就是按照呈现方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二者之间的区分常常以各种方式出题。
这里,本店铺名师将以命题点的方式呈现二者的区别。
考点一:概念显性课程是学校情景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显性课程的特征是计划性,知识区分显性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杰克逊于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
是指学校情景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其他学者提出的关于隐性课程的观点:隐性课程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体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或态度。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地获得的经验。
隐性课程是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
考点二:别称显性课程又叫公开课程、正式课程,官方课程。
隐性课程又叫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
考点三:特点和分类显性课程的特点是计划性、预期性、公开性、有意识性。
隐性课程的特点是非计划性、非预期性、学生的无意识性。
考点四:分类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1.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
2.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设置、校园环境等。
3.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
4.心理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
考点五:联系显性课程的实施总是伴随隐性课程,而隐性课程也在不断转化为显性课程。
课程的分类标准和类型
课程的分类标准和类型课程的分类标准依据标准不同,可分为七大类型:以下为详细分类标准和分类类型:(一)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1. 分科课程分科课程宗旨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例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分科课程优点:知识成体系、有系统,便于掌握缺点:学校教育中科目过多、分科过细2.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或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特点:合并了相关学科,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
【例如】小学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综合课程(二)根据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分1.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
依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目前是主流。
【例如】我国古代教育的“六艺”和古希腊教育中的“七艺”,属最早的分科课程。
特点:分科设置,符合学生认识特点,便于较短时间内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缺点:学科课程完全依据成人生活需要,为未来做准备。
往往忽视儿童现实的兴趣和欲求,容易跟生活实际脱节,学生容易死记硬背。
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打破了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引导学生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活动课程代表人物是杜威,萌芽于卢梭。
特点:①重视儿童兴趣、需要和能力和经验②重视发挥学生的探究、交往和合作③强调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因材施教缺点:不重视系统知识学习和任务的完成;缺乏规范性;对教师要求高;学生不容易达到预期效果,不易掌握全面基础知识(三)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1.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要求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
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
必修课程有强制性。
2.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指教育系统法定的,学生可以按规则自由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
选修课程有自愿性。
(四)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1.显性课程显性课程又称正规课程,指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或者在课程表上体现的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PPT
• 预设课程重视教师要根据一定的原则选择并传 递那些相对确定的固定的知识,把课程看作是 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
• 在师生关系上,预设课程强调教师成为课程的 设计者和控制者的角色,教师与学习者的关系 是控制和服从的关系,是传递和接受的关系。
生成课程
• 概念:生成课程是指课程内容未经预先设
定,而是在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指导过程 中形成的一种课程形态。
生成课程的特征
• 与预成性课程相比,生成课程具有一定的 偶发性。 • 生成课程的目标强调的是在活动中形成的 目标,强调学习者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 用中所产生的自己的目标。
• 在教育内容方面,生成课程注重学习者的兴 趣和需要。 • 把学习者的经验看成是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 来源。 • 把教材看成是供学生建构、创造学习经验的 媒介、素材或工具。 • 在师生关系方面,生成课程强调教师与学习 者共同开发课程,教师是学习者学习积极的 支持者、引导者和平等的合作者。
2、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都是课程结构的重要 组成部分,两者具有互补性。 • 一般来说,预设课程在课程结构中应处于 基础和主干的地位,生成课程处于补充地 位。预设课程是基础,生成课程是发展。 预设课程可以为生成课程奠定基础和方向。 生成课程则可以提高预设课程的针对性、 开放性和可变性。
• 预设课程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 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 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 划的落实。在这里,预设和生成都要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相对于学生的发 展,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都只是手段 和措施。
无处不在 一旦确立,难以改变,甚至影响人的一
隐性课程存在形态
非预设隐性课程 预设隐性课程 • 没有精心的组织,课 • 经过有意识的设计和 程计划没有明确规定, 组织,以渗透方式对 对学生发展起重要作 学生产生熏陶作用。 用。 • 校园风景 • 宣传栏、板报
隐性课程的理论探讨
结论
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营造特色校园文化、创新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以 及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发掘、管理和利用隐性课程资源,促 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 战。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需求,高校开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 要性和必要性。本次演示将探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内涵、形式、重要 性、问题以及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什么是隐性课程?简述隐性课程的概念和特点。
3、如何在教育中实施隐性课程?阐述教师在教育中如何融入隐性课程,并探 讨其实现方式。
1、什么是隐性课程?简述隐性课程的概念和特点。
要在教育中实施隐性课程,需要教师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注重班级管理。通过制定合理的班级规则和纪律,引导学生养 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教师要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增强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者,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课 堂讨论、小组合作、课外实践等,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合作、尊重他人以及解决 问题的方法。
内容摘要
总之,隐性课程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通过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我们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 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隐性课程的重视,积极探索开发与实施的有效途径,为培养 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时代人才作出贡献。
引言
引言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价值观和态度等非学 术性内容。相较于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具有更深远的影响力,能够渗透到学生的 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发掘、管理和利用民族高校隐性 课程资源,以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关于显性和隐性课程
关于显性和隐性课程文/张晓全1.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划分的依据是()A.课程设置B.开发和管理主体C.对学生学习的要求D.影响学生的方式形式【参考答案】D.显性和隐性课程的划分依据是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者是影响学生的方式形式。
2.区分显性和隐性课程的主要特征或者主要标志是()A.活动性B.计划性C.组织性D.管理性【参考答案】B.计划性是区分二者的最主要特征。
3. “隐性课程”一词最早由美国教育家()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提出来的。
A.杰克逊B.杜威C.桑代克D.布卢姆【参考答案】A.4.学校的校风、班风、学风、有关教师与领导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评价观等意识形态方面对学生的影响称之为()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参考答案】D.5.贴在墙壁上的课程表也是课程资源,这种课程属于()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隐性课程D.显性课程【参考答案】C.课程表的内涵包括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等的要求,能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等内容,这些内容属于隐性课程。
6.学校教室里学生的座位安排、墙壁布置、室外外语角的设置等,均属于()A.学科课程B.隐性课程C. 活动课程D.显性课程【参考答案】B.上述内容属于学校物质性隐性课程。
7.学校班级课程表里安排的各种学科属于课程,这种课程属于()A.国家课程B.隐性课程C.地方课程D.显性课程【参考答案】D.课程表里安排开设的学科,以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等为主,都是课程计划了安排的课程,属于显性课程。
8.学校管理机构、管理体制、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等属于()A.观念性隐性课程B.物质性隐性课程C.心理性隐性课程D.制度性隐性课程【参考答案】D.9.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持有的心态、行为方式也属于课程,这种课程属于()A.国家课程B.隐性课程C.地方课程D.显性课程【参考答案】B.10.判断:隐性课程是伴随显性课程而产生的,没有显性课程就没有隐性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5.4.1)--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一)显性课程 (二)隐性课程
(一)显性课程
(一)显性课程
( 2 )特点 外显性 正式性 科学性 规范性 多样性
(一)显性课程
2. 显性课程的作用 ( 1 )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 2 )有利于课程实施的运作 ( 3 )能够对隐性课程起到引领、统率作用 ( 4 )可以为校本课程开发起到指导作用
(一)显性课程
3. 显性课程的形态
( 1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 书
(二)隐性课程
( 2 )隐性课程研究的把握之二:研究流派 一是基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的研究。这当属杰克逊。他在 1968 年出版的《课堂中的生活》一书中 指出,构成班级生活的稳固要素有三个:即群体、表扬和权力。群体表明班级是一个由几十名学生 组成的群体,其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规则;表扬表明班级还是一个评价性的情境;权力则还表明班 级是一个权力、地位高低分明的情境。杰克逊通过对这三个要素的分析,意在说明学校、班级生活 中蕴涵的、促进学生社会化的一些非学术性经验的客观存在。 二是批判理论视角的研究。一些研究者认为,学校和班级生活虽然确实存在着复制社会阶级结构和 经济结构的现象,但却同时也把不平等的结构复制到课程当中,使之以“霸权”的形式发挥着控制 功能。因此,必须把这种现象揭示出来,使课程产生激进的变革,从而指向社会公正与人的解放。 在具体的探讨过程中,又形成了强调“再生产性”与突出“抵制性”两种见解。 前者主要以鲍尔斯和金蒂斯为代表。他们的“经济再生产理论”认为,学校不仅“再生产”了劳动 的社会分工,而且“再生产”了更广泛的社会阶层结构。这主要表现为借助于隐性课程中包含的特 殊信息把维持资本主义逻辑和合理性的特殊的价值观、社会规则观、权威观和劳动观得以合法化。 后者主要有阿普尔、吉鲁、威利斯等。其中,阿普尔的研究颇为引人注目。他认为隐性课程是发挥 着“霸权”功能的日常意义体系,实现着特定的意识形态的“再生产”。为此,他针对泰勒的课程 目标模式的四个所谓经典问题也提出了四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 1 )这是谁的知识?( 2 )知识 是由谁来选择的?( 3 )为什么要这样组织知识,并以这种方式来教?( 4 )这对这个特定的群体 是否有利?这些问题更为深刻地揭示了隐含于学校教育和课程中的阶段、性别和种族不平等的产生 机制。
浅析高校德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和谐
产 生巨大 的 、 潜在的熏陶力量 。 第四, 德育的隐性课程对学 生 既有积极 驱动 、 催人奋 进的作用 , 又有间接禁止 、 障 暗设
一
形成的精神氛围和相应 的物质环境 , 于潜移默化 之中形成
的。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墙壁也能说话 ”f 过悄无声息 、 “ ,嗵 耳濡 目染的影响和暗示 ,将大学生宿 舍文化 中的精神 、 道
、
充分重视高校德育显性 课程和 隐性课程的和谐
德、 制度 、 行为规 范和 价值 标准 内化 为宿舍成 员的 自我意 识和 自觉行 为 , 而实现 自我控制 、 从 自我管理。大学生宿舍
文化精神 层面的东西是一种无 形的约 束 ,虽 不具有 强制
所谓显性课程教学是指在课程表里 的 、 学生必须掌握 的、 其成绩会受到系统评价的教学范畴 。隐性课程教学是 指学 校组织行动 中的、 有一定选择性但一般不具备强制性 的活动 中的教学 , : 如 兴趣 小组 、 文体活 动 、 观及公益活 参
践 中要反对只重视潜性教学价值或显性 教学 价值 的片面态 度, 努力实现两者问的和谐 统一 。 高校德育的隐性课程是指与 “ 两课 ” 《 ( 马克思主义政
治理论课》 思想品德课》教学之外的, 和《 ) 没有纳入高等学
校课程管理体 系的德育教育 的课程 。 如显性课 程中所 隐含
价值观、 态度、 行为方式等给学生以熏陶, 给学生以潜移默
但尚无统一 的定论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 相对 , 是学校课 程体 系中不 可忽视 的重要组 成部分 , 它是无 计划的 , 它通 过整个学校 的校 园环境 、 校园生活 、 园氛 围 、 校 学校风气 给 学生施加影响 , 现着学校教育 范围的 自然影响属性 , 体 它 通过学校制度 、 组织 、 学校 集体活动 和师生相互作 用 中的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1. 引言1.1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意义在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隐性教育是指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和微妙的言行间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而显性教育则是教师直接传授的知识和技能。
研究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不仅有助于了解教学过程中不同形式的教育方式,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也可以揭示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通过比较分析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特点和作用,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多维度性和复杂性。
研究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育管理。
对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1.2 研究背景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课堂中的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
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是教育中重要的概念,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这两种教育方式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概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被提出,并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隐性教育是指通过潜在的、间接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的教育内容,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而显性教育则是直接明确的教育方式,通常通过正式的教学活动传授知识和技能。
两者在课堂中的应用和效果各不相同,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更好地发挥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在课堂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教育研究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特点和影响,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隐性教育的定义和特点隐性教育是指在学生接受形式教育的无意识地学习和获得的教育内容和技能。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在进行思政课教育时,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以实现思政课教育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显性教育是指直接传授和灌输的教育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社会伦理道德等知识。
隐性教育则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实践中通过榜样、言传身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既要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又要注重引导、激励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塑造,以便学生在思政课教育中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
显性教育是思政课的基础,包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社会伦理道德等内容。
在这些方面,思政课应该注重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深入浅出地解释政策法规、社会伦理等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观念,提高法治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伦理观念。
思政课要注重教育学生对国家、社会、法律、职业道德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只有通过系统的显性教育,学生才能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思政课要坚持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思政课的延伸,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实践中通过言传身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隐性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投入,通过思政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思政课要注重榜样力量的塑造,教育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榜样,以及学会从榜样中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思政课要注重言传身教,通过师生互动、讨论交流、家庭教育等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
思政课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通过参与思政活动、社团组织、课外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是思政课教育的有效性和全面性的重要保证。
身边的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禁忌课程的例子
身边的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禁忌课程的例子隐性课程和禁忌课程是心理学中常用的两种课程,其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着差异。
它涉及的范围很广,是心理学不可缺少的部分。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对于某个问题或现象并不清楚到底该怎么去做,所以它通常在教学中不被关注,而“你”这个人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在情境中练习来学习,也可以通过与他人互动而得到更多的知识。
“你”在生活和学习中需要帮助和指导,但是又会受到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学生如何运用这些显性语言和隐性语言来指导自己所做的事?如何运用他人对自己的帮助?1.帮助自己我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是教我怎么能将我的东西变成一种现实的东西,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一种工具。
我认为有一种方式可以帮助我发现和表达这一现实。
当我被告知我可以这样做时,我问我自己,你可以这样做吗?我可以这样做吗?当我向别人展示我的新知识时,我需要这样做吗?从那以后我就知道怎么做了,但一直无法确定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因为我自己无法表达这件事本身。
我一直在寻找这种答案,所以我在学习中加入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
2.尊重你应该尊重他人,因为他们也是在帮助你。
我们有很多朋友,有很多人帮助了我们,在许多方面与我们存在着联系。
就像这件事一样,我和我现在的朋友关系非常近,经常交谈,但是我仍然对她的朋友抱有偏见和怀疑。
我认为她对朋友或同学们抱有偏见,我们总是喜欢指责,但是朋友没有回应我去改变我们的关系时你的反应将被定义为“非常愤怒”。
对于我,你并不了解我和朋友们都拥有同样的个性和价值观。
而现在当我第一次看到你这样对我时,我感到非常失望和愤怒。
即使你不是一个完全孤立的人,但是当你被批评和指责时,你不会感觉很好和感觉好。
3.创造“你”,这个女人,他需要给她提供帮助,让她明白如果想要得到她想要的东西,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她说:“我有一个朋友对我很重要。
她有很多事情要帮我,所以我必须好好学习。
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涉及的“显性”与“隐性”
1.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知识梳理】教育的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
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
显性功能的主要标志是计划性。
教育的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如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学校照管儿童的功能等。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
【易混区分】显性功能:计划内计划=结果隐性功能:计划外计划不等同结果例如: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方式能够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强化学生学习的欲望。
但仅凭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可能会使学生变成“书呆子“。
该例题体现的是隐性功能。
2.校园文化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不同的方面【知识梳理】从定义上说,显性文化可以通过观察直接描述出来,是直接、明确和具体的,具有直观性的特点。
学校中的隐性文化要素,需要经过反复的观察并进行恰当的抽象才能得出,具有间接、相对模糊和抽象的特点。
隐性文化是非直观性的,而弥散于人们的具体行为和交往关系之中,是人们处理事物的一般准则、态度、情绪反应和心理倾向。
它既不独立存在,又无处不在,具有弥漫性的特点。
【易混区分】显性文化:有形,如校园的绿化、美化、硬化、亮化⼯程的实现等;学校各项功能设施的建⼯和配套⼯全,常见的像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
隐性文化:无形,如校风、班风、人际关系等例如:学生对学校班级老师所特有的依恋认同和热爱。
该例题体现的是隐性文化。
3.根据课程呈现形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知识梳理】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官方课程、公开课程,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隐性课程也叫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
“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幼儿园课程论形考作业(1)(附加答案)
幼儿园课程论形考作业(1)(附加答案)显性课程是指明确规划、安排并教授给学生的课程,如语文、数学等。
而隐性课程则是指非明确规划、安排但却对学生产生影响的课程,如学校文化、师生关系等。
显性课程注重知识的传授,而隐性课程则注重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的塑造。
2.幼儿园课程中的“情境教学”是什么意思?情境教学是指将研究内容放入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研究和体验知识。
在幼儿园课程中,情境教学可以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创设情境等方式进行,让幼儿在情境中感受、体验和研究知识。
3.幼儿园课程中的“教育评价”有哪些方法?幼儿园课程中的教育评价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观察记录、问卷调查、作品展示、口头表达等。
观察记录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言语和表情等来评价幼儿的研究情况;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的满意度和建议;作品展示可以展示幼儿的研究成果和创造力;口头表达可以通过幼儿的口头表达来评价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幼儿园课程中的“个别化教育”是什么意思?个别化教育是指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满足幼儿的个性化研究需求。
在幼儿园课程中,个别化教育可以通过分组教学、个别指导、差异化教学等方式实现,让每个幼儿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区别在于三个方面。
首先,显性课程是有计划和有组织的研究活动,而隐性课程则是无计划和无组织的研究活动。
其次,显性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知识和技能,而隐性课程主要通过学校环境获得知识、态度和价值观。
最后,显性课程的研究结果是预期的学术知识,而隐性课程的研究结果是非预期的东西。
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在于注重将社会价值和文化知识整合到幼儿的经验中。
由于儿童在早期发展速率很快,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决策应该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
相应的,幼儿教育的方法和材料也不同于其他教育,它更多采用具体的材料和活动,课程较多地采用活动而不是上课的形式加以组织。
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区别是什么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区别是什么?为了帮助广大考生解决关于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区别是什么?的相关问题,中公教师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区别是什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同属于课程的下位概念,从逻辑学上说,它们在内涵上应该是不相容的,在外延上两者之和应当等于课程概念的外延。
从这一原则出发,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以学生获得的经验是学术性的或非学术性的来限定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其外延是相容的;如果以教育者的有意和无意、有计划和无计划来区分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其外延是不周延的;如果把隐性课程界定为校园文化、未预期的学习结果,则又超越了课程的内涵。
因为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不管是学术的,还是非学术的)很难说是显性课程给的或是隐形程中习得的,人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整体行为,不可割裂的。
任何课程都是有计划的,如果某种东西不可计划,那么它至少不被称为课程,而只能叫做偶然的影响。
它们之间的区别不在于结果、计划性或存在的环境,在于学生的接受机制和教师的呈现方式上。
就学生的接受机制而言,可以分为有意接受和无意接受两种。
对显性课程来说,学生总是意识到自己是在学习什么,明确地知道要往哪儿去,目的性比较强,一般都会采取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控制方式,不断地调节自己以求得更大限度地获得各种经验。
而对隐性课程来说,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也不知道要往哪儿去,目的性不强,一般都是在无意识中获得各种教育经验,是一种自然的习得过程。
但对教师来说,则可以是无意识的也可以是有意识的。
不管教师所施加的教育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只要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接受教师影响的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无意习得的全部经验,都属于隐性课程的范畴。
就教师的呈现方式而言,在显性课程中教师一般都采用明确的、直接的、外显的方式来呈现教育内容。
所谓明确是指教育的痕迹极为明显,教师明白自己是在教,学生也明白自己是在学。
所谓直接是指教师直截了当地把教育内容向学生传授,明确地告诉学生要达到什么目标,应该做些什么,学了之后会有什么结果等等。
课程的显隐性
课程的显隐性从性质上看,课程分为显性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就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建议学生必须自学并通过考核,达至明确规定的教育目标,以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
例如学科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等)、活动课程。
具备特定的目的性:达至明确规定的教育目标,并使学生以获取一定的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
明显的特点:以教学为根本途径,轻易教学(例如课堂教学),间接教学(例如网络教学、影像教学)隐性课程就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赢得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并不做为以获取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
也即为一种教育文化或校园文化、体验性教育经验。
具备特定的目的性:并使学生赢得特定的教养,并使学生沦为一个存有特定教养的人。
明显的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根本途径,如进入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就会体验到一种环境美,并不自觉地受到影响,从而自觉地讲究环境卫生。
三类隐性课程:1.物质性隐性课程。
例如学校建筑,校园环境,校园生活。
2.制度性隐性课程。
例如人际关系准则。
3.心理性隐性课程。
如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二、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1.两者关系密切,可谓难分难解,而学校经验的成功与失败,愉悦与伤悲,就是在两者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中进行的;2.正式宣布课程较侧重于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层面,而隐性课程则主要就是情、意方面的自学,但两者之间也互相影响;3.显性和隐性并非紧固一成不变的,两者可以相互转变。
某些隐性部分一旦被人充分认识,通过分析、反省,给与注重和确实,可以变为显性。
反之,显性的某些结果被指出不关键或不能获得注重,也可以变为隐性;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互动互补的,而非主从关系。
这种互动关系,使学校课程由显性到隐性的深层发展,范围也不断扩大(司琦,1989:350);5.隐性课程对显性课程的影响可以就是反面的,也可以就是负面的;既可以阻碍正式宣布课程的发展,也可以推动正式宣布课程的发展;既可以毁坏正式宣布课程,也可以充任补足、健全正式宣布课程。
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艾斯纳教授从课程的功能出发提出以下三种类型的课程:(1)显性课程,即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的课程。
(2)隐性课程,即学生在学学习环境中(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3)悬缺课程,即学校应该提供却没有提供的学习经验,是存在于“理想的课程”和“实际的课程”之间的流失的课程。
显性课程,即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的课程。
隐性课程,即学生在学学习环境中(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分科课程:分科课程是指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
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不确定幼儿园课程内涵以及幼儿园课程实质的变化。
幼儿园课程:我国界定的幼儿园课程概念为“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总和。
”幼儿园课程特点:(1)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启蒙性(2)幼儿园课程的全面性、生活性(3)幼儿园课程的综合性(4)幼儿园课程的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基本取向。
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见解,我们把课程目标取向分为四种类型,即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英国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在过程模式中对生成论目标做了充分性的诠释:他认为,学校教育主要包括三个过程:训练、教学和引导。
“训练”是使儿童获得动作技能的过程;“教学”是使儿童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引导”是使儿童获得以知识体系为支持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是使儿童进入“知识的本质”的过程。
斯坦豪斯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使人类更加自由,更加富有创造性,因而教育的本质是“引导”。
2024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
性和隐性》教案•课程背景与目标•基因显性与隐性基础知识•实验探究:观察遗传现象•生活中遗传现象应用举例目录•课堂互动环节•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01课程背景与目标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性的传递,即生物体通过生殖细胞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
遗传的定义遗传现象举例遗传规律如血型遗传、单双眼皮遗传、色盲遗传等。
包括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交换定律等。
030201生物学中的遗传现象基因显性与隐性概念引入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
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在杂种后代中能够表现出来,而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则不能表现出来。
举例说明如豌豆的高茎(显性)和矮茎(隐性)等。
掌握基因显性和隐性的概念,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遗传现象。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重点与难点重点基因显性和隐性的概念及其遗传规律。
难点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以及解释一些复杂的遗传现象。
为了突破难点,可以采用图示、动画、实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02基因显性与隐性基础知识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定义显性基因能够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
当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同时存在于一个生物体中时,显性基因会掩盖隐性基因的表达。
遗传规律简介:孟德尔定律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隐性课程的显性作用
隐性课程的显性作用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中,通过教学环境、校园文化和校规校纪等方面所传递的非正式课程内容。
它不像显性课程那样通过正式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来进行传授,但却在学生的成长中产生重要影响。
1. 价值观教育:隐性课程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作为社会化的场所,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
通过学校的隐性课程,学生能够学习到尊重他人、助人为乐、团结合作等价值观念,这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人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 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隐性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作为社会的缩影,在学校中,学生需要学会与不同背景的同学相处、与老师建立积极关系、遵守校规校纪等。
这些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交往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 个性发展:隐性课程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校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和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
学校也通过隐性课程传达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业成就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5. 健康教育:隐性课程也包括对学生的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饮食、运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隐性课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
这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隐性课程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隐性课程,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校应该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展,提高其教育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课程按照呈现形式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这个知识点是教师招聘考试当中的常考知识点,也是易错点,本篇文章主要围绕着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区别与联系进行详细论述,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备考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概念核心
首先,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官方课程、公开课程,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其次,隐性课程也叫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自发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
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
与“显性课程”相对。
与其相联的教育实践有:能力分组、师生关系、课堂规范与过程、隐含的教材内容、学生性别差异、班级奖励结构等;其效果体现在政治社会化、价值观与文化道德的习得、权力观念的形成、阶级差异的加深等方面。
二、区别与联系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计划性。
首先,隐性课程对于某一个或某几个课程主体来说总是内隐的、无意识的;而显性课程则是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它对课程的实施者和学习者来说都是有意识的。
其次,显性课程的实施总是伴随着隐性课程,而隐性课程也总是蕴藏在显性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过程之中的。
再次,隐性课程可以转化为显性课程。
当显性课程中存在的积极或消极的隐性课程影响为更多的课程主体所意识,而有意加以控制的时候,隐性课程便转化为显性课程。
三、相关例题
1、贴在教室墙上的课程表本身也是一种课程。
这种课程属于()。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显性课程
解析:C。
课程表是学校情境中的一种常见的课程形态,并非学生计划内要掌握的知识,所以是隐性课程。
2、课程表上安排的各门课程属于()。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显性课程
解析:D。
课程表上安排的各门课程都是我们要求学生能够按照计划去完成和接受的课程安排,所以是显性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