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抗原提呈细胞
抗原提呈
第十五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一、概念1.抗原提呈:一些细胞能够摄取、加工、处理蛋白质,使其降解成小肽,并由细胞的MHC分子将肽运送到细胞表面供T细胞识别的过程。
2.T细胞识别线性抗原肽,需抗原提呈,识别过程具有MHC限制性;这种识别方式可以进一步活化B 细胞而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或活化其他T细胞和巨噬细胞而引起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Th细胞的作用)。
二、抗原的处理和提呈过程1.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1)内源性抗原:胞浆内合成的抗原,如被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细胞内感染细菌的产物或裂解片段和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蛋白等;2)外源性抗原:通过吞噬小体进入细胞的抗原,如可被吞噬细胞吞噬的细菌、细胞、可溶性蛋白质抗原等;2.两类MHC分子结合的肽来源不同1)MHC I 类分子:结合来源于胞浆蛋白的肽(约8-10aa长),由CD8+T细胞识别;2)MHC II 类分子:结合膜结构小泡中的肽(约10-30aa长),由CD4+T细胞识别;3.MHC I类分子提呈肽的过程1)泛素:76aa,负责给要降解的蛋白加标签;2)泛素加标签步骤:a)泛素+E1->泛素-E1;b)泛素-E1+E2->泛素-E2;c)泛素-E2+被降解蛋白->泛素-蛋白;d)更多泛素加到蛋白上形成降解标签;3)26S蛋白酶体=19S帽蛋白+20S核心复合物;为圆筒形;a)20S核心复合物:圆桶形两头两个a环各含7个不同的a-型多肽;圆桶形中间两个b环个含7个不同的b-型多肽;b1, b2, b5亚基为蛋白酶体活性部位;b)19S帽蛋白:圆桶的最外端,20个亚单位组成;可识别带有多个泛素的蛋白,使它们去折叠,移去泛素,使线性化的蛋白进入蛋白酶体核心;4)免疫蛋白酶体:将蛋白降解为抗原肽;由IFN-γ诱导蛋白酶体形成;b1i (LMP2)、b5i(LMP7)、b2i (MECL-1)、PA28a、PA28b;5)TAP:为TAP1和TAP2形成的异二聚体;通过与肽装载复合物相互作用,将胞浆内的肽转运到内质网中;6)肽装载复合物:tapasin(跨膜糖蛋白)+calreticulin(凝集素型分子伴侣,稳定MHCI类分子)+ERp57(巯基的氧化还原酶,通过改变MHCIα2结构域使抗原结合沟槽更适合抗原肽;7)总过程a)部分折叠的MHCI类分子α链在与β2m结合之前与Calnexin结合b)MHCIα/β2m复合物与Calnexin解离,结合分子伴侣复合物,通过tapasin结合TAP;c)胞浆内的蛋白被蛋白酶体降解为肽片段;d)TAP转运抗原肽入内质网,抗原肽结合MHCI类分子,并使MHCI稳定折叠,稳定的抗原肽/MHCI复合物被转运表达与细胞膜;e)4.MHC II类分子提呈肽的过程1)内体(MIIC):吞噬小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再在胞浆内形成一种包裹抗原性的膜性细胞器,叫做内体;内体富含MHCII类分子,进入其内的蛋白质在酸性环境种被附着与内体膜上的酸性蛋白酶水解;它和溶酶体都是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抗原的主要场所;2)不变链(恒定链Ii):防止MHC II类分子在内质网中与肽结合,并将MHC II类分子从内质网引入MIIC;每三个MHC II类分子和三条Ii形成一个九聚体;3)CLIP:不变链降解后留下一段与MHC分子结合的小肽;(下图过程要掌握)4)HLA-DM/HLA-DO:使MHC II类分子与CLIP解离并与肽片段结合;5)总过程:a)抗原提呈细胞将细胞外蛋白抗原摄入内吞泡中;b)在内体和溶酶体中加工摄取的蛋白抗原;c)MHCII类分子的生物合成及转运至内体;d)加工后的抗原肽与MHCII类分子在内质体腔中结合(掌握CLIP中图示过程);e)在细胞表面表达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5.MHC I类分子交叉呈递外源性抗原肽1)肽交换模型:装载有肽的MHC I类分子通过细胞膜内化作用到达吞噬小体,与MHCII类分子同处一室,在此处它们之间结合的肽发生交换;Sec61复合物:孔状,将内质网中错误折叠的蛋白质运回胞浆降解;2)内质网参与模型:内体或吞噬溶酶体可与内质网融合,其中的抗原肽可直接负载MHCI类分子,或被逆向转运到胞浆再经蛋白酶体处理后循经典MHCI类途径处理和提呈;三、抗原提呈细胞1.概念1)MHCI类分子在所有有核细胞中表达;MHCII类分子在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中表达;2)三种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3)抗原提呈细胞具备条件:a)摄取并加工处理抗原;b)通过MHC分子将抗原在细胞表面提呈;c)表达粘附分子使T细胞和APC紧密接触;d)表达协同刺激分子,给T细胞第二信号4)免疫突触:T细胞和APC相接触的区域;a)过程:细胞之间的接触导致细胞骨架蛋白极化,细胞内囊泡和表面受体移动到接触面;持续时间短,下游细胞反应取决于接触时间的长短、信号的强弱、周围环境等因素;b)组成分子:c-SMAC(TCR,CD2,CD4,CD8,CD28,PKC-θ);p-SMAC(LFA-1,ICAM-1,talin);2.树突状细胞对抗原的提呈1)来源: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淋巴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后二者中前者分化为淋巴系DC,后者分化为髓系DC;2)分类a)淋巴组织DC:并指状DC(interdigitating cell,IDC);滤泡DC(follicular dendriticcell, FDC) ;b)非淋巴组织DC:表皮中的DC(Langerhans' cells,LC);间质DC(interstitial)DC ;c)体液中的DC:隐蔽细胞(veiled cell),血液中的DC ;3)三途径:巨吞饮作用(非特异性结合可溶性抗原);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吞噬大的颗粒;4)过程:DC摄入抗原后将其降解成小肽,并与MHC II类分子结合。
免疫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免疫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第⼀章绪论1名词解释:免疫:从狭义上讲,免疫是⼈体对病原体(病菌、病毒)和有害物质的抵抗⼒。
从⼴义上讲,免疫是机体识别“⾃⾝”与“⾮⼰”抗原,对⾃⾝抗原形成免疫耐受,对⾮⼰抗原产⽣排斥反应的⼀种⽣理功能。
2.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C)A.免疫耐受B.免疫⾃稳C.免疫监视D.免疫防御E.免疫调节3.最早提出克隆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D)A.JennerB.BorderC.PorterD.BurnetE.Pasteur4.最早⽤⽜痘预防天花的科学家是(D)A.BurnetB.BorderC.PorterD.JennerE.Pasteur5.免疫指(ABCDE)A.机体排除病原微⽣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细胞的功能。
C.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D.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E.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
第⼆章免疫器官1.简述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概念及其意义淋巴细胞再循环: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进⼊胸导管,经上腔静脉进⼊⾎液循环,在⽑细⾎管后微静脉处穿越⾎管内⽪细胞表⾯(HEV),重新分布于全⾝淋巴器官和组织。
淋巴细胞在⾎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周⽽复始循环的过程即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1)淋巴细胞在淋巴组织和器官中分布更为合理(2)淋巴组织不断从循环池中补充新的淋巴细胞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3)有利于淋巴细胞与抗原和抗原递呈细胞接触(4)有利于动员效应淋巴细胞迁移⾄炎症部位;(5)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记忆性细胞也参与再循环,其接触相应抗原后进⼊淋巴组织,并迅速发⽣活化、增殖和分化,产⽣再次免疫应答。
2.⾻髓的主要功能包括(ABDE)A.各类⾎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的场所B.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C.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D.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的场所E.既是中枢免疫器官,⼜是外周免疫器官3.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B)A.⾻髓B.胸腺C.腔上囊D.淋巴结E.脾4.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A)A.⾻髓B.胸腺C.腔上囊D.淋巴结E.脾第三章抗原1、TD2抗原:⼀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含义医学免疫学
【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含义医学免疫学】专职抗原提呈细胞(professional 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在医学免疫学领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身体免疫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负责向免疫系统展示外源性抗原并激活T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
这一过程对维持机体免疫稳态、抵御感染病原体以及抑制恶性肿瘤等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免疫学研究领域,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主要指的是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巨噬细胞(macrophage)和B淋巴细胞(B lymphocyte)。
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功能和特点,在免疫调节、抗原递呈和淋巴细胞激活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在医学免疫学中的含义、功能和意义。
一、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特征和作用1. 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抗原递呈和T细胞激活能力的抗原提呈细胞。
它们存在于皮肤、黏膜、淋巴器官和血液中,能够有效地识别和捕捉外源性抗原,并将其呈递给T细胞。
树突状细胞还能够分泌多种免疫调节因子,调控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方向。
2.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系统中起着清除异物、嗜噬病原体和调节免疫应答等重要作用。
它们具有高度的吞噬能力和抗原递呈能力,能够有效地清除体内外的病原微生物和捕捉抗原。
3. 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主要负责体液免疫应答,作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之一,它们能够识别、结合和内化抗原,然后将其呈递给T细胞或分泌抗体,从而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和执行。
二、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机制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在免疫应答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捕获和处理各种类型的抗原,并通过MHC分子将其呈递给T细胞,从而激活T细胞并介导免疫应答的发生。
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还能够分泌多种免疫调节因子,调控免疫应答的程度和方向,使得免疫系统能够快速、有效地应对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异物侵袭。
抗原的处理与提呈..
Maturation and loading of MHC class I
Peptide Peptide
Peptide
Endoplasmic reticulum
B2-M Calnexin binds binds and to nascent stabilises class I chain floppy until 2-M binds MHC Tapasin, calreticulin, TAP 1 & 2 form a complex with the floppy MHC Cytoplasmic peptides are loaded onto the MHC molecule and the structure becomes compact
LMP(低分子量多肽):蛋白酶体的核心,
参与内源性抗原的酶介。
TAP:(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参与内源性抗原肽的
转运。
Ii链:
*帮助MHCII类分子装配 *帮助转运 *阻止MHCII分子在内质网与内源性肽结合 。
CLIP:Ii链的一段序 列
与II类分子的抗原结合槽结合
HLA-DM:
使MHC II的抗原结合槽与CLIP解离、与抗 原肽结合.
Toll样受体(TLR)
调理性受体
Fc受体、补体受体
2. 吞噬、杀灭、消化和清除病原体
识别 吞噬、吞饮 氧依赖杀菌系统(ROI,RNI)反应性氧中间物
氧非依赖杀菌系统
(PH、溶菌酶、防御素)
杀、消
消化与清除(水解酶)
大部分胞吐排出 小部分MHC提呈
(二)参与与促进炎症反应 被
募集、活化
趋化作用
(炎症因子) MIP-1/、MCP-1、IL-8
医学免疫学PPT课件 抗原的加工与提呈
第一节 抗原提呈细胞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
是指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 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
包括: 专职APC:树突状细胞、单核吞噬细胞、 B细胞 非专职APC:内皮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
等,诱导表达MHC-II类分子,摄取抗 原能力弱 靶细胞:表达MHC-I类分子
表达CD8a和CD4等淋巴细胞表
面标志
经典DC(conventional DC,cDC)
浆细胞样DC(plasmacytoid DC,pDC )分泌大量IFN-I
IL-3,IL-7,Flt-3L
DC的分布及命名
淋巴样组织中的DC:
并指状DC(interdigitating DC,IDC)分布 于 淋巴组织T细胞区,属成熟DC,高表达MHC分子, 是初次应答的主要APC。
DC的鉴定需要综合判断: 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高表达MHC-II类分
子和相对特异性表面标志、能移行至淋巴器官和 刺激初始T细胞活化的细胞方能称之为DC。
具有相对
小鼠:CD11c、CD24
特异性
人血液中髓系DCDC表:面C标D1志c(BDCA1)、CD11c
人血液中淋巴系DC:BDCA3(CD141)、CD11c
PRR、FcR、CR MHC-II类分子、黏附分子(CD54、CD40等) 共刺激分子(CD80、CD86等)
DC分泌IL-1、6、12、TNFa、IFN-I等
DC的起源和特点
髓样DC(myeloid DC):
来自髓样干细胞
淋巴样DC(lymphoid DC)
来自淋巴样干细胞
GM-CSF
存在于淋巴组织内
第11章_抗原提呈Agpresentation
细胞之间的接触导致细胞骨架蛋白极化, 细胞内囊泡和表面受体移动到接触面。T细胞 和APC相接触的区域称为免疫突触 (immunological synapse)。
免疫细胞之间的接触是短暂的,只持 续数分钟或几小时。
MHC II类分子提呈抗原的简要过程
MHC II类分子也进入内质网。 不变链(invariant chain, Ii)可以防止MHC II 类分子在内质网中与肽结合,并将MHC II类分子从 内质网引入MIIC。
三个MHC II类分子和三条Ii形成一个九 聚体
MHC II类分子提呈肽的详细过程
一、抗原的处理和提呈过程
1、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
胞浆内合成的抗原称为内源性抗原,通过吞噬小体进入 细胞的抗原为外源性抗原
2、两类MHC分子结合的肽来源不同 • MHC I 类分子结合来源于胞浆蛋白的肽
• MHC II 类分子结合膜结构小泡中的肽 • I类和II类分子提呈的肽分别由CD8+或CD4+ T细胞识别
如果仅是外周组织细胞感染了病原体, 而APC没有被感染,那么CD8+ T细胞怎样活 化成为效应细胞呢?
感染了病原体的细胞或者病毒通过吞噬的 途径被APC捕获,但是却可以活化CD8+ T细 胞。How?
MHC I类分子交叉呈递抗原的可能机制之一:
肽交换模型
装载有肽的MHC I类分子通过细胞膜内 化作用到达吞噬小体,与MHC II类分子同 处一室,在此处它们之间结合的肽发生交 换。
3、MHC I类分子提呈肽的过程
蛋白质要想变成可以被MHC I类 分子结合的肽,首先胞浆内的蛋白 要被降解成肽片段。
抗原提呈
5、 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的提呈全过程。
MHCⅠ类分子途径(胞质溶胶途径)---内源性抗原的处理及提呈:内源性蛋白质被细胞内蛋白酶体降解为8~10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后,与TAP结合并由TAP(ER表面的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选择性的转运到内质网腔内,与ER内组装的MHCⅠ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再经高尔基体将复合物转运至细胞膜表面,供CD8+T细胞识别,从而完成抗原提呈过程。
MHCⅡ类分子途径(溶酶体途径)---外源性抗原的处理及提呈:外源性抗原被APC识别和摄取,在胞内形成内体,内体转运至溶酶体或与溶酶体结合,抗原随后被降解成10~17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而转运至MⅡC(富含MHCⅡ类分子腔室)中,腔室中含有在ER中合成并与Ii链(Ia相关恒定链)结合形成复合物而经高尔基体转运来的MHCⅡ类分子。在MⅡC中,Ii链被降解而将CLIP残留于MHCⅡ类分子的抗原多肽结合槽中,再在HLA-DM的作用下抗原多肽结合槽的CLIP被待提呈的抗原肽取代,形成稳定的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然后转运至APC膜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从而完成抗原提呈过程。
11、 MHC分子在抗原提呈过程中的作用。
具有加工、提呈抗原;吞噬杀伤作用;杀伤靶细胞;参与并促进炎症反应;免疫调节作用。
10、 B淋巴细胞的抗原提呈作用:
B细胞能持续表达MHC-Ⅱ类分子,能有效提呈抗原给CD4+Th细胞,也表达B7-1分子,对活化的Th细胞有协调刺激作用。机制:BCR,内吞作用,抗原分子水解,与MHC-Ⅱ类分子形成复合物,表达在B细胞表面,并提呈给CD4+T细胞。
8、 树突状细胞的的来源、分布、分化发育、成熟迁移及其对抗原的提呈过程。
来源:多能造血干细胞的髓样干细胞或淋巴样肝细胞。髓系DC诱导和启动免疫应答;淋巴系DC快速释放大量1型干扰素参与病毒免疫应答。
医学免疫学PPT第十二章 抗原递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课件
★ DC的生物学功能
1. 对T细胞递呈抗原。
谁能激活 Naïve T?
唯一能将Ag递呈给童贞T细胞启动、
递呈功能最强大的细胞
激发初次免疫应答
2. 分泌IL-12 诱导Th1的分化; 3. 参与T细胞胸腺分化发育 4. 诱导免疫耐受 5. IDC和FDC可能参与免疫记忆 6. pDC分泌I型干扰素参与固有免疫
一、抗原的摄取 摄取方式:
胞吞作用(endocytois):细胞外的细菌等颗粒抗原或可溶性 蛋白抗原与APC的膜接触时,胞膜将其包围并吞 入胞内的过程——内化作用
吞噬作用(phagocytosis):单核吞噬细胞对细菌等 胞饮作用(pinocytosis):DC对蛋白分子的摄取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B细胞对特异性抗原分子
表达MHC-II类分子并与抗原结合成MHC-抗原肽 复合体表达B7等协同刺激分子递呈抗原给CD4+T 细胞-TCR识别结合,并使T细胞活化
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
靶细胞:提呈抗原给CD8+T细胞 非专职APC
抗原提供细胞:提供抗原给B细胞
专 职
APC
一、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 cells)
非淋巴组织的非成熟DC,分布在心脏、肾 脏、肝脏、肺脏等实质器官间质的毛细血 管附近 ;黏膜DC(哨兵细胞)
② 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 LC)
表皮和胃肠粘膜上皮的非成熟DC,高 表达FcR, 补体受体和MHC Ⅰ、Ⅱ类分子
3)体液中的DC(循环DC)
淋巴液中的隐蔽细胞、血液DC,淋巴DC
CD8+T CD4+T
外原性抗原递呈途径
APC与T细胞 间粘附分子的 相互作用
抗原递呈细胞与抗原递呈
外源性抗原
内源性抗
原
降解为肽段
结合
与 MHC II结合
与 MHC I
CD8+T细胞
CD4+T细胞
一、内源性抗原加工处理提呈:
LMP(蛋白酶体): 是MHC内蛋白酶体相关基因(LMP2, LMP7)编码的产物,具有广泛的蛋白水解活性,主要 负责将溶酶体外的蛋白降解为多肽。
TAP(抗原加工相关转运蛋白):内质网内,是一种 跨膜蛋白,由TAP1和TAP2两个亚单位组成的异二聚体。 TAP依赖ATP对多肽进行主动转运。(8-13aa的多肽亲 和力高,与MHC I类分子结合的多肽长度相近)
抗原提呈细胞与 抗原提呈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nd Antigen Presentation
1973年 ---DCs T细胞不能识别天然蛋白质抗原,抗
原肽是与MHC分子一起被识别的。 20世纪80年代
T细胞只能识别与MHC分子形成复合物 的抗原肽成分,需要其他免疫细胞辅助:将天 然蛋白质抗原降解为多肽,形成MHC-肽复合物, 被T细胞识别。
成熟DC的主要标志为CD1a、CD11c、CD83,高水平 表达MHC-Ⅰ/Ⅱ类分子,辅助刺激分子CD80及CD86, 黏附分子CD40、CD54以及β1、β整合素家族成员。
来源
按来源不同分髓系DC(DC1)和淋巴系DC (DC2)两类 , 主要不同点为:
①产生的细胞因子(CK)不同: DC1受CD40L刺激后,24h之内即可
第二节 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Antigen Processing &
Presentation
抗原提呈指抗原提呈细胞将Ag加工处理、降解
为多肽片段,并与MHC分子结合为多肽-MHC分子复合物,
抗原提呈细胞及抗原提呈
抗原提呈细胞及抗原提呈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是能够捕获微生物和其它抗原并加工,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为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供活化信号的一类细胞。
APC包括表达MHCⅡ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的APC和表达MHCⅠ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的APC。
前者又分为专职APC(professional APC)和非专职APC (non-professional APC)。
I. 抗原递呈细胞一、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一)分化和种类1.类型根据形态和功能特点,DC主要分为两大类,即经典DC(conventional DC, cDC)和浆细胞样DC(plasmacytoid DC, pDC)。
2.分化、发育和迁移(1)前体期:髓系前体细胞存在于骨髓、外周血、脐血及胎肝中。
(2)未成熟期:未成熟DC(immature DC)主要存在于多种实体器官及非淋巴组织,其可通过受体(如FC RⅡ、人甘露糖受体等)介导的内吞作用(见后述)或吞饮、吞噬作用摄取抗原。
正常情况下,体内绝大多数DC处于未成熟状态,它们具有很强的内吞、加工、处理抗原的能力,但由于仅表达低水平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故刺激初始T细胞和在体外激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的能力较弱。
(3)迁移期:迁移期的DC主要存在于输入淋巴管、外周血、肝血液及淋巴组织,经过淋巴和血液循环,从输入淋巴管进入淋巴结。
(4)成熟期:受炎症等因素影响,未成熟DC能从非淋巴组织进入次级淋巴组织并逐渐成熟,未成熟DC在摄取抗原后,也可自发成熟。
成熟DC(mature DC)主要存在于淋巴结、脾及派氏集合淋巴结,其生物学特征为:MHC分子及黏附分子表达上调,迁移能力增强,由外周逐渐向次级淋巴器官归巢,同时其摄取、处理完整蛋白抗原的能力下调。
成熟DC高表达MHC-Ⅰ类和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B7、CD40、ICAM-1)等,其细胞表面标志是CD1a、CD11c及CD83。
抗原提呈Agpresentation
细胞之间的接触导致细胞骨架蛋白极化, 细胞内囊泡和表面受体移动到接触面。T细胞 和APC相接触的区域称为免疫突触 (immunol分钟或几小时。
肽装载复合物(peptide-loading complex)
肽表位的产生
MHC I类分子提呈肽的详细过程
Defective ribosomal product (DRiP)
4、MHC II类分子提呈肽的过程
由MHC II类分子提呈的抗原是被吞噬溶 酶 体 和 MHC II 类 小 体 ( MHC class II compartment, M IIC)中的蛋白酶降解成肽 的。
问题:MHC I类分子和MHC II类分子结 合的肽是不一样的。
MHC I类分子结合的肽为8-10个氨基酸长,比 MHC II类分子结合的肽片段短
现象:蛋白酶体的抑制剂抑制外源性抗 原的处理加工,说明其处理过程和内源性 抗原一样与蛋白酶体有关。
外源性抗原怎样进入胞浆的呢?
内质网中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在Sec61孔 状复合物参与下可以被返回胞浆降解。
巨噬细胞通过膜表面受体结合细菌并吞噬它们
5、B细胞对抗原的提呈
巨噬细胞不能有效地摄入可溶性抗原,树 突状细胞可以通过巨吞饮作用非特异地摄取 可溶性抗原,B细胞是通过表面受体特异性地 结合可溶性抗原的
B细胞通过抗原受体特异地结合可溶性抗原
三 种 抗 原 提 呈 细 胞 活 化 细 胞 比 较
T
2、泛素-E1然后与泛素交 连酶(E2)上的巯基结合 转移到E2上形成泛素-E2。
3、泛素-E2然后在泛素蛋 白连接酶(E3)的作用下 与要降解的蛋白的赖氨酸 e氨基结合,形成泛素-蛋 白。
APC和抗原提呈
专职性APC (professional APC) 专职性 能组成性表达MHC-II类分子和 细胞活化的共刺激分子, 类分子和T细胞活化的共刺激分子 能组成性表达 类分子和 细胞活化的共刺激分子, 抗原递呈能力强 . 单核-巨噬细胞 单核 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并指状细胞、朗格汉斯细胞) 树突状细胞(并指状细胞、朗格汉斯细胞) BL 非专职性APC (non-professional APC) 非专职性 正常情况下不表达MHC II类分子, 亦无抗原提呈能力; 类分子, 正常情况下不表达 类分子 亦无抗原提呈能力; 但在炎症中或受到某些因子刺激后,诱导性表达MHC-II类 但在炎症中或受到某些因子刺激后,诱导性表达 类 分子,抗原递呈能力弱。 分子,抗原递呈能力弱。 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等。 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等。
本章重点内容 APC的概念、分类 的概念、 的概念 DC和B淋巴细胞提成抗原的特点 和 淋巴细胞提成抗原的特点 不同发育阶段DC的作用特点 不同发育阶段 的作用特点 MHC-I和MHC-II途径的 比较 和 途径的
Removal of CLIP
?
How can the peptide stably bind to a floppy binding site? Competition between large number of peptides
Loading of MHC-II With Peptides From the Exterior
树突状细胞的分化、 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发育和迁移
B
Menu
F
Figure 6-1
Dendritic cells make multiple contacts with T cells
医学免疫学全套课件 第08章--抗原呈递细胞及抗原呈递作用
APC以多肽-Ⅰ类分子复合体递呈给CD8+ T细胞.
2. 外源性抗原-II类分子途径
外源性抗原:是指从细胞外摄入胞内的抗原,如细菌、
外毒素等。
APC 经吞噬或胞饮作用摄入抗原 , 在吞噬体或在内 体被蛋白水解酶作用降解为多肽片段 ( 约 12~20aa) , 至粗面内质网,与 MHCⅡ类分子及非变异链 (Ii 链 ) 结合成复合体,与高尔基体分泌的内体 /溶酶体融合, Ii链解离,移到细胞表面。 以多肽-MHCII类分子复合体递呈给CD4+ T细胞.
肝脏 骨 滑膜组织 中枢神经系统 肉芽肿组织
前单核和单核细胞(Promonocyte and Monocyte) 单核细胞(Monocyte) 定居巨噬细胞/组织细胞(Resident Macrophage/
Histocyte)
枯否氏细胞(Kupffer cell) 破骨细胞(Osteoclast) A型滑膜细胞(Type A synovial cell) 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Epithelioid cell/
二、单核-巨噬细胞:
(Monocytes, Macrophage) 免疫作用:
1)吞噬和杀伤作用;
2)摄取,加工处理 和递呈抗原;
3)合成和分泌各种 活性因子
单核-巨噬细胞成员
---------------------------------------------所在组织、脏器 名称 ---------------------------------------------骨髓 血液 实体组织
IDC的移行和成熟过程:
L细胞(未成熟的DC),分布在皮肤表皮层,摄取 和处理经皮肤进入的抗原。 迁移进入淋巴管,即为淋巴液中的隐蔽细胞, 到达淋巴结深皮质区的T细胞富含区,即为成熟的D 细胞,即IDC,IDC将已处理的抗原肽递呈给T细胞。
免疫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区分“自己”与“非己”物质,从而达到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与免疫调节的一种生理功能。
2、抗原(Ag):能诱导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并能与其产生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3、异物性:T、B淋巴细胞在胚胎期、在成熟前未充分接触过的物质(未被阴性选择过的物质)。
4、易接近性:指抗原分子的特殊化学基团与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相互接触、结合的难易程度。
决定免疫原性的强弱。
5、免疫原性:是指抗原分子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效应T淋巴细胞的特性。
6、抗原性(反应原性):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T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性能。
7、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AD)(物质基础):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又称为表位。
8、抗体(Ab):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该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9、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Ab都是Ig,Ig不一定都是Ab)10、超抗原(SAg):是一类由细菌外毒素、菌体某些成分、逆转录病毒蛋白和热休克蛋白等构成的不同于有丝分裂原的抗原性物质。
这类抗原作用不受MHC限制,无严格的抗原特异性,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克隆T细胞或B细胞。
11、补体(complement,C):是正常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样活性的球蛋白。
12、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补体及其调节因子和相关膜蛋白共同组成的一个反应系统。
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病理性反应,是体内重要的免疫效应系统和放大系统。
13、细胞因子(CK):是一大类由细胞分泌的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小分子多肽(或蛋白质)。
14、白细胞分化抗原(LDA):是指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在正常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和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膜表面分子。
第十二章 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2、MHCⅠ类分子的生成与组装 3、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的形成与抗原肽的提呈
蛋白酶体β亚单位基因/LMP基因 (proteasome subunit beta type,PSMB)
➢PSMB 8和PSMB9( 又称LMP-2 和 LMP-7) ➢编码蛋白酶体β亚单位,具有酶活性。 ➢参与内源性抗原的酶解
通常所指的APC,指能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以及黏附分 子,具有较强的抗原摄取、加工处理与提呈功能的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 (DC)、M和B细胞。
❖非专职性APC(non-professional APC)
非组成性地表达MHCII类分子,抗原提呈能力弱,包括内皮细胞、纤维母 细胞、上皮及间质细胞等。 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等也可通过MHC-I类分子途径提呈抗原,属广义 APC。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基因 (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TAP)
➢TAP-1 和 TAP-2 ➢编码内质网膜上的TAP ➢参与内源性抗原的转运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TAP)
(内腔 )
(疏水的) (跨膜的)
(胞浆)
MHCⅠ 分子的生成与组装
3、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的形成与抗原肽的提呈
HLA-DM分子催化CLIP与抗原肽结合槽解离,促进待提呈的抗原肽与沟槽稳定 结合,形成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转运至APC表面,供CD4+T细胞识 别。
Ii的主要功能
①促进MHCⅡ类分子二聚 体的形成,包括组装和折 叠;
②促进MHCⅡ类分子二聚 体在细胞内的转运,尤其 是从内质网向高尔基体的 转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原分子表面能与抗体结合的决定簇总数称 为抗原结合价。
抗原决定簇的分类
覆盖型决定簇和非覆盖型决定簇 功能性和隐蔽决定簇 T细胞决定簇和B细胞决定簇
载体决定簇和半抗原决定簇
交叉反应
抗原(或抗体)除与其相应抗体(或抗原) 发生特异性反应外,有时还可与其他抗体 (或抗原)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交叉反应是由于存在共同Ag表位 抗体1与抗原1结合
Ag1
抗体1 抗体2
抗体2与抗原2结合 抗体1与抗原2结合 抗体2与抗原1结合
Ag2
抗原的种类
1、根据抗原来源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为:
异种抗原(V,细菌等); 同种异型抗原(ABO,Rh,HLA,Ig); 自身抗原(隐蔽的、修饰的); 异嗜性抗原(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Ag)。
第二节 抗原提呈
一、概念 go 二、溶酶体提呈途径-外源性Ag的提呈go 三、胞质溶胶提呈途径-内源性Ag提呈go
抗原提呈:是指抗原提呈细胞(APC)摄取 是指抗原提呈细胞(APC)摄取
抗原并将其处理成具免疫原性的多肽,以MHC 抗原并将其处理成具免疫原性的多肽,以MHC 分子-抗原肽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APC表面,供 分子-抗原肽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APC表面,供 T细胞的TCR识别。 细胞的TCR识别。
内源性抗原的提呈及处理
内源性抗原(细胞内合成的Ag,如V蛋白,肿瘤细 胞 合成蛋白等) 被细胞内的蛋白酶体降解为 与TAP1和TAP2(抗原加工 转运到ER 在ER内 形成抗原肽 多肽(8~13AA) 相关转运体)结合 -MHCI类复合物 转运到靶C表面
合成的MHCI类分子与抗原肽结合
在高尔基复合体的帮助下 提呈给CD8+细胞。
完全抗原:凡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
无免疫应答
半抗原
载体
抗半抗原抗体
半抗原与蛋白载体结合形成完全抗原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异物性:组织结构的差异性,如异种物质、 同种异体物质、自身抗原。 2、一定的理化性状:大分子胶体、一定的化学 组成和结构、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一 定的物理性状。 3、完整性(途径) 皮内>皮下>腹腔>静脉>口服 4、机体因素:遗传、年龄、性别等
抗原与抗原提呈
第一节 抗原概述
一、抗原的有关概念 21 二、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23 三、抗原特异性 25 四、抗原的种类 30 五、诱导免疫细胞增殖的其他成分 32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产 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 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 质。 抗原的性能: 免疫原性,即抗原能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 增生、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的特性。 抗原性,即抗原可在体内外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发 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对Ag的摄取和处理:胞吞(内化)-摄取大分子和 颗粒状或细胞状物质。根据物质的状态、大小及 特异性不同,分为: 吞噬(大颗粒) 吞饮(微小颗粒或液体) 受体介导的胞吞(特异性、选择性浓缩) 对Ag的提呈:加工处理后的抗原肽与MHCII类分子 结合成复合物,提呈给CD4+T细胞
2
B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
Ag
超抗原的生物学意义 a、参与某些病理过程 SAg刺激大量T细胞激 活,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引起某些疾病. b、SAg与自身免疫应答 SAg的强大刺激可能激 活 体内自身反应性T细胞,从而诱发自身免 疫性疾病. c、SAg与免疫抑制 T细胞因过度激活而被耗竭. d、SAg与抗肿瘤效应 CTL被大量激活而对肿瘤 发挥杀伤作用.
外源性抗原的提呈及处理
外源性抗原 APC摄取 吞噬体 在 酸性环境中被酶水解成抗原片断 降解为多肽(10-17AA) 吞噬溶酶体内
结合
在高尔基复合体的帮助下转运 到APC表面 提呈给CD4+细胞 Ii被降解、解离 ER内合成的
MHCII分子
在Ii辅助下转运到吞噬溶酶体
MHCII类分子的Ag结合凹槽与Ii结合封闭
树突状细胞
一、表面标志 主要特征性标志 CD1a/CD11c/CD83
二、树突状细胞的来源 DC的来源 DC主要有两种来源,即髓 系来源和淋巴系来源。 髓系来源DC与单核、粒细胞有共同的 祖细胞. 淋巴系来源的DC与T细胞、NK细胞有 共同的前体细胞。
三、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发育、成熟及迁移
淋巴系DC的发育成熟在胸腺,具体知之甚少。 髓系DC的分化发育分为四个阶段: 1.前体阶段:存在人胎肝、脐血、骨髓、外周血中。 2.未成熟阶段:具摄取加工、处理Ag的功能. 3.迁移期:存在输入淋巴管、外周血、肝,进入淋巴结。 4.成熟期DC:存在于淋巴结、脾、派氏集合淋巴结. DC的迁移与成熟:DC在成熟过程中,其捕获和处理抗原 的能力逐渐降低,但提呈的能力则明显增强。成熟后从 非淋巴组织迁移到次级淋巴器官,从而激发T细胞应答。
2、丝裂原:非特异的多克隆激活剂,如 PHA、ConA、PWM、LPS. 3、超抗原:能刺激多个T细胞克隆活化的 物质为 超抗原(Superantigen,Ag).
SAg激活T细胞的特点: SAg激活T细胞的特点: 激活
强大的刺激能力; 无须抗原处理; 与T细胞相互作用无MHC限制性; 选择性结合TCRβ链V区; 超抗原不仅可激活T细胞,而且可能诱导T细胞 的耐受; 超抗原的免疫识别位点分为两类:MHC结合位 和TCRVβ区结合的T细胞表位
摄取抗原 BCR能浓集抗原并使之内化; 非特异性胞饮作用。 处理及提呈抗原 活化的B细胞能表达 丰富的MHC-II类分子,加工后的抗原 肽与MHCII类分子结合而被CD4+T识 别。
兼职抗原提呈细胞
某些细胞通常情况下不表达MHC-II分子,但在 炎症过程中,或接受某些活性分子刺激后,则可 表达MHC-II类分子,并能处理和提呈抗原。这 些细胞被称为兼职APC。 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各种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 皮肤的成纤维细胞及活化的T细胞等。 兼职APC可能参与炎症反应或某些自身免疫病的 发生。
抗原提呈细胞
第一节 APC的概念、种类和特点 go 第二节 树突状细胞 第三节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第四节 B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 go go go
概念:
APC: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 息提呈给淋巴细胞的细胞。 广义APC:是指能表达被特异性T淋巴细胞 识别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任 何细胞。 Professional APC:能表达MHC-II类分子 的DC、B细胞、Mφ。
四、DC的分布与分类
淋巴样组织中的DC:滤泡DC、并指状DC和胸腺DC 非淋巴样组织DC:朗格汉斯细胞和间质细胞 循环的DC:外周血中占单个核细胞的1%
五、DC的功能
是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APC细胞 参与T、B细胞分化、发育和活化 调节机体免疫应答 分泌IL-1,6,8,12,TNF,IFN等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
2、根据抗原激发机体免疫应答对T细胞的依 赖性分为: TD-Ag;TI-Ag 3、其他分类方法
诱导免疫细胞增生的其他成分
1、免疫佐剂:某些物质若先于抗原或与抗原一起注入 机体,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或改 变免疫应答类型,此物质称免疫佐剂。 种类:无机佐剂;有机佐剂;合成佐剂;油剂。 作用: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强机体对抗原刺激的 反应性;改变抗体类型;引起或增强迟发性超敏反 应。
抗原特异性
抗原的特异性,即免疫原性的特异性和抗原性的 特异性。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
结合
Ag2
抗原决定簇-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
概念: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 团,又称表位。 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 特异性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