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标志物——甲胎蛋白
血清铁蛋白甲胎蛋白和甲胎蛋白异质体L3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血清铁蛋白甲胎蛋白和甲胎蛋白异质体L3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摘要】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但致命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血清铁蛋白、甲胎蛋白和甲胎蛋白异质体L3是原发性肝癌常用的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准确性。
血清铁蛋白具有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的促进作用,甲胎蛋白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金标准,而甲胎蛋白异质体L3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联合检测方法综合了三种标志物的优势,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讨联合检测方法的优势和适用范围,为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提供更多的依据。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血清铁蛋白、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L3、联合检测、诊断价值、临床应用、研究意义、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原发性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目前,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一直是一个难题,因为该病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导致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治疗效果十分有限。
寻找一种早期诊断方法成为了当前肝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血清铁蛋白、甲胎蛋白和甲胎蛋白异质体L3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血清铁蛋白是一种以铁为中心,负责铁的转运和储存的蛋白质,其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甲胎蛋白是常见的肝癌标志物,其在肝癌诊断和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而甲胎蛋白异质体L3则是甲胎蛋白的一种变异形式,其在肝癌中表现出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通过对血清铁蛋白、甲胎蛋白和甲胎蛋白异质体L3的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和准确性,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机会和预后评估。
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铁蛋白甲胎蛋白和甲胎蛋白异质体L3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肝癌诊断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铁蛋白甲胎蛋白和甲胎蛋白异质体L3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癌抗原125、鳞状细胞癌抗原等20种常用肿瘤标志物、主要疾病临床意义及正常参考值

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癌抗原125、鳞状细胞癌抗原、肿瘤相关物质等20种常用肿瘤标志物、主要疾病临床意义及正常参考值甲胎蛋白(AFP)AFP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敏感、最特异指标,适用于大规模普查,如成人血AFP值升高,则表示有患肝癌的可能。
甲胎蛋白主要由胎儿肝细胞及卵黄囊合成,甲胎蛋白在胎儿血液循环中具有较高浓度,出生后则下降,至生后2-3月甲胎蛋白基本被白蛋白替代,血液中较难检出,成人血清中含量极低。
甲胎蛋白生理功能包括运输功能,作为生长调节因子双向调节功能、免疫抑制、T淋巴细胞诱导凋亡等,与肝癌及多种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多种肿瘤中均可表现出较高浓度,可作为多种肿瘤阳性检测指标。
临床主要作为原发性肝癌血清标志物,用于原发性肝癌诊断及疗效监测。
在转移性肝癌AFP值一般低于350-400ng/ml。
正常参考值:≤7ng/m l癌胚抗原(CEA)C EA升高常见于大肠癌、胰腺癌、胃癌、乳腺癌、甲状腺髓样癌、肝癌、肺癌、卵巢癌、泌尿系肿瘤等,吸烟、妊娠期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肠道憩室炎、直肠息肉、结肠炎、胰腺炎、肝硬化、肝炎、肺部疾病等,CEA在诊断上辅助价值。
术前或治疗前CEA浓度能明确预示肿瘤状态、存活期及有无手术指征等。
术前CEA浓度越低,病期越早,肿瘤转移、复发可能越小,生存时间越长;术前CEA浓度越高说明病期较晚,难于切除,预后差。
正常参考值:≤5ng/ml癌抗原125(CA125)CA125最常见于上皮性卵巢肿瘤血清中,诊断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差,恶性肿瘤引起腹水中可见升高,升高可见于如卵巢囊肿、子宫内膜病、宫颈炎及子宫肌瘤、胃肠道癌、肝硬化、肝炎等多种妇科良性疾病。
正常参考值:≤35U/ml癌抗原15-3(CA15-3)乳腺癌辅助诊断指标但在乳腺癌早期敏感性不高,早期阳性率为60%,转移性乳腺癌阳性率为80%。
癌抗原15-3术后随访,监测肿瘤复发、转移指标。
增高:见于乳腺癌、肺癌、结肠癌、宫颈癌等。
AFP-原发性肝癌最特异的指标

AFP:原发性肝癌特异性指标原发性肝癌:中国第二大高发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PHC)是一种恶性程度高,早期浸润和转移性强的恶性肿瘤,我国是PHC发病大国,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在肿瘤相关死亡中仅次于肺癌,高居第二。
早期患者有效治疗后5年生存率高达70%,而晚期HCC切除后复发率高,易转移。
多数患者就诊时已近中晚期,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甲胎蛋白(AFP)与原发性肝癌人类AFP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长臂11-12区,调控区包含有启动子,沉默子,增强子,是由590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170kD ),属于胚胎性蛋白,是诊断HCC的重要特异性指标。
总AFP含有3种组分:L1(存在与肝炎和肝硬化中)、L2(卵黄囊肿瘤和孕妇血清)和L3片段(HCC细胞特异性片段)。
研究发现胚胎发育过程中的AFP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保护胎儿免受母体攻击。
因此该阶段中AFP基因的mRNA增强子始终处于激活状态,而沉默子则受抑制,AFP蛋白大量表达。
胎儿出生后,沉默子被激活,抑制了增强启动效应,使AFP表达受阻。
研究发现HCC发生时,增强子再次激活,导致AFP蛋白大量表达,使的HCC产生免疫耐受而获得生长空间。
1956年在科学家第一次在胎儿血清中发现的一种胚胎专一性的甲种球蛋白,命名为甲胎蛋白。
1964年临床发现在肝癌患者血清中亦可检测到AFP,从此AFP开始在临床中体现其价值:1)正常情况下甲胎蛋白在出生后迅速消失,如重现于成人血清中,则提示有肝癌的可能。
2)在生殖腺胚胎瘤和少数转移性肿瘤如胃癌,以及在孕妇、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甲胎蛋白,但升高不如肝癌明显。
3)甲胎蛋白现已广泛应用与肝细胞癌的普查、诊断、判断治疗效果、预测复发。
普查中阳性可早于症状出现8~11个月。
肝细胞癌患者的甲胎蛋白阳性率为70%~90%。
甲胎蛋白>400ug/ L持续1个月,或>200ug/ L持续2个月而无肝病活动证据,并排除了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瘤者,应高度怀疑肝癌。
afp诊断肝癌的标准

afp诊断肝癌的标准AFP诊断肝癌的标准。
AFP(甲胎蛋白)是一种由肝细胞和胎儿绒毛组织产生的糖蛋白,在肝癌的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AFP水平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肝癌的诊断和监测。
在临床实践中,AFP的检测已成为诊断肝癌的重要指标之一。
下面将介绍AFP诊断肝癌的标准。
首先,AFP的参考范围是多样化的。
在正常人群中,AFP的水平通常很低,一般在20ng/ml以下。
但是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妊娠期、肝炎、肝硬化等,AFP的水平也可能会升高。
因此,对于不同情况下的AFP水平参考范围需要进行区分和判断。
其次,AFP的诊断标准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肝癌患者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而AFP的水平也可能并不明显升高。
因此,单独依靠AFP的水平来诊断肝癌是不够准确的。
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分析,才能够做出准确的诊断。
另外,AFP的动态监测也是诊断肝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肝癌患者在接受治疗后,AFP的水平通常会有所变化。
通过定期监测AFP的水平,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疾病进展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此外,AFP联合其他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也有助于提高肝癌的诊断准确性。
除了AFP外,AFP-L3、PIVKA-II等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也可以提供辅助诊断的信息。
多种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对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AFP的诊断标准可能会因不同的研究和实验室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在进行AFP检测时,需要选择可靠的实验室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综上所述,AFP在肝癌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单独依靠AFP的水平来诊断肝癌是不够准确的,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其他检查结果以及动态监测等进行综合分析。
同时,联合其他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也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在进行AFP检测时,需要选择可靠的实验室进行检测,并注意其参考范围的多样性。
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一、概述1、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胎儿发育早期由肝脏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由591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电泳时位于白蛋白和α1球蛋白之间。
2、新生儿时期AFP很高,到1岁时降至10µg/L~20µg/L,在成人血清中AFP的含量很低。
当肝细胞发生恶性变时,AFP含量明显升高,是临床上辅助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指标。
二、参考区间血清AFP检测的参考区间可因方法、仪器、试剂不同而有不同。
三、筛查血清 AFP 联合肝脏超声检查可作为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
高危人群以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长期酗酒者以及有原发性肝癌家族史者为主,筛查年龄男性≥ 40 岁,女性≥50 岁开始,宜每隔 6个月检查一次。
四、临床意义1、血清AFP是临床上辅助诊断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
对于血清AFP≥400μg/L超过1个月,或≥200μg/L持续2个月,在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和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后,应高度怀疑肝癌,需做B 超检查,必要时做CT/MRI和活组织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血清AFP对肝癌诊断的阳性率一般为70%左右,尚有约30%的肝癌患者AFP检测阴性,因此,不能仅靠AFP来诊断肝癌。
2、血清AFP升高也可见于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如睾丸非精原细胞瘤、卵黄囊瘤、恶性畸胎瘤等。
还可见于其他恶性肿瘤,如胃癌,结直肠癌等。
3、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 AFP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多在20~200µg/L之间,一般在2个月内随病情的好转而逐渐下降。
4、妇女妊娠3个月后血清AFP可见升高,主要来源于胎儿。
孕妇血清中AFP异常升高,可见于胎儿神经管缺损、脊柱裂、无脑儿等。
AFP可由开放的神经管进入羊水而导致其在羊水中含量异常升高。
孕妇血清中AFP异常降低,提示胎儿有Down's 综合征的风险。
甲胎蛋白标准

甲胎蛋白标准甲胎蛋白标准(AFP)是一种特定的蛋白质,是胚胎和胎儿发育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同时也是一种肿瘤标志物。
AFP作为一种生物标志物,可以用来诊断某些疾病,如胎儿畸形和某些癌症。
本文将介绍AFP的特点、检测方法、临床应用和标准化的重要性。
一、AFP的特点AFP是一种单链糖蛋白,由4个多肽单元组成。
它主要在胚胎和胎儿的肝脏、胃肠道和卵巢中合成,是一种胚胎发育的标志。
AFP的含量在胎儿出生后会逐渐降低,成人体内的AFP含量通常很低。
然而,某些情况下,如某些肝病和某些癌症,AFP的含量会升高。
二、AFP的检测方法AFP的检测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免疫测定法、放射免疫测定法、酶免疫测定法等。
其中,免疫测定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免疫学原理,通过检测样本中AFP与抗AFP抗体的结合情况,来测定AFP的含量。
放射免疫测定法则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体与样本中的AFP结合来测定AFP的含量。
酶免疫测定法则是利用酶标记的抗体与样本中的AFP结合来测定AFP的含量。
这些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医生和病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
三、AFP的临床应用AFP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以下方面:1. 诊断胎儿畸形:AFP是一种胚胎发育的标志,如果胎儿出现某些畸形,如神经管畸形、腹壁缺陷等,AFP的含量会升高。
因此,通过检测母体血液或羊水中的AFP含量,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胎儿畸形。
2. 诊断某些癌症:AFP在某些癌症中也会升高,如肝癌、睾丸癌等。
因此,通过检测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AFP含量,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这些癌症。
3. 监测治疗效果:AFP可以用来监测某些癌症的治疗效果,如肝癌、睾丸癌等。
如果治疗有效,AFP的含量会降低,反之则升高。
四、标准化的重要性AFP的检测结果对于病人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标准化可以使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这对于医生的诊断和病人的治疗非常重要。
肝癌的肿瘤标志物与指标

肝癌的肿瘤标志物与指标肝癌是一种严重的肿瘤疾病,早期诊断是提高治疗成功率和生存率的关键。
在肝癌的诊断中,肿瘤标志物和指标的检测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肝癌肿瘤标志物和指标,以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1.肝癌相关抗原(AFP)肝癌相关抗原(AFP)是最常用的肝癌标志物之一。
AFP的检测可以作为肝癌筛查和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
在肝细胞癌和胚胎性肿瘤中,AFP的水平往往明显升高。
然而,AFP的敏感性并不高,因此需要与其他标志物或检查方法相结合才能提高准确性。
2.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是一种与肝癌鳞状细胞癌相关的标志物。
SCCA的升高可以提示肝癌病情的进展和转移。
它在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较低,但对于评估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具有一定的意义。
3.甲胎蛋白-增强型同一亲和力电池(AFP-L3%)AFP-L3%是AFP的变种,在肝癌中的阳性率更高。
AFP-L3%的升高可以提示肝癌的发生和进展。
一些研究表明,AFP-L3%与肝癌的浸润与转移呈正相关,因此在评估肝癌的临床分期和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4.人细胞凝集素-3(Gal-3)人细胞凝集素-3(Gal-3)在肝癌中表达增强。
Gal-3的升高与肝癌的发生、进展以及肿瘤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
Gal-3的检测可以作为辅助诊断指标,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
5.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25(CA125)是一种与肝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
CA125的升高可以提示肝癌的存在,特别是肝细胞癌。
然而,CA125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因此常常需要与其他检查方法结合使用。
6.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99(CA199)在肝癌中的水平通常升高。
CA199的检测可以作为肝癌的辅助诊断指标,有助于评估肿瘤的预后和治疗效果。
除了以上常见的肝癌肿瘤标志物外,一些其他指标也与肝癌的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
如肝功能指标(ALT、AST、AFP/ALT比值等)、包括PD-L1等免疫检测指标、肿瘤相关基因等。
肿瘤标志物AFP-CEA两联检组合

1、甲胎蛋白与癌胚抗原指标简介1.1 甲胎蛋白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糖原蛋白,主要产生于胚胎期的肝细胞层或卵黄囊,在胃黏膜细胞层中也有少量分泌。
AFP目前仍是临床上原发性肝癌特异性最高的肿瘤标志物,其阳性检出率为70%左右。
相比于肝超声和成像造影,因其检出结果避免了主观判断,且提高了灵敏度,大大提高了早期诊断的准确率。
但仍有约3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为AFP阴性。
此外,在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肝病及其他肿瘤中也存在AFP的升高,这给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干扰。
1.2癌胚抗原除了AFP,胚胎发育过程中还产生一种酸性蛋白——癌胚抗原(CEA),出生后逐渐消失或仅维持极低的量,过多的CEA可能在细胞恶性化过程中起作用。
CEA是一种广谱性的肿瘤标志物,但以消化道恶性肿瘤中阳性率最高。
而另一方面,CEA对术后评价和预后判断所起的作用具有更重要的临床价值。
2、AFP/CEA指标联检的优势2.1 AFP/CEA联检诊断原发性肝癌黄长生通过联合检测血清AFP、CEA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研究,结果表明,单项指标对肝癌的阳性检出率以AFP的特异性最高,为71.88%,也有25.0%检出CEA阳性,而联检的阳性率达90.63%。
在赵建军等对肝细胞癌(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形式)的研究中,CEA、AFP的单项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1%和51.4%,均低于两项联合检测的55.3%。
AFP、CEA的联合检测,不但提高了肝癌早期的检出,而且对判断原发性肝癌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因而对临床上治疗方案的及时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2 AFP/CEA联检可区分转移性和原发性肝癌在赵明等人的研究中, 肝转移癌患者血清CE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和原发性肝癌患者(P<0.05), 且阳性率为88.4%。
而肝转移患者中的AFP阳性率为41.8%,在原发性肝癌中为93.5%。
刘永炜的研究中,原发性肝癌的CEA阳性率14.2%,转移肝癌则为76.9%, 前者CEA水平也远低于后者。
肝癌标志物——甲胎蛋白ppt课件

凝集素亲和免疫印迹法
Thank you!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主要经营:课件设计,文档制作,网络软件设计、 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
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 满意!
So
肝癌
确诊
影像学检查 (B超、CT及磁共振成像等 持续一个月以上 AFP含量大于400μg/L 怀疑
动态观察AFP含量的变化
单该克如隆抗何体酶检联免测疫法A(FEPIA呢) ?
放射免疫法(RIA)
AFP异质体
AFP中存在氨基酸序列相同而糖链或蛋白质等电点不同的情况。 AFP分子糖链异质性与组织器官来源有关,不同生理、病理状况可产生不同的糖
That is to say
However
!!EXCEPTION!!
!!EXCEPTION!!
部分肝硬化病人会长期出现AFP达到上千,但多年都没有肝癌的迹象。 同时发现约20%的晚期肝癌病人,直至病故前,AFP仍不超过10。 AFP与肿瘤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性,即肿瘤越小,阳性率越低。 AFP也与病理类型相关,癌细胞分化I级和II级,AFP相对较低,Ⅲ级时相对较高。
甲胎蛋白
——原发性肝癌特异性标志物
原发性肝癌
80-90%Hcc患者血清AFP增 高
肝细胞癌Hcc—90%
肝外胆管细胞癌Hcc— 10%
甲种胎儿球蛋白,甲型胎儿蛋白
AFP
糖蛋白
正常情况下,来自胚胎的肝细胞和卵黄囊。
胎儿出生约两周后甲胎蛋白从血液中消失。
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尚不到20微克/升。
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AFP)病人会长期出现AFP达到上千,但多年都没有肝癌的迹象;同时发现约20%的晚期肝癌病人,直至病故前,AFP仍不超过10。
阳性原因甲胎蛋白是肝癌的特异性标志,但血清甲胎蛋白阳性未必都是肝甲胎蛋白癌。
什么情况甲胎蛋白会出现阳性呢?甲胎蛋白由新生的幼稚肝细胞分泌,胎儿的肝细胞没有发育(分化)完全,分泌的甲胎蛋白量很大,所以孕妇的甲胎蛋白会阳性。
肝癌是尚未分化的肝细胞,当然能大量分泌甲胎蛋白。
孕妇在分娩1年后体内的甲胎蛋白就会恢复正常,正常值为每升血内甲胎蛋白含量不超过20微克,如果甲胎蛋白升高到每升血400微克以上,那么患肝癌的机率就很大了,这时还要进行超声波检查,因为有30%~40%肝癌患者的甲胎蛋白不会升高,所以需要进行综合检查。
双胎孕期甲胎蛋白值比单胎高一些,所测350ng/ml在正常范围,高于正常值三倍以上才有临床意义。
单胎妊娠有参考值:孕21周均值82.3,3 倍值246.9,双胎应大于493以上才有意义。
用测甲胎蛋白值来筛查神经管畸形,孕21周以后一般不做这项检查。
可用B 超监测神经管畸形的。
建议检测甲胎蛋白检测甲胎蛋白的方法有好几种,放射免疫法测得的甲胎蛋白大于甲胎蛋白500微克/升、且持续4周者,或甲胎蛋白在200~500微克/升、持续8周者,在排除其它引起甲胎蛋白增高的因素如急、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胚胎瘤、消化道癌症后,需再结合定位检查,如B 超、CT、磁共振(MRI)和肝血管造影等即可作出诊断。
不过,正常怀孕的妇女、少数肝炎和肝硬化、生殖腺恶性肿瘤等情况下甲胎蛋白也会升高,但升高的幅度不如肝癌那样高。
肝硬化病人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多在25~200微克/升之间,一般在2 个月内随病情的好转而下降,多数不会超过2个月;同时伴有转氨酶升高,当转氨酶下降后甲胎蛋白也随之下降,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常与转氨酶呈平行关系。
如果甲胎蛋白浓度在500 微克/升以上,虽有转氨酶升高,但肝癌的可能性大,转氨酶下降或稳定,而甲胎蛋白上升,也应高度怀疑肝癌。
甲胎蛋白:治疗肝癌的新靶点

甲胎蛋白:治疗肝癌的新靶点朱明月;李孟森【摘要】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在肝癌发生过程中所起的生物学作用一直是个谜.由于其是肝癌细胞高特异性表达的蛋白质,临床上作为诊断肝癌的金标准,但是AFP在肝癌发生过程有何功能并不清楚.最近我们的研究发现,AFP具有信息调控分子样作用,AFP不仅能与维甲酸受体-β(RAR-)结合,阻遏RAR-β进入细胞核内调节靶基因的表达,同时也能抑制Caspase-3的活性,阻断凋亡信号的传递,更重要的是AFP激活PI3/AKT等生长信号途径,提示AFP具有抗凋亡诱导的功能,靶向抑制AFP表达能增加肝癌细胞对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的敏感性,新发现AFP的这些功能,预示它是肝癌细胞耐药的新靶点,为肝癌的生物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4(025)001【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甲胎蛋白;肝癌;治疗;新靶点【作者】朱明月;李孟森【作者单位】海南省肿瘤发生和干预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571199;海南医学院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571199;海南省肿瘤发生和干预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571199;海南医学院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571199;海南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海南海口 57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是癌症发病谱中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肿瘤相关性死亡因素中排名第三,全球每年有超过60万新发病例。
肝癌的发生与肝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由于我国是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国家,因而我国肝癌发病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肝癌[1]。
由于肝癌发生过程有很大的隐蔽性,且有易发生早期转移、浸润至邻近及更远组织的倾向,所以肝癌的预防和治疗是世界性医学难题,至今仍缺乏有效防治手段。
肝癌的早期预警标志物

肝癌的早期预警标志物肝癌是一种严重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居高不下。
早期预警标志物的发现对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肝癌早期预警标志物相关的研究成果,希望能为医学人员和患者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1. 血清肿瘤标志物血清肿瘤标志物是一种常见的肝癌早期预警指标。
其中,甲胎蛋白(AFP)是目前最常用的肝癌标志物之一。
高水平的AFP浓度与肝癌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
然而,由于AFP的特异性较低,其作为单一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不理想。
因此,研究人员还在积极寻找其他血清肿瘤标志物,如α-L-岩藻糖苷酶(AFU)、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以提高肝癌早期预警的准确性。
2. 微小RNA近年来,微小RNA(miRNA)作为一种潜在的肝癌早期预警标志物备受关注。
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分子,能够通过调控基因表达来参与多种生物过程。
研究发现,某些miRNA在肝癌的早期阶段表达异常,因此可以作为肝癌的潜在预警指标。
例如,miR-21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相关。
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miR-21在血液中的水平也与肝癌的发生和预后密切相关。
因此,miRNA可能成为一种有潜力的肝癌早期预警标志物。
3. 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细胞(CTCs)是指从原发肿瘤中脱落并进入血液循环的肿瘤细胞。
研究显示,CTCs在肝癌的早期阶段就可以检测到,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有潜力的早期预警标志物。
通过检测CTCs的数量和表型特征,可以评估肝癌的侵袭和转移风险。
此外,CTCs还可以用于监测肝癌治疗的疗效和预后评估。
然而,由于CTCs的检测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其应用在临床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总结起来,肝癌的早期预警标志物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
血清肿瘤标志物、微小RNA和循环肿瘤细胞等都显示出潜在的应用价值。
然而,目前的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包括标志物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等问题。
肝癌的肿瘤标志物与诊断指标

肝癌的肿瘤标志物与诊断指标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在肝癌的诊断和监测过程中,肿瘤标志物及诊断指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肝癌的常见肿瘤标志物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肝癌的肿瘤标志物概述肿瘤标志物是指与特定种类肿瘤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其在肿瘤诊断、分型、定量以及疾病监测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肝癌来说,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包括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等。
这些标志物在肝癌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和随访监测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二、甲胎蛋白(AFP)在肝癌中的应用甲胎蛋白(AFP)是肝细胞癌(HCC)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
在肝癌患者中,血清AFP浓度升高与病情的进展密切相关。
AFP的检测对于早期诊断和评估肝癌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此外,AFP还可以用于监测肝癌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
三、癌胚抗原(CEA)在肝癌中的应用癌胚抗原(CEA)是一种非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都有表达。
在肝癌的诊断和疾病监测中,CEA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血清CEA浓度与肝癌的分期、预后以及复发相关。
通过监测CEA的动态变化,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指导肝癌的治疗。
四、糖类抗原19-9(CA19-9)在肝癌中的应用糖类抗原19-9(CA19-9)是一种腺癌相关抗原,在肝胆系统肿瘤中表达较高。
在肝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中,CA19-9作为一种肿瘤标志物被广泛应用。
血清CA19-9浓度的升高与肝癌病情的恶化以及复发有关,可以用于肝癌的监测和预测。
五、其他肝癌肿瘤标志物的应用除了上述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肿瘤标志物在肝癌的诊断和监测中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碱性磷酸酶(ALP)等。
这些标志物在特定情况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为肝癌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六、肝癌的诊断指标除了肿瘤标志物,还有一些其他的指标在肝癌的诊断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甲胎蛋白是检查什么的

甲胎蛋白是检查什么的甲胎蛋白(AFP)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的诊断和监测。
它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胎儿肝脏和肠道上皮细胞产生,正常情况下在成人体内只存在极少量。
本文将探讨甲胎蛋白的检查与其相关的疾病及其临床应用。
甲胎蛋白的检查主要用于肿瘤的诊断和监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甲胎蛋白与肝癌的密切关系。
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主要的癌症死因之一。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而甲胎蛋白可以作为肝癌的生物标志物,帮助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和监测疾病的进展。
除了肝癌,甲胎蛋白也与其他肿瘤有关,例如睾丸癌、卵巢癌和胎儿神经管畸形等。
在睾丸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甲胎蛋白的检查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睾丸癌是年轻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甲胎蛋白的升高状态与睾丸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对于有睾丸肿块的患者,通过甲胎蛋白的检查可以更好地判断肿块的性质,从而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卵巢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死亡率最高的。
卵巢癌通常在中晚期才被发现,所以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甲胎蛋白的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提高对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率,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甲胎蛋白的检查在筛查胎儿神经管畸形中也被广泛应用。
胎儿神经管畸形是指胎儿神经管发育障碍导致的一系列疾病,如脑脊髓管闭合不全等。
通过对母体血液或羊水中甲胎蛋白水平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早期筛查和诊断。
另外,甲胎蛋白的检查也被用于监测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
对于已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治疗后的甲胎蛋白水平可以作为监测治疗效果的指标。
如果甲胎蛋白的水平在治疗后明显下降,通常意味着治疗有效。
相反,如果甲胎蛋白的水平在治疗后升高或持续高位,可能意味着治疗效果不佳,疾病可能再次复发或恶化。
此外,甲胎蛋白的检测结果也可以作为预后评估的指标,帮助医生预测患者的生存率和复发率。
总结起来,甲胎蛋白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在肿瘤的诊断和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标准

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标准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标准。
AFP(甲胎蛋白)是一种重要的肿瘤标志物,对于肝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AFP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患者的肝癌病情,并进行有效的治疗。
下面将介绍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标准。
首先,AFP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是多少呢?一般来说,AFP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是小于20ng/ml。
当AFP的检测结果超出正常参考值范围时,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肝癌的可能性。
其次,AFP的升高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如何?AFP的升高是原发性肝癌常见的现象之一。
在临床实践中,约70%至9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AFP水平升高。
因此,AFP的升高可以作为原发性肝癌的一个重要指标。
再次,AFP的升高与肝癌的分期和预后有何关联?研究表明,AFP水平与肝癌的分期和预后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肝癌患者的AFP水平与肿瘤的大小和扩散程度呈正相关。
此外,AFP水平的高低也与肝癌患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AFP水平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
此外,AFP的检测在肝癌的筛查和诊断中有何作用?AFP的检测可以作为肝癌的筛查工具之一。
对于高危人群,如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硬化患者等,定期进行AFP的检测可以帮助及早发现肝癌。
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AFP的检测也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最后,AFP的检测在肝癌治疗过程中有何意义?AFP的动态监测可以帮助评估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在肝癌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AFP水平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评估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AFP的检测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分期、预后评估以及治疗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对于肝癌患者来说,定期进行AFP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内容能够帮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AFP在肝癌中的作用,为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参考。
甲胎蛋白的标准

甲胎蛋白的标准
甲胎蛋白是一种常见的蛋白质,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甲胎蛋白的正常值因测量方法和检测试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正常人甲胎蛋白通常在0~10ng/mL以内。
甲胎蛋白属于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标志物之一,如果甲胎蛋白蛋白>400ng/mL或者持续
200ng/mL两个月以上,可以结合CT、B超以及磁共振可以发现有原发性肝癌、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能够明确是否需要对肝脏的占位进行穿刺检查。
此外,甲胎蛋白的测量方法也有三种,包括酶联免疫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和放射免疫电泳法。
用酶联免疫法测量时的正常值为≤25μg/L;用放射免疫分析的正常值为≤20μg/L;用放射免疫电泳法测量时的正常值为≤25μg/L。
请注意,这些正常值仅供参考,具体的正常值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如果有任何疑虑或出现异常指标,建议及时就医咨询医生或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
同时,在生活中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均衡、适度运动、避免不良生活习惯等,以维护身体健康。
肝癌的免疫检测与监测指标

肝癌的免疫检测与监测指标免疫检测是一种通过检测机体免疫系统参与肿瘤抗原的产生和表达水平来判断肿瘤状态的方法。
在肝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免疫检测起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免疫检测在肝癌中的应用、肝癌监测的指标以及现有的免疫检测技术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免疫检测在肝癌中的应用免疫检测在肝癌的早期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肝癌发展迅速,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无法及时发现。
而通过检测肝癌相关抗原的表达水平,可以提高早期肝癌的检出率。
目前常用的免疫检测指标有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和α-胚胎抗原(α-FP)等。
1. 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是一种胎儿生长过程中产生的蛋白质,在正常成人体内的含量非常低。
但是,在肝癌患者体内,AFP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因此,AFP可以作为肝癌的诊断指标之一。
当AFP超过正常范围时,往往提示肝癌的存在。
2. 癌胚抗原(CEA)癌胚抗原是一种肿瘤相关抗原,常见于多种恶性肿瘤,包括肝癌。
CEA的升高水平常常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
因此,CEA可以作为监测肝癌治疗效果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3. α-胚胎抗原(α-FP)α-胚胎抗原也是一种肝癌相关抗原,通常与AFP一同检测。
α-FP的升高水平常常与肝癌的发展和预后相关。
二、肝癌的监测指标除了免疫检测指标外,肝癌的监测还包括影像学检查、肝功能指标等。
这些指标可以有效评估肝癌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1.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可以观察肝癌的形态、大小、位置以及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
通过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判断肝癌的分期和结构,并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
2. 肝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是评估肝脏功能的重要参数,包括肝功能酶、胆红素、凝血功能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肝脏的代谢和解毒功能,对于判断肝癌患者的肝脏功能状态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三、免疫检测技术目前,免疫检测技术在肝癌的诊断和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最常用的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测定法(RIA)和免疫组化等。
原发性肝癌的超声特征及联合AFP、CEA的诊断价值

原发性肝癌主要指人体肝细胞、肝内胆管细胞出现的相关病变进而引发相关临床表征,属于临床高发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1]。
原发性肝癌临床症状较为隐匿,确诊时多已处于晚期,由于错失最佳临床治疗时机,根治率显著下降,因而原发性肝癌的早期准确诊断对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尤为关键。
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 ,AFP )作为肝癌的血清标志物是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方法,但其敏感度相对较低,部分早期肝癌患者无法通过AFP 进行诊断[2]。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 )属于富含多糖的蛋白复合物,在胚胎及胎儿期出现,文献提示其与癌症的预后密切相关[3]。
超声检查被认为是肿瘤手术疗效评价的重要方法,现已被广泛用于诊断原发性肝癌[4]。
为探索原发性肝癌诊断更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对原发性肝癌的超声特征及联合血清AFP 、CEA 的诊断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3月—2018年8月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结节性肝癌患者80例作为肝癌组、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
纳入标准:(1)均于手术前经肝脏CT 、MRI 检测发现肝占位性病变,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诊断为结节性肝癌或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2)均于手术前1周接受了肝脏超声检查及血清AFP 、CEA 检查;(3)基础资料完整;(4)本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本人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既往放化疗史;(2)伴有肝外其他部位、系统的恶性肿瘤;(3)肝寄生虫病;(4)血液系统疾病;(5)先天性肝脏发育疾病。
肝癌组男43例,女37例;年龄38~75岁,平均[作者简介]杨启(1982-07~),男,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肝癌的侵袭逆转。
E-mail:****************[通讯作者]万春(1970-02~),男,河南南阳人,博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肝癌的侵袭逆转。
肝癌的病理分子标志物的治疗靶点

肝癌的病理分子标志物的治疗靶点肝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
为了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病理分子标志物作为治疗的靶点。
本文将探讨肝癌的病理分子标志物及其作为治疗靶点的意义。
一、AFP(甲胎蛋白)AFP是一种乳癌细胞分泌出的蛋白质,常被用作肝癌的早期筛查指标。
研究显示,AFP的升高与肝癌的发生和恶化有关。
因此,AFP作为治疗靶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CTNNB1(β-连环蛋白)CTNNB1是肝癌中常见的突变基因,它参与细胞外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
通过抑制CTNNB1的功能,可以阻断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从而达到治疗肝癌的目的。
三、TP53(p53)TP53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其突变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肝癌患者中TP53的突变率较高,这意味着其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力。
通过干预TP53的功能,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抵抗凋亡,从而有效治疗肝癌。
四、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是肝癌生长与转移的重要调控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抑制VEGF的活性可以阻断肝癌血管的形成,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因此,VEGF被认为是治疗肝癌的重要靶点。
五、HGF-MET(肝细胞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HGF-MET是肝癌发生和转移中的关键因子之一。
研究发现,抑制HGF-MET的信号通路可以阻断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从而达到治疗肝癌的效果。
六、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是一种免疫检查点分子,其异常高表达与肝癌细胞的逃避免疫监视有关。
研究发现,通过干预PD-L1的功能,可以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进行攻击,因此PD-L1被认为是治疗肝癌的潜在靶点。
总结:肝癌的病理分子标志物对于治疗靶点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AFP、CTNNB1、TP53、VEGF、HGF-MET和PD-L1都被认为是治疗肝癌的潜在靶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肝癌特异性标志物
原发性肝癌
80-90%Hcc患者血清AFP增高
肝细胞癌Hcc—90%
肝外胆管细胞癌Hcc—10%
AFP
甲种胎儿球蛋白,甲型胎儿蛋白 糖蛋白
正常情况下,来自胚胎的肝细胞和卵黄囊。
胎儿出生约两周后甲胎蛋白从血液中消失。 正常人血Hale Waihona Puke 中甲胎蛋白的含量尚不到20微克/升。
That is to say
❖ 甲胎蛋白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一个特异性临床指 标。
However
!!EXCEPTION!!
!!EXCEPTION!!
❖ 部分肝硬化病人会长期出现AFP达到上千,但多 年都没有肝癌的迹象。
❖ 同时发现约20%的晚期肝癌病人,直至病故前, AFP仍不超过10。
❖ AFP与肿瘤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性,即肿瘤越小, 阳性率越低。
❖ AFP也与病理类型相关,癌细胞分化I级和II级, AFP相对较低,Ⅲ级时相对较高。
So
肝癌
持续一个月以上 AFP含量大于400μg/L
确诊
影像学检查 (B超、CT及磁共振成像等)
怀疑
动态观察AFP含量的变化
该如何检测AFP呢?
❖ 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法(EIA) ❖ 放射免疫法(RIA)
AFP异质体
新生幼稚肝细胞
肝癌细胞
(未分化完全) (尚未分化的肝细胞)
分泌AFP量很大
血清甲胎蛋白增高的原因
随着病情恶化它在
肝癌
血清中的含量会
急剧增加
(阳性率80-90%)
孕妇; 其他肿瘤的肝转移
AFP阳性
急性肝炎 慢性肝炎 肝硬化
生殖细胞肿瘤 阳性率50%
一过性升高 随着病情的恢复, 血清甲胎蛋白值
会下降
❖ AFP中存在氨基酸序列相同而糖链或蛋白质等电 点不同的情况。
❖ AFP分子糖链异质性与组织器官来源有关,不同 生理、病理状况可产生不同的糖链结构,并且有 肿瘤特异性。
❖ 检测:凝集素亲和免疫电泳 凝集素亲和免疫印迹法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