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醉翁亭记导学案

合集下载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全能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全能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知识教学点L、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并能准确默写全文(二)能力训练点1、感受优美的语言,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德育渗透点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导学内容:★简介作者: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

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1.关于“记”这种文体游记是散文的一种。

它是记叙游玩所经之地的文章。

其选材比较宽,既可以描写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地方风光,也可以记叙社会政治和经济概况及风土人情。

行文较自由,笔调新鲜、形象生动并富于抒情色彩。

2.醉翁亭的由来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这便是醉翁亭的由来。

★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

这篇游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欧阳修写本文时不过三十九岁,其中的“醉翁”、“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一、朗读指导:1、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陈述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

示例:1.环滁皆山也我找到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肯定语气,多用于介绍人名,可译为“某某是……(谁)示例.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我找到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

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第一课时导学案中梁实验学校八年级四班学生: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背景,积累文常,助于理解课文内容与作者情感。

2、自读、对读、齐读课文以熟读课文,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重点)3、借助教材注释、学习资料,自主与合作疏通文义(1段),并展示交流学习结果。

(难点)文常介绍:(1)、记是一种描写见闻的散文体裁。

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

大多数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

其次是些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包括如《桃花源记》这样的诗前序文)。

比较著名的还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核舟记》等。

(2)、欧阳修(1009-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江西吉水人。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3)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

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

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

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

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并称韩柳)宋: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王安石曾巩学法指导:整体——局部——整体析文先析人(准确定位)——粗读知大意(粗知文意)——细读究文义(解决难点)——深读析文艺(知手法、明主旨)第一部分:一、粗读知大意问题①:积累文常知识,作好教材勾划与补充之笔记(借助教材文常介绍与文常补充材料)。

问题②:通读课文,探究课文内容大意,初探作者情感(参考写作背景)。

八年级语文下册 28.醉翁亭记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8.醉翁亭记导学案

28.醉翁亭记学习目标1.明白得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明白得本文景物描述的方式和作用。

3.积存文言辞汇,背诵全文。

学习重难点1.重点:(1)明白得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存文言辞汇。

2.难点:明白得本文景物描述的方式和作用。

学习进程自主预习一、导入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愁闷,他常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僧人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老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

文章极为生动地描述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转变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画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解抑郁的复杂情感。

二、读课文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诵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以下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洌( ) 朝( )而往3、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醉翁亭记》选自,作者,字,号,又号,江西永丰人,文学家、。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

24岁考取进士,前后在地址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

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

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伙儿”之一。

4、齐读第1自然段。

5、结合注释翻译第一自然段。

蔚然。

深秀,。

山行。

峰回路转:回,。

转,。

翼然,。

饮少辄醉:辄,。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

寓之酒,。

六、译文。

7、学生自译,然后抽查。

八、归纳段意。

合作交流1、齐读第2自然段。

2、结合注释翻译第2自然段。

假设夫。

《醉翁亭记》 导学案

《醉翁亭记》 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欧阳修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感受文中优美的意境。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意。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2、难点(1)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表达的关系。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 年-1072 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2、写作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 年),当时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

四、字词积累1、字音环滁(chú)琅琊(láng yá)林壑(hè)辄醉(zhé)林霏(fēi)伛偻(yǔ lǚ)山肴(yáo)野蔌(sù)觥筹(gōng chóu)阴翳(yì)2、重点实词(1)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2)蔚然:茂盛的样子。

(3)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4)临:靠近。

(5)名:命名。

(6)辄:就。

《醉翁亭记》 导学案

《醉翁亭记》 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3、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体会本文语言的优美。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醉”与“乐”之间的关系。

2、难点(1)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复杂情感。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 年-1072 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曾参与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

文学上,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后世文风产生了深远影响。

2、写作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 年),当时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

滁州地处偏僻,欧阳修在任期间实行宽政,与民同乐,当地百姓生活安定。

本文就是他在滁州时所作,描绘了滁州的山水美景和自己与民同乐的情景。

四、字词积累1、字音环滁(chú)琅琊(láng yá)林壑(hè)辄醉(zhé)林霏(fēi)伛偻(yǔ lǚ)山肴(yáo)野蔌(sù)觥筹(gōng chóu)阴翳(yì)2、词义(1)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2)林壑尤美: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

(4)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5)翼然临于泉上:(亭子)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

(6)名之者谁:给它取名的人是谁?(7)太守自谓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8)饮少辄醉:只喝一点儿就醉了。

(9)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

(10)在乎山水之间也:在于欣赏山水的乐趣。

(1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1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

(13)云归而岩穴暝: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8)九、预习检测答案 (10)十、全文翻译 (11)一、学习目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以及他面对贬谪时的豁达与乐观。

其次,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句,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学习文章优美的写景手法,感受作者笔下的山水之美,提升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最后,通过学习本文,培养自己面对困境时的积极心态,以及热爱自然、关注民生的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理解并体会作者欧阳修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所表达的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本文的核心思想和情感基调,需要深入领悟。

掌握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特别是那些具有特殊含义或用法的字词句,这是理解文章的基础,也是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章精巧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这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学习《醉翁亭记》时,我们需要重点关注这些重难点,通过反复阅读和深入思考,逐步掌握文章的精髓和魅力。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醉翁亭记》的作者是_____,字_____,号_____,是_____代文学家。

2.本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_____、_____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醉翁之意不在酒/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作亭者谁/中轩敞者为舱C.名之者谁/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至于夏水襄陵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以抒情为主,文章脉络清楚,层层深入,情趣盎然。

B.本文第二段主要描写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其中写朝暮之景,抓住“晦明变化”的特点;写四时之景,抓住山间独特的四时风光。

醉翁亭记(学导案)

醉翁亭记(学导案)

八年级语文下导学案课题:28 《醉翁亭记》班级:姓名:教学目标:1、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实词的意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及其积极意义。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和课文背诵。

学习难点: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导学过程一、导入:1、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导入。

2、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

第二年,写了本文。

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六一居士的由来。

欧阳修自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由棋一局,常置酒一壶,再加醉翁一个。

3、检查预习: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读音。

滁()潺()辄()霏()洌()蔌()觥()翳()颓()肴()暝()琅琊()()伛偻()()4、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1)陈述 (2)肯定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

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

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二、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1、解释重点字词:(1)名.之者谁()(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3)醉翁之意.不在酒()(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5)野芳发..而幽香()()(6)临.溪而渔.()()(7)非丝.非竹.()()(8)树林阴翳.()(9)觥筹交错..。

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主备:潘学军审核:初二语文组教学目标1.读熟课文,读出韵味,读懂文章精练优美、流畅传情的语言。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一、导入故事导入:同学们讲“以荻画地”的成语故事二、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仁宗庆历五年,欧阳修因协助范仲淹革新内政,得罪了当权派,被贬为滁州知府。

一般被贬的人都是悲观,彷徨,沉迷于山水。

而欧阳修却不同,他虽然被贬,但他没有就此沉沦,而是与滁州人民同乐。

滁州百姓的安乐生活,给了他极大的抚慰;而眼前的山水,又把他引入了一个恬静的境界。

欧阳修以“醉翁”自称,他陶醉了,但不是醉于酒,而是醉于优美的景色,安详的生活。

这种感受渗透在《醉翁亭记》里,使文章就如田园诗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

三.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1.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壑()蔚()琅()潺()酿()辄()暝( ) 晦( )伛偻( ) 佝偻( ) 携( ) 清洌( ) 凛冽( ) 山肴( )野蔌( ) 觥( ) 翳( )3、自主学习五分钟:能通过朗读体会并概括出本文的思路。

1.理清本文思路,把握本文内容。

2.请同学们找出贯穿全文主线,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1.请同学们回顾写景画面,找出文中含有“乐”字的句子,归纳作者写了哪几种“乐”?2.分组赛读,读出文章的韵味。

每组展示之后,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下一组同学作点评赏析:可以用“从这一段描写中,我看到了———,我感受到了————”的句式来说。

1、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他是自己在乐吗?2、“太守醉”仅仅指喝醉酒吗?本文的醉翁之意到底在何处?3.文章主旨是什么?1.第二段写山中景色和出游之乐。

其中描写山间朝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级下课醉翁亭记导学案

八级下课醉翁亭记导学案

八年级下28《醉翁亭记》导学案知识链接:①古今异义词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今义: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今义:颓然乎其间者:古义: 今义:野芳发而幽香:古义:今义②一词多义:乐:①不知太守之乐其乐:(第一个乐),(第二个乐)②山水之乐: 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归: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②云归而岩穴暝:谓:①太守自谓也:②太守谓谁:也:①环滁皆山也:②山之僧智仙也:③在乎山水之间也:秀:①蔚然而深秀者:②佳木秀而繁阴:临: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②临溪而渔:而:①而年又最高:②日出而林霏开:③朝而往:④溪深而鱼肥:⑤而不知人之乐:③.词类活用山行六七里: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之者谁:自号曰醉翁也: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后乐④.特殊句式①省略句:②判断句“……者……也”:古汉语的判断句式之一。

“者”起舒缓语气作用,有复指作用,引出谓语,“者”也可省略不用;“也”用在谓语后面加强语气,帮助判断。

⑥.其他实词1.望之蔚然而深秀(茂盛的样子茂盛的样子茂盛的样子茂盛的样子)2.名(给…命名)之者谁之者谁之者谁之者谁3.醉翁之意.(情趣情趣情趣情趣)不在酒4.颓然乎其间(醉醺醺的样子)5.伛偻提携(老人小孩)6.杂然而前陈者(摆放摆放摆放摆放)7.树林阴翳(遮盖遮盖遮盖遮盖)8.野芳(香花)发而幽香9饮少辄( 就 )醉⑦.体会本文“也”字在下面句子中的作用。

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也”,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

《朱子语类》卷三十九载,欧文公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原说是陈述句,改句则陈述中有感叹,有陶醉山水间之意。

又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则消失殆尽了。

《醉翁亭记》导学案(含答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含答案)
5)酒徒之意不在酒,在乎山川之间也.酒徒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川之间.
6)山川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观赏山川的乐趣,心坎体会了,尔后把它依靠在喝酒上.
三.文章内容懂得:《酒徒亭记》描述了酒徒亭的秀丽情况和变化多姿的天然风光,并勾画出一幅与平易近同乐的丹青.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川,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1.第四段中乐有哪三中情境? 本段中“乐”的三种情境是“一.禽鸟之乐;二.游人之乐;三.太守之乐. 2.列句中的“乐”字的寄义分离是什么?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太守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趣 乐趣乐趣以……为乐快活) 3.如何写乐-醉的?(与平易近同乐)①亭周情况 环滁皆山———琅玡山———泉酿——酒徒亭 ②亭由名 作亭者——名之者——定名之意 ③ 写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乐无限 ④游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⑤归去:太守归而来宾从——游人去,禽鸟乐 ⑥点题:太守之乐其乐4.本文以“乐”为线索,作者是如何步步深刻.表现“与平易近同乐”的宗旨的? 山川之乐——四时之乐——滁人游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山林之乐 (游宴之乐——太守之乐) 4.本文都写了谁的?(禽鸟乐.滁人乐(负者歌于途).众宾乐(从太守游而乐.宴酣之乐).太守乐(山川乐.宴酣乐.乐平易近之乐) 5.第三段把“太守宴”放在“滁人游”之前写好吗?滁人游解释百姓和乐,太守才能尽情享受这“山川之乐”,表现了文章“与平易近同乐”的宗旨. 6.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央有没有感触感染到太守之乐?若何懂得太守的“乐其乐”?滁人欢快情况满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回声,有白叟和孩子,百姓兴致勃勃出游,可见他们生涯安定充裕,这是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直接关系的.太守是为此而乐.能与平易近同乐,也是他的政治幻想. 7.作者自号酒徒,以酒徒的形象出如今我们面前,若何对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接洽?“酒徒之意不在酒,在乎山川之间也”,尽情林木,醉意山川,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同一的:“醉”是表象,“乐”是本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全班测试,后分小组由小组长点评打分)
二、预习导学交流
(要求学生作好双色笔记)
(一)、集体朗读课文,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二)、主旨探究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2.文中写出了谁“乐”7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
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四)、指导背诵课文
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
④伛偻提携()
新授内容
一、集体朗读课文
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二、主旨探究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2.文中写出了谁“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j-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三、写法探究
(4)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3.请结合上下问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乐”字的含义。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2)
(3)(4)
(5)
4.按提示默写。
(1)描写醉翁亭春夏之景的语句是:
(2)把游览山水的乐趣寄托在宴饮之中的句子是:
(3)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八年级语文醉翁亭记导学案
28.
第二
课时
课题(内容)22.醉翁亭记年级八执笔人曾春桃
课型新授班级授课人
授课时间2009.4科目语文审稿人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7)负者歌于途:
(8)林壑尤美:
(9)醉翁之意不在酒:
2.选择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将字母填入括号。
A。连接两个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
B.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
C.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转折关系
D.连接状语与中心词,表示修饰关系
(1)蔚然而深秀者()
(2)日出而林霏开()
(3)临溪而渔()
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三、语言特色探究
1.骈散结合
2.“而”字运用
3.千古传送的名句
堂堂清训练题: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翼然临于泉上:
(2)野芳花而幽香:
(3)杂然而前陈者:
(4)苍颜白发:
(5)树林阴翳:
(6)太守谓谁:
6.小结。
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三)、写法探究
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七、教学反思
5'
10'
20'
2.学生可能对游人乐与太守乐的“乐”理解不透,讲清作者所处背景让学生透彻理解。
3.文章较长,学生难以背诵。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试着按结构顺序背诵。
五、当堂反馈,堂堂清训练题(见左边)
六、课堂小结
(四)、小结全文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
(三、内容展示
1.给各小组分配任务,由各小组按要求展示
2.对各小组展示情况进行点评、打分。
四、学生置疑
预设疑难:
1.学生可能对文中“而”字的用法不易掌握,多找文中例句让学生细细辨解。
教学内容探究与遇见性问题
操作方法与措施
学生双色笔记
用时
课前测评:
1.加点字的注音
A林壑()尤美觥( )筹交错
林霏( )开
B树林阴翳( )泉香而酒洌()
岩穴暝()
C伛偻()提携蔚()然而深秀
山肴野蔌()
D晦()明变化颓()然乎其间者酿Leabharlann )泉为酒4.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野芳发而幽香()
②日出而林霏开()
③苍颜白发()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jj-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5.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也写到了“饮酒”。同是写“饮酒”,两篇文章所体现出的情趣与境界有什么不同?
7.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环滁皆山也。
B.太守自谓也。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一、课前测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