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笔谈书法
林散之论书
林散之论书论书二首书法由来智慧根,应从深处悟心源。
天机泼出一池水,点滴皆成屋漏痕。
整整齐齐如算子,千秋人已笑书奴。
月中斜照疏林影,自在横斜力有馀。
又论书四首天际乌云忽助我,一团墨气眼前来。
得了天机入了手,纵横涂抹似婴孩。
回首当年笔阵图,卫夫人去海天孤。
既笑古人又笑我,苍茫墨里太模糊。
始有法兮终无法,無法还从有法来。
千古大成真辣手,都能夺取上天才。
书法谁人似墨猪,垢衣赤脚一村夫。
横撑竖曳芦麻样,不古不今笑煞余。
论书六首满纸披纷夸独能,春蛇秋蚓乱纵横。
强从此处看书法,闭着眼睛慢慢睁。
更羡创成新魏体,排行平扁独成名。
自夸除旧今时代,千古真传一脚蹬。
午夜磨砻实苦辛,墨池水涨自通神。
千秋饿隶犹成诮,何况戋戋吾辈人。
法乳相传有素因,蔡中郎后卫夫人。
却怜未识兰亭面,自诩山阴一脉真。
自谓平生眼尚青,层层魔障看分明。
莫言臣字真如刷,犹有天机一点灵。
狂草应从行楷入,伯英遗法到藏真。
锥沙自见笔中力,写出真灵泣鬼神。
论书绝句十三首春来湖上坐坡陀,日日随人看水波。
风水相生浪自涌,文章皱起一天罗。
山之高兮水之深,芳草萋萋兮好鸟音。
我亦有诗出肝鬲,追随众响作春吟。
风林有力天然得,水净沙明画几圈。
狡狯平原具独解,沙锥深处悟真诠。
独能画我胸中竹,岂肯随人脚后尘。
既学古人又变古,天机流露出精神。
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觉更方。
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锺王。
欲学庖丁力解牛,功夫深浅在刚柔。
吾人用尽毛锥笔,未入三分即罢休。
以字为字本书奴,脱去町畦可论书。
流水落花风送雨,天机透出即功夫。
能於同处不求同,唯不能同斯大雄。
七子山阴谁独秀,龙门跳出是真龙。
立功立德各殊途,打破樊笼是丈夫。
竖子成名山鬼笑,风萧萧兮一木孤。
右军如龙北海象,龙象庄严百世名。
虿尾银钩真绝技,可怜青眚看难明。
学我者死叛我生,斯言北海镂心铭。
奈何世俗斤斤子,辜负芸窗十载灯。
千载斯人已陈迹,唯馀真理曜乾坤。
请看雨湿墙头处,月影参差照漏痕。
乾乾几案笔头奴,窗月娟娟冷笑余。
犹不甘心於寂莫,当门濡墨写桃符。
林散之:书法一道,何敢妄谈?
林散之:书法一道,何敢妄谈?自序林散之余浅薄不文,学无成就,书法一道,何敢妄谈。
唯自孩时,即喜弄笔。
积其岁年,或有所得。
缀其经过,贡采览焉。
余八岁时,开始学艺,未有师承;十六岁从乡亲范培开先生学书。
先生授以唐碑,并授安无执笔悬腕之法,心好习之。
弱冠后,复从含山张栗庵先生学诗古文辞,先生学贯古今,藏书甚富,与当代马通伯、姚仲实、陈澹然诸先生游,书学晋唐,于褚遂良、米海岳尤精至。
尝谓余曰:“学者于三十外,诗文书艺,皆宜明其途径,若驰骛浮名,害人不浅,一再延稽,不可救药,口传手授,是在真师,吾友黄宾虹,海内知名,可师也。
”余悚然聆之,遂于翌年负笈沪上,持张先生函求谒之。
△【原缺题】(辛苦十年今过矣)释文:辛苦十年今过矣,人生乐事有三余。
风尘幻海逢佳报,烟月麻湖得定居。
慰汝不庐(中年)诚不易,笑他上苑总难如。
黄先生不以余为不肖,谓曰:“君之书画,略具才气,不入时畦,唯用笔用墨之法,尚无所知,似从珂罗版摹拟而成,模糊凄迷,真意全亏。
”并示古人用笔用墨之道:“凡用笔有五种,曰锥画沙、曰印印泥、曰折钗股、曰屋漏痕、曰壁坼纹。
用墨有七种,曰积墨、曰宿墨、曰焦墨、曰破墨、曰浓墨、曰淡墨、曰渴墨。
”又曰:“古人重实处,尤重虚处;重黑处,尤重白处;所谓知白守黑,计白当黑,此理最微,君宜领会。
君之书法,实处多、虚处少,黑处见力量,白处欠功夫。
”余闻言,悚然大骇。
平时虽知计白当黑和知白守黑之语,视为具文,未明究竟。
今闻此语,恍然有悟。
即取所藏古今名碑佳帖,细心潜玩,都于黑处沉着,白处虚灵,黑白错综,以成其美。
始信黄先生之言,不吾欺也。
又曰:“用笔有所禁忌:忌尖、忌滑、忌扁、忌轻、忌俗;宜留、宜圆、宜平、宜重、宜雅。
钉头、鼠尾、鹤膝、蜂腰皆病也。
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
医治有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扩,俗病或可去也。
古今大家,成就不同,要皆无病,肥瘦异制,各有专美。
人有所长,亦有所短,能避其所短而不犯,则善学矣,君其勉之。
当代草圣林散之谈草书书法传统技法【精】
当代草圣林散之谈草书、书法传统技法【精】原文地址:当代草圣林散之谈草书、书法传统技法【精】作者:肖洪当代草圣林散之谈草书【精】散之先生之所以成为现代草书之大家,与其“以楷写草”的思路分不开,他在谈到学草时说:(一)楷书笔法捉草为正“我到六十岁后才学草书,有许多甘苦体会。
没有写碑的底子,不会有成就。
先写楷书,次写行书,最后才能写草书”。
明确指出了学习草书的途径,又道:先学六朝碑版,继学二王,再进而进入汉魏,其气自古不俗。
草书宜学大王《十七帖》精印本,行书宜学僧怀仁《集圣教序》,有步可循,自然入古不俗。
散之先生告诉致力于草书学习的朋友:以草写草是写不出来的,留不住,用楷书笔法写草书才行。
对于怎样学习草书,散之先生谈了许多个人体会,总结起来,就是学习草书要先从楷书入手,由楷入行,由行入草,循序渐进,如果一步就介入草书,极易形成狂怪失理之状。
谈到草书的法度,一是草书自身的结字规律,一是楷书的法则。
从其自身的结体规律说,无论偏旁部首,钩纡盘旋,都会有一定的结构规矩。
如笔画的长一点、短一点、多一点、少一点,甚至极其微小的变化,都会使其成为另一个字或不成字,所谓“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草乖使转,不能成字。
因此,写草书是不能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
草书除了其自身规律外,还要遵循楷法。
姜夔《续书谱》说:“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转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
虽复变化多端,而未尝乱其法度。
张颠怀素最好野逸,而亦不失法度。
”米芾说:“草书不入晋人格辙,徒成下品。
”散之先生的草法即出于二王,兼具楷书之严谨,所以他下笔必为楷则,其草法也必然是纯正的。
他的草书看似龙飞凤舞,随心所欲,出神入化,满纸烟云,其实,他是用楷法写成的,所以他笔笔行得开,笔笔留得住,绝无漂浮之感。
再看散之先生的学书道路:十六岁学唐碑,三十岁以后学行书,学米芾,六十岁以后才学草书。
可以说,散之先生是以楷书和行书在结字、用笔、用墨、章法等各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才学习草书的,所以他的草书沉着宁静,似快而实慢,有条不紊,一笔不苟。
林散之:无界笔墨,绝代风华
林散之:无界笔墨,绝代风华作者:暂无来源:《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7年第10期文/ 名家笔锋刚柔相济,温润有力林散之是诗、书、画三绝的艺坛大家。
他早年致力于绘画,晚年又以书法名扬天下。
林散之书法用笔极其讲究,主张“留、圆、平、重、雅”。
他在草书中努力实践这些理念,有人说林散之书法如太极拳,这可能是最恰当的比喻。
他曾说过:“力量凝蓄于温润之中”,“ 看不出用力,力涵其中,方能回味。
”书法用笔难在刚柔相济,但刚和柔在林散之笔下达到了比较完美的融合。
其中锋行笔,线条如钢丝一般,能从纸面上立起来,挺拔而弹性十足,正是古人所说的“屋漏痕”。
而林散之书法线条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其用笔的“活”。
古稀之年名扬海内外林散之是一位喜爱“平淡”的人,他平平静静地生活在乌江“江上草堂”,没有想到1973 年《人民中国》画报第一期刊登中国书法专辑,首页位置赫然刊其草书条幅《东方欲晓》,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此时他已76 岁。
当时流传有这样一则轶事:郭沫若来南京,有人请赐墨宝,郭沫若答曰:“有林散之在南京,我岂敢在南京写字!”而日本书道界对其书法更是推崇备至,书道团体来华访问,都以能拜会林散之为荣。
其后,以青山杉雨为团长的全日本书道访华团来到南京,这位直率而又狂傲的日本当代书坛泰斗本来对中国现代书法不以为然,当他见到林散之的作品以后,当场便行鞠躬之礼,并敬题“草圣遗法在此翁”为赠,一时传为佳话,林散之名声大震,“当代草圣”之美誉也由此传开。
晚年书法精品辈出年逾八十的林散之,盛名之下并没有停滞不前,他不顾“风烛残年眼半花”,一直到临终,十多年来他不管是应人索请,还是参加展览,都以满腔的热情不停的创作,大量作品流传四方。
此时笔墨炉火纯青、天真烂漫,他一生中许多精品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出来的,其对艺术的执着、进取和创作令人尊敬。
林散之笔谈书法读后感
林散之笔谈书法读后感林散之笔谈书法读后感只与古人争风流——《林散之笔谈书法》读后感张林国大概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那样将本国的文字升华到艺术这样的高度。
中国文字自秦汉以来,在书写过程中,文人的情怀不断注入,书法已不仅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而渐成一门千年不衰的艺术种类。
在晋唐,书法更达至艺术成就巅峰。
唐太宗对书法艺术痴迷,以至死后还将王羲之《兰亭序》原迹带入墓葬。
清帝乾隆更将王羲之、王献之及王珣三件书法珍品奉为至宝,置"三希堂"陈放,不时把玩。
今人由于书写工具的改变等因素,书法渐成书家专业之技能,然要成就能与古人比肩的艺术高度,则愈加不易。
林散之(1898-1989)却欲与古人争风流,其取得的艺术成就被公认为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功莫大焉","当代草圣"美名聞于中外。
林散之"左耳幼聋,高年失听,与人接谈,必赖纸笔达情。
"陆衡先生"有幸亲承谈笑,侍睹先生挥毫。
高山景行,私所敬仰。
"因担心林散之"吉光片羽"般的笔谈手迹散失,乃"历时年余,终于辑成"本书。
其间"为得先生片言,亦不惮千里,夙兴夜寐,甚或蹈险犯难,在所不辞。
"书中同时还附录了林散之《论书诗选》和《序跋选》两篇,读者除了获益于林散之学问造诣外,还能进一步了解了林求艺学艺的艰辛过程。
因本书辑录的都是林散之与故交弟子私下交谈,又限于笔谈方式,故而其内容虽漫散却又精要,谈艺谈人生率直诚恳,可谓将自己数十年的人生与求艺经验、感悟毫无保留,和盘托出,对后进者不无启发,对误入迷途者更有拨云见日甚或棒喝之神效。
本书同时还配有许多历朝历代的著名碑帖及名人佳作,以及若干件林散之不同风格作品。
读者对照其文字评点,细心揣摩,当更有直观的参悟与体会。
大器晚成林散之走的是传统文人走的道路。
一步一脚印,"数十年寒灯苦学",又迭次得到名师指导,遂有今日之成就。
林散之书法经验100条
林散之书法经验100条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
祖籍安徽和县乌江镇,生于江苏江浦县,居南京。
工书法、诗文,擅山水。
生前曾任安徽省第一届人民大会代表、江浦县(时属安徽)农田委员会副主任、江浦县副县长,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著有《江上诗存》《林散之书法选集》《林散之诗书画选集》等。
1. 谈门径◆陈慎之问:为什么日本人写的这么好?学的高,非晋唐法帖不写,所以不俗,法乎上也。
◆先写楷书,次写行书,最后才能写草书。
◆写字要从唐碑入手,推向魏汉;再从汉魏回到唐。
◆宜学六朝碑版,继学二王,再进而入汉魏,其气自古不俗。
草书宜学大王《十七帖》精印本;行书宜学僧怀仁《集圣教序》,有步可循,自然入古不俗矣。
◆学近代人,学唐宋元明清字为适用。
◆唐宋人字,一代一面貌,各家各面貌。
他们一个也不写汉隶,因为用不上,练练笔力是可以的。
但要先学楷、行。
◆李邕说:“学我者死,叛我者生。
”要从米、王觉斯追上去。
◆欧阳修青年时代诗、文、书、画样样学。
有人说你这样不精一项是不行的。
于是,他便专攻诗、文,成了大家。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样样都精。
因此,学要专一。
◆怀素在木板上练字,把板写穿了,可见苦练的程度。
也因为这样,千百年不倒。
……◆多种帖多写一些有好处,但要化为自己的字体。
怀素就是写他的草书,赵孟頫是行书,苏、米也就是那么二种行书体,而不是正、草、隶、篆样样精通。
◆真学问是苦练出来的,做不得假。
可用淡墨汁或水多写写,手腕活。
(与庄希祖谈)◆学写字,二三十岁就要学会笔法。
字写的不好,是功夫问题,首先是方法要对,方向要对。
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提高。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风气,看到草书神气,一开始学字就潦草。
不知草书是经过多少年甘苦得来的,要在规矩中下苦功夫才是正道。
◆书法很玄妙,不懂古人笔墨,难以成名。
向唐宋人学,一代有一代的面目。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李白草书歌行》赏析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李白草书歌行》赏析本帖最后由书香门第墨客于 2011-10-19 21:17 编辑旷世鸿篇――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李白草书歌行》赏析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意高境远,笔势雄强,瘦劲迟涩,刚柔相济;奔放纵逸,鲜妍滋润,飞白渴笔,大疏大密。
手卷既长又精,先后4次著录,是林散之草书作品中极精之代表作。
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纵32公分,横225公分,落款是散之。
印有“林散之印”(朱文)、“长寿”(朱文)。
水墨纸本,半透明状的皮纸,长锋羊毫笔,磨墨。
品相一般,发黄。
正文具体内容是: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栈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草书长卷《李白草书歌行》,1973年1月创作,先后著录在《林散之书法选集》、《林散之与〈自叙帖〉》、《中国书法家全集林散之》和《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
欣赏如此佳作,主要应把握四个方面。
瘦劲迟涩的线条林散之草书艺术的形式美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线条美。
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中的线条,气势雄强,瘦劲纤细,刚柔相济,点线迟涩,既有碑学提倡的厚实、凝重,又有帖学推崇的流畅、秀润,是碑帖结合的绝色尤物。
如“满”、“尽”的笔画,看似柔软,其实柔中有刚。
“号”、“来”中的最后一竖,大有“笔锋杀尽中山兔”之势。
还有“飞”、“高”、“风”、“停”,线条既圆又方,又有张力,更有飞动之感。
手卷中有锥画沙的线条,还有折钗股的线条,特别是屋漏痕的线条,圆润、浑厚、凝重、宽大、沉着,恰如华山绝壁上倒挂的万丈枯藤,遒练劲健,沉郁顿挫,倔强拗折,勃勃生机。
林散之笔谈书法(谈楷书)
林散之笔谈书法(谈楷书)所书小楷,似学《黄庭》,很稳圆不俗,可喜,可喜,即可循此道路学下去,自能成就。
——与冯仲华谈外圆内方。
无圆不方,无方不圆。
没有全圆的。
今人学颜,往往把笔揉裹,使之滚圆,不是法。
以方学颜。
颜从六朝来,得力于《吊比干》。
要上溯颜书源派。
——与单人耘谈写魏碑不能光写《郑文公》,要学学其它的碑。
黄宾虹先生就是写的《郑文公》,……《郑文公》很好。
《张猛龙》方圆兼用,笔墨双收。
要能有力,运转,用笔之道,才能收其效果,不然只能得其形貌耳。
《张》是魏碑中妙品,学者难学。
赵子昂小楷收得拢,放得开,有气味,有轻重。
赵[1] 字雅俗共赏,结构紧,出自北海,比北海平正易学。
用笔要切入,如刀砍一样,要有锋,要转(转锋)。
捺写得好,要一波三折。
赵字写起来要快一些,要留得住。
赵字的毛病就是太快。
……——与庄希祖谈写小楷如大楷。
小楷宜宽绰而有余;大楷宜紧密而无间。
汝小楷已圆演,宜从宽绰处用功。
大楷宜紧密,则书法之道无余矣。
勉之可也。
——宋玉麟提供[2]楷书学宋人的就很好,楷书是很难的,学好不容易。
《张黑女》要写得古朴,要有拙味。
赵小楷放得开,收得紧。
——与桑作楷谈颜书自六朝来,得力于《吊比干文》,要上溯求源。
颜也是方笔,有人把笔揉得滚圆是舍本求末。
我曾经写《孔宙碑》--《曹全碑》--颜字,颇有心得。
颜字以《茅山碑》为最好,要写得中正肃穆后再求变化。
小楷要写《黄庭经》。
先楷而后行草。
写赵也要会用方笔,一波三折。
——《林散之序跋文集》。
林散之的书法之妙
12林散之的书法之妙□衡正安林散之先生被誉为“当代草圣”。
今天,喜欢书法的人不知道林老的恐怕不多。
一个书法家想成为名家,除去书法以外的因素,其作品需要在前人基础上形成个人面貌和风格;如果要成为大家或像林散之这样被誉为“草圣”,那一定要在书法史上有所贡献。
以草书为例,书史上的张芝、“二王”、怀素、张旭和黄庭坚等无不如此。
就林散之而言,他对书法史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以长锋羊毫在生宣上写草书。
长锋羊毫和生宣纸的出现及使用比较迟,大概要到明代晚期,它的出现起初是用于绘画。
长锋羊毫蓄墨多,相比狼毫更加柔软,蘸一次墨可以用很长时间,甚至能完成一幅作品。
生宣纸的晕化效果好,墨色层次变化丰富,表现力强,但用长锋羊毫书写难度大,不易控制。
而林老凭借碑学的功力和独特的笔法,不但将长锋羊毫运用于草书创作,还使用自如,臻于化境。
二是将中国画及水墨运用于书法创作。
林老是有相当造诣的中国画家,他将中国画的皴法特别是水墨画中用水、用墨的方法,以及新墨、宿墨和水的调和用于创作,使书法的墨色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不仅墨分五色,而且能清晰地看到运笔的轨迹。
古人创作书法多用绢或熟纸,没有生宣纸的渗化力强,在中国画水墨的运用下,林老的草书墨色变化大,线条更加丰富,感染力强。
三是碑帖结合。
碑帖结合是林老书法的内在理路,也是成就其高超艺术水平的关键。
他曾自言“写了30年的汉碑才开始写草书”,所以我们在其草书线条里看到了多种元素。
其中,与前人最大的不同是融《李贺南园一首》林散之13入了碑的用笔方法,呈现金石之气。
他是晚清民国以来“碑帖结合”的集大成者。
四是裹锋笔法的运用。
长锋羊毫运用于生宣,一方面能产生丰富变化,另一方面因其笔毫较软、缺少弹性,一旦笔毫倒下或散开就很难聚拢、弹起,也很难保持中锋用笔,这大大增加了书写难度。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林老创造了裹锋的用笔方法,这在古人草书中是很少见的。
五是实现了中国传统书法的审美理想。
我们经常形容好的书法作品如锥画沙、屋漏痕、印印泥、折钗股,但由于书写工具和材料的限制,使用硬毫毛笔很难充分表现这些审美理想。
林散之谈书法
林散之談書法一、談品格要踏實,不要好高騖遠,要多讀書。
待人以誠。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能吹,不要作假,要戒驕戒躁。
與朋友交必能盡言,揚善改過,不能如此,只好避之,不與同惡也。
——與莊希祖談學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麼樣的人,就寫什麼樣的字,學會做人,字也容易寫好。
學問不問大小,要學點東西,不要作假,要在實踐中體會,到了一定階段就會有體會,受益。
做學問要踏實,不為虛名,不要太早出名,不要忙於應酬,要學點真東西。
——與桑作楷談不要學名於一時,要能站得住,要站幾百年不朽才行。
若徒慕虛名,功夫一點沒有,虛名幾十年雲煙過去了。
——與張爾賓談搞藝術是為了做學人,學做人。
做人著重立品,無人品不可能有藝品。
做學人,其目的在於運用和利人。
學人的心要沉浸於知識的深淵,保持恒溫,泰山崩於前面不變色,怒海嘯於側而不變聲。
有創見,不動搖,不趨時髦,不求藝外之物。
別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
談藝術不是就事論事,而是探索人生。
做學人還是為了做真人。
藝術家必須是專同假、醜、惡作對的真人,離開真、善、美便是水月鏡花。
——《林散之序跋文集》二、談門徑學的高,非晉唐法帖不寫,所以不俗,法乎上也。
先寫楷書,次寫行書,最後才能寫草書。
寫字要從唐碑入手,推向魏漢;再從漢魏回到唐。
宜學六朝碑版,繼學二王,再進而入漢魏,其氣自古不俗。
草書宜學大王,十七帖》精印本;行書宜學僧懷仁《集聖教序》,有步可循,自然入古不俗矣。
學近代人,學唐宋元明清字為適用。
唐宋人字,一代一面貌,各家各面貌。
他們一個也不寫漢隸,因為用不上,練練筆力是可以的。
但要先學楷、行。
李邕說:“學我者死,叛我者生。
”要從米、王覺斯追上去。
歐陽修青年時代詩、文、書、畫樣樣學。
有人說你這樣不精一項是不行的。
於是,他便專攻詩、文,成了大家。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樣樣都精。
因此,學要專一。
懷素在木板上練字,把板寫穿了,可見苦練的程度。
也因為這樣,千百年不倒。
……多種帖多寫一些有好處,但要化為自己的字體。
大音希声---林散之书法作品赏析
大音希声---林散之书法作品赏析笔墨凝到化境自飘逸。
聪慧和灵犀都是修炼之果,书法家不是一种职业,不是程式化的训练和市场策略下炒作的终极,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厚积薄发的顺理成章,是自然天成、不事雕琢的本真境界,是人与艺术相通相融的互为化境——恰如一代“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先生以其气势奔放之“散体”草书独步当今,被誉为一代“草圣”。
是生性通灵、博学笃行、勤耕不辍最终成就先生艺术高峰?是,但又不是,我想这些还没有完全触及先生精神质地,我以为是大音希声人生化境造就先生书法臻境。
大音希声,“希声”即“无声”,蕴酝“大音”,非耳朵能听,而是以感悟去超越物化世界,驰骋那永恒和谐的庞大天籁。
书法是心灵的艺术,分秒之间体现微妙感觉于毫端,无法于刹那之间掩饰自己,是一个真实、充实、坚定人生的副产品,是一个人的情感、积淀、求索的副产品,个人的感悟、心灵的旷达和技法的结合是一切优秀书法作品产生的前提。
两者境界的契合如林散之先生八十三岁时作诗所云:“自攫神奇人画图,居心末肯作凡夫。
希贤希圣希今方,无我无人无主权。
一种虚灵求不昧,几番妙相悟真如。
浑然天趣留多少,草绿山中认苾刍。
”此乃先生化境人生妙得心声。
聋人多聪慧灵智,非学力所致,无声世界膨胀着他们较常人内心更丰富的感知。
先生3岁时患中耳炎,左耳微聋,加之性憨痴多沉默,人以为呆,故呼其为“五呆”。
对外界声响的迟钝并没妨碍先生的成长,反之强化了他对内心世界的体察,自小表现出超群的绘画天赋。
父亲的早逝、家道的中落,更在这个家中唯一男孩心中深埋“不及,非人也”的倔强种子。
先生从未隐蔽耳聋的隐私,而是承认它,藐视它,自号“左耳”、“散耳”,公开左耳微聋的事实;晚年双耳全聋后,则改号“聋叟”、“阿聋”,他对疾病的达观心态,则是对自己饱满精神世界的自信。
道行天地有形外,玄通万物无形中。
如果说内敛的触觉、坚韧的个性为先生打开艺术之门,那么可贵的是,先生把钝化的听觉延伸为静谧的生存状态,于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澄澈空灵的精神世界,层层穿越,步步入胜。
1000027745633111_但引画法入书法——林散之书法笔墨审美内涵略论
2018/04 No.194林散之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书法家。
他在书法领域勤恳耕耘,取得了非常杰出的艺术成就。
数十年如一日,林散之不断汲取历代书法艺术的滋养,同时积极吸收中国画的笔墨内涵,创构出了深具自我个性特色的书法笔墨审美内涵。
他的笔墨审美内涵的取得,来自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哲学、佛学、诗词、书法、绘画等文化体系的全方位、综合性的传承、体悟和觉解,才有如是深邃笔墨境象的出现。
本文试从林散之先生的笔墨审美观念的确立、笔墨历史经验的成功取法以及师承和书法风格特色等方面,尤其是从“引画法入书法”对林散之独特书法笔墨境界的形成和确立方面,对他书法笔墨的审美内涵略做阐释。
林散之诞生、生活在具有深厚人文土壤的江南地区,这一地区六朝以来就已经是中国文化的重心和中心,历代文脉传承不绝。
家乡丰厚的文化土壤为林散之的书法成长提供了极为深厚的历史人文基础,使他能得以开启心智,孕育出文化艺术上的灵性和天赋。
林散之所直接师承的黄宾虹、张栗庵、范培开诸人都是安徽大地上成长起来的文化精英,黄宾虹更是从皖南走出来的一代文推荐·名家1.林散之 李白草书歌行27cm×400cm1974 江浦求雨山名人纪念馆藏2.林散之 临书十绝句26cm×214cm1977确实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林散之独特的书法笔墨审美内涵的确立与形成,当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文化艺术价值趋向和特殊的书法审美观念的确立和形成有关。
林散之高度重视书法笔墨境界的创构,他在书法创作中不断提纯笔墨审美意象,以追求理想的笔墨审美境界。
林散之认为笔墨是书法审美内涵得以发掘、凸显的关键和中枢,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古人所谓“用笔千古不易”,它关乎书家胸襟气度、审美价值理想的表达,书法气韵、神采、意趣的成功表现。
林散之高度重视传统笔墨审美内涵的引入,不仅在书法内部进行笔墨法度的继承、吸收、改造和锤炼,而且积极“引画法入书法”,不断强化书法笔墨语汇的审美内涵、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
林散之草书书法欣赏《太湖纪游》
林散之草书书法欣赏《太湖纪游》
林散之草书《太湖纪游》,现收藏于浦口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
释文:日长林静路漫漫,红叶如花最耐看。
我比樊川腰力健,不烦车马上寒山。
款署:太湖纪游林散耳
钤印:长寿(朱)林散之印(白)
孤独的人生,造就了林散之独特的笔墨。
黄宾虹教授林散之笔法墨法,其中许多是画法,而林散之将之用于书法,可谓之破笔破墨,是对传统书法的一种破坏。
王铎有涨墨法,开创了一代新风,但笔墨线条尚历历在目,能为多数人所理解,散老则走的要远些。
他的书作,往往拖泥带水,模糊凄迷,甚有笔画粘连处,可谓孤行无旅。
散老喜用长锋(这种笔更宜于作画),长锋笔吸墨量小,以之作纤细一些的草书尚可联笔直下,若笔画饱满粗壮一些,则笔头便很快干枯,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要重蘸墨汁,而散老则一任自然,以枯笔渴墨继续书写,甚至竭力至以笔根干蹭,出现飞白。
此种写法虽笔锋散乱,不合古法,但点画极富质感,如枯藤虬结,老柯横陈,非常耐看。
画家极讲究墨色,因为国画以用墨为主,故以墨色变化求层次。
书法相对更讲究用笔,对墨色不大要求,甚至忌讳墨色杂乱。
而散老则大胆的将画法移植于书法当中,用墨浓淡相间,将浓随枯,增强了书作的节奏感,也取得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散老的书作,表面虽趋于纤弱,但骨力内含,如乱柴相叠,极具画意,可以说,林散之是本世纪画家中,最出色的草书书家,换句话说,他的书法既有书家书法的严谨,又有画家书法的潇洒,林散之是刻苦修行的苦行僧,又是倜倘风流的大才子。
林散之草书优劣谈:优于用墨,劣于用笔,草圣之名,过誉了
林散之草书优劣谈:优于用墨,劣于用笔,草圣之名,过誉了林散之草书优劣谈:优于用墨,劣于用笔,草圣之名,过誉了。
草书的最高成就,应该固守在古代,以怀素草圣为代表,张旭、张芝、王羲之、米芾等人,圈成草书创作的峰顶成就。
在向后看,草书创作实在是步步为下阶,鲜有朝朝能迎水的草书大家。
到于右任一辈,写草书虽然属于上品,但是难抵怀素上上品。
因为怀素写的是狂草,是草书的最高艺术形态,而于右任写的是标准草书,回到了章草规范的初级状态。
再向后论,草书出大家,林散之因为时代需英雄的原因,被推列为草书大能之人,号之以当代草圣之名。
但是把林散之的草书和怀素的草书放在一起对照一看,就可知当代草圣和旧时草圣草书的差距并不是一条街的距离,应该是好几个朝代的时空差距。
如果打个比方的话,怀素草书是太阳,那么林散之草书便是一块石的样态,体量当然比不得太阳,草书的光芒也被怀素所掩,难得光彩。
怀素草书是真圣笔,笔法和用墨双双绝佳。
用笔施以心法,用墨施以灵感,尽优无劣。
再看林散之草书,达不到笔墨双优的佳成,显然是优劣各得的形态。
林散之书法,优于用墨,劣于用笔。
墨韵水准可成高功,笔法运用平平常常。
所以人们评价林散之的草书,通常会给予死蛇挂树的评语。
这个评语虽然尖锐,却也合以实情:笔法过于绵软,没有多少生机,力道又不足,加上笔画又缠绕有枯枝,所以无论远观或是近瞅,直下之笔似是不生蛇态,缠绵用笔恰似枯枝,死蛇挂树,正是其意。
这就是林散之草书的劣势,也是许多朋友观林散之并不以之为喜的原因。
观怀素草书,感觉是生机盎然,观林散之草书却是暮气沉沉。
当然,笔法不济其功并不是说林散之草书并无可取之处。
他对用墨是相当讲究的,如果抛开笔法看墨韵,那也是如云霞能涌,满目先辉的意境。
墨色的变化,在林散之的草书里,被切以千万气象,什么时候用大墨,什么时候用淡墨,何时畅,何时滞都是精心构制,极成心思。
墨韵成为林散之草书的大拿功力,怕是能像林散之如此精究于墨色的书法家是不多见的,因为一些书法家动笔墨,首要考虑的是笔法,忽视墨韵呈美的人越来越少,基于人们对墨色酝酿的偏废,林散之的草书墨韵,可成现代典师方家。
林散之60句经典书论,一个书痴对笔法与墨法的深刻思考
林散之60句经典书论,一个书痴对笔法与墨法的深刻思考1、功夫须在用笔,点画之中间要下功夫,不看两头看中间,笔要能留。
2、握笔不可太紧,要虚灵。
3、右军有四句话:平腕竖锋,虚左实右,意在笔先,字居心后。
4、东坡讲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王右军讲执笔之法,虚左实右,意在笔先,字居心后。
5、包世臣的反扭手筋不行。
做作。
6、执笔要用力。
不用力还行吗?要虚中有力,宽处亦见力。
颜鲁公笔力雄厚,力透纸背,无力如何成字?王大令下笔千钧。
力要活用,不要死的;死力不能成字。
7、写字要用劲,但不是死劲,是活的。
力量要用在笔尖上……8、执笔要松紧活用,重按轻提。
写字要运肘,运臂,力量集中。
光运腕,能把字写坏了。
腕动而臂不动,此是大病。
千万不能单运腕。
9、腕动而臂不动,千古无有此法。
10、拙从工整出。
要每一笔不放松,尽全力写之。
要能收停,不宜尖,宜拙。
11、笔要勒出刚劲,不能软而无力。
12、笔要写出刚劲来,笔乱动就无此劲了。
13、不要故意抖。
偶而因用力量大而涨墨出来,是可以的。
中间一竖要有力,圆满,不让劲。
……写得光润,碑上字的毛,是剥蚀的缘故,不能学它的样子。
14、笔要振迅。
规行矩步是写不好字的。
写字要在有力无力之间。
15、太快!要能留得住。
快要杀得住。
米字也是骏快,也是要处处能停。
16、笔笔要留。
17、写字快了会滑,要滞涩些好。
滞涩不能象清道人那样抖。
可谓之俗。
字宜古秀,要有刚劲才能秀。
秀,恐近于滑,故宜以缓救滑。
字宜刚而能柔,乃为名手。
最怕俗。
18、现代人有四病:尖、扁、轻、滑。
古人也有尖笔的,但力量到。
19、枯、润、肥、瘦都要圆。
用笔要有停留,宜重,宜留,要有刚劲。
20、平,不光是像尺一样直。
曲的也平,是指运笔平,无菱角。
21、断,不能太明显,要连着,要有意无意中接得住。
要在不能尖。
22、要能从笔法追刀法。
字像刻的那样有力。
21、要回锋,回锋气要圆。
回锋要清楚,多写就熟了。
22、屋漏痕不光是弯弯曲曲,而且要圆。
墙是不光的,所以雨漏下来有停留。
林散之书法讲座
林散之书法讲座一、林散之书法讲座:谈品格要踏实,不要好高骛远,要多读书。
待人以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吹,不要作假,要戒骄戒躁。
与朋友交必能尽言,扬善改过,不能如此,只好避之,不与同恶也。
——与庄希祖谈学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
学问不问大小,要学点东西,不要作假,要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有体会,受益。
做学问要踏实,不为虚名,不要太早出名,不要忙于应酬,要学点真东西。
——与桑作楷谈不要学名于一时,要能站得住,要站几百年不朽才行。
若徒慕虚名,功夫一点没有,虚名几十年云烟过去了。
——与张尔宾谈搞艺术是为了做学人,学做人。
做人着重立品,无人品不可能有艺品。
做学人,其目的在于运用和利人。
学人的心要沉浸于知识的深渊,保持恒温,泰山崩于前面不变色,怒海啸于侧而不变声。
有创见,不动摇,不趋时髦,不求艺外之物。
别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
谈艺术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探索人生。
做学人还是为了做真人。
艺术家必须是专同假、丑、恶作对的真人,离开真、善、美便是水月镜花。
——《林散之序跋文集》二、林散之书法讲座:谈门径[陈慎之问:为什么日本人写的这么好?]学的高,非晋唐法帖不写,所以不俗,法乎上也。
先写楷书,次写行书,最后才能写草书。
写字要从唐碑入手,推向魏汉;再从汉魏回到唐。
宜学六朝碑版,继学二王,再进而入汉魏,其气自古不俗。
草书宜学大王,十七帖》精印本;行书宜学僧怀仁《集圣教序》,有步可循,自然入古不俗矣。
学近代人,学唐宋元明清字为适用。
唐宋人字,一代一面貌,各家各面貌。
他们一个也不写汉隶,因为用不上,练练笔力是可以的。
但要先学楷、行。
李邕说:“学我者死,叛我者生。
”要从米、王觉斯追上去。
欧阳修青年时代诗、文、书、画样样学。
有人说你这样不精一项是不行的。
于是,他便专攻诗、文,成了大家。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样样都精。
因此,学要专一。
怀素在木板上练字,把板写穿了,可见苦练的程度。
林散之书法中的墨色美
林散之书法中的墨色美作者:王潇潇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5年第08期摘要:林散之先一生中学习了楷书、行书与草书,具有非常深厚的书法功力。
林散之先生从60岁开始学习草书,在短短时间内就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被世人称为“当代草圣”。
林散之的书法成就需要从线条质感、书法节奏与书法情调等方面进行分析,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墨色运用。
墨色的独特运用造就了林散之的书法风格,对林散之书法中的墨色美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林散之;书法;墨色古人在对墨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借鉴,包括墨色的类别、用法、功能等,但是与字法、笔法等书法其他因素相比,墨色相关的研究比较少,而且缺乏系统性。
在明代之前,人们并未完全认识到墨色在书法领域的重要作用,随着明代之后生宣的应用与创作观念的转变,更多的书法家开始在创作的过程中对墨色进行控制,以此来提升作品的表现力。
本文以林散之的作品为例,对墨色的功能进行了分析。
一、林散之书法中墨色概述(一)林散之书法墨色特点林散之也是属于大器晚成的艺术家,虽然习字较早,但是直到古稀之年才实现艺术成熟。
林散之具有非常突出的书法艺术成就,要从多个方面对其成就进行分析与研究。
在林散之书法风格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墨色运用,在书法美的诸多构成因素中最为突出。
因此,对林散之书法中的墨色进行研究,对于书法发展与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书法技法中,墨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书法中不能够缺少的,通过墨色能够呈现出书法作品中的颜色微妙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种繁荣的发展趋势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无数的书法名家,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书法理论,墨色的相关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林散之对用笔与用墨非常重视,在不断的探索中领会到了其中的奥妙,从黄宾虹的画法中提取出了宿墨、焦墨等墨色技巧与方法。
(二)林散之书法墨色发展阶段林散之的书法风格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次的变化与发展都能够进一步促进林散之书法意境的深化,在不断积累与完善的过程中达到了巅峰。
林散之《谈书法》完整版(建议收藏)
林散之《谈书法》完整版(建议收藏)字多看几家。
入得深,才能出得显。
要能钻进古人,跳出古人。
古人骂笔笔似的字为书奴。
现在即使做书奴都不容易。
临字要在似与不似之间,就能成功了。
很多人学书,都是求像,专求形似,所以不能功功。
需要摆脱一切,单刀匹马,直冲直入,此真能成学书者。
字要有粗细。
不像不要紧,要学它的气势。
现在你能写熟了,要生,要有粗细,要用重墨。
你不敢用,大小一样,粗细一样,这样不行。
要让得开,要松。
……要细读碑,不能粗粗一看就过去了。
苏、黄、米、蔡都学颜,但各各不同,这就是跳出古人圈子,就是能创新。
创新不是要创就创了,是要学问和功夫到了,自然就创新了。
学问要求真学问,不要求形式,要能吸收,消化。
(1974年2月)周琪会五十多种体,都是依葫芦画瓢,有什么稀奇。
但他自己的体,却没有。
——与庄希祖谈要多看、多学古人的字,这样眼界高。
眼高,手才能高。
古人骂人说书奴,是写字跳不出古人的面目。
现代人连书奴都不如,只学皮毛。
宋四家学古能化,他们都学颜,手艺各个不同。
现要写字的不少是胡吹,写不出个东西。
美术、书法创新,这是不断的,那一代没有创新?唐宋大家都是从古人学出来独开生面。
创新早就有了,历代都是这样,凡成功的都是创新,不受古人的规矩。
学问、功夫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会创新。
艺术要有科学态度,不能像文化革命中乱闯。
要胆大,放得开,不要求像,要力透纸背。
不能模仿古人形状,学古是为了跳出古人,有自己面目,要写出性情来。
学王(羲之),就是随意浓淡不拘,求神似,不求形似。
学书,不要专取形似,要用力,求神,大小不拘,用墨浓淡不拘,取其神趣。
王觉新、赵子昂、米南宫叛我者生,学我者死,个成面目。
——与桑作楷谈临帖要先像后不像,先无我后有我,先熟后生,有静有动,意在笔先,抱得紧放得开。
日久天长,就能达到瓜熟蒂落,熟能生巧的境界。
学书法必积诸家之长,聚为一体,斯为大成。
不能斤斤于一家,死守一门,此为小学,不能大就,切忌!——与范汝寅谈字写得似古人,不难;不似古人,大难。
林散之笔谈书法
林散之笔谈书法一、谈品格要踏实,不要好高骛远,要多读书。
待人以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吹,不要作假,要戒骄戒躁。
与朋友交必能尽言,扬善改过,不能如此,只好避之,不与同恶也。
——与庄希祖谈学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
学问不问大小,要学点东西,不要作假,要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有体会,受益。
做学问要踏实,不为虚名,不要太早出名,不要忙于应酬,要学点真东西。
——与桑作楷谈不要学名于一时,要能站得住,要站几百年不朽才行。
若徒慕虚名,功夫一点没有,虚名几十年云烟过去了。
——与张尔宾谈搞艺术是为了做学人,学做人。
做人着重立品,无人品不可能有艺品。
做学人,其目的在于运用和利人。
学人的心要沉浸于知识的深渊,保持恒温,泰山崩于前面不变色,怒海啸于侧而不变声。
有创见,不动摇,不趋时髦,不求艺外之物。
别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
谈艺术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探索人生。
做学人还是为了做真人。
艺术家必须是专同假、丑、恶作对的真人,离开真、善、美便是水月镜花。
——《林散之序跋文集》二、谈门径[陈慎之问:为什么日本人写的这么好?]学的高,非晋唐法帖不写,所以不俗,法乎上也。
先写楷书,次写行书,最后才能写草书。
写字要从唐碑入手,推向魏汉;再从汉魏回到唐。
宜学六朝碑版,继学二王,再进而入汉魏,其气自古不俗。
草书宜学大王,十七帖》精印本;行书宜学僧怀仁《集圣教序》,有步可循,自然入古不俗矣。
学近代人,学唐宋元明清字为适用。
唐宋人字,一代一面貌,各家各面貌。
他们一个也不写汉隶,因为用不上,练练笔力是可以的。
但要先学楷、行。
李邕说:“学我者死,叛我者生。
”要从米、王觉斯追上去。
欧阳修青年时代诗、文、书、画样样学。
有人说你这样不精一项是不行的。
于是,他便专攻诗、文,成了大家。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样样都精。
因此,学要专一。
怀素在木板上练字,把板写穿了,可见苦练的程度。
也因为这样,千百年不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散之笔谈书法一、谈艺术与人生不假就是君子。
人无癖不能与之交,以其无至情也。
与俗客晤对,无话可谈,令人厌倦。
虚名易得,实学难求。
要好好学,不要与别人争时名。
不要套上虚名,忙于应酬就不行了。
古人说:无冥冥之志,无昭昭之功。
学为时用。
要读有用的书,开卷有益。
学问之道无他,诚而已。
事事都有作为。
学问要有点真东西,大小不拘,这才是读书人的气概。
古人成功,都有他的心得。
要把他的心得接受过来。
学问要专,不要躁。
业精于专,精力不能分散。
(冯P6-7)——与冯仲华谈古人大家,不如作风①,有气慨,有风度。
……不同凡人,总要立足千古,不同一切凡人。
-------------------------------------------------------------------------------------------------①原文如此。
疑有笔误。
张xx是个狂人,也无祖国之心。
事变跑到外国,流浪,卖画,后来又跑到台湾,不到大陆,居心可知。
徒以画点画糊糊市人眼目,立品何在?——与陈慎之谈立志。
不要妄自菲薄。
(单P22)人生多苦难,有点艺术,是安慰。
没有真性情,哪能写出好东西!(单P24)一个人要有癖好。
古人语,不要友无癖者。
因有癖,才有真性情,真心得。
一个人一生要有一好,如无文艺,就没得谈了。
总要有一行。
(单P27)——与单人耘谈要踏实,不要好高骛远,要多读书。
待人以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吹,不要作假,要戒骄戒躁。
与朋友交必能尽言,扬善改过,不能如此,只好避之,不与同恶也。
——与庄希祖谈学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
学问不问大小,要学点东西,不要作假,要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有体会,受益。
做学问要踏实,不为虚名,不要太早出名,不要忙于应酬,要学点真东西。
学书先作人,人品即书品。
(书谭桑文)——与桑作楷谈不要学名于一时,要能站得住,要站几百年不朽才行。
若徒摹①虚名,功夫一点无有,虚名几十年云烟过去。
——与张尔宾谈-------------------------------------------------------------------------------------------------①疑是“慕”之误。
搞艺术是为了做学人,学做人。
做人着重立品,无人品不可能有艺品。
做学人,其目的在于运用和利人。
学人的心要沉浸于知识的深渊,保持恒温,泰山崩于前面不变色,怒海啸于侧而不变声。
有创见,不动摇,不趋时髦,不求艺外之物。
别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
谈艺术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探索人生。
做学人还是为了做真人。
艺术家必须是专同假、丑、恶作对的真人,离开真、善、美便是水月镜。
——《林散之序跋文集》二、谈门径古人谓,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这就是要化千锤百炼功夫,才能把铁炼成绕指柔。
古人是不会欺人的。
黄宾虹最喜欢的对联是:“何物媚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是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冯P6-7)真师难得。
要名师口传手授。
熟读深思理自知。
须从楷书入手。
楷书宜学六朝和唐各大家,以后由楷入行、入草,法备而不逾规矩。
楷书写唐朝的,行书写宋朝、明朝的,草书要迟一步。
唐人、北宋人写的什么,照他们的脚步走。
隶书、楷书、六朝都写写。
汉碑写多了,就能自成体裁。
行书写《圣教序》和米南宫、董其昌。
董字秀得很。
要学秀,拙从秀出,单拙就笨了。
临孙过庭甚佳。
学大王者,唯孙氏能得真诠。
安吴包世臣一生学过庭,颇得用笔真理。
没有功夫就不能写行书,更不得写草书,笔按不下去。
要从楷书入手。
行书根据楷书来。
楷书写得好,行书就好。
熟中求生难。
古人论书有惊鸿落雁之句,是形容书法的,所以由学书而到湖边看飞鸿,影落平沙,印认书法很是恰当。
(冯P9-13)——与冯仲华谈[陈慎之问:为什么日本人写的这么好?]学的高,非晋唐法帖不写,所以不俗,法乎上也。
——与陈慎之谈多读书则无匠气。
多写字则有笔力。
功夫要由生熟①,由熟而生,由生再到熟。
一般人由熟到生即不易。
-------------------------------------------------------------------------------------------------①此处疑应作“由生到熟”或“由生而熟”。
书法先正楷、行书而后隶篆。
《大王碑》、李北海可学。
先使笔有力,继则退火气,使气魄遒劲而纯。
悬腕写字。
写寸大字,每天二十分钟。
时以指画膝,也是功。
功积累而成。
古人云:业精于壹荒于乱。
古代大书家只专一两种,怕分散精力。
不能见异思迁,浅尝辄止。
颜、柳、李他们汉碑、篆书等都不写,怕分散精力。
欧阳修原也学画,后来就把画丢了。
多而荒,不要好奇。
平时不能随便“瞎画”,要认真写,否则养成不良习惯,要把字写滑写坏的。
少而精。
行行行,行行行不行。
画中有山水,花鸟,人物,要专攻一样。
三十几岁,下功夫非晚。
汝有点基础。
高适五十岁学诗。
印光大师三十年不下楼,终成大师。
书法自魏晋六朝入手,如《爨龙颜》,方笔,再到唐人。
小楷严整不苟,写柳公权《破邪论》,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
有功夫,就老了。
才,学,识。
才,是天资;学,是学问;识,是见识。
三者要俱备。
学书画要名师指点。
一线之隔,隔一纸,一点即悟。
学六朝,不能硬,硬了些扭不过来了。
苏轼也只写行楷,不写篆隶。
(单18-P25)——与单人耘谈先写楷书,次写行书,最后才能写草书。
写字要从唐碑入手,推向魏汉;再从汉魏回到唐。
宜学六朝碑板,继学二王,再进而入汉魏,其气自古不俗。
草书宜学大王《十七帖》精印本;行书宜学僧怀仁《集圣教序》,有步可循,自然入古不俗矣。
学近代人,学唐宋元明清字为适用。
唐宋人字,一代一面貌,各家各面貌。
他们一个也不写汉隶,因为用不上,练练笔力是可以的。
但要先学楷、行。
李邕说:“学我者死,叛我者生。
”要从米、王觉斯追上去。
欧阳修青年时代诗、文、书、画样样学。
有人说你这样不精一项是不行的。
于是,他便专攻诗、文,成了大家。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样样都精。
因此,学要专一。
怀素在木板上练字,把板写穿了,可见苦练的程度。
也因为这样,千百年不倒。
……多种帖多写一些有好处,但要化为自己的体。
怀素就是写他的草书,赵孟頫是行草,苏、米也就是那么二种行书体,而不是正、草、隶、篆样样精通。
真学问是苦练出来的,做不得假。
可用淡墨汁或水多写写,手腕活。
——与庄希祖谈学写字,二三十岁就要学会笔法。
字写的不好,是功夫问题,首先是方法要对,方向要对。
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提高。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风气,看到草书神气,一开始学字就潦草。
不知草书是经过多少年甘苦得来的,要在规矩中下苦功夫才是正道。
向唐宋人学,一代有一代的面目。
汉碑,晋人就不学了,练功夫是可以的,楷书学宋人的就很好,楷书是很难的,学好不容易。
书法很玄妙,不懂古人笔墨,难以成名。
董其昌书不正为正。
气足。
难学。
从米、王觉斯追上去,用墨要能深透,用力深厚,拙从工整出。
学问要为现代服务,为社会服务,书法也是这样。
读书最重要,不读书就不懂。
写字不易太高,唐宋以下的学好就成功了。
学钟鼎、篆、汉,那是假的,是抄字,没有趣味,没有用处。
——与桑作楷谈定时、定量、定帖。
最好每天早晨写寸楷二百五十个,临摹柳公权秘塔,先要写得像,时间最少三年,因为这是基础。
写字,一定要研究笔法和墨法,要讲究执笔,讲究指功、腕功和肘功。
写字时要做到指实掌空,先悬腕而后悬肘;临帖要先像后不像,先无我后有我,先熟后生,有静有动,意在笔先,抱得紧放得开。
日久天长,就能达到瓜熟蒂落,熟能生巧的境界。
——与范汝寅谈要近学古之贤者。
他们成名不是偶然,实有独到之处。
总宜先宜(学)一家,不宜学时人,不宜学近代人。
——与张尔宾谈[顾农问:因为从小没有好好练过毛笔字,现在要学,应如何做?]只能学学小楷和行书,不能多学了,时间来不及了。
只学点应付就是了。
字与诗是一样的。
用功,忌俗。
宜求境界,求胸襟。
以晋唐为宗。
小楷以颜、柳为体;行书以王羲之为本。
要花不少时间。
神而明之,是以后事。
——与顾农谈①-------------------------------------------------------------------------------------------------①成农《我所认识的林散之》,载《书与人》杂志1994年第二期。
写字并无秘诀,否则书家之子定是大书家。
事实上很多人重复父辈,由开拓趋于保守,修养差,有形无神。
下笔硬的人可习虞世南、米南宫、赵孟頫,不宜写欧字,免得流于僵板。
有人开头便学草书,不对。
用功学隶书,其次学行书、唐人楷书,亦可。
先赵,再米,上溯二王,也是一条路。
听老师讲课,要以食指划自己膝头,使腕部灵动不僵,久之也是一门功夫。
可以写行书练腕力,笔划要交代清楚,一丝不苟,不能滑俗。
写张纸条子也不能马马虎虎。
滑,不可救药。
天天练是必要的,但要认真不苟。
从前杂货铺管帐的一天写到晚,不是练字。
人无万能,不可能样样好。
……学好一门就不容易!怀素只以草书闻名。
东坡学颜,妙在能出、能变,他只写行、楷;米南宫未必不会写篆隶,但只写行,草也不多;沈尹默工一体而成名。
得古人一、二种名帖,锲而不舍,可望成功。
欧阳公大才,诗、文、书、画皆通,后遵友人劝告,专攻诗、文,以文为主,后成为八大家之一。
涉猎过广,一行不精,也难有成就。
王夫之说:“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对碑帖看不进去的人,肯定学不进去。
——《林散之序跋文集》小孩子学书,要先由楷入行,由行入草,打好基础。
否则钉头鼠尾,诸病丛生,要改也就难了。
学楷书之后,应由楷入行,不能一步就入草书。
不然,易于狂怪失理,钉头鼠尾,诸病丛生。
范(培开)先生可惜没有走这条路,学唐碑之后就攻草书。
当时就有识者评他太狂,太怪了。
一步之差,终身不返,可惜!可惜!——《林散之》三、谈工具写字要长锋,长锋吸墨多,不能甩。
(冯P11)歙石有芙蓉坑、梅花坑等。
宋坑完了,后来都是新坑。
大抵宋以前砚石得,砚多讲究实用,造型朴实。
明、清以后好石不易得,大的不多,故多雕琢,不适用。
刻得好的少,多是俗手,只有吴门顾二娘刻得好,相传她替人刻砚,一方石有时要看一两年才下刀。
黄宾虹有方“九蝠砚”就是出自顾二娘之手,是端石,就石上九个眼,刻九只蝙蝠,刻工好。
(冯P13-14)——与冯仲华谈旧纸。
纸不独质量好,又要陈纸,几十年。
——与陈慎之谈厚纸用墨要带水;薄纸、皮纸要用焦墨写。
紫毫写不出刚字来,羊毫才写得出来。
——与庄希祖谈上海有位书法家说,他不喜欢用羊毫,更不喜欢用长毫。
他真是活外行,不知古人已说过,欲想写硬字,必写软毫,唯软毫才能写硬字。
可惜他不懂这个道理。
论用笔之道,笪重光专专论此事,软毫才能写硬字,见笪重光《书筌》。
——与魏祯、熊百之等谈有人以短短狼笔写寸余大字,这样写上六十年也不出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