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作文课中教师“下水文”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作文课中教师“下水文”的作用内容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后,新的课程由过去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教”转移到了学生的“学”上。
教师的角色由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思想把学生的“学”放到了主体的位置上,“教”要达到“不需要教”的目标,实际上对“教”提出更高的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并没有降低对教师的要求。
要达到“不需要教”境界的教师比旧式教育的语文教师需要更高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
教师下水一方面锻炼和考验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也为教学顺利的展开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教师下水作文
何谓“教师下水”?大文豪叶圣陶先生说:“‘下水’是从游泳方面借过来的,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悉水性,跳下水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
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笔,或者做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
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
” 他的话形象地说明了教作文跟教游泳的道理相同,教者本身要能写,就像跳水教练会游泳一样,这样才会加快学生进步。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师拿学生的题目来作文,这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这无非希望自己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
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
学生只要用心领会,努力实践,作一回文就有一
回进步。
老师出身于学生。
当学生的时候,谁不曾练习作文?当了老师之后,或者工作上需要,或者个人有兴趣,经常动动笔的也有。
但是多数老师就只教学生作文,而自己不作文了。
只教而不作,能派用场的不就是学生时代得来的一点儿甘苦吗?老话说,三日不弹,手生荆棘。
这点儿甘苦永久保得住吗?固然,讲语法修辞的书,讲篇章结构的书,都可以拿来参考,帮助教学。
但是真要对学生练习作文起作用,给学生切合实际的引导和指点,还在乎老师消化书而不是转述那些书,还在乎老师在作文的实践中深知作文的甘苦。
因此,经常动动笔是大有好处的,不仅可以加快学生进步,提高教学质量,还使学生受到了文学的熏陶,对写作和做人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具体来说,语文教师写下水文有如下的好处。
一、教师下水作文可以把握作文教学的重难点,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
教学必须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既指学生的资质,学生的知识水平,也指教学的内容。
在了解“材”的基础上教学,效果才显著。
一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这个观点。
但是什么样的“材”用什么样的教法,从哪入手也是很关键。
作文教学中要是找到每次作文的重难点,教师就可以找到教学的突破口,困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我教三年级的学生写一处景物时,就先写了一篇学生熟悉的校园的下水文。
在写作过程中,我知道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难点是按一定的顺序和抓住景物特点描写。
因为三年级的学生习作刚起步,还没掌握写作的方法,所以只能教基本的方法,让他们知道写作不但要言之有序,还要言之有物。
掌握了方法,他们才会写;会写,才有兴趣写;有了兴趣才会写好,这是学习的规律。
起步作文教学只能把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不能跟他们讲写作
技巧,不能要求他们写得很好。
根据这个目标,围绕重难点,我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写作方法的指导上。
为了突破难点,我先从下水文中抽取了几句描写方位的句子出来:“这个花坛里长着一排龙眼树,龙眼树的左边有两棵假槟榔,右边有两棵塔松,花坛的四周长着一排九里香。
”我把这几句话打乱顺序后再让学生按一定顺序重新排列成一段通顺的话。
通过这样的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方法: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
然后节选文中一段描写塔松的片断“它高大挺拔,四季常青,远远看去,很像一座小宝塔,下面大,上面尖。
看它那威武神气的样子,好像它是这座花坛里的司令”让学生根据描写来猜测老师写的是什么植物?问学生是怎样知道的?从而引导学生领悟: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点。
学生掌握了写作方法以后,再让他们欣赏老师的全文,最后才让他们自己写,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
由于我准确地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选用了比较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教学用的文章写的是学生熟悉的地方,所以他们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学习起来也比较轻松,结果学生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他们不但掌握了观察和描写的方法,很多学生还能用形象的比喻描述他们眼中的景物。
二、教师下水作文可以提高教师的洞察力,为学生做楷模。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炼达即为文”。
文章是生活的反映,是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概括,要写文章,必须睁大眼睛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景和物,留心自己心灵深处点点滴滴的体验和感受,要透过社会现象思考人生。
语文教师教学生写作文,往往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但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很多教师只知道纸上谈兵,而且是泛泛的谈。
其实教师若能用
现身说法,或以下水文的形式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比喋喋不休的纸上谈兵要强得多。
十年前,我无意中听到一个卖假货的小商人几句传言,“要什么?怎么没有?那儿不是吗?”没想到这几句话便像一颗种子在我的脑子里休眠了十年,在我经历了无数次商人的骗局之后,这颗种子终于生根发芽了,成了我笔下的文章,一个善于钻营,投机取巧,充满铜臭的小商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它概括了我十年来对商人的观察。
在作文教学中,我把以往用来指导写作,帮助学生挖掘题材的时间给他们看我的文章,并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他们。
他们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知道了自己身边的很多事都可以作为习作的材素。
有位学生听了我的说话,若有所得,笑着说以后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免得一不小心成了人家笔下的反面人物。
我本来是引导学生写作的,没想到他们也悟出做人的道理。
这使我不禁想起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任何一个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它们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学生有此悟性,相信他们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世事洞察得更透彻,挖掘得更深刻,能写出更富有个性与灵性的文章来。
三、教师下水作文可以为学生提供可借鉴的范文。
据说现代作家沈从文在高校任教师时教授写作课,每次布置一个题目,他就会从各个角度先写几篇,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有时密密麻麻贴满好几面,让学生看了以后回去自己写。
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是不难找到范文的,但是要找到贴近他们生活的范文就很难,尤其是农村的小学生。
而教师写下水文正好填充了这个空白,解决了借鉴的难题。
教师的下水文,写的是学生熟悉的环境或比较熟悉的人和事,这给学生选材、构思、表达
等方面都提供了借鉴的范例,学生读后会受到很大的启迪,拓宽了他们写作的思路。
如我写了一种随处可见的圣诞花,我是这样写的:“那花儿多好看呀,你看,黄豆大的花骨朵下面长着一轮红叶子, 那叶子红得鲜艳,红得象火。
好像一个红碟子盛了几颗小豆子。
由于高高的枝条下面光秃秃的很少叶子,远远看去,只见顶端红碟子一样的花朵,仿佛杂技师耍的转碟似的。
只可惜枝条太少了,一个枝头一束花,虽然好看,但是太冷清了,像一个不太熟练的杂技师,要是多生几个枝头,这杂技师的功底就显得深厚了。
”学生看了以后终于知道描写景物不但可以描写它的大小、颜色、形状,还可以描写它的神韵,要是能用形象、贴切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写就显得更加生动形象了,而且也知道了他们司空见惯的极其普通的景物也可以用如此优美的文字来表达,知道了写作要大胆地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这样的文章才有血有肉有个性。
通过读老师的下水文,他们还走进了老师的心灵,对老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拉近了师生的心灵距离。
同时从心里也佩服老师,“亲其师信其道”,这样的教育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四、教师下水作文,可以锤炼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作为教学语言,不等于文学语言,但它也必须条理分明,用词简洁,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如此。
但是,有些教师经常信口开河,诸如“我是XX学校”“昨晚我的手一晚睡不着”等笑话屡见不鲜,至于说话平淡如水的教师更是不胜枚举。
不敢强求教师的语言字字珠玑,但起码要正确、规范,有感染力。
教师的语言不正确、不规范,别指望你的学生能写出优美的句子,说出动听的话来;教师的语言没有感
染力,也不要指望学生认真听你的课了。
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说话很幽默、风趣而且含蓄,言简意赅,我非常喜欢听他的课;他点评我们的习作常常以优美的语言或极富哲理的名言格言给以鼓励,具有极强的语言魅力,令我获益匪浅,我实在钦佩他驾驭语言的能力。
钦佩之余,我在说话或写作时也学他锤炼自己的语言,久而久之,我终于养成了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时至今天,当朋友读了我的文章,赞美我的积累丰富的时候,我常想起我的老师,是他给我树立了榜样。
相反地,有些教师说话太乏味,学生听他的课昏昏欲睡,课余时间更不愿跟他交谈了。
可见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要锤炼语言,读书写作不失为一条成功的途径,尤其是写作。
作品是要给别人看的,要是文章词不达意,读者就会曲解文章意思,甚至会闹出笑话来。
为了避免这些不良影响,作者必须对自己的文章进行认真的修改,甚至字斟句酌,并反复推敲,有时还请教别人,请教书本,长此以往,你的语文素养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了。
五、教师下水作文,改、评学生作文更到位。
绐学生改文,最有效的办法是当面改。
当面改可以提起笔就改,也可以跟学生共同念文稿。
遇到需要改的地方就顿住,向学生提出些问题,如“这儿怎么样、这儿说清楚了没有”之类,让学生自己去考虑。
两种办法比较起来,后一种对学生更有好处。
学生经这么一点醒,本来忽略了的地方他注意了,他动脑筋了。
动过脑筋之后,可能的情形有二。
一是他悟出来了,原稿写得不对,说该怎么样才对。
这多好啊,这个不对那个对由他自己悟出,印象当然最深刻。
二是他动过脑筋还是不明白,不知道老师为
什么要在这儿向他提问题。
这时候他感到异常困惑。
在异常困惑的时候听老师的改正,也将会终身忘不了。
前面说,让学生自己去考虑的办法对学生更有好处,理由就在此。
现在要说的是老师要念下去就有数,哪儿该给学生点醒,哪儿该提怎么样的问题给学生点醒最为有效,这并不是轻易办得了的。
要不是对作文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势将无能为力。
怎么达到非常熟练,具有敏感的境界呢?唯有经常动笔,勤写多作而已。
当面改不是经常可行的办法。
一般是把全班的文稿改好,按期给学生评讲指导。
只要评讲得当,指导切要,而且能使学生真正领会,深印脑筋,当然也是有效的办法。
既然如此,就不能说某一段不怎么好,所以要改:某一句不大通顺,所以要改。
必须扣得很准,辨得很明,某一段为什么不好,所以要改,某一段为什么不通顺,所以要改,评讲才有可靠的资料,指导才有确切的依据。
而要处处能扣准,处处能辨明,哪怕一个“的”一个“了”,增删全有交代,哪怕一个逗号一个问号,改动全有理由,非对作文非常熟练,具有敏感不可。
怎么做到非常熟练,具有敏感的境界呢?唯有经常动笔,勤写多作而已。
语文教师如果不写下水文,往往不知道文章的难易程度,点评的时候往往就不能评到位。
有些学生已经很努力去写了,但是得到的评语只是不着边际的点评,学生看了挺不服气。
我在网上看到一些学生发表评论说“有些教师评论的才能见长,可实践的机会则少之又少,最后才会变得眼高手低,自己还不觉得”“自己写才会懂得评价”“看人挑担不吃力。
如果一个题目他写不出来,他就可以更宽容学生的作品,也可以学习他们作品中的精彩;如果一个题目他写得好,那讲授就有了依据,学习也有了方向,实在是教学相长的好方法。
”其实,学生说的不无道理。
是
啊,要是语文教师与学生一起“操练”,有时不一定要写全文,一个片断也好,只要写了,他就会知道这个题目难写在哪里,学生的习作中哪些是闪烁的灵感火花,那么点评就会恰到好处,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了。
作文教学的事不限于改文。
凡是有关作文的事,教师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给学生的帮助就越大。
教学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自然要仔细研究,看准本班学生的实际,乃至某一个学生的实际,挑选适当的来用。
但是老师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是根本。
根本深固,再加上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成绩就斐然可观了。
六、教师下水作文是辅导学生作文的需要。
教师经常写“下水作文”,自然知道个中甘苦,因此才会特别珍惜学生的劳动,把学生作文当作一回事来处理。
文学即人学。
教师把学生作文当作一回事,学生就会与老师拉近距离,从而愿意在作文上下功夫;从辅导学生作文的实践和体会来说,笔者经常写“下水作文”,增强了“内功”,辅导学生作文时,眼高手不低,左右均逢源,得心又应手,苦中自有甜呀!教师经常写“下水作文”,又常有文章见诸报刊,学生会更加钦佩老师,愿意按老师的指点去做。
七、教师下水作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曾经有人问一位盲人:“你什么都看不到,这么活着觉得痛苦吗?”盲人回答:“我痛苦什么?我还能听见声音,我还能说话,我还能走路。
我之所以活得比较愉快,是因为我学会了放大美好。
”我们这些好端端的知识分子还不如那位盲人吗?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每每
一想起它,就会不愉快,这既有害于身心健康,又不利于学习和工作;坚持写“下水作文”(哪怕是练字也好),就能把“空闲时间”挤出来用于读书,用于观察生活等,这样就会忘却不愉快,就会减少烦恼,就会放大美好,拥有足以让生命灿烂的阳光而轻装在阵,就不会用尽心思去争取这优秀那劳模了,就会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这样,我们就起到了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作用。
这样,语文教师不但能以口育人——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能以文育人——当净化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难道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吗?贤语说:“人生常与书作伴,不想清高也清高。
”从自己的亲身体会来看,这话是真的;不过,笔者认为:如果将其中的“书”字不指“书籍”而是“写”的意思,其意味则必胜前一筹了。
当然,可能有的教师会说:“社会上的腐败现象那么多,你观察到了也写吗?”说得好,但是,只要我们明白自己的职责和写的原则是什么就行了,我们没有能力做的自然是不去做为好。
换句话说,量体裁衣吧。
也许有些老师看了上述这些话,心里并不乐意。
但是,毛泽东同志说得好: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尝一尝。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现在有些教师反对写“下水作文”,恐怕这一是怕吃苦,二是处理“下水作文”不当——在学生作文之前,就给学生宣读了自己的“下水作文”,这样自然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如果将“下水作文”宣读在学生写完作文之后,即在讲评学生作文时,则非但没有束缚学生的思维,同时还把教师那居高临下的权威性也给消除了,教师便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了。
大家知道:读是吸收,写是释放。
事实上,吸收得越多,才越有利于释放。
教师要坚持写,其前提必须加强阅读,不断引进“活水”,做到“胸藏万汇”,这样教师手里自然就能“笔有千钧任翕张”了。
教师若能这样去“身教”学生,何愁学生不能妙笔生花呢?此外,作为语文教师,其“下水”不要局限于“池子”,而要向“海洋”进军,即要“下水”一般的应用文,还要“下水”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尤其要“下水”对联——它是唯汉语中仅有的璀璨之明珠,用它来教育学生,无论从它的确定主题还是剪裁材料,无论从它的锤炼词语还是运用修辞等,都能使学生获得综合性的训练和提高。
用它来进行教学,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这,很值得老师们去尝试。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下水作文”是很值得一写的;如果自己不坚持写“下水作文”,光凭热情辅导学生作文,要辅导到位只能是一句空话,还是君子既动口又动手为好呀。
老师们,让我们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共勉吧。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王德勋,史晖 . 教师下水说”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学习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札记[J].教育探索. 2001年08期 . 34-36
[4]李尚达 .试论教师勤于"下水"的益处[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3-54
[5]《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6]张化万.我的语文人生[I] .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