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帮闲时期(1932—1936)
• 由于欧化的中国的幻想的破灭,林语堂从顺民变化为统治阶级的帮闲 了。1932年9月,创办了《论语》半月刊;1934年又办《人世间》半 月刊;接着又办《宇宙风》等杂志。林语堂在他办的这些杂志上宣扬 “性灵”,鼓吹“幽默”,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 小品文,公开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还推行半文半白的语录体,从 内容到格式都成了与左翼文化运动背道而驰的文艺思潮。 • 《论语》开始创办时,也登载了对国民党反动统治不满的文字。如刊 登过“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许屁无捐”的对联,揭露国民党反动 统治时,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然而,不久就投靠反动政府,污蔑中国 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为“赤匪”,并称蒋介石也是论语派中人, 几乎完全沦为反动派的“御用工具”。鲁迅把《人世间》中发表那些 低级、庸俗、无聊的文章,斥之为“麻醉品”“鸦片”,并尖锐地指 出林语堂的所谓“幽默”实质上“是将屠户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 收场大吉”。这一时期,很显然,林语堂已从资产阶级自由派蜕变为 统治阶级的帮闲了。
• 京华烟云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作品中的姚木 兰,姚莫愁,孙曼娘等女性形象风姿俊彩,九十 多个人物中,女性形象就占了五十多个,这些女 性或聪颖练达或恬静温柔或丰丽稳健或才高命薄。 在二十世纪初期的那个多灾多变的特殊时代里, 因社会,家庭,文化,个性等不同原因各自走着 不同的人生道路,演绎着不同的人生命运。构建 了一个艳丽多彩的女性世界。透过这些,我们可 以管窥到林语堂先生独特的女性观。

• • • • • 林语堂简介 创作生涯概述 代表作解读 林语堂与“幽默” 其他

林语堂(1895~1979),原名 和乐,福建龙溪人。是我国新 文学史上一位有着鲜明个人特 色的散文作家,从1924年在 《晨报副刊》发表散文开始, 先后出版了《剪佛集》,《大 荒集》,《行素集》和《披荆 棘》这些作品,1965年从美国 回来后出版了《无所不谈》一 二集。
姚木兰和姚莫愁
这两位是名副其实的富家女,却丝毫没有富家女的做派。她们心地善良,平易近 人,对待下人像朋友。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并且才华横溢。能够成为名贯京中的淑 媛,当然她们的父亲姚思安,姚老爷功不可没。虽说是商人世家,姚老爷却是好文不 好贾,生意都交与内弟,也就是姚木兰的舅舅冯子安打理,自己一心扑在古玩上,尤 其对甲骨文最为痴迷。姚老爷并不是一个老顽固,他很能接受新思想,两个女儿中, 他更喜木兰,因为木兰的思想与他最为相近,所以他坚决反对太太给木兰缠足,这也 是木兰最庆幸的地方。 木兰、莫愁两姐妹虽说生在同一家庭,但思想性格,理想抱负 却完全不同。木兰的思想颇具反抗性,她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只恨不是男儿身,可 以去实现理想抱负。她性格外向,为人随和而不失雅致,颇有大家风范,没有人不喜 爱她。而莫愁则是属于传统女性的类型,好静,人生的目标就是成为贤妻良母,在家 相夫教子。她受母亲的影响较多,觉得女孩子不应该在外面抛头露面,所以除了全家 一起的出游活动,她一般都待在家中做女红。这一条与木兰完全相反,木兰就喜欢与 父亲一起逛古玩市场,收集甲骨,而姚思安也喜欢带女儿一起出去,不管是逛古玩店 还是会友人。 木兰虽然活泼、外向,但骨子里却也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贤良淑德,温 柔贤惠。她认为:“女孩子的态度应当是忍让,是稳重,在生活上不要太贪求,要听 从男人享有较多的自由,由他荒唐胡闹。”(第五章)所以她和荪亚结婚后放任他自由玩 乐,给他绝对的空间,并且还想着给他纳妾。她的性格中融合了新旧两种看似不可调 和的思想,但从她的身上表现出来又是那么和谐。她对公婆恭敬孝顺,对丈夫温柔体 贴,为人豁达,很快赢得曾府上下对她的喜爱,尤其是她婆婆曾太太,曾家的管理权 很快落入她手中。姚木兰的为人处事很值得现代女性学习,但她对男人绝对服从,听 之任之的态度却不值得提倡。在小说的第三十三章里,关于木兰和莫愁,巴固这样说: “木兰的眼睛长长的,莫愁的眼睛圆圆的。木兰的活泼如一条小溪,莫愁的安静如一 池秋水。木兰如烈酒,莫愁似果露。木兰动人如秋天的林木,莫愁的爽快如夏日的清 晨。木兰的心灵常翱翔于云表,莫愁的心灵静穆坚强如春日的大地。” 在《京华烟云》 中,曼娘、木兰、莫愁、红玉并称为“四婵娟”。她们的形象都很有特点,让人读完 一遍就难以忘怀。
曼娘和红玉
• 曼娘是小镇上朴实的女孩子,在一个学究的父亲教养之下长大的,受了一套 旧式女孩的教育。所谓旧式教育并不是指她经典上的学问,经典的学问在旧 式教育中只占一小部分,而指的是礼貌行为,表现在由来已久的女人良好教 育的系统:就是女人的“德、言、容、工”。这四方面代表大家公认的女人 良好教育的传统,女孩子时期就应当受此等教育。古代的妇女在少女时期都 接受这种教育,并且希望能躬行实践那些道理规矩,尤其是以能读书识字的 少女为然。有一种理想,固定分明,根深蒂固,而且有古代贤妻良母躬行实 践的先例,有一种清清楚楚及其简明的一套规矩。曼娘正是这类古典女子的 好例子。林语堂在小说第五章中这样形容曼娘这类中国古典型的小姐:“曼 娘自然而然地长成了中国古典型的小姐,中国这种古典型的小姐,生而丽质 动人,但却退而隐Baidu Nhomakorabea:虽偶以情爱相假,但狡猾诡谲,吝于施赠;美则美矣, 但远不可即,规避而不可捉摸;其深藏不露,出之以狡猾;其惊鸿一瞥,也 出之以狡猾;其春情之魔力,因规避而愈强;深藏于香阁,自帘内而外窥, 得见追求者而不为追求者所见;居内室而听得家人商谈,立在隔扇后而恣情 窥看;与人在一处时,则屡次用眼偷瞟,对男人从不正面而视。”如此一位 美丽如画中仕女,狡黠如林中精灵的女子,在守了二十多年的寡后,却不得 不向命运投降,在日寇的屠杀中自缢。 红玉是冯子安的女儿,也就是姚木兰 的表妹。她是一个纯情、多情而又富有才情的女孩,有时候还有一点多愁善 感,读来就像林黛玉的翻版,尤其在她生病以后。如果说红玉是林黛玉,那 么阿非就是她的宝哥哥。“自古多情空余恨”,她曾多么期待地畅想过未来 的生活,却因虚幻的神签和自己的病而耿耿于怀,最终走向极端,结束了自 己的生命。莫愁曾分析说:“我觉得四妹的死有几个原因,一部分由于神, 一部分由于人。第一,由于素丹与巴固订婚这件不幸的巧合,并且她自己也 有痨病;第二,因为她的生活里佳人才子的事情太多,又多愁善感;第三, 因为她太相信杭州月下老人祠的签了。”
• “流氓鬼与绅士鬼的混合体” • 林语堂曾留学美国和德国,是在西方资产 积极文化些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但是中 国文化队他又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他的 身体里流着风雅名士的血。
他的文化思想变化轨迹,大体把它分为四个时期: 猛士——顺民——帮闲——右翼
• 一、猛士时期(1923—1927)
• 1923年林语堂从海外归来,怀着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博爱的理想,不满当时国内沉 闷的政治和腐败的军国政府,也积极投身于当时的革命斗争,和鲁迅等人与胡适派相 对立。他曾撰文批判过所谓“勿谈政治”,“闭门读书”,“读书救国”等论调,对 几千年来的封建思想和伦理道德,及封建势力的帮凶,以及“现代评论”派的文人学 士,进行了抨击。 林语堂二十年代中期是《语丝》派的重要成员,也被认为是北京大学著名的“激烈” 的教授之一。在反对封建主义文化及其反动的政治势力的斗争中,可谓是“猛士”。 他曾先后发表过《祝土匪》、《咏名流》、《讨狗檄文》、《打狗释疑》等尖锐泼辣、 富有战斗性的杂文。这些文章,或赞颂揭竿而起的“土匪傻子”,或讥讽骑着墙消闲 的学者名流,并大声疾呼“内除文妖”、“外抗军阀”。 在北京“女师大学潮”中,他与鲁迅等人一起,站在进步学生一边,支持学生的爱国 革命行动,加入了学生的示威队伍,用旗杆和砖石与警察相斗,“使其掷野球的技术 得到施用的机会”。“三· 一八”惨案后,林语堂受段祺瑞政府通缉。为了逃避军阀政 府的迫害,他于1926年5月去厦门大学任文科主任兼国学院秘书。 在这时期,虽然他在《语丝》周刊上发表了《插论语丝的文体——稳健、骂人、及费 厄泼赖》鼓吹“费厄泼赖”,不要“太认真”,“太激烈”,受到鲁迅的尖锐批评。 当“三· 一八”惨案发生后,他参加了死难烈士刘和珍、杨德群的追悼活动,并发表了 《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文中,赞颂刘和珍这样的“十分精干办事灵敏的女子”, 他感叹“处我们现今昏天黑地,国亡无日,政治社会思想都需要根本改造的时期,这 种热心有为,能为女权运动领袖的才干,是何等的稀少,何等的宝贵。在“三· 一八” 惨案的教训下,他写了《讨狗檄文》和《打狗释疑》,承认鲁迅“痛打落水狗”的主 张是正确的,自己鼓吹“费厄泼赖”是不合时宜的,错误的。他仍不愧为猛士。
• 《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 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 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 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 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 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 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 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对林语堂的文化思想变化的轨迹作了一些探寻,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综 述如下: 一、出身于牧师家庭,长期受教会学校的教育,倾慕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 想是很自然的。在其思想上表现出明显的两重性。他既对当时的北洋军阀 的黑暗统治有强烈的不满,但又受传统的儒家中庸之道的影响,在剧烈复 杂的现实斗争中出现妥协、动摇、软弱的一面,这是不足为奇的。 二、大革命失败后,许多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有的颓唐、有的沉沦,有 的向右转。林语堂就是接受了消极的教训,向右转的一个代表人物。由于 他政治态度的变化,在文化思想方面,就鼓吹“幽默”和“性灵”,在当 时阶级斗争激烈的时候,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 要青年老老实实当顺民,显然是倒退的主张,也违背了他自己的初衷。 三、人是社会的人,作家当然也是社会的作家。1936年以后,他携家赴美, 1947年为国民党政府推荐的联合国官员。1966年自美返台定居,同时担任 台湾笔会的会长,文化绝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否则乃自欺欺人之说。在 这期间,他为台湾当局吹鼓手,攻击人民政权,他的政治立场与其文化思 想转向右翼是显而易见的。 四、林语堂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变成右翼的代表人物之一,并不能抹煞他 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上的成就。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仍应占一席之地,仍 不愧为一位杰出的中国现代作家。
林语堂的代表作解读
•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 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 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英文 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 《京华烟云》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 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 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 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 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 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 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二、顺民时期(1927—1932)
• 1927年春,他赴武汉,出任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四· 一二” 政变后,他到上海,编辑出版杂文集《剪拂集》,在此序言中,他错 误地认为革命已经成功,劝戒青年做“顺民”,所谓要爱惜一人只有 一个的头颅,老老实实地做年轻的顺民。林语堂目睹1927年大革命的 失败,“四· 一二”政变酿成的惨案,这一时期,他的思想充满矛盾, 表现了他思想的两重性:其一,又白色恐怖感到恐惧,接受了消极的 教训,想从此不再谈政治;其二,自己又感到寂寞和悲哀。在他的 《剪拂集序》中反映了这种复杂矛盾的心境。 • 他已认为当时的消沉情绪反使自己增长了一点“自卫聪明”,这种所 谓的“自卫的聪明”,正是为了做顺民。为此,他以前杂文中对社会 现实的犀利锋芒便悄然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追求中国的西化,也就 是幻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蒋介石的封建法西斯的独裁专制主义, 使他追求的理想,彻底幻灭了。因此,林语堂也就陷入了迷惘、失望 和颓唐之中。这种思想情绪也为他转向“帮闲”文人提供了内因。
四、右翼时期(1936—1976)
1936年,他携家赴美,在美教书和写作,主要是用英语写 作有关介绍中国民族和历史的文章和专著。如《吾国与吾民》 《生活的艺术》、《枕戈待旦》等,歪曲中国历史,宣扬和 吹捧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业绩等。1962年,他在美国创办 《天风》月刊。1966年回台湾定居,1973年当选为台湾笔 会会长,1975年被推选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病逝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在这个时期,他写 了一些影响较大的专著,如《生活的艺术》,发行量大,获 得西方较高的评价,并把他誉为“文化人之龙凤”,还被提 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