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起点的寻找与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学习起点的寻找与运用

青田塔山小学赵丽军一、对学生学习起点的认识

完整的课堂学习可以描述为学生从他的认知起点,到课堂学习目标之间的认识发展过程。就这一过程来说,在学习目标既定的情况下,起点的选择决定着这一过程的长短。因此,在教师选择学习起点的时候,学生课堂学习的距离空间就被设置了。显然,距离过长或过短都不是好事,而适宜的距离空间是学生开展课堂学习所必需的。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储备。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最重要因素。

我们将学生的学习起点分为:学习的逻辑起点和学习的现实起点。通俗地讲,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根据学习进度,学生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学习的逻辑起点是静态的、封闭的,本质上排斥其他学习资源对课堂学习的影响;而学生的现实起点是动态的、开放的,本质上容纳其他学习资源对课堂学习的影响,并以即时整合的方式加以促进。在这里,我们着重来研究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二、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

1、利用课前调查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一样,接触的人、物都不尽相同,从而他们的知识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想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进行课前调查是一种有效的办法。课前调查一般分两种,一种是书面调查法;另一种是谈话调查法。

书面调查法一般由教师设计一份调查报告单,在课前让全班学生进行填写,由教师进行收集与整理,根据所得到的信息来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再制定教学设计。

谈话调查法比书面调查法要粗线条一些,教师可以在课前提一些相关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

例如,在教学“千克、克”的认识的时候,布置学生回家收集标有重量的包装袋,在课始通过谈话的方式来确定学生对“千克、克”已有多少的认识,进而

修改自己的教学策略。

2、在课堂上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课前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利于教师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符合学生的现实知识水平,有利于课堂的顺利进行。但每节课前做一个调查,对于一个普通老师来讲,显然不切实际。既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那份精力,现实条件也不允许。那如何才能既省时,又在现实允许的情况下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呢?我认为,只有在课堂上进行随时随地的了解,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1)在尝试练习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小学生具有特别强的好胜心,总希望自己比别人强,自己比别人知道得多。因此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和新知有关的尝试练习。一旦学生发现这些题老师没有教过,为了显示自己的知识丰富,就会倾其所有,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千方百计挑出相应的知识进行解题。教师就可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确定学生的知识基础,从而选择相应的教学起点。

(2)在谈话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让学生展现他们已有知识状况,对于学生来说是激动人心的。当他们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告诉同学与老师的时候,他们是在享受,享受学习给自己带来的骄傲,并且他们会以极大的热诚把自己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尽其所能告诉老师和同学。这既是对自身学习进行再思考的过程,也是给其他同学以激励的过程。因此,对于一些教学内容,可以在上课时设计一些有关新知的问题让学生尽情阐述,而教师的任务则是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起点,抓住本课知识内容的核心问题,以问题的形势要求同学们继续研究,给予解决。

(3)在活动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而动手操作又是课堂活动中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更能体现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因此,有些教学内容,可以利用设计一些数学活动来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3、课后根据学习学习结果、作业,进行反思,对学习起点进行再把握。

比如上《20以内的退位减法》,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十分活跃,大

家都各抒已见,纷纷想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有数数法、想加做减法、破十法、连减法,有把九看成十再减等等。我也鼓励学生各取所好,在进行比较后引导学生选择用自己最喜欢的好方法进行计算。但是,不尽人意的是,在练习时,我发现仍有一小部分学生在计算时总要每做一道题都要先放笔来数自己的手指头才能计算。原因何在?很显然是我们没有注重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较,导致学生仍然停留在原有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解决新问题。

三、学习起点的有效运用

1、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在旧知中构建新知。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是以螺旋型上升方式呈现的。因此,在每一项新知识的背后,往往有着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或者生活经验作为基础,挖掘这些旧知和生活经验并予以重现,不仅可以唤醒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降低学习难度,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并帮助学生理解、内化新知,从而构建高一层次的知识体系。比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日宴会场景,设计了如下问题:6个香蕉2人平分,每人分得几个?4只苹果2人平分,每人分得几只?请学生用手势表示。学生轻松解答,感觉良好,其实教师设计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平均分的方法,然后引出下面问题:一个蛋糕2人平分,每人分得几个?请学生继续用手势表示。结果不少学生就叫起来了:无法用手势表示,有的甚至举起半截手指,憨态可掬。此时,认知的冲突已经生成,学生的探索欲望开始膨胀,教师就顺势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通过操作、交流、表述等方式获得结果,在这般由浅入深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并不难”、“数学真有趣”,才能确保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

在小学数学中,很多知识可以在先前的学习中找到最近发展区,教师就需要有这样一双慧眼,不仅要构建一个平台,还要注重有效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由此岸成功抵达知识的彼岸。

2、研究学生的生活环境,指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

门捷列夫说:生活便是寻求新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的周围也布满着各种各样有趣的值得探索的新鲜事物,而他们缺少的,仅仅是一句鼓舞的话,或者一根指点方向的手指。作为教师,我在研究教材内容,进行学习设计时最多思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