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岩石圈三
普通地质学-第二章-岩石圈
第二章岩石圈第一节岩石圈的表面形态特征地球的表面呈高低起伏不平,有海洋和陆地两大地貌单元组成陆地面积占全球面积的29.2%海洋面积占全球面积的70.8%海洋平均深度为-3728m(-3794、-3908)地球最高点:为我国西部的珠峰、海拔88地球上最低点:为太平洋西部的马利亚纳海沟约为-11034m海陆最大高差近20公里海洋面积占总面积的2/3,多分布在北半球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3,多分布在北半球一、陆地地形地球上的陆地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海洋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体,大块的叫大陆或大洲,小的叫岛屿根据陆地表面的海拔高度和起伏形态,陆地分六种基本形态山地:对不同高程山的统称,线状延伸的山称为山岭;由若干条山岭组成的山称山脉,山地海拔高程大于500米,相对高程大于200米。
根据海拔高度山地:低山区(500—1000米)中山区(1000-3500)高山区(3500-5000)极高山区(大于7500)高原:海拔600米以上,顶面平坦,面积大,起伏小的宽阔高地,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我国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
盆地:四周被山地或高原所围,中央低平,如四川盆地丘陵:起伏小,海拔高程小于500米,相对高度小于200米,一般是峰圆坡缓,分布于不同高程平原:海拔高度小于200米,地面高度变化很小,略有波状起伏,表面平坦,如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洼地:陆地上地势低于海平面以下的地带,如我国西北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称为克鲁沁洼地。
由以上可知,陆地面积起伏变化十分复杂,有峰峦高耸、地面崎岖的山地、山脉,也有高低不大坡地缓和的丘陵,有海拔较高、面积广大的高原、也有低平宽广、起伏微小的平原、还有周围高、中间低的盆地等。
二海底地形地球表面被海水覆盖的大洋底部也是起伏不平的,根据起伏特征分为1 大陆架是陆地向海的自然延伸部分,构成围绕大陆的浅水平台,水深区在200米以内,平均坡度为-0.3,宽度几十至几百公里。
23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2023高二地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解析版)
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三节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2022·山东淄博·高一期末)下图示意黄上高原某地区考古挖掘出的古聚落遗址,遗址中有许多黄土烧制的陶器。
仰韶文化晚期,我国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
在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
为避免坍塌,窑洞宽度须小于窑顶黄土厚度。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气候趋向()A.冷湿B.暖湿C.冷干D.暖干2.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是由于()A.河床淤积抬升,洪水威胁B.人口增长迅速,耕地不足C.蓄水技术提高,供水充足D.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减产3.龙山文化时期,该地区坡地的窑洞平面形态最可能是()A.B.C.D.【答案】1.C2.A3.D【解析】1.根据材料“仰韶文化晚期,我国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说明当地气候趋向寒冷,冬季风势力更加强大,降水少趋于干燥,因此该地区气候趋向冷干,C正确、ABD错。
故选C。
2.从图中可看出,仰韶文化早中期聚落遗址中有大型木骨泥墙建筑,消耗了大量的木材,说明森林砍伐量大;根据材料可知,遗址中有许多黄土烧制的陶器,黄土的土质疏松,烧制陶器也需要砍伐森林,获取燃料,由于人类过度砍伐,植被遭到破坏,环境发生变化,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淤积,河床抬升,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A正确;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技术水平低,人类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人口增长缓慢,BC错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的土质疏松,土壤肥力较低,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减产不是其向高处迁移的最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A。
3.由图可知,该窑洞位于坡面位置,门上洞顶的土层厚度较小,越往里,窑顶的土层越厚,而挖掘窑洞为了避免坍塌,宽度应窄于洞顶覆盖土层,窑洞的宽度应随着窑顶的黄土厚度增加而增加,C错误,D正确;B迅速拓宽不符合坡面黄土厚度变化趋势,B错误;窑洞门口到窑洞里应是从窄到宽,A和D,A门口处宽度较宽,更易坍塌,A错误。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二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课件中图版选择性
太行山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线,6 亿年前其是一片汪洋大海,经多次地壳抬 升运动,后又与华北平原断裂,才形成如今 太行山的地貌形态。据此完成4~6题。 4.太行山东西两侧均有大量煤层分布,那么 煤层形成于下图中的( ) A.①→④ B.①→② C.②→④ D.④→③
5.太行山上发育了很多河流,除一条向西注入黄河外其余都向东注入海河
结合材料探究: (1)说明艾尔斯岩石的主要岩石类型是图2中的哪一类岩石。 (2)艾尔斯岩石顶部圆滑光亮,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宽窄不一 的沟槽、浅坑,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与图2中的哪一种作用相对应? 提示 (1)艾尔斯岩石的主要成分是砾岩、砂岩,因此属于沉积岩。沉积岩 是由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因此丁代表沉积岩。故艾尔斯岩石属 于丁类岩石。 (2)艾尔斯岩石顶部圆滑光亮,四周陡崖上形成的一些自上而下、宽窄不一 的沟槽、浅坑是由长期的风化、侵蚀,也就是外力作用引起的。图2中① 箭头指向沉积物,说明是岩石经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形成 沉积物。故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应与①对应。
(2)明确三大类岩石及其与岩浆之间相互转化的地质作用。 ①岩浆经侵入或喷出作用,冷凝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如花岗岩) 和喷出岩(如玄武岩、安山岩),这一过程为冷凝作用,如图中a。 ②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下, 形成沉积岩,这一过程可称为外力作用,如图中b或c。 ③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在一定的温度与压力作用下,形成变质岩,这一 过程为变质作用,如图中b或c。 ④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重熔再生形成新的岩浆,这一过程为重 熔再生作用,如图中d。
(3)常见变式图举例:
[典例剖析] 典例(2020天津卷)下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 质条件。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件:第2章 第1节 岩石圈物质循环
入
花岗岩
岩 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形成岩石
较大
岩
浆
喷 地下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地 矿 物 结 晶 颗 粒 玄武岩、
岩
出 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 细小,有的有流 流纹岩、安
岩 岩石
纹和气孔
山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
砾岩、砂
沉积
层理构造、含有
坏,变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
岩、石灰
岩
化石
处沉积、固结而形成岩石
分布广泛,多含
片麻岩、大理岩、
变质岩 响,使原来岩石的矿物
有丰富的金__属__矿
石英岩
成分、结__构__等发生改变
和非金属矿
而形成
二、岩石转化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1.岩石转化 (1)沉积岩是_松__散__的__沉__积__物_,经过成岩作用变成的。 (2)岩浆岩风化后的碎屑物质成为_沉__积__岩_的“原料”。 (3)变质岩的“前身”是岩浆岩、沉积岩、_变__质__岩_。
合作 探究 攻重 难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材料 下图为山东省济南市某学校在野外地质考察中拍摄的岩 石照片。
图1
图2
问题 1 (综合思维)组成图中岩石的最基本单元是什么?两图分 别属于哪一类岩石?试说出判断的依据。
提示:矿物。图 1 属于沉积岩,该岩层是一层层分布的,具有明 显的层理构造。图 2 属于岩浆岩(玄武岩),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
问题 2 (综合思维)请分析两图所示岩石的成因分别是什么? 提示:图 1 所示岩石是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形成的;图 2 所示岩石是岩浆喷出地表后温度、气压降低,岩浆迅速 冷凝,导致岩浆中的气体挥发形成的。
[归纳提升] 三类岩石的形成及特点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整理(湘教版)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整理1. 三大类岩石1)岩浆岩是岩浆沿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或喷出地表,冷却凝结而成(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流纹岩、玄武岩、安山岩)。
2)沉积岩是裸露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固结而形成,具有层理构造,有化石(石灰岩)。
3)变质岩是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变质而成(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
2. 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2)六大板块(挤压、消亡—山脉、海沟、岛弧;张裂、生长—裂谷)3)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4)背斜顶部:油、气,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向斜槽部:水5)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3. 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水蚀地貌:水流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横断山地)2)水积地貌(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3)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戈壁)4)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4. 大气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
2)地球大气受热要经过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等环节大气才增温。
3)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
4)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以逆辐射的方式把能量返回地面,从而起到保温作用;有云和湿度大时,大气逆辐射会增强。
5)大气保温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强烈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又将能量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传递给了地面。
傍晚太阳西落后,保存下来的这部分能量使地表气温平稳地下降,起到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 热力环流1)垂直方向:近地面受热不均导致,近地面温度高出气压低,温度低处气压高;2)水平方向:水平气压差异导致空气的水平运动,由高压流向低压。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件:第2章 第3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合作 探究 攻重 难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材料一 青藏高原聚落的分布景观图。
材料二 北方地区平原聚落。
问题 1 (区域认知)青藏高原的聚落为何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提示:青藏高原因平均海拔高而气候寒冷,河谷地带不仅土壤肥 沃、水资源丰富,而且因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适宜农作物的生 长和人类的生存。
多分布在绿洲上
青藏高原
多分布在河谷地区
云贵高原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
北方平原地区 南方丘陵、山区
规模较大,呈团聚型、 棋盘式,人口较多
规模较小,空间分布 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1.读我国某地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回答(1)~ (2)题。
史前某村落沿 EF 线的地形剖面图
(1)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
体如下表所示:
地区 聚落分布
聚落形态
原因分析
深切河谷两 高原
岸、狭窄的河 呈狭长的条带状 地区
漫滩平原
深切河谷,地势较低、气 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的 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 资源充足
洪积扇、冲积 明 显 的 条 带 状 或 蜿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
山区 扇和河漫滩平 蜒 分 布 于 山 前 或 沿 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
态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
自主 预习 探新 知
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概念:人类从事_生__产__生__活_活动而聚居的场所。聚落包 括_房__屋__建__筑_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__产__生__活__相关的各种设施。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以我国村落为例)
(4)交通线路选线的原则 ①依据:沿线的自__然__、经济、_社__会_、交通、_技__术_、生态等因素的
2021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二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ppt
答案:(1)石灰 沉积 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2)石灰岩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岩石原有的成分 发生变化,形成变质岩 大理
1.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及应用
项目
喷 出 岩 岩 浆 岩 侵 入 岩
形成过程
岩浆在地下巨大 压力作用下,沿 着地壳软弱地带 喷出地表迅速冷 却凝固而成
⊙判断正误 1.花岗岩是由于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 ) 2.岩浆岩和其他两类岩石可以直接转化。( ) 3.只有岩浆岩是由岩浆直接形成的。( ) 答案:1.× 2.× 3.√
三、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利用 1.岩石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2.岩石和矿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岩石还形成了许多秀丽的自然景观,成为享誉世 界的风景游览区。 [思考] 既然岩石可以循环,因此岩石是人类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你是否赞同这一说法? 提示:不赞同。尽管岩石可以循环,但循环的周期 很长,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而言,岩石是一种不可再生 资源。
⊙判断正误 1.岩石圈就是地壳。( ) 2.花岗岩是常见的侵入岩,玄武岩是常见的喷出岩。 () 3.沉积岩都含有化石。( ) 答案:1.× 2.√ 3.×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存在的基础:岩石圈中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的相互转化。 2.转化过程。
(1)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到地壳之中冷―却―凝→结岩浆岩。 (2)出露地表的岩石外―力―作→用 沉积岩。 (3)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作→用 变质岩。 (4)各类岩石重新深入到地下重―熔―再→生岩浆。 3.影响: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内力作用使地 表变得高低不平,差异加大;外力作用则可夷平地表, 使地表差异减小。正是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岩石圈 的物质才会不停地循环运动。
2.3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件2021-2022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2、掌握地表形态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发展 的具体影响。 3、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聚落的概念及分类:
聚落: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房屋建筑、 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的集合体。
山区:交通线路较稀疏。公路沿河谷或沿等高线呈“之”字形分布。 原 因 :起伏较小,工程造价低;运行安全。
技术的进步,高速公路、高铁通过桥隧工程克服地形限制在崎岖 山区修建。桥隧工程的优势:1.线路短;道路起伏小,利于提速, 节省运输时间、燃料。2,克服地形高程上的障碍,运行安全。3. 减少落石造成危险,4.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地形封闭,交通不便,制约了 该村的发展。
挂壁公路开凿前,郭亮村是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限制了 当地村民的活动,制约了该村的发展?
探究 P45:郭亮村
一条公路,改变了一个 村庄的命运。议一议, 挂壁公路的开凿对郭亮 村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据此讨论地表形态与人 类活动的关系。
意义:郭亮村挂壁公路 的开凿,改善了当地的 交通条件,加强了对外 联系;促进了当地旅游 业的发展和农产品外运, 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 了当地经济发展;提供 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 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利于人口大规 模聚居;因此聚落规模大,聚落形 态为团聚型或棋盘式。
地形对聚落规模、形态的影响
平原地区:聚落规模大、团聚型、 棋盘式、人口多。原因:地形平 坦,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利 于农耕;利于区域平面布置,节 省建筑投资;利于交通发展。促 山区聚落 进聚落规模的扩大。
高中新教材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本章概要
技法概览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2)典型案例法:选取一些典型地貌的案例,如喜马拉雅山脉、东非 大裂谷、崇明岛等,渗透“变化”和“综合” 的观点,推测地质历史时 期的地质过程,预测未来的演变趋势,形成动态思维,关注地理过程分 析。
(3)概念学习法:本章涉及的专业术语较多,如地质构造、构造地 貌、褶皱、断层、冲积扇等,要抓住这些地理概念与其他地理概念的本 质属性上的区别。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技法概览
本章概要
技法概览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1.学习思路
(1)两个观点:一是变化的观点,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 变化之中;二是综合的观点,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 表形态骨架再塑造,地表形态是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本章概要
技法概览
本章概要
技法概览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3)相互关系: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要侧重相互“关系”, 地表形态影响交通、聚落分布等人类活动,人类在活动中也对地表形态 产生深刻的影响。
2.学习技法 (1)直观式学习法: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野外实地考察(研学活动) 及实验模拟演示内力构造地貌、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的形成,通过动 态演示,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同时培养地理实践力。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本章概要
本章概要
技法概览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件:2.1 岩石圈物质循环
C.丙
D.丁
(2)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 )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C.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思路点拨】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方法,具体如下:
【解析】(1)选B,(2)选B。第(1)题,由材料可知波浪岩为花岗岩体,结合岩石圈 物质循环过程可以判断图2中乙为花岗岩。第(2)题,先形成该类岩石“花岗 岩”——即岩浆侵入,后经地壳抬升使该岩石出露地表,后经“风雨冲刷和早晚 剧烈的温差变化”——风化、侵蚀、搬运形成。
【素养探究】
阅读古诗探究: (1)(地理实践力)诗中描述的岩石是________岩,按成因分,属于________岩。 该类岩石具有哪些典型特征? 提示:石灰 沉积 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2)(综合思维)该岩石在怎样的条件下会形成变质岩,形成的变质岩是 ________岩。 提示:石灰岩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岩石原有的成分发生变化,形成变质岩。 大理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1)岩浆岩的形成。
能力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沉积岩的形成。
(3)变质岩的形成。
2.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1)判断物质名称。 当炽热的岩浆从地球内部喷出后,便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主要表现为侵入岩 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因此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而成,而岩浆岩可以变为变质 岩和沉积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可以互相转化,但都不能直接形成岩浆岩。
类型
片麻岩、_大__理__岩__、石英岩
[连一连]将原有岩石与其变质后的岩石用直线连接起来。
二、岩石转化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1.岩石转化: 岩石圈的岩石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类型的岩石可以_相__互__转__化__。 2.岩石圈物质循环: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_放__射__性__物__质__的衰变产生的热能。 (2)循环过程。
岩石圈物质循环ppt课件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1.岩浆岩(火成岩)
(1)形成
岩浆
地壳内部高压 侵入地壳上部
沿地壳薄弱地带
或
喷出地表
冷却 凝固
岩 浆 岩
侵入岩 喷出岩
喷出岩 侵入岩
二、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 (2)典型岩石及特征
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喷出岩 侵入岩 ——花岗岩
第二章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学习目标
1.理解岩石圈的范围及其组成; 2.掌握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 3.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4.结合实例,会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一)矿物
• 概念: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一般为结晶态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富含Ca(HCO3)2的水溶液因
化学沉淀: CO2逸出导致CaCO3沉淀而
成
石灰岩 ——主要形成环境:温暖浅海
主要成分为CaCO3
珊瑚虫与其它生物生长过程
生物沉积:分泌CaCO3形成珊瑚礁,
其遗体沉积而成
砾岩
直径在2毫米以上的碎屑
砂岩
直径在0.05~2毫米的碎屑
页岩(黏土岩)
直径小于0.005毫米微细颗粒。 页理构造,抗风化能力较弱。
注意:
各类岩石都可在地壳内部经重熔再生变成岩浆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
各类岩石都可以经外力作用变成沉积岩,或经变质作 用变成变质岩,但均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
3.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有利影响)
(1)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3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件湘教版必修1
【解析】(1)选A,(2)选B,(3)选C。第(1)题,由文字材料可知,该县90%以上的土 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所以谷地面积是制约 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第(2)题,该县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水淹频率 很高,所以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可以在一、二层被洪水淹没时,方便 避险和出行,所以这些集镇住宅能够“淹而不没,灾而无难”。第(3)题,根据材 料提示,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说明集镇遭受的洪水破坏力较 弱,由于该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洪水来时流速慢,带来的砾石少,洪水退水 快。
【典例示范】 (2017·海南高考)位于岭南山地的某县90%以上的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
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 外门,如下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但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 难”。据此完成(1)~(3)题。
(1)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 ( )
典例 成都、 北方的村落
兰州、 南方的村落
武汉
(2)地形影响聚落区位。
平原
山区 和高
原
热带 地区
表现
原因
城市等聚落发 育的理想环境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 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 便利
一般气候寒冷, 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 城市多分布在 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 山间谷地中 好
城市多分布在 热带的平原地区气候过于
(3)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山区交通运输方式多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 路。 (4)影响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一般而言,平原地区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低于山 区。 (5)位于大地形单元交界处易形成交通要道。如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联 系几乎都要经过河西走廊;大型山脉的垭口也易形成交通要道,如中尼公路、 中巴公路就经过多个垭口。
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2课时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习目标] 1.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类型及其作用过程。
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主要特征。
3.分析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明确三大类岩石与岩浆的相互关系。
自主学习、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1. 总体表现:使地表物质从高处向低处迁移。
重力决定着物质迁移的方向。
【判断】1. 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没有本质区别。
(X )2. 风蚀蘑菇和沙丘都是风力作用形成的。
(V )3. 沙丘、沙陇、冲积扇、三角洲都是沉积作用形成的。
(V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 三大类岩石⑴ 岩浆岩: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结而成。
(2) 沉积岩: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而成。
(3) 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
2. 物质循环过程亘动探究探究点一外力作用0探究导引(1) 转化的岩石:如岩石的名称。
(2)循环环节a. 冷却凝结b.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c. 变质作用d. 重熔再生3.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1)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差异加大。
(2) 外力作用:夷平地表,使地表差异减小。
【判断】1. 花岗岩是由于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
(x )2. 岩浆岩和其他两类岩石可以直接转化。
(X ) (V在台湾东北部海岸的野柳地质公园,已有约 4 000年历史的“女王头”,其“脖子”越来越细,可能在10年后自然崩塌。
如果发生地震,则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
有关方面已决定不再用人为方法对其进行加固,何时崩塌完全由大自然决定。
(1) “女王头”是怎样形成的?“女王头”的“脖子”又为什么会越来越细?⑵判断我国风力、流水、冰川、海浪四种外力作用的主要发生区域。
(3) 尝试用关系图描述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之间的关系。
答案(1)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是“女王头”形成也是其脖子越来越细的主要原因。
高中地理同步讲义选择性必修1(新教材)第二章 微专题3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微专题3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1.三个突破口(1)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都可以变成岩浆。
(2)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
(3)岩浆岩、沉积岩可以经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可以经外力作用变成沉积岩,但沉积岩、变质岩不能直接变成岩浆岩。
2.两个技巧(1)被三个箭头所指的是岩浆。
(2)只被一个箭头所指的是岩浆岩。
地球上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
读图回答1~2题。
1.有关图中字母所示内容,正确的是()A.a是外力作用B.b是冷却凝固C.c是变质作用D.d是重熔再生2.关于图中数字代表的内容,正确的是()A.①是沉积岩,板岩属于数字①代表的岩石B.②是岩浆岩,玄武岩属于数字②代表的岩石C.①是岩浆岩,花岗岩属于数字①代表的岩石D.②是沉积岩,石灰岩属于数字②代表的岩石答案 1.C 2.B解析第1题,a是岩浆冷却凝固,b是重熔再生,c是变质作用,d是外力作用。
第2题,岩浆冷却凝固形成②岩浆岩,侵入岩以花岗岩为代表,喷出岩以玄武岩为代表;三大类岩石受外力作用都可变成①沉积岩;板岩是变质岩。
下图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甲、乙、丙、丁为三大类岩石和岩浆。
据此回答3~4题。
3.含有恐龙化石的是()A.甲B.乙C.丙D.丁4.东非高原(玄武岩高原)形成的过程是()A.①B.②C.④D.⑥答案 3.A 4.C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甲为沉积岩,乙为变质岩,丙为岩浆,丁为岩浆岩。
化石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
故选A。
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①⑤为变质作用,②③⑦为重熔再生作用,④为冷却凝固作用,⑥为外力作用。
东非高原为玄武岩高原,玄武岩属于喷出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故选C。
下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岩石类型,箭头①~⑤表示地质作用。
读图完成5~7题。
5.图示岩石中,花岗岩属于()A.甲类岩石B.乙类岩石C.丙类岩石D.丁类岩石6.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A.②-外力作用B.①-喷出作用C.④-地壳下沉D.③-高温熔融7.下列关于岩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类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B.乙类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C.丙类岩石具有层理构造D.丁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岩答案 5.B 6.A7.A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甲、乙分别为喷出岩、侵入岩。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__知识点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一、地质作用1.地质作用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能量。
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力、流水、冰川)。
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二、.岩浆活动:岩浆活动:人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
岩浆活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在地壳中冷凝而结晶,岩浆侵入地壳形成花岗岩;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
1、常见的岩石变质岩受到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原来的成分、结构发生了改变,形成了新的岩石大理石、板岩石英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可夷平地表。
(2012·山东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三、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一般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的结果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地质构造示意图岩层形态地表形态实践意义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褶皱背斜中心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山岭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成为谷地良好的油气构造,开凿隧道通常选背斜,原因:背斜成拱形,安全稳定,不易积水。
向斜中心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槽部受挤压不易侵蚀反成山岭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地垒中间岩块上升,两侧岩块相对下降形成块状山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工程建设遇断层要避开,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裸露的岩右由于受太阳曝晒和昼夜温差急 剧变化,使岩石内部和表面以及各种矿物之间 产生胀缩不均,形成裂纹。天长日久反复进行, 岩石表层就会逐步解体而层层剥落,这种现象 称层状剥离作用。
岩石在形成过程和受构造作用后就已存在 着裂隙和节理网。而且愈接近表层破裂愈甚。 随着构造上升和地面剥蚀,岩体的负荷不断减 轻,使岩石主要沿细微裂隙和晶体接触面发生 进一步的破裂。应力解除后,晶体和细裂隙沿 不同方向以不同的速率膨胀,因而在其界面上 局部聚集起剪应力,使之产生破裂作用。
(1)气候条件 (2)地貌条件 (3)岩性条件
水热条件影响风化壳发育程度、类型。 温度高,降雨丰沛,植被茂密,有利于化 学风化和生物风化的进行,风化壳发育充分, 厚度大;反之,在多年冻原和高山寒冷地带, 化学风化极微弱,无生物风化.只有寒冻风化 作用形成的碎屑型风化壳。
在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面起伏较大的山区, 剥蚀作用较强,残积物易被剥蚀,不利于风化 壳的发育,仅有碎屑型风化壳;在地势低洼, 风化碎屑物不断输入的地段,也不利于风化壳 的发育。在分水岭的鞍部、准平原(在山峦起伏
第二章 岩石圈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内力作用下的地壳构造运动 外力作用下的岩石圈物质运动
一、风化作用 二、重力作用 三、水力作用 四、风力作用
⒈概念 ⒉类型 ⒊风化壳
岩石圈深部形成的物质(岩石和矿石)接近 或出露地表后,由于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巨变, 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 生物作用下,岩石和矿物在原地发生崩解、破 碎、分解等一系列物理和化学过程,这个过程 称为风化作用。
流水的侵蚀表现为流水对坡面、沟谷和河 谷的侵蚀。坡面侵蚀是坡面流水对地表进行面 状的、均匀的冲刷。沟谷流水与河流的侵蚀是 一种线状侵蚀,表现为下蚀(下切)、旁蚀 (侧蚀)与溯源侵蚀(向源侵蚀)三种。下蚀 是指流水及其挟带的砂砾等对谷底的侵蚀,其 结果使谷底加探。旁蚀是对谷地两侧的侵蚀, 其结果使谷坡后退,谷地展宽。溯源侵蚀系指 向源头的侵蚀,其结果使谷地伸长。
地表岩石空隙中所含的水在气温降至冰点 以下时就要结冰,体积比原来的增大1/10左 右。冰对岩石空隙两壁产生的巨大压力(可达 960kg/cm2),这样巨大的压力会扩大和增加岩 石的空隙。融水和冻结交替作用,扩大裂隙, 使岩石破碎崩解。这种作用称冰劈或寒冻风化 作用。在寒冷地带和高寒山区水体反复融冻情 况下最易发生。
在降水量少而蒸发强烈的干旱、半干旱地 区,岩石裂隙中的含盐水分随湿度的升高或降 低,从而结晶或形成盐溶液,这样反复作用于 岩石裂隙,使岩石崩解。
①概念 ②作用方式
化学风化,又称矿物蚀变,是岩石在水、 水溶液和空气中的氧、二氧化碳的参与下产生 各种化学反应,从而使岩石或矿物受破坏的作 用。它不仅仅使岩石或矿物发生破碎,而且也 使它们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使那些在地表条 件下不稳定的原生矿物变成为稳定的次生矿物。
在水流的动能降低到不足以搬运物质时, 水中的物质就发生堆积。
①坡面流水作用 ②沟谷流水作用 ③河流作用
概念 地貌
坡面流水是雨水或冰雪融水直接在地表形 成的薄层片流和细流,出现的时间很短。雨水 在坡地上聚成浅薄的水.以后由于受地表微小 起伏的影响,使水流分离,形成许多细流。细 流在流动过程中时分时合,没有固定流路。
Ca(HC03)2溶于水中,成Ca2+与HCO3-离子状 态,又增加水中的HC03-,即增强了水溶液的溶 蚀能力,使碳酸钙随水而逐渐流失。这是碳酸 盐类岩石化学风化的主要过程,也是碳酸盐类 的岩石经溶解而形成各种岩溶地貌的主要过程。
①概念 ②作用方式
生物风化是生物在其生长和其他生命活动 中,对岩石和矿物产生的破坏作用。
自然界的水很少是纯水,实际是一种水溶 液。大气和土壤中(包括植物和微生物新陈代谢 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与水化合就成碳 酸,并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
水溶液中H+的浓度增大,水的溶解能力也 增大,特别是对碳酸盐类的岩石破坏性更大。 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在纯水中溶解度是很低 的,但在富含碳酸的水溶液中很容易被溶蚀, 因为它成了易溶于水的重碳酸钙(或称碳酸氢 钙)。
随着风化壳的进一步发育,不仅氯化物、 硫酸盐被淋溶,碳酸盐也被大量淋溶流失,有 一部分溶为胶体状的SiO2也开始迁移。只有硅 铝酸盐被分解为高岭土、蒙脱石等粘土矿物而 残留在原地。
硅酸盐矿物已全部被分解,可迁移的元素 基本上都己析出,几乎全部盐类和胶体状的 SiO2都已淋溶,残留下来的是难以迁移的铁铝 化合物,如Al2O3、Fe2O3以及石英。这种风化 壳富含Fe2O3,色泽呈红色,所以称为铁铝型 风化壳或砖红壤风化壳。
⑴概念 ⑵发育过程 ⑶影响因素 ⑷基本类型
岩石圈表层的岩石和矿物经长期风化作用 后,不稳定矿物有不同程度的分解,可溶性物 质或多或少随水流失,部分物质残留原地,这 些残留原地的风化物叫残积物。存在生物活动 的地区,残积物顶部发育成土壤。残积物和土 壤在大陆地壳表层构成一层不连续的薄壳,称 为风化壳。
运动速度极为缓慢,每年仅数毫米或数厘 米;移动体与不动体间不存在明显的滑动面, 两者间的形变量和移动量是渐变过渡.属于粘 滞性运动。 蠕动主要出现在15°一30°的坡地上。主 要原因是土层中冻结与融解、干与湿、温度等 因素的变化,导致坡地上的土屑时胀时缩,在 胀缩过程中,重力作用使土屑向坡地下方逐步 移动。
(1)化学风化早期阶段 (硅铝—碳酸盐—硫酸盐型风化壳阶段) (2)化学风化中期阶段 (硅铝粘土风化壳或高岭土风化壳阶段) (3)化学风化晚期阶段 (铁铝型风化壳或砖红壤风化壳阶段 )
硅酸盐中的K、Na、Ca、Mg等碱金属和 碱土金属离子与溶液中的Cl-、SO42-离子结合成 氯化物与硫酸盐,如NaCl、KCl、Na2SO4等。 这些物质都极易被溶解,大部分随水淋溶。最 先淋溶的是氯化物,硫酸盐次之。它们在一定 条件下常在地表的低处富集,形成硅铝—硫酸 盐风化壳;碳酸盐比上述两种物质难溶解.常 在原地富集,称为富钙阶段。
流水对泥沙的搬运方式有推移和悬移两种。 推移是水流使砂砾沿底面滑动、滚动或跃动。 在水底被推动的砂砾粒径总是与起动流速的平 方成正比,而砂砾的体积或重量又与其粒径的 三次方成正比,因此,颗粒的重量与起动流速 的六次方成正比,这就是山洪暴发时能推移巨 石的原因;悬移是细粒物质在水中呈悬浮状态 的搬运。当水流条件改变时,推移和悬移是可 以互相转换的。
⑴崩塌 ⑵滑动 ⑶蠕动
在坡度35°~40°或更大的斜坡上,风化 物质中的岩块、岩屑、土体等在重力作用下自 发地发生突然的、快速的下滚运动,称为崩塌。 崩塌多发生在岩石破碎的陡坡上,在松散 堆积物组成的坡地上,其坡度只要大于碎屑物 的休止角,崩塌即可发生。在寒冷和干旱气候 地区,由于物理风化强烈,岩石裸露破碎,崩 塌作用比较普遍。
水解作用是指某些矿物与水产生反应而分 解的作用。纯水是中性的,但也有游离的氢离 子或氢氧根离子,它们能使部分盐类(弱酸强 碱或强酸弱碱盐类)矿物在水中离解。盐类的 离子能与水中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 新的矿物。
例如,正长石水解后成为高岭土。
高岭土进一步风化,SiO2析出,形成铝土矿物。
环境中游离氧与低价元素的矿物化合,形 成高价元素矿物的过程。 例如,黄铁矿经氧化后成为褐铁矿。
溶解作用; 水化作用; 水解作用; 氧化作用; 碳酸化作用。
各种矿物的溶解度不同,易溶解矿物最先 被溶解,在岩石中形成孔隙,不易溶解的矿物残 留在原地,形成残积层。虽然溶解的速度一般 都不快,但经历长期溶解,可溶性岩石都可逐 渐被溶蚀。岩石经镕蚀产生孔隙,利于物理风 化的进行。
水化作用指水分子与一些不含水的矿物结 合,改变原矿物的分子结构,形成新的含水矿 物。水化作用使矿物的硬度变小,密度减小, 体积膨胀,从而加速了岩石的崩解。 例如,硬石膏经水化作用形成石膏,体积 膨胀30% 。
⒈地表流水作用 ⒉喀斯特作用 ⒊海水对海岸的作用 ⒋冰川作用 ⒌冻融作用
⑴概念 ⑵类型
流水有三种作用,即侵蚀、搬运和堆积。 这三种作用主要受流速、流量和含沙量的控制。 一定的流速、流量,只能挟运一定数量的泥沙, 因此,当流速、流量增加时,流水就产生侵蚀 作用,并将侵蚀下来的物质运走,反之,就发 生堆积。
由于崩塌形成的地貌形态最突出的是倒石 堆。倒石堆是重力作用引起的崩塌的碎屑物质 在基坡堆积而成的地貌,由大小不一,棱角明 显,排列不规则的块石、碎屑等组成。一般较 大的岩块滚落到倒石堆的外缘,细小的碎屑物 堆积在倒石堆的顶端,形成许多塔状的锥形体。
①滑动的概念 ②滑坡形成的条件
浸湿的岩体、土体或碎屑堆积物在重力作 用下,沿着一个或几个滑动面整体向下滑移的 过程,称为滑动作用。
的广大地区,经长期侵蚀剥蚀作用把地面夷平为起伏 平缓的平原 )面上、地势平坦的平原,这些部位
剥蚀作用不强,有利于发育成巨厚的风化壳。
不同岩性的原地残积风化壳,在结构、次 生矿物的成分上都会有显著的差异,风化壳的 发育随基岩而不同。 在纯石英岩地区,即使在湿热的气候条件 下,也不可能发育成高岭土型风化壳。但在硅 铝质基岩上,即使在干旱气候下发育的原地残 积风化壳,也是硅铝型的。
⒈概念 ⒉类型
重力作用是指岩石圈表面的各种土层、风 化岩石碎屑、基岩、松散沉积物等由于自身的 重量,并在各种外因所促成的条件下产生的运 动过程。 由于重力作用下的岩石圈物质运动主要发 生在具有一定倾角的坡面上,因此重力作用又 称“坡面过程”。
重力作用的特殊性: 首先,重力作用的对象是一种固体或半固 体物质的,这些物体本身既是动力又是作用的 对象。当一块巨石由高处快速向下崩落时,它 碰撞并破坏山坡的基岩,同时也撞碎自己,从 而完成破碎、运移及堆积过程; 其次,作用于坡面物质上的力,除重力及 重力引起的摩擦力外,还有疏松岩石颗粒之间 以及疏松岩石与底层未风化基岩之间的内聚力。
地下水和地表水; 岩性与地质构造; 斜坡形态。
地下水和地表水浸湿坡面物质,使其软化, 增加可塑性,降低粘聚力和摩擦力,同时使岩 层含水,增加重量,这样就增大了滑坡体的滑 动力。所以在地下水丰富和坡体含水过多的地 方,特别是连续降雨后,有大量雨水下渗时, 滑坡极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