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专题宋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史专题四宋元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北宋统一中国本土为止。本时期分成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7年-979年)。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唐朝藩镇割据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续。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民生凋敝,社会失序;但这时期又是走向统一安定的时期。从影响上来说,政治上的混乱某种程度上诱发了北宋着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行动,并确立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经济上北方经济继续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得到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完成南移;文化上五代十国的社会混乱、文化教育破坏,文明秩序不复存在,使得北宋着力文化复苏繁荣,理学兴盛。

宋元时期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时期。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1004年宋真宗与辽签订澶渊之盟,维持了双方近百年的和平。北宋中期,面对“三冗两基”问题,先后有1043年宋仁宗时期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和1069年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北宋后期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意见引发了朝廷内部的党争。1127年北宋被金所灭,皇室大臣3000被掳,史称靖康之变。同年南宋建立,宋金之间发生多次战争,1140年宋金签订绍兴和议。1276年临安被攻占,1279年南宋亡。1206年蒙古国建立,1271年元朝建立,定都大都。1368年明朝建立,元朝亡。

宋元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农牧文化逐渐融合,城市、商业繁荣,传统的市坊格局被打破;思想上宋元儒学实现了转型与嬗变,理学出现,文学艺术繁荣,传统科技成为典范,并达到高峰;频繁的中外交流。

注释澶渊之盟内容:双方约为兄弟之国,每年宋向辽输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绍兴和议内容:宋向金称臣,双方以淮河、大散关为界,每年宋向金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

一.宋元的经济。(必修一第1、2、3课)

1.农业

生产技术:宋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制,占城稻的引种,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的发展。

水利灌溉:宋朝出现了高转筒车。

重心南移:南宋时期完成,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2.手工业

制瓷业:宋代制瓷业兴盛,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五大名窑主要服务于皇室、政府;其中钧红、钧紫品种就产生于钧窑。

纺织业:宋织锦吸收花鸟画风格;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元代黄道婆创造新式纺车,推广织造技术,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民营手工业:两宋以后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这一时期,除纺织业外,日常用具主要来自民营手工业。

3.商业

宋元达到顶峰,政府对于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商业发展推动城镇繁荣。宋朝时期,市坊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不受限,政府不直管,草市普遍,出现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四大名镇,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重要财源;元朝泉州为世界第一大港。

二.宋元时期的政治。(必修一第3课)

1.北宋初期(宋太祖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及影响。

措施:①政治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财政上:地方赋税的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③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实行更戍法。

④司法: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死刑报中央复核批准。

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

影响:①积极方面: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消极方面: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2.元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及影响。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宣政院同时负责全国的佛教事务。)

行省制度的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注释:行省制度并不是否定郡县制,而是对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创新;行省是中书省的流动派出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有加强中央集权之意,但又保留了较大的权力,可灵活处置地方事务。在行省的划分上,不以传统山川河流为界,意在防止地方割据。

3.宋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举措(二府三司)

措施:宋初,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来,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增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增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杯酒释兵权解除主要将领的军权,分割兵权,将调兵权与领兵权分开

4.元代中央官制。(一省两院)

中书省直辖山东、山西、河北,目的是拱卫京师,中书省长官是皇太子,可见加强皇权之意;元后期宰相势力坐大,影响到皇权。中书省下设六部,御史台作为最高监察机关。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台湾)

元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化程度较浅,官吏选拔上科举制并不占主流,农业生产较宋朝有所下降,但重视商业发展。政治上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地方上掠夺性统治,最终动摇了元王朝在中国的统治。

三.宋元时期的思想和科技。(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及第三单元)

1.思想

(1)宋明理学定义.

思路:名词解释应当包含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时期、什么地点、产生了什么状况、产生的原因和主要内容、评价。

理学是一种新式的儒学,是中国古代在回应了佛教和道教的挑战之后,以接续孔孟道统为己任,打着“辩异端、辟邪说”的旗号,从而形成了以儒学为核心的儒、道、佛互相渗透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它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更能适合封建统治的需要,因此被采纳为官方哲学。

(2)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思路:时代背景)

政治上北宋统治者重文抑武,亟需新的思想重建社会秩序,从而促进了理学的兴起;经济上宋代农业手工业迅速恢复和大规模的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成为必然;从思想环境的角度来看,宽松的思想环境也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从儒学自身发展的现状看,魏晋“三教合一”及隋唐佛道对儒学的挑战,为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动力。

(3)宋明理学的内容。

宋明理学包含四个阶段,两块内容。两块内容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北宋的二程、南宋的朱熹、南宋的陆九渊和明朝的王守仁是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北宋二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理气观,先理后物,理指人伦、父子君臣。

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气观,理是三纲五常;人性观,人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认识论上格物致知、先知后行。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不是求科学之真。

程朱理学的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