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茅盾《白杨礼赞》的修辞学分析

合集下载

白杨礼赞笔记摘抄赏析(3篇)

白杨礼赞笔记摘抄赏析(3篇)

第1篇《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的一篇散文,发表于1940年。

文章通过对白杨树的描写,赞美了北方农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以下是对《白杨礼赞》的笔记摘抄及赏析。

一、笔记摘抄1. “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它在北方的田野上,在北方的山川间,在北方的村旁、路旁,在北方的农民的屋旁,构成了北中国的独特的风景。

”2. “白杨树是挺拔的,它那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笔直的叶,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面。

”3. “白杨树是坚韧的,它不怕风,不怕雪,不怕干旱,不怕寒冷,它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它能在困难中成长。

”4. “白杨树是顽强的,它从根到梢,从枝到叶,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5. “白杨树是英雄的,它在抗日战争中,为保卫家乡,为保卫祖国,英勇战斗,英勇牺牲。

”6. “白杨树是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北方农民的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二、赏析1. 描写手法茅盾在《白杨礼赞》中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使白杨树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

例如,“白杨树是挺拔的,它那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笔直的叶,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面。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手法,将白杨树赋予了人的品质,突出了其挺拔的形象。

2. 意象运用白杨树在文章中不仅是自然界的景物,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茅盾通过白杨树的形象,表达了对北方农民的赞美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歌颂。

白杨树象征着坚韧、顽强、英雄,代表着北方农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斗争。

3. 情感表达在《白杨礼赞》中,茅盾表达了对白杨树的喜爱和对北方农民的敬意。

通过对白杨树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文章中充满了激情,展现了作者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4. 主题思想《白杨礼赞》的主题思想是赞美北方农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白杨树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展现了北方农民的坚韧、顽强和英雄品质。

文章通过赞美白杨树,实际上是在赞美那些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斗争的北方农民。

5. 艺术特色《白杨礼赞》在艺术上具有以下特色:(1)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二上册14《白杨礼赞》解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二上册14《白杨礼赞》解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二上册14《白杨礼赞》解读1.重点字词:〔1〕读准字音。

丫〔yā〕枝倔〔jué〕强〔jiàng〕婆娑〔suō〕虬〔qiú〕枝秀颀〔qí〕坦荡如砥〔dǐ〕恹恹〔yān〕欲睡潜〔qián〕滋暗长〔zhǎng〕〔2〕写准字形〔加点字〕。

倦怠开垦主宰婆娑虬枝宛然秀颀轻视坦荡如砥恹恹欲睡〔4〕搞懂词义。

①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②不折不挠: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

③妙手偶得:语出陆游«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失掉妙语佳句。

④坦荡如砥:广阔平整得像磨刀石。

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⑤恹恹欲睡:描画肉体萎靡、昏昏欲睡的样子。

⑥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滋,生长。

⑦秀颀:美而高。

颀,细长。

⑧虬枝:盘曲的树枝。

⑨婆娑:枝叶扶疏的样子。

2.言语品味。

〔1〕白杨树真实是不伟大的,我赞誉白杨树!品析:〝不伟大〞,点明赞誉白杨的缘由。

〝真实〞进一步强调〝不伟大〞。

开篇言语繁复质朴却不失力度,直抒胸臆又自然真诚,毫不装腔作势。

〔2〕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但是真实是不伟大的一种树!品析:〝极普通〞和〝不伟大〞,看似矛盾,细心想来又可以了解。

白杨树〝极罕见〞、〝极易生长〞,它当然〝极普通〞;但它的内在美、内在美又是不伟大的,特别是它所意味的广阔抗战军民以及他们的肉体和意志,是十分〝不伟大〞的。

〔3〕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意味了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阔土地上,四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勾搭,力图上进的白杨树,宛然意味了明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肉体和意志?品析:四个〝难道〞,每个的意义不同:第一个〝难道〞启示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更应该是别的什么;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意味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意味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意味民族的抗日肉体和意志。

白杨礼赞的写作手法

白杨礼赞的写作手法

白杨礼赞的写作手法白杨是一位具有非凡文学才华的作家,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手法而备受赞誉。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深刻的洞察力,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致的语言,成功地表达了个人情感和社会观察。

下面将介绍白杨一些常见的写作手法,并分析其相关参考内容。

1. 线性叙事:白杨的作品通常采用线性叙事结构,即故事按照时间顺序逐步展开。

这种写作手法能够让读者循序渐进地理解情节,更好地融入故事中。

举个例子,他的小说《盛开的鲜花》通过描述主人公从小学到高中的成长经历,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城市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2. 反复运用意象:白杨善于利用意象来传达情感和思考,让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他通过反复出现某个意象,并在不同场景中进行变化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平凡的世界》这部长篇小说中经常出现的火车意象,象征着主人公对远方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3. 善于运用对比:白杨的作品中常常设定对比与冲突,以突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他通过对比不同角色、不同环境以及不同时代的描写,使得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

比如,《李卫当官》中,白杨通过对比李卫在地方乡镇和省城从政的经历,呈现了中国基层官员的现实生活。

4. 情感写作:白杨擅长描写人物内心的情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作品中充斥着对友情、爱情、亲情以及人生命运的思考。

例如,《外婆的额头》中,白杨通过对主人公感情纠结和挣扎的描写,表达了对家庭和亲情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5. 社会观察和反思:白杨的作品常常具有深刻的社会观察力,通过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探讨,引发读者对人性和社会状态的思考。

例如,《青春之火》中,白杨通过对大学生活和社会压力的写实描写,探讨了大学生们在求学路上的努力、梦想和迷失。

综上所述,白杨是一位具有独特写作风格和手法的作家。

他通过线性叙事、意象运用、对比描写、情感写作以及社会观察和反思等手法,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感人至深的作品。

白杨礼赞解析

白杨礼赞解析

白杨礼赞1、题目解说“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礼赞”指怀着敬意地赞扬。

题目的意思是以高度的敬意赞美白杨树,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中心2文体常识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最大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O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

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H的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3.作者名片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作家、社会活动家。

有处女作《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及散文《口杨礼赞》《风景谈》等4.背景资料本文选自《茅盾全集》第十二卷(人民文学岀版社1986年版)。

有改动。

本文写于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

茅盾在延安深刻体会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正直、朴质的品德和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这使他看清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进而萌发了歌颂他们的强烈愿望。

因此,他饱含激情地写了《口杨礼赞》这篇散文来讴歌北方军民1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句解:点题句“实在”突出强调了“不平凡”。

开篇语言峻拔有力,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是礼赞的原因厂也是文章的线索。

)部分解:第一部分(1段),起笔点明题旨,直抒对口杨树的赞美、崇敬之情。

2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①的,是黄绿错综②的一条大毯子。

佝解:品词比喻“扑”与“奔驰”呼应, 写出了景物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

“黃绿错综”是黄土高原特有的色彩。

运用“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这一喻体,生动地描述了高原的特色,勾画出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写白杨树开拓了广阔天地。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③,便确是经过锤炼④的语言的精华。

白杨礼赞教学重点: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2

白杨礼赞教学重点: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2

白杨礼赞教学重点: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象征的艺术手法。

预习要求:1,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完成预习三,1,31,给下列字注音:错综毡子外壳昔主宰垠砥恹逸晕圈倔强虬枝婆娑楠木颀2,解释下列词语: (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视野黄绿错综妙手偶得锤炼主宰垠坦荡如砥倦怠潜滋暗长恹恹旁逸斜出参天婆娑伟岸纵横决荡秀颀教时安排:2 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2,板书课题白杨礼赞茅盾总结: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3,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给下列字注音:毡外壳主宰垠坦荡如砥恹逸晕虬颀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象征的手法2,分析课文结构。

3,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 9 节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总结: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1,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本文的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1,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明确:“一条大毡子”2,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恹恹欲睡”。

4,讨论文中提示“写对高原的“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两种感觉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

《白杨礼赞》教学摭谈

《白杨礼赞》教学摭谈

《白杨礼赞》教学摭谈作者:金胜贵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年第17期《白杨礼赞》一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必选名篇。

对此文的教授也有好几个轮回了,多遍阅读与反思之后,笔者对《白杨礼赞》一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现罗列如下,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白杨礼赞》一文中的修辞运用1.比喻。

文中第二段“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在文章要赞美的主体对象——白杨树出现之前,先描写背景。

合格背景首先是地理环境的背景,是望不到边际的黄土高原。

而“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是颜色背景。

这两种背景一经作者描绘出来,就给人一种“雄壮”“伟大”的感觉,成功地勾画了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明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展开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文中第三段“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白杨树的美,不在于它外部形态的耸立,而在于它的精神,是一种像“哨兵似的”“傲然地耸立”的美。

虽然这种比喻在和平的年代里并不觉得有什么特殊,但是本文恰恰是写于抗日战争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里,所以“哨兵”的比喻就有其特殊的隐喻作用了,而白杨树的这种美就是“不平凡”的了。

2.对比。

文中第七段“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但是”一词笔锋一转,变抑为扬,否定的是白杨树的“好女子”的阴柔之美,但肯定的却是白杨树“伟丈夫”的阳刚之美。

以此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与众不同。

从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全面而精辟地赞美了白杨树。

文中最后一段“让难写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写楠木,一是以其“贵族化”与白杨树的“极普遍”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二是引出那些赞美楠木的“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明作者对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深化了中心。

对茅盾《白杨礼赞》修辞学分析

对茅盾《白杨礼赞》修辞学分析

对茅盾《白杨礼赞》的修辞学分析摘要:文章通过对《白杨礼赞》这篇作品修辞方式的分析,展现出修辞方式在一篇文章中的运用形式,从句式转换,语言锤炼,辞格运用三个方面方面,对文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句式辞格锤炼《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向我根据地疯狂“扫荡”的时候。

其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立场造就了它不同于其他歌颂类作品的独特气质,另外作为一篇散文,在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之外,本文的修辞运用也比较独到,尤其是句式选择上体现了作者写作水平的独到与高深之处,下面我们主要就本文主要修辞形式作出分析。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左转·襄公二十五年》),其中的“文”就是文采、文饰,说明了形式对于内容的重要性,但修辞并不是咬文嚼字,只追求华丽的辞藻,其原则就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跟内容要统一。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修辞理解为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

《白杨礼赞》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方式?为什么能够得到如此广泛的流传呢,我们现在就来进行下简要的分析。

一、句式的选择方面1、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肯定句是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否定句则是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

一个句子的表达方式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但是两者语意的轻重、强弱会有很大不同,例如:①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作者运用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相互衬托,使得白杨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单重否定句同肯定句并用或者用否定句来衬托,作者的意思更加鲜明。

2、整句和散句的变换整句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

是散文里常用的句式之一,适合表达丰富的感情。

散句的句式多种多样,它表达的内容是散而不乱,比较灵活,有活泼生动的效果,一个段落中集合整句与散句,行文层次感更强,收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白杨礼赞》的历史性和典范性

《白杨礼赞》的历史性和典范性

《白杨礼赞》的历史性和典范性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

不过,它更多地为人所知则是在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之后。

许多年来,这篇文章被当作范文来阐释和学习,它所运用的象征、借物言志等手法一直被视为散文写作的圭泉。

和许多经典作品一样,«白杨礼赞》的经典化使它脱离了最初产生的时空,从而迈入永恒,它的典范性的修辞价值冲淡了它所携带的历史意义。

现在看来,«白杨礼赞》的历史意义似乎更值得重视,因为要找出同样一篇借物言志的象征性抒情散文并不困难,而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白杨礼赞》是独一无二的,它预示了中国现代散文的转折,并开启了后来的写作范式。

这一点,语文教学似乎不能忽略。

一、旅行与文学:西北的发现1938年12月,应新疆文化名流杜重远的邀请,茅盾开始了他的新疆之行,途径昆明、兰州|等地。

1939年3月,茅盾到达乌鲁木齐,1940年5月,因为新疆形势恶化,茅盾离开新疆来到延安。

同年10月,原本打算留在延安的茅盾由于工作需要,又离开延安来到重庆。

这样,茅盾的西北之行历时两年才告结束。

一路上,茅盾仍然勤于笔耕,写下了大量文章,事后编成了《见闻杂记»«时间的纪录»«白杨礼赞》等集子。

就数量而言,这一阶段肯定不是茅盾创作的丰收期,而且由于战时旅行,所带书籍不是很多,茅盾常常感到“学殖之荒芜”。

然而,西北之行带给茅盾的,更多的是发现的喜悦。

解放以前,西北是蛮荒之地,自然条件恶劣,人民生计困顿,文化上更无足观。

总之,在当时国人的心中,那里断不是民族希望的所在。

然而,抗战烽烟燃起,风物繁华的东南很快落入敌手,山河破碎,满目疮痍。

广袤的西北却活跃着一股力量,那就是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根据地。

与此同时,国民党内也有西北大开发的倡议。

因为从战略角度而言,西北幅员辽阔,适合于战略纵深,是持久作战的重要根据地。

西北虽然向称贫瘠,但地下资源异常丰富,特别是矿产石油等动力资源已经引起世界的注意。

《白杨礼赞》文本解读

《白杨礼赞》文本解读

《白杨礼赞》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

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2.文题诠释:“礼”是敬礼、致敬。

“赞”是赞美,“礼赞”的含义是崇敬而赞美。

题目的意思是以高度的敬意赞美白杨树。

3.文章主旨: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4.内容解读:白杨树内在精神:伟岸正直紧密团结积极进取朴质平凡坚强不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5.结构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下: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2至4)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5、6)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7、8)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9)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6.写作特色:(1)采用象征手法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句子赏析比喻

白杨礼赞句子赏析比喻

白杨礼赞句子赏析比喻1. 白杨礼赞有哪些比喻句1、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2、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3、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4、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5、它有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6、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 白杨礼赞中的比喻句,并说出用什么比喻白杨礼赞中的比喻句有: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中,用“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比喻“未开垦的荒地”和“麦田”。

2、“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把白杨树比喻为人物------哨兵。

3. 白杨礼赞有哪些比喻句1、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2、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3、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4、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5、它有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6、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4. 白杨礼赞赏析白杨礼赞赏析:第一部分:1-4自然段,直抒胸臆,点明题旨——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部编版八上《白杨礼赞》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白杨礼赞》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白杨礼赞》课文详解部编版八上《白杨礼赞》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使日本帝国主义能够集中兵力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

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次地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茅盾曾在延安生活了五个月,对根据地有深刻的了解,回到重庆后不久,他就饱含激情地写下了本文。

文题中的“白杨”一词点明了文章所写的对象,“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白杨礼赞”即怀着敬意地赞扬白杨树。

文题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既体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也给读者留下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茅盾(1896一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春蚕》和《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等。

本文6~8段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开垦kěn: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倦怠dài:疲乏困倦。

倔强jué jiàng:性情固执,强硬。

婆娑suō: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

虬qiú枝:盘屈的树枝。

伟岸:身体魁梧,高大。

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宛然:仿佛。

秀颀qí:美而高。

恹恹yān: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鄙bǐ视:轻视,看不起。

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坦荡如砥dǐ: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伸出来。

不折不挠náo: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

二、主题概述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扬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了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对他们的赞颂和崇敬之情。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1.白杨礼赞

1.白杨礼赞

参考答案比较《白杨礼赞》和《海燕》写法上的异同一、修辞手法上:(一)同:《白杨礼赞》和《海燕》都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如:1.比喻:《白杨礼赞》: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海燕》: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2.拟人:《白杨礼赞》: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海燕》: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3.反复:《白杨礼赞》:“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在文中接下来4、6、8、9段都反复出现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海燕》: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二)不同点:《白杨礼赞》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连用四个“难道”开头的反问句构成排比句式。

《海燕》没有运用排比。

二、表现手法上:(一)同:《白杨礼赞》和《海燕》都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

如:1.象征:《白杨礼赞》中,白杨树就是本体,北方农民、哨兵就是象征体,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以及北方军民身上体现出来了坚持团结,反对分裂,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就是本文的象征意义.《海燕》中的海燕象征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先驱,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了革命队伍中的胆小鬼,乌云、狂风则象征了当时的反动势力.2.托物言志:《白杨礼赞》中,茅盾借对白杨树的歌颂来表达对北方军民的歌颂。

《海燕》中,作者通过写海燕的高尚品质来抒发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精神。

3.对比烘托:《海燕》中,作者为了突出海燕的勇敢无畏,用海鸥、海鸭、企鹅等害怕革命的表现来对比。

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赏析

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赏析

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赏析《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奇妙,感情浓烈,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夸奖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领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更,品析排比句、反诘句逐层扩大的象征意蕴(能够用调换的方式,换成陈说句加以领会)。

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白杨礼赞课文原文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白杨礼赞对比阅读

白杨礼赞对比阅读

白杨礼赞对比阅读
《白杨礼赞》是一篇经典散文,作者茅盾通过描绘西北的白杨树,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人民。

文章中,白杨树被赋予了高大的形象和坚韧的品质,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

如果将《白杨礼赞》与另一篇经典散文进行对比阅读,例如《落花生》,可以发现两篇文章在主题、风格和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

《落花生》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花生,强调了朴实无华、不求浮华的品质。

文章风格平实,语言简洁明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相比之下,《白杨礼赞》在风格和主题上更为宏大。

文章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文章所表达的主题也更为深刻,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传递出对整个民族精神的颂扬。

在对比阅读中,可以深入探讨两篇文章在主题选择、语言表达和修辞运用等方面的差异。

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思考不同文学作品如何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来传达深刻的主题和思想。

总之,通过对比阅读,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不同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修辞学 白杨礼赞

修辞学 白杨礼赞

原文
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 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 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 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 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 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 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 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 们家乡的哨兵?
原文
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 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 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 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 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肯定句与否定句的转换
肯定句是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 子。 否定句则是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 句子。 一个句子的表达方式可以是肯定的 也可以是否定的,但是两者语意的 轻重、强弱会有很大不同 。
句 式 的 转 换
整句与散句的变换
整句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 是散文里常用的句式之一,适合表达 丰富的感情。
原文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 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 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 两丈,参天耸立,不最常 见最基本的词汇,但是却生动形象的 描绘出了一种白杨傲然耸立,用坚韧 的精神与西北风抗衡的形象,使得读 者在读进这段文字时,白杨那种不畏 恶劣环境依然挺立的状态跃然纸上, 生动、有力。
分析
茅盾落笔赞美白杨树,由 物及人,哨兵之喻,精神 意志之比,收到了使人耳 目一新的艺术效果,作者 并没用华丽词藻,而是用 了质朴的语言,与其所描 写的对象、所象征的精神、 所寄托的感情融为一体, 毫不牵强,更有质朴浑厚 的文色美。
语 言
锤 炼
语言的锤炼,首先要锤炼思想。一般 从内容(意义)和形式(声音)两方 面着手,语言的锤炼关键在于“炼” 字而锤炼的目的,在与寻求恰当的词, 使作者的意思表达的更加完美贴切。

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

(1)文章用 ) 力争上游” “力争上游”来 概括白杨的形象 特征。 特征。 (2)外在形态 ) (3)性格特征 )
倔强挺立 笔直, 干:笔直,绝无旁枝 不折不挠 笔直, 枝:笔直,紧紧靠拢 叶:片片向上 光滑、 皮:光滑、淡青色 力争上游 拟人) (拟人) 总的概括: 总的概括: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首先要认清象征是一种表现方法, 首先要认清象征是一种表现方法,即写 象征是一种表现方法 作方法, 就篇章而言的 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拟人与比 则是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 喻则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 不在篇章上。 上,不在篇章上。 例如: 山也笑来水也笑” 例如:“山也笑来水也笑”,只反映人 物欢悦的心情,并不反映人的性格和品 物欢悦的心情, 精神和思想、形象和气魄; 德、精神和思想、形象和气魄;并不寄 寓别的更深的意义, 寓别的更深的意义,也没有描绘山的形 象,这山中也不寄寓另一个形象。 这山中也不寄寓另一个形象。
有什么特点,用一个字来形容。 有什么特点,用一个字来形容。
散文的写作特点
结 内 构 容
中 主 心 题
白杨
北方的天很蓝,每当秋天来临, 北方的天很蓝,每当秋天来临,你会体会到什么叫做 秋高气爽” 在基础实验楼前,曾经有参天的白杨。 “秋高气爽”。在基础实验楼前,曾经有参天的白杨。 秋天里,白杨的叶子黄得金灿灿的, 秋天里,白杨的叶子黄得金灿灿的,背景是瓦蓝瓦蓝的 天空,别提多美了! 天空,别提多美了! 闲暇时,常沿着那条美丽的路散步,这就是我的大学, 闲暇时,常沿着那条美丽的路散步,这就是我的大学, 一个让我成熟起来的地方,一个让我一辈子怀念的地方, 一个让我成熟起来的地方,一个让我一辈子怀念的地方, 虽然我曾匆忙的离开了它,但它永远在我的心中, 虽然我曾匆忙的离开了它,但它永远在我的心中,就像那美 丽的白杨一样,在我的心中光亮如鲜! 丽的白杨一样,在我的心中光亮如鲜!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多用修辞描写精彩课文同步讲解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多用修辞描写精彩课文同步讲解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多用修辞描写精彩课文同步讲解新人教版——《白杨礼赞》好词、好句简析《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

本文词句生动、讲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抒情散文佳作。

好词品一品☆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实在”一词是副词,表示“确实”的意思。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已是肯定语气,再加上“实在”一词便突出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而且,这句话又是全文的开头句,更是开门见山,为全文奠定了“赞美”“喜爱”的感情基调,读起来情感浓郁。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一律”意思是一个样子,全无例外,表现出白杨树全部向上,精神昂扬,非常笔直。

“绝不”意思是绝没有,“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旁边斜伸出来。

这两个词语突出表现了白杨树整齐划一,挺拔伟岸,不生枝节的特点。

且“旁逸斜出”与前文的“绝不旁枝”意近而语异,显出了作者用语的灵活和准确。

好句赏一赏☆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这句话使用比喻的修辞,将西北高原喻为“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这是化大物为小物的比喻方法,“黄”的是土,“绿”的是草与树,将这巨幅景象喻为一条毡子,新奇而贴切。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这一段话使用排比、反问的修辞,由个体到群体,由树到农民,再到守卫家乡的哨兵,最后由他们想到了更为抽象,却又是中华民族具有的精神——团结奋进,坚忍不拔。

层层联想开去,层层赞颂开去,一气呵成。

四个反问句,感情浓烈;排比铺陈,颇有气势。

《白杨礼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研究

《白杨礼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研究

《白杨礼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研究作者:李环宇来源:《语文建设·中旬》2018年第05期《白杨礼赞》选自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茅盾先生的一篇名作,文中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最早源自《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象征手法在诸多文章中都得到了运用,而且运用得非常巧妙,各种佳作不断,《白杨礼赞》就是其中一篇。

下文将概述象征手法,并重新解读其在《白杨礼赞》这篇课文中的运用。

一、象征手法在《白杨礼赞》中的运用分析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是一篇著名的散文,在形、情、礼三个方面高度统一,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个高度,与作者合理运用象征手法是分不开的,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富有深意。

具体来说,《白杨礼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象征手法的运用要恰当、贴切,能够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主要是对具体对象的描写,不能只是形似象征对象,更不是代替象征对象。

运用象征手法只是为了强化其某一方面的特征,使其在“神”的方面与象征对象相似,《白杨礼赞》中的象征在这方面的运用非常恰当。

从全文来看,读者所能看到的是非常普通的白杨树,但它又是不普通的。

虽然它普遍存在,不被人们重视,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却能生存下来,从而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

作者借用白杨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北方农民,以白杨百折不挠的强大生命力来表现北方农民的斗争性格是非常贴切的。

分析这些需要联系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

在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内部奉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将枪口对准自己的同胞,进行了一系列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活动,反对全民族抗战。

在作者写这篇文章之前,国民党又发动了第二次反攻高潮,并且制造了“皖南事变”。

面对这样的形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根据地区的军民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使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也毫不动摇,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队伍,团结起来反击日本侵略者,并逐渐发展成抗日的主要力量。

K12推荐学习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白杨礼赞》多用修辞 描写精彩课文同步讲解

K12推荐学习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白杨礼赞》多用修辞 描写精彩课文同步讲解

小初高试卷+教案K12学习精品WIRD多用修辞描写精彩——《白杨礼赞》好词、好句简析《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

本文词句生动、讲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抒情散文佳作。

好词品一品☆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实在”一词是副词,表示“确实”的意思。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已是肯定语气,再加上“实在”一词便突出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而且,这句话又是全文的开头句,更是开门见山,为全文奠定了“赞美”“喜爱”的感情基调,读起来情感浓郁。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一律”意思是一个样子,全无例外,表现出白杨树全部向上,精神昂扬,非常笔直。

“绝不”意思是绝没有,“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旁边斜伸出来。

这两个词语突出表现了白杨树整齐划一,挺拔伟岸,不生枝节的特点。

且“旁逸斜出”与前文的“绝不旁枝”意近而语异,显出了作者用语的灵活和准确。

好句赏一赏☆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这句话使用比喻的修辞,将西北高原喻为“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这是化大物为小物的比喻方法,“黄”的是土,“绿”的是草与树,将这巨幅景象喻为一条毡子,新奇而贴切。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这一段话使用排比、反问的修辞,由个体到群体,由树到农民,再到守卫家乡的哨兵,最后由他们想到了更为抽象,却又是中华民族具有的精神——团结奋进,坚忍不拔。

层层联想开去,层层赞颂开去,一气呵成。

四个反问句,感情浓烈;排比铺陈,颇有气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对茅盾《白杨礼赞》的修辞学分析。

摘要:文章通过对《白杨礼赞》这篇作品修辞方式的分析,展现出修辞方式在一篇文章中的运用形式,从句式转换,语言锤炼,辞格运用三个方面方面,对文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对茅盾《白杨礼赞》的修辞学分析。

摘要:文章通过对《白杨礼赞》这篇作品修辞方式的分析,展现出修辞方式在一篇文章中的运用形式,从句式转换,语言锤炼,辞格运用三个方面方面,对文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句式辞格锤炼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左转•襄公二十五年》),其中的文就是文采、文饰,说明了形式对于内容的重要性,但修辞并不是咬文嚼字,只追求华丽的辞藻,其原则就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跟内容要统一。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修辞理解为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

《白杨礼赞》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方式?为什么能够得到如此广泛的流传呢,我们现在就来进行下简要的分析。

一、句式的选择方面
1、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
肯定句是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否定句则是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

一个句子的表达方式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但是两者语意的轻重、强弱会有很大不同,例如:①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作者运用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相互衬托,使得白杨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单重否定句同肯定句并用或者用否定句来衬托,作者的意思更加鲜明。

2、整句和散句的变换
整句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

是散文里常用的句式之一,适合表达丰富的感情。

散句的句式多种多样,它表达的内容是散而不乱,比较灵活,有活泼生动的效果,一个段落中集合整句与散句,行文层次感更强,收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例如:
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

这段话中,整散句交错使用,使得多种同句式并列出现,从而收到表意深刻、语势连贯的效果,这段话总的结构使用了整句,但是具体内容却用散句来表达,显得整齐和谐,既整齐又不呆板,体现了整句散句交错运用的好处。

二、语言的锤炼方面
语言的锤炼,首先要锤炼思想。

一般从内容(意义)和形式(声音)两方面着手,语言的锤炼关键在于炼字而锤炼的目的,在与寻求恰当的词,使作者的意思表达的更加完美贴切,比如风景这边独好,这个独字如果换做很或者最,那么其表达出来的意思和独表达出来的意思就有所不同了,其力度和侧重点也就发生了变化,所以,在我们写作及交流过程中,语言的锤炼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方面,在《白杨礼赞》中茅盾先生运用的很好,例如:
③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