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瘫痪(PPT)

合集下载

《周期性瘫痪》PPT课件

《周期性瘫痪》PPT课件
于远端,下肢重于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 失,无病理反射。
精选ppt
6
临床表现
个别严重病例可造成呼吸肌麻痹、心律失 常而威胁生命。可有心脏急性扩大、心律 缓慢、室性早博
意识清楚,通常不累及脑神经所支配肌肉 无感觉缺失。可伴肢体酸痛、发麻等感觉
异常 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不受累
精选ppt
7
临床表现
Devid A. Greenberg, Michael J.Aminoff and Roger P. Simon: 《Clinical Neurology》, McGraw-Hill Companies,Inc. Fifth Edition 2002
精选ppt
23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精选ppt
14
鉴别诊断
糖皮质激素、利尿剂所致低血钾 有服药史 肌力改变很轻微
精选ppt
15
鉴别诊断
甲亢伴周期性瘫痪 甲亢性周期性瘫痪 诊为周期性瘫痪应测T3、T4 控制甲亢可停止发作 甲亢程度与周期性瘫痪无关联,二者 关系尚未详
精选ppt
16
治疗
10%氯化钾 30ml q.1.h. 至开始好转为止
周期性瘫痪
periodic paralysis
精选ppt
1
定义
周期性瘫痪是反复发作的骨骼肌弛缓性瘫 痪为特征的一组肌病
根据发作时血钾改变可分三种类型 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hyp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 ❖高血钾型周期性瘫痪 正常血钾型周期性瘫痪
精选ppt
2
低钾型周期性瘫痪的病因与发病机 制
饱 餐 K+K+K+K+

说课神经病学PPT课件

说课神经病学PPT课件

神经病学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神经病学的基础理论,理解神经疾病发病
的基本原理。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的 识别与机理。 掌握神经疾病的诊断原则和周围神经疾病、脊 髓疾病及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理、诊断、治疗。 熟悉除周围神经疾病、脊髓疾病及脑血管疾病 以外的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原理、诊断、 治疗。

教学单元设计(学习情境)
共五个项目,二十七个任务 项目 教学任务 项目一: 绪论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常 见症状 任务一:神经病学简介及 神经病学的学习方法。 任务二:意识障碍、视觉 障碍等 15 类神经系统疾病 常见症状的识别与机理。 任务三:神经系统疾病常 见症状的神经解剖与神经 生理基础。
教学单元设计(学习情境)
教学个案——脑血栓形成
本病是康复技术专业应重点
掌握的疾病。
教学个案——脑血栓形成
教学目标
掌握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熟悉本病的治疗。
教学难点与重点
1.难点 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由于本病的病 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又涉及 “盗血”、“再灌注损伤”、“半暗带” 等理论和危险因素的理解,因而为难点。 对策:深入浅出,详细讲解,耐心答疑
2、培养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解决
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3、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 5、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 6、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前后续课程
1.与前续课程的联系 《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 《诊断学》、《药理学》。 2.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为《康复评定》、《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 学》、《语言治疗学》、《神经病康复学》等 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和条件。

《神经病学总论》PPT课件精选全文

《神经病学总论》PPT课件精选全文

整理课件ppt
26
颅神经检查
面神经:
➢ 中枢性面瘫
– 病变一侧皮质核束损害所致
– 表现病变对侧眼裂以下面瘫
➢ 周围性面瘫
– 病变一侧面神经受损
– 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口角低 垂、鼻唇沟变浅、皱额、闭目、 鼓颊、露齿动作均不能
整理课件ppt
27
颅神经检查
(六)位听神经:
听力检查 Weber 试验 Rinne 试验 前庭神经检查
整理课件ppt
9
一般检查
1.意识状态 2.精神状态 3.脑膜刺激症 4.头颈部检查 5.脊柱及四肢检查
整理课件ppt
10
(一)意识状态
1.意识水平下降的意识障碍: 嗜睡 昏睡
昏迷:
痛刺激
浅+ 中 重+ 深-
自发动作 反射 生命体征
+ + 无变化 ± ± 稍变化 - - 明显变化
整理课件ppt
神经病学绪论
整理课件ppt
1
神经系统组成及功能
组成 1.中枢神经系统:
脑、脊髓 2.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脊神经 功能
整理课件ppt
2
神经系统疾病
概念:是由多种原因引起CNS、PNS及 骨骼肌损害而导致的疾病。
神经病学:研究神经系统疾病与骨骼肌 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症状、 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整理课件ppt
3
一、定位诊断
定位诊断:依据神经解剖学知识,以及 生理学和病理学知识,对疾病损害的部 位作出诊断。
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特点。
整理课件ppt
4
一、定位诊断
一.定位诊断的注意事项: 1.一元化原则 2.病变的空间分布:局灶性 多灶性 弥散性 系统性

神经病学-周期性瘫痪PPT演示课件

神经病学-周期性瘫痪PPT演示课件

机械通气
对于呼吸肌无力导致呼吸 困难的患者,可能需要机 械通气辅助呼吸,以确保 患者安全。
药物治疗
医生可能会开具药物来控 制症状,如抗胆碱酯酶药 物、免疫抑制剂等。
预防和治疗策略
饮食调整
对于低钾引起的周期性瘫 痪,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 增加钾的摄入。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 生可能会开具药物来预防 或减少发作次数。
对临床实践的影响和意义
1 2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研究成果和新型治疗策略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周 期性瘫痪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优化临床决策
基于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医生可以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周期性瘫痪患者。
3
推动学科发展
周期性瘫痪的研究成果不仅对神经病学发展有重 要贡献,还对相关学科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推 动了医学科学的整体进步。
患者入院后接受补钾治疗,症状迅速缓解。经过连续治疗和观察,患者未再出现四肢无力症状,生活质量明显提 高。
病例三:长期管理和预后
总结词
预防复发是关键
详细描述
周期性瘫痪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无法根治。患者需长期监测钾离子浓度,预防复发。同时,保持良好 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诱发因素,如高碳水化合物饮食、过度劳累等。患者需定期接受神经科 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管理措施。
05 病例研究
病例一:临床特点和诊断过程
总结词:典型病例
详细描述:患者男性,35岁,因反复发作性四肢无力入院。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 至数天,可自行缓解。查体显示四肢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病理征阴性。实验 室检查显示钾离子浓度降低。诊断为周期性瘫痪。
病例二:治疗方法和结果
总结词

神经病学易考点整理01 瘫痪的类型

神经病学易考点整理01 瘫痪的类型

神经病学易考点整理01 瘫痪的类型成人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脊髓的生长速度比脊柱缓慢,脊髓上端与延髓相连,位置固定,使脊髓节段的位置由上而下逐渐高于相应的椎骨,因此成人的脊髓和脊柱的长度是不等的。

因为脊髓比脊柱短,因而腰、骶、尾神经根在穿出对应椎间孔之前要先在椎管内垂直下行一段而形成马尾。

因此,成人第1腰椎以下的椎管内已无脊髓只有马尾。

临床上常选择在第3、4或4、5腰椎间行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或注射麻醉药,以避免损伤脊髓。

成人脊髓的长度与椎管的长度不一致,所以脊髓的各个节段与相应的椎骨不在同一高度。

上颈髓节段(C1-C4)大致平对同序数椎骨;下颈髓节段(C5-C8)和上胸髓节段(T1-T4)约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1块椎骨;中胸髓节段(T5-T8)约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2块椎骨;下胸髓节段(T9-T12)约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3块椎骨;腰髓节段约平对第10-12胸椎;骶髓、尾髓节段约平对第1腰椎。

脊髓白质中的传导束:(1)薄束、楔束(换元后在内侧丘系交叉)-位于后索,传导来自同侧躯体的本体感觉、精细触觉。

(2)脊髓丘脑侧束-位于外侧索,在脊髓内交叉,上行传导对侧躯体的痛觉、温度觉。

一侧脊髓丘脑束的损伤可导致对侧损伤平面1-2脊髓节段以下分布区域的痛、温度觉的减退或消失。

(3)脊髓丘脑前束-位于前索,部分交叉上行至对侧,为双侧投射,传导双侧躯干四肢的粗触觉。

(4)皮质脊髓束-在同侧下行并支配同侧躯体的运动功能。

脑干内的传导束:(1)锥体束:起自大脑半球的额、顶叶,躯体运动区和感觉区及附近的顶叶后部皮质,经端脑内囊下行至脑干。

此束在中脑位于大脑脚底中3/5,穿经脑桥基底部时,被脑桥横纤维分隔成若干小束,在脑桥下端重新汇合,占据延髓锥体。

在锥体尾侧的中线处,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

锥体束由至脊髓的皮质脊髓束和至脑干脑神经运动核的皮质核束(即皮质延髓束)构成。

锥体束主要参与对侧肢体随意运动的控制。

(2)内侧丘系:传递来自对侧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冲动。

面瘫-ppt课件

面瘫-ppt课件

辅助检查
3、实验室检查
①急性感染性(风湿、骨膜炎等)面神经麻痹者可有外周血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②血沉增快; ③脑脊液检查:大多数患者正常,极少数患者脑脊液的淋 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 ④肌电图(EMG)可显示受损的面肌运动单位对神经刺激的反 应,测知面神经麻痹程度及有无失神经反应,对确定治疗方 针和判定预后及可能恢复的能力很有价值。通常可进行动态 观察,在发病2周左右,应列为常规检查。 ⑤神经传导速度(MCV)是判断面神经受损最有意义的指标, 它对病情的严重程度、部位以及鉴别轴索与脱髓鞘损害,均 有很大帮助。 ⑥头颅CT,头颅核磁。
8、面神经周围的肿瘤(我们遇见的有先天性岩骨胆脂瘤、内淋巴囊乳头 状癌、听神经瘤、骨形成不良、中颅凹血管瘤、腮腺肿瘤、颞骨巨细胞 瘤、软骨粘液纤维瘤等等压迫或侵犯面神经)
9、Melksrsson-Rothenthal综合症梅罗综合症、先天性面瘫、面部刀伤 (面神经颅外段分支被切断)、双侧面瘫、莱姆病(此病由2019年的第9 位跌至2019年的第12位)、其它罕见面神经疾病。
诊断
3、周围性面瘫定位诊断
1).颞骨高分辨率CT 2).面神经核磁共振检查MRI 3).根据面神经的颞骨内分支功能特点,帮助确定神经损害的解剖位置。 4).面神经在颞骨内诸分支有岩大浅神经、镫骨肌神经和鼓索神经。 5).分别对应流泪实验、声反射检查、电味觉计检查。
鉴别诊断
周围性面瘫为一组临床疾病,有报道常见疾病约60多种,初步统计北京、天津地 区的周围性面瘫患者,按发病率由高及低分别为: 1、特发性面瘫(Bell's Palsy)占面瘫患者总数的55%左右,京津地区发病率 约为25/10万,临床表现多有受凉或吹风史,突发单侧面瘫,程度可有不同,双 侧受累者罕见。耳周可有疼痛,乳突部可有压痛,并伴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 镫骨肌反射消失,大部分患者于发病1周内停止发展,7~10日后开始恢复,少数 患者恢复较晚,此类患者常不能达到完全功能恢复,且常伴有联动,或面肌抽搐。 急性期治疗主要采用改善微循环及皮质激素类药物,并辅以神经营养药。泼尼松 用量开始每日40mg,1周后每3日递减5mg。完全性面瘫超过2个月,肌电图无早期 恢复征象,神经兴奋性试验双侧相差超过3.5mA,或神经电图示90%纤维变性为手 术减压指征。传统手术方法为采用乳突中耳进路,减轻茎乳孔至膝神经节, Fisch主张经颅中窝进路进行迷路段减压。

人卫第九版神经病学教学课件 病例分析

人卫第九版神经病学教学课件 病例分析

运动 肩外展 屈肘 桡侧伸腕 伸肘 屈指
拇指外展
运动 屈髋 收髋 伸膝 踝背屈 足内翻 足外翻 屈膝 踝跖屈
肌名称 三角肌 肱二头肌 桡侧腕伸肌 肱三头肌 拇长伸肌 指深屈肌 拇短展肌 第一骨间背侧肌
神经 腋神经 肌皮神经 桡神经 桡神经 正中神经 正中神经 尺神经
神经节段 C5 C5~6 C6 C7 C8 T1 C8~T1
6. 余(-)
锥体束损伤 脑神经核 核上瘫
( 1+5为运动偏 )
损伤 内囊 的
•皮质脊髓束 •丘脑中央辐射 •视辐射 •皮质核束
•听辐射虽亦受 损,但不出现 症状。
病例三
查:
患者:男性 自述夜晚行走困难。
1. 黑暗中行走或闭眼行走,如踩 棉花,在光亮处行走需看脚步;
排除小脑损伤所致 的反射性共济失调
诊断: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
L2-S3 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是一种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儿 腰腿疼痛,表明后根或脊髓内的后根纤维为炎症反应所刺激。但 无持久性的感觉障碍,证明此部分无严重损伤。患者有明显的左 下肢运动障碍:腱反射消失、肌萎缩,而无感觉障碍,说明既非 锥体束受损伤(如锥体束受损伤则产生痉挛性瘫痪),也非周围 神经受损伤(周围神经损伤一般兼有运动和感觉障碍),病变在 前角,从肌萎缩重在足、小腿和大腿后面,脊髓受损伤的主要节 段应在腰骶膨大的下段(L4~S2)。
1个半核核上瘫
3. 患者能听懂别人的话,还能识字, 额中回 后部损伤
但不能说话和写字;
额下回
4. 患者平时善用右手, 左半球为优势半球
据此确定 损伤平面
5. 余(-)
左半球躯体运动中枢及其 前方的语言中枢病变
病例1
女孩,5岁,近两天腰痛,两腿痛。突然发烧39.5ºC。次日 早晨不能下床,左下肢不能活动。检查:发现头、颈、两上肢 和右腿无运动障碍,左下肢完全瘫痪,左腿肌张力减退,腱 反射(膝和跟腱)消失。三周后,左大腿能够屈收,并能伸膝, 但其他运动未见恢复。一个月后,足肌、小腿肌及大腿后面 肌松弛,明显萎缩。无其他任何感觉障碍。

小儿脑性瘫痪护理ppt完整课件

小儿脑性瘫痪护理ppt完整课件
• 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的时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出生前、围 产期和出生后。
• 有人用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因素进行分析。传统的观点认为围产
期原因是导致脑瘫的主要原因,近来认为70%~80%的脑瘫 发生于出生前,其中相当大的比例原因不明。因此,近年认 为对脑瘫病因学的研究应转入胚胎发育生物(Wu)学的领域。
• 我国脑瘫发病率约为1.8‰~4‰。1997年至1998年对江苏 等七省调查,1~6岁小儿中脑瘫患病率为1.92‰。
第九页,共七十九页。
• 从调查结果看,脑瘫发病率各国差别不大,城乡差别不大,男性 略高于女性。
• 近50年来,由于产科技术、围产医学、新生儿医学的发展,新生 儿死亡率、死胎发生率均有明显下降,但脑瘫发病率并无减少趋 势,重症脑瘫的比例有增多趋势。
第三十一页,共七十九页。
• (10)视觉发育速度缓慢、视觉体验效应不足、视觉功能发育不足, 影响粗大和精细运动发育速度和质量。
• (3)小脑损伤:由于小脑不同部位的损伤,可导致共济失 调、平衡障碍、震颤等,临床多见共济失调型脑瘫,累及全 身。
• 上述三大体系的损伤往往不单独存在,临床表现常以一(Yi)种损伤为 主。
第十八页,共七十九页。
六 、分型 (Liu)
• 各国学者对脑(Nao)瘫分类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但分型原 则大同小异。
第二十页,共七十九页。
• 按瘫痪部位分为7型: • (1)四肢(Zhi)瘫(quadriplegia); • (2)双瘫(diplegia); • (3)截瘫(paraplegia); • (4)偏瘫(hemiplegia); • (5)重复偏瘫(double hemiplegia); • (6)三肢瘫(triplegia); • (7)单瘫(monoplegia)。

面瘫最新ppt演示文稿

面瘫最新ppt演示文稿
第37页,共57页。
根据受损部位的不同,核下性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瘫可伴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 退以及唾液、泪腺分泌障碍。
第38页,共57页。
汗腺及泪腺分泌障 碍,听觉丧失或过
听敏觉过敏
同侧舌前2/3味觉消
失,唾液分泌障碍
同侧面肌麻痹
第39页,共57页。
贝尔麻痹
(Bell palsy)
第40页,共57页。
第52页,共57页。
▪ 1.使用类固醇激素治疗贝尔面瘫。 ▪ 因为缺乏足够强的Ⅰ类研究,仍不能明确肯定激素治疗
对贝尔面瘫有益。然而可获得的证据支持一个B级推荐
▪ 因此基于收集的Ⅰ、Ⅱ类研究结果及相对较轻的副作用谱,我 们得出结论:类固醇激素是安全的并且在改善贝尔面瘫患者面 肌功能方面很可能是有效的。
面神经管
脑桥延髓沟
第8页,共57页。
面神经的分段
➢ 以茎乳孔为界 1. 面神经管段 2. 颅外段
第9页,共57页。
茎乳孔
▪ 位于颅底外面,在茎突和乳突之间的孔道, 它并不直接由颅外通颅内,而是与颞骨内的 面神经管相通。面神经经茎乳孔出颅腔。
第10页,共57页。
第11页,共57页。
第12页,共57页。
第32页,共57页。
第33页,共57页。
面神经损伤定位
➢ 面神经核上部的细胞接受双侧皮 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的面神 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面上部(睑裂以 上)表情肌。
第34页,共57页。
➢ 面神经核下部的细胞仅接受对侧 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的面 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同侧下部(睑裂 以下)表情肌。
面瘫最新ppt演示文稿
第1页,共57页。
优选面瘫最新ppt

神经内科PPT课件

神经内科PPT课件

7.锥体外系损害的临床表现:肌张力变化和 不自主运动。苍白球和黑质病变表现为运动减 少和肌张力增高;尾状核和壳核病变表现为运 动增多和肌张力减低。 8.小脑损害的临床表现:共济失调和平衡障 碍。
第三节 感觉系统 1.浅感觉解剖生理:皮肤痛温觉、触觉感受 器接受刺激至脊神经节(Ⅰ级神经元),止于 脊髓后角或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Ⅱ级神经 元),上行至丘脑腹后外侧核(Ⅲ级神经元), 终止于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感觉中枢。
10.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分为抑制性症状 (感觉缺失和感觉减退)和刺激性症状。刺激 性症状包括感觉倒错、感觉过敏、感觉过度、 感觉异常和疼痛。 11.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末梢型、周围 神经型、节段型、传导束型、交叉型、偏身型 和单肢型。
12.视神经:视神经发源于视网膜的神经 节细胞层,视网膜鼻侧半的神经纤维经视交叉 后与对侧眼球视网膜颞侧半的纤维结合,形成 视束,到达外侧膝状体,换元后发出纤维形成 视放射,终止于视皮质中枢。 13.视神经损害不同部位临床表现不同。 14.动眼神经麻痹:上睑下垂,外斜视,
2.第Ⅲ对脑神经(动眼神经): ①解剖生理:支配提上睑肌、上直肌、下直肌、 下斜肌、内直肌和瞳孔括约肌。 ②临床表现:动眼神经麻痹,包括上睑下垂, 外下斜视,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瞳孔 散大,光反射消失,复视。
3.第Ⅴ对脑神经(三叉神经): ①解剖生理:支配咀嚼肌运动和面部、口腔及 头顶部的感觉。 ②临床表现:周围性损害表现为三叉神经痛, 核性损害表现为“洋葱样”分离性感觉障碍。
15.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患侧 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额纹变浅或消失、眼 裂变大、口角偏向健侧,皱额、闭眼、鼓腮、 示齿不能。 16.常见深反射有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 肌反射、桡反射、膝反射、踝反射;常见浅反 射有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 17.腰穿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神经病学PPT课件精选全文

神经病学PPT课件精选全文
❖传导性失语:复述不成比例受损,口语清晰,语 意完整,语法结构正常,听理解正常,不能复述自 发说话时轻易说出的词或句。病变为缘上回皮质或 深部白质内弓状纤维。
53
❖经皮质性失语: 经皮质运动性失语(TCMA):病变位于
Broca区前上部,语言启动及扩展障碍,理解 相对好,非流利性失语。
经皮质感觉性失语(TCSA):病变为颞顶叶分 水岭区,有错语及模仿性语言,理解严重障 碍,流利性失语 。
神经病学总论
1
学习目标
• 了解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知识 • 熟悉神经系统疾病诊断过程 • 掌握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及定位诊断
2
绪论
Introduction
3
神经病学
主要研究脑、脊髓、周围神经及骨骼 肌疾病。对这些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 病理、临床症状、诊断、治疗、预后及预 防进行研究。
• 神经眼科学
• 上丘脑epithalamus
• 缰三角 缰连合 • 松果体 丘脑髓纹 • 后连合
40
下丘脑 hypothalamus
• 组成和分区
脑底可见:视交叉、灰结节、 乳头体、漏斗、垂体等结构
• 内部结构
分为视上区、视前区、结节 区和乳头体区
视上核 室旁核
• 纤维联系 • 功能
41
下丘脑的功能:
神经内分泌的中心、皮质下植物性中枢
额上沟
额下沟
外侧沟 颞上沟 颞下沟
顶内沟 缘上回 角回
21
半球内侧面的主要沟、回
扣带回
中央旁小叶
顶枕沟
胼胝体
距状沟
钩 海马旁回
侧副沟
22
半球下面
额叶
嗅球 嗅束
23
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痉挛性截瘫步态:双侧病变,行 走时双下肢强直内收,伴代偿性躯干 运动,行走费力,呈剪刀样步态。
3、慌张步态:见于帕金森病。行走时
躯干弯曲向前,髋、膝和踝部弯曲, 起步慢、止步难和转身困难,小步态 擦地而行,呈前冲状,易跌倒;上肢 协同摆动消失。
4、摇摆步态:
由于躯干和骨盆带肌无力 导致脊柱前凸,行走时臀部 左右摇摆,状如鸭步。
▪ 2、前根:呈节段性分布的弛缓性 瘫痪,前根损害多见于髓外肿瘤压 迫、脊髓膜炎症或椎骨病变,因后 根亦常同时受侵犯而常伴有根性疼 痛和节段感觉障碍。
▪ 3、神经丛:常引起一个肢体的多数 周围神经瘫痪、感觉及自主神经功 能障碍,如臂丛的上丛损伤,可有 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和肱桡肌 等瘫痪,手的小肌肉则不受累,感 觉受损的范围包括三角肌区、手及 前臂桡侧。
中央前回 下1/3
皮 质 内囊膝 核 内囊后肢 束
中脑: 脚底中3/5
脑桥 基底部
延髓锥体
终沿 止途 于陆 躯续 体离 运开 动锥 核体 。束

内囊的结构及传导纤维
3、脑干:一侧脑干病损产生交叉性 瘫痪,因病变累及该平面的脑神经 运动核及尚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和 皮质核束,表现为病灶水平同侧脑 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及对侧肢体上 运动元瘫 ,可包括病变水平以下 的对侧脑神经的上运动神经元瘫。
4. 双下肢无肌萎缩,肌力正常; 运动传导路
病理反射(-) ;
正常
5. 余(-)。
L2-4
颈膨大以上病变,产生四肢上运动神经元瘫; 颈膨大病变累及两侧前角与皮质脊髓侧束时,产生 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与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 胸髓病变累及双侧皮质脊髓侧束导致痉挛性截瘫; 腰膨大病变出现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锥 体 束 传 导 通 路
病例
查:
患者:男性 35岁 自述 “半身不遂”,看东西有二个象。
重点
常见的几种步态异常有 哪些表现及常见疾病。
病例
查:
患者:男性 自述夜晚行走困难。
1. 黑暗中行走或闭眼行走,如踩 排除小脑损伤所致 棉花,在光亮处行走需看脚步; 的反射性共济失调
2. 双下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消失;感觉性共济失调体征
3. 双膝跳反射消失,
该反射由股神经(L2-4)
执行, 据此确认病变部位
5. 全身感觉正常,未见其他异常。损伤未涉及被盖
左眼
病例
查:
患者男性 45岁 自述“半不遂” ,看东西有二个象。
1. 左上、下肢瘫痪,肌张力↑,腱反射亢进, 锥
无肌萎缩;
体 束

2. 左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消失,病理反射(+); 伤
Foville 综合征
据此确定 损伤平面
3. 右眼向内偏斜,不能外展,左眼运动正常; 右展神经核核下瘫
运动传导路 P53
锥体系
发动 随意运动
组成 起止 行程 交叉
皮 质 脊 髓 侧 束 四肢肌
躯干肌
四肢近端肌
皮 质 脊 髓 束
锥体交叉 75%纤维
皮 前质 束脊
髓 躯干肌
中央前回中上2/3 中央旁小叶前部
中央前回 下1/3
皮 质 内囊膝 核 内囊后肢 束
中脑: 脚底中3/5
脑桥 基底部
延髓锥体
终沿 止途 于陆 躯续 体离 运开 动锥 核体 。束
运动传导路 P53
锥体系
发动 随意运动
组成 起止 行程 交叉
皮 质 脊 髓 侧 束 四肢肌
躯干肌
四肢近端肌
皮 质 脊 髓 束
锥体交叉 75%纤维
皮 前质 束脊
髓 躯干肌
中央前回中上2/3 中央旁小叶前部
中央前回 下1/3
皮 质 内囊膝 核 内囊后肢 束
中脑: 脚底中3/5
脑桥 基底部
延髓锥体
终沿 止途 于陆 躯续 体离 运开 动锥 核体 。束
锥体束损伤时,只有单侧支配的核团 才会产生症状。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比较 P81
锥体束 上神经元


下神经元

瘫痪 痉挛性瘫痪(硬瘫)
损 肌张力 伤 症 腱反射 亢进 状 病理反射 阳性 ( + ) 鉴 (锥体束损伤的确凿证据婴幼儿除外) 别 肌束震颤 无
的锥 抑体 制束 性对 影下 响神 消经 失元

P14~15
①Weber综合征:病灶侧动眼神经瘫,对侧面神 经、舌下神经及上、下肢体上运动元瘫;
②Millard-Gubler综合征:病灶侧展神经及面 神经瘫,对侧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及 中枢性舌下神经麻痹;
③Foville综合征:为脑桥基底部内侧病损出现 病灶侧外展神经瘫与对侧偏瘫,常伴有两眼 向病灶侧协同水平运动障碍,常见于基底动 脉旁正中支闭塞,以及炎症或肿瘤;
5、跨阈步态:
见于腓总神经麻痹、腓骨肌萎 缩症等。由于胫骨前肌、腓肠肌无 力导致垂足,行走时患肢抬高,如 跨门槛样。
6、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
患者闭眼站立不能,摇晃易跌 倒,睁眼时视觉可部分代偿;行走 时下肢动作沉重,高抬足,重落地, 夜间走路或闭眼时加重。
7、小脑步态:
小脑步态表现为行走时两腿分 开,步基宽大,站立时向病侧倾斜, 行走不稳,不能走直线。
肌萎缩(muscular atrophy)是肌肉营 养不良导致骨骼肌容积缩小、肌纤维 数目减少,为下运动神经元病变或肌 肉疾病所致。
肌萎缩分类及临床特征
神经源性肌萎缩(下运动神经元)
1. 脊髓前角细胞和延髓运动神经核病变:支配区域肌肉 萎缩,肌束震颤 2. 神经根、神经丛、神经干及周围神经病变
肌源性肌萎缩(肌肉)
▪ 1、脊髓前角细胞:
瘫痪呈节段性分布,无感觉障碍。前角 细胞受到病变刺激可出现肉眼可分辨的肌纤 维跳动,称肌束颤动(fasciculation),或 肉眼不能识别而仅在肌电图上显示的肌纤维 性颤动(fibrillation)。常见于进行性肌 脊萎缩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进行性球 麻痹及脊髓空洞症等。
▪ 4、周围神经:
瘫痪分布与每支周围神经的支配一致,并有相 应区域感觉障碍;如面神经受损出现它支配的面 部表情肌瘫痪而表现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口角 低垂、鼻唇沟变浅及皱眉、闭目、鼓颊、露齿等 动作不能(周围性面瘫);桡神经麻痹时表现伸 腕、伸指及拇指肌瘫痪,手背拇指和第一、第二 骨间隙感觉减退或弛缓性瘫痪,伴肌萎缩、手套袜套型感觉障碍及皮肤营养障碍等。

2、内囊:运动纤维最集中,小病灶也 足以损及整个锥体束,引起对侧均等 性偏瘫(中枢性面瘫、舌瘫和肢体 瘫)。
运动传导路 P53
锥体系
发动 随意运动
组成 起止 行程 交叉
皮 质 脊 髓 侧 束 四肢肌躯干肌四近端肌皮 质 脊 髓 束
锥体交叉 75%纤维
皮 前质 束脊
髓 躯干肌
中央前回中上2/3 中央旁小叶前部
病例
1.病变部位 2.损伤结构 3.症状发生原因
试分 析
患者:女性 5岁 在一次
高发烧后发现左下肢不能活动

查:
L2-S3
1. 头、颈、两上肢、右腿活动良好;
脊髓灰质炎 (小儿麻痹症)
2. 左下肢瘫痪、肌肉萎缩、
损下
可见肌束颤动、肌张力↓
伤神 症经
3. 左膝跳反射消失,病理反射(-) 状元
左腰骶膨大前 角运动神经元
皮 前质 束脊
髓 躯干肌
中央前回中上2/3 中央旁小叶前部
中央前回 下1/3
皮 质 内囊膝 核 内囊后肢 束
中脑: 脚底中3/5
脑桥 基底部
延髓锥体
终沿 止途 于陆 躯续 体离 运开 动锥 核体 。束

锥体束 支配特点
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受对侧来源的锥 体束支配。
舌下神经核和面神经核的下半只受 对侧锥体束支配,其余 6个半核为 双侧支配。
神经病学
neurology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病史
定性诊断 定位诊断
症状及体征
明确诊断
第十节 瘫痪(paralysis) P81
瘫痪是随意运动功能的减低或丧失。
运动传导路 P53
锥体系
发动 随意运动
组成 起止 行程 交叉
皮 质 脊 髓 侧 束 四肢肌
躯干肌
四肢近端肌
皮 质 脊 髓 束
锥体交叉 75%纤维
4. 伸舌时偏向左侧,舌肌无萎缩; 左舌肌核上瘫,右锥体束损 5. 全身感觉正常; 损伤范围未涉及被盖
6. 未见其他异常。
脑干交叉性偏瘫(一侧脑神经核下瘫+对侧 上下肢硬瘫)的核下瘫体征 提示 病变部位。
下运动神经元病变 P55
解剖
下运动神经元是指脊髓前角细 胞和脑干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 神经轴突。
肌萎缩不按神经分布,多为近端型对称型肌萎缩
重点:
1. 肌萎缩的概念 2. 肌萎缩分类及临床特征
第十四节 步 态 异 常 P85
步态异常
可因运动或感觉障碍引起,其特点与 病变部位有关。
分类及临床特征
1、痉挛性偏瘫步态:单侧病变, 行走时病侧上肢屈曲内收,腰部 向健侧倾斜,下肢伸直外旋,向 外前摆动,呈划圈样步态。
肌萎缩
无 (短期内不出现)
迟缓性瘫痪(软瘫)
消失
阴性 ( – )
反射弧 中断
可有
出现
(下神经元不断发放冲动 保证肌肉的营养代谢)
瘫痪的定位诊断 P55
上运动神经元病变
定位诊断
1、皮质(cortex):皮质运动区局限破坏性病损 可引起对侧单肢瘫,可为对侧上肢瘫合并对 侧下面部瘫(即中枢性面瘫),大范围病灶 可造成偏瘫;当病变为刺激性时,对侧躯体 相对应部位出现局限性阵发性抽搐,口角、 拇指常为始发部位,因这些部位的皮质代表 区范围较大,兴奋域较低,抽搐若按运动代 表区的排列顺序进行扩散,称Jackson癫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