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制改革与发展
中国税制PPT全套ppt课件完整版教学教程
![中国税制PPT全套ppt课件完整版教学教程](https://img.taocdn.com/s3/m/5d62124c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f6.png)
12
3.税源
34
4.税基
征税对象与税源有一定的联系。税源是指税
税基是源于西方的一个概念,一般而言,是指课税
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从根本上说,税源
对象的数量。由于人们通常在一定的税制条件下
是一个国家已创造出来并分布于各纳税人手
讨论相应的税基,因此税基可进一步作下列表述:
中的国民收入。
税基是按课税标准计量的课税对象的数量。
税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属于分配范畴。税收表现为一部分社会 产品价值由社会成员向国家的转移,结果是国家对社会产品价值的 占有由无到有,纳税人对社会产品价值的占有由多到少。
第一章 1.1 税收的内涵
4
1.1.2 税收的特征
1.强制性 2.无偿性 3.固定性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征税凭借政治权力,并通过颁布法律或法令的形式对社 会产品进行强制性分配。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 裁。税收的强制性是由它所依据的政治权力的强制性决定的。
的承受能力,做到取之有度。
第一章 1.2 税收的原则
7
1.2.2 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只是一种相对的公平,它包含两个层次:税负公平、机会均等。 所谓税负公平,是指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要与其收入相适应。这必须考虑以下两点:一是具有
同样纳税条件的纳税人应当缴纳相同的税额,即横向公平;二是具有不同纳税条件的纳税人 应承担不同的税额,即税收的纵向公平。 所谓机会均等,是指基于竞争的原则,通过税收杠杆的作用,力求改善不平等的竞争环境,鼓励 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竞争,以达到社会经济有秩序发展的目标。
第一 1.3 税收制度要素
11
1.3.2 征税对象
1.税目 税目即税法上规定应征税的具体项目,是征税对 象的具体化。税目体现了征税的广度,反映了各 税种具体的征税对象。
中国税收制度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中国税收制度改革与发展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2d9267cfaa00b52acfc7ca63.png)
税 城 镇 土 地 城 镇 土地 使 用 税 、 房 产 使 用税 税 房 产税 、 耕 城 市 房地 产 税 、 固定 资 地 占用税 产投 资 方 向 调 节 税 土地 增 值 土 地 增 税 种 值 税 车 船 税 、 契税 、 车船使 用税、车船使 烟 叶税 用牌照税 印花税、城 屠 宰 税 、筵 席 市维护建设 税 税 资源 耕 地 占用 税 、 契税 、农 税 业税、农林特产税 、印花税
革 、消费税 改革 、统 一城 乡税 制 、启 动 资源 税改 革 少至 目前 的 l ;从税制的具体 内涵来看 ,增值 税 8个 试点 、零 星税种 ( 如车辆购置税 、城镇 土地使 用税 、 开始 向消 费型转变 ;企 业所 得税 已从原 来对 内外 资 耕地 占用 税等 )改革 ,形成如表 1 的税制变化 格局。
第2 7卷 第 14期 3
21 0 1年 l 2月
湖 南 财 政 经 济 学 院学 报
JunlfH n nFnneadEoo i nvrt ora ua iac n cnme U i sy o s ei
, 7 Ⅳ0 3 0 2 .1 4
De . 0 1 c 2 l
中 国税 收 制度 改革 与 发展 的思考
19 生 94 21 0 1年
1 现 行 税 收 制 度 总体 概 览 、
改革开放 3 O多年 ,中国税制先后 经历 ( 9 8—19 17 9 3年 ) 、社 会 主义市场经济初期 的税 制改 革 (9 4— 0 0年 ) 和 19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 期 的税 制改 革 (0 1年 一至 20 今 )三个 阶段 ,由此 建立起 适应 社会 主义 市 场经济 调控要求 的复合税制体 系。 “ 十一 五 ” 时 期 ,受 国 内外 经 济 形 势 的影 响 , 在以 “ 简税 制 、宽税基 、低 税率 、严征 管 ” 为 主题 的新一轮税制 改革方案 和 “ 实行 有 利 于增长 方式 转 变 、科技进 步和能源节 约 的财 税 制度 ” 的 目标指 引
中国税制结构改革的历程与发展
![中国税制结构改革的历程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dbb34fb7c1cfad6195fa764.png)
历史性转折。 1 9 8 4 年后 进 一 步 推 进 “ 利改 税 ” 重 大举 措 有 : ( 1 ) 统 一 内外 资 企 业 所 得 税 。 2 0 0 7 年3 月
方面, 在 目前“ 国富民 穷” 的形 势 下 , 现 和 工 商 税 制改 革 , 成 为 了改 革 开 放 后 第一 次
嫁, 有利于提 高经济 效 率, 但 通 常 具 有 累退 国营 企 业 向国家 上 缴 利 润 改 为 缴 纳 企 业 所 企 业 税 等 性 会 加 剧收 入 分 配 的 不公 平, 特 别 是 会 降低 得 税 。 这 是国 家 和国有 企 业 分 配 关 系的 一 个 多 元 目标 而 开 展 结 构性 减 税 。 结 构 性 减 税 的 低 收 人 阶层 的 生活 水 平 。
经 济 发 展 效 率 与 公 平 问题 。 一 般认 为, 所 得 制度 。 随 着 中国市 场 经 济 的进 一 步 发 展 , 1 9 8 3 的原则, 中国从 2 0 0 3 年 开 始 了 新 一 轮 的 税 制 税 难 以转 嫁 , 更能体 现公平 ; 流 转 税 容 易 转 年 全 国开 始 试 行 国营 企 业 “ 利改税 ” , 即原 来 改 革 , 为促 进 消费 、 鼓励投资、 扩大就业、 减 轻
行 的 税 制 结 构 严 重 制 约 着 中国经 济 结 构 的 大 规 模 的税 制 改 革 , 形 成 了3 7 个 税种, 涉 及 1 6 H 全 国 人 大 通 过《 企业所 得税法》 , 2 0 0 8 年1
转型和发展; 另一 方 面 , 中国贫 富 差 距 的 扩 大 了流 转 税 、 所得税 、 财 产资 源 税 、 行为税、 涉 外 月1 日 起 施行, 1 9 9 1 年4 月9 目 第 七 届全 国人 民代 中华 人 民 共 和国 趋势, 已经 影 响 到社 会 的 和谐 稳 定 ; 而 中国的 税 、 特 定 目的税 和 衣 业 税 , 建 立 起 了多税 种 多 表 大 会 第四 次会 议 通 过 的 《 和1 9 9 3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和 人 均 国民收 入 已 经初 步 具 环 节 多层 次 的 复 合 税 制 , 税 收 调 节 经 济 的 杠 外 商 投 资 企 业 和 外国企 业 所 得 税 法 》 益 加 强。 备 提 高 税 收 中的 直 接 税 从 而 增 加 收 入 分 配 杠 作 用日
第2章 中国税收制度历史沿革及发展 《中国税制》PPT课件
![第2章 中国税收制度历史沿革及发展 《中国税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a3267a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a8.png)
第三节 1958—1978年:改革工商税制和统一全 国农业税制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是简化计税价格 二是简化对中间产品的征税办法 三是简化纳税环节 四是调整税率 五是奖励协作生产
第三节 1958—1978年:改革工商税制和统一全 国农业税制
(三)60年代初,开征集市交易税和调整工商所得税
1962年4月,国务院决定开征集市交易税。
第二节 新中国税收制度的建立与税制修正
二、新税制的建立
1949年11月,财政部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全国税务会议。 会议根据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第40条 规定“国家的税收政策,应以保障革命战争的供给,照 顾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及国家建设的需要为原则,简化税 制,实行合理负担”的政策精神,全面研究统一全国税 收,制定统一的新税法及统一建立税务机构等问题。
1963年4月国务院发文调整工商所得税负担。 这次调整工商所得税负担的原则是:限制个体 经济、巩固集体经济、贯彻合理负担的政策, 使个体经济的税负
第三节 1958—1978年:改革工商税制和统一全 国农业税制
二、统一全国农业税制
1958年6月,国务院公布《农业税条例》,统 一实行分地区的比例税制,并继续实行“稳定负 担,增产不增税”的政策。这项重大改革,对发 展农业集体经济、鼓励增产、调节收入有着极其 深远的影响。
第六节 2004年以来的税制改革
三、税制改革的基本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 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基本任务是:改 革出口退税机制;增值税由现在的生产型改为消费型, 将设备投资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完善消费税,适当扩 大税基;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改进个人所得税,实 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实施城镇建设 税费改革,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 相应取消有关收费;完善地方税制度,在统一税政的前 提下,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政管理权;深化农村税费改革, 取消农业特产税,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创造条件逐步 统一城乡税制。
中国税制的历史演变分析
![中国税制的历史演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2e477f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3b.png)
中国税制的历史演变分析中国税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但最初的税制较为简单,主要是土地贡税和人力劳动,用于维持国家建设和军事活动。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税制也不断发生变化,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国税制的历史演变。
一、封建社会的税制封建社会的税制主要是以地租和钱粮为主。
地租是各级封建主从农民手中向国家缴纳的土地使用费,而钱粮是各级封建主征收的农村居民的物质贡献。
自古以来,中国农民一般被称作是“田”的所有者,所以田的税收极其重要。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了田制,规定从每亩田中抽取1/15或1/30的田赋,以补充国家的财政收入。
到了隋唐时期,钱粮的征收成为了另一个重要税收。
钱粮是农民缴纳的物质贡献,包括了粮食、布帛、丝绸、牛马等。
在唐朝时期,钱粮的征收已经成为了国家非常重要的财政来源。
这也是为什么唐代的国家有能力修建众多的工程和扩展战争。
二、近代时期的税制在近代时期,中国的税制有了大幅度的改革。
19世纪中期,面对东亚列强争夺的背景下,中国开始着手推行现代化税制。
1861年,清政府颁布了《户口簿条例》,实行租税共征制度,农民可以选择用银子支付税费,这也是中国首次走向现代化税制的标志。
到了20世纪初,中国逐步开始采用直接税。
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宣布废除地租,实行间接税和直接税相结合的税制。
19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政府进行了彻底的土地改革和财税改革,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和《个人所得税暂行条例》。
三、现代化的税制首次全国人代会后,中国进入了计划经济时代,税制重点转向了企业和生产资料的财政调节。
从1950年代开始,中国财政预算实行全民化经营管理,所有经济活动的净收入都由财政分配。
1980年代,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改革,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税制也开始逐步改革,主要是实行直接税,特别是个人所得税的征收。
1994年,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法》,标志着税制的现代化转型愈加明显。
中国税制改革的影响及启示
![中国税制改革的影响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f88440d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14.png)
中国税制改革的影响及启示中国税制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已走过了40余年的历程。
经过多次调整和改革,税制逐渐趋于规范化、现代化和公正化。
税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重要,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而且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税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中国税制改革推动了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保障了困难群体的生计,扩大了消费市场,提高了国民经济水平。
首先,税制改革对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改革前的税制,存在征收范围不全、税负过重等问题,一些小微企业难以承受,导致经营效率低下,难以进行规模化和现代化管理。
税制改革后,实行了减税降费政策,将征税对象从固定资产调整为应税收入,大幅降低了企业负担,拓宽了发展空间和利润空间。
充分激发了企业家精神,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其次,税制改革保障了困难群体的生计,扩大了消费市场。
税制改革前存在的传统福利政策难以全面覆盖生活困难群体,使社会不公现象比较严重。
税制改革后,通过所得税优惠、社会保障等政策,大力支持弱势群体和残疾人群体的发展,缓解了社会矛盾,创造了良好的消费环境和消费体验,推动了消费市场的发展。
最后,税制改革提高了国民经济水平。
税制改革过程中,国家通过改革营业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制度,深入推行全国协调机制,加强与国际接轨,使中国税制更具竞争力,为吸引外资和促进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税制改革后,财政收入上升,社会消费能力增强,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为全体人民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
税制改革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启示中国税制改革以其成效和经验,为全球税制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启示。
首先,税制改革必须以国家发展为出发点,坚持财政和税收的协调发展。
在税制改革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宏观调控的原则,将税制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消费驱动等发展战略相结合,形成协同作用,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中国税收制度
![中国税收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0f3c5e8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fd.png)
中国税收制度中国是一个税收制度发展较为完善的国家,在国内各行各业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税收是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之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为了更好地帮助公民了解中国税收制度,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中国税收的历史发展中国税收制度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敕赋的产生,汉朝时期出现了民头、亩产法等形式的赋税;随着时间的推移,税制逐步完善,唐朝时期,租庸调制度出现,宋朝以后,开始实行货币税制,清朝实行采地赋制,直到1902年,清政府发布了实施现代税制的方案,才拉开了中国现代税收制度的序幕。
中国现代税收制度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中国成立至1980年代初,这个阶段的中国基本上是一个计划经济体制,税收也是由国家统一制定;1980年代初至2001年为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为改革开放初期,开始走向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至今为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税收制度已针对现代市场经济进行重要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二、中国税收制度的概述中国的税收制度主要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等;间接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
增值税是中国税收制度的基础,也是占税收总收入的最大份额。
此外,中国税收制度还有一些特殊的税种,比如烟草税、车辆购置税、城建税等。
这些税种不仅可以为国家带来收入,还起到了一定的调节市场等方面的作用。
三、中国税制改革历史证明,税制改革是一项既困难又必要的任务。
这就需要我们审慎地制定税制改革政策,避免造成过度负担或不公现象的出现。
从2018年开始,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税制改革,比如减税降费、实施增值税留抵退税、调整企业所得税等,这些改革的目的是帮助企业降低负担、提高竞争力,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四、税务合规税收合规可以理解为遵守税法规定的行为准则。
税务合规的目标是在保持合规的同时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
对于国家税收贡献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能确保企业的廉洁自律。
中国税制的历史演变分析
![中国税制的历史演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4a363a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ce.png)
中国税制的历史演变分析中国税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演变和完善。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的税收制度经历了许多变迁,其中包括了税种的多元化、税率的调整、税收征管的改革等方面的变化。
本文将对中国税制的历史演变进行分析,探讨中国税制的发展轨迹和其中的变革与进步。
古代的中国税制主要以赋税和商业税为主,这些税收多用于国家的军事、政治和文化建设。
在商业税方面,主要有关市、商、关、税等税种,对商业活动进行收税,以满足国家财政需求。
而赋税则是向农民征收的土地税和捐税,用于满足国家的军事需求。
这些税收制度在古代中国长期存在,对国家的财政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征收不公、负担过重等问题。
到了清朝时期,中国的税制经历了一些变革和调整。
在乾隆年间,实行了以田赋为主的赋税制度,对农民进行一定比例的税收征收。
清朝也建立起了一些新的税种,如盐铁税、酒税、烟草税等,以丰富国家的税收来源。
这些税种的建立,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在征收和管理上也存在问题,如官吏私渡盐铁,滋生了贪污和腐败等。
清朝末期至民国时期,中国税制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改革。
在清朝末期,光绪年间实行了两税合并制度,将田赋和其他杂税合并为一体,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推动了农业生产。
随后,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对税制进行了全面的改革,颁布了《清政府民物支领章程》,实行了一些新的税种和税制,如个人所得税、企业税等,以适应新的政治和经济形势。
这些改革使得中国的税制变得更加完善多元化,为国家财政收入提供了更多的来源。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税制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改革与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对土地和农业税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逐步取消了对农民的赋税。
新中国也实行了一系列的财税制度改革,如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等,建立了现代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制度,对税收征收和管理进行了规范和完善,为国家财政建立起了更为健全的税收体系。
新中国税制的建立和发展
![新中国税制的建立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a3c9a3e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46.png)
• 四 、关税制度的修订和调整 • ( 一 )1984年关税制度的全面修订
• 1 、关税政策与原则的修订 • 2 、修订关税税则的主要内容 • (二) 1987年颁布新海关法及修订进出
口关税条例 • (三) 1992年修订 、调整进出口关税条
例 • 五 、农业税制的完善
第四节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 工商税制全面改革
• 一 、工商税制全面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一 )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 •
(二) 税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 、有利于加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 2 、体现公平税负 , 促进平等竞争 3 、体现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
•
•
• •
• 二 、工商税制全面改革的主要内容 • ( 一 )所得税制的改革
第三节 适应改革开放要求的 税制改革
• 一 、建立涉外税制体系 • ( 一 )建立涉外税制体系的背景 • (二) 涉外税制体系的构成 • 1 、涉外所得税制 • 2 、涉外流转税制 • 3 、涉外财产税制
• 二 、利改税改革 • ( 一 )利改税改革的原因 • (二) 利改税改革的实施
• 1 、第一步利改税 • 2 、第二步利改税
第二章 新中国税制的建立和 发展
• 第一节 新中国税制的建立与修正 • 第二节 新中国税制的简化与合并
• 第三节 适应改革开放要求的税制改革
• 第四节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工商税制全 面改革
• 第五节 1995年以来税制的改革 、完善与 进一步改革的展望
第一节 新中国税制的建立与 修正
• 一 、1950年统一税政 、建立新税制 • ( 一 )统一税政 、建立新税制的背景 • (二) 统一税政 、建立新税制的内容 • 1 、制定颁布通令和实施要则 • 2 、建立工商税制 • 3 、建立关税制度
中国税制改革回顾与展望
![中国税制改革回顾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c747f3e9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95.png)
对工业:工商所得税 工商统一税(将原有的商品流通税、货物税、
营业税、印花税合并) 统一农业税 调整工商所得税: 个体经济税负重于集体经济
实施内容: 1973年: 受极左思潮影响,税收功能被淡化,工商税制
被批为“游离于资本主义,不利于社会主义”。 税制进一步简化:
税制合并:进一步简化工商税制(五税合一) 工商统一税及附加、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
2、财政占GDP比重
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经验来看,财政收入符合 瓦格纳定律,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有逐步增长 的趋势。
改革初期主要是“放权让利”,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 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这个比例却仍然一直呈下降趋 势。1980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 25.7%,1993年已经下降到12.56%。
存在明显的信息劣势地方利用信息占有的优 势往往使中央处于不利的谈判地位而疲于日 常“算小账”中。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包死基数后果严重
地方和企业的利益被过度强化,地方政府和 企业行为短期化,各地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靠 上价高利大的项目、增加产值来实现财政 收入的增长
走的是外延式、粗放式经济发展之路。尤 其是“一地一包”、“一企一包”成为严 重地方保护主义和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的体 制障碍,诸候经济特征明显。
1994-2003年: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背景: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 经济分权型“分税制”财政体制
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下可以共同发展
依纳税人的国别身份、经济成分和具体的课 税对象而实行不同的税制,造成纳税人之间、 产品之间税收待遇的不公平、不统一
税收制度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税收制度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285b436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e5.png)
税收制度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税收制度的改革已成为关注的焦点。
税收制度改革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就中国税收制度改革对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一、税收制度改革的背景税收制度改革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推进的。
中国的现行税制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形成,并且长期以来没有进行过本质性的改革,导致了税制矛盾和税收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中国此次税收制度改革主要是为了实现税收制度的简化和优化,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税收支持。
同时,税收制度改革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税收公平、合理的追求。
二、税收制度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税收制度改革对于中国经济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增加了财政支持力度。
通过减少税种和税率,降低税收负担,鼓励企业健康发展。
同时,税收制度改革可以加强地方财政的收入。
这将有助于加强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地方财政收入。
2.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税收制度改革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也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优化税收结构,刺激产业升级和转型。
同时,改革税收制度也可以帮助国家促进科技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快速发展。
3.提升国际竞争力税收制度改革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也非常关键。
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企业来华投资。
同时,税收改革也可以创造更加公平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
4.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税收制度改革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也非常重要。
通过纾解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提高中小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
同时,改革税收制度也有助于中小企业的公平竞争,增强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1.进一步改进税制结构中国税制结构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增值税的征收方式、所得税的税率等。
未来,中国将进一步改进税制结构,构建更加合理的税收制度,促进税收的统一化。
2.提高公共财政的占比中国将更加注重公共财政的核心地位,扩大公共财政与政府支出的比例,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中国的税制改革及其影响
![中国的税制改革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53cbbd3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b8.png)
中国的税制改革及其影响税制改革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方面。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税制改革方面也一直保持着积极的态度。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税制改革,并分析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一、税制改革的背景和目标税制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背景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公平的追求。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现行的税制政策,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模式。
税制改革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优化税收结构:通过减少非直接税、增加直接税的比例,使税收结构更趋合理,更有利于激励经济增长。
2. 提高税制效率:简化税种和税率,减少税收征收环节,降低企业和个人税务负担。
3. 加强税收公平: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实现贫富分配的公平,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
4. 促进经济平稳发展:通过税制改革,调整资源配置,鼓励创新创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税制改革的关键举措中国税制改革的关键举措主要包括减税降费、优化税收结构、完善税收征管等方面。
1. 减税降费减税降费是当前中国税制改革的重点。
政府通过减少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创造。
具体措施包括降低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税率,减免小微企业税收等。
2. 优化税收结构优化税收结构是税制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该方面的措施主要涉及调整各项税种的比例和税率,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例如,逐步增加个人所得税在整体税收中的比重,降低间接税的比例等。
3. 完善税收征管税收征管是税制改革的支撑和保障。
为了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和公平性,中国政府加强了税收征管体系的建设,并推进了电子税务的应用。
通过数字化管理,可以实现更加精确和高效的税收征管。
三、税制改革的影响税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推动经济增长税制改革减轻了企业和个人的负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资源。
税收优惠和减免措施鼓励了创新创业,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38e318c9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16.png)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改革开放40年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这一进程始于1978年,当时中国提出了进行经济改革和开放的目标。
在财政政策方面,中国重点推进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财政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在税收改革方面,政府加强了税收制度的完善和创新,特别是强调了税制改革的市场化导向和开放性。
本文将就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进行深入探讨,以了解其发展过程、重要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改革开放40年的财政政策在改革开放40年的财政政策方面,中国一直致力于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提高财政管理能力和水平,促进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及持续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1.1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在改革开放40年之前,中国的中央政府掌管了大部分的财政收入和开支,并严格控制地方政府的开支。
然而,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问题日益嬗变。
中央需要协调地方的财政行为,确保地方政府可以按照中央的政策行事,同时还需要确认地方财政与税收在中央政策中的作用。
这就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协调和合作带来了重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采用了“分税制”和“债券市场”等措施促进中央和地方协调。
具体来说,“分税制”旨在促进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务合作和协调。
在这个机制中,中央政府收取一定的税收,然后将其分配给各级地方政府。
给予地方政府权力,让地方政府更好地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此外,政府还促进了财政支持,以支持地方和中央发展。
1.2.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能力中央政府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过程中,致力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以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在贪污腐败严重、财政管理混乱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开始加强财政管理和财政能力的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财政部作为中央财政管理机构,加强了中国财政的管控,内部分工也更加清晰。
中国税收制度改革30年:进程、经验与展望
![中国税收制度改革30年:进程、经验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e18ca0750b1c59eef8c7b4bd.png)
(1)从1978年底、1979年初起,财政部门就开始研究税制改革问题,并确定为了配合贯彻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第一步先行解决对外征税问题。从1980年9月到1981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通过并公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同时,国务院明确,对中外合资企业、外
(1)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同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公布,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废止国务院1986年发布的《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1994年1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至此,统一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推出。
(2)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税务总局报送的《工商税制改革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将其转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门贯彻执行。12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
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以上六个税收暂行条例均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国税制改革的成效、问题及展望
![中国税制改革的成效、问题及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a4f003cd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3b.png)
中国税制改革的成效、问题及展望引言中国税制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税制改革不仅对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也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当前中国税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税制改革的成效、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税制改革的成效1.增加财政收入:税制改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减少税收优惠、扩大纳税基础和提高税率等措施,税收的征收力度得到了加强,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2.优化经济结构:税制改革有效地调动了各个行业和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减税降费、优化税收体系等措施,税制改革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产业转型升级。
3.提升市场活力:税制改革为市场主体减轻了负担,提高了市场活力。
降低企业税收负担、简化纳税程序等措施,减少了企业的负担,增加了市场主体的竞争能力。
4.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税制改革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优化税收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措施,税制改革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二、税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尽管税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税收征管能力不足:税收征管能力的提升仍然是当前税制改革面临的一大难题。
税收征管机构需要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加强对纳税人的监管和管理,提高税收征管的效能。
2.个人所得税改革亟待加强:个人所得税改革是当前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目前个人所得税征收体系仍然存在不合理和不公平的问题,亟待进一步加强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和合理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3.地方财政收入不足:当前我国地方财政收入相对不足,地方政府面临着财政压力。
税制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地方财政的支持,通过改革财政分配制度,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4.税收优惠政策的滥用和扭曲:税收优惠政策的滥用和扭曲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浅谈我国税收制度及其改革趋势
![浅谈我国税收制度及其改革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d37044d0ccbff121dc3683ce.png)
浅谈我国税收制度及其改革趋势作者:许晓东来源:《财会学习》 2018年第35期摘要:税收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调节社会经济的主要手段,在社会收入分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原有的税收制度已经很难适用于当今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所以税收改革就显得势在必行了。
本人作为一名财税工作者,在工作中,对税收制度近些年发生的变化,深有体会。
所以借助本文,想谈谈我对税改趋势的一些想法和分析。
关键词:中国税制体系;七大税种;税制改革的趋势一、中国的税制体系及其现行格局特征( 一) 中国的税制体系中国现行税制体系是一个由流转税和所得税为双主体、其他税种为补充的复合型税制结构体系,这个复税制体系可以使我国税收多环节、多层次地发挥作用。
我国的税制体系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1. 货物和劳务税类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
2. 所得税类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3. 行为税类包括:车辆购置税、印花税、契税。
4. 资源税类包括: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5. 农业税类:主要包括烟草税、耕地占用税。
6. 财产税类主要有:房产税、车船使用税。
7. 特定目的的税类主要有: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船舶吨税。
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的税收制度形成了以货物和劳务税、所得税并重为主体,其他税种配合发挥作用的税制体系。
( 二) 中国现行税制体系的特征中国现行税制体系存在以下三个主要特征:其一,以价格为主要实现方式。
我国税收收入来源于间接税的居多,而许多间接税都是通过包含在商品和要素的价格里来实现的。
其中以增值税、消费税为代表,间接税的特点是比较容易转嫁,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适合经济发展较慢的发展中国家,能够有效地实现国家的财政收入,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体系就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了。
其二,企业税收负担较重。
每年财政的税收收入多数都来源于企业,这意味着企业是中国税收负担的主要承受者。
中国税制概览
![中国税制概览](https://img.taocdn.com/s3/m/8e6883bbf12d2af90342e649.png)
、中国税制的发展税收是中国政府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也是国家用以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从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近六十年来,中国税制改革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49〜1957年,即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这是新中国税制建立和巩固的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从1958 〜1978 年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以前,历经“大跃进” 、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 ,这是中国税制曲折发展的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1978 年年底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的新时期,这是中国税制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税制改革不断前进的时期。
1994 年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全面改革了货物和劳务税制,实行了以比较规范的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营业税并行,内外统一的货物和劳务税制。
第二,改革了企业所得税制,将过去对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征收的多种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企业所得税。
第三,改革了个人所得税制,将过去对外国人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对中国人征收的个人收入调节税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个人所得税。
第四,对其他税收做了大幅度的调整,比如扩大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开征了土地增值税,取消了盐税、烧油特别税、集市交易税等若干税种,并将屠宰税、筵席税的管理权下放到省级地方政府,新设了遗产税、证券交易税(这两种税后来没有立法开征)。
以后至2000 年期间,国务院陆续改革了农业特产农业税制度,修改了契税暂行条例,发布了车辆购置税暂行条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改了个人所得税法;并从2000 年开始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暂停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2001 年以后,为了适应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中国继续完善税制,分步实施了以下重大改革:1 、逐步推行农业税费改革:2005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从2006年起取消农业税;2005年〜2006年,国务院先后取消了牧业税和屠宰税,对过去征收农业特产农业税的烟叶产品改征烟叶税。
新中国税收制度变革及发展
![新中国税收制度变革及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f26655b33687e21af45a983.png)
新中国税收制度变革及发展一、1950年统一全国税政建立新税制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0年,在清理旧中国税制和总结革命根据地税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新中国的税制。
1950年统一全国税政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
首先,当时国家经济受长期战争破坏十分困难和落后。
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十分落后,加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压榨掠夺和连续多年战争摧残破坏,到1949 年解放前夕,国家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状态之中。
如:在农业生产方面,1949 年与解放前最高年份相比,农业产值下降了两成以上,主要农产品产量也都大幅度下降,粮食产量由 15000 万吨下降为 11318 万吨,全国农田受灾面积达 1.2 亿亩,灾民 4000多万人。
城市通货膨胀,如中纺天津分公司,平均工人工资,1948年 9 月,可折合玉米面 347.27 斤;到 10 月份,就只能折合玉米面 49.18斤,下降了 85.66%。
成都国民小学教师的薪水,每月拿不到 100万元,平均每小时只合 4000 元(每月工作约 250小时),而当时物价,寄一封平信要 5000元,吃一碗茶要8000 元,上海吃一个烧饼要五个 4000 元。
其次各地税制不统一。
一方面,建国之前各解放区已经相继建立起区域性税收制度;另一方面,在新解放的城市由于来不及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税收制度,为了避免税收工作混乱和停顿,除苛捐杂税和反动名目税捐取消外,暂时沿用旧税法征税。
如:北京市在解放初期暂时沿用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20种税捐,税率也没有改变,取消了城防费、兵役费等苛捐杂税。
上海市在解放后首先宣布各项国税、市税(上海市制定的税收)暂时继续征收,然后陆续废除大量苛捐杂税。
第三,亟需税收回笼现金收入。
当时,税收不仅是财政任务,而且是政治任务。
当时资金收入的主要形式是公粮和税收。
这其中税收及时收入的重要性很大,因为税收是现金收入,公粮不能直接回笼货币,如果不能及时回笼货币,就要发行货币,对国家经济影响很大。
税制改革发展历程
![税制改革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1392eef7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bb.png)
税制改革发展历程税制改革发展历程税制改革是指对税收征管体制、税种设定、税收减免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等,在经济社会变化的背景下进行的重大改革。
它是一项集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因素于一体的复杂工程,具有决策性、长远性以及广泛感染性的特点。
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税制改革不断推进,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税收征管体制。
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随之而来的是税制改革,1980年,我国正式实施税制综合改革,即“财政税收综合改革”,标志着中国税制改革的开端。
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税收法制建设的开端。
1982年,我国推出了第一部税制改革方案,即“财政税收综合改革方案”,明确了税收职能,将各种税收分成三大类:所得税、营业税和资源税。
1984年,我国正式实行“独立企业所得税”,开始实施税制改革,形成了税收征管体系。
1985年,我国首次出台了“增值税”,标志着增值税体制的正式推行,使我国的税制改革步入正轨。
1987年,我国首次出台了“营业税”,成立了营业税局,由国家财政部负责监管。
1988年,我国出台了第二部税制改革方案,即“税收体制改革方案”,对增值税、营业税和资源税进行了进一步调整,使税制改革取得了更大进展。
1989年,我国首次出台了“个人所得税”,正式开始实施个人所得税,使我国税制改革步入正轨。
1990年,我国出台了第三部税制改革方案,即“税收结构改革方案”,对国家税收征管体制进行了进一步改革,力求实现财政分税和减税的目标。
1991年,我国首次出台了“财政收支平衡调整方案”,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税制改革的发展。
1994年,我国出台了第四部税制改革方案,即“税收结构改革方案”,对国家税收征管体制进行了进一步改革,使国家税收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1997年,我国首次出台了“营改增”方案,开始实施营改增政策,使国家税收体系更加完善。
2000年,我国出台了第五部税制改革方案,即“财政税收综合改革(2000)方案”,对税收减免及优惠政策等作出了规定,使国家税收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承认国家征税的“纳税人事先同意”原则,才有可能建立一 种能够制约政府征税这个权力之手的制度,宪政民主对政府 的限制首先就体现在对政府征税和用税的限制上。
把税收看作是国家单方面为了自身需要而对纳税人的无偿征 收,就会强化人们对税收的厌恶心理,于是偷逃税变成为这 样的社会里不可抑止的现象。
而是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出了钱”的纳税人就有充足的理由要求国家为自己提供高质
量的服务,享有应得的权利。
纳税人必须跳出单纯与税款征收有关的身份意义,重视自身 的纳税人权利。
一、税收本质的重新认识
(五)纳税人交的税是国家的,还是纳税人的?
“你不应该偷税,那部分钱本来就不属于你,那是国家的钱, 你偷税就是偷国家的钱”
这些错误发生在民间,导致了偷逃税成风和税收秩 序的紊乱;反映在官方,就是决策者偏好代替民众 偏好的现象和侵害纳税人权利现象的发生。 “依 法纳税”的宣传中,也只强调纳税的义务。
一、税收本质的重新认识
(一)应该给“税”一个什么称呼?
大陆叫“税收”
“税收”的“收”字,最初意思是“拘捕”,后演绎为“收 取”、“征收”。更多体现的是国家或政府的意志,强调的是 税的强制性
中国税制改革问题与发展趋势
主讲:廖添土 副教授 博士 会计学硕导
主要研究方向:资本预算管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公 共资源收益合理共享视角下的国有企业红利分配研究》等多 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研究,近年来出版《公共财政框架下 的省域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研究》等专著3部,在《经济理论与 经济管理》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现工作于福建师范大 学经济学院。
台湾叫“捐税”
更多体现的是纳有某种区别。 税的征、纳双方是一种平等、互惠的关系
“税”、“赋税”
一、税收本质的重新认识
(二)什么是“税”?它的概念应该怎么定义? 教科书定义:国家或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 按法定标准强制、无偿地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 种形式。
一、税收本质的重新认识
(二)什么是“税”?它的概念应该怎么定义?
税收是一个义务与权利的统一体,它们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 务。
合理的定义:作为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主体的纳税 人(公民),以享受宪法规定的各项权利为前提,以 依从宪法而制定的税收法律为依据,履行纳税义务, 以使国家具备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的活动。
一、税收本质的重新认识
(六)税收反映的是“权力关系”,还是“债务关系”? 现代税收理论的核心是把国家和纳税人的关系定义为法律上的债 权、债务关系 。
征税前,国家对符合课税要素的纳税人,有请求其履行税收债务 的权利,这时候国家是主体,是债权人;公民是义务主体,是债务 人。这是这个事物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 ,征税后,国家提供公共产品又是公民对税收债务履行 的对等支付,是一种付出以后的回报。这时候的国家就变成了义 务主体、债务人,而公民(纳税人整体)就是公共产品的享有者,是 权利主体、债权人。
“权力关系说”强调的是税收的行政属性和政治地位的不平等性, 而“债务关系说”强调的是财产关系的平等性和权利、义务的平 衡关系。后者揭示了税收的本质,而且也只有它才是真正的税收 本质。
一、税收本质的重新认识
(三)税收的“三性”成立吗?
税收的三大特性: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强制性:任何法律共有的因素 无偿性 :纳税人之所以愿意纳税,之所以必须纳税 ,是因为市
场失灵的存在,需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 固定性 :与政策相比,法律具有相对固定的特征
三大性的严重后果
强制性:导致乱收税费、乱罚款、乱摊派 ,“官本位” 无偿性 :结果就是给我们制造出一个我们越来越养活不起也得
税收首先体现了纳税人的权利
征税是对纳税人财产权的“合法”剥夺。在民主、法治的社会里,政 府必须向公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公民才向政府缴纳税收。国 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关系,就很像是市场上的交易者,体现的是一种利 益交换、平等互惠的关系。
税收征纳双方是一种平等的法律关系,政府征税必须事先取得另一 方——纳税人的同意、许可 。
国家就必须建立一套运转良好的选举制度,以保障纳税人的各项权利。
所谓“无代表则无税”,实质就是税收立法的“议会保留”
一、税收本质的重新认识
(二)什么是“税”?它的概念应该怎么定义?
其次,税收也体现了纳税人的义务
政府要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就必须拥有一定的财源和配置这些 资源的权力,这些资源只能由纳税人来提供。
主要内容
一、税收本质的重新认识 二、中国税制改革的历程与成就 三、中国税制改革的问题 四、中国税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税收本质的重新认识
税收是制度,是法律,是政策,也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文化。它反映出作为征税方的国家(政 府)和纳税方的纳税人合作和互动的关系 。
受传统文化和一些陈旧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对 “税”和“纳税人”的理解还很肤浅,有些明显 是错误的。
在民主、法治的社会里,公民是国家的主人,纳税人实际上是 在给自己纳税。公民没有偷逃税的理由,更没有这个权利。
税收这种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关系,是现代社会人民和政府关系 的基础,而这种关系的建立正是从公民依法纳税这一点开始的。
人生在世,有两件事是天经地义、无可避免的,一是死亡,二就是 纳税。
日本:“偷逃税是国民共同的敌人”、“用你的税金建立美好的家 园”
罪不起的无限政府 固定性所起的作用就是把这一切不合理的事物“固定”下来 ,
强势政府、弱势民众 。
一、税收本质的重新认识
(四)是“纳税人”还是“纳税义务人”?
《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 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
纳税人不仅履行税款缴纳义务,还必须享有权利。
现代法治社会的重要特征在于对于“公权力”的制约。 纳税人之所以同意纳税,并不是因为政府先天具有课税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