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中产阶级购买力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中产阶级购买力的发展

中国近代化过程因缺乏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而步履维艰,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什么是中产阶级?他们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定义

中产阶级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

这个定义看似严谨,其实过分宽泛。在本文中,我考虑符合下列条件的人群为中产阶级:

1、居住在城市。

2、受过基础的教育。

3、如果在农村拥有地产,则地产收入不能维持其生活水平。

4、如果拥有自己的工商资产,其固定资产(指经营事业所使用的房屋)不得超过2处。

这样,基本可以确定,中产阶级所从事的职业有:

1、政府及工商事业的中高级雇员

2、文教事业从业者

资料选取

主要选取各个工业发达城市的资料,兼顾其他重要城市。

研究时间分段

1、1912-1937,即民国成立到抗战全面爆发之前。

2、1937-1945,抗战期间沦陷区、国统区。

3、1945-1949,内战期间。

具体分析

1、1912-1937

实际上,这一段时间要分成两段来看,在一战结束前与一战结束后,中产阶级的购买力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线,如果说在1919年以前,由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而无暇对中国进行经济上的竞争而使民族资产阶级有一个黄金时代,而促使中产阶级购买力逐步提高的话,那么,在一战之后,这种趋势无疑是消极的。中产阶级的购买力随着帝国主义的卷土重来而停滞甚至跌落。

但是这个时间段里,必须承认的是,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准相当富足。

在三十年代的北平,1银元可买6斤好猪肉,40个猪肉饺子、两碗小米粥、外加一盘白糖,两毛二分钱。在重庆,1936年,大米1斤2分5,100斤两块五角。汉口方面,1930年,每百斤麻油和鸡蛋的价格约为20元,每斤棉花和猪肉约为3角钱,1斤鲤鱼不到5分钱,1斤煤油的零售价则长期保持在0.10~0.15元之间。

而工资方面,《银元时代生活史》中,作者陈存仁则毫无顾忌地说自己在上海当见习医生时,每月薪资虽只8元,但袋中常有铿锵的银元撞击声,使他气概为之一壮,外表飘飘然,“第一个月,吃过用过,口袋中还剩下五块钱。”

如此同时,新成立的上海市公安局,巡警月薪10至13元,巡长16至18元。有趣的是,这种工资水平,居然比北洋军阀时期的淞沪警察厅还要高1至2元钱。《银元时代生活史》一书也披露:上海卫生局的一名科长,月薪也不过30元。

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并没有反映出相对较接近底层的中产阶级的状况,他们作为办事员、邮差实际工资与以上数据差距较大,另一方面:拖欠工资在这一段时间里并不少见,

综合一下,中产阶级的购买力并不高,但是基本属于稳中有升的阶段。

2、1937-1945

在抗战初期,国统区内由于大量的沿海工业发达地区的人员、财源的涌入,战争对工业品的需求,实际上中产阶级的购买力并没有太大的降低,而对于敌占区的中产阶级来说,由于日资的涌入一开始也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

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在国统区,由于生产设备的不足,以及农产品价格上涨导致的生产成本上升,致使工商企业出现衰败迹象,同时为了保证战争成本,国民政府进行了物价管制,即面对当时混乱的财政经济秩序,财政部长宋子文向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正式提交了《统一财政、确定预算、整理税收,并实行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以植财政基础而利民生建议案》。就财政政策层面而言,这次改革为国民政府整顿军阀混战以来分割混乱的财经秩序、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提供了体制保障,并为抗战奠定了财政经济基础。

然而在战争的特殊状态下,国民政府银行同时发挥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功能,使贪污和国家机会主义行为制度化。由于四个官方银行的垄断地位,相当大的金融资源主要用来为政府提供战争军费,这就无从有效地支持有利可图的经济发展。工商企业自此衰败。

而必须要注意的一点是,中产阶级的产生,必须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才具有必要的条件的。然而,在战争状态下,中日双方的实际控制区的贸易是受到了严重的干扰,考虑实际的战争控制线,日军控制了大部分工业地区,这样,即使在工资不变的情况下,首先是战争对于物资的要求极大的阻碍了小资本家的事业,然后就是工业品的严重不足。以本文对于中产阶级的定义,中产阶级的购买力是大大削弱的。对于农产品,由于共产党的要求,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妥协下的实施,由于减租减税的实行,农产品的缺乏实际上在城市表现相对工业品来说并不算明显。

但是实际上限制中产阶级购买力的东西恰恰是工业品。这是考虑中产阶级的主要人群仍然多数是从地主转化而来的,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自己的田地。

以上似乎与人们对于抗战期间的印象并不相符,这是因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关于当时中产阶级购买力的材料基本出自学者之手,期间掺杂他们自己的感受,但是,作为中产阶级,他们大多随着学校的向后方迁移而失去了自己的土地,不能代表占中产阶级的绝大多数;作为学者,他们关注的多是下层社会的生活状况。

3、1945-1949

这一段时间的分析侧重于国统区,因为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中产阶级都自然集中在国统区里。

日本投降以后,收复地区人民自然欢迎使用法币,但财政部长宋子文规定200元伪币换取1元法币,这样一来大部分中产阶级的财产贬值了几百倍。

1946年7月,敌伪产业接收大体完成。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国民党当局混乱无序的经济接收,给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战后经济丧失了恢复活力的能力,也为之后的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了伏笔。

另外,在国内经济秩序还处于极其混乱的时候,国民政府便战时所采取的各项管制措施一律予以废除。可以想见,过早地放弃对物价、分配、资金等管制是极为有害的,这使社会久久不能走出无序状态。

以上国民政府的过失实际上导致了中产阶级作为消费者的能力大幅降低,在这种大幅降低后,经济由于内战的因素陷于崩溃边缘,国民政府饮鸩止渴试图滥发钞票快速解决战争,在战争不能速战速决的情况下,中产阶级的购买力进一步恶化。

总结

以上对于中产阶级的购买力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可以从中看到中国近代中产阶级发展的艰辛,从而明白,没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秩序,中产阶级的发展是没有希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