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语音的变迁》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
▪ 3)从古代借词中去考察。如佛教借词、日 语借词。
▪ 古音还可以从古代的借词去探索。东汉以后, 随着佛教的传入,翻译了大量经文。很多词 语都用当时的汉音去对译梵音。这些译名的 读法在汉语里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原 文是梵语的拼音,我们可以从拼写中知道相 应汉字的古代读音。例如佛经中“佛陀”是 梵语buddha的译音,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 在当初翻译的时候,“佛”大致念“bud”, “陀”大致念“dha”。把这些读音和今天的 语音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找到音变的线索。 这是古汉语从外语借入的词所提供的线索。
▪ 第二节 语法的演变
▪ 语法演变可以从演变结果和演变方式与途径 两方面来看。
▪ 从演变结果看,语法演变可以分为组合规则 的演变、聚合类的演变这两个互有联系的方 面。
▪ 从演变方式和途径看,主要有类推、结构的 重新分析与语法化。
▪ 一、组合规则的演变
▪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 印欧语最早的词序,从古印度的文献《梨俱 吠陀》中可以看出,宾语在动词前面。 “宾——动”的次序是当初句法的主要特点。 与此相联系,关系从句在主词之前,修饰语 在中心语之前。随着语言的发展,印欧系语 言大多是:上面的位置颠倒过来。这个变化 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到现在,英语修饰语的 位置还处在两可之间,例如“学生的书”既 可以是“the student’s book”,也可以是 “the book of the student”。用“of”表示原 来属格所表示的意义,使修饰语后置,是后 起的格式。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 第一节 语音的演变
▪ 一、何以知道语音的演变
▪ 语音的变化分两种,一种是历史音变,一种 是非历史音变。
《语言的演变》ppt课件(37页)
⑸ 文言特殊句式辨析 ①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判断句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介词结构后置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否定句代词作宾 语 前置 ④而今安在哉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⑤惟利是图 有提宾语标志“是”宾语前置 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主谓倒置 ⑦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定语后置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动句
有些词古今都在用,但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
(1)词义扩大(多指名词)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专指长江\泛指江河 ②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专指代黄河\泛指河流 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国家 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中原\中华人民共和国
(2)词义缩小
①金就砺则利 泛指所有金属 \黄金 ②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气味\难闻的味道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疑问句代词宾语前 置)②“君美甚”(补语不用结构助词“得”) ③“忌不自信”(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④“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⑤不若君之美(结构助词“之”的嵌用)
词汇
语法
横向(地区的)——方言的形成
仔细阅读第二部分,了解古今语汇的 发展变化。
1、语汇的消长
⑴旧词消失 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引起旧词消亡 ⑵新词出现 新概念、新事物的出现引起新词的出 现 ⑶外来词渗透 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
讨论:假如邹忌穿越时空隧道 来到我们中间,哪些词对他来 说非常新鲜?
四、联系生活:说说社会上出现的新词语
有钱佬不喊有钱佬,喊-----vip。 提意见不喊提意见,喊-----拍砖。 支撑不喊支撑,喊------------顶。
瞧不懂不喊瞧不懂,喊-------晕。
年轻人不喊年轻人,喊----小P孩 岁数不喊岁数喊----年轮 蟑螂不喊蟑螂,喊----小强
《语言的演变》(经典版)PPT课件
⑵ 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
问题1:“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 面”,为什么课文先从语汇说起?
这是因为,比较起来,语汇的变化比语音、 语法更快。这说明文章选择重点也体现着语言演 变的特点。
问题2: 说明语汇的消失,课文为什么以《诗 经·鲁颂》中“马”为例? 作用何在?
原因:在农业社会中,马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耕作和交通的重要工具,人们为了便于交流信 息,给各种各样的马起了专名。
思考问题
熟读课文,并概括全文三个部分的主 要内容。
第一部分:阐释语言变化的概貌。 第二部分:阐释语汇的变化
第三部分:阐释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分析第一部分
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本文主要论 述的问题是什么?
本文主要论述“语言的演变”。
第一节的哪一句话提出了文章的基本观点?
开头第一句话:“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 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②“明哲保身”这个成语,源自《诗经·大 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赞扬一个人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 是褒义,现在通常用来批评那种不坚持原 则、只顾保住自己的处世态度,变成贬义
附:
a.古褒今贬
①“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 褒义,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 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②“浑浑噩噩”古时用来形容人浑厚严正, 为褒义。“浑浑”是“浑厚”的意思, “噩噩”是“严肃”的意思。现代汉语中 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 义。
b.古贬今褒
①“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 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 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 安顺
②“锻炼”其本义为“冶炼”,古时多用来 指玩弄法律,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 属于贬义。而现代汉语中则指通过体育运 动是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智的品德,或 通过生产劳动和工作实践来提高素质和能 力,变成褒义词了。
问题1:“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 面”,为什么课文先从语汇说起?
这是因为,比较起来,语汇的变化比语音、 语法更快。这说明文章选择重点也体现着语言演 变的特点。
问题2: 说明语汇的消失,课文为什么以《诗 经·鲁颂》中“马”为例? 作用何在?
原因:在农业社会中,马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耕作和交通的重要工具,人们为了便于交流信 息,给各种各样的马起了专名。
思考问题
熟读课文,并概括全文三个部分的主 要内容。
第一部分:阐释语言变化的概貌。 第二部分:阐释语汇的变化
第三部分:阐释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分析第一部分
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本文主要论 述的问题是什么?
本文主要论述“语言的演变”。
第一节的哪一句话提出了文章的基本观点?
开头第一句话:“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 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②“明哲保身”这个成语,源自《诗经·大 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赞扬一个人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 是褒义,现在通常用来批评那种不坚持原 则、只顾保住自己的处世态度,变成贬义
附:
a.古褒今贬
①“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 褒义,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 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②“浑浑噩噩”古时用来形容人浑厚严正, 为褒义。“浑浑”是“浑厚”的意思, “噩噩”是“严肃”的意思。现代汉语中 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 义。
b.古贬今褒
①“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 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 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 安顺
②“锻炼”其本义为“冶炼”,古时多用来 指玩弄法律,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 属于贬义。而现代汉语中则指通过体育运 动是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智的品德,或 通过生产劳动和工作实践来提高素质和能 力,变成褒义词了。
语言的演变(共25张)ppt课件
ppt课件
16
三、课文内容分析
第三部分: 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2、语音的变化 语音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韵部、声调两个方面。
请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举
例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东船西舫俏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ppt课件
17
三、课文内容分析
第三部分: 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2、语音的变化 语音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韵部、声调两个方面。
ppt课件
24
五、反馈练习
2、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结构发生变化
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ppt课件
25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ppt课件
19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 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 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 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 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ppt课件
4
学习目标
1、理解语言既是稳定的,同时又在不断演变的道 理。
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并能区分古代汉语和 现代汉语的不同。
3、注意语体风格,纠正书面用语中“半文不白” 的现象。
ppt课件
5
二、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1、浏览全文,思考本文的结构。
思考
问题
总分结构
2、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启示:注意古文学习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ppt课件
14
语言的演变ppt课件
二、相关知识 平声和仄声
所谓平仄,是指平声和仄声。古代汉语分平声、上 声、去声、入声,现代汉语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可归为平、仄两大类。平在古代汉语中指平声,在现 代汉语中指阴平和阳平。仄在古代汉语中指上声、去 声、入声,在现代汉语中指上声、去声。
【拓展链接】
吕叔湘的名言 1.学校里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语言和文字并举,以语言为 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共同提高的目的。
﹒
萋萋( qī )
﹒
﹒
﹒
脏( yí ) 鼻 ( tì ) 匍匐( pú )
﹒
﹒
﹒
水泵( bènɡ)
﹒
捣烂( dǎo )
﹒
纳谏( jiàn )
﹒
平仄( zè )
﹒
【知识卡片】
“荚”的形近字
挟 (xié)持 长铗(jiá) 脸颊 (jiá) 蛱 (jiá)
﹒
﹒
﹒
﹒
狭 蝶 (xiá)长 峡山 (xiá) 汗浃流 (jiā)背
C.第二部分说明语汇变化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是从语 法与语音两个局部进行具体说明。 D.本文的行文思路表现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概貌到 具体,条理特别清晰。
【明确】 选D。本文的行文思路表现为整体与局部的关
系。
2.阅读课文第二部分“语汇的变化”,填写下面的表格。
椅、凳、桌 葡萄、咖啡、沙发、 卡车、尼古丁
【文本研习】
微课一: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 日子长了就显 出来了。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这句话说明语言一方面是稳定的,但另一方面 又在演变。
微课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第一部分“意义有所不同”“用法有些两样”共有 哪三种情形?
古今语音的异同解析课件
“叶音說”及其錯誤
1.“叶音說”是怎樣產生的 《詩經·邶風·燕燕》: “燕燕於飛,下上其音, 之子於歸,遠送於南。 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 南北朝人沈重《詩音義》就在“南”字下 注:“協句,宜乃林反”,說明當時“南” 與“音”的韻已經不相同了,爲了讀起來和 諧押韻,要把“南”(中古讀“那含切”) 臨時改讀爲“乃林切”。
2.韻母方面 • 由韻頭、韻腹、韻尾構成。 • 可以分爲單韻母、複韻母、鼻韻母三種。 3.聲調方面 • 指能夠區別意義的聲音的高低升降變化。 現代漢語有四個調類,陰平、陽平、上聲、 去聲。
古音的基本概念
1.聲母方面 ①字母(聲紐、音紐、紐) • 字母是聲母的代表字,簡稱“母”。 • 三十六字母:最早創立字母的人是唐末 和尚守溫,他根據梵文的音理創立了三十 個字母,用三十個漢字作爲代表。宋代人 在此基礎上又補充了六個字母,成爲三十 六個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之間的漢語聲 母系統。
韻書簡介
• 研究中古音的依據主要是韻書。韻書是我 國古代一種按韻母編排的字典。韻書的特點 是把同韻或同音的字編排在一起,便於寫詩 填詞的人選字押韻。 • 最早的韻書是三國時魏李登編著的《聲類 》。 • 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一部韻書是隋代陸法 言執筆的《切韻》(分193韻)。
• 北宋陳彭年等人奉敕編修《大宋重修廣 韻》,簡稱《廣韻》(分206韻)。這是我 國第一部官修韻書,基本上繼承了《切韻》 的音系和反切。人們據此整理出的語音系 統叫“切韻音系”(也稱“廣韻音系”), 代表了隋唐時代的語音系統。 • 南宋江北平水劉淵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 》,把《廣韻》206韻合並爲107韻,後來又 被金人王文郁合併爲106韻,即“平水韻”, 也稱“詩韻”。
2.韻母方面 ①韻 • 凡韻腹、韻尾相同,聲調也相同的字歸在一 起,叫做一韻,如《廣韻》有206韻。 • 韻考慮主要元音、韻尾和聲調,不考慮韻頭。 而韻母考慮韻頭、主要元音和韻尾,不考慮聲 調。 • 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麻、家、瓜,開口、齊齒、合口可以押韻, 同在麻韻。)
汉语史纲要第2版PPT第一编 第三章 汉语语音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二、普通话韵母系统的形成
(一)明末北京话的韵母系统
从 《中原音韵》到 《等韵图经》,韵母主要发生了以下变化。
1. y韵母形成和
四呼确立
3、 齐齿呼韵母进一步
归并
5、 韵母形成和儿化现象
产生
2、 m韵尾并入n韵尾
4、 卷舌音声母后 细音变洪音
6、 韵部进一步归并
(二)普通话韵母的形成
明末以后北京话的韵母又发生了一些变化 ,到1898年的 《官话萃珍》就已经和 现代北京话完全相同了。
第一节 《中原音韵》音系
一、《中原音韵》的声母
二、《中原音韵》的韵母
三、《中原音韵》的声调
《中原音韵》将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类,首次明确地提 出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
《中原音韵》没有独 中古的入声兼有入声
《中原音韵》音系实
立的入声,中古入声 韵和入声调双重的属
际有阴平、阳平、上
(二)开口二等牙喉音产生犻介音
二、中古入声韵演变为阴声韵
中古的入声字到元代演变为阴声韵,在 《中 原音韵》中全部归在阴声韵部,详细的情况 见 下文 “韵部的分化与合并”。
三、韵部的分化与合并
从中古到元代,韵部分化与合并的演变 主要有: 第一,宕、江摄合流; 第二,曾、梗摄合流; 第三蟹摄三四等和合口一等并入止摄 第四,止摄开口三等照组字和精组字独 立为支思部; 第五,果、假摄三等字独立为车遮部; 第六,入声韵变为阴声韵,并入阴声韵 部。
也变为次阳入。
从 《切韵》到 《中原音韵》,汉语声调的演变可以概括为表
语白、科2
“ ”
话以学0
文北的世
著方定纪
作话义5
为为,0
语 法
基 础
古今语音的变迁48页PPT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古今语音的变迁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古今语音的变迁48页PPT
古今语音的变迁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挑戰題
★★★★★ 中古 *b(平聲) *b(仄聲)
現代 例字 p ‘ 婆排培袍盤盆 P- 罷敗備抱步部
請根據上面的例字及對比,説明从中古到現代漢 語,聲母方面發生了什麽變化。
a
1
古今語音的變遷
重點:
1、陳第的語音歷史演變的觀點(可以結合普通語言學來理解,參看高名凱、 石安石《語言學概論》及徐通鏘、葉蜚聲《語言學綱要》)
❖ 《說文》:“娓,順也,讀若媚 。”
a
14
4、聲訓
聲訓—— 用聲同聲近的字解釋詞義。如: 《詩.采薇》 “靡室靡家。”鄭玄箋 “靡
,無也。” 《詩.皇矣》:“陟我高岡。”箋:“陟,
登也。” 《禮記.檀弓下》:“ 洿其宮而豬焉。”
注:“豬,都也。”
5、古反切
反切:六朝以後的類隔切多屬此類。《 經典釋文》、《廣韻》中都有。如:
《詩》:‘凡民有喪,匍匐救之。’《檀弓》引作扶服,《家語》引作扶伏。
《詩》:‘誕實匍匐。’《釋文》:‘本亦作扶服。’
《左傳·昭十三年》:‘奉壺飲冰,以蒲伏焉。’《釋文》:‘本又作匍匐;蒲
本亦作扶。’
《左傳·昭二十一年》:‘扶伏而擊之。’《釋文》:‘本或作匍匐。’
《史記·蘇秦傳》:‘嫂委蛇蒲服。’
《范睢傳》:‘膝行蒲服。’
“廡”,莫杜反。“悲”,府眉反。“長”,丁 丈反。
(BACK)
a
15
二、上古聲母系統(古今聲母的差異)
上古聲母,指兩漢以前的聲母系統。其代表是《詩經》音。清錢大昕提出“古無輕 唇”“古無舌上”,揭開了古聲母研究的序幕。
1.古無輕唇音(指两汉前没有唇擦音)。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古無輕唇音》:“凡輕唇之音,古讀皆為重唇。”錢氏認為, 輕唇音非、敷、奉、微,在上古分別讀幫、滂、並、明。“旁”從“方”聲,“匍”從 “甫”聲,“枹”又作“桴”,“父”古讀如“爸”。
❖ 從“京”得聲的有“景、鯨”和“諒”、 “掠”等三組讀音。
a
4
C、反切拼不出該字讀音,韻書 的韻部也與今不同。
❖ 東-德紅切、山-所間切、朝-直遙 切等。
❖ 《廣韻》有入聲韻部,“覺、月、角、 竹、璞、浞”等字都是入聲字;“談、 侵”等字收“-m”尾,現代普通話中沒 有。
a
5
D、 通假字
❖ 《出師表》:“欲信大義於天下”,“信”通“伸” ;
❖ 《戰國策》:“女朝出而晚來,吾倚門而望”,“ 女”通“汝”;
❖ 《漢書 ·劉向傳》:“民萌何以戒勉”,“萌”通“ 氓”;
❖ 《詩經.葛蕈》:“害浣害否,歸甯父母”, “害 ”通“曷”,通假字與本字今讀音不同。
a
6
E、異文 重文
❖ “蒂”又寫作“從艸,帶聲”,以“帶” 為聲符;
❖“溯”又寫作“泝 ”,以“斥”為聲符;
《淮陰侯傳》:‘俯出褲下蒲伏。’
《漢書·霍光傳》:‘中孺扶服叩頭。’皆匍匐之異文也。”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五)。 a
16
只有重唇音(雙唇音),沒有輕唇音(唇齒音)
這種狀況在《切韻》音系中依然如此。 諧聲字例如:“甫——捕補鋪浦”,“奉——捧棒”。
古書異文如:
《詩經·邶風·穀風》:“凡民有喪,匍匐救之”,
———明·陳第(a 《毛詩古音考·自序》) 10
一 上古聲母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材料: 1.諧聲字2.通假異文3.音注4.聲訓5.古反切
方法: 依據材料歸納聲類,與已知的中古語音 《廣韻》聲母系統作對比研究。
a
11
1、諧聲字
❖ 如從“甫”得聲的“捕、浦、埔、 搏、薄”等字,在古代聲符應該是相 同的。
a
9
❖ 詩必有韻,夫人而知之。至以今韻讀古詩, 有不合,輒歸之於叶,習而不察,所從來久 遠矣。……余少讀詩,每深疑之。迨見卷軸 浸多,彼此互證,因知古韻自與今異,而以 爲叶者謬耳。
———明·焦竑(《毛詩古音考·序》 )
❖ 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 ,亦勢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讀古之作,不免 乖剌而不入,於是悉委之於叶。夫其果出於 叶也?……患在是今非古,執字泥音。
2、古今音聲韻調三方面的變化:
聲:①古無輕唇音②古無舌上音③濁音清化
韻:④韻尾的簡化⑤韻母的分化
調:⑥平分陰陽⑦濁上變去⑧入派三(四)聲
難點:
1、古無舌上音
2、全濁聲母清化
a
2
3、濁上變去
事實:語音是變化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 、古韻文今天不押韻,如杜甫《登高》:
❖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梅”又寫作“楳 ”,以“某” 為聲 符。
❖ “伏羲”又寫作“庖犧”,諸如此類, 都屬於古今音變的現象。
a
7
宋以前 “叶韻”說;或臨時改讀。
❖ 唐明皇把《尚書.洪範》“無偏無頗,遵王之 義”的“頗”改為“陂”;
❖ 朱熹《詩集傳》把《關雎》“左右采之”,“琴 瑟友之”注為:“采,叶此禮反”,“友,叶羽 已反”。
❖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 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廣韻》都屬“灰韻”。又李白《越女詞》:
❖ “長幹吳兒女,眉目厭新月;屐上足如霜,不
著鴉頭襪。”古代都屬入聲韻。
a
3
B、 諧聲字不諧聲。
❖ 從“禺”得聲的有“遇、寓、隅”和 “偶、耦、藕”兩種讀音,
❖ 從“句”得聲的有“拘、駒”和“苟、 夠”兩組讀音,
❖ 宋·吳才老著《韻補》、《詩補音》《字學補 韻》、《楚辭釋音》,認為古人韻寬,創通 轉之說。
a
8
《詩經·邶風·燕燕》三 章
燕燕于飛,上下其音。
之子于歸,遠送于南。
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南南 ,, 叶協 尼句 心, 反宜 。乃
林 反 。
“叶音”說和“協句說”都是強改字音以求叶韻,並非真正探 明了《詩經》的本音 。
❖ 又《尚書.禹貢》有古澤“孟豬”,
《左傳·僖28年》作“孟諸”,
《周禮·職方氏》作“望諸”,
《史記·夏本紀》作“明都”,
《漢書·地理志》作“盟a諸”。
13
3、音注
❖ 即東漢魏晉時給先秦西漢古書所 作的注音。
❖ 其術語為“讀若”、“讀如”、“讀 為”、“讀曰”便是。
❖ 《尚書大傳》:“播國卒相行事” ,鄭玄注:“播,讀為藩”。
❖ 說明古代雙唇音與唇齒音不分。
❖ 再如從“登”得聲的有“橙”、“澄” 等字。
❖ 說明舌頭舌上音不分。
a
12
2、通假異文
❖ 如《詩經·谷風》四章:“凡民有喪,葡匐救之 。”
《禮記.檀弓下》引作“扶服”、《孔子家語》引 作“扶伏”。古書裏還有作“蒲伏”或“蒲服” 。
❖ 又“鸚鵡”,《說文》作“鸚䳇”。
★★★★★ 中古 *b(平聲) *b(仄聲)
現代 例字 p ‘ 婆排培袍盤盆 P- 罷敗備抱步部
請根據上面的例字及對比,説明从中古到現代漢 語,聲母方面發生了什麽變化。
a
1
古今語音的變遷
重點:
1、陳第的語音歷史演變的觀點(可以結合普通語言學來理解,參看高名凱、 石安石《語言學概論》及徐通鏘、葉蜚聲《語言學綱要》)
❖ 《說文》:“娓,順也,讀若媚 。”
a
14
4、聲訓
聲訓—— 用聲同聲近的字解釋詞義。如: 《詩.采薇》 “靡室靡家。”鄭玄箋 “靡
,無也。” 《詩.皇矣》:“陟我高岡。”箋:“陟,
登也。” 《禮記.檀弓下》:“ 洿其宮而豬焉。”
注:“豬,都也。”
5、古反切
反切:六朝以後的類隔切多屬此類。《 經典釋文》、《廣韻》中都有。如:
《詩》:‘凡民有喪,匍匐救之。’《檀弓》引作扶服,《家語》引作扶伏。
《詩》:‘誕實匍匐。’《釋文》:‘本亦作扶服。’
《左傳·昭十三年》:‘奉壺飲冰,以蒲伏焉。’《釋文》:‘本又作匍匐;蒲
本亦作扶。’
《左傳·昭二十一年》:‘扶伏而擊之。’《釋文》:‘本或作匍匐。’
《史記·蘇秦傳》:‘嫂委蛇蒲服。’
《范睢傳》:‘膝行蒲服。’
“廡”,莫杜反。“悲”,府眉反。“長”,丁 丈反。
(BACK)
a
15
二、上古聲母系統(古今聲母的差異)
上古聲母,指兩漢以前的聲母系統。其代表是《詩經》音。清錢大昕提出“古無輕 唇”“古無舌上”,揭開了古聲母研究的序幕。
1.古無輕唇音(指两汉前没有唇擦音)。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古無輕唇音》:“凡輕唇之音,古讀皆為重唇。”錢氏認為, 輕唇音非、敷、奉、微,在上古分別讀幫、滂、並、明。“旁”從“方”聲,“匍”從 “甫”聲,“枹”又作“桴”,“父”古讀如“爸”。
❖ 從“京”得聲的有“景、鯨”和“諒”、 “掠”等三組讀音。
a
4
C、反切拼不出該字讀音,韻書 的韻部也與今不同。
❖ 東-德紅切、山-所間切、朝-直遙 切等。
❖ 《廣韻》有入聲韻部,“覺、月、角、 竹、璞、浞”等字都是入聲字;“談、 侵”等字收“-m”尾,現代普通話中沒 有。
a
5
D、 通假字
❖ 《出師表》:“欲信大義於天下”,“信”通“伸” ;
❖ 《戰國策》:“女朝出而晚來,吾倚門而望”,“ 女”通“汝”;
❖ 《漢書 ·劉向傳》:“民萌何以戒勉”,“萌”通“ 氓”;
❖ 《詩經.葛蕈》:“害浣害否,歸甯父母”, “害 ”通“曷”,通假字與本字今讀音不同。
a
6
E、異文 重文
❖ “蒂”又寫作“從艸,帶聲”,以“帶” 為聲符;
❖“溯”又寫作“泝 ”,以“斥”為聲符;
《淮陰侯傳》:‘俯出褲下蒲伏。’
《漢書·霍光傳》:‘中孺扶服叩頭。’皆匍匐之異文也。”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五)。 a
16
只有重唇音(雙唇音),沒有輕唇音(唇齒音)
這種狀況在《切韻》音系中依然如此。 諧聲字例如:“甫——捕補鋪浦”,“奉——捧棒”。
古書異文如:
《詩經·邶風·穀風》:“凡民有喪,匍匐救之”,
———明·陳第(a 《毛詩古音考·自序》) 10
一 上古聲母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材料: 1.諧聲字2.通假異文3.音注4.聲訓5.古反切
方法: 依據材料歸納聲類,與已知的中古語音 《廣韻》聲母系統作對比研究。
a
11
1、諧聲字
❖ 如從“甫”得聲的“捕、浦、埔、 搏、薄”等字,在古代聲符應該是相 同的。
a
9
❖ 詩必有韻,夫人而知之。至以今韻讀古詩, 有不合,輒歸之於叶,習而不察,所從來久 遠矣。……余少讀詩,每深疑之。迨見卷軸 浸多,彼此互證,因知古韻自與今異,而以 爲叶者謬耳。
———明·焦竑(《毛詩古音考·序》 )
❖ 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 ,亦勢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讀古之作,不免 乖剌而不入,於是悉委之於叶。夫其果出於 叶也?……患在是今非古,執字泥音。
2、古今音聲韻調三方面的變化:
聲:①古無輕唇音②古無舌上音③濁音清化
韻:④韻尾的簡化⑤韻母的分化
調:⑥平分陰陽⑦濁上變去⑧入派三(四)聲
難點:
1、古無舌上音
2、全濁聲母清化
a
2
3、濁上變去
事實:語音是變化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 、古韻文今天不押韻,如杜甫《登高》:
❖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梅”又寫作“楳 ”,以“某” 為聲 符。
❖ “伏羲”又寫作“庖犧”,諸如此類, 都屬於古今音變的現象。
a
7
宋以前 “叶韻”說;或臨時改讀。
❖ 唐明皇把《尚書.洪範》“無偏無頗,遵王之 義”的“頗”改為“陂”;
❖ 朱熹《詩集傳》把《關雎》“左右采之”,“琴 瑟友之”注為:“采,叶此禮反”,“友,叶羽 已反”。
❖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 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廣韻》都屬“灰韻”。又李白《越女詞》:
❖ “長幹吳兒女,眉目厭新月;屐上足如霜,不
著鴉頭襪。”古代都屬入聲韻。
a
3
B、 諧聲字不諧聲。
❖ 從“禺”得聲的有“遇、寓、隅”和 “偶、耦、藕”兩種讀音,
❖ 從“句”得聲的有“拘、駒”和“苟、 夠”兩組讀音,
❖ 宋·吳才老著《韻補》、《詩補音》《字學補 韻》、《楚辭釋音》,認為古人韻寬,創通 轉之說。
a
8
《詩經·邶風·燕燕》三 章
燕燕于飛,上下其音。
之子于歸,遠送于南。
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南南 ,, 叶協 尼句 心, 反宜 。乃
林 反 。
“叶音”說和“協句說”都是強改字音以求叶韻,並非真正探 明了《詩經》的本音 。
❖ 又《尚書.禹貢》有古澤“孟豬”,
《左傳·僖28年》作“孟諸”,
《周禮·職方氏》作“望諸”,
《史記·夏本紀》作“明都”,
《漢書·地理志》作“盟a諸”。
13
3、音注
❖ 即東漢魏晉時給先秦西漢古書所 作的注音。
❖ 其術語為“讀若”、“讀如”、“讀 為”、“讀曰”便是。
❖ 《尚書大傳》:“播國卒相行事” ,鄭玄注:“播,讀為藩”。
❖ 說明古代雙唇音與唇齒音不分。
❖ 再如從“登”得聲的有“橙”、“澄” 等字。
❖ 說明舌頭舌上音不分。
a
12
2、通假異文
❖ 如《詩經·谷風》四章:“凡民有喪,葡匐救之 。”
《禮記.檀弓下》引作“扶服”、《孔子家語》引 作“扶伏”。古書裏還有作“蒲伏”或“蒲服” 。
❖ 又“鸚鵡”,《說文》作“鸚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