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案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案1一、教学目的1。

学习本文用形象作为情感的依托,对形象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的散文常用的写法。

2。

学习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文章的写法。

3。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①从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②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二)难点掌握文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达到用真情实感去感动读者的目的。

三、课型:教读课四、教学方法:讨论的形式五、教学时数: 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1。

解题。

2。

提出讨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3。

朗读全文。

二、教学程序:(一)导语:ァ∧赴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我们自从降临到这大千世界,就感受到母爱。

但是对一个瞎养母收养被人遗弃的女婴,并为她倾注了所有的一切的感知就很少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表现这方面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小巷深处》(板书)(二)导读ァ1。

题解ァ≌馐且黄感人至深的散文,抒写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

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依托。

ァ2。

生字正音ァ§拧≈黝荤揶揄xuàn zhuó yǒu hūn yé yú哽孽颊蹒跚gěng niè jiá pán shān憧憬瘪chōng jǐng biěァ3。

学生朗读全文ァ√崾荆孩僮⒁獍盐瘴闹“我”的感情变化。

ァ、诨出文中刻画养母外貌、神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ァ4。

概述课文内容ァ∏1—2位同学发言ァ√崾荆喝文以“我”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从“我”对生活的满足,为母亲而骄傲,写到“我”长大后对贫穷的家产生厌恶进而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结束。

ァ5。

提出思考与讨论的问题ァ、倏挝闹心男┑胤奖硐至四盖自缫巡炀“我”的感情变化?为什么采用间接描写方法?ァ、“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ァ、壅馄散文的主线是什么?④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6。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文章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2)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生活中的每一个生命。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主人公情感变化和文章主题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4.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举例说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同理心。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布置作业:(1)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小巷深处》初中语文教案

《小巷深处》初中语文教案

《小巷深处》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小巷深处》;(2)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3)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巷深处所蕴含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2)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关爱身边的人;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小巷深处》;(2)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巷深处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3)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小巷深处》的作者和背景;(2)激发学生对小巷生活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内容;(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体会小巷深处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5. 总结提升:(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小巷深处》,巩固所学内容;2. 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写一篇关于自己熟悉的小巷生活的作文;3. 调查身边人的亲情和友情故事,分享自己的感受。

1. 学生对课文《小巷深处》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以及自己的观点和创见;3. 学生对小巷生活情感态度的把握,以及对自己道德品质的提升。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小巷深处的背景及相关文化内涵;(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小巷深处中所涉及的重点词汇和句型;(3)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激发学生对小巷深处的兴趣;(2)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3)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体验和学习英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小巷深处文化的尊重和理解;(2)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选自《小巷深处》的文章或相关节选;2. 词汇和短语:小巷、深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3. 句型和语法: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4. 交际场景:介绍自己的家乡、谈论喜欢的传统节日等。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小巷深处的相关文化内涵、词汇和句型;2.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交流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小巷深处;2. 呈现:展示小巷深处的相关文本,让学生初步感知;3. 预习:让学生自主学习文本,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小巷深处的理解和感受;5. 实践活动:设计任务型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6. 总结与拓展:对小巷深处的文化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内容,巩固词汇和句型;3. 收集有关小巷深处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语言运用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环节,评估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资源,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巷深处教案范文

小巷深处教案范文

小巷深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小巷深处》,了解小巷的环境特点和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小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小巷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生活,关爱身边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小巷的环境特点和人物形象。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小巷生活的真实情感。

(2)深入分析小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小巷深处》及相关背景资料。

(2)生字词卡片。

(3)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搜集有关小巷的图片、故事等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小巷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巷。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小巷资料。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合作学习,探讨小巷的环境特点和人物形象。

3.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小巷的生活氛围。

(2)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情感。

4. 深入学习(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2)学生讨论,探讨小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小巷的短文,可以是故事、散文或诗歌。

3. 家长协助搜集有关小巷的资料,了解小巷的历史和文化。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小巷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小巷深处的生活情境。

《小巷深处》的语文教案

《小巷深处》的语文教案

《小巷深处》的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事物的态度。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小巷深处》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小巷生活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查找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小巷生活的感受和经历。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物,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

5. 阅读与写作:(1)学生结合课文,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2)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小练笔。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练习,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通过小练笔,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小巷深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课后注释。

4. 写作素材和参考范文。

5. 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第1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小巷深处》的背景及作者。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小巷深处》教案「篇一」一、自然动情地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小巷深处》这篇文章(同时一名同学写标题),昨天在课堂上读课文时,有的同学偷偷擦眼泪,不知是什么原因?”“深受感动!”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我也与你们有同感,并且回家时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了一首歌”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就有同学站起来说:“肯定是《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看来我们师生真是心有灵犀,那么就让我们合作,共同演唱这首歌好吗?”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下面让我们伴随着浓浓的母爱,进一步走进林莉的《小巷深处》。

”二、民主和谐地探究师: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上节课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1.盲姨娘为什么收养孤女?2.为什么孤女回避同学,厌恶家庭?3.盲母为什么偷偷探望女儿?4.盲母收养孩子后为什么变好了?5.竹棒的作用?6.老婆婆为什么叹气?7.文题似乎不相符。

8.“淡忘”、“记得”是否矛盾?同时学生速度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

师:“我提议以民主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们答应了,但要求自愿结组讨论一段时间,师爽快地答应了。

大约三分钟后,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要回答第一个问题。

他说:“盲姨娘收养孤女是出于对她的同情和爱。

”其他同学表示赞同。

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3,她说:“偷偷探望女儿是因为母亲怕女儿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也能看出对女儿的深深的爱。

”这时,班里又一名同学站了起来,他颇有感慨地说:“以上两名同学的回答让我体会到,文中的母亲处处为女儿着想。

问题4母亲变好,是怕给女儿留下一个坏名声,也说明了这一点。

根据课文内容,母亲对女儿的爱决不仅仅只有这几件事,我建议大家,再找找其他事例。

”这名同学的发言马上得到响应,“老师我说”、“我”、“我”,接二连三地有人发言,逐一找出了母亲对女儿的爱的具体表现,并且语言简洁,气氛很热烈,掌声此起彼伏。

这时,老师赶忙把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母亲对女儿的深沉无私的爱的具体表现”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1.微薄收入收养“我”。

小巷深处教案范文

小巷深处教案范文

小巷深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小巷深处》这篇课文,了解小巷的环境特点和人文气息,感受作者对小巷的深厚感情。

2. 培养学生对散文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作者所描绘的小巷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教育学生学会关爱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小巷深处》的基本内容,了解小巷的环境特点和人文气息。

2. 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对小巷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体会作者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手法,描绘小巷生活的美好。

2. 学会关爱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小巷的生活氛围。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小巷深处》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教室环境布置,如悬挂与小巷相关的图片、实物等。

【课堂导入】(简洁明了地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内容】1. 阅读课文《小巷深处》,让学生初步了解小巷的环境特点和人文气息。

2. 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对小巷的深厚感情。

【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小巷生活,感受作者对小巷的热爱。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情感体验】1.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作者所描绘的小巷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 教育学生学会关爱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小巷的作文。

2. 搜集更多关于小巷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六、教学拓展1.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小巷文化,感受小巷生活的多样性。

2. 邀请当地的老居民分享小巷的故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小巷的历史和文化。

《小巷深处》的语文教案

《小巷深处》的语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小巷深处》的语文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朗读、表达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小巷生活的美好。

(2)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3)学会珍惜亲情、友情,懂得感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小巷生活的美好。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作品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学生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2)学生讨论课文中所表现的小巷生活的美好。

3. 课堂拓展(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拓展,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2)学生分享拓展心得,教师点评、指导。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小巷生活的作文。

3. 收集其他描写小巷生活的文学作品,与同学交流分享。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是一门针对初中生的英语课程。

本文主要介绍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并分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一、教学目标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的教学目标是:1. 让学生掌握本课程所涉及的生词、短语和语法。

2. 通过本课程,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和翻译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与本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的教学内容包括:1. 生词与短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级别,提供一份生词表和短语表。

生词和短语应该与本课程的主题相关。

2. 语法:本课程着重介绍过去进行时、情态动词等语法知识。

3. 听力与口语:通过听力训练和对话练习,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4. 阅读与写作:通过阅读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5. 翻译:教师可以选择一部分句子,让学生进行中英互译。

6. 文化知识:通过介绍与本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有关国家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的教学方法包括:1. 多媒体教学:教师应该使用多媒体工具,如幻灯片、视频、音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2. 互动教学: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听力能力。

3. 小组活动: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进一步提升团队合作精神。

4. 个性化教学: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的教学评价应符合以下要求:1. 多角度评价: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组合作、测试等。

2. 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该明确具体,让学生和家长清楚知道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描述文章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3)能够欣赏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模仿、创新等实践操作,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自己关注生活、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3)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培养人道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领悟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深入分析文章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3)欣赏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并描述文章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让学生欣赏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5. 实践操作:(1)模仿文章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小练笔。

(2)鼓励学生创新,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品质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体五、教学资源:1. 教材:《小巷深处》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小巷深处》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小巷深处》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小巷深处》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小巷深处》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引言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拥有着无穷的魅力和教育意义。

在学生的学习中,文学作品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教学实录的主要内容为小学文学作品《小巷深处》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教学对象此次教学设计的教材为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小巷深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正确朗读文学作品《小巷深处》。

2. 学生能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内涵。

3. 学生了解小说的作者和其代表作品。

4. 学生培养感知、观察、思考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字朗读首先,老师让学生认真阅读《小巷深处》一文,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段背诵,然后进行逐字朗读。

在逐字朗读时,重点强调文章中的重要语句和感情色彩。

朗读后,老师可以与同学们交流,了解大家的理解和想法,创设感性情境,让学生体会文学之美。

2. 发现文学细节和感受在学生理解和背诵《小巷深处》的基础上,老师逐步指导学生寻找小说中的文学细节。

让学生从小说的语言、风格、情感、人物、思想等方面感受作者的意图和预期效果。

在感受中,老师可以与学生们就小说中的场景、情感表达进行交流,带领学生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认真思考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3. 教学概念解释在学生理解小说《小巷深处》的基础上,老师应指导学生学习相关词汇和文化知识,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初步的认识。

如“亭台楼阁”、“琵琶”、“簪花”等。

通过了解这些文化知识,让学生有更清晰、更深入的文化理解。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1. 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

2. 培养学生多种感知、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

3.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教育游戏等方式,体验文学之美,增强阅读兴趣。

4.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够从小说中感受到自己的生活经验。

五、教学评价方式评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小巷深处》(精选五篇)

《小巷深处》(精选五篇)

《小巷深处》(精选五篇)第一篇:《小巷深处》《小巷深处》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二)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 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方法通读,跳读,整体感知。

(二)学习过程1通读课文,用“——”画出生字词,用()标出最让自己感动的文字。

2正字、正音。

炫()耀执着()荤()菜揶揄()哽咽()造孽()蹒跚()憧憬()3学生交流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并说说理由。

参考:本文写盲母对养女的爱质朴感人,伟大的母爱蕴含在平凡的事情之中:(1)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英姨麻利地收了小摊,颇有节奏地用竹棒叩击着青石板铺成的路面来到我身边,随即央求热心人把幼小的我放进了她瘦瘪却温暖的怀里);(2)为了“我”,她拿出了所有的积蓄换住处(第二天,巷里的人都看到她拆掉自己住了十几年的小木棚,搬进了小巷最深处那间门口有两个滑溜溜石凳的小房子);(3)为了“我”,她改变了以往泼辣的性格(母亲当初是极泼辣的……有人说:“为了这个丫头,英姨改好了!”);(4)为了“我”,她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我曾问她做生意的秘诀,她总微笑着说:“坐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守着卖,是绝对不会错的。

”到了冬天——冰棍无处可卖的季节,母亲就会操起针线……于是,整整一个冬天,母亲又忙于拆拆洗洗缝缝补补);(5)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并为“我”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骄傲(……她一直把那篇作文珍藏着,逢人便拿出来给人看,说:“我家莉儿可了不得,老师赞她有出息。

”);(6)当“我”为家的贫困、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回避同学甚至厌恶这个家,想离开这个家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得很平静(“有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除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心中深深的落寞”);(7)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每次都默默地让别人带到学校,自己孤零零地回家(母亲果然遵守诺言……然后又孤零零地摸上汽车……)盲母在生活中对养女的深沉无私而又无微不至的爱,读来感人至深。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念。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2)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关爱他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关爱他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小巷深处》全文及相关的参考资料。

2. 生字词卡片、黑板、多媒体设备等。

3. 学生分组,准备进行合作探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内容进行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小巷深处》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词,巩固语文基础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讲解生字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阅读,了解小巷的生活环境以及其中的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及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巷生活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领悟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小巷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学习工具,自行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及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提问:(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2)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象征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2)分析象征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及其意义。

四、课后作业2. 运用所学生字词,创作一篇以“小巷生活”为主题的小短文。

五、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发现问题,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3.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小巷生活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任务型教学: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巷深处》的语文教案

《小巷深处》的语文教案

《小巷深处》的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小巷深处》,理解和体会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的小巷的生活氛围,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小巷深处》的内容简介、作者简介、文学特点、主要人物分析、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小巷深处》中的细节描写,把握作品中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小巷生活的独特氛围,理解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出的情感和思想。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播放与作品相关的音乐,以增强学生对作品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课堂活动4.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小巷深处》的作者和内容。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3) 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和情感变化。

4)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4.2 课堂活动1) 学生分享对作品的独立理解和感受。

2) 小组合作,分析作品中的情感变化和细节描写。

3) 教师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2 教学反馈针对学生的表现和作业,给予及时的反馈,鼓励学生的优点,指导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找寻现实中的小巷,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和感受小巷的生活氛围,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6.2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小巷生活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第七章:教学资源与材料7.1 教学资源教师自备的相关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7.2 教学材料学生自备的课本、笔记本等学习材料。

第八章:教学时间与安排8.1 教学时间本章节的教学计划安排为2课时。

小巷深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小巷深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小巷深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小巷深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小巷深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情感目标1.1.1 学生通过研究和了解小巷深处的人们和事物,培养爱好生活,热爱真善美的情感。

1.1.2 学生通过了解小巷深处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加深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和感悟。

1.2 知识目标1.2.1 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小巷深处的定义、构成和特点。

1.2.2 学生掌握小巷深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能分析小巷深处的城市化进程。

1.2.3 学生了解小巷深处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特色,并能从中掌握对生活和社会的本质认识。

1.3 技能目标1.3.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调查,掌握和理解小巷深处的地貌和文化特征。

1.3.2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了解小巷深处的历史和社会现实,掌握对小巷深处的全面认识。

二、教学内容2.1 小巷深处的定义、构成和特点。

2.2 小巷深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3 小巷深处的城市化进程。

2.4 小巷深处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特色。

三、教学方法3.1 任务导向方法通过给学生设置具体的任务和问题,引导学生对小巷深处进行深入地探究和研究,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小巷深处。

3.2 游戏式教学法通过设计互动性强的教育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游戏中了解和认识小巷深处,从而获得更深的体验和认识。

3.3 讨论式教学法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引导学生对小巷深处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增强学生的说服力和思辨能力,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小巷深处。

四、教学过程4.1 活动设计:1) 课堂前热身(5分钟):让学生跳绳活动,减轻课程前的紧张和疲劳,使身体和精神保持活力。

2)导入(10分钟):带领学生观察社区和城市中的小巷和小巷深处,了解和认识小巷深处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任务一:小组讨论(15分钟):分成小组,通过研读文献和观察实地等方式,探讨小巷深处的构成、特征和背景,并归纳总结出小巷深处的评价标准。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小巷深处》的诗句。

(2)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能够解读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学会从诗人的生活经历中汲取创作灵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诗歌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2)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3)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析。

2. 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解读。

2. 如何从诗人的生活经历中理解诗歌创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包括诗人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初步感悟。

2. 学习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理解诗句含义。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分享自己的理解。

3. 诗歌赏析:(1)教师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等。

(2)学生欣赏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4. 感悟人生:(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人的生活经历中汲取创作灵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如何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美感。

(2)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深入学习和赏析。

6. 作业布置:(1)背诵《小巷深处》。

(2)写一篇关于《小巷深处》的读后感。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和读后感质量,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
石嘴山市九中袁红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本文人物的思想变化过程,加深对中心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
1、掌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
法。

2、了解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全文的写法。

(三)情感目标
1、从课文到生活,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母亲的伟大和无私,加深
对亲情的理解。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结合亲人在日常生活琐事中对自己的关
心,引导学生应怎样对待自己的亲人,培养学生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题激趣
1、欣赏歌曲《懂你》
2、师:听了这首歌,你会想起谁?(母亲)
师:母亲给予儿女无私的爱,儿女们却总是要经过许多年才能懂得母亲的一片深情。

今天,我们要聆听一位从小巷深处走出的女儿的心声,不知她是否能懂得母亲的那片深情。

(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然后用“这是一个的故事。

”这个句式说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说的内容有:这是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一个关于养母疼爱养女的故事……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


三、深情诵读,入情入境。

学生和教师合作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按受作品真挚的情感。

四、理解课文,感受亲情
1、文本解读,明确母爱事例。

(1)教师从以上学生的概括自然引入,让学生读课文,找出体现母爱的事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3)教师小结。

2、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1)师:母亲对“我”的爱始终如一,而“我”对母亲的感情是否也始终如一呢?是什么原因使“我”疏远母亲,淡忘
破旧的家?
(2)交流“我”的情感变化,师相机板书:
3、人物辨析。

(1)师:一个瞎眼养母倾其所有,含辛茹苦抚育“我”,而“我”却嫌弃她、厌恶她,甚至远离她,“我”是一个坏女孩吗?
(学生各抒己见,注意结合文本。


(2)师小结。

4、思考:文章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结合文本各抒己见。


散文是讲究形象的,形象是情感的依托。

这篇文章中,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那竹棒后蹒跚着的长长的人影,还有母亲那黝黑的脸、粗糙的手、黯淡的眼睛和挺拔的身形、充满憧憬的神态,都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形象。

对这些形象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

4、品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或语段,有感情地朗读,
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请同学们以“我最感动的是,它运用了(它写出了、它表现了、它点出了……)”的句式来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上体会作品的情感。

5、有感情朗读课文最后3个自然段。

配乐再次深情诵读。

(1)师: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正是盲母那无私而伟大的母爱感动了“我”,
才会令我悔悟、自责。

但丁曾说过:世上有一种最动听的
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我”听到了母亲内心的呼唤,
终于回来了。

所以本文写得最动情的是哪几段?
(2)学生在抒情的音乐声中深情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小巷深处的感动如此美丽!生活中,我们并不缺少感动,但我
们往往忽略了如此美丽的感动。

今天,就请你们重拾记忆,从生活当中挖掘母爱的小情节,和大家一起分享。

2、全班交流。

3、说话练习:“妈妈,我想对您说”
母亲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天下的母爱都是崇高的,此时此刻,你想对你那同样伟大的母亲说点什么呢?
4、交流、点评。

5、师小结:母爱无处不在,失败后的声声鼓励,受伤后的句句安
慰,出门前的反复叮咛,疲惫时的一杯清茶……母爱很朴实,没有领袖的丰功伟绩,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没有科学家的渊识博学,更没有英雄们的豪言壮语。

但是,母爱齐天,她为我们撑起了一片蓝天。

五、作业
1、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表达对他们深深的爱意。

2、找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细节描写,试作简要的点评。

板书设计:
6、小巷深处
盲母:
收养换住处改变性格终年劳作
以我为荣抑制情感默默地送、孤零零回
养女:自豪——厌恶——淡忘——悔悟
【教学反思】
吕叔湘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经过今天这节公开课,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多极点、多元化的空间,一切皆有可能。

因此,教师备课前应认真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师自我等。

而语文教学的艺术主要在于教师的教育机智,课堂的驾驭能力。

这堂课中,在“我是一个坏女孩吗?”这一人物辨析环节中,我没有很好地利用课堂自然生成的教学资源,因此,费时较多,致使后面的“有感情朗读”和“课堂小练笔”偏离了预设方案。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将是我努力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