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
石嘴山市九中袁红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本文人物的思想变化过程,加深对中心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
1、掌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
法。
2、了解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全文的写法。
(三)情感目标
1、从课文到生活,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母亲的伟大和无私,加深
对亲情的理解。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结合亲人在日常生活琐事中对自己的关
心,引导学生应怎样对待自己的亲人,培养学生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题激趣
1、欣赏歌曲《懂你》
2、师:听了这首歌,你会想起谁?(母亲)
师:母亲给予儿女无私的爱,儿女们却总是要经过许多年才能懂得母亲的一片深情。
今天,我们要聆听一位从小巷深处走出的女儿的心声,不知她是否能懂得母亲的那片深情。
(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然后用“这是一个的故事。
”这个句式说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说的内容有:这是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一个关于养母疼爱养女的故事……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
)
三、深情诵读,入情入境。
学生和教师合作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按受作品真挚的情感。
四、理解课文,感受亲情
1、文本解读,明确母爱事例。
(1)教师从以上学生的概括自然引入,让学生读课文,找出体现母爱的事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3)教师小结。
2、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1)师:母亲对“我”的爱始终如一,而“我”对母亲的感情是否也始终如一呢?是什么原因使“我”疏远母亲,淡忘
破旧的家?
(2)交流“我”的情感变化,师相机板书:
3、人物辨析。
(1)师:一个瞎眼养母倾其所有,含辛茹苦抚育“我”,而“我”却嫌弃她、厌恶她,甚至远离她,“我”是一个坏女孩吗?
(学生各抒己见,注意结合文本。
)
(2)师小结。
4、思考:文章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结合文本各抒己见。
)
散文是讲究形象的,形象是情感的依托。
这篇文章中,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那竹棒后蹒跚着的长长的人影,还有母亲那黝黑的脸、粗糙的手、黯淡的眼睛和挺拔的身形、充满憧憬的神态,都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形象。
对这些形象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
4、品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或语段,有感情地朗读,
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请同学们以“我最感动的是,它运用了(它写出了、它表现了、它点出了……)”的句式来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上体会作品的情感。
5、有感情朗读课文最后3个自然段。
配乐再次深情诵读。
(1)师: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正是盲母那无私而伟大的母爱感动了“我”,
才会令我悔悟、自责。
但丁曾说过:世上有一种最动听的
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我”听到了母亲内心的呼唤,
终于回来了。
所以本文写得最动情的是哪几段?
(2)学生在抒情的音乐声中深情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小巷深处的感动如此美丽!生活中,我们并不缺少感动,但我
们往往忽略了如此美丽的感动。
今天,就请你们重拾记忆,从生活当中挖掘母爱的小情节,和大家一起分享。
2、全班交流。
3、说话练习:“妈妈,我想对您说”
母亲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天下的母爱都是崇高的,此时此刻,你想对你那同样伟大的母亲说点什么呢?
4、交流、点评。
5、师小结:母爱无处不在,失败后的声声鼓励,受伤后的句句安
慰,出门前的反复叮咛,疲惫时的一杯清茶……母爱很朴实,没有领袖的丰功伟绩,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没有科学家的渊识博学,更没有英雄们的豪言壮语。
但是,母爱齐天,她为我们撑起了一片蓝天。
五、作业
1、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表达对他们深深的爱意。
2、找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细节描写,试作简要的点评。
板书设计:
6、小巷深处
盲母:
收养换住处改变性格终年劳作
以我为荣抑制情感默默地送、孤零零回
养女:自豪——厌恶——淡忘——悔悟
【教学反思】
吕叔湘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经过今天这节公开课,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多极点、多元化的空间,一切皆有可能。
因此,教师备课前应认真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师自我等。
而语文教学的艺术主要在于教师的教育机智,课堂的驾驭能力。
这堂课中,在“我是一个坏女孩吗?”这一人物辨析环节中,我没有很好地利用课堂自然生成的教学资源,因此,费时较多,致使后面的“有感情朗读”和“课堂小练笔”偏离了预设方案。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将是我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