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原理》(王荣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载)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原理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
散文是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散文阅读教学占据语文教学的大部分课时。1散文
也是阅读教学中问题最多的一个领域,这与散文的文类特征难以把握有直接关系。
一、不安分的“散文”文类
(一)从“文章”中被挤出
“文章”这个词语,古今经历了一个“变性”的过程。
“文章”原义是“色彩错杂,花文斑斓”,在先秦,特指有文藻的文字写作。到西汉中
后期,“文章”与“儒学”、“儒雅”对举,含义接近现代所谓的“文学”,指经、史、子著述之外的诗赋等文学作品。2
东汉末年至南朝,已明确区分出“有韵之文”与“无韵之笔”。后者约等于中国古代文学史所讲的“散文”,与“诗”对举,包括“古文”、“时文”以及科举文、官方使用的应用文等。“无韵之笔”,仍是文学,它有暗示性和装饰性的特点。3暗示性,是指不把要表现的内容全部在文章表层展示出来,而是尽量克制,要依赖于读者想象的一种性质。这使汉语文章表达往往追求一种言不尽意、书不尽言,富有言外之意的效果。装饰性,是指文章表达强烈地追求着形式美,特别是音乐美。比如古代独占文坛六七百年的“四六文”(骈体文)就具有极度的装饰性,对句式、字数、音节乃至用典等方面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四六文”以外的文章也或多或少有着旬式、字数、音节等方面的装饰性追求。
延续到近代,“文章”一词,一直在两层含义上使用,或包含有韵之文,或只指无韵之笔,总之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学”。
在现代,西方的文学观念传入,诗歌、小说、戏剧以及与中国传统一脉相承的散文,归名到“文学”。但直到20世纪前半叶,“文章”一词,仍多与“文学”混用,夏丐尊《文章作法》4不少例子取自《红楼梦》《水浒传》,夏丐尊、叶圣陶合著《文章讲话》5,也时常出现李白、杜甫等古典诗词。
文章“变性”为“非文学”,大概与叶圣陶提出的“普通文章”(普通文)很有关系。“其实国文所包的范围很宽广,文学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范围,文学之外,同样包在国文里还有非文学的文章,就是普通文”。6但“普通文”却也不包括通知、借条等应用文。从叶圣陶“就普通文章的道理跟读者谈谈”的《文章例话》看,“普通文章”指诗歌、小说、戏剧之外的文章,主体是广义的散文,“它事实上是一本有特色的散文批评之作”7。
1985年,张志公主编的《现代汉语》,明确提出“实用性文体”(实用文)。实用性文体“不是一般常说的那种‘应用文’”,它与“文艺性文体”对举,“除了文艺性文体之外的,都是实用性文体”。“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处理各种问题的实用文。”81996年出版的《汉语辞章学论集》,张志公进一步将“主要诉之于情”的文学作品,与“主要诉之于理”的各种“应用性的文章”加以区别:“无论是政治的(宣传什么或反对什么)、科学的(介绍什么、说明什么、反驳什么)、社会交际的(公关)以及日常应用的(信、公文等),都属于应用性的体裁。
”9“实用性文体”、“应用性的体裁”,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文章”,或称实用文章。
一定要注意区分“古代文章学”和“现代文章学”。古代文章学,与古代文学大致重合,所讲的“章法”等,主要指文言散文,往往包括诗歌,以及从文章角度评点的小说、戏剧等,如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西厢记》等。
现代文章学,是正在形成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现代“实用文章”,一般不包括作为文学文类的现代“散文”。
(二)在“文学”中被另类
从中外文学实践看,文学文类的划分,通常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二分法,指中国古代和古希腊分别出现的一种以有无韵律的文类划分。三分法,指发源于古希腊,按言说方式加以分类:叙事类、抒情类和戏剧类。这种分类发展为在西方通行的小说、诗歌和戏剧三大文类。10四分法,如弗莱提出的喜剧、传奇、悲剧和讽刺作品四分法11。自晚清以来,参照西方的三分法,结合自身的传统,我国形成了独特的四分法: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
将散文视作文学的主要文类,这具有中国特色,也给我们的文学理论和语文教学造成了难题。
我国现当代文学理论,建筑在国外传输的基础上,与之大致相适应的文类,是小说、诗歌、戏剧。
现当代散文研究,问津者向来较少12。早年多是散文作家的经验谈或作品评论,如周作人、郁达夫等,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如杨朔、刘白羽等。以现当代散文研究为学问的,开风气者是林非《中国现代散文史稿》,后
来者也多沿治史的路径,如范培松《中国现代散文史(20世纪)》和《20世纪中国现代散文理论批评史》等
13。欢章《中国现代散文欣赏》、陈剑晖《现代散文文体论》、丁晓原《“五四”散文的现代性阐释》、傅瑛《昨夜星空——中国现代散文研究》等,侧重于对现当代散文作家作品的理解与评价。
中国散文理论话语的建构,“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新世纪才逐渐形成的”l4。李晓虹《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王兆胜《真诚与自由——20世纪中国散文精神》、陈剑晖《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蔡江珍《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想象》,李林荣《嬗变的文体》等,是近年值得关注的论著。但诚如研究者所言:“从整体上看散文研究还处在文学研究滞后的位置,亦步亦趋地跟随小说与诗歌研究艰难前行。”l5港台研究散文的也屈指可数,较有影响的,如不算余光中的话,有卢玮銮《不老的缪思——中国现当代散文理论》,郑明娳《现代散文纵横论》、《现代散文现象论》、《现代散文构成论》、《现代散文类型论》,张瑞芬《台湾当代女性散文史论》。
“可以说,新时期中国散文的研究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l6中小学散文教学可资参考的,除孙绍振《文学创作论》等少量论著外,主要是孙绍振、钱理群、王富仁等文学专家在解读一些散文文本时所显现的解读方式。
一方面,散文是主导文类:一方面,散文理论研究缺位,散文解读理论几近阙如。这就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所处的困境。
(三)在文类演变中“被剩余”
“散文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体概念,它只是在文学实践过程中约定俗成的文类概念。”17“散文”的定义,向来用“排除法”。也就是说,凡是在文体上说不清、道不明的,就会被放进“散文”这个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