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生产及功能性改性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生产及功能性改性

左青;钱胜峰;甘光生;孙勤;王玲;左晖

【摘要】The production and functional modification of alcohol leached soybean protein concentrate were introduced.From the aspect of treatment and quality requirement of soybean meal,the production process,related index requirement and some problems of alcohol leached soybean protein concentrate were introduced in detail.From the consider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food safety,the alcohol leached soybean protein concentrate was modified by physical modification,and the process,equipment and related problems were discussed.The alcohol extraction process for production of alcohol leached soybean protein concentrate was basically the same in China,but the extractor and desolventizing equipment were different.Based on functional modification of alcohol leached soybean protein concentrate,the process control and product quality control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were conducted according to uses of different products,and edible grade and forage grade soybean protein concentrate could be produce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oybean protein production.%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生产及功能性改性进行了介绍.从原料豆粕的处理及质量要求出发,详细介绍了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生产工艺及相关指标要求,应注意的问题;从环保和食品安全方面考虑,选择物理改性,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进行功能性改性,并对其工艺及设备进行了介绍,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我国生产醇法大豆浓缩蛋白,醇提工艺基本相同,但使用的浸出器和脱溶设备不同.通过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进行功能性改性,针对不同产品的用途

对生产过程进行过程控制和产品质量控制,可分别生产出食用级和饲用级大豆浓缩蛋白.为大豆蛋白的生产提供帮助.

【期刊名称】《中国油脂》

【年(卷),期】2017(042)009

【总页数】6页(P44-48,71)

【关键词】醇法大豆浓缩蛋白;醇提工艺;功能性;改性

【作者】左青;钱胜峰;甘光生;孙勤;王玲;左晖

【作者单位】江苏牧羊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扬州225127;江苏牧羊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扬州225127;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合肥230011;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合肥230011;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合肥230011;广州星坤机械有限公司,广州5104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29;TQ936.2

198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标准规程提出,大豆浓缩蛋白(SPC)中蛋白质含量在65%~90%。大豆浓缩蛋白的提取工艺主要采用醇法提取,以脱脂豆粕为原料,采用乙醇浸出,脱除低聚糖等可溶性成分,而蛋白质保持在不溶解状态。再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进行功能化改性、组织化加工、热塑膨化切割成小粒或片状,被进一步加工转化功能性浓缩蛋白、组织化浓缩蛋白等[1]。

大豆浓缩蛋白分饲用级和食用级两种,其中饲用级大豆浓缩蛋白以进口转基因大豆生产的高温粕为原料,要求浓缩蛋白中蛋白质含量大于等于65%(以湿基计),对产品只有抗营养因素限量;食用级大豆浓缩蛋白用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生产的低温粕为

原料,对蛋白质含量要求大于等于68%(以干基计),对产品的微生物指标有限量要求。本文对目前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生产及功能性改性进行了介绍,以期为生产厂家提供参考。

饲用级大豆浓缩蛋白选用进口转基因大豆生产的高温粕;食用级大豆浓缩蛋白选用非转基因优质高蛋白大豆(含水量最好低于10%)生产的低温粕。

预处理过程:大豆经清理杂质,破碎至6~8瓣、少成粉,经二级脱皮,脱除5%~6%的皮,软化25 min,控制含水量小于等于10%,粉末度小于等于3%(过60目筛),胚片厚度0.28~0.35 mm。

用于饲用级大豆浓缩蛋白的高温粕来自特殊处理的浸出厂产品。低温粕来自浸出器出来的湿粕,进入低温粕生产系统如闪蒸或A/B筒生产的低温粕(白豆片)。低温粕质量要求见表1。粕残油低于0.8%,粉末度越低越好,利于渗透。

豆粕中含有乙醇可溶性成分见表2。产品蛋白质(湿基)含量在55%以上,存在抗营养素(抗原活性),即尿素酶活性限制其应用范围。

从日仓出料经过筛分,筛分后的物料经计量、输送设备进入预浸出器(绞龙),用挤压机挤出或糖浆罐出来乙醇喷淋,在预浸出器内充分混合、湿润,完成豆粕的膨胀过程,进浸出器1、2格,落入糖浆罐,进入蒸发系统。在豆粕进入浸出器后用料溶比1∶5的65%或70%乙醇喷淋,在浸出器内经过多梯度逆流萃取,充分提取

可溶性糖分和少量的抗营养性物质,保证蛋白质尽量少地溶出,浸出温度在 72~75.℃,浸出时间1.5~2 h,豆粕中醇溶性成分和水溶性糖浆溶于混合液中,混合液和豆粕呈逆向浸出,通过不同浓度的混合液浸泡和喷淋豆粕,形成稀糖浆流出浸出器,进入暂存罐内。

乙醇配比工艺:乙醇进入1#配比罐,经过自动控制实现乙醇浓度自动配比,配比

好的乙醇进入2#乙醇罐,再经过定量控制输送到乙醇加热器加热,再进入浸出器。浸出湿粕含蛋白质(干基)达70%、含溶量在60%~70%。湿粕通过出料刮板及密

封绞龙输送到挤压机。浸出器有两种形式:①环形浸出器。环形浸出器料层薄,利于混合液的渗透,配有删板高压反冲洗系统。在浸出器最后一次喷淋采取高浓度的乙醇、延长沥干时间。醇法浸出存在含水乙醇浸出低温粕渗透差、溶剂分离困难、豆粕遇乙醇膨胀、浸提液含渣量大等问题。可改进浸出器的细粉分离装置。②双平转浸出器。把传统的平转浸出器做上、下双层,物料从上面进入,转动1周后从

上层落料口落入下层的进料段,落料过程对物料起到翻动作用,乙醇由下层出料段到上层进料段,经12级有浓度梯度的喷淋浸出,通过变频电机和调整喷淋量保证需要的时间和循环量,混合油收集格独立。该浸出器处理高粉末油料效果较好。

因浸出器出来的湿粕含溶在60%~70%,采取挤压和脱溶两个步骤。

湿基浓缩蛋白经过浸出器沥干段,含溶在60%~70%,进入双螺杆液压螺旋挤压机,挤压机连接冷凝器,在微负压下,沥干时间是流量的2倍左右,为5~6 min。进口挤压机出料含溶40%~45%,国产挤压机出料含溶55%左右。

湿粕脱溶有3种形式:立式DT、闪蒸系统和圆盘烘干机。

(1)采取立式多层结构的脱溶机(立式DT)。采用Hayes专用技术,罐的上部设计成特殊结构,在罐下半部分上升溶剂蒸汽和夹套加热共同作用下快速脱除湿粕表面的自由溶剂,罐下部通少量的过热水蒸气,脱除残留在豆粕微孔和毛细管中的乙醇,让豆粕残留达标而不至于过度受热变化[2]。用DT脱溶存在蛋白质受热时间长、

热变性大的问题。在负压下进行,可降低乙醇的沸点,避免豆粕的热变性。

对进料蛋白质溶解度和DT内温度检测发现,进料KOH蛋白质溶解度分别是

51.67%、52.67%、48.52%,脱溶层温度100、105、110.℃,直接蒸汽压力在1、2、3 kPa,蒸脱机出料KOH蛋白质溶解度在50.51%、48.17%、42.64%。

在DT内部主要是湿热蒸汽作用,随着直接蒸汽压力的升高,脱溶层温度升高,蒸汽成为影响物料蛋白质变性的主要因素。所以在DT内尽量降低直接蒸汽压力及温度,减少对物料KOH蛋白质溶解度影响。

蒸脱机采取热风干燥,热气外排,在低于80.℃时微生物生长,在高于80.℃热风

耗能。蒸脱机料滞留时间长,色泽不如圆盘干燥机效果好。

(2)闪蒸系统。湿粕先进入预热装置预热后进入闪蒸脱溶系统内受热循环,在1

min内蒸脱大部分乙醇气体,从闪蒸器出来的气体经捕集器捕集粕粉,到冷凝器

冷凝,进入尾气回收系统。从捕集器落下的粕粉经真空干燥器脱除少量溶剂和水分,得到浓缩蛋白。

闪蒸系统温度保持在100~160.℃(闪蒸干燥管内不同管段温度不同),真空干燥器真空度在0.075~0.085 MPa[3],产品水分在10%(原料水分<10%),加热时间在1 min内。如果控制温度在80.℃,产品水分在7%~9%。

(3)圆盘烘干机。圆盘烘干机连接冷凝器,在微负压状态,温度85~90.℃。

湿粕进入卧式圆盘烘干机干燥,含溶量下降,温度升高,物料变得松散,再进入立式烘干机干燥,得到水分含量小于等于7%的浓缩蛋白颗粒。

卧式圆盘烘干机的核心是转子,转子上的加热圆盘是一种中空式双层夹套型圆盘,材质为不锈钢,许多圆盘焊在空心轴上,随空心轴低速回转,加热圆盘内通有饱和蒸汽,可两面对物料加热。

每个圆盘上用螺栓固定1个刮板,每一件刮板与后一件刮板相距135°,刮板以螺旋形式分布在各个圆盘上,刮板随加热圆盘作圆周旋转,对物料推动翻动搅拌。加热蒸汽从动轴端的旋转接头的外管进入空心轴内,再分别进入各个圆盘内,冷凝水经过出水装置排出,利用圆盘和外部的压力差及加热圆盘的旋转连续排出,进入疏水系统。在进料和出料处安装关风器。

卧式圆盘烘干机和立式圆盘烘干机比较:卧式圆盘烘干机的特点是物料处在运动中,物料在圆盘上厚薄均匀,挥发性好,无死角,但处理量小;立式圆盘烘干机的特点是处理量大,但是物料处在静态,物料层的厚薄不一,脱溶不均匀。

脱溶干燥后的浓缩蛋白颗粒风运到粉碎车间,风运过程起到降温的作用,用超微粉

碎机粉碎成100目细粉,运出计量和打包。

浸出器流出的稀糖浆,先经过悬液分离器去除大多数粉末杂质和浓缩析出物,进入暂存罐,以前用大沉降罐,沉降时间长,会出现混合层。用定量泵送入过滤器分离后进入蒸发,先进入预热器,混合油预热器用干燥器产生的二次蒸汽作为热源,经过预热后的稀糖浆进入1#蒸发器,1#蒸发器用蒸汽作为热源,2#蒸发器为负压蒸发,采用卧式烘干机出气预热,稀糖浆经过一蒸后进二蒸,负压蒸发,进入三蒸负压蒸发,3#蒸发器用干燥机的二次蒸汽作为热源,经三蒸后的糖浆进入暂存罐,定量进入薄膜蒸发器浓缩,形成55%的浓糖浆。在线配置蒸发梯度。通过3台薄膜蒸发器,采取低温真空,把糖浆浓缩到65%,回收乙醇,蒸发在0.06~08 MPa真空、90.℃,蒸发的乙醇和水蒸气经过分离器进入冷凝器,蒸出的糖浆可以提取低聚糖和异黄酮或进行发酵处理生产乙醇。

从浸出器和平衡罐出来的乙醇气体进入冷水冷凝器、冷冻液冷凝器,不凝气体经过低压风机排空。从蒸发系统出来的乙醇气体进冷水冷凝器,由真空泵抽入平衡罐,进入尾气回收系统。从湿粕脱溶罐出来的乙醇气体进节能器换热,再进水冷凝器,用真空泵抽入平衡罐。冷凝器水温在28.℃左右,出水温度在35.℃,经过凉水塔冷却。

乙醇和水的共沸点(常压下78.15.℃),乙醇的蒸发潜热是正己烷的2.5倍,所以配置冷凝面积要大。

乙醇混合液经乙醇加热器加热到78.℃,进精馏塔,回流比在3∶1,乙醇蒸汽出塔温度在78.℃,此时乙醇和水共沸,乙醇浓度达95.57%,出来的蒸汽进冷凝器冷凝,冷凝液进暂存罐,泵入浸出器循环使用。在精馏塔的1/3位置定期排放一定液体,排出臭味。

干燥及蒸发产生的乙醇气体,换热后进入冷凝器进行冷凝回收乙醇,平衡罐的不凝气体进最后冷凝器,未凝气体进入最后冷凝器进行冷冻冷凝,使用低温盐水冷却,

然后进入水吸附塔水吸收。不凝气体用低压风机排空。

大豆蛋白在乙醇作用下,分子结构发生改变,疏水基外露,氮溶解指数(NSI)降低[4],即溶解性下降,限制了在食品中的应用,但其有较强的持水性、持油性、较

高的黏度。大豆中的过敏原、抗营养因子以及蛋白酶抑制因子等在乙醇浸出中被脱除或失活,其中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降低了45.7%。醇法提取工艺脱除可溶性糖分,减少了抗营养因子的危害,提高了蛋白质含量,降低美拉德反应对赖氨酸利用效率,改善氨基酸的可消化性,含极少油脂、还原糖、水分和生菌数,易储存,酸碱近中性,适宜仔猪消化。

高温使蛋白质变性,影响蛋白质特性,如在湿粕烘干过程中,温度大于等于85.℃,大豆蛋白的凝胶性好,分散性差。

每生产1 t醇法大豆浓缩蛋白,会产生300 kg糖蜜,其中粗蛋白质(大豆乳清蛋白)5%~8%,碳水化合物50%~55%(包括蔗糖15%~20%,单糖5%~10%,

大豆低聚糖15%~20%,水苏糖+棉子糖10%~15%),大豆异黄酮2%~4%,

总脂类及磷脂5%~8%,灰分4%左右[3]。

消耗指标:乙醇小于等于18 kg/t(ADM公司5 kg/t,Crown公司9~12 kg/t),蒸汽3 t/t,电耗320 kW·h/t。

醇法大豆浓度蛋白生产过程控制指标见表3。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营养价值、大豆乳清蛋白在加工中损失很少,必需氨基酸和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比例没有受到影响,脱除了抗营养因子(见表4),但其溶解度降低,

氮溶解指数降到10%左右,使其在食品应用中受到限制。

大豆蛋白的功能性指乳化性、吸油性、吸水性、保水性、凝聚性、溶解性、起泡性、成膜性、黏结性、调色性、附着性、硬度、弹性、内聚性及嚼性[5]。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溶解度较低,但有很强的持水性、持油性、黏度。经改性后的大豆浓缩蛋白用于乳化性和持油性高的高油性食品、肉制品加工,加工为组织蛋白,

改性增加产品的溶解性、分散稳定性、乳化性、吸水性等。

大豆浓缩蛋白改性方法分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从环保和食品安全方面考虑,选择物理改性,在工业化生产中采取短时高温、高压改变蛋白质的二、三级或四级结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功能性改性工艺:大豆浓缩蛋白粉→与碱液均匀混合→高压均质→盘管瞬时改性灭菌→真空冷却→喷雾干燥→不同批次产品混合→喷涂磷脂→过筛→包装。

浓缩蛋白的功能性改性,通过高压均质使物料经历多次剪切、空化作用,使醇变性蛋白质的次级键断开,经高温短时热处理,使蛋白质分子重排、缔合,转变为大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质分子聚集物,改性浓缩蛋白粉的蛋白质分散指数(PDI为40~60),凝乳经过蛋白质改性、杀菌和闪蒸、喷雾干燥,得到功能性大豆浓缩蛋白。

在蛋白粉产品喷涂磷脂,改善产品的润湿性及分散性、抑制粉尘。

在pH 9.0、90.℃、1 min水热处理结合高压均质,或121.℃、30 min水热处理结合高压均质,可将大豆浓缩蛋白溶解度从10%提高到80%左右。用水脱除非蛋白质物质,高温蒸汽处理和延长喷雾干燥时间,增加功能性如完全可溶或超黏度。

(1)混合器:让蛋白粉在稀碱液中按比例均匀混合。

(2)高压均质机:均质压力大于等于300 MPa。

(3)加热时间在1 min内,配备自控装置。

(4)喷雾干燥:用压力式喷雾干燥器,喷嘴容易堵塞及磨损,在运行中监控高压泵

压力,保证雾化效果,定期检查喷嘴有无堵塞,清扫塔体。

热改性使大豆蛋白的亚基解离并通过疏水作用及二硫键重组成蛋白质聚合物,醇改性是蛋白质内部疏水基团外露并通过疏水作用聚合,二硫键没有参与醇改性,大豆蛋白变性与溶解度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蛋白质在碱性环境中,主链肽键断裂导致一级结构变化,二级结构也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在强碱中,蛋白质的理化特性发生较大的变化,疏水基与二硫键之间发生交

换反应或β-消除反应,蛋白质暴露在碱性中发生共价结构变化,水解产物新的氨

基酸是不可逆变性。碱性使蛋白质溶解度提高,因为远离等电点的静电斥力作用使蛋白质分子分散在溶液中。

料液在高压下通过非常窄的间隙,产生高流速,使料液受到强大的剪切力,同时料液中的微粒同机械高速撞击和静压突降突升,产生孔穴爆炸力等综合作用,微粒破裂,粒径变小,表面积增大,一些基团暴露,随着均质时间的延长和料液温度的升高,活化能增大,有利于进一步暴露出功能基团,经200~600 MPa压力处理后,大豆浓缩蛋白的热诱导凝胶性降低,7S蛋白经400 MPa压力处理后达到最高乳

化性和疏水性,11S蛋白经200 MPa处理达到最高乳化性和表面疏水性。

功能性大豆浓缩蛋白具有高乳化性、分散性和低聚凝胶性;产品得率高;在高温下保水保温性强;对盐不敏感;无污染。

酶改性:用酶制剂让蛋白质有限水解,把大分子蛋白质水解为肽,增加表面活性,改善溶解性、乳化性、起泡性,缺点是产生苦味肽,产品口感和风味差,所以不推荐使用。

生物工程改性:改变大豆球蛋白的组成,提高营养性,改变脂肪氧化酶组成,减少异味,改变脂肪合成酶,使酯类组成变化。

超声波改性、微波改性:把球蛋白变成棒状。

目前我国没有专用大豆浓缩蛋白的国家标准,只有大豆蛋白粉国家标准(GB/T 22493—2008)。在市场上销售大豆浓缩蛋白的质量指标见表5,分食用级和饲用级两种产品。

我国在2015年大豆浓缩蛋白产能达15万~20万t,实际生产食用级大豆浓缩蛋白6万t左右,其中益海集团生产大豆浓缩蛋白占50%左右,全国生产饲用级大

豆浓缩蛋白10万t左右。2016年国家振兴东北,国产大豆产业链列入其中,醇

法大豆浓缩蛋白与大豆分离蛋白相比,对环境污染少、低钠、价格低、无豆腥味,

作为首选。为了提高大豆浓缩蛋白的应用范围,可对其进行功能性改性,使其更好地运用于食品、饲料行业中。

【相关文献】

[1] 华欲飞,顾玉兴,黄友加.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加工、性能与应用[J].中国油脂,2004,

29(1):65-67.

[2] 郑恒光,杨晓泉,唐传核,等.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加工工艺及实践[J].中国油脂,2007,

32(4):26-28.

[3] 魏冰,曹万新,石珊珊,等.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生产实践[J].中国油脂,2008,33(7):31-34.

[4] 宋宏哲,赵勇,白志明.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改性技术综述[J].粮油食品科技,2008,16(2):30-32.

[5] 宋莹,张华江.大豆蛋白功能性及改性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林副特产,2013(6):80-83.

[6] 王娟,华欲飞,谌卉,等.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碱改性后乳化性的研究[J].食品科技,2010(6):78-81.

大豆蛋白浓缩加工工艺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加工工艺及实践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是在低温脱脂大豆粕 (白豆片 )基础上,使用含水食用酒精脱除可溶性碳水化合物,获得的蛋白干基含量在65%以上的商业化产品。在此基础上,如果再将所得到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通过均质、热处理等手段加以物理改性,就可以获得醇法功能性大豆浓缩蛋白的商品化产品。它与传统的大豆分离蛋白及酸洗法大豆浓缩蛋白相比具有生产过程污染小,价位低,功能性强,豆腥味低等诸多优点。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以及以色列Hayes公司的技术说明,对醇法功能性大豆浓缩蛋白的加工工艺、操作要点、主要设备、产品性能做一简要介绍。 1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制备工艺 1.1 工艺流程 1.1.1 浸出系统 白豆片→筛选→环型浸出器浸出→ 挤压预脱溶→ ↓↓↓ 碎末酒精浸出液混合溶剂系统 湿粕脱溶→干燥、磨粉→大豆浓缩蛋白粉 ↓ 溶剂气体回收系统 1.1.2 混合溶剂系统 酒精浸出液→薄膜蒸发→ 糖蜜→提取大豆异黄酮、皂甙→喷雾干燥→饲料级糖蜜粉 1.1.3 溶剂气体回收系统

环型浸出器 →冷水冷凝器→冷冻液冷凝器→低压风机 平衡罐 薄膜蒸发器→冷水冷凝器→冷冻盐水冷凝器→真空泵 湿粕脱溶罐→节能器→水冷凝器→冷冻盐水冷凝器→ 真空泵 1.2 工艺说明 该工艺流程与溶剂法提取植物油十分相似。但酒精与水的共沸点(常压下共沸点为78.15℃)高于正己烷(69℃),酒精的蒸发潜热是正己烷的近2.5倍,因此酒精溶剂气体的回收会消耗更大的能量。考虑到换热器的传热系数,通常所需的加热面积更小,而冷却面积会更大一些。同时,由于豆粕在含水酒精溶液中会吸水溶胀并且浸出速率相对较低,因此对于同样的浸出能力,用醇洗豆粕方法制备浓缩蛋白所需的浸出器体积要比传统油脂工业用的正己烷萃取豆坯的浸出器大很多倍,造成设备投资相对较大。在溶剂消耗方面,先进的酒精浸出系统可以使溶剂消耗在30kg/t物料以下,仍高于6号溶剂浸出油脂系统的2kg/t物料以下。酒精浸出湿粕和含水酒精结合较紧密是造成消耗偏高的主要原因。 1.3 主要设备 1.3.1 浸出器由于使用含水酒精浸出,浸出器最好采用不锈钢制造,碳钢设备内部加涂层也可以有效防锈。采用H ayes专有技术可以在美国皇冠钢铁公司生产的环形拖链式浸出器技术上稍作改动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浸出效果。

年产10000吨醇法大豆浓缩蛋白(食用级)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10000吨/年醇法大豆浓缩蛋白(食用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概述 以脱脂大豆低温豆粕为原料,经蛋白提取和富集,再经理化和生物法修饰并添加助剂调理,制备出乳品专用大豆蛋白。

产品色浅、味淡、脱除大豆腥味、抗营养因子和胀腹因子;在pH3-7围悬浮液和乳化液稳定性好,冷水和热水中速溶、无漂浮团块、絮凝和沉淀,与乳品相容。适用于乳制品(液体:乳、酸乳、冰淇淋、含乳和果蔬汁蛋白饮料;固体:奶粉、蛋白质粉、咖啡伴侣、蛋白饮料粉等)。 醇法功能性大豆浓缩蛋白深加工产品是一种高营养、高附加值的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肉制品、乳制品、烘焙制品、饮料等行业。本项目经济效益较高,技术方案可行,基本无三废排放,所排放的废水完全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对环境无不良影响,能够带动全县乃至周边县区的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当地传统农业转型,提高优质大豆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项目名称:1万/吨醇法大豆浓缩蛋白(食用级)项目。 产品方案:年新增1万吨乳品专用大豆蛋白。 建设地点:** 建设规模:项目总建筑工程面积8000m2,形成年新增1万吨乳品专用大豆蛋白的加工能力。 建设容:主要生产车间5000 m2,包括工艺生产车间3600 m2,干燥车间1200 m2,机修车间50 m2,产品检验室150 m2;辅助生产车间1000 m2(产品和辅料库);道路、绿化等室外工程2000 m2。购置生产设备和其他设备。 二、企业基本情况 **公司成立于**年**月**日,是一家从事大豆深加工的科技型企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

业。也是省100家农业重点龙头企业之一,省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现有员工568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198人,占53.8%。2007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资产27742万元,其中固定资产6108万元,资产负债率为60%。2007年公司共加工大豆88980吨,生产分离蛋白9268吨,实现年产值29966万元,实现利润1415万元,出口创汇968万美元,出口总额占销售收入比重为75% 。公司先后荣获“国家星火计划第一批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全面质量管理达标单位”、“省消费者满意单位”、“省轻工业厅技术创新先进单位”、“省诚信经营先进单位”、“全市职工政治思想工作先进企业”、“银行信誉等级AAA”、“**市模纳税先进单位”,2005年被评为省“三个亮点一起亮”,被省人民政府评为农业产业化先进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2002年通过ISO9001:2000质量认证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的认证。 公司重视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研究和技术改造。2002年6月正式成立了配备有中试车间(150平方米)的大豆功能食品研究所。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完善,逐步成为公司的新产品、新技术以与新工艺的研发、引进和消化吸收的转化中心;国外产品技术交流中心;信息化中心。研究所现有员工38名,其中高级技术职称4名,工程师7名,助工12名,75%以上为大专以上学历,专业涵盖食品工程、工业分析、生物工程、生物化工、化学工程等;研究所现有320㎡的实验室一座,下设食品加工实验室、工艺工程室、微生物发酵室与分析检测室(与**县农

大豆蛋白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大豆蛋白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系别:食品工程系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班级:食科13-2班 学号:************ 姓名:***

摘要 大豆蛋白产品分为三类,即大豆蛋白粉、大豆浓缩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大豆分离蛋 白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八种氨基酸,不含胆固醇,具有许多优良的食品性能,添加在食品中可 以改善食品的品质和性能,提高食品营养价值。是一种重要的植物蛋白,在食品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其中,大豆浓缩蛋白的提取方法有稀酸浸提法、酒精浸提法和湿热浸提法。大豆分离蛋白有碱溶酸沉法、离子交换法、超滤膜分离法等。本文以研究方向和工艺改进方面为着力点解释大豆浓缩蛋白和分离蛋白这两种主要的提取方法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 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稀酸浸提法;酒精浸提法;碱溶酸沉法;离子交换法;超过滤法;湿热浸提法 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 )是把脱皮大豆中的除蛋白质以 外的可能性物质和纤维素、半纤维素物质都除掉,得到的蛋白质含量不低于90% 的制品,又称等电点蛋白。与大豆浓缩蛋白相比,生产大豆分离蛋白不仅要从低温脱溶豆粕中除去低分子可溶性糖等成分,而且还要去除不溶性纤维素、半纤维素等成分。其生产方法主要有碱溶酸沉法、超过滤法和离子交换法。 一、碱溶酸沉法 1. 提取原理低温豆粕中的蛋白质大部分能溶于稀碱溶液。将低温豆粕用 稀碱溶液浸提后,用离心分离法除去原料中的不溶性物质,然后用酸把浸出物的PH调至4.5左右,蛋白质由于处于等电点状态而凝聚沉淀,经分离可得到蛋白质沉淀,再经洗涤、中和、干燥得到大豆分离蛋白。 2. 提取工艺豆粕的质量直接影响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和提取率,只有高质量的豆粕才能获得高质量和高得率的大豆分离。要求原料无霉变,豆皮含量低,残留溶剂少,蛋白质含量高(45沖上),脂肪含量低,NSI高(不低于80%。豆粕粉碎后过40-60目筛。 首先利用弱碱溶液浸泡低温豆粕,使可溶性蛋白质、糖类等溶解出来,利用离心机除去溶液中不溶性的纤维素和残渣。在已溶解的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适量的酸液,调节溶液的PH达到4.5,使大部分蛋白质从溶液中沉析出来,这时只有大约10%勺少量蛋白质人仍留在溶液中,这部分溶液称为乳清。乳清中除含有少量蛋白质外,还含有可溶性糖、灰分和其他微量成分,然后将用酸沉析出的蛋白质凝聚体进行搅动、水洗、送入中和罐,加碱中和溶解成溶液状态。将蛋白质溶液调节到合适浓度,由高压泵送入加热器经闪蒸器快速灭菌后,再送入喷雾干燥塔脱水,制成大豆分离蛋白。

大豆蛋白的性质及功能应用

大豆蛋白的性质及功能应用 摘要针对大豆蛋白的组成,阐述了大豆蛋白的性质,包括溶解性、持水性、乳化性、起泡性、凝胶性、吸油性和粘度,并总结了大豆蛋白的功能应用,以期为大豆蛋白的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蛋白;组成;性质;功能应用 大豆中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其产量高、价格低廉,含蛋白质40%左右,为蛋白质含量最高的食物。因此,对大豆蛋白的提取、加工、应用等研究已成为热点。为此,笔者对大豆蛋白的组成、性质及功能应用进行阐述。 1 大豆蛋白的组成 大豆蛋白中含有多种蛋白质,主要是贮存于子叶亚细胞结构——蛋白质中的蛋白[1]。周瑞宝等[2]采用了超速离心方法对大豆蛋白质进行了分离分析,并将其分为2S、7S、11S、15S 4个主要组分(以沉降模式为依据),这些成分在不同的大豆品种中所占的比例有一定的差异。但是通常情况下:7S和11S这2个组分占70%以上,而2S和15S 2个组合含量所占比例比较少,约占10%。李荣和、朱建华等[3-4]采用免疫学电泳技术对大豆蛋白进行了分析,又可将其分成α-伴大豆球蛋白(2S)、β-伴大豆球蛋白和γ-伴大豆球蛋白(7S)以及大豆球蛋白(11S)和15S(以免疫性质的差异为依据)。而这些组成按照分子量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15S最大,约为600 kDa,其次是11S、7S,而2S最小,约为1~30 KDa。现主要介绍7S大豆蛋白质和11S大豆蛋白。 1.1 7S大豆蛋白质 7S大豆蛋白质的分子量为18~210 kDa,它是由多糖与蛋白质的N端天门冬氨酸结合而成的共轭型糖蛋白,每个7S球蛋白分子含有38分子甘露糖及12分子葡萄糖胺。7S蛋白质的等电点分别为4.9、5.2和5.7,同时7S球蛋白中含有5%的α-螺旋结构、35%的β-片层结构和60%的不规则结构,因此其具有致密折叠的高级结构。另外分子中3个色氨酸残基几乎全部处于分子内部;4个半胱氨酸残基,每2个结合在一起形成二硫键[5]。也有研究发现7S蛋白质非常敏感于离子强度及酸碱值,比如在离子强度0.5或pH值3.6状态下,7S蛋白则分别以单体和二聚物的形态存在着[5-7]。 1.2 11S蛋白质 11S蛋白组分比较单一,到目前只发现一种11S球蛋白,分子量为302~375 kDa,主要是由6个酸次单元体及6个碱次单元体所组成的非糖蛋白,等电点为6.4。其中对于组氨酸、脯氨酸及胱氨酸这些氨基酸,在酸次单元体中含量要比碱次单元体中多;而对于疏水性氨基酸,在碱次单元体要比酸次单元体中多。另外,11S蛋白质含有较多的赖氨酸和少量的氮氨酸,其中有23.5%的疏水性,46.7%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生产及功能性改性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生产及功能性改性 左青;钱胜峰;甘光生;孙勤;王玲;左晖 【摘要】The production and functional modification of alcohol leached soybean protein concentrate were introduced.From the aspect of treatment and quality requirement of soybean meal,the production process,related index requirement and some problems of alcohol leached soybean protein concentrate were introduced in detail.From the consider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food safety,the alcohol leached soybean protein concentrate was modified by physical modification,and the process,equipment and related problems were discussed.The alcohol extraction process for production of alcohol leached soybean protein concentrate was basically the same in China,but the extractor and desolventizing equipment were different.Based on functional modification of alcohol leached soybean protein concentrate,the process control and product quality control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were conducted according to uses of different products,and edible grade and forage grade soybean protein concentrate could be produce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oybean protein production.%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生产及功能性改性进行了介绍.从原料豆粕的处理及质量要求出发,详细介绍了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生产工艺及相关指标要求,应注意的问题;从环保和食品安全方面考虑,选择物理改性,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进行功能性改性,并对其工艺及设备进行了介绍,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我国生产醇法大豆浓缩蛋白,醇提工艺基本相同,但使用的浸出器和脱溶设备不同.通过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进行功能性改性,针对不同产品的用途

醇法浓缩蛋白调研报告

醇法浓缩蛋白调研报告 目录 一、大豆浓缩蛋白概述 (1) 1.1大豆浓缩蛋白主要成分 (1) 1.2大豆浓缩蛋白主要应用 (1) 二、醇法浓缩蛋白概述 (2) 2.1大豆浓缩蛋白生产工艺比较 (2) 2.2醇法浓缩蛋白生产工艺及要点 (3) 2.3醇法浓缩蛋白性能 (6) 三、醇法浓缩蛋白国内外主要生产企业及产品 (7) 3.1山东三维大豆蛋白有限公司 (8) 3.2阳霖油脂集团 (9) 3.3谷神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9) 3.4哈高科大豆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哈高科) (10) 3.5宁波索宝 (10) 3.6秦皇岛金海食品公司 (11) 3.7杜邦集团 (12) 四、醇法浓缩蛋白应用及市场前景 (12)

一、大豆浓缩蛋白概述 1.1大豆浓缩蛋白主要成分 大豆浓缩蛋白(Soy protein concentrate,简写SPC)是用高质量的豆粕除去水溶性或醇溶性非蛋白部分后,所制得的含有65%(干基)以上蛋白质(N ×6.25)的大豆蛋白产品。主要成分表见表1。 表1 大豆浓缩蛋白主要成分表 项目指标项目指标粗蛋白68-72% 氮溶解指数(NSI)≥75%碳水化合物16-20% 总菌落cfu/g ≤5000/g 水分6-10% 沙门氏菌阴性/25g 粗脂肪0.5-1% 大肠杆菌阴性/g 粗纤维3-5% 酵母及霉菌≤100/g 灰分4-6% 致病菌不得检出 1.2大豆浓缩蛋白主要应用 浓缩大豆蛋白具有较强的吸水、吸油性及较高的营养价值,作为食品辅料主要用于肉制品等食品生产加工,起到改善肉制品等食品的口感和营养的作用,在西方国家肉制品等食品生产业中普遍使用已有四十多年历史。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及社会发展,应用水平和范围有所扩展,大豆浓缩蛋白(SPC)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典型SPC的应用产品有粉状、粒状两种。粉状用于食品增加蛋白质含量;粒状基本上是用来增强食品的组织结构,两种产品都能增强食品的保水性。在肉制品中,容留肉汁、吸收脂肪,改善口感。SPC比脱脂豆粉SPF的蛋白质含量高,这就使其广泛应用于要求蛋白质含量高及功能性好的食品中。SPC 使产品改善风味,消除了胀气现象,由于糖份低,褐变反应少、颜色浅,这就使SPC更适宜禽类和鱼类制品中。 B、功能性浓缩蛋白(FSPC)的应用 FSPC产品可以替代奶蛋白、酪蛋白和分离蛋白(SPI)。在肉糜制品中,由于FSPC比SPC乳化性和持水性好,在法兰克福香肠,波洛尼香肠和肉糜中广泛应用。在肌肉制品、面包、糕饼、油炸面圈、乳制品、婴儿食品,调制咖啡、人造奶油等也被广泛应用。FSPC与注射盐水后的肉混合形成一种稳定的乳化状态,而不吸收溶解肌球型肉蛋白。因此,

不同处理对大豆浓缩蛋白(SPC)粗蛋白含量及提取率的影响(精)

新工艺 不同处理对大豆浓缩蛋白(SPC)粗蛋白含量及提取率的影响 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李宝山王际英张利民王世信黄炳山 摘要分别用超声波处理不同粉碎粒度的高温脱脂豆粕,然后采用醇法浸提工艺提取其中的大豆浓缩蛋白 (SPC)。结果显示:40目、60目及80目豆粕提取的大豆浓缩蛋白中粗蛋白含量分别为51.63%、53.50%和54.32%(P<0.05),提取率分别为97.65%、 97.51%和95.80%(P<0.05);超声波处理之后提取的大豆浓缩蛋白中粗蛋白含量分别为53.44%、55.11%和58.77%(P<0.05),提取率分别为97.50%、 96.78%和95.65%(P<0.05)。不同的粉碎粒度对大豆浓缩蛋白中粗蛋白的含量及提取率有显著影响,粒度越小,粗蛋白含量越高,提取率越低;在相同的粉碎粒度下,超声波处理能提高大豆浓缩蛋白中粗蛋白的含量,但是对其提取率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大豆浓缩蛋白;高温脱脂豆粕;超声波;提取率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study that detecting the effects of ultrasonic and different grinding particle sizes on the crude protein content and extraction rate of soybean protein concentrated (SPC). The crude protein content of SPC with 40, 60 and 80 meshes high denatured defatted soybean meal were 51.63%, 53.50% and 54.32% (P<0.05), and the extraction rate were 97.65%, 97.15% and 95.80% (P<0.05), respectively. The crude protein content from ultrasonic dealt 40, 60 and 80 meshes high denatured defatted soybean meal were 53.44%, 55.11% and 58.77% (P<0.05), and the extraction rate were 97.50%, 96.78% and 95.65% (P<0.05). Different grinding particle sizes had signi? cantly effects on the crude protein content and extraction rate of SPC, the particle was smaller that the crude protein content was higher and extraction rate was lower. Ultrasonic can increase the crude protein content, but have no effects on the extraction rate to the same particle sizes soybean meal. Keywords soybean protein concentrated; high denatured defatted soybean meal; ultrasonic; extraction rate 著影响[2~4],但是不同粉碎粒度与超声波处理对SPC提取是否有影响尚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采用醇法浸豆粕中提取大豆浓缩蛋白,旨为高温脱脂豆粕提取大豆浓缩蛋白的研究提供依据。 豆粕粗蛋白含量在43%左右,氨基酸组成较为平衡,是性价比较高的蛋白原料之一,但是在蛋白需求较通过后加工工艺将豆粕中的粗蛋白进一步浓缩,便得到了大豆浓缩蛋白(SPC)及大豆分离蛋白(SPI),大豆浓缩蛋白的粗蛋白含量一般在70%左右,而大豆分离蛋白的粗蛋白含量在90%以上,能较好的满足水产动物

大豆蛋白的研究进展

大豆蛋白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博赵元寿苏小红 来源:《甘肃科技纵横》2021年第12期 摘要:植物蛋白包括大豆蛋白、小麦面筋蛋白、玉米醇溶蛋白等,其中大豆蛋白是最为优质的植物蛋白。大豆蛋白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而且质量亦高,是一种完全蛋白质,其在改进食品结构,发展新食品方面,大豆蛋白的功能性质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文章综述了大豆蛋白的制备方法、功能特性、其生物活性肽以及其广泛的应用前景,为更好地开发大豆蛋白资源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大豆蛋白;制备方法;功能特性;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TS214.2文献标志码:A 大豆是中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大豆含18%-22%的油脂和大约40%的蛋白质,含有较少的碳水化合物,大约为20%~ 30%,所以它兼有食用油脂资源和食用蛋白资源的特点,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1999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发表声明:每天摄入25 g大豆蛋白,能减小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1-3]。大豆蛋白的主要来源是低温脱脂豆粕,由于它是一种可以降低胆固醇全蛋白来源,被推荐为替代高脂肪动物的膳食凹。因此,对大豆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为大豆蛋白的充分利用奠定实用性基础,为开发健康的新型蛋白营养产品提供理论性基础。 1大豆蛋白概述 大豆蛋白是最优质的植物蛋白,也是居民膳食营养中最优质的的蛋白质来源,2019年12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已经批准了大豆血红蛋白用作色素并证明其是安全的[6]。大豆蛋白质根据其蛋白的含量不同,可分为大豆蛋白粉(soy flour)、大豆浓缩蛋白(soy protein concentrate)、大.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其中大豆分离蛋白的蛋白质含量高达90%,是营养价值最高的大豆蛋白[7]。 张翠芳⑺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在面包中的应用,发现在面包中添加大豆分离蛋白可以提高营养价值,又通过对多添加大豆分离蛋白的面包的老化程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大豆分离蛋白的添加延缓了面包的老化速度。 2大豆蛋白的制备方法

大豆蛋白的生产工艺

大豆蛋白的生产工艺 大豆蛋白是从大豆中提取出来的蛋白质,是一种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大豆蛋白的生产工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原料处理、浸出、沉淀、过滤、浓缩、干燥、细粉。 1. 原料处理:选取优质的大豆作为原料,首先需要进行清洁和分级。大豆经过除杂、去皮、除石等预处理操作,确保原料的质量。 2. 浸出:将事先处理好的大豆颗粒浸泡在适量的水中,形成大豆浆。浸出的时间和温度对后续工艺影响较大,一般为55-60下浸出1-2小时。 3. 沉淀:将得到的大豆浆在调整好的pH值下进行瞬时加热,使其凝固沉淀。可使用CaSO4、二氧化硅等凝固剂,促进蛋白质的凝聚沉淀。这一步的目的是将蛋白质和其他杂质分离。 4. 过滤:将沉淀的大豆蛋白质通过滤网过滤,去除大豆渣等固体杂质。滤网孔径的选择要根据产品要求来确定,一般为0.1-0.2毫米。 5. 浓缩:将过滤得到的大豆蛋白液浓缩,去除过多的水分。常用的方法有真空浓缩和加热浓缩。这一步的目的是提高蛋白质的浓度。 6. 干燥:将浓缩后的大豆蛋白液通过喷雾干燥或滚筒干燥等方法进行干燥,使

其成为粉状。干燥的温度和时间需根据产品质量要求进行调整,以避免蛋白质的变性和失活。 7. 细粉:将干燥的大豆蛋白进行研磨、筛分等操作,使其成为所需要的细粉末。细粉的粒径大小根据产品的用途和要求来确定。 在大豆蛋白的生产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工艺控制和调整。例如,pH值的调整可以影响大豆蛋白的凝聚质量;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可以影响蛋白质的保护和活性;干燥后的细粉末的包装、储存等也需要注意。 总的来说,大豆蛋白的生产工艺包括原料处理、浸出、沉淀、过滤、浓缩、干燥和细粉等步骤。通过这些步骤的合理操作和控制,可以提高大豆蛋白的提取率和产品质量,满足不同用途的需求。

大豆浓缩蛋白及豆粕提取保健功能因子连续化生产系列产品开发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大豆浓缩蛋白及豆粕提取保健功能因子连续化生产系列产品开发项目建设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1.1项目名称 某大豆浓缩蛋白及豆粕提取保健功能因子连续化生产系列产品开发项目 1.1.2项目承办单位 某农副产品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地址:某省某市工业园区 1.1.3项目建议书编制单位 某省高等院校科技开发研究中心 大豆深加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法人代表: 1.2、编制的依据和范围 1.2.1编制依据 1.2.1.1建设单位提供的作为编制依据的数据和资料。 1.2.1.2项目建议书编制的有关规范要求。 1.2.1.3项目建议书编制的技术咨询合同。 1.2.2编制范围 1.2.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市场预测 1.2.2.2项目的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和工艺技术方案

1.2.2.3项目建设的条件。 1.2.2.4项目的建筑、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 1.2.2.5项目的环境保护。 1.2.2.6项目的组织机构和进度设想。 1.2.2.7项目的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 1.3、研究结论 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及我省发展资源深加工型产业的政策,方向正确,生产采用先进成熟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产品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项目经济效益和社区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该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章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在营养匮乏的旧中国,是大豆养育了中华民族。 但是近年来,我国的大豆产业从种植到加工全面退步,我国大豆加工的最大行业——浸油业,年加工大豆约3000万吨,是我国大豆总产量的2倍。我国已经由大豆最大出口国退化成为最大的进口国。 2004年1-6月份,我国油脂加工业亏损额达50亿元,80%以上的企业倒闭,至2006年,大中型油脂加工业每加工一顿大豆利润不超过200元。2005年以后,由于禽流感的发生,饲料滞销,豆粕售价一直在2300元/吨左右徘徊。 面对我国大众蛋白营养与其他营养的重要来源——大豆产业日渐衰退的现实,如何创新发明具有大豆加工行业共性需求的,高附加值的发明专利技术已是当前不可回避的严峻任务。 大豆加工是拉动大豆产业的龙头,我国大豆加工业最大的行业是浸油业。大豆浸油业是关键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当前必须有高附加值的自主创新发明专利技术用于深加工,才能振兴我国的油脂加工业。 油脂加工的最主要产品是“高温脱溶豆粕”。我国年产

大豆蛋白提取设备工艺流程及技术标准介绍

大豆蛋白提取设备工艺流程及技术标准介绍 大豆分离蛋白具有蛋白含量高,几乎不含胆固醇等特点,具有良好的乳化性、凝胶性、溶解性、起泡性、吸油性和持水性等性能,是其它动物蛋白所不能替代的。大豆分离蛋白是一种与人体的必需氨基酸组成比例接近、更易被人体吸收的天然植物蛋白源,属于全价优质蛋白。 在生产大豆分离蛋白工艺方面,酸沉法工艺应用是完善的,其主要工艺是粉碎、萃取、分离渣乳、酸沉、凝乳分离、中和老化、杀菌干燥,检验包装等工序。整个进料、分离、出料均是自动、连续、封闭的状态下完成。

一、大豆蛋白质分离纯化工艺 用于生产食用蛋白食品的大豆经过预处理后,浸出油料,提取脱脂豆粕和豆粉,然后在碱性溶液中将大豆蛋白质从豆粉中溶解出来,加酸使蛋白质凝集沉淀分离出来。 其中渣液分离是关键的生产工序,目前普遍采用高转速卧螺离心机,来提高蛋白回收率,萃取后的溶液经卧螺离心机后可直接分离出豆渣和豆浆,根据工序条件又分为一次分离和二次分离。 凝乳分离的目的是将凝乳混合料液中的乳清、碳水化合物、盐类等可溶性部分分离去除,来提纯蛋白的质量,再进入水洗工序。 二、其他大豆蛋白生产工艺: 1、传统湿热浸提工艺是由于回收不了可溶于水的大豆蛋白,使得蛋白质得率极低,目前已基本被淘汰。 2、乙醇浸提工艺是醇法制备的大豆浓缩蛋白是一种高蛋白的大豆制品,其氨基酸组成合理,产品的风味清淡、色泽较浅,蛋白损失较小。然而由于醇溶液的变性、沉淀作用,使得产品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功能差,使用范围受到限制。由于生产中采用的回液比大,需蒸馏回收乙醇的量较大,因此生产中能源消耗也较高。

3、稀盐酸浸提工艺是产出量虽比前1、2种工艺较大,但工艺复杂,投资较大,工时较多,同时在生产过程中需耗用大量的酸和碱溶液,排出的废水较难处理。 三、蛋白质分离纯化工艺优点: 1、产品得率高,百分百回收。 2、不加任何添加剂,绿色环保。 3、不需加热即可浓缩、工艺简单、工时短,能耗低。 4、产品质量好、无变色,变味。 5、可用同一条线生产浓缩蛋白和分离蛋白,不需增加设备。

大豆浓缩蛋白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效果_1

大豆浓缩蛋白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效果大豆浓缩蛋白是以大豆为原料,经过粉碎、去皮、浸提、分离、洗涤、干燥等加工工艺,去除了大豆中的油脂、低分子可溶性非蛋白组分(主要是可溶性糖、灰分、醇溶蛋白和各种气味物质等)后所得到的大豆深加工产品。大豆浓缩蛋白的生产工艺主要有4种,即湿热浸提法、酸洗涤法、乙醇浸提法和超滤膜法。由于消除了寡聚糖类胀气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和皂甙等抗营养因子,大豆浓缩蛋白中的营养素消化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改善了产品风味和品质,这使大豆浓缩蛋白自1959年商业化生产以来就深受食品工业和饲料工业的欢迎。 大豆浓缩蛋白的质量标准和营养特性 1983年1月,美国农业部食品营养学会确定了大豆浓缩蛋白中蛋白质含量大于60%的质量标准。1987年,国际食品规范委员会、蔬菜蛋白规范委员会在古巴哈瓦那会议上,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标准规程,提出大豆浓缩蛋白中蛋白质含量为65%~90%。由于大豆浓缩蛋白目前主要用于食品工业,国内外尚无饲料级产品的标准。 湿热浸提法、酸洗涤法和乙醇浸提法三种方法生产的大豆浓缩蛋白产品,其营养价值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以氮溶解指数的差异最明显。 由于一些水溶性低分子蛋白质在浸提过程中也被脱溶,大豆浓缩蛋白与其原料大豆粉氨基酸的组成略有差异。

大豆浓缩蛋白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效果 在早期断奶子猪饲料中的应用效果 大豆浓缩蛋白由于去除了一般豆制品中的抗营养因子,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消化率有所提高。从NRC(1998)的数据来看,其氨基酸的表现消化率普遍高于脱脂奶粉和血浆蛋白粉;脂肪、还原糖及水分含量低,储存不易变质,品质能维持恒定;酸碱度近中性,最适合子猪消化吸收;不含一般的豆腥味,且具有特殊芳香味,利于诱食;添加于子猪料中可防止子猪下痢,减少用药,利于子猪尽早地适应饲喂含大豆原料的饲料,避免因子猪料过高依赖动物性蛋白而延缓对今后主要蛋白源饲料豆粕的适应性,节约饲料成本。 作为脱脂奶粉和血浆蛋白粉的替代品。脱脂奶粉和血浆蛋白粉等具有消化率高、氨基酸组成平衡的优点,是传统上用于乳猪开食料和早期断奶子猪饲料的优质蛋白原料,但价格昂贵。在二恶英污染和疯牛病等灾难性事件发生后,一些地区甚至禁止在饲料中使用动物蛋白,因而,寻找上述蛋白原料资源的替代品一直是业界的重大课题。研究发现对14日龄~35日龄的小猪,用大豆浓缩蛋白取代14%的等蛋白奶粉,取得了同等的摄食和生长率。但是,用豆粕取代14%的蛋白奶粉增加了16%的摄食率而降低了18%的生长率,表明在此阶段豆粕的利用率很低。研究者用大豆浓缩蛋白代替早期断奶子猪日粮中的脱脂奶粉,结果发现,饲喂大豆浓缩蛋白的子猪饲料转化率略差,但生长性能没有差异。澳大利亚的一项试验表明,小猪(15日龄~36日龄)摄食含大豆浓缩蛋白的饲料(10%大豆浓缩蛋白+10%乳清粉)具有

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报告

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报 告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报告 , , , , 一.产品概述及国内现状 大豆蛋白是优质的植物蛋白,其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为人们所认识。继1999年10月26日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大豆蛋白的健康声明,即“每天摄入包含25克的大豆蛋白的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品,可以明显地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以来,大豆蛋白及其制品成为众多食品机构的研究及开发热点。此外,大豆蛋白还有许多优良的功能特性,因此它们广泛应用于多种食品体系,其中用量最大的是肉制品,这基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大豆营养价值高,可代替部分动物蛋白;二是多数大豆蛋白制品具有乳化性、持水性,通过结合脂肪和水分,减少肉制品的蒸煮损失,防止脂肪析出;三是以蛋白质含量计,大豆蛋白制品是最便宜的蛋白质。所以,大豆蛋白应用在肉制品中能满足消费者对产品价格和质量的双重要求。大豆分离蛋白(SPI)应用于肉制品,既可作为非功能性填充料,也可作为功能性添加剂,改善肉制品的质构和增加风味,充分利用不理想或不完整的边角原料肉。大豆分离蛋白本身价格较高,但应用到档次较高的肉制品中,由于其功能性较强,即使使用量在2%~25%之间,就可以起到保水、保脂、防止肉汁分离、提高品质、 改善口感的作用,同时还可延长货架期。 大豆分离蛋白粘度随浓度的增大而显着增加,通常在 12%时就开始形成凝胶。虽近年来国内大豆分离蛋白生产发展很快,但生产技术跟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产品品种少,一般只能用于肉糜状肉制品,很难用于乳制品和肉制品注射过程中,乳制品和块肉制品注射生产所需分离蛋白一直都依靠从国外进口。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关键生产工艺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一些先进的改性工艺还没有应用到生产中。依据原有的分离蛋白生产技术,通过采用不同的酸沉剂和中和剂、控制生产工艺参数,并运用蛋白酶对分离蛋白进行改性,生产出多功能、多品种、高质量的大豆分离蛋白系列产品,以适应各应用领域的需要,满足市场对功能性分离蛋白的 需求,是我们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二.本公司产品主要流程 目前世界生产大豆分离蛋白以碱提酸沉法为主,有的已开始研究试用超滤膜法和离子交换法。谷神集团生产的GS5200 A型大豆分离蛋白(SPI)采用目前国际上广泛 应用的碱提酸沉法。 .工艺原理 低温脱脂豆粉中的蛋白质大部分能溶于稀碱溶液中。将低温脱脂大豆粉用稀碱液浸提后,经过滤或分离就可以除去豆粕中的不溶性物质(主要是多糖或残留蛋白)。当用酸把浸出液pH调到左右时,蛋白质处于等电状态而凝集沉淀下来,经分离可得蛋白沉淀物,再经干燥即得分离大豆蛋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