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七一――翻译研究学科发展现状与范式演进PPT课件

合集下载

lecture 2 brief history of translation-lj

lecture 2 brief history of translation-lj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2、陈福康编著的《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中则是按照 中国历史的分期来划分的,即把中国翻译史划分 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部分 : 2.1 古代翻译史 起于先秦时有关翻译的零星论述, 至清乾隆初年《番清说》为止: 东汉至宋代的佛经翻译 2.1.1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 明清的宗教、科技翻译 2.2 近代翻译史 起于鸦片战争止于“五四”运动 2.3 现代翻译史 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 立 2.4 当代翻译史 则从建国后至今
二、西方翻译简史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1. 西方翻译实践史 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 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 罗尼柯于公元前3世纪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 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 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剧作品,从而掀起 了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 。这一阶段的翻译活 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 发展。 第二次高潮 出现在罗马帝国后期。此时圣·哲罗姆 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成为定本,标志着《圣经》 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第三次高潮 出现在11-12世纪。此时,西方世界出 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西方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 品译成拉丁语,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第四次高潮发生在文艺复兴时代晚期。这时候,除了宗 教之外,翻译活动已经深入到思想、政治、文化等各 个方面,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和译作。其 中英王詹姆士一世1611年命人翻译的英文钦定本《圣 经》则标志着英国翻译的一次飞跃。这部译著至今仍 被奉为英语语言的经典之作,对英语语言和英国文学 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五次高潮是在17-20世纪。这一时期的翻译比文艺复 兴时期稍为逊色,但仍有大批西方文学名著被翻译出 来,此时东方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也开始被译成各国 文字。 第六次高潮开始于二战时期,一直延续至今。二战以来, 世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前所 未有的成果,翻译的范围随之大大扩展,科技和商业 翻译日趋成熟。各种国内、国际翻译协会和团体的组 建,为集中翻译力量多出翻译精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对机器翻译的 研究也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虽然目前计算机翻译的 质量远远不如人工翻译,但其速度却是人类无法比拟 的,这无疑对人工翻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未来的 世纪里计算机到底能不能代替人脑还是个谜。

翻译理论流派

翻译理论流派
《翻译研究理论方法的哲学范式》姜秋霞 《中国翻译》168期 P10
西方翻译理论沿革
翻译理论的奠基人 古罗马的Marcus Tullius Cicero被认为是西方翻译理论
的奠基人,他明确提出了在翻译过程中“Sense for sense”而非“Word for word”的翻译策略,这一理论恰 恰影响了整个14到17世纪内翻译实践活动。 马丁•路德的贡献 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翻译家是现代德语之父马丁•路德, 他把《圣经》翻译成高地德语,在翻译过程中他系统 总结了自己的翻译方法,概括出了翻译过程中词序转 换、助词使用、引入意动词、短语运用、隐喻的转换 及解释精确性和文本变体等概念。
西方翻译理论沿革
浪漫主义时期的翻译研究
如果说17世纪的译论强调模仿,18世纪的译论强调译者对 原作精神的再现,那么19世纪早期则更加侧重于可译与不可译 的讨论。(Munday, 2001:27)
德国的Schlegel认为“有必要抛弃仅限于字面精确的忠信”, 因为“真理应该是译者最高级的——事实上也是唯一的——委 令。”
Linguistics-based Translation Theory 对等理论
对等理论大师Eugene.A.Nida 40多部著作,250多篇 论文。 主要作品: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1964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ng, 1969 (with Charles R. Taber)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1986 Language and Culture, 1993 Context in Translating, 2003
功能对等的原则:
1. 如果紧扣原文形式的翻译,可能会引起对所指意义的误解, 那么(a) 就要在译文中作一些修改,(b) 保留原文形式,加脚注 说明可能产生的误解。

国内文学翻译研究的一大突破――读廖七一《文化转型中的胡适诗歌翻译》有感

国内文学翻译研究的一大突破――读廖七一《文化转型中的胡适诗歌翻译》有感

海上译谭之七国内文学翻译研究的一大突破――读廖七一《文化转型中的胡适诗歌翻译》有感谢天振回顾最近一、二十年(甚至更多一些时间)以来国际学术界的最新发展,有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一个意味深长的景象,那就是不少当代国际顶尖级的文化学家、哲学家、文学理论家,像福柯、德里达、埃科、斯皮瓦克、埃文-佐哈尔、尼南贾纳、希利斯·米勒等,都不约而同地对翻译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并对翻译发表了相当独特而又深刻的见解。

而与此同时,国际译学界一批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像安德鲁·勒菲弗尔、苏珊·巴斯奈特、韦努蒂、西奥·赫曼斯等,都跳出了原先翻译界比较狭隘的、仅仅关注两种语言转换的层面、而共同致力于从更为宏大的文化层面上去审视翻译、研究翻译、阐述翻译。

这个景象我们称之为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我以为这两个转向非常值得我们国内学术界、尤其是翻译界的人士重视并对之进行深入的研究。

自从进入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国际学术界的翻译研究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如果说,在此之前世界各国长达一、二千年的翻译研究历史基本上都集中在讨论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层面上的一些问题上的话,诸如翻译的技巧、策略,翻译的标准,以及译者的风格等等,至多也就是讨论翻译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也即译学界所称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问题;那么,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翻译研究者的目光就不再局限在上述这些问题上了,他们从各个领域切入到翻译研究中来,除了语言学、文学、外语教学外,还有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各种各样的当代文化理论,如符号学、女性主义、解构主义、后殖民理论、多元系统理论,等等。

而且,即使是曾经在当代西方译学界占据主导地位的所谓的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到后来也没有一直局限在纯粹的语言转换层面而不进入到文化研究的层面。

譬如奈达,他从功能对等发展到动态对等理论,实际上也已经涉及到了不同文化语境对翻译等值的影响。

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文化层面上审视、考察翻译,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翻译研究正在演变为一种文化研究,成为当代国际译学研究中的一个趋势。

翻译理论概述课件

翻译理论概述课件

中世纪翻译理论
总结词
中世纪翻译理论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 可读性。
详细描述
中世纪的翻译理论更加注重译文的流 畅性和可读性,强调在保持原文意义 的基础上,使译文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
文艺复兴时期翻译理论
总结词
文艺复兴时期翻译理论注重译文的自然表达和修辞效果。
详细描述
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理论强调译文的自然表达和修辞效果,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美感,同时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 性。
VS
跨学科研究的实践意义
跨学科的翻译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翻译的 质量和效率,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 交流和理解。例如,在跨文化交际中,翻 译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的背景和特点,运 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更好地处理文化 差异和冲突。
全球化的视角与多元文化的交流
全球化对翻译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翻译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全球化视角下的翻 译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总结词
技术翻译涉及科学、技术、工程等领域,要求译文准 确、专业、规范,能够满足特定领域的技术要求。
详细描述
技术翻译要求译者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够准确 理解原文的技术细节和术语。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注 意译文的准确性和专业性,确保技术信息的准确传递。
口译
总结词
口译要求译者具备快速、准确地传达信息的能力,包括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等形式。
近现代翻译理论
总结词
近现代翻译理论呈现多元化和跨学科的发展趋势。
详细描述
近现代的翻译理论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影响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强调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02
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廖七一:mti中的翻译理论教学

廖七一:mti中的翻译理论教学
21
现统计到12所已经获得本科翻译专业试办权 的学校所设置的翻译理论课程名称如下:
翻译概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翻译理论与思考(北京外国语大学) 翻译理论入门(北京语言大学) 翻译理论入门(对外经济贸易大大学) 翻译概论、高级翻译理论与策略(复旦大学) 翻译批评与赏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
MTI中的翻译理论 教学
四川外语学院翻译研究所 廖七一
前言
MTI教学需要一定的翻译理论,这似乎没 有疑问;大家都主张理论课程应遵循“够 用”和“联系实际”的原则。然而,“够 用”与“联系实际”具有相当大的模糊性。 部分口笔译教师似乎仍将理论与能力的培 养对立起来。许多核心问题似乎仍有广泛 的讨论空间。
17
二、国内的翻译理论课程
有学者提出,翻译课程应“包括笔译 (基础/中级/高级),科技笔译,视 译,交替口译(基础/中级/高级), 同声传译(基础/中级/高级),口译 理论,笔译理论,口笔译职业概况等” (鲍川运,2003:48)。
18
《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中规 定,本科翻译专业设置的口笔译基本理论 应包括“翻译通论”和“中西翻译简史”; 并将四级要求描述为:“了解翻译的目的、 翻译的标准、译者所应具备的素质,中外 语言与思维方式对比;了解翻译实践发简 史,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以及译者的文化 背景、思想认识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11)。
王宏印也持类似的观点:“翻译理论既是翻 译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翻译教学的基 本任务之一”(王宏印,2009:1)。
10
谢天振认为,“国内翻译界的理论意识相 对比较淡薄,不少人更多的是从个人的翻 译实践出发谈自己的翻译经验体会,理论 的提升较少” (谢天振,2实践性很强 的专业,但是这不等于说翻译理论和翻译 研究没有价值”;“我们必须培养研究型 的人才”而“不能够仅仅满足于翻译培训 班的训练模式”(王立弟,2007:58)。

中西翻译简史第2章

中西翻译简史第2章
• (1)传统的翻译学阶段,从古代的西塞罗到1959年; • (2)现代的翻译学阶段,从1959年雅可布逊发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到1972年;
• (3)当代的翻译学阶段,从1972年霍尔姆斯发表“翻译研究的名与实”至今。
一、中西译学界对西方翻译史的不同划分 • 3. 姜秋霞和杨平:从翻译研究所采取的方法划分为三个阶段:
• (1)17世纪英国最伟大的翻译家约翰.德莱顿(1631-1700)
• 翻译过的作品: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薄伽丘、贺拉斯荷马等人 的作品。 • 翻译理论(6条):翻译是艺术;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特征;翻译必须考虑读者; 译 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 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词;翻译分为三类:词译(逐词
三、文学翻译阶段:共为四个时期
• 1. 西方早期的文学翻译(民族语言的形成到文艺复兴):西方早期的文学翻译,是使 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副产品”,同民族语言的形成与民族文学自身发展 密切相关;翻译理论主要是围绕“直译”与“意译”的讨论,以及如何使用民族语
言来摆脱拉丁语的影响。
• (1)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文学翻译还是创作之余的“副产品”,翻译质量不高, 影响不大。贡献最为突出的雅克阿米欧,采用创作性意译,强调兼顾内容与形式,遵
• (2) 德国翻译家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
• 维兰德(1733-1813):1762年至1766年翻译出版8册莎士比亚作品; • 埃申堡(1743-1820):1775年至1782年用散文的形式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
一、中西译学界对西方翻译史的不同划分 • 6. 斯坦纳(George Steiner):分为四个时期:
• (1)古典译论至18世纪末泰特勒和坎贝尔翻译“三原则”的发表,翻译论述 及翻译理论直接来自翻译实践;

从翻译研究的范式演进看

从翻译研究的范式演进看

2. 翻译(研究)能否成为一门科学? 反方(实践派):劳 陇、张经浩等 正方 (文化派或理论派):谢天振、张南峰、杨自 俭、王东风等西方翻译理论派
二、翻译研究范式演进
1. 翻译研究流派或时期划分
( 1 )奈 达: 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和社 会符号学派( Nida,1984: 9-15 ) ( 2 )根茨勒: 美国翻译培训班派、翻译科学派、 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和解构主义派(E. Gentzler,转引自廖七一,2000:17) ( 3 )吕俊: 语文学研究阶段、结构主义现代语言 学研究阶段、后结构主义研究阶段、建构主义研 究阶段(吕俊,2001:56-58)
He made you a highway to my bed; But I, a maid, die maiden-widowed.
他要借你[软梯]做牵引相思的桥梁, 可是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闺的怨女而死去。 (朱生豪 译) 他本要借你做捷径,登上我的床; 可怜我这处女,活守寡,到死是处女。 (方平 译)
Liberty, Love! These two I need. For my love I will sacrifice life, For liberty I will sacrifice my love.
自由与爱情, 我需要这两样。 为了爱情, 我牺牲我的生命, 为了自由, 我又牺牲了我的爱情。 (兴万生译)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殷夫译)
文化学派:
(1) 翻译研究派
(Translation Studies School )
A. 规范论 ( Norm)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 Gideon Toury: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2) Andrew Chesterman: Memes of Translation (3) Theo. Hermans: Norm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nslation

翻译忠实面面观

翻译忠实面面观

Secondary B MB B M BAM B M -B M B
Tertiary E W WA E -ME ---AE --
Negligible M -M -W A EBA MWBA EAM -W
39
Respect for elders EAM B -W Respect for youth W MABE --Hospitality EA B MW -Inherited Property E -MWAB -Sacredness of Farmland E A -BMW Efficiency W B EM ---------------------------------------------------------------------------------Legend: W=Western cultures E=Eastern cultures B=Black cultures A=African cultures M=Muslim cultures
23
Under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e following are essentially relevant: —— proxemics:the study of people’s use of space; ——kinesics:the study of people’s use of language; ——haptics:the study of people’s touching, ——chronics:the study of people’s use of time.
6
对翻译的界定和忠实的描述是翻译研究的 核心问题。如果对这两个术语不能达成基本一 致的理解,我们对翻译的讨论永远也不会有较 大的进展。 我们对翻译和忠实的观念,通常是由传统 和教育所构建起来的。我们能否稍微超越传统 划定的界限,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翻译?

廖七一翻译研究综述

廖七一翻译研究综述

第 33 卷 第 9 期2020 年 9 月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Vol.33 No.9Sep.2020廖七一翻译研究综述王丽娟(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摘 要:从佛经翻译时期开始,中国的翻译实践活动由来已久,学者们对翻译的理论研究也迅速发展壮大。

从译介西方翻译理论到自身翻译学科的建立,国内学者提出新的理论,众多学者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辛勤耕耘,使中国翻译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廖七一在翻译学发展、翻译批评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研究视野与学术建树。

本文通过梳理廖七一的相关研究文献,旨在向其他学者介绍、阐述其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为未来译学研究提供指导借鉴,丰富译学发展。

关键词:廖七一;翻译学发展;翻译批评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97(2020)09-0111-030 引言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翻译成为连接不同语言和民族必不可少的纽带。

林译小说的盛行、西学翻译现象等对中国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翻译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翻译家及翻译研究者,推动了中国翻译事业的长足发展,廖七一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员。

本文通过梳理廖七一教授的研究论文,帮助译学界了解当前研究趋势,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提供实践经验与理性指导。

廖七一教授现任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研究所所长,在翻译研究领域默默耕耘、辛勤付出,先后出版了《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胡适诗歌翻译研究》等10余部专著,在《中国翻译》等重要期刊共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在翻译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在译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翻译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查询到廖七一教授从2000~2019年共发表学术论文66篇,其中翻译学11篇,翻译批评17篇,诗歌翻译14篇,翻译规范与实践研究18篇,其他类6篇,将诗歌翻译、翻译规范、具体翻译实践融合为一个主题,即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

教学课件:第一章-翻译绪论

教学课件:第一章-翻译绪论

经典翻译案例分析
总结词
通过对经典翻译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学习到一些成功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 的差异,提高对翻译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详细描述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翻译案例,如文学名著、国际会议、商务合同等,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处理文化差异、如何进行语言的转换和调整等方面的技巧,从而更好地掌握翻译 的精髓。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机器翻译
机器翻译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自动将一 种语言的文本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文 本,但需要人工校对和修正。
笔译是将书面文字从一种语言转换为 另一种语言的过程,通常用于文学、 法律、医学等领域的文件翻译。
翻译的标准
准确传达原意
翻译的首要标准是准确传达原 文的含义,确保译文与原文在
意义和风格上保持一致。
语言流畅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和表达方式可 能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翻译时,需要充分了解两种文 化背景,尊重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传统。对于具有 特定文化含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需要进行适当的解释和 调整,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同时,要注意避 免使用带有贬义或褒义的词汇,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文化冲 突。
翻译的历史与发展
活动。随着 历史的发展,翻译逐渐成为不同 文化间交流的重要手段。
翻译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翻译的 需求越来越大,翻译技术也不断 发展,如机器翻译、语音翻译等 。
翻译的基本原则与技巧
翻译的基本原则
忠实、准确、流畅。忠实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准确是指译文要用词准确,表达清晰;流畅是指译文要通顺流畅,易于理解。

廖七一 :翻译与现代白话规范(2010)

廖七一 :翻译与现代白话规范(2010)

2010年6月第26卷 第3期外国语文Foreign Language and L iteratureJun.,2010Vol.26 No.3翻译与现代白话规范廖七一(四川外语学院翻译研究所,重庆 400031)提 要:翻译是引发中国传统语言流变的最重要中介之一。

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晚清以来的语言通俗化趋势及《新青年》等杂志围绕白话展开的论争,构建了现代汉语语言规范;白话语言规范的形成不仅促进了传统文学向现代化的过渡,同时也完成了国人语言与思维的现代化。

关键词:翻译;现代白话;语言规范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414(2010)03-0081-06Tran sl a ti on and the Nor m s of M odern Ch i n eseL I AO Q i2yiAbstract:on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i m portant agents that br ought about the changes and transfor mati on of the nor m s of Chinese language.The literary translati on in vernacular Chinese during the M ay4th move ment,t ogether with the popularizati on of written Chinese since the end of Q ing Dynasty,the argu mentati on for and against the vernacular Chi2 nese in magazines such as La Jeunesse,eventually constructed the nor m s of modern Chinese,which not only hel p s the tra2 diti onal Chinese literature,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mentality of Chinese peop le t o be modernized.Key words:translati on;modern Chinese;nor m s 晚清的白话应用始于传教士翻译的西方书籍和创办的华文报刊;1890年以后中国开明士大夫从“启蒙”、“救亡”出发倡导“言文一致”和语言通俗化,“庚子事变”之后中国涌现出一大批白话报纸,白话逐渐成为潮流。

翻译流派与范式的演进

翻译流派与范式的演进

翻译流派与范式的演进研究范式的演进最明显地反映在翻译理论家划分翻译史的观念上。

纽马克以语言学翻译论的兴起作为翻译前语言学模式时期与语言学模式时期的分界(廖七一,2001:166),认为前语言学模式时期的翻译研究“忽视了翻译与意义、思维以及语言普遍性的关系”,讨论往往局限于原文与译文、直译与意译、优美与忠实之争,理论上没有多大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卡特福德、奈达、费道罗夫、穆南、威尔斯等将系统功能语法、转换生成语法、语言结构、文本功能等引入翻译研究,分析和制定翻译活动中语言转换的规律,成绩卓著,翻译研究局面为之一新。

奈达将翻译研究划分成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Nida,1984:9-15),更加明显地表现了范式的演进。

语文学翻译观注重“语义结构,内容选择和组织的方式”,“详细分析修辞手法,权衡和比较修辞价值”(ibib:9)。

语言学的翻译观将翻译视为比较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强调意义的构成特征和语言结构,力图制定对等转换的规则。

交际学的翻译观着重研究动态使用中的语言,刻意分析文本内容、形式、接受者以及交际情景对翻译的影响。

社会符号学的翻译观以皮尔斯和艾科的符号学理论为理论基石,强调“语言的功能以及这些功能与其他符码的关系”(ibib:11),强调符号、所指和解释者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四种翻译研究模式不仅承前启后,在时间上有相随性,而且在理论假说、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上均有革新和超越:语言学派克服了语文学派将文本孤立于整个语境和情景之外的缺陷;交际学派又克服了语言学派过分倚重语言结构而无视语言交际功能的倾向;而社会符号学派则力图克取交际学无法充分考虑翻译中各种符号交互作用的不足。

根茨勒(E.Gentzler)将当代翻译研究划分为五大流派:美国翻译培训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和解构派主义派,同样体现出翻译观念的嬗变。

美国翻译培训班派将翻译视为一门艺术,认为培训班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学和语言的认识和理解,进而通过翻译经验的交流提高翻译技艺和水平,强调文学翻译中“创造性转换”,注重作品的“文学价值”(廖七一,2000:17)。

由_器_入_道_翻译研究的学科疆界与方向_廖七一

由_器_入_道_翻译研究的学科疆界与方向_廖七一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月/30日/第B06版语言学由“器”入“道”:翻译研究的学科疆界与方向廖七一四川外语学院翻译研究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翻译研究已经经历了从前学科、学科乃至跨学科或泛学科的发展,翻译已不再是简单的技能或文字转换,翻译研究已超越了“器”而进入了“道”的层面。

科学方法是为描述和解释特定对象的属性、行为和现象而设计的程序法则。

翻译研究方法论可分为三个层次:翻译研究的哲学观、翻译研究模式和翻译研究技术。

翻译研究的哲学观预设了我们对翻译研究的性质、范围的认识,也预示了翻译研究范式的演变。

学科构建:霍姆斯翻译研究结构图翻译是与人类文明相生相伴的古老交际活动。

1972年,霍姆斯在《翻译研究名与实》中首次描绘出翻译研究的学科结构图,翻译研究也从随感式、主观印象式的点评发展成为现代意义的学科。

霍姆斯指出:翻译研究是“以翻译行为和翻译产品为基础或为核心的所有的研究活动”。

他将翻译研究划分为纯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两大分支,纯翻译研究又细分为理论翻译研究和描述翻译研究。

霍姆斯的结构图不仅确定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和范围,也确定了翻译研究的路径,即首先对翻译实践活动(应用翻译研究)进行观察、描述,进而概括出规律、原则,然后上升为解释或预测翻译活动的理论。

翻译研究的功能在于确立“描写或预测上述现象”的“普遍原理”。

在霍姆斯提出翻译研究结构图后,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令人眼花缭乱、彼此各异的研究方法、理论学说、研究目的、名词术语和技巧程序”。

首先是翻译研究领域日益扩展:其一端包括了旅行、手势语和跨文化语用学,另一端则涵盖了所有跨文化甚至文化内的谈判与协商,远非霍姆斯当时所能想象。

其次是研究模式、手段和方法日益丰富。

仅以计算机和网络发展为例,语料库研究、IT技术、网络资源、机助翻译等引发了翻译手段和翻译研究技术的深刻变化。

翻译研究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突破或重新调整了传统规划的学科疆界,使翻译研究成为跨学科甚至泛学科的研究领域。

翻译研究方法-实证研究PPT课件

翻译研究方法-实证研究PPT课件
语料库反映语言的真实使用情况,能够避免和克服研究者 的主观臆测,是一种由下至上的研究方法。
14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语料收集和语 言类型方面
单语语料库 双语语料库



用途与语料组 可比语料库 织方面
平行语料库
15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可比语料库 平行单项语料库 平行双向语料库
在有声思维法的研究中,受试者的口述报告会被录音或者录像。然后,研 究者将录音资料转写为文字,即有声思维数据,供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 分析。为了实验中使受试者能够尽量提供完整的数据,受试者往往需要经 过一定的训练。此外,在正式实验前,受试者也会进行模拟有声思维方法 训练。
口述报告 对话 回溯式面谈
19
METHODOLOGY OF TRANSLATION: Empirical
Method
1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实证研究方法
+ 实证研究方法是对译作、翻译过程、译者 在翻译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进行描写、分析 的方法。
+ 目的: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和实验获取新的 数据、新的信息, 获取证据来证明/否定假设 或形成新的假设, 即以数据论证假设。
① 事件相关电位(ERPs) ② 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
21
事件相关电位(ERPs)
+ 事件相关电位是人脑对给予的特定刺激进行认知加工 (如:注意、记忆、思维)时,通过电生理技术,从 头皮表面记录到的大脑电位变化,是与一定心理活动 (即事件引发的不同情绪)相关联的脑电位变化。是 人脑结构对特殊事件或刺激反应时发出的非常小的电 压。事件相关电位是从自发电位中提取出来的,由于 是刺激诱发产生的电位,所以原称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s,简称E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中国翻译研究学科发展概况表现 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与研究机构的设立; 2、研究资料的完善; 3、学科发展的专业化; 4、重要学术活动与研究成果。
11
1、翻译教学与研究机构
从体制上看,目前已成立翻 译学院7个,翻译系5个,翻译研 究中心超过40个,全国性翻译研 究资料中心2个(北京外交学院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
2009年又有25所院校得到授权。总数 达40所。
2010年,MTI审批权已经下放到省市自 治区教育厅或教委。
15
高校性质 名称
北京大学
全 国
复旦大学

中山大学

南开大学
英 语
南京大学

山东大学

综合型高 河南大学




苏州大学 厦门大学

四川大学
中南大学
清华大学
浙江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数量 15
入。
[1] 即有没有翻译理论,或翻译理论有无意义;西方的翻译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
的翻译实际,翻译理论有无普遍性。
9
❖ 2009年,全国翻译学系统建构高层 论坛再次在青岛召开,标志中国译学 研究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研究领域逐渐扩大,向跨学科迈进, 研究方法更加科学,从规约性的研究 向描述性、甚至解释性的研究转化, 研究模式更加多元,体现出比较、互 动等特征。
28
北京大学出版社
18、翻译专业必读书系
29
其他出版社
❖ 北师大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等
30
3、学科发展的专业化
1)IS(Interpretation Studies) 和 TS (Translation Studies) 的分野;
翻译研究:学科发 展现状与范式演进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总体概述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几点共识:
❖对传统价值与观念的重估 ❖文本意义的建构性 ❖翻译本质的重新界定
3
❖ 意义并非自身的固有属性,而是来自我 们读解其属性的方式。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点中,实际招
收翻译研究博士生、并具有一定规模的
学校仅有三分之一;主要有上海外国语
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北京大学;最近发
展比较迅速的有清华大学、广东外语外
贸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
从规模和比例上看,都远远落后于香港
的高等教育。
18
2、研究资料的完善(18套)
13
2006年教育部正式比准复旦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河北师范大 学设置本科翻译专业。到为止, 全国分四批共有近25所院校得到 本科翻译专业的试办权。
14
2007年初,国务院学位办一致通过设 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简称 MTI),首批15个院校得到授权。
❖ 真理如同意义本身一样,不过是我们借 以赋形和命名不同的零散经验的文化工 具的产物。
❖ 人们用来解释世界的策略既不是永恒不 变的,也不是普遍适用的。
4
❖ 意义乃是读者解释的结果,而非作者 意图的产物。
❖ 阅读建构了个体与群体的身份……阅 读是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一种对话、一 种交流……读者自身就是文化背景的 产物——具体说来,是读者所属解释 群体的解码程序的产物。(卡瓦拉罗, 2006:54-60)
8
1987年夏,第一次全国翻译理论研讨会在青岛 举行,标志翻译研究在中国的创始。
2001年全国译学学科建设专题讨论会在青岛召 开,将学科建设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在翻译学科建设过程中,一直伴随着“有无之
辩”和“中西之争”。[1]通过这些论争,中
国译学得到长足的发展,研究范式逐渐脱离
最初对翻译技巧讨论的热衷而向理论研究深来自16北京师范大学8
华东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南京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西南师范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8
北京语言大学
外语院校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解放军外语学院
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四川外语学院
西安外国语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1
合计
17
32
在上述30多个英语语言文学、外国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国外翻译研究丛书(29本) 2、外教社翻译研究丛书 3、翻译专业教材
19
湖北教育出版社
4、中华翻译研究丛书 5、外国翻译理论研究丛书
20
清华大学出版社 6、翻译与跨学科研究系列丛书 7、中华翻译文摘
21
青岛出版社 8、翻译理论与实践丛书
22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9、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 (50余册)
7
一、翻译学科发展现状
1972年,James Holmes 在《翻译研究 名与实》中首先描述了翻译研究的学科内涵 和研究领域,标志着翻译学学科的确立,随 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翻译研究纳入了正 规的教育体制。目前英国有近四分之一的大 学设有翻译系或翻译研究中心,许多能培养 翻译学的硕士和博士。香港主要的七所大学 几乎都能培养翻译学的博士。
10、外语院校翻译系列教材
23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1、国外翻译研究译丛 12、国外翻译研究丛书 13、翻译专业硕士(MTI)教材
24
译林出版社 14、译林学论丛书
2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5、翻译资料与翻译研究丛 书
26
商务印书馆
16、译学新论丛书
27
南开大学出版社
17、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必读 系列
5
❖ 翻译是社会叙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建构民族身份和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 手段;
❖ 翻译研究的终极目标是翻译现象本身。
❖ 翻译研究(理论)只是特定的话语建 构,有自己的针对性和盲区(可证伪 性);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
❖ 不同的翻译理论是相互矛盾的、冲突 的,但同时也是互补的。
6
一、翻译学科发展现状 二、学科结构 三、前学科、跨学科到去(泛)学科 三、研究范式的演进 结语
[1] 易林、田雨:逐渐走向成熟的中国翻译研究——2005年中国译学 研究述评,《中国翻译》,2006年第2期。
12
2005年,中国第一个独立的翻 译学学位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 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上海外国语 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开始招生,标 志着翻译研究的一大突破。
2006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又获 得“翻译学”学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