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演示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X+-代代代-表表表与消积X两极极者的的O相关关关系系+的某X一事物O或人+ X O
X -
20
海德的平衡理论关系图
PO代代P表表个与体P有关系的P 另一个体
P
P
X+代表+与两者相- 关的某-一事物或+ 人 - - +
O+代表积X极的O关系 X O
XO
X
-代+表消极的关系 +
-
-
P
--
O
X
-
P
-+
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 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 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
人们在态度转变过程中遵循“费力最小原则”
19
海德的平衡理论关系图
P
++
O
X
+
P
-
-
O
X
+
P
P
+ - -+
O
XO
X
-
-
P代P表个体
P
P
P
O+代表+与P有关+系的另-一个体 - +
--
介于两者之间→中性的态度
价值的大小决定 态度的强弱
态度对象的客观价值对态度有重要的影响, 但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个体赋予对象的主观价值。
价值观对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 价值观通过影响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
二、态度的心理功能
态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态度的功能有以下几个:
(一)工具性功能: 也叫效用功能或适应功能,这种功能使得人们寻求
后来拉皮尔教授又给他们经过的旅馆与饭店写 了一封信,问他们是否愿意接待亚洲人。结果在 28封回复的信中,90%说他们不会接待。很显 然,他们的态度与行为发生了矛盾。
9
(四)态度与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体核心的信念体系,是个体评价事物与抉择 的标准,是关于什么是 “值得的”的看法。
个体认为对象有价值→肯定的态度 个体认为对象无价值→否定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 度转变
第五节 内容提要
态度的形成 态度的转变 态度的测量
2
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
一、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总的评价 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3
(一)态度的特点
内在性(内在心理倾向); 对象性(人、物、事件、观念); 稳定性(不易改变).
4
(二)态度的成分
认知成分: C (cognition) 情感成分: A (affection) 行为成分: B (behaveior)个体对态度的 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
5
认知 成分
事实 知识 信念 评价
态度
情感 成分
情感 体验 情绪 反应
行为 倾向
预备 反应 行动 倾向
外显 行为
图:态度的成分及其关系
一般情况下,三种成分协调一致。 若不协调时,情感成分 占主导地位。
6
(三)态度与行为
态度含有行为的倾向。
以前的研究:态度决定行为,可以预测行为。
有研究表明:有时行为与态度不一致。 (如:吸烟、表里不一)
信念 人格 原有态度 个体心理倾向
警告 分心 重复
二、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见下页)
17
传递者
沟通Fra Baidu bibliotek息
目标(接受者)
补充资料 情境




可信
差距
(传递者的威信) (双方信息差异) (传递者的立场)
信念
(受者态度难变)
警告
(预先警告受方) (使受方改变) (正反效果)




意图
畏惧
(说服的意图) (受者心理防御) (是否操纵受方) (畏惧不能过强)
O
X
+
P
P
+ - ++
O
XO
X
+
-
21
(二)认知失调理论
• 费斯廷格认为,态度改变是为了维持态度三因素的
一致。如果态度中有两种认知不一致,就会造成认 知失调;如果失调认知的成分多于协调认知的成分 ,则会引起更大的失调;认知失调给个人造成心理 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此时,个体就会 产生清除失调、缓解紧张的动机,通过改变态度的 某些认知成分,达到认知协调的平衡状态;


[说服者吸引力] [信息倾向性]
(单一信息)
(正反两面信息)
信息提供方式
(口头优于书面)
人格
分心
(受者人格因素) (分散受者注意)
(依赖性)
(正反效果)
(自尊)


[个体心理倾向] [信息重复率]
面临压力 (中等频率较好)
(逆反心理)
(心理惯性)
18
三、态度转变理论
(一)海德的平衡理论 海德(Heider 1958)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
12
(三)价值表现功能
态度还有助于人们表达自我概念中的核心价值, 比如一个人青年人对志愿者的工作持有积极的态度, 那是因为这些活动可以使他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而这种责任感恰恰是他自我概念的核心,表达这种 态度能使他获得内在的满足。
13
(四)认知功能
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态度有助于我们组 织有关的知识,从而使世界变得有意义。对有助于 我们获得知识的态度对象,我们更可能给予积极的 态度,这一点相当于认知图式的功能。
指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内心乐于与之 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与之一致的态度。
内化
即内在化。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
与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起来,
进行理智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
16
第二单元 态度的转变
一、态度转变的模型
信息传递者
沟通信息
目标(接收者)
情境
威信 意图 立场 吸引力
差距 畏惧 信息倾向性 信息提供方式
酬赏与他人的赞许,形成那些与他人要求一致并与奖励 联系在一起的态度,而避免那些与惩罚相联系的态度。 如孩子们对父母的态度就是适应功能的最好表现。
11
(二)自我防御功能
态度除了有助于人们获得奖励和知识外,也有助 于人们应付情绪冲突和保护自尊,这种观念来自于 精神分析的原则。比如某个人工作能力低,但他却 经常抱怨同事和领导,实际上他的这种负性态度让 他可以掩盖真正的原因,即他的能力值得怀疑。
7
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实验
拉皮尔(LaPiere 1934)的研究就想说明用
态度预测行为到底有多大的准确性。
30年代初,绝大部分美国人对亚洲人持有负
性种族偏见。为了研究这种偏见的影响,拉皮尔 教
授邀请了一对来自亚洲的年轻夫妻驾车做环美国 旅
行。他的研究想要发现,他们所经过的旅馆和饭

8
结果在3个月的旅行中,他们经过的66家旅馆 只有1家拒绝让他们住宿,而184家饭店没有一家 拒绝他们用餐。
14
三、态度的维度
⒈方向(态度指向:肯定/否定态度对象) ⒉强度(态度方向的程度) ⒊深度(对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 ⒋向中度(态度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⒌外显度(方向和行为的外露程度)
15
四、态度的形成
顺从 (依从)
认同
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表现得与别人 一致,而对客体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情感, 是表面的,多受奖惩原则的支配。 (孩子对长辈的态度、宠物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