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复合材料力学》教学大纲---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复合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高中化学《复合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力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复合材料力学/ Mechanics of Composite Materials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工程力学适用专业:复合材料与工程开课学院(部)、系(教研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复合材料系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复合材料力学是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为培养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高质量专门人才服务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1.复合材料的结构、特点、优点与缺点2.单层板的刚度与强度3.单层板的细观力学4.层合板的刚度与强度等复合材料力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复合材料产品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在传授复合材料力学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根据复合材料各向异性、可设计性的特点,初步掌握复合材料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进行复合材料设计的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一)教学内容1.复合材料的结构、特点、优点与缺点复合材料的结构:复合材料的结构层次,单层板的概念,双向板的概念,单层材料设计、层合板设计和结构设计的概念。

复合材料的特点: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概念,复合材料的可设计性、材料与结构的同一性、结构设计包括材料设计、材料性能对复合工艺的依赖性的概念。

复合材料的优点与缺点:比强度、比模量的定义,疲劳性能、减振性能、破损安全性能、耐化学腐蚀性能、电性能、热性能的特点,复合材料模量、层间性能、性能离散性大等概念。

2.单层的刚度与强度单层板的正轴刚度:正轴与偏轴的概念,单层板的正轴应力-应变关系,柔度与刚度的定义,柔度、刚度与工程弹性常数的关系。

单层板的偏轴刚度:应力转换和应变转换公式,单层板的偏轴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式,应变-应力关系式的确定,偏轴工程弹性常数与正轴弹性常数的转换关系。

单层板的强度:单层板的基本强度的概念,最大应力准则和最大应变准则公式,蔡-希尔(Tasi-Hill)强度准则和霍夫曼(Hoffman)准则强度条件,蔡-吴(Tsai-Wu)张量准则,单层板强度的计算方法。

复合材料力学课程设计

复合材料力学课程设计

复合材料力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复合材料的定义、分类和基本性质,掌握复合材料的基本力学原理;2. 使学生掌握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表征方法,了解影响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因素;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复合材料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并能解决简单问题。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和力学知识分析复合材料力学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设计复合材料结构的能力,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复合材料和结构;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计算等方法,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复合材料及其力学性能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材料科学的热爱;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探讨问题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3. 使学生认识到复合材料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二年级选修课程,旨在让学生在掌握力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质及其应用。

学生特点:高二学生在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有一定基础,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目标导向,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复合材料概述- 复合材料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2. 复合材料基本力学原理- 弹性力学基础理论- 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复合材料的强度理论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表征- 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力学性能参数- 力学性能测试方法及设备- 影响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因素4. 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原则- 复合材料选材及结构优化- 复合材料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案例5. 复合材料力学问题分析- 简单复合材料结构的力学分析- 复合材料力学问题的求解方法- 复合材料力学问题的实验研究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复合材料概述第二周:复合材料基本力学原理第三周: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表征第四周: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第五周:复合材料力学问题分析教材章节:第一章:复合材料概述第二章:复合材料基本力学原理第三章: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表征第四章: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第五章:复合材料力学问题分析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紧密关联,旨在确保学生掌握复合材料力学的基本知识和实践应用,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一、专业定位与目标我们需要明确专业定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涉及材料制备、性能、结构与加工工艺的综合性学科。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材料制备、加工、应用等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卓越工程师。

二、课程设置与体系1.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化学、大学英语等,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2.专业基础课程:材料科学导论、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力学、材料加工工艺等,让学生了解材料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加工方法。

3.专业核心课程:金属学、陶瓷学、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纳米材料、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等,深入探讨各类材料的特点与应用。

4.实践课程:实验课、实习、实践项目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5.选修课程: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选修相关课程,如材料分析与测试、材料成型工艺、材料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等。

三、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1.实践教学:加大实验课时,增加实习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专业知识。

2.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3.学术交流: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动态。

4.企业合作:与材料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四、师资队伍建设1.引进高层次人才: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主讲教师。

2.加强师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3.建立教学团队:以课程为纽带,形成教学团队,共同推进专业建设。

五、评价体系与反馈1.学生评价:通过期末考试、课程设计、实践报告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师评价:通过教学质量评价、科研成果等,评价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3.反馈与改进:根据评价结果,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六、展望与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

我们需要不断调整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需求。

力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

力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

工程力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一级学科:力学(学科代码:0801)二级学科:工程力学(专业代码:080104)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独立担负本专业领域技术工作的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为:1、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本学科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动态。

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1、岩体力学与土力学2、复合材料力学与结构设计3、道路桥梁材料及其力学行为4、计算力学与工程力学中的反问题5、工程结构动力分析与抗震6、材料损伤与疲劳强度7、工程结构分析三、学制、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一般为2至3年(特殊情况者可延长至5年),实行学分制。

毕业总学分不低于29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5学分,学位课程学分不低于19学分,必修环节不低于4学分。

五、实践环节在学期间,必须参与实践教学,可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1、课程实践:一般在校内实验中心、工程中心和研究中心等单位完成,主要进行专业课程实践和科研技能训练,由指导老师负责落实,可采取“助教、助管、助研”等形式,包括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参加学术讨论会,进行社会调查等。

2.专业实践:依托校外实践基地,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特别是重大横向科研项目,在校内外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进行专业实践和综合应用能力训练。

参加实践环节的学生完成实践报告,经指导教师检查、评阅后,合格者记2学分。

六、选题报告及中期考核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调查实际情况和参加研究工作,提出学位论文选题报告,经审核后确定学位论文题目。

以“卓越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的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以“卓越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的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身的评价外 , 更值得关心的是学生在学习了这门课程后能 否加深对主干课程知识 的理解并将其融合到实践应用之 中。 通过调查 , 我们欣喜的发现 , 不少学生已经在电子专业 各 主干 方 向 的科 研工 作 中将 M a l f a b 作 为 一项 重 要 工具 来 使用 。 例如 , 2 0 1 1 级硕士生邓雄彰将 M a t l a b选做其对纳米 碳基器件进行器件建模的工具 ;电子科技系 E D A实验室
理解 。比如 : 在讲 到 K i r k e n d a l l 效应 的 时候 , 我们 除 了解 释
断提高,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在知识体系构造方面也逐步揉 和 了金 属 、 无机非金属、 高 分 子等 材 料 共 同 的科 学 原 理及 技术基础 , 配合课程建设 , 开设了具有特色的实验教学环 节。 由于材料科学基础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计划里最 先开 设 的学科 基 础课 程 , 所 以材科 科 学领 域 的一 些基 本 概 念、 材料设计的一般研究思想和方法都随内容编排在该课 程中 , 使 得 该课 程 显 得 知识 点 比较 庞 杂 和 零碎 , 由于 原 课
【 教改创 新 】
以“ 卓越 工程师” 为培 养 目标 的材料 科学基础课程改革 与实践 雷 丽文 , 王Fra bibliotek( 武汉理工大学
攀, 祝振奇 , 顾少轩 , 黄学辉
武汉 4 3 0 0 7 0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湖北
摘要 : 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背景下进行材料科 学基础的改革对提高材料类学生的工程 实践能力、 培养工程人 才, 有着举 足 轻重 的作 用 。本文 针对 该课 程 的特 点 , 对课 程 内容 进行 重新 编排 , 并 把课 程 的 实验 体 系独 立 出来 , 突 出实验 课 程的重要性 , 同时, 加大网站的建设和青年教师的培养。这些改革实践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积极性 , 适应 了卓越

武汉理工大学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武汉理工大学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二○一一年十二月目录1. 专业基本情况 (1)1.1依托学院概况 (1)1.2专业发展历史与学科优势 (1)1.3专业规模 (1)1.4专业特色 (2)1.5师资队伍 (2)1.6学生培养质量 (6)2.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 (6)2.1办学条件 (6)2.2教学研究基础 (7)2.3校企合作 (7)3. 试点规模及学制 (8)3.1专业规模 (8)3.2学生来源 (8)3.3卓越工程师学制 (9)4. 合作培养依托单位(协议见附件1) (10)4.1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下属企业联合培养协议 (10)4.2其它合作培养依托单位协议 (10)5. 培养方案 (11)5.1本科阶段的培养方案 (11)5.1.1培养目标和要求 (11)5.1.2培养模式 (12)5.1.3培养理念与思路 (13)5.1.4课程体系设计及学分要求 (13)5.2硕士阶段的培养方案 (15)5.2.1培养目标及要求 (15)5.2.2培养模式 (16)5.2.3课程体系设计及学分要求 (16)5.2.4培养标准实现途径 (18)6. 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18)6.1组织保障 (18)6.1.1组织机构建设 (18)6.1.2交流平台建设 (19)6.2质量保障与监控办法 (19)6.2.1校内学习阶段 (19)6.2.2企业学习阶段 (20)6.3学生校外学习期间相关要求及注意事项 (22)7. 工程教育改革理论研究 (22)7.1工程教育思想和教学规律研究 (22)7.2工程教育理论探索 (23)附件1: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书 (25)附件2: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标准 (26)附件3: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计划 (35)附件4: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标准实施矩阵 (43)附件5: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知识能力大纲 (50)附件6: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企业培养方案 (53)附件7: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60)1. 专业基本情况1.1依托学院概况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6个本科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材料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2024武汉理工复合材料大纲

2024武汉理工复合材料大纲

2024武汉理工复合材料大纲一、课程介绍本专业主要从事复合材料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教学及研究工作,培养学生具备复合材料领域的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为国家和地方的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电子、建筑、能源等行业的发展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复合材料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目标1.掌握基本的材料学、力学、工程力学、热力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理论和知识,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专业知识;2.掌握复合材料的加工制备、表征与评价、应用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扎实的实验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3.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等工作;4.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一定的工程项目管理和市场经济意识;5.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能够适应现代制造业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三、主干课程1.材料力学2.复合材料力学3.复合材料制备技术4.复合材料表征与评价5.复合材料应用与管理6.复合材料设计与制造7.复合材料工程实践8.复合材料科研方法9.复合材料改性技术10.复合材料结构设计11.复合材料环境影响12.复合材料材料科学基础四、实践环节1.材料实验2.复合材料制备实验3.复合材料表征实验4.复合材料成型实践5.复合材料应用技术实训6.复合材料设计实践7.复合材料科研实践五、实习环节1.企业实习2.社会调查3.综合设计4.仿真计算5.产品开发六、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选择一个复合材料领域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或应用研究,并完成一定的毕业设计报告和成果展示。

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恰当的时间完成对所选题目的策划、调研、实验、计算、仿真、设计等工作,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报告和成果展示。

七、教学要求1.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知识;2.注重实践技能和工程实践的培养,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3.注重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指导,发展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意识;4.注重实习环节和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5.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三、政策措施为了“卓越计划”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制定和完善了生源选拔、学藉管理、学生管理、教师培养、资源配置、学生就业、免推工程硕士研究生等相关制度,各相关学院也积极积极出台有效果措施,为试点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障。

1、经费落实。

学校设立了“卓越计划”专项基金,同时在学院经费划拨与投入上,优先保障试点专业经费需要和条件建设。

增加实习经费,在学生实习经费由165元/生年增加到225元/生年的基础上,还为第一批试点专业设立了60万元专项实习经费。

2、生源选拔。

“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在学生进校的军训期间,根据学生自愿报名情况,通过外语、数学等科目考试,结合高考成绩择优录取,确保生源质量。

3、学生管理。

试点专业学生采取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采取学校现有学生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专业导师的作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

信息工程学院在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试点班中试点开展“周末半小时,教授面对面”活动,将晚点名工作与加强学风建设紧密结合,每周每次点名均邀请一名教授与学生进行交流。

一方面突破周末晚点名常规的点名和任务布置功能;另一方面赋予和强化教授在学风建设和教育引导学生方面的重要责任,发挥辅导员和教授的协同作用,以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加上教授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形成合力来教育引导学生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4、校企合作。

学校明确“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和相关企业签订“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协议,以学校名义和企业签署。

同时将“卓越计划”相关专业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纳入“xx计划”建设体系,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

各试点学院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卓越计划”研讨会制度,定期如开会议,讨论研究培养方案的修订、学生管理、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企业实习实训、培养质量监控等方面工作。

5、教师能力提升。

学校人事部门和教务处制订了三个方面制度确保目标实现:第一,青年教师国际化能力培养工程,创造条件、加大投入,保证青年教师通过1年以上的国际化交流培养,提升其国际交流沟通能力;第二,出台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1年以上,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建立青年教师助教实践和教师技能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武汉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武汉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学院组织专家开展了广泛调研,并 得到了中国建材协会、相关企业与研究院所的大力支持。2010 年学校与我国最 大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申请建设“国家 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并于 2011 年获得批准。同时成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管 理委员会”,负责中心的总体建设、管理、运行与监督,为培养计划的实施提供 组织保障。
专业师资队伍情况见附件1
二、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
1、丰实的教学研究基础
我校是教育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 业分会的主任单位,长期参加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在培养学生工程素质方面 已经做了大量的改革和相关的探索。针对如何提高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生工程 实践能力的教学研究项目——“无机非金属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整体优化的研 究与实践”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无机非金
2、优越的校内保障条件
专业所属材料学科处于国内一流水平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所属的材 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 加工工程是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 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拥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是学校 在国际、国内最有影响的特色与优势学科,在无机非金属材料方面保持着国内先 进水平。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培养方案
二○一一年十一月
目录
一、专业基本情况 .......................................................................................................1 二、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 .......................................................................1 三、试点规模及学制 ...................................................................................................3 四、合作培养依托单位 ...............................................................................................4 五、本科阶段培养方案 ...............................................................................................5 六、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14 七、工程教育改革理论研究 .....................................................................................18 附件 1 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20 附件 2 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专业标准 ......................................................................23 附件 3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学校培养标准实现途径 ................................28 附件 4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培养计划 ..................................................37 附件 5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 ..................................46

复合材料工程 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工程   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工程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420208Z10课程名称:复合材料工程/Composite Engineering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学时/学分:48/3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工程材料基础适用专业:航空航天工程教材、教学参考书:(1)闻荻江主编. 复合材料原理.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2)沈观林主编. 复合材料力学.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3)赵美英主编. 复合材料结构力学与结构设计.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4)刘亚雄主编. 复合材料工艺及设备.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复合材料工程课程是航空航天工程专业复合材料方向的核心专业课程,课程设置目的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深度,系统的了解有关复合材料原理、宏观力学、细观力学和各类复合材料的工艺的基本理论、成型方法及生产设备,将复合材料的基本理论与制备和加工联系起来。

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对复合材料的基本理论、设计原则和制造方法等有较全面的了解,能熟练掌握复合材料结构分析、设计和实现的基本原理与步骤,为从事复合材料及其相关行业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掌握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熟悉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能够根据工程需要,对复合材料制品从微观或亚微观水平上选定合适的基体和增强体或功能体,确定合适的表面处理技术和成型工艺,使基体和增强体或功能体有良好的界面,从而达到预期的性能指标,形成复合材料开发的基本知识结构。

能力:能利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以及弹性力学的知识,通过复合材料结构单元的力学分析方法以及复合材料结构分析原理,对复合材料产品进行设计与优化;掌握复合材料的各种成型工艺,能根据复合材料制品结构和功能特点,确定合适的成型工艺及设备,从而实现预期的性能指标。

素质:通过课程中的分析讨论辩论培养分析沟通交流素质,建立复合材料设计制备到应用的思维模式,提升理解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的基本素质。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06级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06级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06级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一、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复合材料与工程领域基础知识面较宽、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较强,能从事复合材料与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艺与设备设计、新产品研制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适应社会的高层次、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复合材料与工程的基础理论,掌握复合材料的制备、组成、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接受各种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分析及检测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开发新型复合材料、研究新工艺、改善复合材料性能和提高复合材料产品质量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复合材料的基础理论和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复合、材料设计等专业基础知识;2.掌握复合材料性能检测和产品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具有研究和开发新型复合材料、新工艺的初步能力;3.掌握复合材料的成型加工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选择设备进行复合材料研究、复合材料设计、复合材料开发的初步能力;4.具有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必须的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5.具有开展复合材料研制与生产的技术分析和经济管理的初步能力;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开展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与一定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课程:工程力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及物理、材料化工基础、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B、材料复合原理、复合材料学、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复合材料力学、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四、特色课程材料复合原理、复合材料学、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复合材料力学、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五、学制与学位修业年限:4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六、最低毕业学分规定七、理论教学进程表八、实践教学进程表九、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表十、其它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程,平均每学期16学时,一般按专题进行,在第七学期末考核,计 2个课外学分,具体由学校学生工作部、各学院学工办负责组织落实。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力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力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力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吕泳;陈建中;黎明发;张红旗;王珍【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年(卷),期】2018(000)014【摘要】力学专业开设的专业实验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利用已学习的理论知识、实验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工程、项目中的问题.现阶段的专业实验内容还停留在常规实验上,已不能满足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要求,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实验教学团队结合培养大纲的要求,利用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将工程问题作为实验项目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新一届学生的教学效果上看,较好地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总页数】2页(P116-117)【作者】吕泳;陈建中;黎明发;张红旗;王珍【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武汉 430070;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武汉430070;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武汉 430070;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武汉 430070;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武汉 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0【相关文献】1.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畜产品加工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J], 涂勇刚;徐明生;姚瑶;吴少福;杜华英2.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J], 边晶梅3.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J], 林高用;邓小铁;刘立斌;张鸿4.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焊接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J], 杨成刚;刘奋成;柯黎明5.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J], 刘凤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汉理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武汉理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二○一一年二月目录1. 专业基本情况 (1)2.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 (2)2.1以我校汽车行业特色和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为基础 (2)2.2以工程力学专业的深厚沉淀和雄厚实力为基础 (3)3. 试点规模及学制 (9)4. 合作培养依托单位 (11)5. 本科阶段培养方案 (11)5.1培养目标和要求 (11)5.2培养模式 (12)5.3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 (13)5.4课程体系设计及学分要求 (13)6. 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17)6.1组织保障 (17)6.2条件保障 (19)6.3健全校内质量监控体系,落实教学过程监控 (20)6.4规范管理,建立实习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企业实践质量 (21)6.5建立学院与企业定期沟通的协商机制 (23)7. 工程教育改革理论研究 (23)7.1工程力学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构建 (23)7.2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建立 (24)7.3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的研究 (25)附件1 武汉理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 (27)附件2 武汉理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企业阶段培养方案 (33)附件3 武汉理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36)1. 专业基本情况武汉理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是在老一辈著名力学家王龙甫教授的关怀和指导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

自1986年本专业开始招生时起,以著名力学家王龙甫先生为学术带头人的团队就确立了坚决保证办学质量的基本原则,举全系之力悉心培育。

由于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本专业毕业生受到社会和市场的广泛欢迎。

近几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达到95%左右,有超过30%的毕业生考取力学、结构工程、材料、汽车工程、计算机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遍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等高校和院所。

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20XX年6月教育部批准了第一批61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高校名单,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培育计划。

作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部属行业背景高校,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将之列入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秉承…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校训精神,按照…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以面向和引领建材建工、交通运输、机械汽车为特色,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动力,合作共建,加大投入,实施…卓越人才培养工程‟,努力培养…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思路,出台政策,加大投入,全面推动“卓越人才培养工程”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一、基本情况武汉理工大学“卓越人才培养工程”涉及六个专业,分别是:复合材料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支撑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一级学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国家第二批特色专业,国家重点学科支撑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第四批国家特色专业,国家重点学科支撑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第三批国家特色专业,国家重点级重点学科支撑专业),车辆工程(第五批国家特色专业,省级重点学科支撑专业),物流工程(第六批国家特色专业,国家重点学科支撑专业)。

这六个专业是我校优势突出与特色鲜明的专业,办学基础扎实,师资力量雄厚,拥有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与建材建工、交通运输、机械汽车三大特色行业联系紧密,在“质量工程”所涵盖的规划教材、教学团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方面均有立项。

我校在“卓越人才培养工程”所涉专业遴选工作中的高起点,高标准,为我校“卓越人才培养工程”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卓越人才培养工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卓越计划”工作进展情况(一)学校层面“卓越计划”工作成效学校党委、行政领导高度重视“卓越计划”在我校的贯彻实施,制定了《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阐明了学校实施“卓越计划”的基本思路,建立了实施“卓越计划”的保障体系,并提出实施“卓越计划”的具体措施:1、成立了“卓越计划”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成立了“卓越计划”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任副组长任副组长,校长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工作部、计划财务处、人事处、国资处、学校董事会、校友会、各相关学院负责人参加,全面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作者:————————————————————————————————日期: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二○一一年十月目录1。

专业基本情况 (1)2.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 (2)2.1教学研究和办学效果 (2)2。

2校内支撑和保障条件 (2)2。

3产学合作培养基础 (4)3. 试点规模及学制 (5)4. 合作培养依托单位(协议见附件1) (5)5。

本科阶段培养方案 (6)5.1 培养目标和要求 (6)5。

2 培养模式 (7)5。

3 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 (8)基础科学知识 (8)5。

4 课程体系设计及学分要求 (9)6。

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15)6.1 组织保障 (15)6.2 条件保障 (16)6.3 健全校内质量监控体系,落实教学过程监控 (17)6.4 规范管理,建立实习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企业实践质量 (18)6.5 建立学院与企业定期沟通的协商机制 (20)7。

工程教育改革理论研究 (20)7.1 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构建 (20)7.2 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建立 (21)7.3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的研究 (22)附件1: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自动化专业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书 (23)附件2: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现场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 (24)附件3: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方案 (29)附件4: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 (38)附件5: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46)1. 专业基本情况武汉理工大学有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以及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机与电器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合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复合材料力学/ Mechanics of Composite Materials
学时/学分:32/2
先修课程:工程力学
适用专业:复合材料与工程
开课学院(部)、系(教研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复合材料系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复合材料力学是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为培养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高质量专门人才服务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
1.复合材料的结构、特点、优点与缺点
2.单层板的刚度与强度
3.单层板的细观力学
4.层合板的刚度与强度
等复合材料力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复合材料产品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在传授复合材料力学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根据复合材料各向异性、可设计性的特点,初步掌握复合材料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进行复合材料设计的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教学内容
1.复合材料的结构、特点、优点与缺点
复合材料的结构:复合材料的结构层次,单层板的概念,双向板的概念,单层材料设计、层合板设计和结构设计的概念。

复合材料的特点: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概念,复合材料的可设计性、材料与结构的同一性、结构设计包括材料设计、材料性能对复合工艺的依赖性的概念。

复合材料的优点与缺点:比强度、比模量的定义,疲劳性能、减振性能、破损安全性能、耐化学腐蚀性能、电性能、热性能的特点,复合材料模量、层间性能、性能离散性大等概念。

2.单层的刚度与强度
单层板的正轴刚度:正轴与偏轴的概念,单层板的正轴应力-应变关系,柔度与刚度的定义,柔度、刚度与工程弹性常数的关系。

单层板的偏轴刚度:应力转换和应变转换公式,单层板的偏轴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式,应变-应力关系式的确定,偏轴工程弹性常数与正轴弹性常数的转换关系。

单层板的强度:单层板的基本强度的概念,最大应力准则和最大应变准则公式,蔡-希尔(Tasi-Hill)强度准则和霍夫曼(Hoffman)准则强度条件,蔡-吴(Tsai-Wu)张量准则,单层板强度的计算方法。

3.单层板的细观力学
细观力学:复合材料细观力学,复合材料宏观力学的概念,材料力学方法,弹性力学方
法、半经验方法的概念。

复合材料的密度和组分材料的含量:体积密度、质量密度的定义及与组分材料含量的关系。

复合材料弹性常数的预测:串联模型的弹性常数,纵向弹性模量、横向弹性模量、泊松比、面内剪切弹性模量的计算,并联模型的弹性常数,纵向弹性模量、横向弹性模量、泊松比、面内剪切弹性模量的计算,组合模型的弹性常数,蔡-韩(Tsai-Hahn)的修正公式。

复合材料基本强度的预测:纵向拉伸强度、纵向压缩强度的概念,正交织物的弹性常数和强度预测,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与强度。

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分析:应力传递理论的概念,单向短纤维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强度,随机取向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强度,短纤维复合毡增强复合材料的弹性常数和强度。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与强度:基本概念。

湿、热膨胀系数的细观力学分析:纵向热膨胀系数,横向热膨胀系数,纵向湿膨胀系数,横向湿膨胀系数。

4.层合板的刚度与强度
一般层合板的弹性特性:变形分析,层合板内力的一般表达式,一般层合板的弹性特性。

单层板的刚度:各向同性单层板,横观各向同性单层板,参考轴与主轴一致的正交异性单层板,参考轴与主轴不一致的正交异性单层板的刚度。

层合板的刚度:各向同性层组成的对称层合板,对称正交铺设层合板,规则对称角铺设层合板,反对称层合板的刚度,平性移轴定理。

层合板的强度:层合板各层的应力-应变分析,强度分析,考虑湿热应变的单层板应力与应变关系,考虑湿热应变的层合板内力与应变关系,层合板的湿热应变,层合板的残余应变和残余应力。

(二)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下列基本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复合材料的结构层次,单层板,层合板,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可设计性、比强度、比模量,层间性能,正轴与偏轴,柔度与刚度,细观力学方法,
2.正确理解下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霍夫曼(Hoffman)准则强度条件,蔡-吴(Tsai-Wu)张量准则,单层板强度的计算方法,复合材料弹性常数的蔡-韩(Tsai-Hahn)的修正公式,一般层合板的内力-应变关系,层合板的强度计算。

3.牢固掌握下列公式:
单层板的正轴应力-应变关系,柔度、刚度与工程弹性常数的关系式,最大应力准则和最大应变准则公式,蔡-希尔(Tasi-Hill)强度准则,混和法则,刚度系数的计算公式。

4.熟练运用下列公式和方法:
应力转换和应变转换公式,单层板的偏轴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式,应变-应力关系式的确定,偏轴工程弹性常数与正轴弹性常数的转换关系,复合材料弹性常数的预测材料力学方法。

5.会运用材料力学方法预测一些简单复合材料的弹性常数,及进行简单的复合材料力学分析。

(三)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时数为32学时,课内学时分配如下表:
(四)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
1.复合材料的结构、特点、优点与缺点
重点:复合材料的可设计性, 复合材料的结构层次, 比强度、比模量的概念,复合材料模量、层间性能概念。

难点: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概念。

2.单层的刚度与强度
重点:正轴与偏轴的概念,单层板的正轴应力-应变关系,柔度与刚度的定义,柔度、刚度与工程弹性常数的关系,最大应力准则和最大应变准则公式,蔡-希尔(Tasi-Hill)强度准则和霍夫曼(Hoffman)准则强度条件。

难点:应力转换和应变转换公式,单层板的偏轴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式,应变-应力关系式的确定,偏轴工程弹性常数与正轴弹性常数的转换关系,蔡-吴(Tsai-Wu)张量准则,单层板强度的计算方法。

3.单层板的细观力学
重点:细观力学,宏观力学的概念,复合材料弹性常数预测的材料力学方法,弹性常数预测的蔡-韩(Tsai-Hahn)的修正公式,纵向拉伸强度、纵向压缩强度的概念难点:复合材料弹性常数预测的弹性力学方法、半经验方法的概念,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与强度的概念与预测。

4.层合板的刚度与强度
重点:一般层合板的变形分析,层合板内力的一般表达式,一般层合板的弹性特性,各向同性单层板、横观各向同性单层板、参考轴与主轴一致的正交异性单层板,参考轴与主轴不一致的正交异性单层板的刚度的概念,各向同性层组成的对称层合板,对称正交铺设层合板,规则对称角铺设层合板,反对称层合板的刚度。

难点:层合板各层的应力-应变分析,层合板的强度分析与计算等。

三、课程改革与特色
本门课程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开设了复合材料性能实验课,进行了计算机考试与笔试相结合的考试改革。

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主编:王耀先,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或修订时间:2001年9月
参考书: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主编:李顺林、王兴业,出版社: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或修订时间:1993年
《复合材料力学基础》,主编:刘锡礼、王秉权,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或修订时间:1993
《复合材料细观力学》,主编:杜善义、王彪,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或修订时间:1998
《Mechanics of Composite Materials 》第二版,主编:Robert M. Jones,出版社:Talyor & Francis, Inc.,出版或修订时间:19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