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词题材构成解读南宋初期之诗词观——以南宋陆游、辛弃疾、姜夔为例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九章辛弃疾和南宋中期词人的拓展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九章辛弃疾和南宋中期词人的拓展

第九章辛弃疾和南宋中期词人的拓展1.12世纪下半叶,以辛弃疾、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和姜夔等词坛主将为代表的“中兴”词人群把词的创作推至高峰。

2.辛弃疾词的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而与苏轼并成为“苏辛”。

3.辛派词人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而且可以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

4.词的创作手法不仅借鉴诗歌的艺术经验,“以诗为词”,而且吸取散文的创作手段,“以文为词”;词的语言在保持自身特有的音乐节奏的前提下,也大量融入了诗文中的语汇。

5.词人以一种开放性的创作态势容纳一切内容,利用一切创作手段和蕴藏在生活中、历史中的语言,空前的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作的艺术表现力,最终确立了词体与五七言诗分庭抗礼的文学地位。

(词体地位的正式确立并得到普遍认同,约始于宋南渡前后。

)6.姜夔、史达祖、高观国、卢祖皋、张辑等人另成一派,形成与辛派双峰对峙的局面。

一、辛弃疾的创作道路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今存《稼轩词》、《稼轩长短句》。

2.创作道路(1)英雄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2)“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3)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3.创作主张辛弃疾写词,有着自觉而明确的创作主张,即弘扬苏轼的传统。

把词当做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

辛弃疾空前绝后地把自我一生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

辛词情怀雄豪激烈,意象雄奇飞动,境界雄伟壮阔,语言雄健刚健,有一种雄豪壮大之美。

二、辛词的艺术世界(辛弃疾在词境开拓上的贡献)(一)、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1、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许,崇拜英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抒写出英雄的精神个性,“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霜天晓角·赤壁》);述说英雄的使命:“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风格与创作背景解析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风格与创作背景解析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风格与创作背景解析引言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自唐代发展至宋代更加繁荣。

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许多杰出的词人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

其中,辛弃疾是一位备受推崇的宋代词人。

他以其独特的词作风格和丰富的创作背景而著称。

本文将深入分析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和创作背景,带领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位杰出的词人。

辛弃疾的词作风格情感激烈辛弃疾的词作风格以其情感的激烈表达而著称。

他的词充满了激情和悲壮,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不满。

辛弃疾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所处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环境使他感到异样的苦闷和困惑。

因此,他通过他的词作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不满和对生活的热切期望。

痛斥时弊辛弃疾的词作中经常痛斥时弊,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们的苦难。

他对士人的堕落、官员的贪污和社会的腐败感到非常愤慨,他用自己的词作向这些不公和不义说不。

辛弃疾的痛斥时弊的词作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使人们反思社会的问题,追求真理和公正。

表现个人命运的变幻辛弃疾的词作中还常常表现个人命运的变幻。

他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曲折,从武将到被贬官,从荣耀到落魄。

这些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和词作风格。

他的词作中充满了对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的困惑。

辛弃疾通过他的词作与读者分享了他的痛苦和迷茫,代表了一个时代中普通人的心声。

智慧和才情的展示辛弃疾的词作中不仅表现了他的情感和命运,同时也展示了他的智慧和才情。

他善于使用修辞和意象,使他的词作充满了美感和力量。

他的词作中常常隐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辛弃疾的词作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智慧和才情的展示。

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士人文化的影响辛弃疾生活在一个士人文化盛行的时代,这种文化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士人文化注重个人修养,讲究礼仪和人际关系。

辛弃疾的词作中常常表现了对传统价值观的追求和对士人文化的推崇。

这种影响使他的词作更加含蓄和充满了哲理。

政治局势的变动宋代是一个政治局势变动频繁的时代,这也对辛弃疾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从陆游、辛弃疾、姜夔的咏梅诗词解读诗词互渗

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从陆游、辛弃疾、姜夔的咏梅诗词解读诗词互渗

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从陆游、辛弃疾、姜夔的咏梅诗词解读诗词互渗许芳红【摘要】诗词同源异流,但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又相济为用.文章在对陆游、辛弃疾、姜夔咏梅诗词的对比中,表现出他们的诗词观念,发现当时诗词互渗的一般状况.文章认为陆游、辛弃疾、姜夔之咏梅诗词在命意立心方面并没有显著区别,但在情感的深微与浓烈方面,词还是远远高于诗,它依然保持着“言长”之特点,表现出空灵幽邈的风格特色,而诗更质朴直率,诗词依然保持着明显的文体区别.【期刊名称】《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4)006【总页数】7页(P31-37)【关键词】咏梅诗词;诗词观念;诗词互渗【作者】许芳红【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22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据说“梅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晋,梅花已见于五言诗歌咏,到梁、陈之际,梅花在五、七言诗中成为歌咏主角。

从唐至宋,咏梅诗超过千首,宋更是“一代咏梅成正声”。

《四库全书〈梅苑〉提要》云:“昔屈、宋遍陈香草,独不及梅,六代及唐,篇什亦寥寥可数。

自宋人始绝重此花,人人吟咏。

”[1]2803宋人爱梅近痴、近狂,范成大编《梅谱》,黄大舆著《梅苑》,张鎡曾植梅三百株于玉照堂,并作《梅品》,南宋人赵紫芝甚至言:“但能饱吃梅花数斗,胸次玲珑,自能作诗。

”[2]562陆游也是这爱梅热潮中的歌咏者,他曾宣称“我与梅花有旧盟,即今白发未忘情”(《梅花》),“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

清代姚莹在其《论诗绝句》中曾言:“平生壮志无人识,却向梅花觅放翁。

”[3]梅花与陆游同在,是陆游的精神伴侣与寄托。

在《剑南诗稿》中共有咏梅诗155首,占全诗的千分之十七,在《放翁词》中有咏梅词3首,占全词的千分之二十一。

姜夔更是与梅花难分彼此,缪钺在《论姜夔词》中说:“姜白石所以独借梅与荷以发抒而不借旁的花,则是由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其品最清;梅花凌冰雪而独开,其格最劲,与自己的性情相合。

南宋词情感类型

南宋词情感类型

南宋词情感类型南宋时期以其细腻、婉约、风雅的词风而闻名于世。

宋代文人在传统的诗词创作基础上,以个人的体验和感情为基础,创造出了许多充满自身情感的词篇。

从情感类型上来说,南宋词可分为以下几类:1. 怀古之情南宋时期,由于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文人常常怀念过去的繁荣与辉煌,抒发自己对旧社会的怀念之情。

这类词作常常以古代名人、历史事件或遗址为背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沧桑之感。

如辛弃疾的《夜雨寄北》:“凉雨夜,竹声何处觉,铜炉香薰晚。

”表达了对北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山水之乐南宋时期的文人士大夫,常常游历名胜,登山望水,寻幽访胜,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将自然景物与自己的感受相融合,表达出对山水的喜爱之情。

如杨万里的《秋思》:“银烛明来忽照江,微雾荡漾初天凉。

沙堤草色愁人别,绿遶红蓼一行长。

”将秋天的江景与内心的思念紧密联系,形成一幅幅美丽的词图。

3. 爱情之苦南宋时期是情词的鼎盛时期,词人们多以爱情为主题,表达自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对失去爱情的痛苦,以及对爱情纠葛的深思熟虑。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表达了一种对于爱情的迷茫与无奈。

4. 忧国忧民之情南宋时期,面对辽金党争和南宋的内忧外患,文人们常常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生苦难的关怀。

这类词作常常批判社会黑暗与政治腐败,呐喊民生之痛苦。

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江城如剪梦如漓,梦披黄叶美人迷。

残月穿窗遥破箸,犹惊梯影洒簷西。

”表达了对社会风气沉沦的忧愤之情。

总而言之,南宋词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深邃的内涵,为后世词坛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无论是怀旧之情、山水之乐、爱情之苦还是忧国忧民之情,这些情感类型都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这种情感的深入人心,使得南宋词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永远闪耀在文学史的长河中。

宋代诗人陆游的诗歌写作特点与时事评论

宋代诗人陆游的诗歌写作特点与时事评论

宋代诗人陆游的诗歌写作特点与时事评论
一、引言
介绍宋代诗人陆游的背景和地位,概述他在政治和文学方面的重要性。

二、陆游的诗歌写作特点
1.唯美抒情:陆游以婉约诗为主,注重情感表达,善于描绘自然景观和个人
情愫。

2.自我反省:他擅长通过诗歌反思自己的处境和命运,展现内心世界。

3.独特思想:陆游对社会现象、官场腐败以及国家命运有独到见解,通过诗
歌来表达和批判。

4.韵律变化:他探索了各种韵律形式,并在内容与形式上进行了创新。

三、陆游的时事评论
1.官场风云:陆游在他的诗中经常批评官员贪污腐败,呼吁廉洁政治。

2.边塞战乱:他关注边界冲突和战乱带来的人民苦难,怀忧国家存亡。

3.社会不公:陆游对农民困境、被压迫阶层的命运表示担忧,并呼吁社会改
革。

4.对外交往:他关注国际关系,对外族入侵、政治游戏等问题进行评论。

四、陆游的影响与评价
1.文学成就:陆游的诗歌创作在文坛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南宋第一才子"。

2.思想影响:他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后代文人探索个体与
社会之间的关系。

3.社会意义:陆游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影响了当时社会风气,
并提醒后人警惕。

五、结论
总结陆游作为宋代诗人的特点和时事评论,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诗歌写作展示了婉约抒情和思想反省的风格,同时也揭示出当时社会现象
及政治问题。

陆游以独特的视角见证了那个动荡时期,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艺术
遗产。

论比兴在宋词中的发展——以辛弃疾、姜夔为中心

论比兴在宋词中的发展——以辛弃疾、姜夔为中心

江西社会科学2011.9论“比兴”在宋词中的发展———以辛弃疾、姜夔为中心■许芳红“比兴”是中国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词初无“比兴”之义,至苏轼始不自觉地引入词中。

靖康之难后,“比兴”成为南宋词作中最普遍的表现手法。

其中,辛弃疾有意识地将“比兴”手法引入词中,以抒写家国之思,使词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姜夔则使“比兴”手法的运用浑化无迹。

于是,“比兴”遂成功地由诗的王国进入词的王国,并成为词王国的主宰。

[关键词]诗词;比兴;辛弃疾;姜夔[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1)09-0102-04许芳红(1970—),女,淮阴师范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江苏淮安223300)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项目“南宋前期诗词互渗研究”(项目编号:08SJD7500005)、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南宋前期诗词之文体互渗研究”(项目编号:09ZWC009)的阶段性成果。

“比兴”作为“诗六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诗经》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法,但尚限于局部比喻,还没有形成整体的象征。

至屈原《离骚》后,“比兴”则形成了具有整体象征意义的意象群,并形成了中国诗歌“美人香草”的传统。

此后,诗人言国家大事往往不直言之,而出以“比兴”之法,他们以整个艺术形象或抒情境界来暗喻某种人事,寄寓自己对特定社会政治事件的感慨与看法,形成了中国诗歌“主文而谲谏”言说方式,以求得“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的社会效果。

词体初无“比兴”,但随着诗词之互融互渗,“比兴”则慢慢成为词体之重要表现手法之一。

本文拟从宏观角度窥视“比兴”在宋词中的发展。

一施蜇存在《读温飞卿词札记》中言:“唐五代人为词,初无比兴之义,大多赋叙闺情而已。

读词者亦不求言外之意。

”[1](P238)虽然,“太白之‘西风残照,汉家陵阕’,‘黍离行迈’之意也;志和之‘桃花流水’,《考》、《衡门》之旨也。

嗣是温歧、韩诸人,稍及闺,乐而不淫,怨而不怒,亦犹是‘梅’、‘蔓草’之意”[2]。

浅论姜夔诗作题材的丰富性

浅论姜夔诗作题材的丰富性

浅论姜夔诗作题材的丰富性摘要:姜夔是南宋文学史上难得的全才型纯粹文人,工于诗词艺文。

但后人认为白石诗歌题材狭窄,艺术成就较低,所以长期以来学界对其词的关注和研究高于其诗歌。

本文从姜夔现存诗歌分析归纳,认为白石诗歌有关注民生、关注社会政治生活的丰富性,有揭示其身世感喟、酬赠言怀诗歌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姜夔诗歌内容题材姜夔,字尧章,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自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

姜夔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以落第告终。

他终身未仕,一生过着游走江湖、倚人而食的清客生活。

现存姜夔诗的数量有不同的统计结果,兹根据孙玄常先生笺注、李安纲先生参校的《姜白石诗集笺注》,姜夔诗歌共有187首,其中不含3个断句。

从诗作内容上,大致可以将姜夔诗作归纳为酬赠、写景咏物、怀古等七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作题材的丰富性。

一、恋情闺情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姜夔词不厌其烦地抒写逝去的爱情、恋情,但在他的诗作中只有三首是描写爱情、恋情的,即写于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的七绝《送范仲讷往合肥》三首:(其二)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

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

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姜夔三十六岁时,住在合肥赤阑桥之西,曾与范仲讷是邻居。

姜夔游合肥时相遇善弹琵琶的姐妹,后来,他再度来到合肥寻找这对姐妹,但她们已经离开了合肥。

白石一生爱恋她们,劳燕分飞,以至于终生抱憾。

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丙辰,送范仲讷往合肥,便托他传达情思。

诗以浅显平白的语言,表达了对情侣深切的眷念之情,寄托了对昔日爱情、恋情的真挚和依依不舍,缱绻之心深念之情令人感到缠绵凄怆。

除了这三首恋情诗外,姜夔诗作中还有几首闺情题材的作品《古乐府》三首。

三首诗将三个闺中恋爱中的女子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那种相思之情没有一丝娇柔、扭捏、造作之态,大胆率直、坦然,充满阳刚之气。

那种欲说还羞的复杂矛盾心理,真可谓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读罢如见其人,如感其情。

论比兴在宋词中的发展——以辛弃疾、姜夔为中心

论比兴在宋词中的发展——以辛弃疾、姜夔为中心

江西社会科学2011.9论“比兴”在宋词中的发展———以辛弃疾、姜夔为中心■许芳红“比兴”是中国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词初无“比兴”之义,至苏轼始不自觉地引入词中。

靖康之难后,“比兴”成为南宋词作中最普遍的表现手法。

其中,辛弃疾有意识地将“比兴”手法引入词中,以抒写家国之思,使词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姜夔则使“比兴”手法的运用浑化无迹。

于是,“比兴”遂成功地由诗的王国进入词的王国,并成为词王国的主宰。

[关键词]诗词;比兴;辛弃疾;姜夔[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1)09-0102-04许芳红(1970—),女,淮阴师范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江苏淮安223300)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项目“南宋前期诗词互渗研究”(项目编号:08SJD7500005)、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南宋前期诗词之文体互渗研究”(项目编号:09ZWC009)的阶段性成果。

“比兴”作为“诗六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诗经》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法,但尚限于局部比喻,还没有形成整体的象征。

至屈原《离骚》后,“比兴”则形成了具有整体象征意义的意象群,并形成了中国诗歌“美人香草”的传统。

此后,诗人言国家大事往往不直言之,而出以“比兴”之法,他们以整个艺术形象或抒情境界来暗喻某种人事,寄寓自己对特定社会政治事件的感慨与看法,形成了中国诗歌“主文而谲谏”言说方式,以求得“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的社会效果。

词体初无“比兴”,但随着诗词之互融互渗,“比兴”则慢慢成为词体之重要表现手法之一。

本文拟从宏观角度窥视“比兴”在宋词中的发展。

一施蜇存在《读温飞卿词札记》中言:“唐五代人为词,初无比兴之义,大多赋叙闺情而已。

读词者亦不求言外之意。

”[1](P238)虽然,“太白之‘西风残照,汉家陵阕’,‘黍离行迈’之意也;志和之‘桃花流水’,《考》、《衡门》之旨也。

嗣是温歧、韩诸人,稍及闺,乐而不淫,怨而不怒,亦犹是‘梅’、‘蔓草’之意”[2]。

认知诗学视角下的姜夔词意境解读

认知诗学视角下的姜夔词意境解读

认知诗学视角下的姜夔词意境解读【摘要】姜夔是宋代著名词人,其词作在认知诗学视角下展现出独特的意境和魅力。

姜夔词具有认知特点,通过对感知和思维的表达,展现出其独特的情感特点和意象丰富性。

在姜夔词中,意境营造十分精妙,让读者在诗意的迷人世界中徜徉。

其作品不仅有着深厚的审美价值,更是对诗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细细品味姜夔词作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不难感受到其独特之处。

通过认知诗学视角对姜夔词意境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诗作的价值和魅力,同时也能够拓展诗学领域的研究视野,为文学研究带来新的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姜夔词、认知诗学、意境解读、特点、情感、意象、意境营造、审美价值、独特魅力、诗学研究、启示。

1. 引言1.1 诗学视角下的意境解读姜夔是唐代著名词人,他的词作以典雅清丽、婉约含蓄而著称,常被称为“姜夔风格”。

在诗学视角下,姜夔的词作更显得独具特色,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诗学视角下的意境解读,主要是通过对姜夔词作中的抒情情感、意象意境的分析,揭示其中的深层含义和审美价值。

姜夔词的特点在于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语言质朴,常常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清新之美。

通过对其词作进行认知分析,不难发现姜夔词的认知特点主要体现在对自然、人生、情感的准确捕捉和独特表达上。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观察,深刻地描绘出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和情感起伏,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受。

在姜夔词中,意象丰富性是其一个突出特点。

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深刻描绘和抒发内心感受,姜夔成功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使人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于诗意梦境之中。

姜夔词的意境营造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景物、人物心情的描摹和对情感感悟的深入探索上,呈现出一种清新淡雅,超然世俗的审美意境。

通过对姜夔词作的意境解读,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内涵,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诗意美学和境界。

姜夔词的审美价值不仅体现在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更体现在其意境的营造和审美情感的传达上。

(完整word版)从苏轼、周邦彦、姜夔词看宋代咏物词的特征

(完整word版)从苏轼、周邦彦、姜夔词看宋代咏物词的特征

从苏轼、周邦彦、姜夔词浅析宋代咏物词的特征咏物,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是一个常见的传统体裁,咏物词是宋词的一种重要的题材类型,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咏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词中的咏物篇数量之多,不甚枚举,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巧妙的写作技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就以苏轼、周邦彦、姜夔的咏物词为例浅析宋代咏物词的特点。

苏轼的咏物词特点一、运用拟人化手法,充分展开想象。

咏物词通常使用的手法是“拟人化"。

《全唐词》所辑的苏轼的咏物词中,有11首使用拟人手法。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将杨花比拟成一位春日思妇,全词写离别的闺怨。

写杨花离枝坠地,犹如思妇被弃,貌似“无情”,实是“有思”.而思妇的柔肠百转、娇眼困酣,恰犹如柳枝的细软婉曲,柳叶的飞坠无定.杨花随风飘舞,起落往返;思妇离魂寻郎,飞越万里,莺呼梦回,既摄杨花之魂,又摄思妇之神.从“晓来雨过"着笔,去追踪杨花的最终归宿。

不想唯见池萍零乱,三分春色,委身黄土,付于流水,了无踪迹.至此,思妇的惜春、恨春之情,连同“美人迟暮”之感,就被发掘得淋漓尽致了。

二、“以诗为词,虽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一般说,北宋咏物词重在自然明快和涵浑的意境,不甚寄托.南宋兴咏物词,重在字句的工巧和典故的运用,尤重寄托.苏轼的《卜算子》咏雁,既体现了北宋咏物词的艺术风格,又开南宋咏物寄托的先声。

“幽人独往来",是实写,但亦如飞舞于月空的缥缈孤鸿,此实中有虚。

“缥缈孤鸿影”,是虚写,但亦如静夜徘徊于小院的幽人,则虚中见实,虚实映衬,人鸿合一,形神十分鲜明丰满。

其实,词作反映的是作者贬黄时期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词人偶见孤鸿掠影,一时景与情会,遂将无限眷恋、哀怨、幽愤之情,清高自守,自甘寂寞之志,尽借孤鸿形象倾吐而出。

周邦彦的咏物词特点周邦彦所做的咏物词既丰富,如咏新月、春雨、梅花、梨花、杨柳等,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用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的重寄托开启了门径。

周邦彦、辛弃疾、姜夔、李清照的词

周邦彦、辛弃疾、姜夔、李清照的词

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和李清照是我国古代词人中的佼佼者,他们的词作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探讨这四位词人的词作,通过分析他们的创作特点、风格和影响力,来揭示这些优秀词人的诗词艺术魅力。

1. 周邦彦周邦彦是宋代著名词人,他的词作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深沉的人生情感。

周邦彦的词作以其清新优美的语言和真挚细腻的情感而著称,其中《青玉案·元夕》、《浪淘沙·杂曲歌辞》等词作更是成为了我国古代词坛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周邦彦词作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于家国情怀和人生苦乐的真挚表达,以及他对于世情人情的深刻体察。

2. 辛弃疾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的伟大词人,他的词作以其雄浑有力的笔触和豪放激昂的情感而著称。

辛弃疾的词作不仅在形式上有着独特的风格,而且在内容上也深刻反映了他对于时局变迁和个人遭遇的思考和感慨,其中《青玉案·元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词作被誉为我国古代词坛的绝世珍品。

3. 姜夔姜夔是北宋时期的杰出词人,他的词作以其工笔虚实的写景和深情缠绵的抒怀而著称。

姜夔的词作在艺术表现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尤其是在对于山水意境和人生感慨的描绘上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其中《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词作更是成为了我国古代词坛的瑰宝。

4. 李清照李清照是我国南宋时期的著名女词人,她的词作以其柔婉婉转的笔触和细腻纤巧的情感而著称。

李清照的词作在艺术性和感染力上均有着极高的水平,她对于人生百态和情感世界的表达更是触及人心,其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寻寻觅觅》等词作更是成为了我国古代词坛的绝世珍品。

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和李清照作为我国古代词坛的佼佼者,他们的词作无论在形式、内容还是艺术性上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他们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而且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姜夔与南宋文化

姜夔与南宋文化

姜夔与南宋文化在南宋时期,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度,音乐、文学、史学等方面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和学者。

其中,姜夔是一位备受欢迎的音乐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对南宋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姜夔与南宋文化的关系,分析他的生平、成就、南宋文化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

姜夔的生平与成就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出生于南宋前期的一个书香门第。

他一生未曾涉足官场,专注于诗词、音乐、书法等艺术领域。

在音乐方面,他精通琴、棋、箫等多种乐器,主张“吟咏性情,莫过于琴”,将琴道与人格修养紧密相连。

在文学方面,姜夔以“清空峭拔,意在言外”的诗风著称,强调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

他的诗歌作品题材广泛,意境深远,反映了南宋社会的苦难和悲愤。

在史学方面,姜夔著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作品,对南宋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南宋文化的特点南宋时期,文化呈现出诸多特点。

首先,南宋文化注重内省和自我修养,强调内心的平静与淡定。

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理学盛行,对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次,南宋文化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国土分裂、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文化人纷纷通过诗词、文章等手段表达爱国之情,国家的命运。

此外,南宋文化还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江南地区的文化繁荣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姜夔与南宋文化的互动姜夔在南宋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的音乐作品继承了传统音乐的精华,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创新之处。

在文学方面,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反映了南宋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姜夔的艺术造诣和对音乐的热爱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南宋文化的背景又为他提供了创作灵感和素材。

在南宋文化的背景下,姜夔社会现实和人民命运,用文字和音乐表达内心的悲愤和感叹。

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南宋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时代精神。

同时,姜夔的艺术成就也影响了后世对南宋文化的认知和解读。

例谈从题材入手鉴赏古代诗歌

例谈从题材入手鉴赏古代诗歌

例谈从题材入手鉴赏古代诗歌一、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或者眼前景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即事(景)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景)抒怀诗”。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诗张孜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①泥四壁。

到处爇②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注】①椒:植物名,古人常以椒末和泥涂抹墙壁,取其温暖芳香之意。

②爇:焚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两句用“鸟雀难相觅”写出了长安冬天冰天雪地的情景,为后面情感的抒写营造了氛围。

B.“到处爇红炉”两句写室内陈设,分别用“到处”与“周回”来修饰“红炉”和“罗幂”,极写室内的温暖。

C.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写“饥寒人”的手脚因受冻裂开了口子,照应开头“鸟雀难相觅”,构思巧妙精当。

D.全诗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虚写豪贵人家的宴饮,描写生动逼真,色彩浓丽,不失为讽喻诗中的佳作。

答案解析:D [D项,豪贵人家的宴饮不是虚写。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解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即事抒怀诗,可以根据诗人的行文思路,结合具体内容,按照“一件事抒发一样情感”的模式作答。

[答案] 第一问: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豪贵家”的愤怒痛恨和对“饥寒人”的深切同情。

第二问:全诗采用对比手法,描写长安城大雪纷飞之时,“豪贵家”纵情宴乐、生活奢靡,“饥寒人”却是受冻受苦,温饱可忧。

突出表现了社会的阶级对立,表达了作者对贫富悬殊、世道不公的愤懑之情。

二、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诉衷情吴激①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

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8.1.1南宋时局与辛词派

8.1.1南宋时局与辛词派

经典词派:辛弃疾与姜夔词派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豪壮词与以姜夔等为代表的风雅词,是南宋中期以来最重要的两个词派,其特征明显且影响深远。

所谓词派,当然只是一种回溯性的文学考察角度,辛弃疾和姜夔,并不一定有开宗立派的明确意识,词派中的成员也并没有形成紧密的团体关系。

但由于作品意蕴、创作风格及审美观念等方面的成就及巨大影响力,辛、姜两人分别成为这两个词派的核心。

以此来梳理南宋词坛,在宏观上是有其合理性的。

大略言之,从析派角度来看,两派分别上承苏轼、周邦彦之风;从辨体角度来看,辛派词雄豪激壮,充溢着时代的强音。

姜派词清空骚雅,展现出南宋文人新的审美趋向;从正变角度来看,辛派词向来被视作词之变体,然变而有法,推动了词体发展。

雅词派则向来被视为词坛正声,韵度高绝,代表了文人词的高度。

这两个词派在词坛的并盛,促成了南宋中期词坛的辉煌,也是宋代文人词趋于极盛的表现。

第一单元 南宋时局与辛弃疾词派辛弃疾词派是指南宋时期以辛弃疾为核心的一个创作流派。

这一词派的成形,与南宋的政治局势及国家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国家、民族处于危亡之际,词的音乐娱乐功能,逐渐为文学表达功能所取代。

在许多词人笔下,词成为抒发志向、表达观点的体式,并展现出强烈的豪壮之气。

从主题到风格,都成为独具特色的一大流派。

辛弃疾和南渡时期以来的许多词人如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刘克庄等,在当时即或互相砥砺,或往来交流,或异代同慨。

虽风格有同异之别,水准有高下之分,但在后人心目中都将其归为一派,并以辛弃疾为这一词派的代表。

南宋初年,面临金人进犯、中原沦陷、国事危急的形势,南宋举国上下同仇敌忾,涌现了高涨的爱国浪潮。

在这样的社会局势下,一向与时局没有关联性的词这种音乐文艺形式之中,也开始出现了时代风云的激荡,成为有些词人书写爱国情感与对时局思考的载体。

赵鼎、李光、李纲、胡铨、张元干、张孝祥等一批爱国志士的词,都呈现出慷慨豪迈的气度,以及与时代剧变的密切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史略-09南宋诗词

中国古代文学史略-09南宋诗词
• 张炎:碧山工词,琢语峭拔,有白石意度。戈载:中仙之词运 意高远,吐韵研和。其气清,故无沾滞之音。其笔超,故有宕 往之致。是真白石之入室弟子。
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南宋诗词第九讲
• 醉蓬莱(归故山)·词·南宋·王沂孙
• 扫西风门径。黄叶凋零。白云萧散。柳换枯阴。赋归来何晚。 爽气霏霏。翠娥眉妩。聊慰登临眼。故国如尘。故人如梦。 登高还懒。
• 文天祥为烈士词人,刘辰翁为直士词人,蒋捷周密为贞士词人, 王沂孙、张炎为遗民词人。
• 在徐徐降落的大幕下,不同经历、不同气质、不同流派的词人 们,同台演完了宋词史上的最后一出悲剧。
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南宋诗词第九讲
• 二、词家张孝祥
•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 安徽和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第一,历官中书舍 人,建康留守,因赞助张浚北伐而被免职。后知荆南兼湖北路 安抚使。遭罢,起知潭州。词风近苏轼,气势豪迈,境界阔大。
声。
• 原为歌妓卿卿所填词为: • 候史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河平流水漫,惊见芦花来雁。
可怜瘦损兰成,多情只为卿卿,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 声。
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南宋诗词第九讲
• 解连环·词·南宋·张炎 •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
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 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 江国,正寂寂。叹奇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 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 尽也,几时见得?
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南宋诗词第九讲
• 五、词家王沂孙
• 王沂孙(约1230~约1291),字圣与,号碧山,又号中仙,家住 玉笥山,亦号玉笥山人,会稽人。善文词,广交游,同代周密 称其“结客千金,醉春双玉” 。元世祖至元(1271~1294)中, 一度出为庆元路学正。晚年往来杭州、绍兴间。工词,风格接 近周邦彦,含蓄深婉。其清峭处,又颇似姜夔,尤以咏物为工。 其词章法缜密,是一位有显著艺术个性的词家。词集《碧山乐 府》,一称《花外集》,收词65余首。

从题材角度来鉴赏古诗

从题材角度来鉴赏古诗

6.思想感情这要结合诗词的题材了诗词题材一般分为以下这些: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

当然,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诗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

④、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南宋四大家词风格比较》

《南宋四大家词风格比较》

《南宋四大家词风格比较》1. 引言1.1 概述南宋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中国词的发展高峰期之一。

而在南宋时期,有四位杰出的词人,被誉为南宋四大家,分别是李清照、辛弃疾、周邦彦和宋祁。

他们以各自独特的词风格和作品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着南宋四大家展开讨论,主要包括对于李清照、辛弃疾、周邦彦和宋祁的词风格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细致剖析,探讨他们在表达方式、意境塑造、情感表达等方面存在的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和比较南宋四大家的词风格特点,从而揭示这些重要词人对于南宋词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通过深入剖析他们的作品,并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来理解其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影响,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这四位词人的认识,也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最终,希望本文能够给读者带来对南宋四大家和他们的词作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2. 正文:2.1 南宋四大家简介南宋时期,有四位著名的词人被誉为“南宋四大家”,他们分别是李清照、辛弃疾、周邦彦和宋祁。

这四位词人在南宋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们的词作风格各异,各有特色。

2.2 李清照的词风格李清照是南宋时期最杰出、最优秀的女词人之一。

她的词作以其纤细婉约、深情婉转而闻名。

她擅长以琼花、暗香等形象来描绘自己内心世界中的情感体验。

她的词语优美动人,充满了女性特有的温柔与细腻。

2.3 辛弃疾的词风格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抗金名将,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词人。

他的词风格与李清照截然不同,更加豪放激昂,富于激情和豪气。

辛弃疾的词作常常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忧愤,其作品中常常体现出强烈的抗争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2.4 周邦彦的词风格周邦彦是南宋时期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他对于音乐艺术有着深厚的造诣。

周邦彦的词作以其雅致和音乐性而著称。

他的作品多使用细腻、简洁的语言,富有韵律感,并且常常配合曲调演唱,使得其词作更具魅力和情感。

诗词鉴赏:唐诗宋词欣赏与解读

诗词鉴赏:唐诗宋词欣赏与解读
盛唐时期: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诗人,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形成了唐诗的 高峰。
中唐时期: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诗人,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形成了 唐诗的中期高峰。
晚唐时期:以杜牧、李商隐为代表的诗人,创作了大量抒情诗,形成了唐诗的晚期高 峰。
宋词的发展阶段
发展期:北宋中后期,以李清照、 辛弃疾、陆游等为代表,注重词 的情感表辛弃疾《青玉案·元 夕》
响唐 和诗 价宋 值词
的 影
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思想。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传承,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理解诗歌背景
了解诗人的生 平和时代背景
研究诗歌的创 作背景和历史 背景
理解诗歌中的 典故和寓意
结合诗歌的体 裁和形式进行 鉴赏
01
0 2
03
04
把握意象和意境
意象:唐诗宋词中的形象、事物、场景等,如“明月”、“流水”等 意境:唐诗宋词中通过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境界等,如“思乡”、“怀古”等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象是意境的载体,意境是意象的升华 鉴赏方法:通过分析意象和意境,理解唐诗宋词的情感、思想、境界等
02
《春晓》:孟浩然的代表作,描绘了春天 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 对生活的热爱。
05
《琵琶行》:白居易的代表作,讲述了琵 琶女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诗人对底层人民 的同情和对社会的反思。
03
《登鹳雀楼》:王之涣的代表作,表达了 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人的现实倾向化——叶嘉莹《南宋名家词选讲》

诗人的现实倾向化——叶嘉莹《南宋名家词选讲》

诗人的现实倾向化——叶嘉莹《南宋名家词选讲》词人有词人的现实,也有词人的悲哀与苦涩。

波澜众生,贵贱阶级,词人不仅有高高在上的大文豪,也有漂泊伶仃的穷书生。

正如叶嘉莹老先生所说的:“文人的悲剧:一个是恐惧生命被迫害,一个是有文才而不甘寂寞。

”正如叶嘉莹老先生笔下的“姜夔”和“吴文英”,他们没有富饶的家世,一生拼劲自我而向现实依靠,他们有自我才干,却在社会底层挣扎,渴望走向士大夫阶级行儒士之道。

就如“姜夔”为例,他面对爱情与现实,孑然决然的选择了现实。

在《踏莎行》中:“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所思所念之人正是他人生前期与合肥所遇女子的相思,但即遇见相爱之人,却以悲剧的离别摔却爱情的甜美走向现实的骨感。

姜夔败给了现实,他一生没有正式的仕官,都是在各地漂泊,依人为生,他是漂泊的浪子,因为生存他只能依靠达官贵人,这让他精神与现实上出现矛盾,他选择了现实的过活,放弃了爱情。

抛却爱情的美好,选择了立家功名,但词人从内心深处却始终念念不忘,就算有了妻儿,依旧借词抒怀感伤思念之情。

由现代的一句话阐述,精神上的出轨。

所以,探究姜夔的词,多以爱情词为主,就如文章中所提及的“以中心原点去放射,这个中心就是他平生的人格、意志、理想、信念所合成的一个整体的”,每个词人莫过于此,词亦如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也亦可以畅叙幽情。

姜夔在理想与现实的选择中矛盾分立,也造就了他“清空骚雅”之境。

相观吴文英也是如此,在现实中依靠达官贵人,丧失了本该作为词人的骨气,哪怕做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都不甚乐意,一心漂泊于仕途之上,尾随权势之后,游走于江湖庙堂之间,最好莫过于因踬以死。

这是词人的悲哀,也是文人最大的悲哀。

吴文英的一生与“梦窗词”映照,或许这是他一生追寻不到的人生过活。

通过叶嘉莹老先生的品析,借以自我感发,以姜夔和吴文英为例,从他们的生平词作中,窥探一些真意,他们是时代的映照,他们无疑不是走向现实,现实倾向化是属于他们的时代标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题 材 出现频 率 的统计 数字 , 具体 见表 1 。
[ 基金项 目] 0 8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项 目“ 20 南宋前期 诗词互 渗研究” 项 目编号 :8 J 7 00 5 ;09年江苏省哲学 社 ( 0 SD 5 0 0 )2 0
会科学基金青年项 目“ 南宋前期 诗词之文体互渗研究” 项 目编号 :9 WC 0 ) ( 0Z 09 。
比例 最大 的也 是 “ 咏怀 ” , 类 占千分 之 二百 二 十 六 , 第
耳 。 可见 , ” 辛弃疾喜作词是 由于情感表达 的需要。 因为词 具 有 的灵 活 曲 折 、 长短 参 差 的特 点 , 常适 合 非
辛 弃疾 任 侠 豪纵 的性 情 , 而诗 讲 究格 律 严谨 、 结构 整
[ 键 词 ] 题 材 ; 诗 词 ; 观 念 关
[ 中图分类号 ] I 2 2 2
[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编号 ] 17 —19 (0 1 0 0 7 0 6 1 6 6 2 1 )5— 05— 5
表 1 陆 游 诗 题 材 构 成 分 类 统 计
“ 诗庄 词媚 ” 诗 词所 具 有 的体 性 特 征 和 它们 所 ,
为词” 遂成为创作之普遍现象。时至南宋 , 以诗为 “ 词” 是否 存 在 的问题 已无探 讨 的必 要 , 们 需 要探 讨 我
的是 “ 以诗 为词 ” 在南 宋 存 在 的具 体 状 况 , 即创 作 者
在进行 诗词 写作 时 都选 择 了怎样 的题 材 ?在 他们 的 观 念里 二 者 是 否 有 所 区 分 ?本 文 拟 从 统 计 数 字 人 手 , 陆游 、 弃 疾 、 对 辛 姜夔 三 人之 诗 词作 品进行 分 析 ,
诗 歌逊 色 。唯 一保 持 着诗 词 之 体 有所 区别 的还 是关
于“ 情 ” 爱 的抒 写 , 陆游 诗 歌 中直 接 描 写 爱情 的诗 在 歌 只 有 一 首 , 在 词 中关 于爱 情 的却 有 2 而 3首 , 占有
较大 的 比重 , 说 明 词虽 然 已打破 了其 表 现 疆界 , 这 但
有 13首 , 8 占全词 的 四分 之 一 , 这说 明他 很 大部 分 词 为社 交 而作 , 词 在 他 的社 会 交 往 应 酬 中 占有 重 要 其
地位与作用 。而其诗 中“ 寄赠” 类有 1 首 , 6 占全诗 的 百 分之 十二 , 占比例 与它 在 词 中 的地 位 不相 上 下 , 所
21 0 1年 9月
江 苏教 育学 院学 报 ( 社会 科 学)
Junl f i guIs tt o d ct n( oi c n e o ra o a s tue fE uai S c l i c ) Jn ni o aS e
S p ., 0 1 e t 2 1 Vo . 7 No 5 12 .
辑 录 了其 词 1 5首 , 词数 量 差 别很 大 , 两 者 数 量 4 诗 但 之差 距 并 不 妨 碍 我 们 对 他 的 诗 词 作 统 计 与 对 比分
析 。通过 对钱 仲联 校 注 《 南 诗 稿 》 夏 承焘 、 熊 剑 和 吴 和笺 注 的《 陆放 翁词 》的阅 读 统计 , 们 得 出陆 游 诗 我
其 主体特 点并 未 完 全 丧 失 , 然 保 持 着 词 之 所 以 为 依
词 的一 些 基本 特点 。
二、 辛弃 疾 诗 词 的题 材 构 成
据邓 广铭 先生 《 轩 词 编 年 笺 注 》 计 , 稼 统 辛弃 疾
现存词 6 5 , 3 首 据辛更儒先生《 辛弃疾诗文笺注》 现 ,
[ 收稿 日期 ]2 1 — 6—1 01 0 3 [ 作者简介 ]许芳红 (9 0一) 女 , 17 , 江苏 淮安人 , 阴师范学 院副教授 , 淮 文学博士 。
① 陆游写给唐氏和蜀中所恋对象 的诗 , 我们都将之归人为“ 人” , 怀 类 此处列 出的一首为直接描写爱情 的篇章 。

75 —
表 2 陆 游 词 题 材 构 成 分 类 统 计

陆游诗 歌题 材 丰 富 云 : 李 杜 陈 黄题 不 尽 , 生 模 写 “ 先 无遗 。 _ 但是 , 游 的词虽 也 是 以抒 情 为 主 , ”3 陆 内容 却 相 当广泛 , 其 所 能 反 映 的 内容 来 讲 也 并 不 比其 就
齐 , 横绝 千 古 的 气 势 与 奔 涌 而 出 的 激 情 在 诗 的框 他
二为“ 情” , 爱 类 占千 分 之 一 百 五 十 八 , 三 大 类 为 第 “ 逸 ” 占千 分之 一百 六 十 四 , 下 按所 占 比例 大 小 隐 , 余 分别为 : 闲适 、 旅 、 别 、 行 送 寄赠 、 仙 、 归 、 梅 等 。 游 思 咏 从 两 者 的对 比可 以看 出 , 论在 诗 或 词 中 , 咏 怀 ” 无 “ 类 都 占据 着极 大 的 比重 , 然 是 “ 言 志 , 言 情 ” 但 虽 诗 词 , 是在 陆 游 的诗词 创作 中 , 词也 承担 着 “ 志 ” 能 , 言 功 这
选 择 的表现 对 象有 密 切关 系 。词 本 为 “ 科 ” 抒 写 艳 , 范 围狭窄 , 局 限于 男 欢 女 爱 、 别 相 思 。苏 轼 “ 多 离 以 诗为词 ”, 词 “ 事 不 可 人 , 意 不 可 言 ”】 坩 使 无 无 l ¨ ,
打破诗 词 的 题 材 疆 界 。到 了南 宋 , 人 们 又 开 始 用 词 词 来抒 写 收复失 地 的愿望 及 壮志 难 酬 的愤 懑 , 以诗 “
表 现 出南宋 时诗 向词 的全 面 渗 透 , 某种 层 面 上 , 在 诗 与 词之 分疆 已非常模 糊 。“ 闲适 ” 也 在诗 词 中 占着 类

架 中反 受 约束 , 以辛 弃 疾 本 人 显 然 也 偏 爱 词 的形 所 式 , 诗数 量 当 然 远 远 少 于 词 的数 量 。另 一 方 面则 其 是与 他重 视词 之 文 体 观 念 有 关 。巩 本 栋 先 生 认 为 : “ 问题 是辛 弃疾 何 以 ‘ 中今 古 , 胸 止用 资为 词 ’却 ‘ , 不 事 ’ ?个 中原 因除 了其才 性 、 趣 和 师承 等 因素 之 诗 情 外, 是否还 有 其它 的缘 故 ?我们 认 为 , 又 与 词 人 的 这 文体 观念 , 他对 词体 的重 视 , 切相 关 。 | ( 踮 巩 与 密 ”6 ’ j 先 生在 《 辛弃 疾评 传》 中多 方 面论 证 了辛 弃 疾 对词 体 推 尊而 非鄙 薄 的态 度 , 时 , 认 为 辛弃 疾 对 词体 的 同 他
第2 7卷
第 5期
从 诗 词 题 材 构 成 解 读 南 宋 初 期 之 诗 词观
— —
以南 宋 陆 游 、 辛弃 疾 、 夔为 例 姜
许 芳 红
( 阴师范学院文 学院,江苏淮安 2 3 0 ) 淮 2 3 0
[ 摘 要 ] 南宋的词体观念 已非常开放 , 的抒 写功能 已然与诗歌 不相 上下。但从题 材 的表 现 范围来说 , 词 词还 是远远 小于诗 , 然表现 出受 自身体制局限的特点。 依
重视 还在 于 他 有 意 识 地 利 用 了词 为 小 道 的观 念 , 为
定 比例 , 游 的仕 宦 生 活 只有 2 陆 2年 , 他 人 生 的 而
大 部分 光 阴在 田园度 过 , 以 , 闲适 生 活 在 诗 词 中 所 其
都 有着 共 同反 映 。“ 行旅 ” 也 分别 在 诗 词 中 占较 大 类 比重 , 因为陆游 一 生 多 有 “ 山程 水 驿 ”的经 历 , 出任 、 赴 蜀 、 乡等 特 定 的生 活 经历 为 他 提 供 了丰 富 的 诗 归 词 创 作题 材 。 “ 赠 ” 也 不 甘 示 弱 , 占据 着 一 定 寄 类 各 分 量 。从 以上 几方 面 的对 比中 , 我们 可 以看 出 , 词 诗 在 题 材选 择 上 已 经 基 本 没 有 区别 , 所 承 担 的 “ 诗 言 志 ” 怀 功 能 , 同样 有 所 担 当 , 人 的人 生 主 要 经 抒 词 诗 历 及 重大 主 题 在 词 里 有 着 相 同 分 量 的表 现 , 的 应 诗 酬 与 交往 功 能 , 也 同样 能胜 任 。至 于诗 题 材 类 型 词 丰富 , 词之 题材 类 型却 相 对 简 单 , 是 因 为其 诗 词 而 则 数 量 之差 造 成 的 。虽 然 , 复 古 曾推 崇 备 至地 赞 叹 戴
诗 歌 的丰 富性 远 远 大 于 其 词 , 歌 题 材 几 乎 覆 盖 了 诗 词 的题 材 , 之 题 材 基 本 上 与其 诗 歌 题 材 的一 部 分 词 重 合 。在 陆游 诗作 里 , 占 比例 最 大 的为 “ 所 咏怀类 ” ,
占千分 之 三百 四十 一 , 闲适 ” 次 之 , “ 类 占千分 之 一百
从 表 1表 2可 以 看 出 , 陆游 的诗 歌 题 材 可 分 为 4 6类 , 词只 有 1 而 5类 , 者 差 别 很 大 , 显 然 , 游 两 很 陆
存诗 19首 , 弃 疾 的词 创作 明显 比诗 歌 丰 富 , 正 3 辛 此 如 彭 孙 通 所 言 : 辛 稼 轩 词 极 工 矣 , 诗 殊 不 强 人 “ 而 意 。 _在宋 代 , ”4 多数 文人 以作 词 为 “ 事 ” 而辛 弃 疾 余 , 却 以作诗 为 “ 余事 ”, 于 为什 么会 如 此 , 们 在刘 辰 至 我
翁的议论 中可见出一二 , 他在其 《 辛稼轩词序》 中言 :
“ 稼轩 胸 中今 古 , 用 资 为 词 , 不 能 诗 , 事 此 顾 止 非 不
七 十 二 , 下 排 名分 别 为 : 余 闲游 、 景 、 写 田园 、 寄赠 、 自 然天象、 活琐事 、 序、 生 节 咏物 、 旅 等 ; 词 中所 占 行 而
可见 , 诗 词功 能上 , 者 在某 些 方 面 完全 等 同。辛 在 二 诗 中“ 怀 ” 有 3 感 类 1首 , 占全 词 的百 分 之 二 十 二 , 而 在 词 中则有 5 3首 , 占百分 之八 , 可见 , 弃 疾 的人 生 辛 感慨 在诗 词 中均 占一 定 比例 , 也 表 现 出诗 词 两 种 这 文体 在其 文学 观 念 里 的相 通 。 “ 赏 ” “ 序 ” “ 游 、节 、 闲 适” 等等题 材 在诗词 中几 乎 都 占大 致 相 同 的 比例 , 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