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第七章-情感与意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情感与意志(6学时)
一、章节名称及学时分配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情绪情感的概念,理解情绪情感与需要、认识、情绪、健康的关系
2、了解情感的两极性和功能
3、理解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4、掌握意志的概念,理解意志的基本特征
5、了解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6、理解并学会分析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和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情绪的分类,意志的基本特征,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分析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
六、教学组织与设计
1、把情感与意志在相互联系的结构中来进行对比讲解;
2、在情绪与情感的理解上,主张学生带着真情实感来体验与学习;
3、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成功的某一意志行动写出来,随着教师的讲解来对自己进行心理分析,并在这一过程中理解、掌握并学会分析意志行动产生、发展的心理过程。
七、教学内容:
第一节情感概述(2学时)
一、什么是情感
(一)概念
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1、从严格意义上讲,情感与情绪有以下区别:
①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喜、怒、哀、乐等: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如与人交往相关的友谊感,与遵守行为准则规范相关的道德感,与精神文化需要相关的美感与理智感。
②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无论从种系或是个体发展来看,情感体验都发生得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个体发展到社会化进程的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如婴幼儿的情感体验就鲜明而又丰富。
③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永远带有情境性,而情感有可能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
以上区别是相对的。
2、联系: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情感对情绪又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们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既相互转化,又相互依存。
第一,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情感,可能以强烈、鲜明的情绪形式表现出来,又能表现为深沉而持久的情操。
第二,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的情绪,都可能由所赋于的社会内容而改变它的原始表现形式,从而表现为情感。
第三,具有高级社会内容的情操,既可表现为情绪,又可表现为情感。
(三)情绪、情感的产生
需要是情感产生的基础,人对客观现实采取什么态度,产生什么样的情感体验,是以某种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作为中介的。
需要是否满足也决定情绪和情感的性质。
如需要得到满足,则产生肯定性质的体验,如喜悦、快乐、热爱等。
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则产生否定性质的体验,如愤怒、悲伤、憎恨等。
(四)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肯定与否定,强与弱,增力与减力,紧张与轻松等。
(五)情绪和情感的复杂性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有时可能满足人的某一方面的需要,同时又不能满足另一方面的需要,甚至和另一方面的需要相抵触。
因此,许多事物常引起人的复杂的情感体验。
如失散多年的亲人相遇时即喜悦又悲伤。
听到亲人壮烈牺牲的消息,即有荣誉感,又有悲伤感。
二、情绪、情感与认识活动不同:
(一)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它不是有机体对现实对象和现象本身的反映,而是由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所引起的喜、怒、悲、惧等感受。
(二)情绪活动有明显的机体变化和生理唤醒状态,如内脏机能的变化(消化、呼吸、循环及内外分泌器官的活动)、脑电与皮电少动的变化、外部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声色表情、身段表情等)的变化。
(三)情绪活动有独特的生理机制,除大脑皮层的主导作用,大脑皮层以下的部分(如丘脑、边缘系统、网状结构等)起着特定的作用。
三、情感的外部表现
情感在有机体身上的外部表现,亦称表情。
它包括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体态表情。
人类的基本表情有愉快、:惊奇、悲伤、愤怒、厌恶和惧怕等。
人类表情有先天性、共同性、习得性、可控性等特性。
(一)面部表情。
人和动物的面部肌肉皮肤是富于活动性的。
当情绪、情感发生时,总要伴随着一定的表情动作,这些表情动作也帮助有机体表达自己的感情。
例如,眼神温柔、目瞪欲裂、模眉冷对、扬眉得意、咬牙切齿、面红耳赤等都是有机体通过面部表情表达感情的方式。
(二)体态表情。
除面部表情外,人的全身动作也有表现和传递感情的作用。
恐惧发怒时全身发抖、高兴时手舞足蹈、动作轻快,悲哀时动作缓慢、步履沉重,以及“趾高气扬”、“垂头丧气”、“抱头鼠窜”、“呆若木鸡”等都是形容表现感情产生时有机体体态的变化。
(三)言语(和手势)表情。
人们说话的声音、语调、节奏、断续及弦外之音等,都是表达和判断感情的指标。
如悲哀时语调低沉节奏缓慢,高兴时语调高昂、节奏加快,爱抚时言语温柔,恼怒时言语生硬。
手势是人类言语的一种形式,也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指标。
手势和言语变化是人类特有的表情言语的一种形式,也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指标,手势和言语变化是人类特有的表情方式。
四、情感的功能
(一)信息传递功能
(二)行为调控的功能
(三)身心保健的功能
第二节情感的分类(1学时)
一、根据情绪的性质分类
快乐、悲哀、愤怒、恐惧是常见的基本情绪形式。
(一)快乐
盼望的目的达到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
快乐的程度决取于愿望满足的意外程度。
快乐的程度从满意、愉快到大喜、狂喜。
(二)悲哀
悲哀与失去所盼望、所追求的东西和目的有关,其强度决取于失去事物的价值。
其程度:遗憾,失望,难过,悲伤,哀痛。
悲哀所带来紧张的释放会产生哭泣。
(三)愤怒
目的和愿望不能达到,顽固的一再受到阻碍,从而积累了紧张,以致产生愤怒。
特别是所遇到的挫折是不合理的或被人的恶意所造成的时候,愤怒最容易发生。
其程度:不满,生气,愠yun怒,忿,激情,大怒,暴怒。
(四)恐惧
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时的情绪。
往往是由于缺乏处理、摆脱可怕情境的力量和能力而造成的。
如熟悉的情境突然变化,失去了掌握、处理办法时就会产生恐惧。
二、根据情绪状态分类
根据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分为三种基本状态:
(一)心境
一种使人的一切其他体验和活动都染上情绪色彩的情绪状态。
是持续的、微弱的、平静的。
心境的特点是迷漫性。
人逢喜事精神爽生活中的事件如事业的成败,工作的顺利与否,与周围人的关系。
机体状态如健康程度,工作、疲劳、休息、睡眠情况,都影响心境。
还有些原因人们不一定认识到。
(二)激情
短时间的猛烈而暴发的情绪状态。
如暴怒时拍案大叫,暴跳如雷。
狂喜时捧腹大笑,手舞足蹈。
这一类情绪都像狂风暴雨。
处在激情状态下,人的认识活动范围往往会缩少,仅仅指向与体验有关的事物。
理智分析能力减弱,往往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
激情持续的时间较短。
通常由于一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对立意向(要求)的冲突,过度抑制和兴奋等因素所引起的。
激情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激情可以成为人们积极地投入行动的巨大力量。
一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心理情绪状态。
如欣喜若狂、暴跳如雷、呆若木鸡、悲恸、绝望等。
激情的特点为:有激动情与冲动性,具有强烈的力量;发作短促,冲动一过,迅速弱化或消失;发作通常由专门对象引起,指向性较为明显。
引起激情的朱因很多。
通常是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强烈刺激,如信仰破灭、亲人死亡或极端的喜悦;对立的意向和愿望冲突;过度的抑制和兴奋都可能导致激情的发生。
从生理上看,激情是外界超强刺激,使大脑皮层对皮下中枢的抑制减弱甚至解除,从而使皮层下的情绪中枢强烈兴奋的结果。
激情有双重作用。
积极的激情是人行为的巨大动力、消极的少许情可产
生不良好后,人的理智和意志可主宰和驾驭自己的情绪冲动。
加强人的思想意识修养,用言语制止某种粗鲁动作,采取合理释放、艺术升华、适当转移的方式,都有控制、调节与缓和消极激情的作用。
(三)应激
出乎意料的紧张状态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在突如其来的或十分危险的条件下,必须迅速的、几乎没有选择余地的做出决定的时刻,容易出现应激状态。
如架车出现危险情境的时刻,在遇到巨大自然灾害的时刻,这时就需要人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集中意志力,迅速的判明情况,果断的做出决定。
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有两种表现,一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一种是头脑清醒,急中生智,动作准确,行动有力,及时摆脱困境。
对付应激状态是可以训练的。
加拿大生来学家谢尔耶认为:应激状态的持续能够击溃一个人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降低抵抗力。
二、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类
情操是以人的社会需要为中介以某种思想和社会价值观念为中心的高级情感。
它是由情绪、情感和思想观念等复杂心理成分综合形成的。
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认为情操是持久的心理成分,是几种情绪以某一事物为对象结合成的一个体系,是情绪最高、最集中的表现。
冯特称之为高级感情。
中国有的心理学家曾把情操划分为宗教的,道德的、知识的、审美的四种。
现代心理学中,人们习惯于把复杂的情绪称为高级情感(即情操),并把它分为道德的、知识的、审美的、理智的三种。
(一)道德感
是人们根据一定道德标准,在评价别人或自己的言行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形式上分为三种:
1、直觉的情感体验:
由于某种情境的感知而引起,往往迅速产生。
如一个人由于突然不安,而制止了某些不道德的要求。
突如其来的自尊心,激起了大胆而果断的行动。
这种道德体验,尽管缺乏明确的自觉性,但它仍然与人的实践经验和道德认识有密切关系。
是对周围舆论的态度的一种表现。
2、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通过想象发生的一种情感,如想起了白求恩的形象。
·
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
是以清晰地意识到道德要求为中介的情感,具有较大的概括性。
(二)理智感
人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
是人在认识事物或追求真理方面能否满足求知需要而产生的情
感。
是在认知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又推动认识进一步深入。
惊奇感、怀疑感、自信感是与学习密切联系的几种理智感。
(三)美感
是对事物美的体验。
人人都有求美的需要,美感是属于精神的、理智的高级的情感。
特拉泽尔认为爱是同情感与献身精神;
普卢特奇克认为爱意味着对他人的热爱与友情;
E.费罗姆等人认为爱是五条件地给予,是永恒长存的创造性需要。
爱是后天习得的,人在童年时期得到充分爱,长大就会爱别人。
情绪的神经机制与各种学说
神经机制其一是指情绪状态下的神经生理变化。
在情绪活动中所发生的机体变化和外部表现是与神经系统多种水平机能联系着的。
与情绪有关的生理反应是由内分泌腺和植物神经系统控制。
如心跳加快、瞳孔扩大、呼吸加快、脸色变化等。
即情绪的神经结构与机能在情绪活动中,机体变化是与神经系统的多级水平的机能相联系。
情绪活动是大脑皮层和皮下中枢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皮层下中枢占有明显地位,大脑皮层则起主导作用。
情绪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密切联系着。
美国詹姆斯-兰格学说主张情绪是对内脏反应的知觉;美国理论家伊扎德也认为内脏反应起着维持和延续情绪过程的作用。
在情绪活动时,有机体内脏器官如心血管、消化道、内分泌腺体、脑电、皮电会发生系列变化;而这些变化主要是受自主神经(即交感、副交感神经)控制调节的,也包括其它外周神经的活动。
与情绪相联系的外周神精系统所实现的身体器官的活动规律。
就是情结的外周机制。
中间机制的研究提高了对情绪生理机制的认识。
所谓中间机制是指涉及中枢神经系统,也涉及外周部位的情绪特殊机制。
情绪的认知理论由沙克特和辛格提出。
其主要的内容是:情绪有两种属性,强度和型式。
情绪的强度决定于来自内脏对脑的反馈。
而情绪的型式。
要由对产生内脏反应的情境的认知和评价来决定。
情绪的下丘脑说下丘脑在情绪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学说。
研究表明:下丘脑的某些核团在各类情绪性和动机性行为中比丘脑起更主要的作用。
下丘脑背部是产生怒的整合模式的关键部位,该部位损伤,被试只能表现出一些片断的怒反应,而不能表现出协调的、有组织的怒模式。
下丘脑完好,其以上的脑组织切除或损伤,对这些行为模式毫无影响。
这一学说是美国奥尔兹(J.Olds)和米尔纳(P.Milner)等人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用埋藏电极的方法,对白鼠进行“自我刺激”的实验,发现在下
丘脑、边缘系统及其临近部位存在着“奖励”和“惩罚”中枢这后提出来的。
见愉快中枢。
情绪归因论也称情绪的认知-生理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沙克特和辛格提出的一种情绪理论。
他们主张情感、情绪为环境刺激因素、生理因素、认知因素所制约。
这三种因素中,经刺激因素所激动起来的生理变化是构成情结晶的次要因素;个人对自己身体变化感受的解释(即对自己情绪状态的认知性解释)是构成情绪的主要因素。
情绪的坎农理论又称情绪的丘脑理论。
坎农认为丘脑是情绪的座位。
在正常状态下,丘脑是受大脑皮质抑制的,但强烈的刺激可超过皮质的抑制而直接激活丘脑,产生情绪反应。
对某种刺激习得的情绪反应是通过皮质实现的,刺激先传到大脑皮质,根据记忆被认识,然后解除了对丘脑的情绪机制的抑制使之发动情绪反应。
坎农理论的根据是去大脑皮质甲葫物的情绪反应亢进。
但也有否定的证据。
即损毁丘脑后动物仍有情绪反应。
损毁下丘脑则可消除动物的情绪反应。
看来发动情绪的座位不在丘脑。
这是坎农理论的不足之处。
情绪激活说阐述在脑皮层网状结构系统和边缘系统相互作用对情绪起“激活”作用的学说。
也称情绪激动说,情绪促动说或情绪唤起说。
由林斯利于1950-1951年根据脑电图及脑皮层与皮层下中枢的关系提出,1970年修定。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情绪产生的基础是激活的动机机制。
机体有一系列不同程度的激活状态,各种情绪就是由各种不同程度的激活状态产生的。
网状结构系统控制激活的水平,从情绪兴奋、警戒注意力直至松懈觉醒、瞌睡、轻睡、熟睡、昏迷和死亡;边缘系统控制情绪的表现和情绪、动机的行为。
情绪通过三条途径表现出相应的激活状态:一是皮层通路表现,如思考、担忧、焦虑(皮层的激活);二是内脏通路表现,如出汗、流泪(皮层、问脑和脑干的激活);三是躯体运动通路表现,如面部表现、肌肉紧张(躯体运动的激活)。
该理论主要依据对脑电图研究的五个实验:
①在情绪状态中,脑电图表现出同步作用,即x被阻抑或激活,产生高频低幅快波;②脑电图激动型可用电刺激向前伸展至间脑底部的脑干网状结构予以再生,其影响投射到脑和脑皮层;⑧破坏间脑底部相关联的行为与情绪兴奋相反,即淡漠、无感觉、昏睡、僵直性错厥、肌肉运动减退;④在间脑底部重迭激活的脑电图机制是情绪表现的客观生理基础。
情绪激活说突出大脑皮层网状结构的作用,认为从外周感官和内脏组织传来的冲动通过传入神经纤维的旁支进入脑干的网状结构,在下丘脑被整合或扩散,使间脑觉醒中枢兴奋,从而激活大脑皮层,产生“激活”作用。
人的情绪色彩和情绪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网状结构的机能状态。
第三节意志的概述(1学时)
一、概念:意志是指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1)有自觉的目的。
意志行动与目的分不开.盲目的行动是缺乏意志的活动,一个人对目的越明确,越意识到目的的社会意义,意志越坚强,说明认识是意志行动的前提;
(2)随意运动是基础。
随意运动是受意志调节,具有一定意志方向性的运动。
随意志努力—随意运动,随意运动是随意行动的必要组成部分;
(3)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
困难(困难~达到目标过程中的障碍)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难易程度是衡量一个人意志力强弱的标志,是意志行动的核心。
总之,目的(认识)是意志行动的前提;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客观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核心。
三、探讨:人的意志是不是自由的?
(1)行为主义:华生否认人的意识、否认意志自由,认为人的行为完全由外界刺激所决定;——极端的机械论
(2)唯意志论者:叔本华和尼采认为:人的意志行为是不受任何东西约束的,可以绝对自由,为所欲为。
——极端的唯心论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但又是不自由的。
P154
四、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五、意志的心理结构
(一)期望与抱负水平
1、期望:是指主观上希望发生某一事件的心理状态,是一种与将来有关的动机。
2、抱负水平:是指一个人在做某项实际工作前估计自己所能达到的成就目标。
个人的抱负水平是后天形成的,影响一个人的抱负水平的因素有
(1)成败经验;(2)自信心;(3)团体的成败经验
六、意志品质与培养
(一)意志品质
构成意志力的稳定因素称为意志品质
1.意志的独立性(p159) 相反的是:受暗示性,独断性
2.果断性:相反的是优柔寡断、草率决定
3.坚定性:例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相反的是动摇性和顽固
4.自制力:相反的是任性和怯懦
四种意志品质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只是组合不同,属于非智力因素
(二)意志品质的培养(青少年学生)
1、加强对学生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2、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作用
4、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第四节意志行动的分析(2学时)
一、采取决定阶段
(一)动机斗争(心理冲突)
动机斗争使矛盾冲突得以解决,才能确立适当的行动目的,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和策略
冲突类型:
1、双趋冲突(接近~接近型)
一个人同时被两个事物所吸引,两个具有大致相同吸引力,冲突介乎两个目标之间。
2、双避冲突
一个人同时被两个事物所排斥,但必须在这两个回避的目标之间进行选择。
3、趋一避冲突
被同一事物所吸引且排斥,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
4、多重趋一避冲突
一个人同时被两个事物吸引和排斥,即面临两种选择不管选择哪一个,都有喜欢和不喜欢两面。
这种冲突最难解决,在重大事件前往往使用此种冲突。
(二)确定目的
每一个意志行动,都涉及到行为目的,它是一个人行动之前预先确定的,随着动机斗争的解决,产生了确定目的的过程。
动机比目的更为内隐,更能直接推动人去行动.而且,同一目的可有不同动机,同一动机也可有不同目的。
(三)选择与决策
1、目的、计划的制定、执行决定,意志都表现出选择的特征
2、决策的过程:确定问题——寻找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进行评价——做决定——贯彻决定——监督。
二、执行决定阶段
是意志行动中最重要的环节
克服困难,实现所做出的决定。
第五节情感、意志与教学(自学)
作业:
1、情绪和情感的关系与分类?
2、如何理解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如何调节情绪以达到良好的健康状态?
3、分析你的某一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大作业)
课后分析:学生充分体会了各类情绪、情感在自己的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情绪、情感与需要、认识、健康的关系有了较为清楚的理解,在意志行动的心理分析中,基本环节清楚,但还不能自如地运用。
1、让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采取决定环节的四个心理过程,并能指导自己的意志行动;
2、加强对意志品质的分析;
3、选择一部相关的心理影片,让学生学习情绪的分析与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