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挖空训练教师版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鸿门宴文言文挖空训练答案

鸿门宴文言文挖空训练答案1. 蔺相如廉颇列传挖空训练及答案一、通假字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质”通“锧”,砧板。
2.可予不。
“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3.臣愿奉璧西入秦。
“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4.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5.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查、察看。
6.设九宾礼于廷。
“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7.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通“穆”。
8.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9.为一击缶。
“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10.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详通同“佯”,假装。
二、一词多义奉①臣愿奉璧往使(捧)②请奉盆缶秦王(进献,呈上)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宴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以吾两人在也(只,只不过)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②而君幸于赵王(被。
宠幸)③则幸得脱矣(侥幸)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今以秦之强先割十五都予赵(凭借)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徒以吾两人在也(因为)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⑦赵王以为贤大夫(把……)欢①逆强秦之欢(欢心)②绝秦赵之欢(交情)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②顾吾念之(只是)因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④秦王因曰(于是就)传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书(1)拜书送于庭----国书(2)秦御史前书曰---写乃(1)今君乃亡赵走燕-----却,竟然(2)臣乃敢上璧------才(3)乃使其从者衣褐----就三、古今异义①拜为上卿(拜:古义指授予官职;任命。
挖空训练(《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篇目多角度复习与练习

练习1:挖孔训练1 (《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假设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
全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清楚、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
【艺木特点】一、伏笔照应,组织严密。
该文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秦、晋围郑的主要原因,是晋国为了征服异己,再加上晋文公与郑有个人恩怨。
这一事件的发生,与秦亳无关系,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文章开头两句话“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这一事件的背景,为全文作了铺垫。
秦、晋虽是联合,二者并不是无隙可乘,这就容易使人理解:烛之武所以能够说服秦君并不是偶然的。
全文正是按照开头的预示而展开的。
烛之武说退了秦师,孤立了晋国,晋师最后也不得不撤退,正是这一暗示的结果。
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有头有尾,结构严密,事件交待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充分,收尾也圆满。
二、波澜起伏,生动活泼。
行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
当郑国处于危急之际,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秦君,烛之武的一番牢骚,使事情发生曲折。
郑文公的引咎自责,也增添了情节的戏剧性。
烛之武在说秦君的时候,一开头就指出亡郑于秦无益;但接着又退一步说:“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以此作为缓冲;紧接下去就紧逼一步说明亡郑对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当秦国单独退兵之后,子犯发怒要攻打秦军,秦、晋关系一下子转而紧张起来。
最后对晋文公讲了一番道理,晋军偃旗息鼓,一场风波,终于平息。
这样一张一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三、详略得当,说理透彻。
文章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
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
在烛之武“夜缱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都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鸿门宴练习及答案考试复习用(2篇)

鸿门宴练习及答案考试复习用(2篇)鸿门宴练习题及答案(第一篇)练习题一、选择题1. 《鸿门宴》出自哪部史书?A. 《史记》B. 《汉书》C. 《资治通鉴》D. 《左传》2. 鸿门宴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A. 春秋B. 战国C. 秦朝D. 楚汉相争3. 鸿门宴的主要人物不包括以下哪位?A. 刘邦B. 项羽C. 张良D. 荀彧4. 鸿门宴中,谁向项羽告密说刘邦有称帝之心?A. 范增B. 项伯C. 曹无伤D. 张良5. 鸿门宴中,谁劝刘邦赴宴?A. 张良B. 项羽C. 范增D. 项伯二、填空题1. 鸿门宴中,刘邦的军师范增献计给项羽,建议他__________刘邦。
2. 鸿门宴的地点是今天的__________。
3. 鸿门宴中,刘邦借口__________离开宴会,得以脱险。
4. 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__________。
5. 鸿门宴后,刘邦回到军中,第一件事就是__________。
三、简答题1. 简述鸿门宴的背景。
2. 鸿门宴中,范增为何要劝项羽杀刘邦?3. 鸿门宴中,项伯为何要保护刘邦?4. 鸿门宴对楚汉相争的局势有何影响?5. 鸿门宴中,刘邦和张良的表现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四、论述题1. 论述鸿门宴中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 分析鸿门宴中刘邦和张良的智谋与决策,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答案一、选择题1. A2. D3. D4. C5. A二、填空题1. 杀掉2. 陕西临潼3. 如厕4. 意在沛公5. 杀曹无伤三、简答题1. 简述鸿门宴的背景。
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楚汉相争初期。
当时,秦朝已经灭亡,项羽和刘邦是争夺天下的两大势力。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威震天下,而刘邦则趁机攻入关中,占领了秦都咸阳。
刘邦的部下曹无伤向项羽告密,说刘邦有称帝之心,项羽大怒,决定攻打刘邦。
范增建议项羽在鸿门设宴,趁机杀掉刘邦。
2. 鸿门宴中,范增为何要劝项羽杀刘邦?范增认为刘邦有野心,且善于笼络人心,将来必成大患。
鸿门宴练习题答案版(3篇)

鸿门宴练习题答案版(3篇)鸿门宴练习题答案版(第一篇)一、选择题1. 题目:鸿门宴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D. 楚汉争霸时期答案:D解析:鸿门宴发生在楚汉争霸时期,具体时间是公元前206年。
这一时期,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鸿门宴是双方力量对比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 题目:鸿门宴的主要人物有哪些?A. 刘邦、项羽B. 刘邦、张良C. 项羽、范增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鸿门宴的主要人物包括刘邦、项羽、张良、范增、项伯等。
刘邦和项羽是宴会的主角,张良和范增分别是刘邦和项羽的谋士,项伯则是项羽的叔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填空题1. 题目:鸿门宴的地点是______。
答案:鸿门解析:鸿门宴的地点在鸿门,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临潼区东北,因地形险要而得名。
2. 题目:在鸿门宴中,范增多次向项羽暗示要杀刘邦,使用的道具是______。
答案:玉玦解析:范增多次举起手中的玉玦,暗示项羽下决心杀刘邦。
玉玦在古代有决断之意,范增此举意在催促项羽果断行动。
三、简答题1. 题目:简述鸿门宴的背景。
答案:鸿门宴的背景是秦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争夺天下。
公元前206年,刘邦先入关中,占领咸阳,并派兵守函谷关,阻止项羽进入。
项羽大怒,率军攻关,刘邦自知不敌,便在张良的建议下,亲赴鸿门向项羽道歉,以求和解。
解析:鸿门宴的背景复杂,涉及秦朝灭亡后的权力真空和刘邦、项羽之间的矛盾。
刘邦先入关中,触犯了项羽的利益,导致双方关系紧张,最终引发了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
2. 题目:鸿门宴中,刘邦是如何脱险的?答案:刘邦在鸿门宴中脱险,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张良的谋略,二是项伯的庇护,三是刘邦的机智应变。
张良事先与项伯结为亲家,项伯在宴会上多次保护刘邦。
刘邦在得知范增的杀意后,借口上厕所,趁机逃走,并由张良代为辞谢。
解析:刘邦的脱险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张良的谋略和项伯的庇护为刘邦提供了外部支持,而刘邦自身的机智应变则是他成功脱险的关键。
第一单元3《鸿门宴》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3《鸿门宴》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3.《鸿门宴》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1.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拔剑切而啖之啖:吃B.杀人如不能举举:举起C.窃为大王不取也窃:私下D.沛公起如厕如:往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起,立而饮之劳苦而功高如此B.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此亡秦之续耳C.以待大王来项王未有以应D.我为鱼肉,何辞为为之奈何3.下列句子与画横线的句子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B.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C.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D.士不可以不弘毅(《论语·泰伯》)4.对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6课鸿门宴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6课鸿门宴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知识概览·【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先世为周代史官,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
少时从董仲舒、孔安国学习,年十岁诵古文,二十岁后漫游全国。
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
太初元年(前104年)参与历法改革,订太初历。
同年,在其父累积大量史料基础上,开始《史记》的编写。
天汉二年(前99年),因替不得已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处腐刑,在狱中他仍写作不辍;出狱后,除授中书令,更发愤著述,终于在征和初年(前92年)左右,完成了这部巨著。
不久即去世,年约六十余。
《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改为《史记》,它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讫汉武帝,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书》、十《表》等五种体裁,共130篇,50余万字。
作为正史《二十四史》的第一部,鲁迅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重点理解】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4.不可不蚤来(蚤通早)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同骖)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
(今)表程度副词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4.沛公……约为婚姻..(古)结为儿女亲家(今)男女结婚之事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籍.吏民(造产籍册或登记)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道.芷阳间行(取道)沛公军.霸上(名作动,驻军)沛公欲王.关中(称王,名作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他)为王,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状语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头发上.指(向上)间.至军中(名作状,从小路)其他词类活用素善.留侯张良(形作动,与……交好)项伯杀人,臣活.之(使动,使之活)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动,使之止)从.百余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特殊句式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今日之事何如?为之奈何?客何为者?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不然,籍何以至此状语后置句具告以事得复见将军于此因击沛公于坐长于臣被动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测试卷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鸿门宴》测试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3.《鸿门宴》测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司马迁是一个史官,对于那样一个泱泱大国,他所能做的多半是记录。
和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他可以改变的东西相当有限,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
客观地讲,后人纪念司马迁,既是对他的尊敬,也包含了许多同情,这让司马迁成为了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悲情英雄。
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淹没在一个所谓“盛世"的大汉。
司马迁的爱憎分明是大部分人爱他的主要理由,但这四个字却远远不能概括司马迁的全部。
之所以他的名字能够和他的《史记》一起被载入史册,不仅因为他有一颗心怀天下的赤诚之心,更重要的是他做到了一个史官和一个人的境界——真。
这种真概括起来就是一种“实录精神”,这种精神源于他父亲临终前的嘱咐,也一直延续到司马迁生命的终点。
为了得到历史最真实的素材,司马迁必须以最近的距离去触摸每一个历史人物,我们今天才得以将《史记》奉为历史真实公正的范本。
从技术上讲,司马迁收集史料的方式是原始而落后的,没有碳-14定位仪,没有多少人的协助,也没有今天史学家们系统的理论知识,他能做的只是朴实的记录。
面对现实,记录现实,秉笔直书,看上去不及征伐疆场将领之勇,也不及社稷江山帝王之智,但司马迁的《史记》真实的呈现告诉我们,王侯将相、布衣百姓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又一个等质量的元素,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记录方式,对于司马迁来说既是一位史官的职责,更是他胸中最大的心愿。
比了解到真相更难的是把真相说出来,而钱与权正是说出真相最大的阻碍。
幸运的是,历史人物不会因为自己的丑像被暴露而找司马迁算账,但他所经历着的一切钱与权的现实压力,却也着实考验着他作为一个史官的秉性——而他做得很好。
实录精神的存在需要社会的宽容,也需要实录者的勇气,而一个宽容的社会也注定会增加实录者的勇气。
记录现实比记录历史更需要勇气,因为现实中的丑陋者从来害怕让人知道自己的丑陋,而记录也远远不止于美丑之辩!不要说记录者代表正义,但起码应该代表事实——这是记录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鸿门宴》同步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3《鸿门宴》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023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鸿门宴》同步练习附答案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1、完成下列填空。
司马迁,西汉_____、_____、_____。
字____,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______之子。
早年受学于_____、_____,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创作了中国第一部_____《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鸿门宴》是司马迁创作的一篇_____,出自_____。
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_____和_____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_____举行的一次宴会。
全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_____、_____,以_____终,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
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一词多义。
2、如:固不如也(_________)劳苦而功高如此(_________)沛公起如厕(_________)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_)3、辞:卮酒安足辞(_________)今者出,未辞也(_________)大礼不辞小让(_________)动以朝廷为辞(_________)4、文学常识。
古代座次礼仪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______,臣下______;古人筵席时,设在“堂”上的筵席比较正式,座次一般以______为尊,故主宾座位在北,而主人、副宾、主方陪同座位则分别在东、南、西,西座为末座。
而设在“室”内的宴饮活动,带有因私性质,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______,主______;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______,幼者_____。
高中语文必修1—5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及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1—5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说明:本练习考查的是必修教材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和句式。
请解释加点的字.......,注意活用和句式。
然后结合教材的注......,翻译划线的句子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
......,不懂之处做出标志高中语文必修1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1)4. 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5. 荆轲刺秦王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岂.()可..()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挖空训练

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说明:本练习考查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必修5的课内文言字词。
请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划线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
必修14.《烛之武退秦师》挖空教师版①晋侯.(古代五等爵位之一)、秦伯.(古代五等爵位之一)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对)晋,且.(并且)贰于楚也。
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②佚之狐言于.(对)郑伯曰:“国危矣,若.(如果)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
”公从.( 听从 )之。
辞曰:“臣之.(取独)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才,一说表修饰)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啊)!”许.(答应)之.(指劝说秦军退军这事)。
③夜.(在夜晚)缒而.(表修饰,一说表承接)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若.(如果)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用,拿)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把远地当成边邑)君知其难也,焉.(何,为什么)用亡郑以陪.( 增加 )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你们秦国的力量相对就削弱了)若舍郑以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把……作为)东道主李.(出使的人)之.(取独)往来,共.(通“供”,供给。
)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给予)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表并列,不译。
一说表转折)夕设版..( 修筑防御工事 )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能让它满足呢)既东封.( 使……成为疆界)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疆界),若不阙.(侵损)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而)利晋,唯.(希望)君图.(考虑)之。
”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订立盟约)。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于是,就)还。
④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3鸿门宴课后集训部编版必修下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单元 3【基础测评】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籍.吏民 B .沛公军.霸上 C .范增数目.项王 D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答案】D 【解析】D 项为名词的使动用法,A 、B 、C 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 乃.令张良留谢良乃.入,具告沛公B .⎩⎪⎨⎪⎧ 项伯杀人,臣活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 .⎩⎪⎨⎪⎧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拔剑撞而.破之 D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何辞为. 【答案】A 【解析】A.均为副词,于是,就。
B.代词,他,指项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
D.介词,替/句末语气词,呢。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意图 B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停止 C .头发上.指 上:向上 D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答案】B 【解析】止:阻止,使……停止。
4.下列各句中,全能体现樊哙“勇”和“谋”的一项是( )①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③拔剑切而啖之 ④项王未有以应 ⑤樊哙从良坐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④【答案】D 【解析】①体现的是“忠”;⑤与“勇”和“谋”无关。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距关,毋内诸侯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C.度我至军中,公乃入D.张良出,要项伯【答案】C 【解析】A.“距”同“拒”,“内”同“纳”。
B.“蚤”同“早”。
D.“要”同“邀”。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头发上.指B.吾得兄.事之C.沛公军.霸上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答案】C 【解析】A、B、D中加点词都是名词作状语。
C.“军”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鸿门宴练习及答案考试复习用(最新)

鸿门宴练习及答案考试复习用(最新)一、课文背景与作者介绍1. 课文背景《鸿门宴》选自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项羽本纪》。
这篇文章描绘了公元前206年楚汉相争时期,刘邦和项羽在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这次宴会表面上是项羽设宴款待刘邦,实际上是项羽想要借机除掉刘邦。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刘邦最终得以逃脱,这场宴会也成为了楚汉相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 作者介绍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司马迁继承父业,继续编纂史书。
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而遭受宫刑,但他忍辱负重,最终完成了不朽的史学巨著《史记》。
《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课文内容解析1. 主要人物及性格特点刘邦:机智、果断、善于用人。
在鸿门宴上,他能够冷静应对危机,最终逃脱险境。
项羽:勇猛、直率、缺乏远见。
他在鸿门宴上优柔寡断,最终错失良机。
张良:聪明、机智、忠诚。
他是刘邦的重要谋士,在鸿门宴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项伯:重情义、缺乏政治眼光。
他是项羽的叔父,因与张良有旧交,最终帮助刘邦逃脱。
范增:老谋深算、忠诚。
他是项羽的谋士,极力主张除掉刘邦,但未能成功。
2. 课文结构分析第一部分(开头至“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交代背景,介绍鸿门宴的起因。
第二部分(“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至“樊哙从良坐”):描绘鸿门宴的经过,重点描写刘邦、项羽、张良等人的表现。
第三部分(“樊哙从良坐”至结尾):叙述鸿门宴的结果,刘邦逃脱,项羽错失良机。
3. 重点段落解析“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段落:这一段详细描写了鸿门宴的场景,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现了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
“樊哙从良坐”段落:樊哙的出场为鸿门宴增添了戏剧性,他的言行进一步突显了刘邦的机智和项羽的优柔寡断。
三、练习题及答案1. 选择题(1)下列关于《鸿门宴》背景的描述,正确的是:A. 发生在楚汉相争的初期B. 是刘邦设宴款待项羽C. 最终导致了项羽的失败D. 是一次和平的宴会答案:A解析:鸿门宴发生在楚汉相争的初期,是项羽设宴款待刘邦,但实际目的是要除掉刘邦。
第3课《鸿门宴》【教考融合】高一下学期语文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3课《鸿门宴》教考融合同步练习一、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红楼梦》就是以元春省亲、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黛死钗嫁等重大事件为分水岭,, , ,。
刘姥姥三进大观园,贾府里宝钗、凤姐、宝玉、贾母四个生日的安排,都起了重要作用标志着爱情婚姻悲剧和家庭衰败的过程。
甚至整个大观园的景色,也随着贾府的盛衰和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而变化。
1、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线索可以从这幅天然的织锦中抽得出来②条理清晰,首尾连贯③各个事件互为因果,连环勾牵,毫不间断④把大大小小的事件和人物组织起来A.④③②①B.③①②④C.②①④③D.④②③①2、学校话剧社准备在艺术节表演《红楼梦》,拟在《红楼梦》剧中编入能体现“差序格局”典型场景的几出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挖空训练教师版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三总复习五莲一中高三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复习导学案(24)(教师版)第24课鸿门宴司马迁【学习目标】积累重要文言现象。
【学习过程】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沛公军(驻军)霸上,未得(能够)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称王)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泛指战国末期秦之故地),使子婴为(做)相,珍宝尽(全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用酒食款待宾客。
这里是“犒劳的意思)士卒,为(给)击破沛公军(军队)!”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劝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指君主宠爱女子),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指失去时机)!”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一向)善(友善、交好)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就)夜(连夜)驰之(往)沛公军,私见张良,具(详细地)告以(把)事,欲呼张良与俱(一起)去,曰:“毋(不要)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替)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逃走)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给)此计者?”曰:“鲰生(浅陋无知的小人。
鲰,浅陋、卑微)说我曰:‘距(同“拒”,据守)关,毋内(内,同“纳”,接纳)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对等,比得上)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当然)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有旧,有交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交往),项伯杀人,臣活(使……活命)之。
今事有急,故幸(幸亏,幸而)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和……相比,谁更……)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应该)兄(用侍奉兄长的礼节)事(对待)之。
”张良出要(同“邀”,邀请)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祝(项伯)健康长寿),约为婚姻(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造册登记)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指意外的变故)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怎么)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同“背”)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同“早”)自来谢(道歉)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告诉)项王。
因(趁着(机会))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趁着(机会))善遇(好好对待)之。
”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率领、带领)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道歉)曰:“臣与将军戮力(合力。
戮,同“勠”)而攻秦,将军战河北(黄河以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料想)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怨)。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就)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次、次于)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屡次,多次)目(递眼色)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多次),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你)人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趁机)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你们这些人)皆且(将)为所(被)虏!”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
”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遮护)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怎么样)?”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意图)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跌倒)地。
哙遂入,披(分开)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眼眶)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感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吃)之。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尚且)不避,卮酒安(怎么)足辞(推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尽),刑人如恐不胜(尽),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特意)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人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小人的谗言)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已亡的)秦之续耳。
窃为(私意认为,窃,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一会儿),沛公起如(去,上)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告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理会)细谨,大礼不辞(回避)小让(责备)。
如今人方(正)为刀俎(刀和砧板),我为鱼肉,何辞为(为,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反问)?”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道歉)。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拿)?”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正碰上)其怒,不敢献。
公为(替)我献之。
”张良曰:“谨诺。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距离)四十里。
沛公则置(放弃,丢下)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取道)芷阳间行(秘密地走。
间,秘密地。
)。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超过)二十里耳。
度(估计)我至军中,公乃(才)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张良入谢(道歉),曰:“沛公不胜(承受)杯杓,不能辞(告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拜两拜,古代一种较重的礼节)献大王足下(敬辞),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曰:“沛公安(哪里)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责备,责罚)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则受璧,置(放)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我们这些人)今为(被)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二.一词多义1.安: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③安心;④安放,设置(后起意义);⑤疑问代词,哪里,哪儿;⑥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安稳,安定,安全)⑵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心)⑶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疑问副词,怎么,哪里)⑷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疑问副词,怎么,哪里)⑸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疑问代词,哪里,哪儿)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安稳,安定,安全)⑺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安稳,安定,安全)⑻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安稳,安定,安全)⑼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疑问代词,哪里,哪儿)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疑问副词,怎么,哪里)(安稳,安定,安全)⑾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稳,安定,安全)⑿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疑问副词,怎么,哪里)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疑问副词,怎么,哪里)⒁成语“皮之不存,毛将安(疑问代词,哪里,哪儿)附”“塞翁失马,安(疑问副词,怎么,哪里)知非福”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1)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怎么(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有什么,怎么(3)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哪里(4)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安定(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安逸的环境(6)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使百姓安宁(7)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六国论》安静的(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十二章》安适(9)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大学之道》性情安和(10)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四章》安然未生变的(11)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屈原列传》哪里(12)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哪里(13)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苏武传》安全(14)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离骚》安处(15)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慰问(16)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使……安适(17)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种树郭橐驼传》使……安定(18)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拟行路难(其四)》怎么(1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蜀道难》怎么,哪里(20)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哪里(2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侍坐》怎么 2.倍:①一倍,加倍;②通“背”,背向着,背对着;③通“背”,违背;④通“背”,背叛,反叛,背弃。
⑴尝以十倍(一倍,加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过秦论》)⑵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通“背”,背叛,反叛,背弃)德也。
(《鸿门宴》)⑶成语“倍(通“背”,背向着,背对着)道而行”“乡(通‘向’)利倍(通“背”,违背)义”3.从:①跟随;②使……跟随;③依傍,紧挨着;④听从;⑤堂房亲属;⑥通“纵”,合纵。
⑴合从(通“纵”,合纵)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⑵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跟随)。
(《过秦论》)⑶沛公旦日从(使……跟随,带领)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⑷樊哙从(依傍,紧挨着)良坐。
(《鸿门宴》)⑸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听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⑹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跟随)而师之。
(《师说》)⑺春夜宴从(堂房亲属)弟桃花园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⑻成语“从(听从)善如流”“恭敬不如从(听从)命”解释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1)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跟随(2) 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跟随(3)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率领、带领(4) 樊哙从良坐。
《鸿门宴》挨着(5)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自(6)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追随,跟随(7)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四章》做事(8)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