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食品新技术的安全性
食品毒理学:第八章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Ames检测方法:
❖首先一组雄性大鼠进行腹腔注射芳香族化合物如多 氯联苯油溶液等。以诱导大鼠肝脏酶系的活性,4
食品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 评价程序和方法》 GBl5193.1—1994
急性毒性试验
遗传毒性试验,致畸 试验,30 天喂养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繁 殖试验,代谢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致癌 试验
化妆品 《化妆品安全性评价 程序和方法》 GB7919-87
消毒产品 《消毒技术规范》第 8 章:消毒剂毒理试 验的程序和方法
第八章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 价程序
什么是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通过动物实验和对人群的观察,阐明 某种物质的毒性及潜在的危害,对该 物质能否投放市场作出取舍的决定, 或提出人类安全的接触条件,即对人 类使用这种物质的安全性作出评价的 研究过程称为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toxicological safety evaluation)。
▪ (1)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用微生物 ▪ (2)污染食品的有害物质 ▪ (3)新食物资源及其成分 ▪ (4)食品中其他有害物质
2 对受试物的要求
(1)提供受试物的有关资料
▪ 化学结构、组成成分和杂质 、理化性质、化学物的定 量分析方法、原料和中间体
(2)受试物必须是符合既定的生产工艺和配方的规 格化产品
❖世界各国对化学物质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 价均以人类使用相对安全为前提。要知道,
绝对的安全是不可能存在的,评价的依据
是人类或社会能够接受的安全性。我国对 不同物质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中,对安 全性的要求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 允许下的安全,指我国社会发展到现今阶 段所能接受的危险度水平。
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的原则
急性毒性试验,皮肤、 急 性 毒 性 试 验 , 皮 粘膜试验(皮肤刺激、 肤、粘膜试验 致敏、光毒、眼刺激)
第八章 良好农业规范、良好生产规范与食品安全
5、必须坚持科学性与可行性统一。即农产品质 量安全指标的制定既要科学严格,又要对农业生产切 实可行,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而不是高不可攀的。
6、坚持农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制度。 一般要求生产者建立至少连续两年的完整的生产 档案。 ①以此证明始终一贯地实行质量控制。 ②同时也便于在出现问题时,能追溯根源,寻找 对策。 可追溯制度是GAP的重大创新,是GAP核心理念 和本质特征。 GAP已成为农产品流通尤其是国际贸易中的安全 质量诚信制度。
EUREPGAP标准体系: (1)“必须做的”(required)农业操作规范: 重点是最高农药残留限量(MRL)的控制和生产档案。 (2)“鼓励做的”(encoureged)农业操作规 范:重点是一些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 如有机肥使用等。
2、美国的GAP 1998年10月26日美国FDA、USDA联合发布《关 于降低新鲜水果蔬菜微生物危害的企业指南》,其中 提出GAP概念。 主要针对未加工或最简单加工(生的)出售给消 费者或加工企业的大多数果蔬产品的种植、采收、清 洗、摆放、包装、运输过程常见微生物的危害控制。 自愿,但FDA、USDA强烈建议新鲜水果、蔬菜 生产者采用。
GAP实施要点: ①生产用水与农业用水的良好规范; ②肥料使用的良好规范; ③农药使用的良好规范; ④作物和饲料生产的良好规范; ⑤收获、加工及储存的良好规范; ⑥员工健康的良好规范; ⑦卫生设施的良好规范; ⑧溯源的良好规范;
GB/T 20014.3 — 作物基础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GB/T 20014.4 — 大田作物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GB/T 20014.5 — 水果和蔬菜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GB/T 20014.6 — 畜禽基础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GB/T 20014.7 — 牛羊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GB/T 20014.8 — 奶牛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GB/T 20014.9 — 生猪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GB/T 20014.10 — 家禽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GB/T 20014.11 — 畜禽公路运输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GB/T 20014.12 — 茶叶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GB/T 20014.13 — 水产养殖基础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第8章 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与规范
动物的毒作用性质和靶器官,评估对 人体健康可能引起的潜在危害,确定 最大无作用剂量的估计值,并为慢性 毒性试验和致癌性试验设计提供参考 依据
2. 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分阶段试验
项目名称
试验目的
预测长期接触受试化学物可能出现的
第四阶段
慢性毒性试验 致癌试验
毒作用,尤其是进行性或不可逆性毒 性作用及致癌作用,同时为确定最大 无作用剂量和判断化学物能否应用于 实际提供依据
害,对人类食用这种物质的安全性做出评价的研究过程称 为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FOOD TOXICOLOGY
我国目前实施的有关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法律法规:
1.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1994年卫生部正式批准实施
2. 《农药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1991年卫生部和农业部颁布 3. 《新药(西药)毒理学研究指导原则》1998年卫生部颁布 4. 《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1987年实施 5. 《食品功能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检验方法(试行)》1993年卫生
于食品;
50倍 < NOEL< 100倍,经过安全性评价后,才可决定可否用 于食品;
NOEL ≥ 100倍,可考虑允许应用于食品。
4. 进行食品安全性评价时需考虑的因素
(1)动物毒性试验和体外试验资料 是进行安全性评价的主要依据,当出现阳性结果,结果的判 定设计受试物能否应用于食品时,需要考虑结果的重复性和剂量反应关系。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时,需根据待评价物的种类和用途来选 择相应的程序。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将毒性试验分为 4 个阶段。
分阶段进行的原则:将各种毒性试验按一定顺序进行,通
常先行安排试验周期短、费用低、预测价值高的试验。
1. 前期准备工作
食品化学第八章色素(一)
食品化学第八章色素(一)引言概述:食品色素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它能够为食品赋予各种各样的颜色,提高食物的视觉吸引力和吸引消费者的欲望。
本文将介绍食品化学第八章中关于色素的内容,包括色素的定义、分类、应用、安全性以及检测方法等。
正文内容:一、色素的定义1. 色素是指能够为食品提供各种颜色的化合物,可以天然获得或通过合成获得。
2. 色素在食品中广泛应用,包括糖果、饮料、糕点等,能够增加食品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色素的分类1. 天然色素:包括植物色素和动物色素,如胡萝卜素、叶绿素、虫红素等。
2. 合成色素:经过化学反应合成的色素,如亚硝基染料、偶氮染料等。
3. 食品添加剂色素:经过安全评估合格的色素,如苏丹红、塔尔红等。
三、色素的应用1. 提供颜色:色素能够赋予食品各种颜色,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外观的需求。
2. 增加稳定性:某些色素具有抗氧化和抗光的性质,能够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3. 修饰食品质感:色素能够改善食品的质感,增加其口感和口感的层次感。
四、色素的安全性1. 国际食品安全机构对食品色素的使用有一系列的规定和标准,以确保其安全性。
2. 食品色素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过量摄入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3. 消费者应注重食品色素的选择,选择符合规定和标准的色素。
五、色素的检测方法1. 化学分析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等,可以对食品中的色素进行定量分析。
2. 光谱分析方法:如紫外-可见光谱法、近红外光谱法等,可以对食品中的色素进行快速检测。
3. 生物传感器法:利用生物分子或细胞对色素进行检测,具有快速、灵敏的优点。
总结: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食品化学中关于色素的基本概念、分类、应用、安全性以及检测方法等相关内容。
色素作为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对于提高食品的外观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们也要注意色素的安全性,并选择符合规定和标准的色素来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健康。
第八章 新资源食品安全评价
28 盐藻及提取物 使用范围不包括婴幼儿食品
2009年第18号公告
29 鱼油及提取物 在婴幼儿食品中使用应符合相关 2009年第18号公告 标准的要求
30 甘油二酯油 使用范围不包括婴幼儿食品
2009年第18号公告
31 地龙蛋白
不适宜婴幼儿、少年儿童、孕产 2009年第18号公告 妇、过敏体质者
32 乳矿物盐
卫食新准字(2007)第0003号
5 乳双歧杆菌HOWARU Bifido Bifidobacteium lactis HOWARU Bifido
6 鼠李糖乳杆菌HOWARU Rhamnosus
卫食新准字(2007)第0004号 卫食新准字(2007)第0005号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7 乳双歧杆菌Bi-07
序号
名称
适用范围
批准文号
13 异麦芽酮糖醇 各类食品,但不包括婴幼儿食品 2008年第20号公告
14 植物乳杆菌 299v
15 植物乳杆菌
乳制品、保健食品,但不包括婴 2008年第20号公告 幼儿食品
饮料类、冷冻饮品、保健食品 2008年第20号公告
16 植物甾烷醇酯 植物油、植物黄油、人造黄油、 2008年第20号公告 乳制品、植物蛋白饮料、调味品、 沙拉酱、果汁、通心粉、面条和 速食麦片
3 两歧双歧杆菌
Bifidobacterium bifidum
4 短双歧杆菌
Bifidobacterium breve
5 婴儿双歧杆菌
Bifidobacterium infantis
6 长双歧杆菌
Bifidobacterium longum
(续)卫生部公布《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
第八章食品安全法
• 国务院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 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获知有关食品安 全风险信息后,应当立即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通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信息 核实后,应当及时调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 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食品、食品 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风险 评估。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工作,成立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的 专家组成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进行食 品安全风险评估。 对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兽药、饲料和饲料 添加剂等的安全性评估,应当有食品安全风险评 估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参加。
•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接到食品安全事故的报告 后,应当立即会同有关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 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调查处 理,并采取下列措施,防止或者减轻社会危害: (一)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对因食品安全事故导 致人身伤害的人员,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组织 救治; (二)封存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 料,并立即进行检验;对确认属于被污染的食品 及其原料,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依照本法第五十 三条的规定予以召回、停止经营并销毁;
四、食品生产经营
• 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 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 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二)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 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 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三)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 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四)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 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 品;
• (三)封存被污染的食品用工具及用具, 并责令进行清洗消毒; (四)做好信息发布工作,依法对食品安 全事故及其处理情况进行发布,并对可能 产生的危害加以解释、说明。 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县级以上人民 政府应当立即成立食品安全事故处臵指挥 机构,启动应急预案,依照前款规定进行 处臵。
新食品安全法每章节主要内容
新食品安全法每章节主要内容第一章:总则1.本章主要介绍了新食品安全法的立法目的和适用范围。
2.强调了政府的责任和监管机构的职责,以确保食品安全。
3.规定了相关术语的定义,为后续章节的实施提供了明确的解释。
第二章:食品生产经营许可1.本章规定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许可制度,包括许可的申请、审批和管理。
2.强调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对食品安全的保证和监管。
3.规定了许可证的种类和管理要求,以及吊销和注销许可证的程序和条件。
第三章: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管理1.本章重点关注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卫生管理和质量控制。
2.规定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建立和实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3.强调了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原材料、生产设备和生产环境的控制和监管。
4.规定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检验、检测和记录要求,以确保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第四章:食品标识、广告和宣传1.本章规定了食品标识的基本要求,包括食品名称、成分表和营养信息。
2.强调了食品标识的真实、准确和明确,禁止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
3.规定了食品广告的管理要求,包括广告的真实性和合规性。
4.强调了对食品广告的监管和违法行为的处罚。
第五章:食品安全监督管理1.本章规定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机构设置。
2.规定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职责和权力,包括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监督和检查。
3.强调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信息公开和社会参与,加强监督力度。
4.规定了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程序,及时控制和消除风险。
第六章: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监控1.本章重点关注食品安全风险的评估和监控。
2.规定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评估结果的应用。
3.强调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包括食品抽检和食品召回。
4.规定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控的程序和要求,及时发现和处理食品安全问题。
第七章: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和食品安全风险提示1.本章规定了食品安全信息公开的原则和方式,包括食品安全标准和监测结果。
第八章+速冻食品的安全控制技术
第八章速冻食品的安全控制技术第一节概述速冻食品于1928年起源于美国,至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
据专家预测,未来10年中,世界速冻食品的消费量将占全部食品的60%。
速冻食品是指将预处理过的食品放在-30℃~-40℃的装置中迅速冻结,然后在-18℃或更低的温度条件下长期保存的一种新兴食品。
一、速冻食品的分类在美国,速冻食品有2700多种,日本也有近3000个品种。
尽管我国速冻食品市场以年均30%的速度递增,但产品结构简单,而且各企业的产品雷同,只有水饺、汤圆、面点等150多个品种。
为进一步深化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6年对速冻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进行了修订。
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速冻食品包括速冻面米食品和速冻其他食品。
(一)速冻面米食品速冻面米食品是指以面粉、大米、杂粮等粮食为主要原料,也可配以肉、禽、蛋、水产品、蔬菜、果料、糖、油、调味品等为馅(辅)料,经加工成型(或熟制)后,采用速冻工艺加工包装并在冻结条件下贮存、运输及销售的各种面、米制品。
根据加工方式的差异,速冻面米食品可分为生制品(即产品冻结前未经加热成熟的产品)、熟制品(即产品冻结前经加热成熟的产品,包括发酵类产品及非发酵类产品)。
(二)速冻其他食品速冻其他食品是指除速冻面米食品外,以农产品(包括水果、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等为主要原料,经相应的加工处理后,采用速冻工艺加工包装并在冻结条件下贮存、运输及销售的食品。
速冻其他食品按原料不同可分为速冻肉制品、速冻果蔬制品及速冻其他制品。
二、速冻食品的安全现状我国速冻食品的生产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许多厂的生产还停留在手工包制阶段;由于受人们传统饮食习惯的制约和我国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影响,速冻食品所需的机械化生产被半自动生产所取代,严重影响了速冻食品的技术发展和质量提高;由于受到企业生产规模小、生产率较低、工艺不够完善等因素的制约,尽管近年来出现了许多生产速冻食品的企业,但真正形成规模生产的较大企业却不多,生产的速冻食品仍以中低档为主,有特色的不多,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还较大。
第八章食品加工与保藏新技术(1-6节)
• 本章主要介绍了食品加工与保藏工业上现 已采用的新技术、新手段。要求了解食品 加工中新技术有哪些。熟悉新技术的原理, 掌握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和传统技术比较的 优势和劣势。
一、微波加热原理
• 微波与食品直接作用,将微波的电磁能转 化为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过程就是微波加热的过程。
• 在电磁场的作用下,物质中微观粒子可产 生4种类型的介电极化,即电子极化(原子 核周围电子的重新排布)、原子极化(分子 内原子的重新排布)、取向极化(分子永久 偶极的重新取向)和空间电荷极化(自由电 荷的重新排布)。
停的目的。热惯性极小,没有热量损失。
• (六)改善劳动条件,节省占地面积 • 微波加热设备无余热、无样品污染问题,满足食品卫
生要求,本身又不发热、不辐射热量,所以大大改善 了劳动条件,而且设备结构紧凑,节省厂房面积。
四、微波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微波技术在食品加工上可以完成主要单元 操作(热烫、蒸煮、脱水、消毒、灭菌、调 温),其中脱水的基本目的是除去水分,以 限制微生物和酶引起的腐败,保存食品; 其他单元操作都是根据加工的对象提高产 品温度,有些是升高到一定温度再冷却(如 热烫、消毒和灭菌),有些是保持在较高温 度(如蒸煮和冷冻食品的调温)直至达到加 工目的。
(二)非热效应
• 将引起蛋白质分子变性,从而使体内蛋白 质、核酸等物质同时受到无极性热运动和 极性转变两方面的作用,即非热效应。
二、微波杀菌机制
• 主要使食品中的微生物在微波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生物效 应)的共同作用下,使其内部的蛋白质和生理活性物质发 生变异或破坏,从而导致生物体生长发育异常,直至死亡。
• (三)遗传物质变化
• 决定微生物正常生长和稳定遗传物质核糖核 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由若干氢键 紧密连接而成;足够强的微波场可以导致氢键 松弛、断裂和重组,从而诱发基因突变或染色 体畸变,甚至断裂。
第八章 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与规范
GB 15193.15-2003 繁殖试验 GB 15193.16-2003 代谢试验 GB 15193.17-2003 慢性毒性和致癌试验 GB 15193.18-2003 日容许摄入量(ADI)的制定 GB 15193.19-2003 致突变物、致畸物和致癌物的 处理方法 GB 15193.20-2003 TK基因突变试验 GB 15193.21-2003 受试物处理方法
三、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内容
毒理学评价采取分阶段进行的原则:它将各种 毒性试验按一定顺序进行,通常先行安排试验周 期短、费用低、预测价值高的试验。
不同种类物质的评价程序对毒性试验划分的阶 段性有不同的要求,《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 序》将毒性试验分为四个阶段。
1.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前期准备工作
试验前应该了解受试物的基本资料,了解 受试物的成分、规格、用途、使用范围,以 此了解人类可能接触的途径和剂量,过度接 触以及滥用或误用的可能性等,以便预测毒 性和进行合理的试验设计。
消毒剂毒理试验的程序和方法第一阶急性毒性试验皮肤与眼黏膜试验皮肤刺激致敏试验眼刺激试验急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皮肤黏膜试验皮肤刺激致敏光毒眼刺激急性毒性试验皮肤黏膜试蓄积毒性试验致突变试验遗传毒性试验致畸试验30d喂养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致畸试验遗传毒性试验蓄积试验第三阶亚慢性毒性试验代谢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繁殖试验代谢试验致突变致癌短期生物筛选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致畸试验第四阶慢性代谢试验致癌试验慢性毒性试验致癌试验慢性毒性试验致癌试验慢性毒性试验致癌试验第五阶人体试验激发斑贴试用试验表表771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与试验目的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与试验目的项目名称试验目的急性毒性试验了解受试化学物的急性毒性强度性质和可能的靶器官为急性毒性定级及进一步的剂量设计和毒性判定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遗传毒性试验致畸试验30d喂养试验了解多次重复接触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并提供靶器官和蓄积毒性等资料为亚慢性毒性试验设计提供依据并且初步评价受试化学物是否存在致突变性或潜在的致项目名称试验目的亚慢性毒性试验繁殖试验代谢试验了解较长期反复接触受试化学物后对动物的毒作用性质和靶器官评估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的估计值并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性试验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慢性毒性试验致癌试验预测长期接触可能出现的毒作用尤其是进行性或不可逆性作用及致癌作用同时为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和判断化学物能否应用于实际提供依据
第八章食品安全性评价
第八章食品安全性评价食品安全性评价是指对食品中的化学、生物、物理等因素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其是否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并采取相应措施以消除或降低这些潜在危害的过程。
食品安全性评价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目的是了解食品中是否含有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评估和管理该类物质对人体健康的风险,以保障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等环节中是否存在可能导致污染的环境和条件,以及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化学物质和生物毒素等因素,通过科学方法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估,进而确定食品是否安全。
食品安全性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三个方面。
风险评估是指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识别、评估和规模化的过程,通过调查和实验确定有害物质的存在程度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
风险管理是指利用科学、法律和行政手段控制和限制食品中的有害物质,以减少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风险沟通是指将评估结果以易于理解的方式传达给公众和政府机构,以促进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采取相应的行动。
食品安全性评价需要依靠科学方法和数据,包括实验室分析、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技术手段。
同时,还需要结合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包括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控制措施、市场监测数据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从而全面评估食品的安全性。
评价结果将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以制定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和标准。
食品安全性评价的重点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生物毒素、添加剂等一系列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因素。
其中,重金属是指在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具有潜在危害作用的金属元素,如铅、汞、镉等。
农药残留是指在食品中因农药的使用而使残留超过限量标准的化学物质。
生物毒素是指一些由细菌、真菌、藻类等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毒性的物质,如霉菌毒素和壳聚糖等。
添加剂是指为了改善食品的质量、保存性能或美观而在食品中添加的具有辅助性作用的化学物质,如防腐剂、增味剂、色素等。
食品安全法课件第八章 食品安全标准制度
(五)食品安全标准其他主体
2003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正式成立。 国家质检总局党组书记李传卿代表总局党组 和李长江局长,参加了揭牌仪式并发表讲话
中国消费者的餐桌上又出现 了引发新一轮争议的食品, 其中包括用老鼠肉冒充的羊
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做到科 学合理、安全可靠”。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
张家口因为严重污染,长出的苹果也变成了 黑色的
面包新语等使用过期面粉:能筛出大量白虫
二、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
1.食品安全限量标准 2.食品安全添加剂标准 3.婴幼儿食品安全标准 4.对与食品安全、营养有关的标签、标识、说 明书的要求 5.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卫生要求 6.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 7.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
第八章 食品安全 标准制度
硝 —— 已成了另一种「味精」,餐厅“基本上”都在用。用硝來炒菜, 只要放一点点,肉又紅又嫩,青菜又脆又绿,味道鮮又好。硝的价格只有 味精的一半。很多餐厅“特色”菜都不放味精,放的就是硝。爱吃鲁肉饭 的人要注意了!猪肉加上硝,好吃得“五体投地”.
今后中国足疗、洗浴、按摩都将执行统一标准
▪ 有关产品国家标准涉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内容的,应当与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相一致。
《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二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 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德国,每个鸡蛋都有身份证
盒中每一个鸡蛋都标有 号码,如下图的“3NL4329801”。
四、食品安全标准的作用
1.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石 2.是保障食品贸易的基础 3.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准 4.是国家科学监管的依据
8 第八章 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与规范
流行病学时研究人群中疾病及健康相关事件发生和 分布的一门科学。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最重要的目的是确定疾病的病 因,以及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对策及措施提供 科学依据和方法。 设计周密的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对于确定毒物种 类、毒物的危害程度可提供最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确定人类致癌物的唯一确认方法只能是人群的流行 病学调查。
目前我国实施的有关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法律法规有: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农药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新药(西药)毒理学研究指导原则》
《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 《食品功能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检测方法(试行)》
国际性相关组织或机构(P192)
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IPCS)
在50年代末期,通过对致癌作用的研究,人们发现致突变物和致癌物的 效应表现为“零” 阈值,即在零以上的任何剂量都可以产生效应。对于 这样的物质找不到安全限值,不能用原有的化学物质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特别是进入70年代以后, 发现的具有致癌潜力的化学毒物越来越多,而 且其中有一些或是难以完全消除、或是经权衡利弊后尚需应用的。有鉴 于此,发展了危险度评价的方法,提出了“可接受危险度”的概念。 1976年,美国环境保护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首 先提出并推荐了危险度评价系统,公布了致癌物评价指南,并成立了致 癌物评价小组。 1983年,美国国家科学研究顾问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任命专门小组制订颁发了危险度评价的程序,将其主要内容和步 骤分为四个部分,即危害认定、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和危险度 特征分析,总称为危险度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危险因素进行利弊 权衡,作出决策并制订标准和措施的过程称为危险度管理。 近些年来,危险度评价的方法发展得很快,不断完善。由于该方法具有 可定量、有预测性等优点,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美国EPA先后颁布 了有关致癌物、致突变物、发育毒物和生殖毒物等一系列危险度评价指 南。危险度评价已成为许多国家对各类化学毒物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新技术的安全性第一节超高压食品的安全性
一食品超高压技术
二超高压技术的发展史
三超高压处理的作用机理和特点
四超高压技术的安全性评价
五我国超高压技术面临的问题
六发展我国超高压食品技术的整改措施
第二节辐照食品的安全性
一,食品辐照的目的
二,食品辐照加工的优势
三,辐照食品的营养学分析
1,辐照对水分的影响
2,辐照对蛋白质的影响
3,辐照对糖的影响
4,辐照对脂肪的影响
5,辐照对维生素的影响
四,辐照食品的生物学分析
五,辐照食品的毒理学分析
六,浮躁食品的放射性问题
第三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一,转基因食品概况
二,转基因食品的种类与功能
①转基因食品种类
1,转基因食物性食品
2,转基因动物性食品
3,转基因微生物发酵食品
②转基因食品的功能
1,提高产量(特别是农作物的抗病虫害抗逆境的性能)
2,改善营养品质
3,具有保健功能
4,增加生物多样性
5,改善植物性食品加工贮藏性能
6,有利于保护环境
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①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1,潜在致敏性
2,对食品营养品质的改变
3,转基因食品的潜在毒性
4,对人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②转基因食品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四,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①安全评价的必要性
②安全性评价的基本原则
③转基因食品的主要内容
④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的方法
1,食品毒理学评价方法
2,潜在致敏性实验
3,微生物实验
4,对人类的安全性验证试验
五,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
①美国对转基因食品的标识管理
②日本对转基因食品的标识管理
③欧盟对转基因食品的标识管理
④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标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