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发展史共45页
初探我国歌咏活动的历史发展轨迹
初探我国歌咏活动的历史发展轨迹发布时间:2022-09-01T00:57:58.698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9期作者:刘鑫[导读] 我国歌咏运动诞生于二十世纪初,是在西方的科学技术和音乐文化的传入我国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先后经历了学刘鑫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 710000【内容提要】我国歌咏运动诞生于二十世纪初,是在西方的科学技术和音乐文化的传入我国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先后经历了学堂乐歌时期、抗日救亡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时期,音乐内容、形式也随着时间的迁移不断成熟、发展。
【关键词】歌咏活动历史发展一、学堂乐歌时期纵观歌咏活动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其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教育功能。
歌咏活动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时期,当时的中国社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危机,为了凝聚国人之精神力量,涌现了大量以爱国救亡为主题的爱国歌曲。
学堂里所教授的也主要以灌输富国强兵,拯救国家危亡的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歌曲为主,站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做法对于心智还未成熟,处于发展时期的儿童来说,是显然不科学和具有思想压力的。
但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这一现象,又是十分必要且无奈之举。
当时的歌曲也不乏有少量儿童歌曲及合唱是贴近生活实际,符合儿童的心理活动特征,表现儿童精神面貌及性格特点。
这也是我国儿童歌咏活动的早期发展阶段,其不足之处在于歌曲唱法单一(多为齐唱),数量较少,且质量参差不齐。
因此,对于儿童在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优点是在歌曲结构上,节奏简单匀称,旋律柔和动听,较为符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并且已经出现钢琴伴奏的合唱,这也是我国接受新鲜事物,与世界儿童音乐发展接轨,走向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结合当时动荡的时代背景,尽管儿童歌曲创作并不太成熟,但这些优秀的音乐工作从事者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以李叔同的三声部合唱《春游》为例。
20世纪30年代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社会各阶层积极地投入到抗日战争中,中国的抗日音乐体裁也日趋成熟,如艺术歌曲、合唱歌曲、进行曲、电影音乐等多种抗日体裁类型。
陕西的秦腔.
文献
(一)
• 1. 秦腔音乐唱板浅释/肖炳编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329页 • 2. 秦腔剧作选/雷平良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364页 • 3. 宋上华 杨令俗及秦腔名宿艺术丛谈/杨文颖著.--西安:西安出版社,1998.--323页 • 4. 秦腔优秀传统剧选.一/鲁安澍,张森伶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146页 • 5. 秦腔优秀传统剧选.二/鲁安澍,张森伶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245页 • 6. 秦腔音乐概论/吕自强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778页 • 7. 秦腔名家折子戏精选/鲁安澍,张森伶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2册(329,346页) • 8. 秦腔荟萃:剧本、板壳子、唱腔选段/鲁安澍,张森伶编选.--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
了详细的介绍 • 第四,我对我所收集的秦腔的剧目的图片做了展示 • 第五,我对秦腔的名人做了简要的介绍 ,对所喜爱的几个名角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 第六,对几部比较著名的秦腔名戏做了详细的介绍,唱词,图片有详细的说明 • 第七,对秦腔的传播的一些介绍 • 第八,我是安康人,所以对安康的弦子戏作了简要的介绍 • 最后,写了一些个人的想法, • 请老师指出不足,我尽力完成好这个ppt,其中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请老师给予指正和指导。
秦腔程式
• 自报家门:是戏曲中主要人物出场时 的自我介绍。它由引子、定场诗、坐 场白组成。 引子: 剧中主角第一次上场时,半念 半唱一些韵文结构的词句,这叫?quot; 引子"。它笼统地自叙心情、处境、身 份、经历、性格,抒发志趣、抱负、 情绪。
定场诗
• 角色念完"引子"以后要念的四句诗,为 定场诗。内容大半是介绍剧中的特定 情景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中国电视剧发展历程
陈
晓
旭
饰
林
黛
央视版红楼梦是1987年中央电视
玉
台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根据我国
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摄制的一
六、应对措施
1.大力重视培养青年专业导演人才
1. 只有重视培养编导人才,才能够使中国电视剧具有后劲,才 能更上一个新台阶。
2.2.要树立精品意识
3. 拍好戏,出精品。
3.紧跟形势变化,抢占自制剧的新高地。
以更加积极的态势投身于电视剧的拍摄。
1.4.保持中国民族特色
2. 中国电视剧的文本创作应该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特征,“越是 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四、中国电视剧的现状
1.中国电视剧在海外也受欢迎 2. 当代题材更能引起情感共鸣 3.题材雷同化趋势加剧。 4.精品匮乏,复播成瘾,翻拍成风,各大卫视轮番轰炸同一部剧。 5.好剧本难求,过硬的编剧队伍未能形成。 6.优秀电视剧导演匮乏 7.电视台、制片方、编剧方三方博弈。
美国 大陆 香港电视剧产业链的比较
5.发展“走出去”工程
通过自己的频道播出; 1. 和国外媒体的合作。
1981
三家亲
创 办 的 飞 天 奖
邓
1981年播出的9集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 》是新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意义深远。时
家 佳 饰
隔27年,全新《敌营十八年》再度登场,剧集 罗
扩散为120集,由卧心、雄心、丹心三部曲组 茂
成。
莉
全剧以中共秘密地下党员江波为主线,讲述
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课件
“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什么, 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 仿佛有一种情感到汹涌的流来推动物。我 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 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 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兴趣 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 杂而又原始的情绪。”“《雷雨》对我是 个诱惑···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只是对 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
周婚姻的不幸,反过来说明他当初的真爱刻骨铭心,他 全部身心浸透,曾经沧海,无法走出那场爱情雨季。
第28页,共51页。
5、周朴园的怀念、忏悔、内疚通过一系列 生活细节“外化”出来了。譬如爱穿侍萍 绣过的衣服,每年四月十八日都要为侍萍 做生日,无论家搬到哪里都要带上侍萍用 过的家具,按照以前样式布置房子,保留 生活习惯等等。
第27页,共51页。
3、双方回首往事,不约而同回忆30年前而不是27年 前。这不是笔误,口误或约等于,这苦心营造的细节, 符合真实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老年人对消极信号的反应弱,更 偏好记忆积极的事情,遗忘和忽略不愉快的记忆。
4、周朴园的第一任妻子不是蘩漪(27年前蘩漪仅8岁), 这个影子人物(阁楼上的疯女人)郁闷而终,仿佛一声 叹息。
新形式剧(契诃夫) •锁闭式结构(藏头露尾)
开放式结构(顺序展开)
第17页,共51页。
易卜生《群鬼》、白薇《打出幽灵塔》 剧情剧情从周萍要“走”,蘩漪要“留”
开始,显示张力和悬念。
第18页,共51页。
锁闭式“回顾法”:将时间、地点、情节 高度集中(符合戏剧的“三一律”)。用 历史的剧情,推动现实的剧情的发展。 《雷雨》的时间是非常复杂的,有三重时 间:一个序幕时间:即“今天”,是讲述 时间,也可以说是曹禺创作的那年,我们 假定它是1933年。一个剧本时间:即十年 前,1923年夏季的一天,从上午到午夜两 点。还有一个故事时间:即30年前和三年 之前。
第五单元戏剧(剧本)整合教学 课件(共41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屈原》创作于1942年。课文节选自剧本第五幕第 二场。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 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 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他说:“全中国进步人 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 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 征我们当时的时代。”
写下你们的探究结论:剧本的“好”,应该符合以下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某条标准为例,结合具体片段的分析,展示你们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 “独立不移”“坚贞不屈” “光明磊落”等崇高品质的 塑造,震撼了进步人民的灵 魂。”
《枣儿》
剧本以“枣儿”为标题,并 以“枣儿”贯串全剧,让老人与 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 开情节。
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 ,都与“枣儿”有着紧密联系; 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 ”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 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
《屈原》
屈原—渴求光明,怒斥黑暗,忠贞不屈、正 气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
南后、靳尚、郑詹尹—邪恶、阴暗、买国 (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意旨,密谋毒死 屈原。)
《屈原》
屈原—渴求光明,怒斥黑暗,忠贞不屈、正 气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
南后、靳尚、郑詹尹—邪恶、阴暗、买国 (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意旨,密谋毒死 屈原。)
希望男孩不要着急回家,再多陪陪他。说明老人多么寂寞。
老人:(对男孩)咱们学猫叫?(见男孩摇头)咱们学 狗爬?(见男孩又摇头)那爷爷给你讲故事。
文明戏角色制的形成与演变考论
文明戏角色制的形成与演变考论①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马俊山早期话剧(文明戏)演艺中的角色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考其源起,欧阳予倩认为是朱双云搞起来的。
“他是根据当时某些演员擅长演哪一类的人而分的,这种做法可以说是毫无道理,春柳就反对这样的做法。
可是当时也有人认为应当这样分,甚至于有些角色,就按着这些标准去发展,把自己的演技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不管什么戏都来那么一套;有些角色范围比较宽广也并不受这样子拘束;有的是标上什么派也不过是做广告,如陈大悲自称为天下第一悲旦,凌怜影归到哀艳派之类,也不过说说罢了。
”②欧阳予倩的话有几层意思:首先,角色制是根据演技对演员所做的分类;其次,其合理性得到一部分人的承认;第三,对有些演员及其演技有一定影响;第四,常被艺人用以自我标榜。
总之,尽管春柳社反对角色制,但也有人包括一些演员是承认它的,角色制对演技确实有一定影响。
只要随便翻翻1914年前后的报刊,如《申报》、《繁华杂志》、《游戏杂志》、《俳优杂志》,看看马二先生(冯叔鸾)、惜醉(凤惜醉)、剑云(周剑云)等人所写剧评,便不难发现,当时人们谈论新剧时最关注的问题,一是角色是否合适,二是剧情是否合理。
实际上,角色制不只是一种说法,而且也是一种做法。
因而考察其形成和演变,讨论其利弊得失,对于深入了解中国话剧的本土特性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一、角色制的形成首先,早期话剧表演走向角色制是一种历史必然。
当时的新剧从业者,除了春柳社同人之外,大多是凭着一点见闻或想象,无师自通地走上舞台的。
除了互相揣摩和拜师学艺之外,几乎没有其它正规途径来学习话剧表演。
虽然王钟声办过“通鉴学校”(1907年末),但连他自己都不知话剧为何物,又怎么教学生呢?所以,排演过一个《迦茵小传》之后,不久也就倒闭了(1908年)。
后来兴办的话剧学校,如顾无为办的“剧学馆”,汪优游、朱双云、欧阳予倩发起成立的“星漪演剧学校”等,更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几乎没留下什么痕迹。
满分作文素材:梅兰芳
梅兰芳蓄须明志
• 1937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梅兰芳受到了日本人的监视。
日本人要求这位世界驰名的中国演员出来演出,好美化他们的 侵略行为。梅兰芳拒绝了。他为了表示自己的态度,留起了胡 须。因为他是旦角演员,留胡子意味着将不再登台表演。为了 祖国的荣誉,他宁愿割舍了艺术生命。这一爱国行为,受到了 普遍赞扬,为中国人争了气。
第二十八页,共45页。
• 广告一出,票立即卖了个精光。大家都想去听听 看梅兰芳究竟唱得怎么样,看看梅兰芳先生的功底。
从此,梅先生一唱走红,知名度也提高了。
• 【素材解读】
•
如果按照—般的思路,在报纸上登出广告对新人
梅兰芳大肆吹捧一番,对广告日渐麻木的观众们未必
会待见。然而梅兰芳别出心裁,只登“梅兰芳”三个
第八页,共45页。
• 他艺术成就的取得,固 然与他的艺术天才,与他 的家传、师教等分不开, 同时也与他本人学艺的虚 心求教、刻苦钻研、精益 求精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九页,共45页。
梅兰芳学艺
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师傅说他 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
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他常常 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 的鱼儿。十年之间,勤学苦练从未间断, 持之以恒。后来,他的双眼渐渐灵活起来。
第二十五页,共45页。
待人以诚
梅先生待人至诚,互勉互励。在演出过程 中,同台演员如不慎出点差错,他从来不发 脾气训人,而是救场如救火,尽力设法圆场, 下台后还关照几句,安慰一下。1952年在青 岛演《龙凤呈祥》时,扮小太监的演员第一次
与梅大师同台,特别紧张,脱口而出,竟把未
婚的孙尚香叫成"娘娘",引起倒好。梅大师 温和地安慰他:"别难过!下次再演,还是 由你来扮小太监,就不会念错了!"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高三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 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 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周代统治者称颂尧舜禹的统治,启用出身微贱者,提倡国人议政,保留地方自治的乡治、众议的乡校。
这反映了周代统治者( )A. 推崇儒家民本思想B. 受原始民主传统影响C. 突破宗法血缘束缚D. 以复古作为政治目标【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代(中国)“称颂尧舜禹的统治,启用出身微贱者,提倡国人议政,保留地方自治的乡治、众议的乡校”都展现了原始民主的遗风,说明周代统治者受原始民主传统影响,B 项正确;儒家的民本思想到春秋时期才开始出现,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A 项;周代建立了宗法制,没有突破宗法血缘的束缚,排除C 项;周代构建了新的制度,并没有以复古为政治目标,排除D 项。
故选B 项。
【点睛】2. 秦汉时期,政府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部族自治,按照户口多少划分部族首领的封邑大小。
同时,将这些部族安置在边郡,对其人民进行授田、征兵等编户化管理。
上述措施旨在( )A. 践行因俗而治理念B. 推进民族间交流交融C 完善户籍管理制度 D. 加强对边疆地区治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
根据材料“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部族自治,按照户口多少划分部族首领【.的封邑大小。
浅谈京剧花脸表演艺术
丝 路 视 野众所周知,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很多人都以为所有的戏剧表演都差不多,但是京剧表演和其他戏剧表演有一定的区别,京剧表演里面有五中不同的角色,分别为生角、旦角、净角、末角、丑角,这几种角色的表演方式和性格特点都不一样,他们都是京剧表演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实京剧的根本就是改编于民间人们的日常生活故事或者著名的历史事件。
我们这里探讨的花脸就是指五角中的净角,所谓花脸就是指将表演者的满脸涂上油彩进行舞台表演。
这种表演形式可以生动形象地塑造每一个人物形象,使角色有血有肉,更好地进行表演。
在百年以前我国就开始产生了花脸这种艺术表演形式,经过国人对其的不断更新和完整化,花脸表演艺术在当今已经变得越来越成熟。
一、京剧中花脸表演艺术的特点(一)花脸具有类型化的特点在京剧中,通过花脸塑造出来的角色都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花脸塑造的基本都是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男性,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具有非常大的不同,比如说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张翼德,水浒传中的黑旋风李逵等,他们都具有非常易于辨认的外形特点,即便他们上场不说任何的语言台词,观众们也可以通过他们的外形来辨认出他们来。
除此之外,花脸表演者的台词、服装特点、性格特点都与其他角色拥有者非常大的不同,比如说黑旋风李逵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八尺个头、相貌黝黑粗狂,三国里的张飞声音粗狂、外形粗狂,这些都是花脸里比较著名的人物形象。
在塑造这种人物角色时,基本都会选择穿着比较暗深颜色的服装,它们所用的兵器都是比较厚重的,这可以很好地给观众营造出一种豪迈雄壮的感觉。
这种花脸表演形式在京剧表演中非常重要,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京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京剧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与其他的表演形式具有很大的差异在花脸的表演形式中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种类,分别是铜锤、架子花脸,显而易见,这两种表演形式都具备自己的特点,花脸表演中台词的表演形式主要分为念白和唱念,架子花脸的就是以念白来作为自己最主要的表演形式,而唱念则是通过铜锤花脸的表演来实现的,在花脸表演中,架子花脸比铜锤花脸占得比重大,所以说,在进行架子花脸表演时,对表演者的要求比较严格,表演者需要自己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自己所要表演的角色,因为表演架子花脸时压力很大,因此,他们更加需要过硬的专业素质,通过努力学习和锻炼来完善自己的动作和唱腔。
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资料
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资料
中国戏剧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过程。
最早,它起源于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这一点在《尚书·舜典》和《吕氏春秋·古乐》中都有记载,人们在庆祝丰收、祭祀祖先、驱鬼除疫等活动中,通过歌舞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和表达对神灵的敬畏。
这些歌舞通常都伴随着欢呼和歌唱,是原始宗教仪式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先秦时期,戏剧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在汉魏到中唐这一段时间里,先后出现了“角抵”(即百戏)、“参军戏”和“踏摇娘”等表演形式,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到了唐代(中后期),中国戏剧开始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宋金时期,戏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在乐曲、结构到内容方面,都为元代杂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些剧目将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这三种不同艺术形式进行了综合,最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
如需了解更多有关中国戏剧起源与发展的知识,可以查阅有关历史资料或者前往戏曲类博物馆进行深入了解。
音乐与戏剧PPT课件
中国京剧的艺术特征是:1、综合性 2、虚拟性
综合性:中国京剧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 净、丑等行当充任。讲究唱、念、做、打的表演艺 术,表演极富舞蹈性,技术性很高。
第8页/共36页
唱是根据剧目的需要以及人物性格、情绪发
展的需要而安排的,对同一剧目,不同的演 员有不同的唱法,这就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金色
蓝色
第26页/共36页
欣赏《贵妃醉酒》选段
-----海岛冰轮初转腾
思考:
1、这一选段描写的是什么历史故事?
描写的是杨贵妃应唐明皇之约至百花亭赴宴,谁知唐明 皇却爽约去了西宫,杨玉环十分悲怨、孤寂。在太监及 宫女的进劝下,她豪饮至醉,难以自持,以致失态。
2、这一选段出现了京剧的哪些表现手法?
唱、做
第3页/共36页
唐 玄 宗
梨 园
唐代华清宫梨园,位于华清池大门内西侧, 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教习乐工弟子演练 歌舞的场所。后来,“梨园”一词被借用表示乐工 机构,“梨园弟子”成为乐工弟子的代称.
第4页/共36页
京剧为什么被称为国粹?
京剧之所以被称谓为国粹,是因为它代表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梅兰芳 (1894 — 1961)
第19页/共36页
第20页/共36页
铜锤花脸
武净
净
架子花脸
第21页/共36页
丑
彩旦
文丑
第22页/共36页
武丑
脸谱是由面具演化而来,“面具”起到在战争 中威吓敌人的作用,后被用到了舞台上,随着戏曲 发展,就将油彩直接勾书在脸上,就成了脸谱。
脸谱是中华民族戏剧特有的面部化妆造型艺术。
二黄 是一种节奏舒缓,旋律平稳,唱腔较为 凝重、浑厚稳健的声腔;适合表现沉郁、肃穆 悲愤、激昂的情绪。
雷雨ppt课件演示文稿
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
矛盾焦点: 罢工与反罢工的尖锐矛盾(阶级斗争)
第30页,共56页。
课文第二部分主要写周朴园和鲁大海相 见后的对话,他们开始的对话有什么特点?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1)周朴园在和鲁大海见面前,已经从鲁侍萍那 里得知鲁大海就是他的“亲骨肉”,也知道鲁大海 “鼓动罢工反对他”,但是他还要问大海“你叫什 么名字?”“你有什么事吧?”这种明知故问的态度
周朴园对“死去”的侍萍:
“于心不忍”供起“遗照”来“纪念”——虚
伪
周朴园对面前的侍萍:
凶相毕露,软硬兼施,彻底决绝——阴险狡猾,
冷酷无情
冷酷
虚伪
自私 道貌岸然
第26页,共56页。
第27页,共56页。
过去的侍萍:
上当受骗,听天由命——善良软弱 ,听天由命
现在的侍萍:
控诉罪行,蔑视金钱,憎恨丑恶
——清醒,自尊,坚强
第6页,共56页。
其父曾任总统黎元洪的秘书,后赋闲 在家,抑郁不得志。曹禺幼年丧母,在压 抑的氛围中长大,个性苦闷而内向。三岁 即随继母看戏,是一个小戏迷。1922年, 入读南开中学,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导 师张彭春对他格外器重,他则以扮演娜拉 等角色而闻名,绽露表演才华。少年时, 喜写新诗,常吐露着感伤和凄婉的调子。
品味人物语言
高度个性化
丰富的潜台词
富于动作性
第45页,共56页。
什么是个性化语言?
个性化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符合并 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即什么人说什 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个性化语言, 是刻画人物达到合理性、真实性的重要 手段。 例:
葛朗台---
第46页,共56页。
守财奴的语言
皮影PPT学习课件PPT学习教案
会计学
1
“隔帘说书,一口道尽千古事,影子乱弹, 双手对舞百万兵”。这就是被乔治·萨杜尔 称为“电影的先驱”中国皮影戏,又称 “灯影戏”。
第1页/共86页
一、概述
皮影,又称“灯影戏”或者“影戏”,是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一种剪纸、戏曲、 木偶戏等相结合的一门静动融合的艺术。 其内容和艺术效果通过灯光、幕布、唱腔 以及演员手中操纵的影人表演表现出来。
加上牛皮的黄色、镂 空处在影窗上呈现的 白色,共有五色呈现。 是民间传统五行五色 观的包罗万象、简化 归类的体现运用。
第56页/共86页
第57页/共86页
陕西皮影整体色调艳丽而不浮夸,对比鲜 明又协调统一,具有很强的装饰趣味,把 传统民间美术中的意蕴表现的绚烂至极。
第58页/共86页
3、理想造型,人物善恶分明 各地皮影人物造型均遵循“五分
第10页/共86页
元代时,皮影剧院戏曾传到波斯、阿拉伯、 土耳其。稍后,又传至东南亚。
第11页/共86页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 大会,皮影戏也参加了演出。
第12页/共86页
清代,中国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 盛时期。在清朝,影戏的流向在 全国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全国除 西藏、新疆少数几个省外,各地 都有留下了影戏的痕迹。皮影戏 得到空前发展并普及开来,剧目 日益丰富,皮影工艺形象也更加 多样,雕镂更加精细。很多皮影 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能人 倍出。无论从第1影3页/共人86页 造型制作、影 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
第46页/共86页
(7)订缀∶在影人的两手、两下 臂、两上臂、上身、下身和两腿等 部件的关节点处,用线订缀起来, 再用一皮条包围在上身的脖领处作 为安装影人头的插口。最后在脖领 前订上一根铁丝作为支撑影人的主 杆,在两手端处用线各拴一根铁丝 为耍杆,插上影人头后,一件完整 的皮影人即告完成。
艺术学基础知识:人物与作品
歌剧 舞剧
洪湖赤卫队、江姐、刘三姐 虞美人、红色娘子军
建国之初
粉碎四人帮
施光南 郑秋风 黄自 冼星海
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 的田野 上、伤 势 我爱你中国:美声代表作品 长恨歌:我国第一部清唱剧 黄河大合唱
东方红 1964 集体创作 音乐舞蹈史诗
一无所有 摇滚乐在中国的崛起
二泉映月、听松 梁山伯与祝英台 草原小姐妹 春节组曲(序曲)
唢呐奏曲 百鸟朝凤 民间乐曲
说唱音乐
京韵大鼓 骆玉笙(小彩蝶) 1930年后 重整河山待后生 苏州弹词
民间器乐
江南丝竹 广东音乐 山东鼓吹 十番锣鼓
八大名曲:行街、四合如意、三六、 中花六 板 步步高、下山虎、平湖秋月、雨打芭 蕉、赛 龙夺锦
分区 艺术学基础知识:人物与作品:yu zhan 的第 1 页
德国 德国 捷克
从清晨到午夜 群众与人 万能机器人
萨特
苍蝇:哲理剧 死无丧身之地 可尊敬的妓女 间隔:他人就是你的地狱
梅特林克 霍普特曼 约翰·沁孤 安德烈耶夫
比利时 德国 爱尔兰 俄罗斯
青鸟:象征幸福 沉钟 骑马下海的人 人之一生
阿波利奈尔 法国
布勒东
法国
得名于:蒂蕾西亚的乳房 超现实主义宣言
蒂塞尼 刀子的眼泪 鲁塞勒 非洲的印象
洪深 定名为话剧
曹禺 雷雨 中国现代话剧的真正成熟 繁漪,周萍,四凤,周冲,侍萍,周朴园,鲁大海 日出 陈白露,李石清 北京人 曾文清,曾思懿
夏衍 上海屋檐下 日寇占领上海
郭沫若 屈原
老舍 人民艺术家 茶馆:“京味”话剧的奠基石,小人物命运 龙须沟 程疯子,王大妈,程娘子,丁四嫂
庞太监,王利发,刘麻子主义作品 玩偶之家:娜拉、海尔茂 人民公敌 社会支柱 社会问题剧:描绘和批判
世界电影史全PPT课件精选全文
第62页/共201页
电影生产一旦被有远见的企业家纳入他们熟悉的工 业化生产和销售轨道之后,其获取的利润是其他任何制 造业所不能比拟的。
第63页/共201页
八大电影公司的崛起
The rise of the eight great studios
查理·卓别林 博斯特·基顿 哈罗德·劳埃德 哈莱·朗东
第42页/共201页
麦克·赛纳特和启斯东制片厂
第43页/共201页
1912年,麦克·塞纳特在好莱坞创办了一家启斯东 制片厂,这里后来成为了喜剧类型片的摇篮。
麦克·塞纳特对美国电影的最大贡献在于,他首创
了传送带生产式的制片方式。其影片的工艺流程是
——(法国)乔治·萨杜尔
第13页/共201页
卢米埃尔的作品题材和内容:
劳动和工作的生活场景:
《工厂大门》、《照相师》、 《木匠》、《铁匠》、 《烧草的妇女们》、 《水浇园丁》、 《拆墙》、 《消防员》(四部)
第14页/共201页
《工厂大门》
第15页/共201页
《水浇园丁》
第16页/共201页
第30页/共201页
“镍币影院”的出现和发展
匹兹堡的“淘金浪潮”带来世界各地怀揣梦想的矿 工;
镍币影院的简陋条件和低廉票价适合贫苦矿工阶层; 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国家的技术条件为镍币影院
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第31页/共201页
第一节 鲍特及影片《火车大劫 案》
埃温特 • 鲍特代表作品:
《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1902年) 《火车大劫案》(1903年)
三、放映术
爱迪生的“电影视镜”
1894年 每秒16格 供一人观看
历史反思与道德批判--重读李龙云的《小井胡同》
历史反思与道德批判重读李龙云的«小井胡同»南京大学文学院㊀李兴阳㊀姚悦月㊀㊀20世纪80年代被学界视为中国当代戏剧发展的 黄金时期 .在 文革 后的文学复苏过程中,一批具有现代意识㊁张扬启蒙理性㊁充满批判精神的戏剧破冰而出,在与权力话语的协商与抗争中,把中国当代戏剧推向新的发展高峰.大型五幕话剧«小井胡同»(以下简称«小井»)就是这一时期中国戏剧创作的重要收获.这部话剧的作者李龙云,曾在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戏剧家陈白尘学习戏剧创作.这部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很大影响的话剧,就是他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创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小井»初稿创作于1980年,始发于«剧本»1981年第5期,修改本发表于«钟山»1984年第2期,后收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李龙云同名剧集中.«小井»的演出,也历经曲折.1983年夏,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决定将此剧搬上舞台,并做了长时间的排练和演出准备,但在有关方面的干预下,只在内部公演了三场,此后长时间不能公演.经过近两年的折腾,在多方力量的推动下,«小井»于1985年2月举行公演,取得了成功,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和认可.随着该剧的发表和演出,社会各界特别是话剧界对此剧进行了长时间的毁誉参半的激烈争论.就能看到的相关资料而言,自1981年至1986年,围绕该剧公开发表的各类争鸣文章有六十余篇,论文集«小井风波»一部.通览这些争鸣文章,其所争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剧中历史叙述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第二,剧中人物形象能否表现中国当代历史;第三,«小井»与老舍«茶馆»的继承关系.事隔30年,李龙云的«小井»及其争鸣,已然成为一种历史.在全然不同的新世纪文化语境中,能否重返上个世纪 八十年代 的历史现场,重新认识这段历史,从而发现隐藏在 小井风波 背后的另一种历史真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一㊁历史反思:多种话语的协商表达«小井»的首要特点是对包括 文革 在内的中国当代历史的回顾与反思.这部话剧以李龙云的出生和成长地北京南城胡同为蓝本,以小井胡同五户人家为主要叙述对象,叙写市井细民从1949年初至1980年夏的30多年的社会生活变迁.«小井»一共分五幕,第一幕叙写1949年初北京现代历史大转折前夕小井胡同的黑暗和悲惨,市井细民盼望改朝换代的急迫心情;第二幕叙写 大跃进 年代小井人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狂热和瞎折腾;第三幕叙写 文革 时期小井人的恐惧心理及相互间的猜忌与损害;第四幕叙写 文革 后期小井人内心积郁的愤懑与方式多样而独特的抗争;第五幕有多个版本,最后演出的是第四次修改本,多个版本之间虽然有些差异,但共同点都是叙写文革 结束之初小井人的新遭际与新希望,试图探寻和预示历史发展的新趋向.不难看出,这五幕选取的是中国当代历史前30年中的五个不同时期的横截面,它们也都是当代历史的重要节点或曰转折点.如此大跨度地且有选择地 回顾 当代历史,不仅能创造出李龙云所追求的 历史感 ,而且能更清晰而深入地认识历史,反思历史,即如诗人公刘在«沉思»诗中所言: 既然历史在这儿沉思,我怎能不沉思这段历史?反思历史,在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之交,已形成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 思潮 ,戏剧领域也不例外,当时还很年轻的李龙云就是先行者之一.1983年10月,李龙云在与导师陈白尘的通信中谈到 反思文学 ,陈白尘在10月27日的回信中说: 你说的四种文学,其实就是一种,即写已发生的过去.你所说的 反思文学 ,应在其中. ①1985年7月,杜清原肯定李龙云 敢于正视历史,并以新的认识和反思,对以往感受的一切和混沌㊁错杂的历史现象进行理性的梳缕和思辨,力图揭示历史演变的规律,提供让人观察思考的人生真谛;这种现代的审美意识,使得一种灌注着新的审美素质的戏剧 反思戏剧,在«小井»的孕育中露出端倪. ②将«小井»命名为 反思戏剧 ,认为其在 文革 后的话剧发展中居于领先者抑或开创者的位置,这样的评价,至今看来依然是有道理的.在20世纪80年代的论争中,焦点不在于«小井»有没有 历史 与 真实 ,而是有什么样的 历史 与 真实 .否定者认为,«小井» 把新中国的三十年描述为仅仅是一部 犯错误的历史 , 在描写我们的错误时是真实的,但却停止在这个 真实 上了.因而它对历史的面貌就不能不是一种表面的和肤浅的反映 ③.肯定者认为,作者 敢讲真话,努力按历史本来的面貌去反映生活,既不颓丧消沉,也绝对地摒弃虚假的乐观,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了一定的现实主义的深度和力量 ④,其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争论双方虽然观点相左,但都将作者的个人经验㊁政治立场和创作倾向等作为衡量的依据.否定者认为,作者局限于个人经验,没有真正站到党和人民的立场,其创作倾向有问题,专写 错误 ,是 哪壶不开提哪壶 ;肯定者则认为,«小井»的 作者在认识历史㊁把握时代㊁反映生活㊁判断是非时,都是从人民的立场出发,以人民的爱憎好恶为准绳的 ⑤.由此,认识论范畴的真实与否,转换成了政治话语中的 正确/错误 之争.类似这种情况,在当时很普遍.如何反思 文革 ,如何反思与 文革 有某种内在关联的其他时期的革命历史,是①②③④⑤陈白尘«关于‹小井胡同›的通信 给李龙云的信摘录»,«剧本»1985年第1期.杜清源«话剧‹小井胡同›观感»,«人民日报»1985年7月1日.杜高«生活真实与理想的光芒»,«戏剧报»1983年10月.王育生«为‹小井胡同›公演而作»,«戏剧报»1985年第3期.王育生«为‹小井胡同›公演而作».20世纪80年代最迫切的时代课题.当时的中国社会各界㊁不同的利益群体,在反思的意图㊁立场㊁角度㊁方式和界限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并由此形成政治㊁思想㊁文化和文学等方面的复杂而激烈的冲突.围绕«小井»所展开的争论,也正是这种冲突的表现. 文革 后经过权力重组的主流政治掌握着反思话语的主导权,对反思的立场㊁范围㊁结论甚至思维方式等都予以规约,违规者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小井»就曾遭受过停演的处罚;精英知识分子在历史反思的现代性诉求上,虽然与当时的主流政治的大方向一致,但以五四精神为其内涵,因而又有着质的差别;普通公众虽然沦为 沉默的大多数 ,但也会以特有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如 读者(观众)来信 ㊁观看演出( 小井人 等北京普通市民扶老携幼流泪观看演出)等等.所有这些来自社会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声音,最终都反映在剧本的反复修改与舞台演出的迭次变化中.最能说明问题的是第一幕与第五幕的修改.限于篇幅,这里仅以第五幕的修改为例.«小井»先后有四个第五幕,后三个是作者迫于多方面的压力 一让再让 所作的修改本.第一个第五幕写于1980年底,有三个值得注意的小情节,一是刘嫂在民主选举中取代 小媳妇 成为居委会主任,二是亲民的派出所所长小曹被调离,三是滕奶奶祈盼 打这儿往后让咱们小井消消停停的 .这个第五幕虽然受到了来自多个方面的批评,但作者很喜欢,认为以此表达了 人民不一定敌得过邪恶 的痛切认识,人们渴望不要 窝里反 ,不要再折腾,这点要求虽然 可怜 ,但却代价沉重,难以实现.①第二个第五幕写于1983年初,比第一个第五幕有了较大的改动,但主要的小情节依然是三个,一是政权易手,二是警察小曹被调离,三是将滕奶奶的祈盼换成小井搬迁.这个第五幕,增添了官方所要求的 光明 与小井人改善生存条件的愿望.第三个第五幕写于1983年7月,在第二个第五幕的基础上 再添光明 ,增加了烈士后代 小结实被找回来 的情节.第四个第五幕写于1984年秋,是最后演出的第五幕,也有三个值得注意的细节:一是居委会改选,但颇有意味地让戏止于居民民主投票,却不知结果;二是 小媳妇 自信地宣称 政府一时糊涂右一点,政府不能一辈子糊涂右一辈子,政府早晚还得抓阶级斗争 ;三是插入在小井拍电视剧( 文革 题材)的细节,让一群 红卫兵 重新走进小井胡同.这个第五幕受德国戏剧«屠夫»的启发,突破了当时流行的 正确/错误 的二元对立模式,不再将 文革 简单地归结为某几个人的 错误 ,而是看到了导致 文革 发生的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认为 文革 虽然宣布结束,但并未离我们远去,因为 文化大革命 的那种做法是一些人心目中的机缘,是他们通向天堂之门 ②.这个第五幕对历史的思考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但受时代的限制,剧情本身没能很好表达出的观念,是借助于有意安排的 插曲 来完成的,思想与形象有些分隔.上述四个第五幕,或公开发表和出版,或在内部演出,或公演,它们都已成为«小井»自身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迭次变动的第五幕说明,«小井»是多种话语协商表达①②李龙云«为‹小井›洗三»,«小井风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5—46页.李龙云«为‹小井›洗三»,«小井风波»,第49页.的结果.官方话语要求写 光明 ,写出 历史的乐观主义 ;民间话语要求表达出自己的民主权利诉求和改善生存条件的愿望;包括作者在内的精英知识分子则在 为人民代言 的同时,试图以启蒙理性反思历史,直面现实,以此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如此杂多的声音,不仅使作品的内在精神充满矛盾,而且使作品的结构形态也变得有些 不伦不类 (李龙云自语)①.这是作者倍感痛苦和愤懑的地方.二㊁人物塑造:个人经验与道德化«小井»的人物形象能否表现建国30年的历史,在20世纪80年代也是引起论者们激烈争论的话题之一.论争双方对 历史与底层人民的密切联系 的认识相同,但对«小井»中的下层百姓能否表现建国30年的历史则存在歧见.否定者认为,«小井»中的下层百姓不能够表现历史的深刻变革,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作者没有 着力描写他所熟悉的这群人物怎样被新时代所改造,所推动,从而成为新生活的主人,而是更多地去同情他们在新时代遭到的 不幸 ,意图以这种 不幸 来概括中国的历史 ,这就使得整个剧本没有充分展现新的时代精神和面貌.②二是«小井»中的一些人物身上虽然具有值得珍视的 传统美德和古朴感情 ,但 他们并不完全具有那种较大的历史深度和思想意义 .③肯定者认为,«小井»中的小人物也 可以反映出30年来我们民族的历史变迁和对国家民族未来的理想 ,因为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 小井胡同里这群市井细民 也是中国的一部分, 创造这30年历史的,也有小井胡同居民的小小一个份儿 .④在论争过程中,双方都注意到«小井»人物形象塑造的道德化,以及与作者的个人经验和相关 知识 之间的关系.«小井»人物形象的塑造,融入了作者的个人经验.«小井»以作者的出生成长之地北京南城胡同及其居民为原型,以作者在大杂院的生活经历为创作的经验基础,这使«小井»带有 强烈的自传性 ⑤.但«小井»所叙历史的时间长度超出了作者的个人经验,为弥补 个人史前经验 的缺失,这需要掌握大量的相关知识.为此,作者一方面 走访了几十户过去的老街坊,了解了20个家庭30年的命运变迁史 ⑥;另一方面 钻进图书馆 翻阅了近百册民俗方言报刊典籍,做了充分的 知识准备 .有论者认为,这样的经验与知识准备,虽然为«小井»的人物形象塑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并不能保证人物形象具有当时的论者们所要求的那种 真实性 与 典型性 .这是因为作者难①②③④⑤⑥李龙云«为‹小井›洗三»,«小井风波»,第48页.杜高«生活真实与理想的光芒».杜清源«话剧‹小井胡同›观感».陈白尘«重读‹小井胡同›»,«钟山»1984年第2期.李龙云«学习 思索 追求»,«剧本»1985年第3期.李龙云«学习 思索 追求».以突破自身经验的局限, 对人物在感情上过于偏爱与热情 ①, 不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评价人物的行为 ②.陈白尘特别嘉许李龙云与小井人的情感联系,他认为李龙云 不仅熟悉他们的历史和声音笑貌,而且他从这些普通劳动人民中探索出他们勤劳㊁善良㊁朴实,深沉而又细腻的心灵中的美和在危难中刚正不阿㊁侠肝义胆的风格.他爱他们,而且爱得很深,爱到不能不写他们 ③.李龙云亦自言: 我是那么热爱小井人民.这倒不仅仅因为他们生我㊁养我㊁哺育我长大,更因为他们都是小人物,是普普通通的人. ④这就是说, 熟悉 是«小井»人物塑造的基础,对 小人物 的 爱 是创作的原动力,道德上的善恶考量成为人物形象塑造的主要内容,这使得«小井»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非常突出的道德化特点.人物形象塑造的道德化,其首要特征是将 道德 与 政治 扭结在一起,把政治上的 正确/错误 转换成人物道德品性上的 善良/邪恶 ,在二者之间画上等号.«小井»中的普通人,如滕奶奶㊁刘嫂㊁水三儿等,作者突出表现的是他们善良的一面; 小媳妇 等人物,作者突出表现的是他们邪恶的一面.其中,受到论者们普遍关注的是 小媳妇 这个不怎么普通的小人物.肯定者认为, 小媳妇 以志愿军家属身份 出现在这群基层劳动人民中间,而且篡夺了街道居民委员会的领导权 ,她 上下都有人 ,在 文革 中成为小井居民 头上的皇帝 , 大肆作威作福 ⑤,是 我们文学作品中尚未出现过的新 货色 , 可称得上是个崭新的典型 .作者对她虽然 着墨也不多 ,但是 社会内涵却深厚 , 概括力强 ,是 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⑥,很典型地 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⑦.否定者认为, 小媳妇 形象虽然十分 典型 ,也能够代表那个特定时代中的一类人,但把 小媳妇 塑造成 文革 中的大奸巨恶 ⑧,忽略了对其他历史潜在因素的揭示,没有达到应有的历史高度.这样的批评,在今天看来,依然还是很有道理的.政治与道德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上的 正确/错误 与道德品性上的 善良/邪恶 ,二者之间虽然可以建立某种联系,但不能简单地画等号或相互替换.道德品性善良不等于且不能保证政治 正确 ,如滕奶奶㊁刘嫂㊁刘家祥㊁水三儿和石掌柜等都是颇为善良的普通人,在 大跃进 和 文革 期间,他们虽然是受害者,但同时也是 热情 而 积极 的参与者,为历史之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道德品性邪恶①②③④⑤⑥⑦⑧杜清源«话剧‹小井胡同›观感».杨雪英«对有争议的话剧剧本的争议»,«剧本»1985年第7期.陈白尘«重读‹小井胡同›».李龙云«给 小井 人民鞠躬»,«小井风波»,第20页.凤子«从‹茶馆›的重演谈到‹小井胡同›»,«钟山»1984年第3期.陈白尘«重读‹小井胡同›».凤子«从‹茶馆›的重演谈到‹小井胡同›».王育生«为‹小井胡同›公演而作».不等于政治 错误 ,如 小媳妇 的道德品性很坏,借政治革命之名行一己之私,使 文革 的政治 错误 得以实施并被放大,但她的道德问题依然不能等同于政治问题.在人物形象塑造中,把与人物有关的政治问题变成道德问题,善良者即政治 正确 ,邪恶者即政治 错误 ,从而将对历史的理性反思变成充满感情色彩的道德批判,使本该在反思中得到揭示的某种历史本相,被遮蔽在道德的面纱背后,变成了 不可见的历史 .这也是20世纪80年代 反思戏剧 (还有 反思文学 )的通病.三㊁面对 碑林 :互文性与 影响的焦虑«小井»与老舍的«茶馆»在艺术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之间的互文关系也是上个世纪80年代论争的话题之一.不少论者将对前辈大师的学习与借鉴看成是后来者的一种 美德 与成功的保证,称赏李龙云 对老舍先生的作品,从小说到剧本,他如饥似渴地逐篇精读,从中寻求前辈大师的表现手法 ①.认为«小井» 剧中人物所以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从任何一个片断的对话中,都可以看出作者在学老舍掌握语言技术上的功力 ②.把«小井»看成是«茶馆»的续篇③,以此判定«小井»在中国当代话剧发展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续篇说 虽然突出了 继承 关系,但有遮蔽 发展 与 创新 之嫌.李龙云自己和他的一些支持者,在不否认学习借鉴«茶馆»的同时,更愿意强调«小井»不是«茶馆»的 苔瑟拉 (T e s s e r a,即 续完和对偶 )④,更乐意强调面对前辈大师及其经典之作时的 焦虑 与«小井»的独创性和超越性.李龙云自言: 这几年,对于戏剧作品的长远美学生命问题,是我想得最多,和朋友们讨论得最多的问题.通向永恒之路到底有多少条?«莫扎特之死»写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东西;«阿Q»靠的是 这一个 典型;而«茶馆»则是熔工笔与写意于 身,用气度恢宏的三幅民俗画准确地描绘了三个时代 在大师们的 碑林 面前,我们怎么办?我很担心,我们写出的戏都是些短命儿.问题在哪里?我很焦灼 ⑤李龙云这里所言的 焦灼 ,虽然有多个所指,但其主要蕴涵可以理解为哈罗德 布鲁姆(H a r o l d B l o o m)所谓的 影响的焦虑 ⑥.面对前辈大师创造的经典之 碑林 ,特别是«茶馆»这座 丰碑 ,是高山仰止,拾人牙慧,还是选择 一条英雄之路:去经历地狱之苦,去探索在地狱里还可能有什么作为 ⑦陈白尘作为导师,给当时还是研究生的李龙云提出选择 英雄之路 的要求: 凡老舍先生用过的手法,建议最好别用.中国古语讲,不作①②③④⑤⑥⑦温广鲤«读‹小井胡同›»,«剧本»1981年第5期.凤子«从‹茶馆›的重演谈到‹小井胡同›».陈辽«‹茶馆›续篇‹小井胡同›的出现»,«江苏戏剧»1984年第7期.[美]哈罗德 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李龙云«学习 思索 追求».参见[美]哈罗德 布鲁姆著«影响的焦虑».[美]哈罗德 布鲁姆«影响的焦虑»,第21页.人间第二手.你不要去做老舍第二㊁某某人第二.你就是你,就是你自己.要有这种志气! ①这其实也是李龙云作为 迟来者 希冀超越前辈大师从而确证自我的一种内在要求.«小井»就是摆脱 影响的焦虑 ,在 创作理论上苦心摸索的形象化结果,是多种设想的一次比较全面的尝试 ②.陈白尘很赞赏李龙云不惧前贤的 全面的尝试 .他认为«茶馆»确实对«小井»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后者没有简单地模仿前者, 而是为自己设置了更困难的障碍:时间跨度大,是相似的.不过,前者是近代史范围,后者则属于当代史.但从空间说,前者以茶馆为中心,三教九流㊁男女老少可以随时上下,通行无阻;后者是个大杂院,人们就难以进出自如了.从人物说,两者也都众多.前者是从各阶层里选择来的,各具典型;后者都是市井细民,要塑造出各个不同的典型,困难更多.再者,前者有许多人物是 子承父业 的,如刘麻子之有小刘麻子之类;后者大都30年一贯制,从头写到尾.难度也更大了 ③.这样的异同比较是精当的,比较具体地指出了«小井»不同于«茶馆»的独特之处.其实,难度更大的还在于«小井»采用了与«茶馆»似而不同的 散漫体 结构方式.李龙云自言: 在已经被人们约定俗成的分类方式中,我倾心于散漫体结构.倾心于散漫体与其他结构方式的有机统一;倾心于在有限的时空框架中尽可能地扩大容量,丰富戏剧创作内涵;喜欢那种不像戏的戏,那种 向心力 与 离心力 相平衡的戏. ④散漫体结构没有时间与空间上的整一性要求,时间不论是连续还是跳跃,都有一定的长度,有利于历史叙述与历史反思.«茶馆»的散漫体结构所截取的时间是近代史上的 三个时代 ,其具体呈现就是李龙云所解读的 气度恢宏的三幅民俗画 ⑤.老舍用 三幅民俗画 不只是 准确地描绘了三个时代 ⑥,更重要的是用 子承父业 等形象的方式隐喻历史在 变 中 不变 的那一面,表达的不是人们通常所评说的那种 历史进步 ,而是 历史循环 ,是对这种循环的悲观与绝望.老舍后来的投湖自尽是这种悲观与绝望的最后表达.与之不同,«小井»的散漫体结构,其具体呈现是中国当代历史中的 五幅民俗画 .李龙云用 五幅民俗画 不只是准确地描绘了五个前后相继的时代,更重要的是凸显在这五个时代里 政治错误 的反复出现,以此反思 历史反复出错 的成因. 小井风波 意味着出错的历史还在反复,绝望的李龙云没有像老舍那样选择自尽,而是选择了对话剧创作的逃离.李龙云曾经有创作«小井»系列的宏愿,他说: 小井的故事太多太多了,小井人民太好太好了.我相信不论生活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都能理解小井人民,而小井人民①②③④⑤⑥陈白尘«关于话剧‹小井胡同›的通信 给李龙云的信摘录».李龙云«学习 思索 追求».陈白尘«重读‹小井胡同›».李龙云«学习 思索 追求».李龙云«学习 思索 追求».李龙云«学习 思索 追求».也能深深地理解我,我将用我的作品不断和老街坊们对话.«小井胡同»一定会有它的第二部㊁第三部 ①但李龙云并未如愿写出续作,«小井»数易其稿并迭遭惩处之后的很长一段时光,李龙云不愿意再碰话剧,转而写话语自由度比戏剧略大一点的小说,这与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那场毁誉参半的争论有关.那场持续数年的争论,并非完全意义上的 文艺争鸣 ,来自非文学的霸权话语几乎毁掉了李龙云对话剧创作的热情.重温«小井»与 小井风波 ,不免令人感叹唏嘘:历史真的会在某些特质上不断重复自己吗?①李龙云«给 小井 人民鞠躬»,«小井风波»,第12页.。
中国戏曲演绎外国文学名著的历程
作者: 澹台义彦[1]
作者机构: [1]中国戏曲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京剧
页码: 42-45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5期
主题词: 外国文学;上海京剧院;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地方剧种;戏剧形态;文学名著
摘要:不管何种载体的戏剧、何种形态的戏剧,都有其自身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有其发生、发展、沿革、变化,甚至消亡的历史过程。
"凡是一个民族,以为自己的文化业已醇化净化,不必更谋改进,也不屑于取异己的文化作参证比较的资料时,则等于宣告这个民族文化行将停滞。
"(潘薇:《西方戏剧对中国古典戏曲"现代化"进程的催化》,《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有些外国古老的戏剧艺术形式,由于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已经淡化在了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