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对话理论运用的几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话理论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摘要:对话理论是关于引导人们如何遵循平等、互动等原则,通过话语交流而达到有效沟通的理论。它源自西方,具有平等、开放、互动、生成等内涵;它的引进与借鉴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考空间。课改至今,对话理论已逐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线教师所接受并付诸于实践。对话式教学理念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无限生机,极大程度激发了课堂的“能量”。但这种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时,如果操之过急、操作不当,很有可能走向极端、步入误区。如何正确而又恰当地把握好文本、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理论影响
阅读教学历来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同时它又是一直困扰着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2001年5月,浙江师范大学的王尚文教授在其文章中提出,语文教学活动“必然也应该是一种对话活动,必须实现向‘对话型’的转变”,自此拉开了“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研究序幕。而真正开始探究对话、试行“对话式”阅读教学,则是以2001年7—8月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为标志的。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于这一新理念,有研究者认为,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对话,即“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一是阅读对话,即“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对话过程”。据此,我们可以说,“对话式”阅
读教学就是在阅读教学中,以对话为原则,在对话精神支配下读者(师生)与文本的主体间合理地“倾听”和合理地“言说”的动态的教学过程。
回顾我们过去的阅读教学,“传授式”是被广泛采用的教学方式。而现在,“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出现,对于“传授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然不可否认,“传授式”存在了这么久,必然也是有它的合理性。然而,“对话式”在21世纪被提出,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是否意味着更大的价值呢?下面探究“对话式”阅读教学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的发展状况。
一.对话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认识
与“传授式”阅读教学不同,“对话式”阅读教学从阅读角度看是文本理论和读者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在师生与文本的关系上就呈现出一种“我—你”的主体间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文本作为一个与师生对话的主题,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理解、被记忆、被复述的对象,而是与师生积极对话的另一个主体、另一种意识。其实,任何文本都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具有空白和未定性。它的意义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它是在师生与文本的不断对话中产生的。在这种自由平等的对话中,师生不断向文本提问,而文本则不断地以自身世界的丰富性回答着提问,呈现、展开并改变、超越着师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认知;同时,文本也向师生提问,呼吁着师生创造性的回答。在“我—你”的对话中,“我”与“你”双方进行的就不再是知识的交换、信息的传递,而是意义的分享、灵魂的碰撞和精神的融通。
“对话式”阅读教学正是将文本的历史视界与读者的阅读视界相融合,建构起一种既源于文本,又源于读者的新意义。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话式”既注重对文本原意的理解,同时还强调读者参与的价值与作用。对于教师而言,则只是将教材和教参看成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文本”,而非“蓝本”,并将对教材和教参的感性认识和理性的审视相结合,这样一来,“备课”的内涵也扩大了;对于学生而言,在阅读中的主观感受得到了尊重,个性得到了保障,思维得到了发展,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在对话中投入的就不只是一种认知方式,收获的也不只是一种知识或技能,他们投入的是把知识和技能都涵盖在内的一种精神,收获的同样是精神。“分析”仅仅是理性认识,而情感则是需要人去感受,用感情去理解的。回到了“我—你”的关系,就同时回到了文本言语的感性世界。“对话式”阅读教学提倡和采用的“感悟”,正是要使师生达到对文本的更深层意义上的“倾听”,并在这种“倾听”的基础上更好地“言说”。在这种条件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得到了落实。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可以看作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对“语文素养”的内容要素
的具体解说。可见,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是形成和发展其“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传授式”阅读教学只能掌握语文知识与培养语文能力相比,对话式”阅读教学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同时还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等等。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有能力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自发地学习如何对付迅速的变化,如何思维,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变得富有创造性;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总而言之,“对话式”阅读教学最终能够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语文素养。
“对话式”阅读教学是一种多元化、高密度的交往过程,其间充盈着多种多样、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情境与交流关系,它已经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知识传递,而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与“传授式”重结果轻过程相比,“对话式”既重结果更重过程,所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的动机、意向和态度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对话式”阅读教学正是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学习对话、学会对话,最终使其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对话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一味赏识,毫无立场
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许多教师都对学生采取一种鼓励式的评价,“你真棒”、“你说得真好”、“你真了不起”等一些赏识性的话语是教师使用频率极高的课堂评价语言。当然,通过这种评价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无疑是正确的。而且新
课标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可是如果说为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扼杀学生的积极性,而对学生的任何答案都不否定,看似民主,但其实是一种放任的态度。一味地赏识,对于学生来说未必是件好事,说不定反而成了“温柔陷阱”。就上述例子中的现象,其实就是教师对于新课标思想的一种误解。
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但“平等”并不是“相等”。教师是对话的倾听者和参与者,但更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这种引导对于学生会是一种真诚的帮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时就应该有一个衡量的标准,不能完全放弃自己的立场。对于学生的正确观点或思维中的闪光点,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激励;对于学生的错误结论或有违文本价值取向的认识,就应该及时引导、加以匡正。如果笔者是上述例子中的那位教师,则会对那位学生说:“你很会思考,这点很好,但你的观点老师不敢苟同。我想,如果你把这篇文章再多读几遍,好好品位一下那些描述彭德怀动作的词语,还有他与老饲养员之间的对话,或许会有所顿悟的。”以此将学生的“主观感受”进行引导,使之回到文本的价值取向上来,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科学的态度、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教师的评价应该要符合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去努力扬长避短,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驱动器”。
(二) 无限生成,远离文本
由于“对话式”阅读教学强调意义的动态生成,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就过分夸大了“生成”的作用,盲目追求生成,认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