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结构与呈现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纲教材中“功与能”



简单机械——功——机械能——机械能 转化与守恒定律; 热传递——热量——比热——内能—— 热和功; 电流热效应——电功——电能—— 原子结构——核能 上述比较可以看出,不同教材的结构模 式常常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改变学科本位,重视学生发展, 过去的物理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常用的方案



想一想,怎样检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 浮力作用? 同样,用弹簧测力计悬挂该重物,在空 气中读出测力计的示数,然后将重物浸 入水中,测力计的示数会发生什么变化? 观察现象后,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对常用方案评价


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寻找学生理解的类 似的物理过程,在类比联想的基础上, 得出结论。它的特点是不过于强调符号 演绎,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的概念。 实际上,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逻辑和非逻辑的思维活动都是不可少的。
(剑桥大学出版社,初中物理)


引言: 什么是能量? 什么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什么是燃料? 为什么石化燃料燃烧会产生问题? 什么样的再生能源能为我们所利用?
对一本教材处理方式的讨论
(剑桥大学出版社,初中物理



教材中用很多与自然、生活联系密切的图片展 示各种能量。说明动物的生长和运动、植物的 生长需要能量;机器做功需要能量;煤的燃烧 会将化学能释放出来。 功的概念也是从人消耗食物提供的能量使物体 移动而引出的。还以家用锄草机进行功的计算, 以举重为例分析能量的来源、举重过程中能量 的变化和计算做功的大小。 还呈现了一种食物标签上的营养素成分和所含 的能量。
1.以知识为本的课程设计限制了课程在情感、态 度、价值观领域和科学过程、科学方法领域的教 育功能。 2.划一的学术要求挫伤了很多学生对于自然和科 学技术的感情与兴趣。 3.严格的学科体系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 ------ 张大昌
对“学科本位”的反思



长期以来,我国的物理教材设计基本上遵从学 科的逻辑结构,追求学科的严谨和系统性。 从历史角度分析,不难发现,我国科学课程从 西方引进时,正值“学科课程中心”确立后的 阶段,经典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分科明确, 体系结构相对稳定, 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要求日趋提高。 这种课程以接受知识和训练技能为主要目标, 以学科知识及逻辑结构规范课程内容。
对“学科本位”的反思


20世纪50-60年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世界各国意识到科学可以作为增强国防 和国家竞争力的手段,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科学课程的目标偏 向于为培养科技精英打基础,“学科中 心”的课程得到进一步强化。
教材片面追求演绎性思维带来的问题

案例:重力的大小 用弹簧测力计悬挂质量相同的砝码,逐 个增加,测量砝码所受到的重力,可以 得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 正比。
对学科本位的反思

“学科本位”的课程观是在课程发展的一 定历史阶段出现的,是随着学科体系的 发展和相对完善而出现的,它有其进步 的意义,它使得分科课程内容结构化和 系统化,从而使学生能从学科的视角深 入地认识自然世界,掌握学科的知识, 也便于在应用中迁移。


第二、动机的缺乏:学生在学习中面对的东西 与自己联系不大,从而逐渐耗尽好奇的本能和 探究的动力。 第三、即使是用逻辑的形式整理好的最科学的 教材,如果以外加的和现成的形式提供出来, 在它呈现到学生面前时,也失去了这种优点 (你把他需要思考的全部或大部都替他做完了, 你还要他去思考什么呢?)。学生的推理、抽 象和归纳才能得不到充分发展。
案例:重力的大小




如果从严密的逻辑出发,存在下面的问 题: 弹簧的伸长与外力成正比吗?依据讲过 了吗? 拉弹簧的力等于弹簧拉砝码的力吗?依 据交待了吗? 弹簧拉砝码的力为什么等于重力?依据 交待了吗?
案例:下沉的物体受浮力作用吗?
用弹簧测力计悬挂一只重物,重物受两个力作用,根据 两力平衡条件
教材结构与呈现方式
兼8(上)、9(上)教材分析
学科、认知建构与心理发展的统一
教材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的观点
一些教师对教材的希望



逻辑性、系统性强; 流畅性、可读性好; 概念表述严谨; 便于学生及时复习,及时理解; 便于教师讲深讲透。 在处理教材逻辑、系统、概念、可读等 要求时,会遇到一些矛盾,怎么认识和 处理?
F1 G
把重物放入水中,测力计读数减小,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根据物体平衡的条件,物体肯定还 受到第三个力的作用,设这个力为F2,则 由上式可知
F1 G
F1 F2 G
F2 G F1
称为浮力。
案例:下沉的物体受浮力作用吗?


这种方案,基于形式逻辑的演绎推理, 为了强调逻辑的严密性,首先要学习两 力平衡的概念、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的 法则,才能讨论下沉物体的浮力问题。 它的优点是逻辑性强,它的缺点是抽象 性强,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容易使 学生的注意力关注符号的逻辑演算,而 忽视其物理意义。
常用的方案



释放的重物受到重力作用会自由下落,漂浮的 物体没有下落而是静止在水面上,它一定受到 向上的托力,这个力是浮力。 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用弹簧测力计悬桂一只重物,测力计的读数等 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值, 如果用手向上托重物,弹簧称的读数就会减小, 这是因为重物受到手对它的托力的作用。
对一本教材的非议

美国针对新的科学课程标准编写的一套 初中教材中的一本:《能量、机械和运 动》
对一本教材处理方式的讨论
(剑桥大学出版社,初中物理)


第四章,能量,功,燃料 各种形式的能; 功和能; 燃料燃烧的能; 石化燃料燃烧带来的问题; 其他能源……
对一本教材处理方式的讨论
对“学科本位”的反思


杜威认为,完全按学科逻辑组织的教材, 对学生来说,隐含着三种严重的弊端: 第一、这种从外部提供的教材与学生已 经看到的、感受到的和爱好的事物缺乏 有机的联系,学生对所学的东西只有一 点的理解。主要注意的东西是符号的东 西,学习方法则主要是机械的套用。
完全按学科逻辑组织的教材, 隐含着三种严重的弊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