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2-6岁)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主要特征。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特征,以及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的相应的教育方法。

2-3岁阶段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了解自己的身体部位,并开始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他们对周围环境非常好奇,并通过触摸、听、看等感官活动来探索世界。

同时,他们也开始展示一些独立性,渴望自己做一些事情。

这个阶段的孩子情绪较为不稳定,容易发脾气和表现出对事物的强烈喜好或讨厌。

此时,家长和教师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同时要提供安全的环境,促进他们的探索和独立性。

3-4岁阶段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能力开始发展迅速,他们能够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并开始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更加强烈,喜欢问为什么。

此外,孩子开始发展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比如与他人分享玩具和与他人合作玩耍。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绘本、玩具等,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语言和社交能力。

4-5岁阶段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始大大增强,他们常常会创造自己的角色和故事情节。

他们能够理解更复杂的语言和思维,开始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对于规则的认知和遵守能力也在逐渐发展。

此时,家长和教师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和学习活动,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遵守规则的能力。

5-6岁阶段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注意力和专注力开始有所提高,他们能够更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做事情。

他们开始对数字、字母和时间等概念有一定的认知。

在这个阶段,孩子也开始发展对情绪的认知和控制能力。

此时,家长和教师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集中力,并逐步引导他们学习数字和字母等基础知识。

总结起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主要特征。

家庭和教育环境应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以促进孩子在这些阶段的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如何论述题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如何论述题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如何论述题一、引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指从出生到入学前这一阶段儿童心理的变化过程。

这一阶段,儿童在感知、认知、情感、社交、语言和行为等方面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了解这些年龄特征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概述1.感知觉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感知觉逐渐成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

从简单的视觉、听觉发展到触觉、味觉和嗅觉的发展,儿童能够更好地认识周围的环境。

2.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表现为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幼儿初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发展为象征性思维。

3.情感和情绪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情感和情绪逐渐丰富,表现为愉快、悲伤、愤怒等基本情绪,并逐渐学会控制和调节情绪。

4.社交发展:从婴儿期开始,儿童逐渐建立亲子关系,进入幼儿期后,开始发展同伴关系,形成初步的社交技巧。

5.语言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经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单字到词组,从简单句子到复杂句子的过程。

6.行为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行为逐渐规范化,学会遵守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具体分析各年龄阶段的特征1.婴儿期(0-1岁):这一阶段的特征主要为生理发展,如吃、喝、拉、撒等基本生活能力的逐步建立。

同时,婴儿开始建立安全感,与主要抚养者建立亲子关系。

2.幼儿早期(1-3岁):这一阶段,幼儿开始独立行走,探索周围环境,语言逐渐发展,表现出对事物的好奇心。

此时,家长和教育者应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培养其自主性和自信心。

3.幼儿中期(3-6岁):这一阶段,幼儿的认知能力迅速发展,开始形成道德感和审美感。

教育者和家长应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育者和家长的应对策略1.创设适宜的成长环境:为学前儿童提供安全、舒适、富有刺激性的环境,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

2.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孩子的成长速度和路径不同,教育者和家长应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关爱和支持。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的原因主要有:
•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 2、人类知识经验本身具有一定顺序 • 3、就一个群体而言,要使年龄特征发生质 变,需要经过若干个世代的变迁,才能有所 反映。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 2.可变性
• 因环境教育条件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 情况会出现各种差别,从而构成儿童心理年 龄特征的可变性。
• 二、胎儿的身心发展 • (一)胎儿的生长发育 • • • •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 特征
胎龄的计算 从孕妇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 起,通常以40周(280天)为 孕期。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 特征
• 心理大师斯滕伯格将个体出生前的发 育划分为 胚芽期(0~2周)
胚胎期(3~8周)
胎儿期(9~40周)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 特征
• 1.从简单到复杂 •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 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这种 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 (1)从不完备到完备。
• (2)从笼统到分化。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 特征
• (1)从不完备到完备。

我们知道,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在出 生的时候并非已经完备,而是在发展过 程中先后形成。 比如,头几个月的孩子 不会说话,1岁半之后才开始真正掌握语 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 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 由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发展规律。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 特征
• (2)从不分化到分化。 •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弥漫 而不分化的。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情绪, 发展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 确。也可以说,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 随着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逐渐复杂 和多样化。 • 例如: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 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 颜色.又如:最初婴儿的情绪只有笼统的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习目标:
1. 了解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条件,无条件发射、条件反射的出 现和心理的发生;
2. 了解乳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3. 能够分析各年龄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一)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
4.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相关概念
(1) 关键期
关键期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奥地利生态学家康罗德·劳伦兹(K. Lorenz)(1937)提出 来的。他在对禽类自然习性的观察中发现,刚孵出的小动物,如小鸡、小鹅等,会在 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学会追逐自己的同类或非同类,过了这段时间便再也不能学 会此类行为或“印刻”自己的母亲,而这段时间是很短的,因此,劳伦兹把这段时间 称为“关键期”。
1. 历史上有关儿童心理年龄阶段划分的依据
(1) 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 (2) 以种系演化作为划分标准 (3) 以智力或思维水平作为划分标准 (4) 以个性特征作为划分标准 (5) 以活动特点作为划分标准
2. 我国现行儿童心理年龄阶段的划分
(三) 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1.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
4.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
我们所说的年龄特征主要指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学 前儿童的心理年龄与其生理年龄,并不是绝对对应的。例如,有的孩子发展较快些,他 的心理年龄可能比他生理年龄高;相反,有的孩子的心理年龄可能低于其生理年龄。
(二) 学前儿童心理年龄阶段的划分
(一) 心理的发生
1.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1) 吸吮反射。 (2) 抓握反射,又叫达尔文发射。 (3) 巴宾斯基反射,又称脚掌反射。 (4) 惊跳反射。 (5) 游泳反射,又名潜水反射。 (6) 行走反射。 (7) 击剑反射。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二)1~6个月婴儿早期:依然迅速 突出表现在视觉和听觉发展上,通知视听定向,眼睛和手动作逐渐协调,开始能分辨 熟悉与陌生人。 1、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 眼睛更加灵活;视线追随物体;主动寻找视听对象如成人或玩具,2~3后,对声音反 应积极,半岁内认识世界主要靠视觉和听觉。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发生于婴儿早期,2~3手在偶然碰物体时会抚摸或拍打;3~4会被动抓东西,4月时喜 欢抓,但不能准确达到目标,不协调。4~5月时开始出现协调动作。 3、主动招人——社会性交往 最早:哭;然后:笑 发展:亲子游戏 4、开始认生——社会性交往 表现出感知辨别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区分熟悉人与陌生人,开始有了记忆 表现出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出现了依恋和对不同人的不同态度
三、年龄特征
• 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 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就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年 龄特征。 • 如言语发展,0~2月,是哭声,2个月左右就开始 出现不清晰、不明确的语音,至5个月时各国婴儿 语音都几乎是一样的,6个月后聋儿停止发音,因 为没有反馈,9~12个月时出现真正语音。然后是 单词、电报句、简单句、复杂句。
二、有关儿童心理发展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阶段的几个概念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 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 转折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常出现对成人 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因 此也称为危机期。需注意两概念不可重合,转折是必 然,危机不绝对。
(三)6~12个月婴儿晚期 动作比先前更加灵活,活动范围加大,双手可模仿多种动作,逐渐出现言语,亲 子依恋关系更加牢固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出生后一年里,要经历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动作,而坐爬站走都是在 此期间习得的。6~7坐稳,爬和坐是交叉进行,爬行有许多好处,10月左右开始 学站、站稳、走。 会坐、爬、站、走就扩大了活动范围。要为婴儿准备一些玩具在感知觉上对婴儿 视、触觉都有所促进。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坐和爬利于手的动作发展。6~12月,手更加灵活,3~4月时,五指没有分工,是 一把抓;7个月时五指分工逐渐灵活。6月以后双手还不能配合,有“神秘的中线 屏障” 摆弄物体:开始针对物体活动,搬、敲打、摇晃、送往嘴里 重复连锁动作 3、言语开始萌芽 开始发出各种声音,7个月会用不同声音招呼人;9~10月,能听懂一些词并做动 作;近1岁时喜欢咿呀不停,会说极少的词,可教孩子有意发声。 4、依恋关系发展 6月前分离易,近1岁分离困难,会出现分离焦虑,会长时间哭闹,情绪不安。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在学前儿童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化。

以下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概述。

1-2岁的学前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在发展语言和运动技能。

他们开始说一些简单的词语,能够表达基本的需求和情感。

他们也可以站立和走路,并开始学习使用铅笔和其他工具进行绘画。

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开始增加。

2-3岁的学前儿童:孩子在这个年龄段逐渐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主。

他们开始使用更多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他们也可以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模仿成年人的行为。

此外,他们开始展示出分辨颜色、形状和大小的能力,并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数量概念。

3-4岁的学前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有很大的进展。

他们喜欢进行角色扮演和虚构游戏,并开始展示出幽默感。

此外,他们开始理解一些基本的时间概念,例如“今天”和“明天”,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数和排序。

他们也对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开始有更多的关注。

4-5岁的学前儿童:在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社交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他们喜欢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并能够建立一些持久的友谊。

他们也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开始遵守一些基本的规则和礼仪。

孩子们在此阶段也开始展示出对字母和数字的兴趣,他们可能开始学习写字和阅读的初步技能。

在学前儿童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也包括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方面的变化。

在认知方面,他们逐渐发展了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他们能够理解并应用基本的概念,例如形状和颜色。

他们也开始建立记忆,并发展了注意力和观察力。

在情感方面,学前儿童逐渐学会了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们学会了分享和合作,以及处理冲突和挫折。

他们也开始发展自己的自尊心和自我认知。

在社交方面,孩子们开始与其他孩子互动,并逐渐发展出友谊和合作的能力。

他们开始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并学会解决问题和应对冲突。

在身体方面,学前儿童的运动技能和协调能力得到了提高。

他们能够进行各种精细和粗大动作,如跳跃、跑步、投掷等。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一、儿童期及发展阶段划分根据教育工作得经验与心理学得研究材料,我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得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

其她理论说法: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 0~1岁其中可分为:新生儿期 0~1月婴儿早期:1~6月婴儿晚期:6~12月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 1~3岁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3~6岁其中有可分为:幼儿初期 3~4岁幼儿中期 4~5岁幼儿晚期 5~6、7岁4、学龄期 6、7岁~18岁其中又可分为:学龄初期 6、7~11、12岁学龄中期 11、12~14、15岁学龄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岁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得年龄特征(一)定义指在一定得社会与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得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得一般得、本质得、典型得特征。

注意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1.儿童心理发展得年龄特征就是在一定得社会与教育条件下形成与发展起来得2.儿童心理发展得年龄特征与儿童得生理发展有一定得关系。

不同得儿童心理上虽然有差异,但同一年龄段得儿童也表现出大体相同得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得年龄特征就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得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得儿童心理发展得特征所代表得就是各年龄儿童得本质得心理特点,而不代表每个具体儿童得个别差异。

4.强调得就是心理发展得年龄特征本章所谈及得年龄特征指得就是心理发展得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得年龄特征。

儿童得心理年龄与她得生活得实际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得稳定性与可变性1.稳定性为什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呢?主要在于它受下列因素所制约,而这些因素,从本质上没有改变。

①儿童脑得结构与机能得发展就是有一个大致稳定得顺序与阶段。

②人类知识经验本身就是有一定顺序性得, 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得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得时间。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学前儿童是指3岁到6岁之间的儿童,这个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儿童经历了许多身体、认知、语言和情感上的变化和成长。

以下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概述。

1.身体发展:学前儿童的体格逐渐长高,肌肉得到发展,运动能力提高。

他们开始掌握跳跃、奔跑等简单的动作技能,喜欢参与各种体育活动,能够持续集中精力进行活动。

2.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迅猛发展。

他们开始学会观察和思考问题,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他们喜欢提问、探索,并且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

3.语言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也在这个阶段迅猛发展。

他们开始能够运用简单的语句进行表达,并且能够理解更复杂的语言信息。

他们喜欢模仿成人说话的方式,通过语言和他人进行交流。

4.社交发展:学前儿童渴望与他人互动和合作,并开始建立和维护友谊关系。

他们逐渐学会分享和倾听他人的意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和观点。

他们也开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并学会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

5.情感发展:学前儿童的情绪经历了较大的起伏,他们可能会经历快乐、兴奋、沮丧、焦虑等各种情绪。

他们逐渐发展出一定的自我意识,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并表达出来。

他们也开始学会控制情绪,并建立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

6.注意力和记忆: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和记忆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提高。

他们逐渐能够集中精力进行一件事情,并且能够记住一些简单的信息。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计划和组织活动,并有较好的记忆力。

总体而言,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在这个阶段表现为身体、认知、语言和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变化和进步。

他们逐渐发展出一定的自我意识和社交技能,并且开始形成一些基本的认知能力和记忆能力。

他们的情感也逐渐变得复杂和丰富。

这个时期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4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历程与一般特征,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表现。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教学重点: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表现。

教学难点: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课外活动:到幼儿园观察婴班儿童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程度。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

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

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其中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指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谈话引入】“六、一”是儿童的节日,你们知道儿童是指哪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你们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时是属于哪一年龄阶段?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问题讨论】1、儿童的年龄特征会不会发生变化?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各年龄阶段中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一)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儿童的心理发展与儿童年龄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即使都在幼儿时期,年龄不同,心理活动水平也不相同。

把幼儿园大、中、小班的幼儿分别放在一个活动室里,室内有小椅子、衣叉等物体,告诉幼儿:如果你能拿到悬挂在空中的风铃,那么,这个风铃就归你所有。

结果发现,幼儿都喜欢伸手去拿,但当他们拿不到时,却作出了不同的表现:大班幼儿往往能在活动室里寻找物体,解决面临的问题,比如,站在椅子上去拿、用墙角的衣叉去够;小班幼儿常常急得乱蹦乱跳,发现地上的小椅子时,就来“开汽车”,发现墙角处的衣叉时,就用它当“马骑”;中班幼儿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

(二)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幼儿认识活动的具体性和形象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幼儿对事物的认识较多地依靠直接的感知,对事物的认识常常停留于事物表面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幼儿记住的事物依赖于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幼儿的思维活动也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2.表象活跃:表象虽然不是实际的事物,但它是直观的、生动形象的,因而表也有具体性的特点。

幼儿头脑中充满了具体形象。

3.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整个幼儿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的、形象的,但是,5~6岁的幼儿已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这个阶段,幼儿对事物因果关系的掌握等有所发展,初步的抽象能力明显地发展起来,他们回答问题时,不单从表现现象出发,而能从较抽象的方面来推断事物的因果关系。

儿童在做中学,做中成长。

通过动手操作,儿童逐渐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掌握基本概念。

比如,一个2岁的婴儿,面对放在眼前的2个牛奶盒,不能说出哪个较大,哪个较小,或一样大,但他通过尝试、探索,把1个盒子放在另1个盒子的上面或下面、里面,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进而理解空间关系,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再如,当4岁的幼儿具有了木头会在水面上漂浮,石头、铁棒会下沉的知识以后。

向他呈现一个小铁盆,要他回答“这个铁盆是漂浮还是下沉”的问题时,他仍会感到很困难,但如果给他提供一池水,为他进行探究活动创造条件,幼儿就能容易作答:“当铁盆没有进入水时,会漂浮;当铁盆进入很多水以后,就会慢慢下沉。

”并明白这是因为漂浮的方式不同所导致的道理,从中扩展到理解用很重的钢铁制作的船在海上漂浮的原理。

(一)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1、认识过程以无意性为主:认识过程以无意性是指没有目的、不需要作任何努力、自然而然地进行。

认识过程中的无意性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表现非常突出,特别是表现于幼儿的注意、记忆和想象等心理活动中。

他们往往不能自觉或专门地去记住一些东西,而是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记住。

2、情绪对活动的影响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幼儿心理活动的无意性还表现在幼儿的心理活动易受情绪和影响。

幼儿在情绪愉快的状态下,一般能够接受任务,坚持活动的时间也比较长,任务完成情况也较好,反之,如果幼儿情绪很低,不愉快,活动效果就较差。

3.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幼儿中期开始,已能初步按成人的要求做事,到了5~6岁时,幼儿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第二节、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3岁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婴儿期(0-1岁)【问题讨论】你们接触过许多1岁以前的孩子,能否描述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特征?并概括出1岁以前孩子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

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问题讨论】孩子什么时候出现心理现象?是在什么基础上出现的?(1)适应新生活,认识周围世界,开始与人交往无条件反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

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动,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

虽然儿童出生时已有多种无条件反射,但是,无条件反射对适应人间生活有很大的局限性。

条件反射的出现,使儿童获得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需要的新机制。

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

条件反射的出现,可以说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儿童出生后不久,就能够建立条件反射。

孩子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和能力,例如一切学习,都是条件反射活动。

又如,妈妈每次给孩子喂奶,都是把他抱在怀里,经过多次强化,被抱起来喂奶的姿势,和奶头在嘴里吃奶的无条件反射相结合,新生儿就形成了对吃奶姿势的条件反射。

由此可见,孩子从新生儿期开始,就在各种生活活动中学习,发展各种心理能力。

正因为这样,从孩子出生时起就要注意对他的教育。

儿童出生后就开始认识世界。

最初对世界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知觉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中。

孩子是人,他们从出生时开始,就表现出和别人交往的需要,这是人类特有的需要。

新生儿和别人的交往,是通过情绪和表情来实现的。

(2)动作不断发展儿童动作发展有下面一些规律①从整体混乱的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和专门化的动作。

②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③由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

④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儿童身体的粗大动作的发展,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在生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婴儿学会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动作。

这时期为婴儿准备一些适宜的玩具,对于促进他的动作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1)心理活动的发生和发展①最初活动的发生和发展②掌握语言的准备③情感的发展和最初的社会性萌芽婴儿的眼睛视线可以追随着物体移动,而且会主动寻找视听的目标;会积极地用眼睛寻找成人,还会主动寻找成人手里摇动着的玩具。

他听见说话声或铃声时,会把身体和头转过去,用眼睛寻找声源。

他也会凝神地倾听洗衣机脱水的声音等等。

婴儿早期的孩子,往往主动发起和别人交往。

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也就是说,他对交往的人有所选择了。

认生是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

满半岁以后,婴儿喜欢发出各种声音。

这时的声音和以前不同,音节比较清楚。

他可以发出许多重复的、连续的音节。

9~10个月以后的婴儿,能够听懂一些词,并按成人说的去做一些动作,如成人说:“欢迎”,他拍拍手;说“谢谢”,他拱拱手。

婴儿开始主动发出不同的声音,来表示不同的意思。

许多事例说明,6个月之前的孩子离开亲人,困难较少,而将近1岁时离开亲人,分离焦虑就相当明显。

分离焦虑,即亲人离去后长时间哭闹,情绪不安,就是依恋关系遇到障碍的表现。

(二)幼儿前期(1~3岁)【问题讨论】1、1岁孩子最重要的动作发展是什么?(学会直立行走)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2、1—3岁幼儿出现了哪些新的心理现象?1、动作逐渐完善①学会直立行走②使用工具1岁以后,孩子逐渐能够准确地拿东西。

2岁左右,就可以而且应该培养孩子使用工具的能力。

在培养孩子爱做事的同时,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要十分重视安全问题。

1、出现新的心理活动①会说话②想象开始萌芽③思维的出象人类所特有的言语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开始真正形成的。

1岁前只是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

1岁到1岁半是理解语言阶段。

1岁半以后,孩子有一个似乎是突然开口的时期,一下子说得很多,说得很好。

2岁左右的孩子,虽然说话不成句,但总是喜欢叽叽咕咕地说话,更喜欢模仿大人说话。

人类典型的认识活动是思维。

思维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这时孩子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

比如,能够把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的人加以分类,主动叫“爷爷”、“奶奶”或“哥哥”、“姐姐”。

与此同时,想象也开始发生。

2岁左右,孩子已经能够拿着物体进行想象性活动,出现游戏的萌芽。

比如:拿着一块长形的小积木,他会放在头上擦,想象着用梳子梳头。

3、出现最初的独立性孩子进入第二个年头,就不像1岁前那么顺从了。

特别是2~3岁时,他有了自己的主意,往往“不听话”了。

比如,1岁多的孩子,走路还摇摇晃晃,却要到处走,到处钻,见到东西就扯,见到小洞就抠。

2岁左有,外出走到街上,他不愿总是让妈妈领着走,而要自己跑跑跳跳,时而蹲下捡块小石子当“手榴弹”,时而捡根小树枝当“枪”使。

这是孩子出现独立性的表现。

独立性的出现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

(三)3~4岁从3岁到6岁,是进入小学之前的时期,称为学前期,又因为这是进入幼儿园的时期,又称为幼儿期。

1、3~4岁(1)生活范围扩大幼儿3岁以后,在生活和活动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环境——幼儿园。

从只和亲人接触的小范围,扩大到有更多老师、同伴的新环境。

(2)情绪作用大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

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

小班儿童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

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

如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小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看见别的孩子都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