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课件(英文)
罕见部位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i d i 0 g e t r l f e n 4 /L n u r l o ma i x a f n,e e e n p r f n a d san d b n nmu o i 0 h mia to s h n, mb d d i a af n t ie y HE a d i1 n h s c e c 1meh d .T e i t
M io,ZHANG e a W i
T gd s ial h urh M iia y M e c lUnie st an u Hop t ,t e Fo t lt r dia v ri y,Xiz 0 8, n  ̄t 71 03 Chia. t
【 btat 0bet e T net a ec ncp t l i c a c r t s ieet l i ns n r ns f A s c】 r jci : oi sgt t l i a o gc hr t i i ,df rni a oi adpo oi o v v i e h i o h o a e sc f ad g s g s
[ ] K p e B re B akM,t . u l l clao fh 8 ap s ugrK. ac e a S l l a l ai t no e 1 we ur o z i t
h m np onoeepo i D K[ ] J Bo C e . 0 1 26: u a mt cgn rt n E J . il h m 20 , 7 o e
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同见淋 巴样细胞浸润 , 部分侵 入表皮 , 异型淋 巴样 细胞体积 中
等 大 , 分 胞 浆 丰 富 , 型 不 规 则 , 分 裂 易 见 ( 2 A、 。 部 核 核 图 , B) 免疫组化 : 型淋巴样细 胞 , 疫组化 示 :D + + ,C L 异 免 C ( + ) U H
皮 肤 病 与性 病
2 1 年 1 第 3 第 6期 0 1 2月 3卷
JD r t oyadV n r l y D c2 1 , o.3 N . ema lg n ee oo , e 0 1V 13 , O 6 o e g
・ 临床 病 例 ・ 3 1 6
・
临床 病例 ・
原 发 性 皮 肤 cD 间 变 性 大 细 胞 淋 巴瘤 1例
原发性皮肤 C A C D3 L L临床少 见 , o 男性发 病率 略高。临 床表现多为单发或局 限性 皮损 , 常表 现为从 红色 至青紫 色结
节 、 块 (直 径 达 1 m) , 以 溃 烂 (5 % ) 也 可 以 表 现 为 肿 0e 可 0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原发性皮肤 C 间变性大细胞淋 巴瘤 。 D
以 多形 性 大 细胞 增 殖 为 特 征 的 淋 巴 瘤 , 命 名 为 间变 大 细 胞 并 淋 巴 瘤 ( A alsclrecl l hma L L ) 。临 床 上 , np t ag e mpo ,A C ai ly AC L L可 为 原 发 性 的 . 可 以继 发 于 进 展 性 淋 巴细 胞 增 殖 性 疾 也 病 。原 发 A C L L又 可 以进 一 步 分 为 原 发 系 统 型 A C L L和 原 发 皮 肤 型 A C 。新 的 WH 分 类 中 , 发 于 皮 肤 的 C T细 胞 LL O 原 D。 性 淋 巴 增 殖 性 疾 病 谱 系 包 括 淋 巴瘤 样 丘 疹 ( 型 和 B 型 ) 、 A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常识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常识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恶性淋巴瘤,属于一类特定的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恶性增生的疾病。
以下是关于该疾病的具体知识。
1. ALCL的发病机制:ALCL主要由淋巴细胞突变引起。
突变后的细胞会失去正常细胞生长和分化的控制机制,导致细胞过度增殖和扩散。
其中,某些T淋巴细胞的突变可以导致CD30蛋白的过度表达,从而刺激肿瘤细胞的增长。
2. 发病年龄:ALCL通常发生在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身上,但也可以发生在儿童和中年人身上。
男性患病的比例略高于女性。
3. 临床症状:ALCL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主要表现为多个肿块或肿瘤在体内快速增长,引起相应部位的疼痛、肿胀和不适感。
其他常见症状包括体重减轻、乏力、发热和夜间盗汗等。
4. 分类:根据临床和病理学特征,ALCL主要分为两类:ALK阳性和ALK阴性。
ALK(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是一种蛋白酶,与ALCL的发生有关。
ALK阳性的ALCL患者中,大约70%同时伴有ALK融合阳性,它是由一种称为t(2;5)染色体易位的遗传突变引起的。
5. 诊断方法:ALCL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测。
对于疑似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淋巴结活检或穿刺活检,检查细胞学和组织学特征。
病理学家使用各种免疫组化标记物来确定淋巴瘤细胞的分子特征以进一步确诊。
6. 治疗方法:ALCL的治疗方法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常规治疗方法包括放疗、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针对ALK阳性的ALCL,目前可以使用一些新型药物(如Crizotinib)来针对ALK基因突变进行靶向治疗。
7. 预后:ALCL的预后因患者的年龄、疾病阶段和分子亚型而异。
ALK阳性的ALCL患者通常有良好的预后,而ALK阴性的患者的预后较差。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显着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8. 合并症:ALCL的患者可能会在治疗过程中遇到一些合并症,例如感染、出血、中毒和营养不良等。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ppt课件

5
形态学
• 淋巴结结构破坏,如只部分破坏,可见肿瘤细胞
• • • •
窦内生长 标志性细胞(核旁嗜酸性区域细胞(怪异核、马 蹄铁、肾形核)) 发现较小的类似标志性细胞的细胞有助于诊断 胞质包涵体(面包圈细胞),胞质空、嗜酸或嗜 碱 胞核:多核状(花环状、R-S状),染色质粗块状 或弥散,多个小嗜碱 • 淋巴组织细胞型 • 小细胞型
– 10%病例表现一种以上变异型 – 复发病例形态学与最初所见不同
7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1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 定义:T细胞淋巴瘤、淋巴样细胞、细胞较
大,胞质丰富,多形性(经常马蹄铁样核) • 免疫组化:CD30、ALK(+)
2
流行病学
• ALCL占成人NHL3%,儿童10-30% • 30岁以前ALK(+)常见,20-30岁多发,
男:女 6.5:1 • ALK(-)多发于多发老年,男:女 0.9:1 • 病因不明
3
部位
• ALK(+)ALCL常累及淋巴结和结外部位,
皮肤、骨、软组织、肺、肝,肠道和中枢 神经系统少见,纵隔少见,常规骨髓累及 10%,加做免疫组化检出率达30% • ALK(-)ALCL结外累及少见
4
临床特征
lymphoma淋巴瘤 ppt课件

皮肤:肿块、皮下结节、浸润性斑块,溃疡 肝脾肿大
3. 全身症状:发热、盗汗、消瘦。
五、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一)淋巴结或病变组织活检
诊断淋巴瘤主要依据 详细分型, 难度大 取材
(二)实验室检查
HL 1.血液:正常→贫血 wbc正常或↑,全血细胞减少 2.骨髓:部分病人可查到R-S 细胞 3.其他:血沉快,LDH↑,
• cyclin D1
+
• CD10 (blastoid) -
CD5
• CD23
-
基因特征
• t(11;14) • BCL-1 rearranged
CD1 9
CD10
6 、 皮 肤 T 细 胞 淋 巴 瘤 : ( Cutaneous Tcell lymphoma)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
淋巴组织肿瘤WHO分型
霍奇金淋巴瘤
B细胞淋巴瘤
T/NK细胞淋巴瘤 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肿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应用新技术手段如单抗,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 物学等,分出许多新的类型)
霍奇金淋巴瘤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95%)
富于淋巴细胞型 结节硬化型 混合细胞型 淋巴细胞消减型
4、B-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
形态特点
• 小淋巴细胞 • 增殖中心(区) 免疫表型
• surface IgMD weak
• CD19, 20, 79a
+
• CD5
+
• CD23
+
• CD10, CycD1
-
遗传学特征
淋巴瘤ppt课件

分型:
(1)1966年 Rappaport 结节型、弥漫型
(2)1982年 美国NCI Working Formulation (IWF)
低、中、高度恶性和杂类
(3)1985年成都工作会议分类 低、中、高度恶性、杂类
(4)1994年淋巴组织肿瘤欧美修改分类 (REAL)
(5)2001年 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型
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
25
结内边缘区淋巴瘤
伯基特淋巴瘤
B细胞淋巴瘤,不能分类型,,
(1)边缘区淋巴瘤:
边缘带系指淋巴滤泡及滤泡外套之间的地带,此 部位发生的淋巴瘤系B细胞来源,CD5+,表达bcl-2。 属于“惰性淋巴瘤”。表现为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2)滤泡性淋巴瘤(FL):
发生于生发中心,B细胞来源,CD19+,CD20+,CD5-, bcl-2+,伴t(14,18)及BCL-2重排,也为“惰性淋巴瘤”, 1、2级不易治愈,3级有侵袭性,强烈化疗效果好。
累及基因 MYC/IgH基因 MYC/IgLκ基因 MYC/IgLλ基因 Bcl-2/IgH CCND1/IgH Blc-6 MYC/TCRα
功能 转录因子 转录因子
凋亡抑制 G1-S 凋亡抑制 转录因子
注:染色体易位导致癌基因异常表达,抑癌基因失活,调控紊乱, 细胞增殖失控,分化受阻,凋亡抑制。
14
(4)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组织学特征为大B淋巴细胞弥漫浸润,是最常见的侵袭性 NHL,免疫学表达CD19,CD20,CD22,CD79,目前的标准治疗方 案是R-CHOP,年龄在60岁以上者75%可获得完全缓解,5年 无病生存率在50%左右。
27
儿童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诊疗规范

附件5-4儿童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诊疗规范(2019年版)一、概述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T细胞来源的恶性淋巴瘤,肿瘤细胞具有丰富的、多形性的胞浆和马蹄形的细胞核,表达CD30抗原。
本病很大一部分患者与t(2;5)(p23,q35)相关,易位导致的ALK 基因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生物学特性以及患者的预后有明确的相关性。
因此2008年的WHO分类,进一步根据是否存在ALK基因的异常表达,将ALCL分为两个不同的疾病:ALK+ ALCL和ALK–ALCL。
ALCL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2%,儿童淋巴瘤的10%~15%,并以男性占多数(男:女=1.5:1)。
在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中超过90%的患者为ALK+ALCL,而成人患者中仅40%~50%为ALK+ALCL。
二、适用范围经病理、免疫组化、基因检测确诊为ALK阳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患者。
不包括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和皮肤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三、诊断(一)临床表现常有发热等B组症状,侵犯淋巴结,极易发生淋巴结外侵犯,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1.一般症状:患者经常伴随B组症状,特别是高热。
大部分患者(70%)在确诊时已达Ⅲ~Ⅳ期。
2.淋巴结侵犯:巴结肿大约在90%的患者中出现,外周淋巴结最常受累,其次是腹膜后淋巴结和纵隔肿物,淋巴结播散的方式既可为连续的,也可不连续,侵犯的淋巴结可为无痛性肿大,也可伴有红肿热痛。
3.结外侵犯:ALK+ALCL患者较其他亚型的NHL患者更多(60%患者)更早地出现包括皮肤、骨、软组织、肺在内的结外侵犯。
结外侵犯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1)软组织和皮肤:是最常出现的结外受累部位,可为多个或单个瘤灶,表现为皮下结节、大的溃疡、多发或弥漫的丘疹样红黄色皮损等。
(2)骨:骨侵犯也很常见,从小的溶骨性损害到骨瘤样的大瘤灶均可见。
(3)肺:肺部病变可为结节样或浸润样,其中约20%的患者伴有恶性渗出。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课件(英文)31页PPT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se, J.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6(25): 4124-4130.
Vose, J., J. Armitage, et al. (2008).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6(25): 4124-4130.
Webb, T. R.et al. Expert Rev Anticancer Ther 9(3): 331-356.
de Leval, L. and P. Gaulard (2008). Hematology 2008(1): 272-279
Molecular network interacting with NPM-ALK.
-
80
33
56
71
30
-
93
37
68
90
40
Shiota, M et al. Blood 86(5): 1954-1960. Falini, B et al .Blood 93(8): 2697-2706. Gascoyne, R. D et al. Blood 93(11): 3913-3921. ten Berge, R. L., et al. Histopathology 43(5): 462-469.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间 变大细胞淋巴瘤
异型性是肿瘤组织和细胞出现成 熟障碍和分化障碍的表现。异型 性越大,成熟程度和分化程度就 越低。有些恶性肿瘤细胞分化很 差,异型性显著,称为间变性肿 瘤( Anaplastic neoplasma)。间 变性的肿瘤细胞常就有多形性 (pleomorphism),即肿瘤细胞 的大小和形状变异很大。间变性 肿瘤多为高度恶性的肿瘤。
lymphomatoid papulosis and primary cutaneous anaplastic large-cell lymphoma
Kempf, W., K. Pfaltz, et al. (2011).Blood.Online
ALCL:形态特征
占70%
占5%-10%
占10%
de Leval, L et al. Hematology 2008(1): 272-279
临床及病理特点
Savage, K. J et al. Blood Reviews 21(4): 201-216.
临床及病理特点
primary cutaneous CD30-positive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c-ALCL and lymphomatoid papulosis
Shiota etal
16
51
Falini et al
22 -
Gascoyne et al 30 61
Ten Berge et al 23 54
IPI(%HI-H) CR rate(%)
5-years survival
ALK+ ALK-
-
-
47 28
-
-
8
36
ALK+ 77 92
ALK- ALK+ ALK-
Savage, K. J et al. Blood Reviews 21(4): 201-216.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EORTC),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utaneous Lymphoma (ISCL) and United States Cutaneous Lymphoma Consortium (USCLC)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cutaneous CD30-positive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病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P96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间 变大细胞淋巴瘤
Anaplastic :间变
病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P96
Chiarle, R., C. et al. (2008). Nat Rev Cancer 8(1): 11-23.
©2007 by 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ALK and Ras–ERK ALK and STATs ALK and PI3K
Amin H M , Lai R Blood 2007;110:2259-2267
预后:
Median age (years)
ALK+ ALK-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NCCN Guidelines™) NCCN Version 3.2011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NCCN Guidelines™) NCCN Version 3.2011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NCCN Guidelines™) NCCN Version 3.2011
S-ALCL占成人NHL的2%-3%,儿童NHL的10-15%;分为ALK+ 与ALK-亚型
C-ALCL占皮肤淋巴瘤 的8%,男性多见
Fatusi, O.et al.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68(4): 884-888. Querfeld, C. et al. Oncology (Williston Park) 24(7): 574-587
Lamant, L. et al. (2007). Blood 109(5): 2156-2164.
Jacobsen, E.. The Oncologist 11(7): 831-840.
临床及病理特点
Querfeld, C. et al. Oncology (Williston Park) 24(7): 574-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