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诗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叶维廉《比较诗学》(1983)
• 比较诗学的基本目标在于寻求跨文化、跨国家的“共同文 学规律”、“共同的美学据点”。 • 比较诗学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表层上,而是要深入到文 化模子(思维模式)的层面。只作一般的表层的类比,是 不可能获得实质性的成果的,重要的是要找到不同体系文 学“汇通”的“据点”。
(二)理论范畴和批评术 语的比较研究
• 钱钟书:“如何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 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互相阐发, 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西文论中术语的差异
•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范畴和术语大多空灵圆活,很少有 明确的定义,其内涵缺乏明晰的逻辑层次,表现形式 大致可分为两类。
– 一类是诗意的、点到即止的描述,并且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三)理论大师或批评大 家的比较研究
• 比较不同国家没有直接联系的文论家、 批评家的理论观点和批评实践
– 诗学和比较诗学研究的范围不同
• 诗学一般是在一个文化内部进行。 • 比较诗学必须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与文明 中展开。
– 诗学和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不同
• 诗学常常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 • 比较诗学更多地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 “比较方法是一种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结合,它 是综合的、多层次的,也是分析的,它超越了一般民 族文学研究的方法,从总体上与对象构成了新的关 系。”(刘介民:《中国比较诗学》)
• 翁方纲:“太白诗无一首不可作三昧观。”
– 《大智度论》卷七:“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 是名三昧。” – 晋 慧远 《念佛三昧诗集序》:“夫三昧者何?专思、 寂想之谓也。”
• 阴阳、本末、体用等。 • 季羡林:中国传统文论“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 词,绘形绘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联想,供 人以全貌,甚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现出 深度;但有时流于迷离模糊,好像是神龙,见 首不见尾,让人不得要领。”
• 比较诗学最终追求的目标是一般诗学。
比较诗学和诗学的区别
– 诗学和比较诗学研究的对象不同
• 诗学是以文学实践为对象,通过研究总结文学 的经验,而后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做出阐释,建 立一套话语体系。 • 比较诗学则是以各文明的诗学为对象,旨在让 各种诗学互识、互解、互补,以期将来能够在 多元化的基础上构建一种一般诗学(共同诗 学)。
二、比较诗学的兴起与发展
• 艾金伯勒《比较文学的目的·方法·规划》 : “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 方式自视为恰好相反,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 充——如此,比较文学便会不可违拗地被导向 比较诗学。” • 20世纪60年代以来,比较诗学成为西方学者在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重点,这种学术潮流也影响 着全世界各地的一大批学者。
• “诗学”(poetics)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时 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Aristotelous peri Poiētikēs)。
–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词实包含了两个关键词: “诗”( Poiētikē)和“技艺”(tekhnē) – “从词源上来看,古希腊人似不把作诗看作是严 格意义上的‘创作’或‘创造’,而是把它当作一 个制作或生产过程。诗人作诗,就像鞋匠做鞋一样, 二者都凭靠自己的技艺,生产或制作社会需要的东 西。”(《诗学》,商务印书馆,2003,28页)
– 具体性主要指中国传统文论立足于用感觉性的语词 描述世界,而这种语词又体现出形象性和暗喻性的 统一。
• 游丝惹花,将迎复脱(金圣叹评《水浒》用语)
– 整体性指对对象的整体把握,它突出形象的和谐乃 至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
中西不同的文学理念
•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往往是感悟式、印象 式的。 • 西方文学批评总体上是理性的、逻辑的、 分析的,具有一定的概念、范畴和论证。
比较诗学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一)诗学
• 在比较文学中所谓的“诗学”,一般指 的就是文艺理论。
– 厄尔·迈纳《比较诗学》 :“‘诗学’可以 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 陈跃红《比较诗学导论》:“今天我们在多 数场合所谈的所谓诗学,其实是一种广义的 诗学,它更接近通常的文艺研究,或者说关 于文学的批评理论研究。”
– 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导论》:中西文学理论 “第一个也是终极的目的在于通过描述各式各样从 源远流长、而基本上是独自发展的中国传统的文学 思想中派生的文学理论,并进一步使它们与源于其 他传统理论的比较成为可能,从而对一个最后可能 的普遍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的形成有所贡献。” – 叶维廉也主张比较诗学的基本目标就在于寻求跨文 化、跨国家的“共同文学规律”,“共同的美学据 点”。
• 中国古代的“诗学”
– 《诗经》之学 – 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批评著述。
• (元)杨载的《诗学正源》,范椁《诗学禁脔》,(明)黄溥 的《诗学权舆》、溥南金的《诗学正宗》、周鸣的《诗学梯航》 等。学。
– 近现代以来“诗学”的含义受西学的影响,较多地增加了诗 歌的理论问题,甚至也从整体上讨论文学理论问题。
• 西方文论持一种分析性的语言,其概念和术语 尽管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文论家的阐述中内涵会 有所不同或变化,但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却易于 限定。
– “反讽”一词的界说
• 一般而言,西方文论术语在运用时都有一个大 致明确的定义,即使是标举直觉和非理性的批 评理论其术语也可作逻辑的分割。
中西诗学在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上,均 有相应的术语
• 表述文学与读者关系的范畴
• 比较诗学中的范畴研究还包括对外来术语的辨 认、消化和运用以及接受国对这个术语的理解 和改造。 • 在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学理论批评的过程中,应 重视对外来概念和术语的梳理和消化,不能望 文生义,浅尝辄止。
– “净化”(katharsis) – “功能” – “反讽”
– 韦勒克《文学研究中的巴罗克概念》
• 厄尔·迈纳的《比较诗学》从文类的角 度对西方诗学体系和东方诗学体系的不 同表现作具体分析。
– 一种文化中诗学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在此文 化中占优势地位的“文类”为基础,西方的 诗学体系建立在希腊戏剧的基础之上,而东 方诗学,如中国、日本、印度的诗学,则建 立在抒情诗的基础之上,后者可称为“情感 表现”诗学。
• 现代诗学与古代诗学在研究理念、研究对象和理论目 标方面有很大的差别。
– 西方诗学在古代是以模仿为思想基础研究抒情诗、史诗和戏 剧等文类,到了近现代,则是以审美为学理基础,以语言艺 术——文学为研究wenku.baidu.com对象。 – 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等学派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 打通了传统诗学、哲学及语言学三者的界限。文学的语言研 究为诗学提供了一个更大的空间
• 亚里士多德把诗学看作一个独立的学科,与哲学、政 治学、伦理学和逻辑学等学科地位相同。 • 在《诗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以当时盛行的文类— —戏剧为基点全面地探讨了诗的起源、诗的种类、诗 的功能等问题。实际上,他的诗学研究对象并不仅仅 限于诗歌的狭小范围,还涉及史诗和戏剧,甚至音乐 和舞蹈等,也就是说诗学研究的对象是广义的诗。 • 由于这部著作成为欧洲美学史“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 论文,也是迄今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 因此以后西方常常把诗学看作是文艺理论的代名词。
• 中国的比较诗学溯源
–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1904)、《人间 词话》 (1908) – 鲁迅《摩罗诗力说》(1908) – 朱光潜《诗论》( 1942) – 陈铨《文学批评的历史趋向》(1943) – 钱钟书《谈艺录》(1948)
– 刘若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1975,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是海外 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的代表作。
• 飘逸、沉郁、雄浑、婉丽、神韵、风骨、兴趣、气象等。 •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对“冲谈”风格的描述:“素处以默, 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 对“纤侬”风格的描述:“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 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荫路曲,流莺比邻。”
– 另一类术语虽不是感觉性的词汇,却很玄妙, 无固定所指。
– 1979年后,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中国内地再度兴起, 钱钟书《管锥编》的出版是一个标志。
• 《管锥编》以读书笔记的方式旁征博引,探幽索微,广泛 引证古今中外文论,去探索“隐于针锋粟颗,放而成山河 大地”的共同“诗心”,即文艺的共同规律。
– 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1988)。
• 注重中西比较诗学的文化探源。
• 他继承改造了阿布拉姆斯《镜与灯》中所提出的艺术四要 素理论,建立了一个分析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概念结构和 理论框架。 • 他将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分为形而上的、决定的、表现的、 技巧的、审美的、实用的六种理论,分别从纵向探究了它 们的源和流,并将其与西方相似的理论作了比较,最后从 横向与纵向的结合上考察了六种理论的相互作用与综合。
• 表述文学与世界关系的术语 • 表达文学与作者关系的术语 • 表述作品内在关系的术语
– 中国:神思、妙悟、感兴等 – 西方:灵感、迷狂、直觉等 – 中国:文、意、真幻、气韵等 – 西方:符号、思想、结构、叙述等 – 中国:兴观群怨等 – 西方:净化、寓教于乐等 – 中国:道、物等 – 西方:模仿、理念等
• 总体说来,中西文论各自有其相对完整 的体系和特征。
– 西方的诗学虽然经历了从古希腊到当代这样 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且各民族又自有其特 征,但它们毕竟处于相似的文化圈内,因而 具有相当多的一致性。 – 中国诗学中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各有千秋,但 由于它们都植根于宗法社会小农经济的传统 思想之中,故也显示出多方面的一致性。
– 黄药眠、童庆炳主编《中西比较诗学体系》。 (1991)。
• 由文化背景比较进展到“范畴”比较,力图揭 示中西诗学诸范畴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或 相互发明之处。
–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西诗学比较研究涌现了大量的 论文和论著。
• 卢善庆主编《近代中西美学比较》(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 狄兆俊著《中英比较诗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 • 周来祥和陈炎合著《中西比较美学大纲》(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 • 潘知常著《中国美学精神》(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 张法著《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994 • 余虹著《中国文化与西方诗学》(三联书店,1999年) • 刘介民著《中国比较诗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 陈跃红著《比较诗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 中国哲学的根本概念是“道”,西方哲学的根 本概念是being (存在) 。 • 中国以道为源,无中生有,虚实相生;西方以 being为本,从有到实体,由此显示出中西宇 宙观的差异。 • 就认识方式而言,中西则有认识与体认的区别。
中西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
• 西方:逻辑思维 • 中国古代:擅长直观的体悟的思维,其思维特 征具有具体性和整体性。
• • • • • 杨鸿烈《中国诗学大纲》(1928) 范况《中国诗学通论》(1930) 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1992) 王先霈《中国诗学通论》(1994) 余荩《中国诗学简史》(1995)
(二)比较诗学
• 比较诗学就是通过各种文学理论体系的研究, 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规律的共同认识。
– 曹顺庆《中外文论比较史·上古时期》:“无论中西诗学在基本概念 和表述方式等方面有多大的差异,它们都是对于文学艺术审美本质 的共同探求,换句话说,中西方文论虽然从不同的路径走过来,但 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把握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 探寻文艺的真正奥秘。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论可以进行对话和沟通 的最坚实的基础,是中外文论可比性的根源,因为任何文学研究 (包括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握住人类文学艺术 的审美本质规律。”
三、比较诗学的研究范围
(一)文艺理论批评体系 的比较研究
• 文艺理论批评体系的比较研究是一种整 体比较,包括不同批评理论体系的哲学 基础、思维模式、研究方法、理论构架、 文学规律和特点的比较研究。 • 认识中西诗学体系的差异是从事中西比 较诗学的核心问题,也是进行具体研究 的前提。
中西比较诗学的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