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常见综合征
神经综合症常见分类有哪些?
神经综合症常见分类有哪些?关于《神经综合症常见分类有哪些?》,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神经综合征归属于一种非财产性的先天性神经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病症,人一旦得了本病,中枢神经系统便会遭受不一样水平的影响,依照神经综合征的病况特性来区划,此病可分成结节性硬化症与上色性干皮病二种归类。
以便可以让大伙儿更强的区别这二种神经综合征,下边就详尽的介绍一下结节性硬化症与上色性干皮病。
结节性硬化症皮肤危害最具备异型性实际意义,约90%的患者有皮脂腺瘤。
一般在2~5岁时发觉,呈碟形遍布于口、鼻三角区,对称性、散在的暗红色或淡深棕色硬实结晶状丘疹,按之可退色,尺寸可针头大致豇豆大;随年纪增长皮疹增加,青春发育期后结合一片,色调加重。
极少数由此可见色素脱失斑、鲨鱼皮斑或趾手指甲周纤维瘤等。
次之中枢神经系统病症能够出現癫痫发作、智力障碍,也可以主要表现为人格特质和个人行为出现异常、心态特点混乱和精神失常者。
别的主要表现该病常合拼有别的内脏器官的肿瘤,如肾脏功能肿瘤、心横纹肌瘤等。
眼底黄斑结晶瘤也是该病异型性主要表现之一,也会有白内障、玻璃体出血、色素性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和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等眼周主要表现。
上色性干皮病主要表现极其光比较敏感,轻微风吹日晒后产生亚急性晒伤,并伴随水疱和耐受性红斑,大疱危害不容易痊愈可出現浅溃疡或留有疤痕;在曝露位置如面、唇、结膜炎、颈部及小脚部出現异型性雀斑样痣,主要表现为针管至1mm以上尺寸的淡深棕色斑,可互相结合成不规律的色素沉淀斑,长久没退,期间常参杂毛细管扩大或小血管瘤;后二者危害有时候可侵及粘膜和非曝露位置皮肤,并迅速出現小而圆或不规律样子的白色萎缩黑斑。
病人皮肤普遍产生疣状角质化,可自主消散或产生病变; 在紫外光曝露位置易产生肿瘤,多发性原发性皮肤肿瘤比较普遍,多见基底细胞癌、鳞癌和恶性黑素瘤,上色性干皮病病人内脏器官恶变肿瘤发病率也比平常人上升约10~20倍,包含脑、肺、消化系统、肾和造血功能系统等;眼周危害常主要表现为眼睛怕光、角膜炎、眼角膜浑浊;中枢神经系统为神经衰退,可造成反射面活动变弱、感音性耳聋、经挛共济失调、特发性认知功能障碍、手脚徐动、语言发育迟缓、智力障碍等;最比较严重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病症是DeSanctis–Cacchione综合症, 临床症状为短头畸形,渐变性的智商语言发育迟缓,生长发育发育不全,还可产生耳聋、民族舞蹈手足徐动症、共济失调、四肢轻瘫等。
神经精神疾病常见综合征 common syndrome
神经精神疾病常见综合征 common syndrome《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某些疾病的症状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其中某些症状可以综合征的形式而合并出现。
综合征或一组症状和体征,可能在疾病的某一阶段突出地表现出来,它是某些疾病整个临床相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神经系统中某种病理生理过程中的集中反应。
有的疾病可以有它所特有的综合征,但是同一综合征也可能出现于不同的疾病中。
综合征所包含症状并非无规律的结合,而是具有一定的内部联系或某种意义上的关连性。
这些特征性的意义对确定诊断都是很重要的。
第一节精神病综合征psychiatric syndrome精神疾病的症状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其中有不少是由某些症状组成为综合征的形式而合并出现。
精神病临床上存在许多不同的综合征,有的精神疾病可以有它特有的综合征,但是同一综合征也可能出现于不同的疾病。
例如,情感性精神病具有躁狂状态和抑郁状态,但是这两种综合征在其他精神疾病中也并不少见。
组成综合征的症状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内部联系或某种意义上的关连性,例如情感性精神病的躁狂相,其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强,可理解为愉快的心境所致。
其次,它们还可以同时或先后地出现和消失。
精神疾病中的综合征,有的是以其组成综合征的症状而命名的,有的是以提出某一综合征的人名而命名的,有的这两种形式同时应用,有的还以其他情况来命名的综合征。
熟悉精神疾病的综合征,对于临床上诊断具有很大的帮助,现将精神疾病临床中常见的综合征总结如下。
一、幻觉症(hallucinosis)【临床表现】以在无明显的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出现大量持久的幻觉为其主要特点。
幻听和幻视较多见,但也可伴有其他幻觉,主要是言语性幻听。
言语性幻觉常伴发与其关联的妄想以及恐惧或焦虑的情绪反应。
【鉴别诊断】(一)嗜酒所致的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 caused by alcohol)多发生于长期饮酒的人或突然停止饮酒后数日。
临床特点:意识清醒,定向力完整,以幻听为主,幻视较少见。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瘫痪
是指肢体因肌力下降而出现的运动 障碍,是随意运动功能的减低或丧失, 因上、下运动神经元病变所致,是神经 系统常见的症状。
瘫痪
护理评估 1.病史 2.身体评估 肌力评估按0—5级记录(6级) 0级:完全瘫痪 1级:肌肉可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感觉障碍
常见护理诊断
感知改变 与脑部病变、受损有关
护理目标
病人感觉障碍减轻或逐渐消失 情绪稳定,学会使用其他方法感知事物 感觉障碍部位未发生损伤
感觉障碍
护理措施(5)
生活护理:保持床单整洁,防止感觉障碍部位 受压或机械性刺激;保暖,慎用热水袋或冰袋, 热水袋温度不宜超过50℃;感觉过敏者,尽量 减少不必要的刺激;对感觉异常者应避免搔抓, 以防皮肤损伤。 保证安全:如病床要低,室内、走廊、卫生间 都要有扶手,预防跌倒及外伤。
感觉障碍
护理措施
知觉训练:每日用40—50℃擦洗感觉障碍的身 体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砂纸、毛线—触觉; 冷水、温水—温觉;用针尖—痛觉等 全身或局部按摩: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防止或减少局部浮肿,有利于康复。 心理护理:安慰病人,同时让家属了解护理中 注意事项。
感觉障碍
护理评价
瘫痪
肌力评估按0—5级记录 2级:肢体能在床面上移动,但不能抵抗 自身重力,及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抵抗重力离开床面,但不能 抵抗阻力 4级:肢体能作抗阻力动作,但不完全 5级:正常肌力
瘫痪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临床特点
瘫痪分布范围
痉挛性瘫痪(中枢)
弛缓性瘫痪(周围)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Bell sigh(贝尔征):面神经炎患者,闭眼时双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为贝尔征。
Fisher综合征:表现为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及腱反射消失三联征,伴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CTS(腕管综合征):各种原因致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出现桡侧三个手指感觉障碍、麻木、疼痛及大鱼际肌萎缩称腕管综合征。
Froin征:椎管严重梗阻时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细胞数正常,蛋白含量超过10g/L时,黄色的脑脊液流出后自动凝固,称为Froin征。
Meige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眼睑痉挛和口-下颌肌张力障碍。
帕金森综合症: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障碍。
Charcot三主征:眼震、意向震颤和吟诗样语言。
Lhermitte sigh(莱尔米特征):被动屈颈会诱导出现刺激感或闪电样感觉,自颈部沿脊柱放散至大腿或足部,称为莱尔米特征。
手足口综合征:EV71颅高压三主征: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
脑膜刺激征: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
巴宾斯基等位征:1 Chaddock征 2 Oppenheim征 3 Schaeffer 征 4 Gordon征 5 Gonda征6 Pussep征无动性缄默征:又称睁眼昏迷。
病变在脑干上部和网状激活系统,病人无目的的注视,似觉醒状态但缄默不语,肢体不能活动。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脊髓梗死正常发生在脊髓前动脉供血区,以中胸段和下胸段多见,病损水平的相应部位出现根痛,短时间内即发生截瘫,痛温觉丧失,大小便障碍,深感觉保留,称为~parinnaud 综合征:上丘的破坏性病变可引起两眼向上同向运动不能。
Millard-Gubler 综合征:一侧脑桥病变时可出现同侧面神经和展神经麻痹,对侧偏瘫。
Brow-Sequard 综合征:又称为脊髓半切综合征,损伤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
Weber综合征:一侧中脑大脑脚受损,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及对侧中枢性偏瘫。
horner综合征的名词解释
horner综合征的名词解释
Horner综合征,又称洪氏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由于一系列的神经机制过程中失调及神经结构的变化,导致眼睑、流涎等多种现象及其他体征的合成。
它是由于第三、第四、第五对视神经节段及颅内游泳肌面板受压所致,视神经受压血供不足而形成的眼睑及社会及神经系统改变所致。
首先,关于洪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患者普遍出现双眼有睑下自身缩小,下眼瞳孔缩小,双眼瞳孔不同步的收缩,双目放大,视力受影响,眼球自动运动减弱,晶体内出现双侧中耳分泌性液体,耳虫乳头受广泛影响,瞳孔受抑制,形成单侧视神经瘫痪,流涎增多,口唇旁皮痒,咽部偏肥。
其次,洪氏综合征的影像检查。
洪氏综合征的影像检查主要有CT,MRI和头颅血管造影等。
CT显示视神经及第三、第四、第五对视神经节段受压,MRI显示视神经及第三、第四、第五对视神经节段受压,头颅血管造影可以精确的评估凹陷形成的小血管病变,比如视神经瘤血管病变,脑动脉炎等等。
最后,洪氏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
洪氏综合征的诊断主要是靠临床症状以及影像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等。
洪氏综合征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两种,药物治疗主要有抗炎消肿药、抗压性药物、抗痉挛药等;外科治疗主要是通过确定凹陷的原因后,进行缝合、切除、穿刺或钝化的手术等,以期达到减轻压迫下的视神经,改善患者的症状。
总之,洪氏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临床表现包括双眼眼睑下自身缩小、眼球自动运动减弱、流涎增多、口唇旁皮痒等。
洪氏综合征的影像检查主要有CT,MRI和头颅血管造影。
洪氏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以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为主,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从而缓解压迫下的视神经,改善患者的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
环境认识和反应能力下降,定向力和记忆力受 损、错觉、幻觉,以幻视为主,形象生动而逼 真,以至有恐惧、外逃或伤人行为。昼轻夜重,
持续数小时-数天,常见脑炎、脑血管病、脑外 伤及代谢性疾病,也可见于高热、中毒、酒依 赖等。
三、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
?⑴去皮质综合征(decortiated 或apallic syndrome):意识活动丧失,但睡眠与觉醒周期 存在,无意识的睁眼闭眼,貌似清醒但对刺激 无反应。光反射、角膜反射存在,甚至有无意 识的咀嚼、吞咽动作,大小便失禁,四肢肌张 力增高,锥体束征阳性。呈上肢屈曲,下肢伸
一、小脑性共济失调(cerebellar ataxia) 小脑本身、小脑角传入或传出纤维、红核、桥 脑或脊髓病变均可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 表现:随意运动的力量、速度、幅度和节律不 规则,伴有肌张力降低、眼球运动障碍和语 言障碍。
1.姿势及步态的改变 • 站立不稳,步态蹒跚,两足远离叉开,左 右摇晃不定,并举起上肢以维持平衡,即 躯干性共济失调(姿势性共济失调),小 脑蚓部病变所致。 • 上蚓部受损易向前倾倒; • 下蚓部受损易向后倾倒; • 半球损害时行走则向患侧倾斜; • 严重者难以坐稳。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
认识大脑
• 神经系统常见症状:神经系统结构 和功能损害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体征或综合症。包括意识障碍、认 知障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平 衡障碍等。
意识障碍
• 意识(Consciousness):大脑的醒觉
程度,个体对内外环境的感知和理解 能力。通过语言、躯体运动和行为表 达出来。该能力减退或消失就意味着 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2.顶叶性共济失调 • 对侧患肢不同程度的共济失调,闭眼明显, 双侧旁中央小叶后部受损,可出现双下肢 感觉性共济失调及尿便障碍。
精神科常见综合征
精神疾病往往并不是以个别零散的精神病症表 现出来,而常是以病症综合形式表现出来。
综合征所包括的假设干病症,并非毫无规律 地结合,而是具有一定的内部联络或某种意义上 的关联性,例如躁狂状态的情感高涨、思维奔逸 和活动增多,所谓的“三联症〞即是愉快心境常 同时具有的表现。
综合征还常是同时地或先后地出现和消失。 这种特点对确定诊断有重要意义。
五)、治疗及预后
像大多数癔症性朦胧状态一样,刚塞综合 征的持续时间很短,患者一般在数日或数周后, 类似病症便自然消失,不需特殊治疗。
过去有人认为电休克治疗为有效手段,特 别是难以判断是否为诈病时。曾有人选用镇静 安定剂,如地西泮之类药物,认为对加速患者 的好转常能奏效。各种针对性心理治疗应考虑, 必须强调的是对好转的刚塞综合征患者作跟踪 随访。
(2)无即刻回忆损害、意识损害及广泛的认知损害。
(3)慢性〔尤其是高剂量〕使用酒精或药物的病史 或客观根据。
(4)伴有明显的冷淡、缺乏始动性和人格改〔倾向 于自我无视〕,但不是诊断的必要条件。
鉴别诊断:
Korsakoff综合征需与以记 忆损害为突出表现的器质性综 合征〔如痴呆或谵妄〕相鉴别, 鉴别要点为痴呆病人的心理缺 损不只限于记忆,其他智能也 损害,此外有人格衰退。
2、虚构
指病人在回忆中将过去从未发生 的事或体验说成是确有其事。病人常 常以这样一段虚构的事实来填补他所 遗忘的那一段经过。其内容荒唐,丰 富多彩。
3、错构
即指病人将过去生活中所经历的, 但在他所指的那段时间内却并未发生 的事件,说成是当时发生的,并坚信 是事实,并予以相应的情感反响。病
4、认知功能障碍
因为该综合征至少包括精神分裂症病 症标准中的2项。因此幻觉-妄想综合征的出 现对疾病的诊断是很有价值的。
骨科常见12种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
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周围神经受到某周围组织的压迫,而引起疼痛、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及电生理学改变,属骨-纤维管、室压迫综合征之一。
慢性神经卡压通常是患者感觉和运动不适的根源。
相对于外伤的急性周围神经卡压,此病通常为慢性表现。
表现为肢体运动的无力,麻痹,感觉过敏等感觉障碍,但不包括疼痛,由周围神经引起的疼痛提示急性神经嵌压,神经营养血管的栓塞,或者全身性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受到慢性压迫,温度和痛觉是最后消失的,运动,震动,压力等感觉是最先受到损伤的。
病理生理神经卡压病变的致伤因素为神经缺血和机械性损害。
急性短期的压迫可使神经缺血,受压轴索轴浆流受阻,缺氧,水肿。
压迫严重持久可使神经纤维发生脱髓鞘变化,甚至远端轴索崩解,髓鞘发生Waller变性。
肢体活动时,处于狭窄通道内神经纤维在机械刺激下发生慢性损伤性炎症,并加重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
但一般病理变化都在Seddon机能性麻痹阶段和Sunderland5级分类的第1、2级。
大部分为可逆性损害。
病因诱发神经嵌压的疾病大致可分三大类:①管内压迫:腱鞘囊肿,神经纤维瘤,神经慢性损伤性炎症。
②管外压迫:骨疣、骨与关键损伤、韧带损伤。
③全身疾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粘液水肿、肥胖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Reynaud病、妊娠等可合并神经卡压征。
周围神经相关的检查本病由于发生部位较多,且各个部位的检查方法不一,无法一一列举,从各种普遍的检查上来说,采用神经根病EMG检查,可显示纤维震颤和去神经电势,一般无传导速度减慢。
周围神经受累可有传导速度减慢和远端潜伏期减慢。
而X线平片则仅能发现骨增生和陈旧损伤征象。
另外还可以采用一些诊断性神经阻滞的方法,主要是应用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
可于怀疑发生神经卡压综合征的部位,选取主要的神经,注射1%的利多卡因2ml,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迅速缓解,有助于诊断。
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1.腕管综合征本病又称迟发性正中神经麻痹,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引起。
神经系统常见综合征
神经系统常见综合征神经病学第六版1.Foster-kennedy syndrome:额叶底面肿瘤(常见于嗅沟脑膜瘤)可出现同侧嗅觉缺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称为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
(P7)2.Gerstmann syndrome:古茨曼综合征。
为优势半球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P7)3. Parinaud syndrome:帕里诺综合征。
又称上丘脑综合征,中脑顶盖综合征,或者上仰视性麻痹综合征。
由上丘脑病变(多为松果体肿瘤压迫中脑四叠体)而导致的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向上凝视麻痹、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上丘受损);神经性聋(下丘受损);小脑性共济失调(结合臂受损)。
症状多为双侧。
(P13,37)4. Wallenberg syndrome:瓦伦贝格综合征,又称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常见的原因为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
表现为:1.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2.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3.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损害);4.霍纳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5.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及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束损害)。
(P15)5. Horner syndrome:霍纳综合征。
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是由于交感神经中枢至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引起患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
据受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障碍、节前障碍及节后障碍的损害。
(P15)6.Dejerine syndrome:延髓内侧综合征。
主要表现:1. 椎体束受损导致对侧肢体痉挛性瘫痪。
2. 内侧丘系损伤导致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
神经系统常见症状和体征
小讲课主题:神经系统常见症状和体征主讲:季玮日期:2010年4月9日神经系统是人体中枢系统,在受损时常出现一些局部或全身性的症状及体征。
常见的有头痛、意识障碍,失语症,瘫痪,步态异常,不自主运动,共济失调等.头痛头痛是指头颅上半部即眉毛以上至枕上部范围的疼痛。
头痛可为某些严重疾病的早期或突出的症状,根据头痛可对病因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及时正确的诊断。
常见引起头痛的神经系统疾病有:颅内感染、脑血管病、颅内肿物、颅脑外伤、高血压、副鼻窦炎、神经血管性头痛等。
根据病因可将头痛分为:1.功能性头痛:是指目前科学条件下无法明确病因的头痛。
主要包括: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
2.器质性头痛:常见病因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颅内感染、颅内压增高、颅内肿瘤等。
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头痛表现:1.颅内肿瘤性头痛:早期症状较轻、间歇性出现,后渐加剧,多为钝痛,可伴有颅内高压症和神经局灶体征。
2.颅内高压性头痛:颅高压性头痛是指没有颅内占位性病变,但有颅内压力增高,可以出现急性头痛或发作性加剧的全头痛。
无限局性神经系统体征,脑脊液化验各项指标均正常,脑室系统也正常,预后较为良好。
颅高压性头痛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年以前(40岁以下)多见,女性比男性发生率明显增高。
头痛是良性颅内压增高最主要和常见症状,常表现为轻度至中度头痛,多呈弥散性或局限于某一部位,多为钝痛,有时呈搏动性痛,醒时加剧,咳嗽或用力后明显。
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复视、眩晕、癫痫发作等均可出现。
体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相似,如视乳头水肿、眼肌麻痹、视野改变等等。
3.颅脑外伤性头痛:常呈阵发性发作,兴奋、用力、弯腰时头痛加重,常伴有情绪激动等神经官能症的表现。
颅内或颅外瘢痕形成所致的头痛,头痛呈局限性,常有叩痛。
触痛及痛觉过敏;肌肉持久收缩而至的头痛表现为外伤一侧显著;偏头痛样头痛视觉症状和眩晕常伴随头痛发生。
4.颅内出血性头痛:常呈急性发作,常伴有恶心、呕吐,重者数分钟内昏迷。
内科护理学-神经系统常见症状体征
3)手足徐动症 : 手指呈不规则“蠕虫样”运动,过度
伸展和弯曲交替出现,呈“佛手”样特殊姿势。脚趾也可
扭转,过度背屈和趾伸。
4)扭转痉挛 :又称变形性肌张力障碍,特点同手
足徐动症。表现为肢体或躯干顺长轴的缓慢旋转
感觉障碍分类:2、病变性质分类 感觉过敏 (1)刺激性症状 感觉过度 感觉异常 感觉倒错 疼 痛
局部疼痛 放射性疼痛 扩散性疼痛
灼性神经痛
牵涉性疼痛
(1)刺激性症状
(1)感觉过敏:轻微的刺激引起强烈的感觉.
(2)感觉倒错:非疼痛刺激诱发疼痛感觉. (3)感觉过度:感觉刺激阈值增高,轻微的刺 激引起强烈难以忍受的感觉. (4 )感觉异常:在无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出现 的麻木感、肿胀感、蚁走感等.
性头痛。
2、头痛部位:
是单侧或双侧、前额或枕部、局部或弥散、颅内或
颅外对诊断有价值。
3、头痛的程度与性质:头痛的程度一般分为轻、 中、重。但与病情轻重并无平行关系。 4、头痛出现的时间与持续时间:某些头痛可发生 在特定时间。如颅内占位性病变往往清晨加剧。
脑肿瘤的头痛多为持续性。
5、加重、减轻或激发头痛的因素:咳嗽、打喷嚏、
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力及自身认识障碍,并产生大 量的幻觉、错觉,躁动不安,语言杂乱。幻觉以幻视多见,
内容多为生动、逼真而鲜明的形象,如看到昆虫、猛兽、
鬼神、战争场面等。 可发生于急性感染引起的高热、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急慢 性酒精中毒、食物中毒(毒蕈类、肉毒杆菌等),工业中 毒(汞、苯),代谢性疾病(肝性脑病)等。
⑵不随意运动:由锥体外系统控制,其运动不受意志所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病学第六版1.Foster-kennedy syndrome:额叶底面肿瘤(常见于嗅沟脑膜瘤)可出现同侧嗅觉缺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称为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
(P7)2.Gerstmann syndrome:古茨曼综合征。
为优势半球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P7)3. Parinaud syndrome:帕里诺综合征。
又称上丘脑综合征,中脑顶盖综合征,或者上仰视性麻痹综合征。
由上丘脑病变(多为松果体肿瘤压迫中脑四叠体)而导致的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向上凝视麻痹、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上丘受损);神经性聋(下丘受损);小脑性共济失调(结合臂受损)。
症状多为双侧。
(P13,37)4. Wallenberg syndrome:瓦伦贝格综合征,又称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常见的原因为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
表现为:1.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2.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3.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损害);4.霍纳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5.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及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束损害)。
(P15)5. Horner syndrome:霍纳综合征。
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是由于交感神经中枢至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引起患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
据受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障碍、节前障碍及节后障碍的损害。
(P15)6.Dejerine syndrome:延髓内侧综合征。
主要表现:1. 椎体束受损导致对侧肢体痉挛性瘫痪。
2. 内侧丘系损伤导致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
3. 舌下神经核或舌下神经根损伤导致同侧舌肌无力,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
(P15)lard-Gubler syndrome: 米亚尔-居布勒综合征,脑桥腹外侧综合征。
病变位于脑桥腹外侧部,接近于延髓,损伤了外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
表现为:1.病灶侧外展神经麻痹导致同侧眼球外展受限,面神经核损害导致同侧周围性面瘫;2.锥体束损害导致对侧中枢性偏瘫;3.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损害可出现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多见于小脑下前动脉梗塞。
(P15)8.Foville syndrome:福维尔综合征,脑桥腹内侧综合征。
病变波及脑桥内侧,损伤了外展神经、面神经、脑桥侧视中枢、内侧纵束、锥体束。
表现为:1.病灶侧外展神经麻痹导致眼球外展受限,面神经核损害导致同侧周围性面瘫;2.锥体束损害导致对侧中枢性偏瘫;3. 脑桥侧视中枢及内侧纵束受损导致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
多见于脑桥旁正中动脉梗塞。
(P15)9. Raymond Cestan syndrome:蕾蒙-塞斯唐综合征,脑桥被盖下部综合征,病变累及前庭神经核、展神经核、面神经核、内侧纵束、小脑中脚及下脚、脊髓丘脑侧束和内侧丘系,见于小脑上动脉或小脑下前动脉阻塞,又称小脑上动脉综合征。
表现为:①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损害);②病侧眼球不能外展(展神经损害);③病侧面肌麻痹(面神经核损害);④双眼患侧注视不能(脑桥侧视中枢及内侧纵束损害);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障碍(三叉神经脊束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障碍(脊髓丘脑侧束受损);⑥对侧偏身触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或丧失(内侧丘系损害);⑦病侧Horner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⑧病侧偏身共济失调(小脑中脚、小脑下脚和脊髓小脑前束损害)。
(P15)10. CushingⅠsyndrome:桥小脑角综合征,(1)病变部位:脑桥小脑角。
(2)常见病因:听神经瘤、胆脂瘤、胶质瘤、桥小脑角脑膜瘤或蛛网膜炎、蛛网膜囊肿、结核性脑膜炎、血管畸形和动脉瘤。
(3)受累颅神经:Ⅴ、Ⅶ、Ⅷ,有时伴Ⅵ,Ⅸ,Ⅹ。
(4)临床表现:持续性耳鸣、眩晕、眼球震颤和平衡功能障碍;病侧周围性面瘫;面部感觉缺失、疼痛、同侧角膜反射减弱和消失;可有颅高压症状,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及对侧轻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及Ⅵ、Ⅸ、Ⅹ受累症状。
(P16,338)11. locked-in syndrome:闭锁综合征。
即去传出状态,系脑桥基底部病变所致。
主要见于脑干的血管病变,多为基底动脉脑桥分支双侧闭塞,导致脑桥基底部双侧梗塞所致。
患者大脑半球和脑干被盖部网状激活系统无损害,因此意识保持清醒,对语言的理解无障碍,由于其动眼神经与滑车神经的功能保留,故能以眼球上下示意与周围的环境建立联系。
但因脑桥基底部损害,双侧皮质脑干束与皮质脊髓束均被阻断,外展神经核以下运动性传出功能丧失,患者表现为不能讲话,有眼球水平运动障碍,双侧面瘫,舌、咽及构音、吞咽运动均有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四肢全瘫,可有双侧病理反射。
因此虽然意识清楚,但因身体不能动,不能言语,常被误认为昏迷。
脑电图正常或轻度慢波有助于和真正的意识障碍相区别。
(P16,71)12. Weber syndrome:韦伯综合征。
是指中脑腹侧部,即大脑脚内侧出现病灶,损害了同侧动眼神经与位于脚底中部3/5的锥体束,而出现的动眼神经麻痹与偏瘫同时存在的一种特殊症候群。
又称动眼神经交叉瘫。
表现为:同侧动眼神经麻痹(眼睑下垂,眼球外展位,眼球向上、内收及向下运动麻痹,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和对侧偏瘫(对侧中枢性面瘫、舌肌麻痹及上下肢瘫痪)。
这是中脑病变最常见的一种综合征,多见于小脑幕裂孔疝。
特别是颞叶肿瘤或血肿引起的钩回疝;也见于中脑大脑脚脚底部位局灶性病变,如肿瘤、炎症及外伤等。
另外一种原因是颅底动脉瘤,因为动眼神经在大脑后动脉及小脑上动脉之间穿过,并与后交通动脉平行向前,因此在这组动脉上发生的动脉瘤常可引起动眼神经麻痹。
(P16)13. Benedikt syndrome:贝内迪克特综合征,红核综合征。
基底动脉脚间支或大脑后动脉阻塞,或两者均阻塞导致的中脑被盖腹内侧部损害。
表现为:同侧:动眼神经瘫痪伴瞳孔散大(中脑内的动眼神经根纤维中断);对侧:触觉、振动觉、位置觉及辨别觉减退(内侧丘系损害),运动过度(震颤、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症及共济失调,由于红核损害引起),强直(黑质受损)。
(P17,178)14. Brown-Séquard syndrome:布朗-塞卡尔综合征,脊髓半切综合征。
指由于外部的压迫和脊髓内部的病变等原因引起的脊髓病损,导致病损平面以下同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深感觉消失,精细触觉障碍,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肢体痛温觉消失,双侧触觉保留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发生于颈椎。
由于后角细胞发出的纤维先在同侧上升2-3个节段后再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侧束,故对侧痛温觉感觉障碍平面较脊髓损害节段水平低。
(P23)..15. Top of basilar syndrome: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基底动脉尖端分出两对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供血区域包括中脑、丘脑、小脑上部、颞叶内侧和枕叶。
临床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觉醒和行为障碍,伴有记忆力丧失,及对侧偏盲或皮质盲,少数患者出现大脑脚幻觉。
(P28,178)16. anterior spinal arteria syndrome: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又称脊髓前2/3综合征,Beck 综合征、Davison 综合征、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等。
脊髓前动脉供应脊髓腹侧2/3,易发生缺血性病变,以中胸段及下胸段多见。
表现为突然起病的病损平面相应部位神经根性疼痛,并在数小时至数日内发展至顶峰,出现病变平面以下的肢体瘫痪、病损以下痛、温觉缺失而位置震动觉存在(分离性感觉障碍)及直肠膀胱功能障碍。
(P29,329)17.posterior spinal artery syndrome:脊髓后动脉综合征。
系供应脊髓后1/3区域的脊髓后动脉闭塞。
表现为急性根痛,病变水平以下的深感觉障碍及感觉性共济失调,痛温觉及肌力相对保存,膀胧直肠功能不受累或轻度障碍。
(P29,329)18. Central spinal artery syndrome:脊髓中央动脉综合征。
脊髓缺血性疾病,表现为病变水平相应节段的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肌张力减低,肌萎缩,多无椎体束损害和感觉障碍。
(P30,329)19. medi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 Syndrome:内侧纵束综合征,MLF综合征,又称核间性眼肌麻痹。
内侧纵束是联系脑干各神经核的重要神经纤维束,使眼球各运动神经核之间彼此相互联系,从而完成双眼的精细协调运动,同时使眼球各运动神经核与前庭神经核等其他神经核、部分颈段脊髓神经相互联系。
内侧纵束病变主要包括3 种临床类型: (1) 前核间性眼肌瘫痪:损伤部位位于中脑外展神经核与动眼神经核之间上行的内侧纵束纤维。
主要表现为双眼向对侧注视时,患侧眼球不能内收,对侧眼球外展正常,伴单眼震颤。
(2) 后核间性眼肌麻痹:损伤部位位于桥脑以下和延髓之间,影响了下行的内侧纵束纤维功能,也就是副外展神经核到外展神经核之间的内侧纵束损害所致。
主要表现为双眼同侧注视时,患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内收正常。
(3) 一个半综合征:详见“20”(P36)20.One and a half syndrome:一个半综合征。
一侧脑桥被盖部病变引起脑桥侧视中枢和对侧已交叉过来的内侧纵束受累,造成病灶同侧眼球不能内收和外展、对侧眼球不能内收,但能外展,并于外展位时出现眼球震颤。
(P37)21. Adie?s syndrome:艾迪综合征。
又称强直性瞳孔。
多见于中年女性,表现为一侧瞳孔散大,直接、间接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异常,伴有腱反射(特别是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同时伴有节段性无汗及直立性低血压等。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所谓瞳孔反射异常,是指在普通光线下检查病变瞳孔光反射消失,但在暗处强光持续照射,瞳孔可出现缓慢的收缩,光照停止后瞳孔又缓慢散大。
调节反射也同样反应缓慢。
以一般方法检查瞳孔不缩小,但让患者较长时间注视一近物后,瞳孔可缓慢缩小,且比正常侧还小,停止注视后可缓慢恢复。
(P40)22.Hunt syndrome:又称为膝状神经节综合征。
是因面神经膝状神经节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组特殊症状,主要表现为同侧周围性面瘫,舌前2/3味觉障碍,泪腺及唾液腺分泌障碍(鼓索受累),一侧耳部剧痛,耳部(鼓膜、外耳道)疱疹,可伴有听力和平衡障碍。
(P43)..23. decorticated syndrome;apallic syndrome:去皮质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