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制取氧气说课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 取氧气的主要原 理和装置、操作。 2、认识催化剂和 催化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化学 的学习兴趣,培养学 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 态度。 2、逐步认识用实验 验证化学理论,进一 步认识到实验探究的 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实验室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 催化剂的特点?
环节4 课后练 习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
? A.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量增加
B.使生成物质
? C.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应速率
D.减慢化学反
2.某学生在实验室设计了四种制取氧气时使用药品的方案, 其中不可行的是( )
? ①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②将氯酸钾加热③将二氧 化锰加热④用双氧水加热分解⑤用高锰酸钾加热
MnO 2 △
KCl +O2↑
二、 由此可得到:
?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 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 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 催化剂的特点: 加快反应速率、不改变物质的 质量和化学性质
三、 催化剂在生活中的用途
四、 思考
? 制取氧气的操作要点(加热氯 酸钾和而锰酸钾)?
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课时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 )
大柳塔中学 裴 珏
1. 教材分析 2. 学情分析 3. 教法分析 4. 教学设计 5. 板书设计
1.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在教材的知识体系
中,本节课与前面的仪器操作、氧气的性质等知识相 链接,也为以后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 论和实践基础。
二氧化锰 加热
氯化钾+氧气
二、装置 1、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
固-固加热型 固-液不加热型
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
三、收集方法
? (1)排水法: O2不易溶于水
? (2)向上排空气法: O2密度比空气略大 四、实验操作要点
1 . 试管口略向下,以防水倒流造成试管炸裂;
2.开始加热时,先进行对试管的预热,以防因局 部受热而使试管炸裂;
实验二、双氧水加热
1.试管中加入H2O2, 带火星的木条能复 燃吗? 2. 在1的试管中加入少 量二氧化锰,带火星 的木条能复燃吗?
环节3 归纳总结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 水+氧气
H2O2 ???MnO2 ? H2O+O2 ?
二氧化锰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加热
KClO 3
环节1 导入 新课
环节2 活 动探
究
环节3 归纳 总结
环节4 课后 练习
环节1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潜水作业
实验室氧气 太空行走
是怎么制得的?
毒气事故现场处理
飞行员特技飞行
环节2.实验探究
? 二氧化锰(MnO2)
?
氯酸钾(KClO3 )
实验一、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
? 装置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 怎样收集氧气?为何 在水中收集? ? 将带有火星的木条放 在收集氧气的瓶口,木 条有什么现象?
? A.①②
B. ②④
? C.③④
D. ②⑤
3.某同学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时发生 了爆炸,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 )
? A.管受热不均匀
B.气体发生装置漏气
? C.二氧化锰中混有可燃性杂质 D.加热温度太高
5. 板书设计
制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气 第一课时
一、制取原理
二氧化锰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氯酸钾
3. 实验结束,应先移导管,后移酒精灯,以防 水倒流造成试管炸裂
五、 催化剂 : 1. 概念: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
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 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 催化作用:加快反应速率、不改变物质的质量和 化学性质
说课到此结束, 谢谢!
?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并能对一些生活现象用所学 知识进行解释。
四、教学用时:2课时
?第1课时: 实验室加热KClO3制取O2,H2O2加热制取O2,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第2课时: 学生加热KMnO4制取O2,分解反应,工业制氧气。
五、教学用具
?药品:KClO3、MnO2、H2O2
?仪器:试管、钥匙、酒精灯、铁架台、集气瓶、水槽、试 管夹、橡皮管
? 材料:火柴、木条、玻璃片、 抹布、废弃缸、橡皮塞
2. 学情分析
? 氧气是学生很熟悉的物质,通过 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 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 的技能。让他们试一试、做一 做,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 积极性和求知欲。
3. 教法分析
1. 实验探究法 2. 交流讨论法
4.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