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

合集下载

扬子地块晚古生代地质演化过程

扬子地块晚古生代地质演化过程

扬子地块晚古生代地质演化过程扬子地块位于中国的东部,是一个地质演化丰富多样的地区。

在晚古生代,扬子地块经历了一系列的地质变动,塑造了其独特的地貌和地质特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扬子地块晚古生代的地质演化过程,着重关注构造运动、火山活动和沉积作用等方面的变化。

扬子地块晚古生代的地质演化过程可以追溯到约4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

在这个时期,扬子地块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即扬子洪积棚向北隆升。

这次构造运动导致了地壳的断裂和隆起,形成了扬子地块晚古生代的地形特征。

同时,隆升还带来了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量的火山岩。

接着,扬子地块在晚古生代中期经历了一次海平面的上升。

这次海平面的上升导致了海洋环境的扩张,沉积了大量的海相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呈现出丰富的生物化石,为研究晚古生代的生物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同时,这些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也为今天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提供了潜在的来源。

晚古生代的扬子地块还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即扬子洪积棚的再次隆升和隆升断代。

这次构造运动引起了地壳的抬升和断裂活动,产生了一系列的断裂盆地和山脉。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断裂盆地是扬子盆地,这个盆地承载着丰富的煤炭和矿产资源。

同时,山脉的形成也为扬子地块带来了新的地貌特征,如峡谷、峰林等。

在晚古生代晚期,扬子地块经历了最后一次重要的地质变动,即隆升和侵蚀作用。

这次隆升和侵蚀作用使得地壳平均高程进一步抬升,形成了现代的扬子地块地貌。

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侵蚀和风化作用进一步塑造了扬子地块的地形,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

总之,扬子地块晚古生代的地质演化过程极为复杂而多样化。

构造运动、火山活动和沉积作用等地质过程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扬子地块的地形特征。

这些地质过程不仅对扬子地块的地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为今天的资源勘探和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我们应该重视对扬子地块晚古生代地质演化过程的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地球历史的变迁,为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加里东期上扬子区前陆盆地演化过程中的层序特征与地层划分

加里东期上扬子区前陆盆地演化过程中的层序特征与地层划分

图 2 上扬子中奥陶—中志留统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SO2 同样不发育低位体系域,它的底界为!型 层序界面。庙坡组或十字铺组构成海侵体系域,宝
布的沉积物,厚仅 1—3m 至十余米,厚度变化不大。 凝缩层由观音桥组组成,厚度薄,以含钙质、泥灰岩、
塔组与临湘组则构成了高位体系域。庙坡组或十字 泥晶灰岩和腕足类、三叶虫生物组合为特色。苏文
加里东期上扬子区前陆盆地演化过程中的层序特征与地层划分!
尹 福 光1)2) 许 效 松2) 万 方2) 陈 明2)
( 1)中国地质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4; 2)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082)
摘 要:层序地层的主控因素包括全球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气候、物源供给等方面,在不同性质的盆地内它们所
二、沉积相特征及层序地层划分 结合盆地性质及演化阶段,主要以前陆隆起开
始露出水面、提供物源方向和沉积环境的改变,将上 扬子地区从中奥陶统至中志留统划分为 2 个二级层 序、4 个三级层序(图 2)。 # 第一个二级层序组成及特征
第一个二级层序(OS-1)由大湾期至宝塔期的沉 积层组成,其顶底都为!型层序界面。红花园组的 顶部发育有多个从砂屑灰岩到藻纹层白云岩序列, 藻白云岩中鸟眼、帐篷构造常见,是一碳酸盐台地! 型暴露界面,也为第一个二级层序的底界。在临湘 组或同时代的涧草沟组顶部广泛存在一个起伏不平 的古风化剥蚀面和残积物,记录了其间一次较大的 海退(孙 云 铸,1942;卢 衍 豪,1959;盛 莘 夫,1974;李 耀西,1975;朱 兆 玲,1986;冯 洪 真,1993;成 汉 钧, 1993)。在鄂东南崇阳(刘永耀,1984)、湘中桃江(徐 熊飞,1981)、四川广元等地临湘组白云质灰岩之上, 沉积了一套石英砂岩,代表了一次海退沉积,构成了 第一、二 两个二级层序之间的!型界面。此二级层 序(OS-1)由两个三级层序组成。大湾组至牯牛潭组 的沉积物 代 表 第 一 个 三 级 层 序( SO1),十 字 铺 组 至 临湘组代表第二个三级层序(SO2)。SO1 高位体系 与 SO2 组成了第一个二级层序的高位体系域。

四川盆地早古生代构造热演化特征

四川盆地早古生代构造热演化特征

四川盆地早古生代构造热演化特征作者:何丽娟黄方刘琼颖李春荣汪集旸来源:《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4年第02期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海相前瞻性研究项目(YPH08101)摘要:四川盆地位于扬子板块西缘,是中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在震旦纪—早奥陶世处于裂陷特征的被动大陆边缘阶段。

利用地球动力学理论在岩石圈尺度探讨盆地构造热演化特征,恢复早古生代热历史,为盆地生烃状态、生烃期次等研究提供重要热参数。

首先,利用回剥技术得到盆地构造沉降史,并作为构造热演化模拟的目标函数;然后,基于二维多期拉张模型,分别与晚震旦世、寒武纪和奥陶纪等3个时期构造沉降量拟合得到3期拉张系数,揭示岩石圈底界和温度场的演化以及基底热流随时间的演化特征。

模拟结果显示:在岩石圈拉张作用下,软流圈上涌形成热扰动,震旦纪时期基底热流值略有升高,其中高值主要分布在盆地西北与西南,而川东北受到的影响最小;热扰动在寒武纪有所减弱,至奥陶纪时期基本消失,盆地热流值呈缓慢下降趋势;盆地基底热流在早古生代始终在52~59 mW·m-2范围内。

关键词:构造热演化;多期拉张模型;早古生代;基底热流;岩石圈尺度;数值模拟;四川盆地中图分类号:P314.2文献标志码:ATectono thermal Evolution of Sichuan Basin in Early PaleozoicHE Li juan, HUANG Fang, LIU Qiong ying, LI Chun rong, WANG Ji yang(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Resources Research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e of Geology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Abstract: Sichuan Basin, located in the western margin of Yangtze Plat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oil gas bearing basins in China. The basin is in the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stage with rift in Sinian Ordovician. The tectono thermal evolution of basin was simulated by a geodynamical method in the lithospheric scale, and the thermal history of Early Paleozoic was obtained in order to provide important thermal parameters for assessment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basin. The tectonic subsidence of basin was firstly calculated by back stripping technique to provide objective function for the tectono thermal modeling; secondly, based on two dimensional multi phase extensional model, three episode extensional coefficients were estimated through fitting with the tectonic subsidences of Late Sinian, Cambrian and Ordovician in order to reveal the evolution of lithospheric base and temperature, as well as the basal heat flow. The model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ermal disturbance, which is induced due to lithospheric extension and upwelling of asthenosphere, increasesthe basal heat flow in Late Sinian, and the effects are high in the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of basin and little in the northeast; the thermal disturbance weakens in Cambrian and disappears gradually in Ordovician, and consequently the basal heat flow decreases slowly; the basal heat flow of basin is still 52 59 mW·m-2 in Early Paleozoic.Key words: tectono thermal evolution; multi phase extensional model; Early Paleozoic; basal heat flow; lithospheric scale; numerical modeling; Sichuan Basin0引言盆地热历史控制着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等过程,是含油气盆地分析的重要环节。

四川盆地地质构造特征与地震灾害研究

四川盆地地质构造特征与地震灾害研究

四川盆地地质构造特征与地震灾害研究四川盆地地处中国大陆东南边缘,是中国最重要的盆地之一。

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条件使得这个地区经常受到地震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四川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以及地震灾害的研究情况。

四川盆地位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其南部和西部被青藏高原挡住,东部和北部则与扬子板块相邻。

这个地区的构造背景复杂,由于板块的相互碰撞和构造活动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质构造特征。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盆地的走滑断裂、冲断断裂和隆升断裂。

这些断裂的存在使得盆地内部地质构造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了丰富的地貌和地质现象。

四川盆地的地震活动频繁而剧烈,使得地震灾害成为该区域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灾害的发生与四川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密切相关。

首先是盆地内活跃的断裂带,这些断裂带在地震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绵阳地震和汶川地震都发生在这些断裂带上。

其次是地壳的不稳定性,盆地内部的岩石和土壤层经过长时间的压力积累和变形,容易发生地震。

为了研究四川盆地的地震活动和地震灾害,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地震学家通过观测和调查,确定了四川盆地的地震活动规律和分布特点,为地震预报和减灾提供了重要依据。

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地质构造和岩石层的力学性质,揭示了地震发生的机制和原因。

地震工程师通过研究建筑和基础设施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加有效的抗震设计和防灾措施。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手段的不断完善,对四川盆地地震灾害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利用地震监测设备和遥感技术,科学家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监测地震活动和地壳的运动情况。

地震模拟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震灾害的发生过程和影响范围。

然而,尽管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四川盆地地震灾害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地震的预测和预警问题。

尽管科学家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努力,但地震的预测仍然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其次是地震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四川盆地是中国人口密集的地区之一,地震灾害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

扬子板块的地壳演化与地层对比

扬子板块的地壳演化与地层对比

扬子板块的地壳演化与地层对比花友仁【期刊名称】《地质与勘探》【年(卷),期】1995(31)2【摘要】扬子板块是在古元古—新太古宙的古陆核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

吕梁运动以前,以川中微型陆块为主体的若干个小型古陆块组成向北西突出的牛轭形陆块带。

中元古宙在牛轭形陆块带的东西两侧形成海沟岛弧系,沉积一套弧前及弧后的优地槽和冒地槽建造。

10~11亿年时的东川运动使沟弧系褶皱回返,固结为陆。

新元古宙早期产生大陆裂谷,形成一套裂谷建造。

晋宁运动使扬子板块整体固结。

新元古宙晚期发育山前磨拉石建造、冰碛层及碳酸盐盖层。

全区地壳演化规律明显,沉积建造特征显著,可以进行确切的地层对比。

【总页数】8页(P15-22)【关键词】扬子板块;裂谷带;地层对比;地壳演化;板块构造【作者】花友仁【作者单位】江西省有色地质勘查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4【相关文献】1.扬子克拉通泥盆纪以来的海相沉积环境演化研究——以扬子克拉通D—T的海相地层剖面为对象 [J], 李羿芃;吕文超;梁锦;李红中2.下扬子区三叠纪层序地层样式对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的响应 [J], 程日辉;王璞珺;刘万洙;唐华风;白云风;孔庆莹;宋维海3.扬子板块西北缘新元古代洋县桑溪沟花岗岩成因:Rodina超大陆裂解与地壳重熔[J], 段博林;苏犁;王静;肖亮4.扬子板块埃迪卡拉系(震旦系)陡山沱组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J], 杨爱华;朱茂炎;张俊明;赵方臣;吕苗5.西大别红安地区榴辉岩原岩年龄及Hf同位素组成:对扬子板块北缘中元古代晚期地壳生长作用的显示 [J], 汪晶;吴元保;彭敏;焦文放;刘小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是中国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

下面将从地质构造演化、岩石组成和地貌景观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扬子板块是中国东部最大的板块之一,主要由印度洋和太平洋两个大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交汇寄生而成。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扬子板块经历了多次大陆碰撞和变形,形成了丰富的地质构造特征。

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扬子地块的隆起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

扬子地块是中国东部特有的一个地质区域,其西部和北部临近华北地块和青藏地块,东面濒临东海,南面与华南地块相接。

扬子地块具有广阔的盆地和丘陵,地势平坦,适合农业和工业发展。

在地质构造上,扬子地块被各种断裂和逆冲断裂切割,形成了丰富的断层和褶皱构造。

其中最重要的断裂是金沙江-怒江断裂带和成都-重庆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在构造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调节作用。

四川盆地是扬子板块内的一个大型盆地,也是中国重要的沉积盆地之一、四川盆地形成于中生代,经历了长时间的沉积和抬升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结构和丰富多样的地质岩层。

四川盆地的地壳运动主要受到东亚大陆板块东南俯冲的影响,形成了东西向的褶皱和断裂带,包括龙门山断裂带、巴东新太古代断裂带、大邑—都江堰古隆起等。

岩石组成是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扬子板块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麻粒岩、英安岩等构成,是中国东部最丰富的岩石类型之一、四川盆地主要由三叠纪和侏罗纪的火山岩、凹凸山岩和砂岩等构成,其中火山岩是盆地最主要的岩石。

地貌景观是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的另一大特征。

扬子板块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等。

其中最著名的地貌景观是三峡大坝和峨眉山景区。

四川盆地地貌类型相对单一,以盆地为主,分布着大量的丘陵和低山。

其中最著名的地貌景观是九寨沟和黄龙景区。

综上所述,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

地质构造演化主要表现为扬子地块的隆起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形成了丰富的断裂和褶皱构造。

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

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

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
石炭纪末海水退出上扬子台地,经受了短期间断后,早二叠世初逐渐海侵,广泛接受岩性单一、厚度稳定的台地相沉积,与此同时,上扬子区不断南漂,晚二叠世到达赤道附近,三叠世初,华北、华南两板块间相距千余公里,以后逐渐靠拢,中三叠世以后,两板块相碰撞拼合,成为统一的中国古大陆,结束了南海北陆的局面。

早二叠世海侵初期,普遍沉积了河湖沼泽和滨海沼泽相砂、泥岩、泥灰岩,超覆在石炭、泥盆系之上。

中期栖霞组为浅海台地相灰岩,几乎覆盖了整个上扬子地区。

其特点是含有大量有机质和较多泥质和硅质,形成了含硅质条带或结核的灰岩。

晚期(茅口中晚期)。

台地内部又一次出现拉张断陷和断块的差异升降运动,导致沉积环境的差异,表现为两组台盆环境,并在台盆两侧肩部出现滩相沉积。

早二叠世生物组合以筳、珊瑚和腕足为主。

晚二叠世沉积概况
早二叠世后,又一次广泛海退,加之断块的差异沉降,使茅口组受到不同程度的剥蚀,晚二叠世沉积格局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强?
2烈玄武岩喷发,康滇古陆上升扩大,成为主要物源区。

?长兴期又一次大规模海侵,台地边缘和台沟边缘礁相发育,是台地的重要成礁期。

晚二叠世早期(龙潭期)为海陆交互相砂泥岩夹煤层的薄灰岩;晚期长兴期以开阔台地碳酸盐相为主。

此相区以东为开阔台地相区,以灰岩和燧石灰岩为主。

但在存在NE和NWW向台盆沉积,晚二叠世以硅质粘土岩,放射虫硅质岩、页岩和生屑灰岩,属深水沉积(大隆组)。

台盆两侧的肩部发育众多的生物礁体,两台盆的交汇处还发
育一些点礁。

三叠世沉积概况。

扬子板块中、古生代盆地的改造变形

扬子板块中、古生代盆地的改造变形
ma in o a le e r s in wih r sle ea a ttaln d e c us d t e p o r si ey d c e sng t u tn — t ffu t d d p e so t e iintr lx n r ii g e g a e h r g e sv l e r a i hr si g o fl i g deo a in o he Me o Pae z i rn a i .T e o d pio e o c  ̄e i h Ya s a e 0 h od n fr t f t s — lo o c ma e b sns he s c n e s d c u d n t e m o i nh n D c
teJ n nnX eegb smet e cme t oy w t eid c dSN a dE W vr rs n )n et nfr h i g a — ufn ae n t h n bd ( i t u e — n — o et ut g a dt a s — a da hh n h i h r o

W x ,i gu2 4 5 ,hn ) u iJ n s 11 1 C i a a
Ab t a t T s - a e z i a i s i h n te P a e e p re c d t r e e io e fta so ma in a d d . s r c : he Me o P lo oc b sn n t e Ya gz l t x e i n e h e p s d s o r n f r to n e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 司 石 油勘 探开发研究 院 无锡石 油地 质研究所 , 江苏 无锡 2 4 5 ) 1 1 1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

扬子板块构造演化 四川盆地三叠纪构造沉积相演化
泸州-开江隆起
时期:三叠纪早-中期
四川盆地 碳酸盐台地,西北通过龙门 山岛链与边缘海部分隔绝 古太平洋板块西北推挤,形成泸州-开 江隆起
时期:三叠纪晚期
四川盆地上升内陆湖盆 须家河组 印支运动使滇青藏洋一特提斯板 块向北和北东方向推挤,使龙门山 岛链一康镇古陆抬升;松潘甘孜边缘 海转变为山系
海西末东吴运动形成 须二再次发展
是浊流沉积的海相地层。其特征是厚度大,通常很少含化石,具有薄层的递变层理。它主要由泥灰岩、砂质、钙质页 岩、泥岩,与砾岩、砂岩和硬砂岩等组成具有明显韵律层的岩石组合,它形成于海洋浊流环境。构造地质界将复理石 视为一个广泛发育的前造山阶段沉积组合,它形成于一个地槽演化的晚期阶段,造山作用主幕发生之前,由毗邻隆升 山区快速侵蚀提供物源,而在槽地内沉积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的沉积岩系。例如中国秦岭造山带的三叠系留凤关群。有 人根据它与地槽演化过程的关系,将其进一步分为下复理石和上复理石,前者形成于地槽沉降阶段,后者形成于地槽 回返阶段。
秦岭海槽收缩
复理石
X1:龙门山逆冲带还未形成 X2:龙门山逆冲带川西推进,部分出水
时期:海西运动
滇青藏洋板块最早沿着西秦岭南缘消 减带和东昆仑一略阳消减带相继俯冲 海西晚期,沿着怒江消减带活动 康滇古陆内部张性断裂,玄武岩喷发
时期:印支运动早期
滇青藏洋板块沿着金沙江深断裂消减 形成松潘甘孜边缘海西南边界 龙门山边缘受到推挤形成岛链 四川盆地与边缘海部分隔绝,半封闭 海盆,大量蒸发岩 古太平洋板块西北推挤,形成泸州开江隆起
时期:三叠纪晚期
四川盆地上升内陆湖盆 须家河组 松潘甘孜边缘海转变为山系 物源
时期:燕山期
太平洋板块和滇青藏板块继续俯冲 浙、闽、粤火山岛弧系 怒江俯冲消减带

中国石油地质志川盆地构造旋回及构造演化特征

中国石油地质志川盆地构造旋回及构造演化特征

中国石油地质志川盆地构造旋回及构造演化特征四川盆地构造旋回及构造演化特征[1]四川盆地为一菱形状构造盆地,它被周缘发育的一系列构造带及断裂带所围绕。

在盆地的西北缘发育有著名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盆地东北缘发育有米仓山构造带及大巴山构造带;盆地东南缘发育有八面山断褶带;盆地南缘发育有娄山断褶带;西南缘发育峨眉山一凉山块断带。

这些构造带为盆地周缘的一级构造单元,对盆地的发展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构造及沉积演化史上,四川盆地具有多旋回特点。

从基底开始,可分出6个主要构造旋回。

发生在中生代以前的扬子旋回(包括晋宁运动和澄江运动)、加里东旋回(包括桐湾运动、早加里东运动、晚加里东运动)、海西旋回(包括柳江运动、云南运动、东吴运动)、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和喜马拉雅旋回。

扬子旋回:包括晋宁运动和澄江运动,以晋宁运动最重要。

形成盆地基底:晋宁运动是发生在震震旦纪以前的一次强烈构造运动,它使前震旦纪地槽褶皱回返,扬子准地台普遍固结称为统一基底。

加里东旋回:加里东旋回一般是指寒武纪到志留纪的构造运动,第一次在沉积盖层中出现大型隆起与坳陷:主要运动有三期。

第一期在震旦纪末(桐湾运动),表现为大规模抬升,灯影组上部广遭剥蚀,与寒武系间为假整合接触;第二期在中晚奥陶世之间,但在四川盆地表现不明显;第三期在志留纪末(晚加里东运动),是一次涉及范围广而且影响探远的地壳运动。

这次运动使江南古陆东南的华南地槽区全面回返,下古生界褶皱变形。

在扬子准地台内部虽然没有见到明显的褶皱运动,但是,大型的隆起和拗陷以及断块的升降活动还是比较突出。

海西旋回:是古生代第二个构造旋回。

影响到四川盆地范围的运动主要有泥盆纪末的柳江运动、石炭纪末的云南运动和早、晚二叠世之问的东吴运动,其性质皆属升降运动,造成地层缺失和上下地层间呈假整合接触。

印支旋回:表现特别明显的主要有两期,一是发生在中三叠世末(早印支运动),另一是发生在晚三叠世末(晚印支运动)。

早印支运动以抬升为主,早中三叠世闭塞海结束,海水退出上扬子地台,从此大规模海侵基本结束,代之以四川盆地为主体的大型内陆湖盆开始出现,是区内由海相沉积转为内陆湖相沉积的重要转折时期。

四川盆地的成因是什么?

四川盆地的成因是什么?

四川盆地的成因是什么?
身处亚欧和印度板块的交界处,两者挤压形成横断山脉,青藏高原还有喜马拉雅山脉,皆为高原地形。

那到底是什么成因导致四川盆地形成在群山矗立的地形之中呢?
四川盆地的下面,正好处于地幔温度的一个罕见的冷点,
与周围熔融态软性岩浆相比,盆地下方处于坚硬未熔化状态的岩石圈又厚又硬,难以掰弯。

所以在大陆碰撞中,周围的地壳很容易被拉伸变形抬升,而盆地
这块拉伸抬升量明显较小,
久而久之,与周围一圈产生了较大的高度差,就形成了盆地。

事实上,很多大盆地都是这样形成的,那些瞎掰小行星撞击的,绝对是脑洞开大了!
扬子地块四川盆地部分基地坚硬,在历次构造活动中没有形成山地或凹陷,它周围的地体被挤压成山西南面有印度板块下插后的抬升。

东面有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形成了川东褶皱地形,因为年代久远,距离也远所以川东这快还算是比较稳定的。

四川盆地因为离太平洋距离太远所以受不到挤压影响
北面:印度板块下插,到了黄土高原这个位置和东面太平洋挤压的力程一个夹角,于是这里就有了抬升和褶皱。

四川盆地处于这两股力的中间但因为距离或者说是位置的关系还没有波及到。

扬子板块

扬子板块

重庆区域地质图 1:1000000
四川台向斜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简述
四川台向斜属于扬子地台的核心,其地台基底出露 较少,除康滇、江南外,仅在江南、黄陵、张八 岭、连云港等几处出露。 • 太古代-古元古代 古陆核形成 • 中-新元古代 基底形成 • 早古生代 扬子板块处在南半球;古构造表现为 “南隆北坳”;古地理表现为“滇黔桂古陆”和 “上扬子海盆”。 • 中古生代北部隆升为上扬子古陆,南部为黔桂海盆 • 晚古生代扬子板块从浅海相碳酸盐海盆转为滨海 -沼泽相盆地;东吴运动引起川西峨眉山玄武岩 喷发。
如下图2川东隔槽式褶皱剖面图川东隔档式褶皱分析川东褶皱构造特征的成因常见的背斜和向斜应该是在比例尺度上近似的组合在一起但是川东南的褶皱为什么是隔档式或隔槽式的组合呢这与它的构造演化以及在周边所受力不同可能有很大造演化以及在周边所受力不同可能有很大的关系
报告内容
1.四川地区总的地质构造演化史简述。 2.川东南隔档式褶皱和隔槽式褶皱的综述。 3.分析川东褶皱构造特征的成因。
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东南部隔档式褶皱和隔槽式褶 皱的综述
1.隔档式褶皱又称梳状褶皱,有一系列平行 的背斜和向斜相间组成,其中背斜是窄而 紧闭的,形态完整清晰,呈线状延伸;二 两个背斜之间的向斜则开阔平缓。如下图1
• 2.隔槽式褶皱也是有一系列平行的背斜与向斜相 间排列组成的,但其中背斜与向斜的形态正好相 反,其向斜紧闭且形态完整,呈线状排列,而两 向斜之间的背斜则平缓开阔呈箱状。如下图2
2.在褶皱发育的过程中可能受到坚硬 老基地的挤压变形
四川东南部地区因靠近推覆体雪峰山,使 其遭受南东北西向上较强的挤压应力,从 而形成了北北东向的紧闭背斜与宽缓向斜, 即隔档式褶皱。同时,在铜梁沙溪地区由 于在北西南东挤压的过程中遭遇到古陆核 的阻挡,使褶皱的轴部向东南方向发生折 弯。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

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

2.7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

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

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山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

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

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

在中生代漫长的1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形成。

东起长寿、垫,西到江油、邛崃,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

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

1957年在合州发现的“合州马门溪龙”身长22米,高3.5米,是我国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

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

巴蜀湖缩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

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

裸子植物不断衰退,恐龙灭绝了。

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经强烈蒸发,浓度增大,盐分不断积累,形成盐湖,后来泥沙掩埋而保存于地层之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岩层,自贡一带是着名的井盐产地。

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

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

巫山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盆地之水纳入长江水系。

扬子地区构造演化

扬子地区构造演化

1 晋宁(雪峰)期(Pt2—Pt3)晋宁(雪峰)期,扬子古板块硬性基底形成中一晚元古代”两弧夹一盆”的模式。

扬子古板块的基底由康滇一川中一鄂西岛弧和江南岛弧,中间夹上元古界板溪群组成的黔桂湘弧间盆地组成。

中国南方中一晚元古代板块构造以沟一弧一盆演化构成的扬子古板块硬性基底,成为中国南方稳定的核心,也成为地壳向东增生的基地。

2 早加里东期(Z1—O)早加里东期扬子古板块发育成克拉通台地和南华小洋盆的开启。

扬子古板块西缘因受康滇古陆和龙门山岛链隆升的影响,整个板块显示西高东低台地相的沉积态势,江南隆起处于扬子古板块与南华小洋盆的过渡区。

南华小洋盆当时,有浊积岩充填,到早加里东期闭合,形成了宽约350km的褶皱区。

向东由华夏一武夷一云开地块组成的元古宙岛弧,成为赣中和赣南震旦系一寒武系浊积岩的物源区;早加里东期卷入郁南运动,形成华南褶皱区的东缘。

这个时期华南板块向东增生扩大,由南华小洋盆、华夏一武夷一云开岛弧、丽水一海丰海沟或断裂组成了又一个沟一弧一盆体系。

3 晚加里东期(S)晚加里东期,南华小洋盆关闭,扬子古板块大隆大坳构造背景形成。

志留纪末的广西运动,洋壳沿丽水一海丰海沟发生俯冲,使南华小洋盆关闭,下古生界地层褶皱变质和火成岩体侵入,仅在钦州一防城坳陷保留残余海槽。

晚加里东运动时期作用力向西传递,使扬子古板块变形,形成许多大隆大坳的构造背景,如乐山一龙女寺古隆起和湘鄂西坳陷等。

4 海西期(D-P)海西期,扬子古板块及其周边处于拉张构造背景中。

经过强烈的加里东褶皱运动后,华南板块地壳处于应力调整状态,从中泥盆世开始发生大范围的拉张运动,扬子古板块北缘出现阿尼玛卿一勉略一大别山小洋盆,西缘出现康定、木里等三联点,南缘出现南盘江裂陷槽。

扬子古板块内部出现攀西裂谷带,并以此为中心有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它代表了地壳演化的一次特殊构造事件,二十年前我们曾命名为”峨眉地裂运动”。

这次运动在中、下扬子区也有反映。

这时的华南褶皱区也发生拉张运动,如在广西、湖南等地出现的许多裂陷槽图。

中扬子地区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的开题报告

中扬子地区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的开题报告

中扬子地区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地理位置中扬子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流域总面积为166.7万平方千米,包括长江中下游和其支流江河水系,南临东海,西及西北临秦岭山脉和巴山蜀山,东北靠淮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2、地质背景中扬子地区是我国东部地区比较典型的古生代地块之一,其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格局具有较为复杂的历史演化。

同时,中扬子地区中存在着侵入于古地壳中的燕山期岩浆活动对其古生代演化产生影响,复杂度更加突出。

3、研究意义- 为揭示中扬子地区古生代地质演化和古生物演化历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条件和基础。

- 为探讨中扬子地区古生代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研究对象。

- 对于华南古生代构造古地理的综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1、研究内容(1)分析中扬子地区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格局的演化史及其特征。

(2)探讨燕山期岩浆侵入对中扬子地区的古生代演化所产生的影响。

(3)探究中扬子地区古生代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2、研究目的(1)揭示中扬子地区的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演化历史和特征。

(2)探索中扬子地区的古生代演化与燕山期岩浆侵入的关系。

(3)关注中扬子地区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研究方法野外实地考察、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地震勘探、电磁勘探、遥感影像解译。

并结合古代对比、生物对比等多种手段开展研究。

2、技术路线(1)野外实地考察:首先对中扬子地区古生代地层、构造和岩浆岩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和地质采集,采集标本并进行鉴定和描述。

(2)样品检测:采用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对采样的岩石和矿物样品进行化学元素的分析,将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揭示造山岩浆侵入和岩浆成矿作用的特征。

(3)地震勘探与电磁勘探:用地震波速度、频率和振幅等参数研究下一层地层的生物或非生物反应,或调查埋藏物质的分布及物性特征。

(4)遥感图片解译:通过卫星遥感图像分析、数字地形分析、地震地质综合分析,对中扬子古震构造进行定量分析。

扬子板块

扬子板块
思茅地块西侧存在二叠纪的火山盐岩,深海放射虫硅质岩构成的蛇绿混杂岩带,说明存在一个向东俯冲的洋壳消减带.
思茅地块东侧区域仍然处于拉张状态,而且存在许多小地块.这些小地块二叠纪时出现暖水型动物群和和华夏植物群.
早泥盆世:广西中南部,云南东部
中泥盆世:贵州南部,湖南中南部
晚泥盆世:广东北部,江西东部
泥盆纪末期,华南部分地区地壳上升,海水退去.石炭纪初开始新的海侵,造成泥盆系与石炭系之间的沉积间断.
早石炭世的海侵范围较晚泥盆世略有扩大,滨岸带出现重要的含煤沉积,岩相类型与晚泥盆世相似.
石炭-二叠纪:总体构造格局与泥盆纪相似.中,南秦岭地区广布碳酸盐岩沉积,局部地区发现有深水放射虫硅质岩.说明秦岭洋仍然分隔华南和华北.
2,扬子板块西缘
晚古生代,扬子板块西缘处于古特提斯多岛洋的状态,火山岛弧,中间地块和洋盆相间排列.
1)泥盆纪:
思茅地块以西,保山地块以东的澜沧江一线为古特提斯洋的一个主要分支,发育泥盆纪的放射虫硅质岩,为典型的深海远洋沉积类型.该洋盆从D1开始张开,D3进入成熟阶段,成为阻隔华南区与冈瓦纳区生物交流的屏障.晚泥盆世的Yunnanella动物群仅分布在澜沧江以东地区.
扬子板块 为我国古地质板块构造之一,大致包含我国华南东部、四川东部,长江沿线及其以南地区。
受加里东期的构造运动影响,从泥盆纪开始中国的古地理面貌和构造格局与早古生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变化:
中国东部地区,除华南下泥盆统下部为陆相沉积外,在整个晚古生代时期呈现"南海北陆"的古地理格局.
分隔华南和华北板块之间的秦岭洋在晚古生代时期明显收缩.
分隔华北,塔里木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古亚洲洋在晚古生代时期由西向东逐渐闭合.

论述扬子板块构造演化

论述扬子板块构造演化

论述扬子板块构造演化
扬子板块作为中国大陆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其构造演化历程丰富而复杂。

以下将从构造演化历史、构造特征以及对区域演化的指导意义三个方面进行生动、全面的论述。

首先,扬子板块的构造演化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元古代。

在古元古代,扬子板块存在强烈的构造活动,形成了大规模的造山带,如大别造山带和苏鲁造山带。

随后,板块经历了多期变质作用,如燕山期、华南期和扬子期,使得板块内部形成多种岩浆侵入、变质和变形的岩石。

其次,扬子板块具有多样的构造特征。

在地质构造上,扬子板块由北向南逐渐变窄,形状呈倒三角状。

板块内部存在多条长而狭窄的褶皱带和断裂带,如巴东断裂带、赣南-浔阳断裂带等。

此外,扬子板块还分布有多个断陷盆地和抬升隆起,如四川盆地、江汉盆地、黄山抬升等。

最后,扬子板块的构造演化对区域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扬子板块作为中国东部地壳运动的主体,其构造演化对中国大陆东部地壳变形和岩石圈动力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扬子板块的构造演化与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不仅在地理和地形上为华夏文明的孕育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华夏文明的多样性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

此外,扬子板块的特殊地质环境也为能源、矿产和地质灾害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源。

综上所述,扬子板块作为中国大陆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其丰富而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以及多样的构造特征为地质学研究提供
了宝贵的案例。

研究扬子板块的构造演化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东
部地壳运动的规律,同时也为区域演化、文化形成以及资源开发等提
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

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

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页岩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日益受到全球。

我国对页岩气的勘探和开发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四川盆地作为我国页岩气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其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备受。

本文将围绕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展开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四川盆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四川省和重庆市,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产区。

盆地内地形复杂,山脉、丘陵和高原等地貌交错分布。

四川盆地的形成始于2亿年前的三叠纪,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四川盆地内的地层结构复杂,由志留纪到第三纪地层均有发育。

其中,志留纪和二叠纪地层为页岩气的主要储层。

这些地层在沉积环境中处于适宜的古地理和古气候条件,为页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四川盆地的气源条件十分优越,其中古生物化石和有机质是页岩气形成的主要来源。

在适宜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这些有机质会发生降解和裂解,形成大量的页岩气。

同时,四川盆地的煤系地层也为页岩气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气源。

四川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对页岩气的形成和聚集具有重要影响。

该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岩石类型,包括砂岩、泥岩和灰岩等。

这些岩石类型为页岩气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页岩中的多种矿物成分也对页岩气的生成和储集产生影响。

储层物性是影响页岩气成藏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川盆地内的页岩储层具有较好的物性条件,包括高渗透率、高孔隙度和低含水饱和度等特征。

这些特征有利于页岩气的保存和开采。

本文从四川盆地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出发,对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

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具备了志留纪和二叠纪地层发育、优越的气源条件、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以及良好的储层物性等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为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地质环境。

但是,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条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为页岩气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页岩气作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备受。

四川盆地沉积建造历史

四川盆地沉积建造历史

四川盆地沉积建造历史成都理工大学环境水文地质摘要:通过对四川盆地沉积演化过程的初步探究,可确定四川盆地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发育多期沉积旋回,其上沉积震旦系到第四系盖层,厚度达6000~12000m。

由此将四川盆地的沉积建造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海相碳酸盐岩台地发展阶段(Z-T2)、陆相碎屑岩沉积盆地发展阶段(T32-E2)和晚新生代盆地演化形成(E3-Q)三个大的阶段。

继而又可将其细分成早期台地沉积(Z-S)、中期台地沉积(D-P1)、晚期台地沉积(P1-T32)、晚三叠纪晚期前陆盆地期(T33)、侏罗-白垩纪陆内坳陷盆地期(J-K1)、陆内盆地萎缩期(K2-E2)、盆地形成演化(E3-Q)七个次一级阶段。

关键词:四川盆地沉积建造盆地演化海相陆相四川盆地位于扬子地块西北缘,是一个发育于中新生代和具备多方位逆冲推覆构造背景条件下的挤压性构造盆地【1】。

地貌上成一菱形盆地(图1)。

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

四周由强烈上升的褶皱带山地环绕,按地理差异可将其分为盆西平原(成都平原)、盆中丘陵和盆东平行岭谷三部分。

盆内资源丰富,尤其是油气、煤、盐类等矿产资源储量巨大,早已引起中国地质工作者的重视,在研究和应用中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

研究四川盆地无论在地质学或工程应用等多个领域中都有其积极的意义,在大批地质学家工作的基础上,加上笔者的一些分析认识、归纳总结,本文就四川盆地的沉积建造和演化形成做简单的阐述。

图(1)四川盆地1海相碳酸盐岩台地发展阶段(Z—T2)1.1早期台地沉积阶段(Z—S)。

1.1.1早震旦世:晋宁运动使前震旦纪地层形成了线性褶皱,同时伴生了强烈的同造山期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对地槽转化为地台起了关键性的作用【2】。

早震旦世时,围绕上扬子古陆边缘普遍发育大陆板块张裂、断陷活动,形成各种类型次稳定型建造,包括大陆火山沉积建造、复陆屑建造和火山复陆屑建造。

位于上扬子古陆西缘川滇一带,沿板溪期断陷带进一步发展成南北向地堑式张裂。

下扬子盆地与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特征及油气成藏分析

下扬子盆地与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特征及油气成藏分析

下扬子盆地与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特征及油气成藏分析郭念发【期刊名称】《浙江国土资源》【年(卷),期】1996(000)002【摘要】作者通过对下扬子盆地的发展演化序列,盆地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及其油气成藏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经综合研究分析,认为下扬子盆地发展演化历经了古生代海相沉积成盆期和中新生代陆相堆积成盆期两个截然不同的地质历史阶段。

原海相沉积盆地的雏形于中生代印支—燕山运动期间即遭破坏、解体,局部地区保留了某些原海相沉积盆地的残块。

由于地质构造作用影响或是因原岩固结作用而散失了有效的排烃能力,故不具备有效的油气保存和储藏的可能。

在原海相盆地解体之后出现的中新生代地质构造和沉积建造完全不同于海相盆地的中新生代陆相堆积盆地,其具有独立的生油储蓄组合,是油气成藏的有利的地方。

文章还阐明了部—庐断裂带和江—绍断裂带,作为区域地质构造的骨架,它们始终扮演了控制下扬子盆地发展演化全过程的角色,其构造背景与盆地演化背景密切相关。

【总页数】9页(P19-27)【作者】郭念发【作者单位】华东石油地质局勘探开发规划研究院!扬州;225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相关文献】1.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异常压力分布和演化特征及与油气成藏关系 [J], 刘士林;郑和荣;林舸;王毅;云金表;高山林;许雷2.阿拉伊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 [J], 周桂芹;雷敏3.新疆和什托洛盖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J], 胡杨;夏斌;郭峰;袁亚娟;施秋华;蔡嵩4.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英吉沙与皮山地区构造演化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J], 解巧明;王震亮;尹成明;李清瑶;廖晓;赵子龙;张快乐5.膏盐岩盖层封闭性动态演化特征与油气成藏——以库车前陆盆地冲断带为例 [J], 卓勤功;赵孟军;李勇;王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岭海槽收缩
复理石
X1:龙门山逆冲带还未形成 X2:龙门山逆冲带川西推进,部分出水
时期:海西运动
滇青藏洋板块最早沿着西秦岭南缘消 减带和东昆仑一略阳消减带相继俯冲 海西晚期,沿着怒江消减带活动 康滇古陆内部张性断裂,玄武岩喷发
时期:印支运动早期
滇青藏洋板块沿着金沙江深断裂消减 形成松潘甘孜边缘海西南边界 龙门山边缘受到推挤形成岛链 四川盆地与边缘海部分隔绝,半封闭 海盆,大量蒸发岩 古太平洋板块西北推挤,形成泸州开江隆起
时期:三叠纪晚期
四川盆地上升内陆湖盆 须家河组 松潘甘孜边缘海转变为山系 物源
时期:燕山期
太平洋板块和滇青藏板块继续俯冲 浙、闽、粤火山岛弧系 怒江俯冲消减带
时期:喜马拉雅期
印度板块碰撞 滇青藏洋板块封闭 形成喜马拉雅山 海水全部退出中国南方陆地
四川盆地周缘古陆形成时期及顺序:
1. 江南古陆:晚震旦世,澄江运动 2. 康滇古陆: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 3. 大巴山古陆: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 4. 龙门山造山带:三叠中期,印支运动
海西末东吴运动形成 须二再次发展
是浊流沉积的海相地层。其特征是厚度大,通常很少含化石,具有薄层的递变层理。它主要由泥灰岩、砂质、钙质页 岩、泥岩,与砾岩、砂岩和硬砂岩等组成具有明显韵律层的岩石组合,它形成于海洋浊流环境。构造地质界将复理石 视为一个广泛发育的前造山阶段沉积组合,它形成于一个地槽演化的晚期阶段,造山作用主幕发生之前,由毗邻隆升 山区快速侵蚀提供物源,而在槽地内沉积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的沉积岩系。例如中国秦岭造山带的三叠系留凤关群。有 人根据它与地槽演化过程的关系,将其进一步分为下复理石和上复理石,前者形成于地槽沉降阶段,后者形成于地槽 回返阶段。
扬子板块构造演化 四川盆地三叠纪构造沉积相演化
时期:晋宁运动 洋壳俯冲
滇西一甘孜一秦岭海沟 康滇一川中一鄂西安山岛弧 黔、桂、湘、鄂岛弧后缘盆地
时期:澄江运动
江向俯冲 与华北板块嵌合,祁连山系 太平洋板块北西俯冲 板内隆起: 乐山-龙女寺隆起 黔中隆起 边缘隆起 康滇古陆隆起 江南古陆隆起
扬子板块构造演化 四川盆地三叠纪构造沉积相演化
泸州-开江隆起
时期:三叠纪早-中期
四川盆地 碳酸盐台地,西北通过龙门 山岛链与边缘海部分隔绝 古太平洋板块西北推挤,形成泸州-开 江隆起
时期:三叠纪晚期
四川盆地上升内陆湖盆 须家河组 印支运动使滇青藏洋一特提斯板 块向北和北东方向推挤,使龙门山 岛链一康镇古陆抬升;松潘甘孜边缘 海转变为山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